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_第1页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_第2页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_第3页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_第4页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动力性能 试验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43.080.01

CCST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752—XXXX

代替GB/T19752-2005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Hybridelectricvehicles—Powerperformance—Testmethod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GB/T19752—XXXX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

草。

本文件替代GB/T19752-2005《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与GB/T19752-2005相比,

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

——修改了GB/T19596-2017和GB/T3730.2-1996界定的术语(见3);

——增加了可充电储能系统定义(见3.1);

——修改了混合动力模式定义(见3.2);

——修改了纯电动模式定义(见3.4)

——修改了混合动力模式下的30分钟最高车速定义(见3.5)

——修改了混合动力模式下的最高车速定义(见3.6);

——删除了0~100km/h(0~50km/h)加速性能定义(见2005年版的3.5),增加了混合动力模式下

加速能力(V1到V2)定义(见3.7)

——增加了混合动力模式下的原地起步加速能力定义(见3.7.1)

——增加了混合动力模式下的超越加速能力定义(见3.7.2);

——修改了混合动力模式下的超越加速能力定义(见3.8);

——修改了混合动力模式下的坡道起步能力定义(见3.9)

——修改了试验车辆的要求(见4.1);

——修改了环境条件的要求(见4.2);

——修改了测量的参数、单位和准确度的要求(见4.3);

——修改了道路条件的要求(见4.4);

——修改了REESS充电的要求(见5.1);

——修改了预热的要求(见5.2);

——增加了车辆试验质量及载荷分布的要求(见5.3);

——删除了试验程序(见2005年版的8)

——增加了试验原则的要求(见6),增加了在混合动力模式下动力性能项目(见6.1),试验车辆

进行纯电动模式下的动力性能试验的规定(见6.2),在纯电动模式下动力性能试验项目(见6.3);

——增加了车辆进行规定试验的通用要求(见7.1);

——修改了混合动力模式下的30分钟最高车速试验方法(见7.2);

——修改了混合动力模式下的最高车速试验方法(见7.3);

——删除了纯电动模式下的最高车速试验方法(见2005年版的9.2),删除了0~100km/h加速性能

试验方法(见2005年版的9.3),删除了纯电动模式下0~50km/h加速性能试验方法(见2005年版的9.4),

删除了纯电动模式下的爬坡车速试验方法(见2005年版的9.5),删除了混合动力模式下的爬坡车速试

验方法(见2005年版的9.6),删除了纯电动模式下的坡道起步能力试验方法(见2005年版的9.8);

——增加了混合动力模式下加速能力试验方法(见7.4);

——修改了混合动力模式下的最大爬坡度试验方法(见7.5);

——修改了混合动力模式下的坡道起步能力试验方法(见7.6);

——增加了附录A环形道路修正因数确定规程(见附录A);

——增加了附录B试验记录表(见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II

GB/T19752—XXXX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本文件及其所替代文件的离此版本发布情况为:

——本文件2005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I

GB/T19752—XXXX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M类和N类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3730.2-1996道路车辆质量词汇和代码

GB/T12428客车装载质量计算方法

GB/T12534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12539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

GB/T15089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GB18352.6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GB/T18385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GB/T19596-2017电动汽车术语

GB/T27840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19596-2017、GB/T18385GB/T3730.2-199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文件。

可充电储能系统rechargeableelectricalenergystoragesystemREESS

可充电的且可提供电能的能量储存系统。[GB18384-2020,3.1定义]

混合动力模式hybridmode

车辆由内燃机(或其他热机)和驱动电机等所有车载系统根据管理逻辑(整车控制策略)同时向车

辆提供能量或驱动行驶的一种工作模式。

热机模式purethermalmode

车辆仅由内燃机(或其他热机)驱动汽车行驶的一种工作模式。

纯电动模式pureelectricmode

车辆不消耗燃料仅由可再充电能/能量储存装置中获得能量并驱动车辆行驶的一种工作模式。

4试验条件

1

GB/T19752—XXXX

试验车辆要求

4.1.1机械运动部件用润滑油及冷却液的规格和加注量应符合车辆制造厂的规定。

4.1.2除了驱动用途以外,所有的储能系统应充到车辆制造厂推荐的值(电能、液压、气压等)。

4.1.3试验车辆应在试验开始前进行磨合,也可按照车辆制造厂的技术要求进行磨合,若车辆安装有

REESS,应在安装REESS的条件下进行磨合,磨合里程需大于300km,同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使REESS

