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1页
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2页
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3页
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4页
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荆楚文化之楚国历史文化

1/31何认为‘荆楚’?湖北属荆楚大地为世人所熟知,但多数人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普通人都知道“楚”,至于何以与“荆”联称“荆楚”,均认为“楚”之称“荆”,乃源于避秦始皇父亲庄襄王嬴楚之讳改称而得名(见《正义》:“秦讳楚,改曰荆”)。而实际上荆国为楚国前身,据《通志·氏族略》云:“楚国旧号荆,此未号楚之前受氏也。”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今湖北保康,南漳境),国号荆。“荆”本是一个灌木名称,也叫做“楚”,在南方江汉流域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各种用途。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另外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认为国号,亦得二名。”宋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一个特有称谓。

2/31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主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含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巨大经济文化开发价值。荆楚文化作为一个含有鲜明地域特色文化,其内涵可概括为八大系列:1、炎帝神农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炎帝神农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炎帝神农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创造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过渡。2、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结果。楚国独步一时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哲学、汪洋恣肆散文、惊采绝艳辞赋、五音繁会音乐、翘袖折腰舞蹈、恢诡谲怪美术,都是十分宝贵文化富矿。荆楚文化八大系列3/31荆楚文化八大系列3、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湖北地域是当初主要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主要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织、激烈争夺“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主要载体。

4、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后代。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衣饰、建筑交通等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湖北民族地域也是巴土文化富集之地,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主要地域。4/315、名山古寺文化。湖北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经过几百年发展,形成了含有丰富内涵武当文化。另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和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以及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等众多名山古寺以及钟祥显著陵等名胜古迹,都有着较高著名度和独特文化内涵。6、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峡谷之一,还是举世闻名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人工湖。伴随三峡枢纽工程蓄水发电和胜利完工,其举世雄奇自然风光、色彩斑斓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风土民俗,形成了含有浓厚峡江色彩文化流派,组成了三峡文化鲜明特色。

荆楚文化八大系列5/31

7、江城武汉文化。武汉地处两江交汇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域最大工商业城市,近当代以来更成为中国制造业中心和主要工业基地之一。在当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域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含有鲜明区域特色。8、当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清王朝统治腹心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终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当代史上波澜壮阔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建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依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五师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组成了湖北近当代革命文化主要内容,是极其宝贵革命文化资源。荆楚文化这八大文化系列含有超越时空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主要基础。荆楚文化八大系列6/31楚国历史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代一个历史悠久区域文化,在其早期,还是一个古老民族文化。从时间上说,是伴随南方诸侯大国——楚国发展而成熟起来。从空间上说,又是伴随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疆域不停拓展而向广大地域扩散。楚文化也有自己鲜明特色,它有浓厚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像,善歌好舞,但也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原始文化味道甚浓。7/31楚国历史区域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8/3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楚国历史区域9/31楚国历史——建立约公元前11世纪后期殷商末西周初年,荆人残部主要是季连羋姓后人,已西迁至丹水与淅水之间。鬻熊为首领时,审时度势,率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并受到周文王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楚人觉察后,在鬻熊之子熊丽率领下,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约前11世纪末西周初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熊丽之孙熊绎为楚君。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10/31楚国历史——发展公元前770年春秋战国时代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熊通为楚地之王,继续了熊渠开篇拓土历程,公元前7,楚国进攻姬姓诸候国随,并逼周天子晋升其爵位。遭拒绝后,熊通亲率大军再次征讨随国,大获全胜后,熊通自称"楚武王",成为天下诸侯中第一个勇于自己称王国君。公元前671年春秋战国时代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国大国声威真正建立起来了。11/31楚国历史——鼎盛

公元前6春秋战国时代庄王励精图治,终成霸业。庄王曾率领楚军,浩浩荡荡开赴伊水与洛水之间,对周天子耀武扬威。庄王武功之时,选拔孙叔敖实施文冶,楚国出现了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鼎盛局面。约前488~486年春秋战国时代吴楚大战后,楚国经过8年休养生息,逐步恢复了元气。惠王时,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其间,楚国和诸侯列国战战和和,并无大建树,一直延续到简王、声王。公元前4,韩、赵、魏合兵数次攻楚,向楚国提出了严峻挑战。楚悼王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并取得了成效,一时间,楚国兵强马壮,横归中原,初露称雄之势。12/31楚国历史——灭亡

前329年春秋战国时代威王后期,楚国成了七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大国,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安徽北部,版图空前辽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公元前246年春秋战国时代秦王政即位,随即开始统-全国迸程,诸侯国纷纷割地事秦,但仍不能挽救灭亡命运。在攻灭韩、赵、魏后,楚军于公元前224年大举伐楚,楚国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击之力。公元前223年、秦军席卷淮北淮南,攻陷寿郢,俘获负刍,绵延800楚国就此灭亡。13/31楚文化主要组成可概括为六大支柱: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老庄哲学屈骚文学楚文化组成14/31楚文化之青铜文化从当前考古结果来看,最先进青铜冶铸出自楚国;最早铁器在楚国。

