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学主讲教师姬新江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1页
民法学主讲教师姬新江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2页
民法学主讲教师姬新江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3页
民法学主讲教师姬新江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4页
民法学主讲教师姬新江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民法学主讲教师:姬新江第1页

研读民法学,不但在于学习一门主要法律科目,亦非纯为准备考试,乃在培养取得法律思维、理性判断事物能力,更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私法秩序,及其所要维护、促进、实践之人尊严、价值及自由、平等理念。请立志做法律人同学切记:民法乃“众法之母”,得民法者,得天下。第2页

第一章民法概念与调整对象第一节民法概念第二节民法性质和特征第三节

民法调整对象第四节

民法与其它法律部门区分第五节

民法渊源第六节

民法典体系第3页第一章民法概念和调整对象第一节民法概念一、民法词源“民法”一词起源于罗马法市民法

后世法学家普通认为,市民法是民法词源,万民法是国际私法词源汉语中“民法”一词源于日本第4页二、民法含义对民法概念应从实质意义民法和形式意义民法两方面来了解.实质意义上民法,是指全部调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民事法律规范总称,它包含民法典、其它民事法律、法规形式意义上民法,专指系统编纂民事立法,即民法典。第5页二、民法概念依据《民法通则》第2条和《协议法》第2条要求,可将我国民法表述为: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其它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法律规范总称。第6页第二节民法性质和特征一、民法是权利法1、从历史上看,民法就是为了反抗公权力干预,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而存在;2、民法体系构建以权利为基本逻辑起点;3、民法经过权利确认当事人行为规则;

4、从权利救助角度看,无救助则无权利,经过民法方法提供司法救助,是确认权利主要伎俩。第7页二、民法标准上是私法我们认为这种划分是有必要,将民法置于私法范围,含有以下意义:第一,有利于在私法领域提倡当事人意思自治,尽可能降低国家干预。第二,充分尊重和保障自然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第三,明确民法基本属性。第8页三、民法主要是实体法实体法普通是要求主要权利和义务;程序法是指确保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程序法律。民法作为实体法既是行为规范,又是裁判规则。民法作为行为规范主要含有两方面功效:一是确立交易规则;二是确立生活规则。第9页在民法中,作为裁判规范,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详细裁判规则;另一类是授予法官自由裁量基本规则和普通条款四、民法是市民社会基本法

市民社会(CIVILSOCIETY)原指伴伴随西方当代化社会变迁而出现、与国家相分离社会组织状态第10页市民社会是市场经济对社会结构改造历史产物。因为市场经济发展,造成人际关系从身份到契约转化,必定促使社会领域从政治国家中分离出来。社会领域中契约关系是民事生活中基本交往关系,是结合市民社会内部个人、团体彼此关系基本纽带。市民社会是对私人生活领域抽象;政治国家是对公共生活领域抽象。第11页市民社会中社会组员基本权利取得法律保护和支持,详细来说包含:人身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保护这种自由和权利法律制度。正是从这个意义说,民法是市民社会权利宪章,是市民社会中民事权利保护神第12页在我国,长久以来民法学理论一直否定市民社会概念,这与我国长久实施集中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封建等级特权观念有亲密关系。因为不认可市民社会观念,忽略对民事权利保护,使民事主体许多权利长久缺乏充分保障,反过来,民事权利缺位也妨碍了市民社会发育和完善。另首先,市民社会观念缺乏,使我们不能准确认识民法本质和功效第13页五、民法是市场经济基本法从民法调整内容来看,民法调整财产关系实际上主要就是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归属是财产交易前提,而交易最终向财产归属转换。按照马克思对商品交换过程描述,商品关系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独立商品“监护人”(全部者);二是必须要商品交换者对商品享受全部权;三是必须要商品交换者意思表示一致第14页与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商品关系相适应,确立了民事主体、物权、债权、协议等制度组成民法体系。第三节民法调整对象