至少经历一次从完全充电状态直至荷电状态报警或电量平衡的过程,确认REESS充放电工作正常;不可

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检查确认电量显示及充放电工作正常。

4.1.4牵引车匹配的挂车应尽可能不增加牵引车迎风面积或采用车辆制造厂推荐的挂车进行试验。

环境条件

4.2.1空气密度

试验环境空气密度按照公式(1)计算,相对于标准环境中空气密度,其变化不应超过7.5%。

퐻푇푇0

푑푟=푑0××······································································(1)

퐻0푇푇

式中:

3

푑푟——试验环境的空气密度,单位为kg/m;

3

d0——标准环境的空气密度,d0=1.189kg/m

퐻푇——试验大气压力,单位为kPa;

푇푇——试验绝对温度,单位为开(K);

퐻0——标准环境大气压力,H0=100kPa;

푇0——标准环境绝对温度,T0=293K(20℃)。

另外,试验过程中大气压力不应低于91kPa,环境温度应在273K(0℃)~313K(40℃)之间。

4.2.2风速

对于M1类车辆和最大设计总质量小于2t的N1类车辆,在高于路面0.7m处测量,对于其他车辆,在

高于路面1.6m处测量,平均风速不超过3m/s,最大风速不超过5m/s。

4.2.3相对湿度

相对湿度小于95%。

测量参数、单位及准确度

表1规定了测量的参数、单位、准确度。

表1测量的参数、单位及准确度

测量参数单位准确度

时间s±0.1

长度m±0.1%

温度℃±1

风速m/s±0.5

2

GB/T19752—XXXX

测量参数单位准确度

大气压力kPa±1

速度km/h±1%或±0.1取大者

质量kg±0.5%

轮胎气压kPa±1%

道路要求

4.4.1总体要求

试验应该在干燥的直线跑道、环形跑道和试验坡道上进行。路面应坚硬、平整、干净且具有良好的

附着性能。

4.4.2最高车速试验道路条件

4.4.2.1直线道路

测量区长度至少200m,并用标杆做好标记。

4.4.2.1.1加速区长度

加速区应与测量区具有相同特性,长度应能保证车辆在进入测量区前200m内达到稳定的最高车速。

4.4.2.1.2坡度

测量区和加速区的后200m的纵向坡度均不超过0.5%,测量区的横向坡度不超过3%。

若试验采用单方向试验时,直线道路纵向坡度应不超过0.1%。

4.4.2.1.3环形跑道上的直线段选择

如果环形中的一部分满足4.4.2.1.1~4.4.2.1.3的要求,且其离心惯性反作用力小于汽车试验质量

的20%,并可以通过跑道横向坡度得到补偿,则此环形跑道的这部分可以做为直线跑道测量区。

4.4.2.2环形跑道

4.4.2.2.1环形跑道长度

环形跑道的长度应不小于2000m。

环形跑道由直线部分和近似环形的部分相接而成。环形部分的曲率半径应不小于200m,以保证车辆

行驶中的离心力通过道路横向坡度补偿,使驾驶员在试验中不对方向盘进行任何操作,车辆也可以保持

正常在车道内行驶。

4.4.2.2.2环形道路修正系数

附录A给出了确定修正因数的试验方法,修正因数不能超过5%。如果试验车辆上安装的速度调节器

或限速装置起作用,则不需修正。

4.4.3加速能力试验道路条件

测量区应为一条平直干燥清洁的混凝土或沥青(或相类似的)直线道路。测量区的纵向坡度均不超

过0.1%,横向坡度不超过3%。

3

GB/T19752—XXXX

4.4.4试验坡道要求

4.4.4.1道路如图1所示,测试路段坡道长度不小于20m,且能够满足试验车辆进行坡道起步能力试

验的要求。测试路段的前后设有渐变路段,坡前平直路段不小于8m,坡道路面应表面平整、坚实、干

燥、坡度均匀、具有良好附着性能。

4.4.4.2测试路段的纵向坡度变化率不大于0.1%,横向变化率不大于3%。

图1爬坡道路示意图

5试验车辆的准备

REESS的充电

5.1.1若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可外接充电,需按照5.1.2~5.1.3对REESS进行充电,若混合动力电动汽