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王子午升鼎。这种格调鼎为楚国所独有,普通在高级贵族墓葬中发觉,为楚国贵族身份标志。

透雕镜又称夹层透纹镜,由镜面和镜背两块铜片合贯而成。镜背透雕图案,以蟠螭纹为主。江陵张家山201楚墓所出蟠螭纹透雕镜,构图匀称,有极强艺术感染力。青铜钟:甬钟、钮钟、鎛钟…………15/31楚文化之丝织刺绣楚国丝织品和主要种类有:纱、彀、罗、绢、纨、缟、绨、组、缣、绮、绵、绦等,品种十分齐全,几乎包含了先秦丝织品全部品种。丝织品随葬成为贵族炫耀财富象征。丝织物结构和织作方法,是衡量纺织技术水平综合标志。长沙左家塘44号楚墓出士一块浅棕色络纱手帕,其轻薄程度相当于当代真丝乔其纱。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士枕套绢面经纬密度最大,为每平方厘米164x66根,超出了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土绢经纬度,可与当今降落伞相媲美。最能反应当初丝织技术水平织物是锦。锦是一个经线提花织物。在古代要含有高级身份人才能服用锦衣、锦衾和锦帽。锦提花技术也是相当复杂。组造时,按设计图案用提花技术控制经线沉浮,织出花纹,花纹越大,技术也越复杂。楚墓大量出土彩锦,江陵马山1号墓出土锦最多,不一样花纹就有十余种,充分说明当初已经有了先进提花织机和熟练织造技术。16/31楚文化之木竹漆器楚人生活在一个漆王国中,生离不开漆,死也离不开漆。其生时使用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具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具也多用漆品。生活用具如漆杯、漆碗、漆豆、漆盒、漆卮、漆盘、漆勺、漆方壶、漆案、漆俎、漆几、漆杖、漆箱、漆床等;娱乐用具如漆鼓、漆瑟、漆琴、漆竹笛等;工艺品有如漆鹿、漆座屏;丧葬用具有漆镇墓兽、漆木俑、漆棺等。

17/31楚文化之美术音乐戏剧鼻祖是楚人优孟,楚国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超凡脱俗,楚乐“八音”是指金、木、土、石、丝、竹、革、匏。楚国编钟乐舞水平之高,举世公认。随州出土曾侯乙编钟最著盛名。编钟由铜木结构钟架、钟、挂钩、铜人组成,全套共195件。呈曲尺形立架安放。钟六十五件,均为青铜铸造,有钮钟、甬钟、鎛钟三种,分三层悬挂。全套钟有错金铭文3755字。甬钟总音域跨度达5个8度音程,比当代铜琴音域两端各只少一个8度音程。在中心音域部分约占3个8度音程范围内,十二个半音齐备。这套编钟是世界上最早含有十二个半音音阶关系定调乐器。这套编钟能演奏古今中外乐曲,声音清脆、圆润、浑厚、纯净,被列为“世界之最”。