结合我国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我国民法调整对象能够概括为:平等主体自然人、法人、其它组织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第15页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人身关系(一)人身关系概念与特点人身关系是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表达财产利益社会关系。

它包含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两类

所谓人格关系,是指基于民事主体人格利益而发生社会关系。第16页人格关系在民法上表现为自然人和法人人格权,包含自然人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声誉权、荣誉权、婚姻自主权以及宪法要求公民享受人身自由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等权利、法人名称权、声誉权、荣誉权等

第17页所谓身份关系,是指以特定身份利益为内容社会关系。包含亲属、监护等关系。知识产权中也有身份权内容,如作者、创造者署名权、发表权等,也属于身份权。婚姻自主权不是身份权,而是人格权。第18页民法调整人身关系含有以下特点:1、非财产性即使人身关系含有非财产性,但其与财产关系含有亲密联络,主要表现在:(1)一些人格权或权能能够转让,如法人名称权,公民肖像权;(2)一些人身权取得,是财产权取得前提。如在婚姻家庭领域,人身关系与基于特定身份财产关系混合,含有特定人身关系是确立家庭财产关系前提。第19页(3)在对受到侵害人身关系提供救助时主要采取是财产救助伎俩。2、与人身不可分离性(专属性)。民事主体人身权普通不能放弃或被剥夺,除法律另有要求外,人身权不能转让。3、人格关系固有性第20页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一)财产与财产关系概念我们认为,财产包含以下内容(1)含有经济价值有体物。如土地、房屋等,即通常所说有体财产(有形财产);(2)智力结果。如著作、专利等,(3)受法律保护含有经济价值利益。如企业名称、商业秘密等。(2)、(3)两项通常被称为无体财产(无形财产)第21页所谓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含有经济内容关系。我国民法只调整一定范围财产关系,即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关系,这种关系以财产全部和交换为内容平等主体间财产关系,包含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第22页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目标在于维护财产归属秩序,以维护财产“静安全”;而调整财产流转关系目标在于维护财产交易安全和秩序,以保护财产“动安全”

民法对财产归属秩序调整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1)确认权利主体就特定财产享受支配权,并对该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罚,从而产生排他效力优先效力;第23页(2)赋予权利主体对财产享受利用权利(当代财产关系特点是从抽象支配向详细利用转化);(3)赋予权利人排除侵害权利,在权利受到侵害后,法律提供各种方式救助,以使财产关系恢复圆满状态。第24页民法对财产流转关系调整主要表达在三个方面:(1)确认交易主体意思自治和协议自由;(2)规范经典交易关系,即协议关系;(3)调整交易关系特殊形式和变态形式,如不妥得利、侵权损害赔偿等。第25页1.A县人民政府为建宾馆,向该县B银行贷款500万元,届期未能偿还,B银行以A县人民政府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案所包括法律关系(单项选择题)A.不是平等主体之间民事法律关系

B.应属政府行政行为

C.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纵向经济关系

D.是平等主体之间民事法律关系,应由民法调整

第26页(二)民法调整财产关系特点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含有以下特点:(1)财产关系是一个以经济利益计算为关键关系;(2)财产关系充分表达主体自由意志,主体享受对其财产处罚权;(3)财产关系含有很强变动性;

(4)就救助方式而言,财产关系遭受侵害是利用损害赔偿等财产性救助方法来处理;第27页案情介绍朱某在街上卖冰淇淋,发觉一根冰淇淋上面粘着一块拖布头,就将这块冰淇淋冻起来,要求生产冰淇淋食品企业赔偿50万元,不然就曝光。食品企业与朱某和谈没成,即向公安机关举报朱某敲诈勒索。公安机关将朱某抓获,一审法院判决罪名成立,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朱某不服上诉。

第28页第四节

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关系一、民法与经济法我们认为经济法实际是经济行政法,它是国家权力作用于经济生活,由国家行政机关对国民经济实施组织、管理、监督、调整法律规范总称