车不可外接充电,应检查REESS充放电正常。

5.1.2常规充电

常规充电推荐采取交流充电方式,如果车辆有直流充电方式,根据车辆制造厂建议,可以选择直流

充电方式。

充电模式应根据车辆制造厂的建议进行选择。使用下列方式之一进行充电:

a)车载充电器(如装有);

b)由车辆制造厂建议的外接充电器。

上述的充电程序不包括任何自动或手动启动的特殊充电程序,如均衡充电模式或维护模式。

5.1.3充电结束的标准

当车载或外部仪器显示REESS已完全充电时,判定为充电完成。如果车载或外部仪器发出明显的

信号提示REESS没有充满,在这种情况下,最大充电时间(h)为:3×车辆制造厂规定的REESS能量

(kWh)/供电功率(kW)。

预热

即将进行试验前,在混合动力模式下,按照车辆制造厂推荐或适当的方式对试验结果会产生影响的

车辆系统、部件进行预热以达到车辆制造厂推荐的稳定温度条件,预热方式在记录中注明。

车辆试验质量及载荷分布

4

GB/T19752—XXXX

5.3.1M1类车辆和最大设计总质量小于2t的N1类车辆

——当车辆的50%最大允许装载质量小于等于180kg时,试验质量为整车整备质量加上180kg;

——当车辆的50%最大允许装载质量大于180kg时,车辆的试验质量为车辆整备质量加上50%的最大

允许装载质量(包括测量人员和仪器的质量)。

载荷分布按照GB/T12545.1有关道路试验的规定加载。

5.3.2M2、M3类汽车和最大设计总质量不小于2t的N类车辆

除了特殊规定外,适用于M2、M3类城市客车为最大允许装载质量的65%;牵引车为车辆制造厂规定

的牵引条件下汽车列车最大允许装载质量(包括测量人员和仪器的质量);其他车辆为最大允许装载质

量(包括测量人员和仪器的质量)。

M2、M3类车辆的载荷按照GB/T12428均布,N类车辆的载荷按照GB/T12534的规定分布。

5.3.3进行30分钟最高车速、最高车速和加速能力试验时,车辆分别按照5.3.1和5.3.2的规定加

载;进行最大爬坡度和坡道起步能力试验时,牵引车应按照5.3.2的规定加载,其他车辆应按照最大允

许装载质量(包括测量人员和仪器的质量)加载,载荷分布应均匀,固定牢靠。

6试验原则

在混合动力模式下动力性能试验项目如下:

——30分钟最高车速;

——最高车速;

——加速能力试验;

——最大爬坡度;

——坡道起步能力。

如果试验车辆具有动力系统工作模式手动选择功能,能够手动切换至纯电动模式,且按照GB/T

18385的要求进行动力性能试验过程中,不会自动切换至其他动力系统工作模式(混合动力模式或热机

模式),则还应进行该车辆的纯电动模式下的动力性能试验,具体试验项目见6.3,否则,试验车辆可

以不做纯电动模式下的动力性能试验或者减去不能做的试验项目。

在纯电动模式下动力性能试验项目如下:

——最高车速;

——加速能力试验;

——最大爬坡度;

——坡道起步能力。

各项试验对应的具体试验方法参照GB/T18385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7试验方法

通用要求

7.1.1在环境温度下,轮胎气压应符合车辆制造厂的规定。进行坡道试验时,轮胎气压为厂定轮胎在

冷状态的充气压力下再增加20kPa;轮胎花纹深度应至少在原始花纹深度的75%以上,且胎面良好。

7.1.2车辆应按第5章的规定对车辆进行准备及预热。

5

GB/T19752—XXXX

7.1.3除试验必须的设备和车辆日常操纵件外,试验过程中应关闭车上的照明装置及辅助装置(如空

调、座椅加热、多媒体等),若汽车装有隐藏式灯具,灯架应位于隐藏车灯的位置,若试验时有汽车行

驶安全的需要可打开车灯,但应在记录中注明。

7.1.4进行下列7.2~7.5规定的各项试验前检查车辆REESS电量:

——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电量应处于车辆制造厂规定的正常电量区间;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处于车辆制造厂推荐的混合动力模式下的REESS电量;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处于车辆制造厂推荐的车载辅助供电装置能够进入工作状态时的

