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标准-《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校准规范》_第1页
江苏标准-《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校准规范》_第2页
江苏标准-《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校准规范》_第3页
江苏标准-《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校准规范》_第4页
江苏标准-《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校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JF(苏)249—2021

目录

引言…………………(I)

1范围………………(1)

2引用文件…………(1)

3名词术语…………(1)

4概述………………(2)

4.1工作原理………………………(2)

4.2构造和类型……………………(2)

4.3用途………………(2)

5计量特性…………(2)

5.1干体炉温度偏差…………………(2)

5.2干体炉温度均匀性……………(2)

5.3干体炉温度波动性………………(2)

5.4液体炉温度偏差………………(2)

5.5液体炉温度均匀性……………(2)

5.6液体炉温度波动性……………(2)

6校准条件…………(3)

6.1环境条件……………………(3)

6.2负载条件……………………(3)

6.3校准用仪器设备……………(3)

6.4配合衬套和介质……………(3)

6.5搅拌装置……………………(4)

6.6外置参考铂电阻温度计……………………(4)

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4)

7.1校准项目………………………(4)

7.2校准方法………………………(4)

8校准结果表达……………………(8)

9复校时间间隔……………………(8)

附录A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校准原始记录参考格式…………(9)

附录B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校准证书内页参考格式…………(12)

附录C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干体炉温度偏差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14)

附录D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液体炉温度波动性校准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17)

I

JJF(苏)249—2021

引言

本规范依据JJF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起草,其中主要参

考了JJF1257-2010《干体式温度校准器校准方法》、JJF1030-2010《恒温槽技术

性能测试规范》、JJF1007—2007《温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等规程规范,按照

JJF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进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定。

本规范系首次起草。

II

JJF(苏)249—2021

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校准规范

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具有升降温功能、同时拥有干体炉和液体炉两种测量模式的干液两

用温度校验炉(以下简称校验炉)在(-50~300)℃温度范围内的校准。容积在1.5L

以下、搅拌方式为磁力搅拌的微型液体炉也可参照本规范进行校准。

2引用文件

JJF1007-2007《温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

JJF1030-2010《恒温槽技术性能测试规范》

JJF1257-2010《干体式温度校准器校准方法》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3名词术语

JJF1001—2011、JJF1007—2007界定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干体炉temperatureblockcalibrator