经济法在内容上主要包含: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预算法、产业政策法、银行法、价格法等。

第29页经济法与民法在调整对象上主要区分在于:1、经济法调整经济管理关系是国家在管理经济活动中所产生关系,即经济管理关系,其内容包含计划、组织、调整、监督等多方面。而民法调整对象是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不但调整经济关系,也调整非经济关系。

第30页2、经济法调整经济管理关系是按指令和服从标准建立起来行政隶属关系,所以经济法规范多数是强制性规范,违反该规范所产生多是行政责任;而民法调整对象是民事主体之间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建立起来平等关系,其规范以任意性规范为主,违反该规范主要产生民事责任。

第31页3、经济法调整经济管理关系是以全社会需要为宗旨关系。主要协调是市场主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冲突,目标在于维持良好市场秩序。而民法主要协调民事主体间关系,目标在于保护单个民事主体正当权益。第32页二、民法与商法商法,又称商事法。形式上商法,专指在民法典之外商法典以及企业、保险、破产、票据、海商等单行法;实质上商法,指一切相关商事关系法律规范。第33页民法与商法联络在于:(1)商法调整对象是民法调整对象大一部分;(2)商法基本标准起源于民法基本标准,如平等标准、老实信用标准等;(3)民法中各种基本制度是商法依据,如全部权制度、债权制度等;(4)民法许多制度适合用于商法,如法律行为、代理、民事责任等;

第34页民法与商法区分在于:(1)主体不一样,民法主体是普通人;商法主体必须是以营利为目标商人(商自然人和商法人);(2)调整范围不一样,商法调整几乎全是纯粹财产关系,而且是有偿财产关系;民法不但调整财产关系,而且还调整人身关系;第35页(3)商法含有国际性,而民法许多制度含有地域性(如婚姻家庭法、物权法等)三、民法与婚姻法(略)婚姻法是民法组成部分

第36页四、民法与劳动法民法与劳动法主要区分在于:1、主体不一样。劳动关系主体是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或劳动协议关系劳动者。民事主体与此不一样,抽象意义民事主体能够是一切自然人、法人,甚至是能够是国家。2、法律关系性质不一样。劳动关系既含有平等性又含有隶属性;而民事关系普通都含有平等性和有偿性。第37页3、从规范性质来看,民法规范多为任意性,而劳动法更多是强制性规范(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给予特殊保护)4、因劳动关系而发生争议,主要由劳动行政部门及劳动组织来处理,而民事纠纷除当事人协商外,普通由法院或仲裁机关处理。第38页第五节民法渊源民法渊源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借以表现形式。我国民法渊源主要有以下几个:(一)制订法1、宪法中民法规范2、民事法律3、国务院制订公布民事法规第39页4、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和经济特区法规中民事规范(不得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且只在制订者管辖区区域生效)5、尤其行政区域民事规范6、最高法院对民事问题所作意见和批复7、其它有权机关解释(财政部《关于集体全部制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员死亡后遗留无人继承财产归集体全部批复》)第40页(二)习惯所谓习惯,是指独立于国家制订法之外,发生于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含有一定强制力行为规范。我国民法对习惯未作普通要求,只在一些情况下认可含有习惯法效力,如最高法院曾以司法解释形式,认可民间房屋典当习惯。第41页(三)判例实施判例制度理由:1、判例法与成文法并重是近代立法发展趋势。2、成为法不可能概括民法调整全部社会关系。3、假如排斥判例法作为法律渊源,法官自由裁量权太大,不利于法律统一。第42页实施判例制度在我国含有主要作用:1、在裁判中正确适使用方法律。2、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3、有利于法官尽快提升裁判素质4、保障判决大致一致,充分实现法安全价值。第43页适用判例应仅限于最高人民法院有权制作和公布判例(既包含最高人民法院亲自审理在适使用方法律方面较为经典案例,也包含全国各级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请示存在法律适用问题经典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定时公布一些含有经典意义判例,实际对下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