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201□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Assessmentmethodsforambientairquality(ontrial)

(征求意见稿)

HJ□□□-201□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加强环

境空气质量的管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工作,保

证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的统一性和可比性,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范围、评价时段、评价项目、评价方法及数据统计方

法等内容。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将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环境保护要求适时修订。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环境保护部环境标

准研究所。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年□□月□□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年□□月□□日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ii

HJ□□□-201□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范围、评价时段、评价项目、评价方法及数据统计方

法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与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HJ/T193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

HJ/T194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指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评价标准,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环境空气

质量的优劣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价,对不同时间、空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的优劣程度进行比

较。

3.2点位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指针对某监测点位所代表空间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监测点位包括污染监控点、空

气质量评价点、空气质量对照点。

3.3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指针对城市建成区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对地级及以上城市,评价采用国家城市环

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中评价点的监测数据。对县级城市,评价采用所在城市监测网络中评价点

的监测数据。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空气质量评价可参照执行。

1

HJ□□□-201□

3.4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指针对由多个城市组成的连续空间区域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包括城市建成区空气

质量状况评价和非城市建成区空气质量状况评价。其中城市建成区评价采用城市评价点的监

测数据,非城市建成区评价采用区域点的监测数据。

3.5达标

污染物浓度小于或等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对应平均时间的标准

浓度限值即为达标,否则为不达标。一类区采用一级标准浓度限值,二类区采用二级标准浓

度限值。对于年度评价,除要求年平均浓度达标外,还要求特定的日均值百分位数小于或等

于日均值标准。

3.6超标倍数

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对应平均时间的标准浓度限

值的倍数。

3.7单项质量指数

污染物浓度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对应平均时间的标准浓度限值

的比值。

3.8综合质量指数

评价时段内,参与评价的各项污染物的单项质量指数之和。

3.9最大质量指数

评价时段内,参与评价的各项污染物的单项质量指数的最大值。

4评价范围和评价项目

4.1评价范围

根据评价范围不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分为点位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评价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4.2评价项目

4.2.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评价项目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确定。分

为基本评价项目和其他评价项目两类。

4.2.2基本评价项目包括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

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10微米,PM10)、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PM2.5)共6项。

各项目的评价指标见表1。

2

HJ□□□-201□

4.2.3其他评价项目包括总悬浮颗粒物(TSP)、氮氧化物(NOX)、铅(Pb)和苯并[a]芘(BaP)

共4项。这些项目应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具体实施方

式开展评价,各项目的评价指标见表2。

表1基本评价项目及平均时间

评价时段评价项目及平均时间

小时评价SO2、NO2、CO、O3的1小时平均

日评价SO2、NO2、PM10、PM2.5、CO的日平均、O3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

SO2年均值,SO2日均值第98百分位数。

NO2年均值,NO2日均值第98百分位数。

PM10年均值,PM10日均值第97百分位数。

年评价

PM2.5年均值,PM2.5日均值第97百分位数。

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

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90百分位数。

表2其他评价项目及平均时间

评价时段评价项目及平均时间

日评价TSP、BaP、NOx的日平均

季评价Pb的季平均

TSP年均值,TSP日均值第97百分位数。

Pb年均值

年评价

BaP年均值

NOx年均值,NOx日均值第98百分位数。

5评价方法

5.1现状评价

5.1.1现状评价适用于对点位、城市和区域内不同评价时段各基本评价项目和其他评价项目

的达标情况和综合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进行评价。

5.1.2点位空气质量评价: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污染物的标准浓度

限值为依据,对表1和表2中各评价项目的评价指标进行达标情况判断。对于年度评价,除

要求年平均浓度达标外,还要求特定的日均值百分位数小于或等于日均值标准。超标的评价

项目计算其超标倍数。百分位数浓度的统计方法见附录A,点位污染物浓度统计方法见附录

B。

5.1.3城市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与点位评价相同,但需使用城市的污染物浓度数据进行评价,

统计方法见附录B。

5.1.4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在城市空气质量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统计区域内各评价项目