REESS电量。

7.1.5车辆应清洁,如无特殊要求,试验过程中车窗和乘客舱或驾驶室通风口应关闭。

7.1.6若车辆有多种驾驶模式(如智能模式、运动模式等),应选择车辆制造厂推荐的驾驶模式进行

试验,若车辆制造厂未推荐,则在默认设定的驾驶模式状态下进行试验,并在记录中注明。

7.1.7若车辆能够手动选择动力系统工作模式,应设定在混合动力模式进行下列7.2~7.6规定的各

项试验,所有车载动力系统应能处于提供能量或驱动车辆状态,且不应在试验中自动切换至其他工作模

式(纯电动模式或热机模式)。

7.1.8装备变速器的车辆在进行7.2~7.6的各项试验时,按照各项试验要求选择挡位进行试验,若该

项试验无特殊要求,则按照默认设定挡位或车辆制造厂推荐的挡位进行试验

混合动力模式下的30分钟最高车速试验

7.2.130分钟最高车速的试验可以在环形跑道上进行,也可以在底盘测功机上进行。在底盘测功机上

试验时,车辆按照5.3.3要求的试验载荷加载,轻型汽车进行滑行阻力测定时应行驶到比车辆制造厂规

定的30分钟最高车速估计值高10~15km/h的车速,并稳定维持至少1min后开始滑行,若30分钟最

高车速估计值与设计最高车速相同或相差小于10km/h,应以车辆设计最高车速开始滑行,并参照GB

18352.6对车辆进行滑行阻力测定及底盘测功机调整;重型汽车参照GB/T27840对车辆进行滑行阻力测

定及底盘测功机调整。

7.2.2试验车辆以30分钟最高车速估计值匀速行驶30min,试验中车速如有变化,可以通过调整加速

踏板,使车速稳定在30分钟最高车速估计值±5%的区间内。

7.2.3如果试验中车速达不到30分钟最高车速估计值的95%,试验应重做,车速可以按照上述30分

钟最高车速估计值或者是车辆制造厂重新估计的30分钟最高车速。

7.2.4测量车辆驶过的里程S1,单位:m。并按照公式(2)计算平均30分钟最高车速(取值到十分

位),V30,单位:km/h。

V30=S1/500········································································(2)

混合动力模式下的最高车速

7.3.1标准试验程序(双方向试验)

7.3.1.1设定测量长度,应至少200m。

7.3.1.2为了减少道路坡度和风向(风速)等因素造成的影响,依次从试验道路的两个方向进行试验,

尽量使用道路的相同路径,两次测试之间的间隔时间尽可能短。

6

GB/T19752—XXXX

7.3.1.3在符合4.4.2.1要求的试验道路上将试验车辆加速,使汽车在驶入测量区之前能够达到最高

稳定车速并稳定行驶200m,保持这个车速持续行驶通过设定的测量长度。试验中车辆行驶速度变化不

应超过2%,记录车辆的通过时间ti。

7.3.1.4随即进行反方向的试验,并记录通过的时间ti。

7.3.1.5往返方向上的试验次数应相同且不少于1次,每次试验通过时间“ti”的变化不超过3%。

7.3.1.6按照公式(3)计算试验结果:

퐿×3.6

푉=··············································································(3)

式中:

V——实际最高车速(取值到十分位),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t——往返方向试验所测通过时间ti的算术平均值,单位为秒(s);

L——测量道路长度,单位为米(m)。

7.3.2单一方向试验程序

7.3.2.1由于试验道路的自身特性,车辆不能从两个方向达到其最高车速,则允许只从一个方向进行

试验。其道路特性应满足4.4.1和4.4.2的要求。

7.3.2.2试验过程中的平均风速在车辆行驶方向的水平分量不超过±2m/s。

7.3.2.3试验按照7.3.1.1~7.3.1.3进行,连续重复进行5次,试验中车辆行驶速度变化不应超过

2%,记录每次试验通过时间ti,每次试验通过时间“ti”的变化不超过3%。

考虑风速影响,每一次试验的最高车速应按照下列公式进行修正:

V푣=|v|×3.6·········································································(4)

퐿×3.6

푉=·············································································(5)

푡푡

푉푖=푉푡±푉푣∙푓········································································(6)

式中:

如果风的水平分量与车辆行驶方向相反,则选择“+”号,否则选择“-”号;

푉푣——试验过程中的平均风速行驶方向水平分量,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푣——所测量的风速行驶方向水平分量,单位为米每秒(m/s);

푉푡——每次测量的最高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퐿——测量道路长度,单位为米(m);

푡——通过测量区的时间,单位为秒(s);

푉푖——第i次最高车速试验结果,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푓——修正因数,取值为0.6。