18/31楚文化之老庄哲学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国古代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因为他生活在奴隶制没落、新兴封建势力成长时期,反应在思想领域中是重民轻天思想高涨,作为担任过周守藏史老子,即使首先笃信天命鬼神,另首先又以极大勇气,废黜了天帝鬼神神圣权威,提出了一个新宇宙本体棗道。在他看来,“道”是“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为天下母”,是第一性,宇宙万物是从它派生出来,是第二性,道于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万物老祖宗。老子所作《老子》又名《道德经》,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宇宙观哲学家,且思想丰富,给后世以深刻影响,在中外哲学史上享受高尚地位。19/31楚文化之老庄哲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庄子著作是道家主要代表作,书名即称《庄子》。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大宗师》。),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终”(同上。)这种超越感觉道,却是世界万物根源,“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同上),否定了世界有神主宰,含有泛神论色彩。同时,庄子又进而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我即道,道即我,道就成为主观精神东西。庄子思想可贵之处,是含有朴素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原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道,是与客观自然气分不开。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改变,“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20/31楚文化之老庄哲学客观事物改变,则是因为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发:“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改变及其矛盾双方作用同时,又深入认为对立双方是能够转化,“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主动一面,是老庄思想精华所在。不过,因为老子在必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条件和新旧质区分,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双方都自认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正确是非。庄子这种相对主义必定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应了这种认识论不可知论和怀疑论。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经典表现。庄子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相对性,指出了物质不确定性,对以后唯物辩证法深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21/31楚文化之老庄哲学与“道法自然”观相联络,庄子发展了老子社会政治学说,要求回到“浑沌”世界去,即所谓“至德之世”。他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异,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又说:“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庄子·至乐》。)可见庄子所向往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和战争祸患大同之世,这在当初固属幻想,但要求恢复“素朴”,即人自然属性,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在人类思想政治史上是有深远影响。当然,因为时代不足,庄子对这种“至德之世”不可能作出科学说明,以致主张“绝圣弃知”、“掊斗折衡”,则是逃避现实消极思想。正是因为冷酷现实无情,庄子在人生观方面又集中表达在所谓“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绝对自由。他在《逍遥游》中说,大鹏高飞,要有一定条件,即“有待”,这不能算是绝正确自由;而要真正地到达自由,就要无条件,即“无待”,这么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穷无尽天地之间,从而到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精神世界。能到达这么“无待”人,才算是“至人”、“神人”或“圣人”。庄子这种“逍遥游”人生观,实质是企求摆脱现实烦恼一个自我精神麻醉法,是经典消极遁世思想,在当初社会现实中是有害。但他既追求归本自然,否定天命观,摆脱人间不平等,无疑为人自我认识,提供了新启示。22/31楚文化之屈骚文学屈原作品25篇,这些作品,不但是不朽诗篇,也同时饱含着屈原丰富哲学、政治思想。但因为他所作楚辞影响极其深远,故其思想反而为后世所忽略。屈原生活年代,正处于战国中后期激烈争夺时期,故其思想与庄子一样,亦铸上了深刻时代烙印。屈原在宇宙生成和天道观方面,以“问天”形式,问而不答,以不答为答,对远古神话传说作出了理性反思。他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包括到天地万物、人事代谢,无所不包,思想极其丰富。他大胆地怀疑和否定天命,公开质疑:“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闪烁着朴素唯物观光芒。从唯物天道观出发,屈原历史观也充满着唯物主义精神。他训斥夏启荒淫无道,“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楚辞·离骚》。)他指责周昭、穆王贪婪无度,不顾国事,“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夫何索求”?他对楚国历史也作出了理性反思,指出“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楚辞·天问》。)?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楚国衰亡要害。

23/31楚文化之屈骚文学作为一位思想家,屈原在社会政治等领域方面,更立足于现实,探索真理,闪现出特异光彩。他所处是各国争相吞并、人民长久蒙受战争祸患而渴望和平时代,故屈原和其它一些思想家一样,也热烈希望结束战争、迎来大一统局面。他受儒家思想影响,要求楚国君主能像尧舜禹汤文武那样,来完成一统寰宇大业,“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楚辞·离骚》。)这正如司马迁所评论那样:“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史记·屈原列传》。)这种“世事”,就是以古喻今,希望由自己祖国来统一各国。屈原这一思想与愿望,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表现了当初思想家所含有高度历史使命感。为了到达这一目标,屈原主动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实现富国强兵。他在《离骚》中大量援引历史典故,希望楚国君主能像尧舜禹文武那样,任用贤能,公正无私,实施德政,以“苟得用此下土”,享受土地,治理天下。他以伊尹、彭咸等人自许,决心为实现这种“美政”而奋斗终生,即使不能实现,亦“将从彭咸之所居”,死而无悔。对外主动提倡联齐抗秦,合纵以求自立图强。他不避辛劳,风尘仆仆,往来于齐、楚间,为合纵抗秦作出了重大贡献。所以,屈原不但是一位提出了“美政”方案政治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含有“导乎先路”奋斗决心实践者24/31楚文化诞生和大发展是在江汉地域,这里属于长江中游。春秋时期,楚国曾有志北进,但碰到将它视为蛮夷北方强国晋、齐有力遏制。楚国因而改以东进与南拓作为战略目标。到战国初年,楚国向东扩展势头很猛,基本占有了长江下游地域,其北界已靠近黄河,东部属于吴越文化区吴、越故地已归其全部。同一时期,其南界也到达或越过了南岭。综观战国后期天下大势发展,是一“武”一“文”两个东进,前者是秦军东向凌厉军事攻势,后者是楚文化东渐,其影响从长江中游扩大到东部沿海地域。仅仅数十年时间,东部近海邹鲁吴越一线,已是楚文化天下了,从此以后,以“楚”标志冠于这一带一切,似乎并没有遭致当地居民严重反感和强烈抵抗。

楚文化影响25/31西汉初年,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其所持理由是“齐王韩信习楚风俗”。韩信,是淮阴(今江苏清江市西南)人,他所封楚国都于下邳(治所在今江苏睢宁西北),可见,早在战国后期,所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