干体炉是校验炉在放入均温块后利用其均温作用,来保证插入均温块的被校准温

度计与参考标准温度保持一致的设备。

3.2配合衬套adapterbushing

在干体炉测温孔与温度计之间放置的金属衬套,其目的是为了使温度计与测温孔

间有良好的热传导。金属衬套应使用校验炉生产厂家推荐的材料。

3.3工作区域workingspace

校验炉用于校准温度计的区域,能保证其温度均匀性和波动性。干体炉的工作区

域位置是固定的,通常位于测温孔的底部。如果工作区域处于其他位置,应明确说明。

液体炉的工作区域一般位于底部水平面往上40mm的整个区域内。测量时应不紧贴炉

壁。磁力搅拌部件位于工作区域正下方。

3.4液体炉liquid-bathtemperaturecalibrator

液体炉是校验炉放入合适的液体介质后.在厂家规定的搅拌速率下,保证插入工作

区域的被校准温度计与参考标准温度保持一致的设备。

1

JJF(苏)249—2021

4概述

4.1工作原理

利用温度控制系统及搅拌装置使校验炉工作区域具有均匀、稳定的温场。

4.2构造和类型

校验炉一般可以作为干体炉和液体炉使用。当作为干体炉使用时必须配备合适的

均温块。当作为液体炉使用时必须选用合适的介质,并将液体炉的搅拌系统设定在适

当的转速下工作。

4.3用途

校验炉一般体积较小便于携带,升降温速度快,能为现场校准提供参考温度,用

来校准各型号、尺寸的铂电阻、热电偶、热敏电阻、温度开关、双金属温度计等。

5计量特性

5.1干体炉温度偏差

干体炉显示温度与工作区域实际温度之差。

5.2干体炉温度均匀性

干体炉温度均匀性包括孔间温度均匀性和轴向温场均匀性两部分。孔间温度均匀

性指工作区域内不同孔之间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轴向温场均匀性指干体炉均

温块测温区内沿测温孔轴向温度分布均匀性。

5.3干体炉温度波动性

干体炉工作区域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温度变化的范围。

5.4液体炉温度偏差

液体炉显示温度与工作区域4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实测平均值之差,取绝对值最

大者为液体炉温度偏差。

5.5液体炉温度均匀性

液体炉温度均匀性包括水平方向温度均匀性和垂直方向温度均匀性。分别是水平

方向和垂直方向工作区域内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的差。

5.6液体炉温度波动性

液体炉工作区域在一定时间间隔内,温度变化的范围。

6校准条件

6.1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20±5)℃

2

JJF(苏)249—2021

环境湿度:35%RH~85%RH或满足产品使用说明书中的要求。

设备周围应无强烈振动及腐蚀性气体存在,应避免其他冷、热源影响。环境条件

还应满足所用标准器和其它配套设备正常使用的其它要求。

6.2负载条件

一般在空载条件下校准,根据用户需要可在负载条件下进行校准,但应说明负载

的情况。

6.3校准用仪器设备

校准时,可选用表1所列的校准用仪器设备。校准用仪器设备引入的扩展不确定

度U(k=2),应符合对被测校验炉的波动性和均匀性的测量要求(即不确定度值不大

于波动性和均匀性的绝对值的1/3)。

表1校准用仪器设备

序号校准设备名称技术要求用途备注

校准所用温

一等或二等

1.度计(含保护

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测温范围

2.套管)的外径

标准铂电阻温(~)℃

-189.3442419.527校准标准不应大于

1度计也可使用扩展不确定度不大于被

3.插入深

检校验炉最大温度偏差三分之一的6mm,

度至少为其外

其他设备。

径的15倍

电测设备的最小分辨力应不低于与标准铂

电阻温度

电测设备0.001℃,引用修正值后的相对误差

2计可配合/

应不大于3105使用

核查标准

水三相点瓶及铂电阻温

3/

保温设备度计的Rtp/

6.4配合衬套和介质

校验炉在当作干体炉时使用的配合衬套应使用生产厂家规定的材料进行制造。干

体炉应尽可能拟合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尺寸和被检温度传感器的尺寸配备多个尺寸

或多个孔的配合衬套,并且配合衬套应符合厂家的技术要求。干液两用温度检验炉在

当作液体炉使用时应放置适当的介质进行升降温。介质应具有符合其使用温度范围的

粘度,以保证通过升降温和搅拌,达到液体炉的设定温度并保证其内部工作区域的温

3

JJF(苏)249—2021

度稳定、均匀。不同的温度点,应加入不同量的介质,防止应升温体积变大导致液体

溢出。

6.5搅拌装置

干液两用温度检验炉在当作液体炉使用时应按厂家说明书摆放相应的搅拌装置,

并按照厂家的说明书设置搅拌速率,整个校准过程搅拌装置都应开启。搅拌装置和工

作区域应有相应部件分隔开,以免校准过程中出现事故。

6.6外置参考铂电阻温度计

外置参考铂电阻温度计应能溯源到国家温度基准。如无法作为标准铂电阻温度计

单独计量,应将校验炉当作显示仪表配合外置参考铂电阻温度计一同校准,校准结果

应满足相关技术指标(技术说明书)的要求。

7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

7.1校准项目

7.1.1干体炉温度偏差

7.1.1.2干体炉温度均匀性

7.1.1.2.1干体炉孔间温度均匀性

7.1.1.2.3干体炉轴向温差

7.1.1.3干体炉温度波动性

7.1.2.1液体炉温度偏差

7.1.2.2液体炉温度均匀性

7.1.2.2.1液体炉水平方向温度均匀性

7.1.2.2.2液体炉垂直方向温度均匀性

7.1.2.3液体炉温度波动性

7.2校准方法

7.2.1校准点的选择

校验炉的校准点应选在整个温度范围内均匀分布的温度点,包括校验炉的上下

限,一般不少于5个点,进行均匀分布。也可根据用户的要求,选取其实际常用的温

度点。

7.2.2校准方法

在当作干体炉进行校准时,对设备所做的任何调整应在校准之前进行;除了轴向

4

JJF(苏)249—2021

温场测量以外所有的测量,标准铂电阻温度计都应放在干体炉测温孔的底部进行测

量;若干体炉配备了参考温度计,应对参考温度计进行单独校准,并满足相应的技术

指标。在使用过液体炉后再次使用干体炉时,炉壁应清理干净。

在当作液体炉进行校准时,对设备所做的任何调整应在校准之前进行;液体炉的

液面应能在满足设备技术指标的前提下不溢出;液体炉介质为厂家所规定的型号,符

合其粘度指标要求;若液体炉配备了参考温度计,应对参考温度计进行单独校准,并

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

7.2.2.1干体炉温度偏差

将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插入测温孔,设定校准点温度,待温度达到稳定后,分别记

录此时校验炉的显示值和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值,记录时间为10分钟,记录间隔

为每分钟一次,取校验炉显示值与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测量值的平均值作为一次测量结