去掉푉푖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公式(7)计算得出最高车速V(取值到十分位):

1

푉=∑3푉············································································(7)

31푖

7.3.3环形道路上的最高车速试验程序

7.3.3.1在环形跑道上标记测量的起始和终止点(同一点)。

7

GB/T19752—XXXX

7.3.3.2汽车在环形跑道上加速至最高车速后稳定行驶至少200m,在经过标记的起始点时开始测量,

保持最高车速行驶至终止点结束测量,至少行驶三次,记录每次试验测量时间“ti”及测量期间的行驶

距离。

7.3.3.3行驶过程中不对方向盘施加任何动作以修正方向,每次的测量时间差异不应超过3%。

7.3.3.4按下列公式计算最高车速

时间t̅的计算公式:

1

푡̅=∑푛푡············································································(8)

푛1푖

最高车速计算公式:

퐿×3.6

푉=·············································································(9)

푎푡̅

式中:

푉푎——最高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取值到十分位;

퐿——汽车实际行驶的环形道路的长度,单位为米(m);

푡̅——时间,单位为秒(s)。

用环形道路测量最高车速,需考虑环形道路离心力的影响以及随之发生的汽车方向的变化,最高车

速푉应按照公式(10)对푉푎进行修正:

푉=푉푎×푘··········································································(10)

式中:k——根据附录A确定的修正因数(1.00≤k≤1.05)。

混合动力模式下的加速能力试验

7.4.1一般要求

7.4.1.1如车辆制造厂有规定加速能力试验特定的驾驶模式及挡位选择,按车辆制造厂规定的驾驶模

式及挡位进行试验;如无特殊规定,按车辆默认设定的驾驶模式及挡位选择进行试验,应在记录中注明。

7.4.1.2若车辆换挡模式具有自动模式和手动模式选择功能,按照车辆制造厂的要求选择自动模式或

者手动模式,选择手动模式试验时参照手动挡车辆的规定进行试验,应在记录中注明

7.4.1.3每项试验应往返进行,每个方向至少进行3次,,若一次试验发生问题,则该往返试验均应

重做。

7.4.1.4每项试验取所有有效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取值到十分位)做为试验的最终结果。

7.4.2加速能力试验程序

7.4.2.1原地起步加速能力试验

7.4.2.1.1手动挡车辆起步加速,应在车轮滑转最小的情况下使车辆达到最大加速能力。离合器的操

纵及换挡时刻的选择应使加速能力发挥最大但不应超过发动机额定转速或(和)驱动电机的峰值功率,

或按照车辆制造厂规定的换挡时刻进行换挡操作。当车辆开始运动时触发记录装置。

7.4.2.1.2自动挡车辆在驱动装置启动的情况下(必要时可踩下制动器),将换挡装置置于“D”挡或

规定的挡位,车辆起步加速,应在车轮滑转最小的情况下使车辆达到最大加速能力,当车辆开始运动时

触发记录装置。

8

GB/T19752—XXXX

7.4.2.1.3车辆在静止状态全力踩下加速踏板,加速到100km/h(如果最高车速的90%达不到100km/h,

应取最高车速的90%向下圆整到5的整数倍的车速作为试验终了车速)。记录每次试验过程中的车速、

加速时间和加速距离。

7.4.2.2超越加速能力试验

7.4.2.2.1车辆从规定的起始车速全力踩下加速踏板加速到100km/h(如果最高车速的90%达不到100

km/h,应取最高车速的90%向下圆整到5的整数倍的车速作为试验终了车速)。记录每次试验过程中的

车速、加速时间和加速距离。

——最高车速小于等于70km/h的车辆的起始车速:30km/h;

——最高车速大于70km/h的车辆的起始车速:60km/h。

7.4.2.2.2加速前,车速应控制在规定的起始车速向下2km/h范围内并保持匀速行驶至少2s,当车

速达到规定的起始车速时触发记录装置。

7.4.2.2.3手动挡车辆按照如下规定选择挡位,在试验过程中不应换挡。

——M1类和最大设计总质量小于2t的N1类车辆的挡位选择:对于有2个挡或3个挡前进挡的车辆,

置于最高挡位;对于有4个或5个前进挡的车辆,挡位应置于最高挡或者次高挡;对于有6个前进挡的车

辆,挡位应置于第4挡和第5挡;对于有6个以上前进挡的车辆,挡位应置于速比为1.00和速比最接近1.00

的挡位。

——M2、M3类汽车和最大设计总质量不小于2t的N类车辆的挡位选择:挡位应置于最高挡和次高

挡。

7.4.2.2.4自动挡(含无变速箱)车辆的换挡装置应置于“D”挡或车辆制造厂规定的挡位,允许车辆

在变速控制器的控制下换挡。

7.4.3数据处理

7.4.3.1数据计算

计算所有有效试验数据的算术平均值、标准偏差和变化系数(标准偏差/算术平均值):