3

HJ□□□-201□

的达标城市比例,并分别统计评价项目在城市建成区内和非城市建成区内的平均值,统计方

法见附录B。

5.1.5多项目综合评价方法

多项目综合评价适用于对全部基本评价项目的综合分析,多项目综合评价达标是指评价

时段内所有基本评价项目均达标。基本评价项目参与评价时段内的多项目综合评价。

多项目综合评价的结果包括:空气质量达标情况、超标污染物及超标倍数(按照大小顺

序排列)、综合质量指数和最大质量指数。计算方法参照附录B。

在对同一评价时段内(自然日、周、月、季、年)不同空间位置的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状

况进行比较时,依据综合质量指数进行比较评价。

5.2变化程度评价

5.2.1变化程度评价主要适用于评价污染物浓度年际间变化程度,采用评价项目浓度变化率

计算。季(月)际间变化程度评价可参照执行。

5.2.2变化率计算公式

评价项目i的变化率按式(1)计算

ri(%)=(Ci−Cb,i)/Cb,i×100(1)

式中:ri——表示变化率;

Ci——评价年污染物浓度;

Cb,i——基准年污染物浓度。

5.2.3根据变化率计算结果,变化程度可表述为基本稳定和有变化。当参与评价的两年内污

染物浓度均小于一级标准浓度限值时,变化程度表述为基本稳定。

(1)当|ri|≤3%,基本稳定;

(2)当|ri|>3%,有变化。

5.3变化趋势评价

5.3.1变化趋势评价适用于评价污染物浓度或综合空气质量状况在多个连续时间周期内的

变化趋势,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评价。

5.3.2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及判定方法见附录C。

6其他要求

6.1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6.1.1各评价项目的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有关

规定执行。

4

HJ□□□-201□

6.1.2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值的有效性规定为当日8时至24时至少有14个8小时平均

浓度值。

6.1.3日历年内SO2、NO2、PM10、PM2.5、CO日均值的特定百分位数统计的有效性规定为

日历年内至少有324个日平均值。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平均的第90百分位数的有效性

规定为日历年内至少有324个臭氧(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

6.2数据完整性要求

6.2.1多项目综合评价时,所有基本评价项目必须全部参与评价。当已测评价项目全部达标

但存在缺测项目时,无法判断综合评价的达标情况。当已测评价项目存在不达标情况时,无

论是否存在缺测项目,综合评价按不达标处理。

6.2.2由点位污染物浓度值统计城市评价项目的浓度时,所有有效监测的评价点位必须全部

参加统计和评价。当存在缺测点位时,以其他有效监测点位进行统计和评价。

6.3数值修约规定

进行现状评价、变化程度评价和变化趋势评价前,各污染物项目的数据统计结果按照

GB/T8170中规则进行修约,浓度单位及保留小数位数要求见表3。污染物的小时浓度值作

为基础数据单元,使用前也应进行修约。

表3污染物的浓度单位和保留小数位数要求

污染物单位保留小数位数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颗粒物(PM10)、颗粒物(PM2.5)、

微克/立方米0

臭氧、总悬浮颗粒物(TSP)和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毫克/立方米2

铅微克/立方米1

苯并[a]芘微克/立方米4

超标倍数、单项质量指数、最大质量指数和综合质量指数/2

5

HJ□□□-20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百分位数计算方法

污染物浓度序列的第p百分位数计算方法如下:

1.将污染物浓度序列按数值从小到大排序,排序后的浓度序列为{X(i),i=1,2,"n}。

2.计算第p百分位数mp的序数k,序数k按式(A.1)计算

k=(n+1)⋅p%(A.1)

式中:

k——p%位置对应的序数。

n——序列中的污染物浓度值的数量

3.第p百分位数mp按式(A.2)计算:

mp=X(s)+(X()s+1−X()s)×(k−s)(A.2)

式中:

s——k的整数部分,当k为整数时s与k相等。

6

HJ□□□-201□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数据统计方法

B.1点位污染物浓度统计方法

某监测点位污染物浓度的数据统计方法如表B.1所示:

表B.1点位污染物浓度数据统计方法

评价项目数据统计方法

点位1小时平均整点时刻前1小时时段内点位污染物浓度的算术平均值,记为该时

刻的点位1小时平均值。

点位8小时平均使用滑动平均的方式计算。对于指定时间X的8小时均值,定义为:

X-7、X-6、X-5、X-4、X-3、X-2、X-1、X时的8个1小时值的平

均值,称为X时的8小时平均值。

点位日最大8小点位一个自然日内8时至24时的17个8小时平均浓度中的最大值。

时平均

点位日平均点位一个自然日内24个1小时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点位季平均点位一个日历季内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点位年平均点位一个日历年内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

B.2城市污染物浓度统计方法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中,各评价时段内污染物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见表B.2和表

B.3。

表B.2不同评价时段内各基本评价项目的统计方法(城市范围)

评价时段评价项目统计方法

各点位*1小时平均浓度值的平均

城市SO、NO、CO的1小时平均

22值

小时评价

各点位*1小时平均浓度值的最大

城市O的最大1小时平均

3值

城市SO2、NO2、CO、PM10、PM2.5的日平一个自然日内城市1小时平均浓

均度值的算术平均值

日评价

各点位*臭氧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

城市O的日最大8小时平均

3度值的最大值

一个日历年内城市日平均浓度值

城市SO、NO、PM、PM的年平均

22102.5的算术平均值

城市SO2、NO2日均值的第98百分位数按附录A计算一个日历年内城市

城市PM、PM的第97百分位数SO2、NO2、PM10、PM2.5、CO的

年评价102.5

日平均浓度值的相应百分位数浓

城市CO日平均的第95百分位数

度。

城市O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的第90百分一个日历年内城市臭氧日最大8

位数小时平均浓度值的第90百分位数

*注:点位指能够获得有效监测数据的点位,不包括城市对照点和污染监控点。

表B.3不同评价时段内各其他评价项目的统计方法(城市范围)

7

HJ□□□-201□

评价时段评价项目统计方法

日评价城市NOx、Bap、TSP的日平均各点位*日平均浓度值的平均值

日历季内城市日平均浓度的算术

季评价城市Pb的季平均平均值,城市日平均浓度值为各

点位*日平均浓度值的算术平均值

一个日历年内城市日平均浓度值

城市NOx、Pb、Bap、TSP的年平均

的算术平均值

年评价按附录A计算一个日历年内城市

TSP日均值第97百分位数、NOx日均值第

TSP、NOx的日平均浓度值的相应

98百分位数

百分位数浓度。

*注:点位指能够获得有效监测数据的点位,不包括城市对照点和污染监控点。

B.3区域数据统计方法

区域内城市建成区的评价以区域内各个城市的评价结果为基础,评价项目与表B.2和表

B.3相同,浓度统计方法均为计算区域内城市各项统计指标浓度的算术平均值。省级及以上

环境主管部门进行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以区域内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参评城市。地市级

环境主管部门进行的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价可将区域内县级市共同作为参评城市。

区域内非城市建成区空气质量评价以各区域监测点为单元计算各项统计指标的算术平

均值。

B.4超标倍数计算方法

超标项目i的超标倍数按式(B.1)计算:

Bi=(Ci−Si)/Si(B.1)

式中:

——表示超标污染物的超标倍数;

Bii

Ci——污染物项目i的浓度值;

Si——污染物项目i的标准浓度限值,一类区采用一级标准浓度限值,二类区采用二级

标准浓度限值。

在年度评价时,对于SO2、NO2、PM10、PM2.5,分别计算年平均浓度和特定的日均值百

分位数相对于日均值标准的污染指数和超标倍数,取二者中最大值作为该污染物的污染指数

和超标倍数;对于O3计算日最大8小时平均浓度的90百分位数相对于标准限值的污染指数

和超标倍数;对于CO计算日均值的第95百分位数相对于日均值标准的污染指数和超标倍

数。

B.5多项目综合评价计算方法

8

HJ□□□-201□

B.5.1单项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B.5.1.1日评价时,某污染物i的单项质量指数按式(B.2)计算:

Ci,d

Ii=(B.2)

Si,d

式中:

Ii——污染物i的单项质量指数;

Ci,d——污染物i的日均值浓度值(对于O3,为日最大8小时值);

Si,d——污染物i的日均值二级标准(对于O3,为8小时均值的二级标准)。

B.5.1.2年评价时,污染物i的单项质量指数按式(B.3)计算:

⎛CCper⎞

I=MAX⎜i,a,i,d⎟

i⎜⎟(B.3)

⎝Si,aSi,d⎠

式中:

Ci,a——污染物i的年均值浓度值,i包括SO2、NO2、PM10及PM2.5,不包括CO和

O3;

Si,a——污染物i的年均值二级标准限值,i包括SO2、NO2、PM10及PM2.5,不包括CO

和O3;

per

Ci,d——污染物i的特定日均值百分位数,i包括SO2、NO2、PM10、PM2.5、CO和O3

(对于O3,为日最大8小时均值的90百分位数)。

B.5.1.3进行季度、月或周评价时,污染物i的单项质量指数计算方法参照年评价进行。

B.5.2综合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计算综合质量指数需要全部六项污染物的单项质量指数Ii,综合质量指数按式(B.4)

计算:

Isum=∑Ii(B.4)

i

式中:Isum——综合质量指数;

B.5.3最大质量指数计算方法

计算最大质量指数所需的污染物项目见表1,最大质量指数按式(B.5)计算:

Imax=MAX(Ii)(B.5)

式中:Imax——最大质量指数;

9

HJ□□□-201□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及判定方法

1.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方法

6n2

=1−X−Y

γs2∑(jj)

n(n−1)j=1(C.1)

式中:

γs——秩相关系数;

n——时间周期的数量,n≥5;

Xj——周期j按时间排序的序号,1≤Xj≤n;

Yj——周期j内污染物浓度按数值升序排序的序号,1≤Yj≤n。

2.变化判定标准

将计算秩相关系数绝对值与表C.3中临界值相比较。如果秩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表中临

界值,表明变化趋势有统计意义。γs为正值表示上升趋势,负值表示下降趋势。如果秩相

关系数绝对值小于等于表中临界值,表示基本无变化。

表C.3Spearman秩相关系数γs的临界值γ(单侧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5)

n临界值γn临界值γ

50.900160.425

60.829180.399

70.714200.377

80.643220.359

90.600240.343

100.564260.329

120.506280.317

140.456300.306

10

HJ□□□-201□

目次

前言...............................................................................................................................................ii

1适用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评价范围和评价项目...............................................................................................................2

5评价方法...................................................................................................................................3

6其他要求...................................................................................................................................4

附录A(规范性附录)百分位数计算方法...................................................................................6

附录B(规范性附录)数据统计方法...........................................................................................7

附录C(规范性附录)Spearman秩相关系数计算及判定方法................................................10

i

表D.3环境空气监测方法的正确度

样品1(×10-12mol/mol)样品2(×10-12mol/mol)样品3(×10-12mol/mol)样品4(×10-12mol/mol)

序号目标化合物

本方法Medusa相对偏差(%)本方法Medusa相对偏差(%)本方法Medusa相对偏差(%)本方法Medusa相对偏差(%)

1CFC-11234229-2.0226225-0.36226224-0.72225220-2.3

2CFC-125085080.095025081.2502496-1.1500486-2.9

3CFC-11372.070.4-2.370.170.50.5470.569.0-2.169.668.3-2.0

4CFC-11416.716.6-0.7616.516.71.416.416.1-1.916.415.8-3.2

5CFC-1158.848.75-0.978.888.920.388.808.55-2.88.718.55-1.8

6CFC-133.343.535.83.373.689.03.353.370.783.363.34-0.61

7H-12113.363.26-2.93.193.17-0.473.253.23-0.633.203.09-3.4

8H-13013.473.531.73.513.859.93.433.471.13.493.47-0.65

9H-24020.420.456.20.400.448.00.410.39-5.10.400.423.7

10CTC93.390.1-3.476.677.20.7678.27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