果,在每个校准点上进行两次测量。在改变校准点设定时,应该在设定温度上升和下

降时各测量一次。

每次测量温度偏差按公式(1)计算

(1)

式中:△t——在此校准温度点此次测量的干体炉温度显示偏差。

tei——在第i次测量时,干体炉显示的温度值。

tsi——第i次测量时,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值

n——测量记录次数

将校准点在上升测量值△t1和下降测量值△t2的平均值作为此校准点的测量结果

△tx,按式(2)计算:

(2)

7.2.2.2干体炉温度均匀性

7.2.2.2.1干体炉孔间温度均匀性

选择均温块中相对距离最远的两个孔进行干体炉孔间温度均匀性的测量,将两支

温度计A、B分别插入均温块的两个测量孔a、b中。待温度稳定后,第一次分别读取

两支温度计的示值tAa1和tBb1。将温度计交换测量孔,即温度计A插入b孔,温度计

B插入a孔。温度再次稳定后,第二次分别读取两支温度计的示值tAb2和tBa2。重复上

述测量,共测量4次。分别得到tAa1、tAb2、tAa3、tAb4、tBb1、tBa2、tBb3、tBa4。

5

JJF(苏)249—2021

干体炉孔间温度均匀性△tab为:

7.2.2.2.2干体炉轴向温差

选择均温块的中心孔或者特别标注的孔进行干体炉轴向温差的校准,温度点选择

偏离环境温度最大的温度点上进行。对于既可以升温又可以降温的干体炉,应选择最

高和最低温度点上进行测量。使用感温元件最大长度为5mm的标准铂电阻温度计,

对干体炉进行三点温度测量,从底部向上40mm长度测量区的温场测量,过程如下:

A温度计放到底部

B温度计向上提至20mm

C温度计向上提至40mm

D温度计放到底部。

7.2.2.3干体炉温度波动性

将温度计插入干体炉测温孔中,当干体炉温度达到热平衡时,记录30分钟内(每

2分钟测量一次)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示值,取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的一半并冠

以“±”作为干体炉的温度波动性。测量应选择三个不同的温度点即最高点、最低点

和室温。若最高或最低点为室温,则选择此温度区间的中间点为第三个测量点。

7.2.2.4液体炉温度偏差

将四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分别放置于液体炉工作区域的上水平面测量点A、B

处、工作区域的下水平面测量点C、D处(下水平面测量点位于磁力搅拌中心上方

1cm~1.5cm处)。A、B两点和C、D两点在同一投影平面呈十字形。各点具体分布位

置如下图所示:

AB

C

D

待校验炉达到设定温度后稳定至少10分钟或校验炉使用说明书要求的时间,才

可以开始读数。开始读数时,分别依次记录校验炉的显示值和四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

6

JJF(苏)249—2021

的测量值,记录时间10分钟,记录间隔为每分钟一次。分别计算校验炉显示值平均值

与各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测量值平均值之差,取其中绝对值最大者作为液体炉的温度

偏差。

7.2.2.5液体炉温度波动性

液体炉温度波动性的校准,温度点一般选择在实际工作范围的上限和下限,也

可根据客户需求,抽测校验炉工作温度范围内其他温度点的温度波动性。

按7.2.2.4的方法进行布点,待校验炉达到设定温度后稳定至少10分钟或校验炉

使用说明书要求的时间,才可以读数。开始读数时,分别记录四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

的测量值,记录时间10分钟,记录间隔为每分钟一次。每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测量值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该测量点的温度波动性,取四支温度计温度波动性的最大值

为该设定温度点液体炉的温度波动性。

7.2.2.6液体炉温度均匀性

液体炉温度均匀性的校准点一般选择液体炉实际工作温度范围的上限和下限进

行。

7.2.2.6.1液体炉水平方向温度均匀性

水平方向的均匀性按7.2.2.4的方法进行布点,选取液体炉工作区域上水平面和工

作区域下水平面进行测试。将四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插入选取的水平面直径两端最远

