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政治制度_第1页
明清政治制度_第2页
明清政治制度_第3页
明清政治制度_第4页
明清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知识与能力⑴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内阁制的创立和开展,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军机处的设置。⑵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区别。⑶理解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⑷探究中西君主制度演变的区别。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⑵中国皇权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阶级政治开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步入晚期最后“辉煌”的折射。【重难点】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一.知识梳理1.内阁制度的形成⑴丞相制度的废除:①原因:a加强皇权的需要〔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阻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b丞相权势过重c胡惟庸骄资擅权〔直接原因〕②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直接隶属于皇上.注意:废行省与废丞相之间是相关联的:都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行省设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宰相职权的扩大,威胁皇权。③影响:皇帝高度集权,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权过分集中,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导致太监乱政。⑵内阁制度的形成①原因:皇帝政务繁忙。②过程:a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为侍从参谋,不参与决策;b明成祖设立内阁,阁臣权力逐步扩大;c明宣宗时,授内阁大学士“票拟”之权d万历年间张居正权倾朝野。②职权:侍从参谋,不能制约皇权〔内阁大学士只有“票拟”权,最终决策取决于皇帝的“批红”〕③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④特点:a是皇帝为加强专制统治建立的政治机构b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百官六司⑤影响: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⑴清初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①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定夺军国机要,皇权受限②南书房设置〔康熙〕: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制约,皇帝集权。〔2〕军机处的设立〔雍正〕①背景〔目的〕: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②特点:a机构设置: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b人员: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可随时撤换c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d地位:不是正式权力机关,但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③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④影响:a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是君主专制到达顶峰的标志,中央集权进一步稳固b提高了行政效率c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稳固和开展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开展的影响〔难点〕⑴积极影响:①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稳固②有利于社会经济开展③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提高〔2〕消极影响:①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开展和社会进步②政治:皇权强化使人们的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易形成暴政,出现政治腐败③思想文化:阻碍科技创新的开展和文化进步。④世界潮流: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弛二.核心突破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宰相制内阁制地位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职责〔性质〕中央一级决策者皇帝的内伺机构任免皇帝和大臣商议,皇帝决定直接由皇帝决定权力/权力来源决策权、参与政治权/丞相制度无决策权/皇帝的信任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无法制约皇权判断宰相标准在于是否拥有宰相权力,宰相权力有两项:一是参与最高决策权,二是总领最高行政权。2.明朝内阁制与近代西方内阁制的区别明朝内阁制近代西方内阁制背景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封建经济开展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资本主义开展产生方式人选与权力由皇帝钦定以议会为根底产生,由议会多数党组阁权力地位为皇帝提供参谋的内伺机构,内阁职权与地位的变化取决于皇帝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英国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总统制下的内阁与议会相互制约作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开展与社会进步民主政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专制,稳固资产阶级民主,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开展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开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清楚,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效劳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那么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3〕人治高于法制。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5〕宗法制度的剩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开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根底,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确实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实行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特征。4.正确认识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1〕中央集权指国家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统一行使,地方政权受到中央政府的严格控制。〔2〕君主专制指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垄断。〔3〕二者的主要区别:二者要解决的矛盾不同。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实行的制度;君主专制是针对皇帝个人权威与臣民权力的矛盾〔在封建社会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的开展阶段特征:春秋战国——萌芽,秦汉——确立,隋唐——完善,宋元——开展,明清——强化。〔5〕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①中国封建社会前期,政治演变主要解决的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侧重于加强中央集权。从秦至元根本属于这种情况。如秦朝推行郡县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历代监察制度等。该阶段同样存在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如汉朝的中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制度,宋朝相权分割等。在该阶段,相权为代表的臣子权力较大,君主专制受到一定制约。②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演变主要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侧重于加强君主专制。如明朝废宰相,清朝设军机处。三.典型试题1.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内阁制日益成熟B.君臣地位发生变化C.中央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D.中央对地方管理日益加强2.殿阁大学士与宰相差异主要表现在A.殿阁大学士仅供参谋,而无实权B.殿阁大学士实际并未设立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相同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说明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B.加强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④注重思想控制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中国古代中央管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机构。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①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④这种中央集权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开展是一致的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6.“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伺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当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符合这一原那么的是①秦朝御史大夫②汉朝尚书令③明朝殿阁大学士④清朝军机大臣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7.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以下表示正确的选项是() 议政处 议政处 军机处 议政处六部内阁内阁南书房 议政处 内阁 军机处南书房ABCD8.某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A.汉代内外朝制度 B.唐代三省制C.元代行省制度D.明代的内阁制度9.清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突出特点是A.废除了丞相制度和行省制度B.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高于内阁和六部C.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三衙分权D.设置了直属皇帝的具有传达性质的中央机构10.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表达了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对地方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11.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字义相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B.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12.明朝的“三司”与汉代的“三公”〔〕①都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②行政级别相同③权力大小不同④都直接听命于皇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3.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①皇帝“家天下”制度②中央集权制度③官僚制度④“多民族”与“大一统”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14.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以下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局部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15.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土,以下关于朱元璋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驾崩后庙号称“明太祖”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16.某本古书上有这样的记载:“上谕文武百官曰:‘朕自临御以来,十有三年矣,中间图任大臣,期于辅弼,以臻至治。故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岂意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操不轨之心,肆奸期之蔽,嘉言结于众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谋危社稷……赖神发其奸,皆就殄灭。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上”应该是A.秦始皇B.唐太宗C.明太祖D.明成祖17.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D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别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18.关于明代内阁,以下表述正确的选项是B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帅六部百司的机构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大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三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答复:

〔1〕军机处最初设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军机处的职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3〕综观材料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运用能力。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军机处设立的原因、主要职能及其特点,结合课文中对军机处的表述,不难得出答案。[答案]⑴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2〕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开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3〕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20.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目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二:(明太祖语)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纪事本末》请答复:(1)据上述材料,唐太宗认为处理政务时“稳便”的方法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又是什么?答:唐太宗:丞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局部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2)唐太宗与明太祖对丞相的看法有何不同?答:唐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防止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废之,集权于皇帝一人。(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两位帝王观点的认识。答: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发挥了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明太祖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度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虽然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但却使中央集权制度走向了衰落,助长了官场上的唯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21.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1689——1775〕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那么是恐怖。”你同意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开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同意,尤其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开展。但采用高压专制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开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22.阅读以下材料,然后答复以下问题: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那么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假设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实录》请答复:(1)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2)材料二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相关评述正确吗?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说明。明太祖“罢相”的实质是什么?(3)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相同吗?请说明判断的理由。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不正确。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官职,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稳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实质是君主专制制度的进一步强化。(3)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质不同。美国的三权分立是表达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的。而三省六部制是表达封建专制统治的。23.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阅读以下材料,答复相关问题:材料一据《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资料记载:时期全国人口〔丁〕官员官民之比西汉5959万7500人1:7945唐高宗时5238万13465人l:3927元成宗时5816万22500人1:2613清康熙时2459万27000人1:911①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材料二图1唐朝中央机构图2明朝中央机构图3清朝军机处内景②图1表达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是什么?与图1相比,图2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3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①官民之比畸形开展〔或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开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教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