∑푛푇

=푖=1푖··········································································(11)

∑푛(−푇)2

푆퐷=√푖=1푖····································································(12)

푛−1

푆퐷

푘=··············································································(13)

式中:

——算术平均值;

푛——试验总次数;

푖——第푖次试验;

푇푖——第i次试验数据,单位为秒(s);

푆퐷——标准偏差;

푘——变化系数。

7.4.3.2数据验证

9

GB/T19752—XXXX

全油门起步加速能力试验,变化系数不应大于3%;

全油门超越加速能力试验,变化系数不应大于6%。

混合动力模式下的最大爬坡度试验

7.5.1如车辆制造厂有特殊规定的爬坡挡位,车辆换挡装置置于车辆制造厂规定的挡位;如无特殊规

定的挡位,手动挡置于最低前进挡,自动挡置于D挡,全驱车使用全轮驱动。

7.5.2汽车停于接近坡道区域的平直路线段上。

7.5.3起步后将全力踩下加速踏板,在测试路段采集汽车的车速变化数据,爬坡中车速不断升高或趋

于稳定通过测试路段,则爬坡成功并记录平均车速;爬至坡顶后,停车检查各部位有无异常现象发生。

7.5.4如果第一次爬坡失败,可重做一次试验,总共不允许超过两次,第二次爬坡在记录报告中应特

别说明;如果试验再次失败,车辆制造厂应重新计算最大爬坡度。

7.5.5若没有车辆制造厂规定坡度的坡道,可通过增减装载质量或采用变速器较高一挡(如Ⅱ挡)进

行试验,按式(13)折算为试验车辆在混合动力模式下的最大爬坡度:

푖1푖1

푠푖푛훼1퐺푎푙+(퐺푎푙−퐺푎)푓

−1푖2푖2

푡푎푛훼푚×100%=푡푎푛{푠푖푛[]}×100%…………(14)

퐺푎

式中:

푡푎푛훼푚——最大爬坡度;

훼1——试验坡道的实际坡度角,单位为度(°);

퐺푎푙——车辆试验时的实际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

퐺푎——车辆的最大设计总质量,单位为千克(kg);

푖1——车辆最低挡总速比;

푖2——车辆试验采用挡位的总速比;

f——滚动阻力系数,一般取0.01;

增减后装载质量的载荷分布应符合5.3的要求。

爬坡的平均车速按式(14)计算:

푉=3.6×퐿/푡·······································································(15)

式中:

푉——爬坡的平均车速,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

퐿——测试路段的长度,单位为米(m);

푡——通过测试路段的时间,单位为秒(s)。

混合动力模式下的坡道起步能力试验

7.6.1坡道起步能力应在车辆制造厂规定坡度的坡道上进行。

7.6.2在选定的坡道中段设置至少10m的测量区域,测量区前应提供起步区域,起步区域与测量区域

的坡度应相同。

7.6.3试验车辆爬坡至起步区域,靠车辆自身制动系统稳定的停在坡道上,将挡位放置在P挡或N挡,

关闭车辆上所有动力系统2min。

7.6.4启动车辆,按照7.4.1选择换挡装置的挡位,全驱车使用全轮驱动,全力踩下加速踏板,车速

应不断增加或趋于稳定的向上,车辆起步时不能出现驾驶员不可控制的明显的溜坡现象,并在1min内

通过测量区则判定为坡道起步成功。若车辆起步时出现明显的车轮原地滑转,可采用合适的加速踏板开

10

GB/T19752—XXXX

度,以保证车轮在车轮滑转最小的情况下起步。

7.6.5若第一次坡道起步爬坡失败,可重做一次试验,总共不允许超过两次,第二次坡道起步爬坡在

记录报告中应特别说明;如果试验再次失败,车辆制造厂应重新计算坡道起步能力。

7.6.6若没有车辆制造厂规定坡度的坡道,根据场地条件选择坡度角尽可能接近的坡道,通过增减装

载质量或采用变速器较高一挡(如Ⅱ挡)进行试验,可参照7.5.5中公式(14)计算在实际试验道路坡

度上车辆试验采用的挡位以及对应的实际试验总质量。

7.6.7按照计算的实际试验总质量进行加载,载荷分布应符合5.3的要求,车辆参照7.7.2至7.7.5

的规定,使用7.5.5条公式(14)计算时采用的挡位进行坡道起步能力试验。

11

GB/T19752—XXXX

附录A

(规范性)

环形道路修正因数确定规程

A.1通过一条环形道路的最高允许车速确定该环形道路的固有修正因数푘。

A.2通过多次车速测量决定修正因数,且测量时两次连续车速之间的差异不大于30km/h。

A.3对于每个车速,都应按照本标准中的要求,在保持相同变速器挡位及发动机转速(或驱动电机转

速)的条件下来进行一下两种方法的试验:

——直线道路测量:푉퐷;

——环形道路车速测量:푉퐴。

A.4将每次车速测量值푉퐷和푉퐴以(푉퐷푖,푉퐴푖)的方式记录在图A.1中,然后用直线将点连接起来。

A.5在图A.1中标出需修正的环形道路最高车速푉푎,得到对应的푉푑,푉푑即为修正后的车速,修正因数푘

按照公式(A.1)计算。

푘=푑············································································(A.1)

푉푎

图A.1车速修正示意图

12

GB/T19752—XXXX

附录B

(资料性)

试验记录表

汽车型号VIN动力系统结构型式

车辆制造厂生产日期变速器类型(自动/手动/手自一体)

驱动电机型号峰值功率/转速(kW/r/min)

发动机型号额定功率/转速(kW/r/min)

表B.1最高车速试验记录表

试验地点试验时间路面状况试验人员

天气气温(℃)气压(kPa)风速(m/s)

相对湿度(%)轮胎气压(kPa)前:后:试验质量(kg)

预热方式车灯是否打开试验初始电量(%)

驾驶模式试验挡位

表B.1.1直线双方向最高车速试验记录表

通过测试路段的时间(s)最高车速

试验次数行驶方向测试路段长度(m)

实测值平均值(km/h)

试验过程中异常情况说明

表B.1.2单一方向最高车速试验记录表

测试路段长度通过测试路段的各次测试最高车行驶方向风速最高车速

试验次数

(m)时间(s)速(km/h)(m/s)(km/h)

试验过程中异常情况说明

13

GB/T19752—XXXX

表B.1.3环形道路上的最高车速试验记录表

测试路段长度环形道路修正通过测试路段的时间(s)测试最高车速

试验次数修正最高车速(km/h)

(m)系数实测值平均值值(km/h)

试验过程中异常情况说明

表B.2加速能力试验记录表

试验地点试验时间路面状况试验人员

天气气温(℃)气压(kPa)风速(m/s)

相对湿度(%)轮胎气压(kPa)前:后:试验质量(kg)

预热方式车灯是否打开试验初始电量(%)

驾驶模式变速器工作模式设计最高车速(km/h)

表B.2.1原地起步加速能力试验记录表

0-()km/h

试验次数行驶方向各趟加速时间(s)标准偏差变化系数算术平均值(s)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表B.2.2超越加速能力试验记录表

()-()km/h

试验次数试验挡位行驶方向各趟加速时间(s)标准偏差变化系数算术平均值(s)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14

GB/T19752—XXXX

表B.3最大爬坡度试验记录表

试验地点试验时间路面状况试验人员

天气气温(℃)气压(kPa)风速(m/s)

相对湿度(%)轮胎气压(kPa)前:后:预热方式

试验初始电量(%)驾驶模式

试验试验坡度使用实际总质量轴荷(前/后)测试区长度通过测试路段时间平均车速爬坡成功

序号(%)挡位(kg)(kg)(m)(s)(km/h)(是/否)

试验过程中异常情况说明

表B.4坡道起步能力试验记录表

试验地点试验时间路面状况试验人员

天气气温(℃)气压(kPa)风速(m/s)

相对湿度(%)轮胎气压(kPa)前:后:试验质量(kg)

预热方式试验初始电量(%)驾驶模式

试验试验坡度使用实际总质量轴荷(前/后)测试区长度通过测试路段时间平均车速坡道起步成功

序号(%)挡位(kg)(kg)(m)(s)(km/h)(是/否)

试验过程中异常情况说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