处进行测量。待校验炉达到设定温度后稳定至少10分钟或校验炉使用说明书要求的

时间,开始读数,记录四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测量值,记录时间10分钟,记录间隔

为每分钟一次,同一平面两支温度计平均值之差的绝对值作为液体炉该水平面的温度

均匀性。取上下水平面水平方向温度均匀性大者作为液体炉水平方面的温度均匀性。

7.2.2.6.2液体炉垂直方向温度均匀性

垂直方向的均匀性按7.2.2.4的方法进行布点,待校验炉达到设定温度后稳定至少

10分钟或校验炉使用说明书要求的时间,开始读数,记录四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测

量值,记录时间10分钟,记录间隔为每分钟一次。分别计算四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测

量值的平均值,取四支温度计平均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作为液体炉垂直方向的温

度均匀性。

8校准结果表达

经校准的校验炉出具校准证书,校准结果应在校准证书上反映。校准证书应包括

7

JJF(苏)249—2021

以下信息:

a)标题“校准证书”;

b)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c)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验室的地址不同);

d)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f)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g)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

收日期;

h)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应用有关时,应对被校样品的抽样程序进行说明;

i)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j)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k)校准环境的描述;

l)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

m)对校准规范的偏离的说明;

n)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

o)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性的声明;

p)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校准证书的声明。

9复校时间间隔

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校验炉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

决定的,用户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决定复校时间间隔。

建议复校时间间隔最长不超过一年。

8

JJF(苏)249—2021

附录A

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校准原始记录参考格式

基本信息

记录编号校准日期

客户名称地址

器具名称型号规格设备编号

制造厂出厂编号校准地点

环境温度℃环境湿度%RH校准依据

外观检查

校准用主要计量器具

准确度等级/最大允许误

名称编号型号规格证书编号有效期至

差/不确定度

校准数据及结果:

干体炉

设定温度:℃

次数标准/上显示/上标准/下显示/下

1

2

10

平均

温度偏差:

9

JJF(苏)249—2021

□温度波动性(30分钟)(单位:℃)

校准点(℃)实测值(℃)温度波动性(℃/30分钟)

——

——

□孔间温度差

设定温度:℃显示温度:℃(单位:℃)

次数标准示值标准示值

12t1t2

1

2

3

4

平均

□轴向温度均匀性

设定温度:℃显示温度:℃(单位:℃)

次数底部20mm40mm底部

1

2

3

4

平均

t0tx——

10

JJF(苏)249—2021

液体炉

(单位:℃)

次数实测温度

ABCD

1

2

10

平均值

与设定点偏差

该点温度波动性

水平方向均匀性垂直方向均匀性

温度偏差温度波动性

干体炉温度偏差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干体炉温度均匀性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干体炉温度波动性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液体炉温度偏差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液体炉温度均匀性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液体炉温度波动性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校准人:核验人:.

11

JJF(苏)249—2021

附录B

校验炉校准证书内页参考格式

一.干体炉温度偏差单位(℃)

校准点仪表显示值外置参考显示值实测值

二干体炉温度均匀性单位(℃)

1干体炉孔间温度均匀性

校准点孔间温度均匀性

2干体炉轴向温差单位(℃)

校准点

位置

底部温度

上提20mm温度

上提40mm温度

底部温度

三干体炉温度波动性单位(℃/30分钟)

校准点温度波动性

12

JJF(苏)249—2021

四液体炉温度偏差单位(℃)

校准点仪表显示值外置参考显示值实测值

五液体炉水平方向温度均匀性单位(℃)

位置水平方向垂直方向

ABCD

校准点温度均匀性温度均匀性

液体炉垂直方向温度均匀性单位(℃)

六液体炉温度波动性单位(℃/10分钟)

校准点温度波动性

七校准结果不确定度

干体炉温度偏差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干体炉温度均匀性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干体炉温度波动性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液体炉温度偏差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液体炉温度均匀性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液体炉温度波动性校准结果不确定度U(k=2):

校准人:核验人:.

13

JJF(苏)249—2021

附录C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干体炉温度偏差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C.1校准方法

使用智能多通道超级测温仪和标准铂电阻温度计为测量标准,对一台分辨力为

0.001℃的校验炉在干体炉状态下设定在100℃进行校准,记录时间间隔为1分钟,每

个测量点在10分钟内共记录10组数据,按照规范给出的公式计算温度偏差。

C.2测量模型

C.2.1温度偏差公式

ttctstx

式中,t为温度偏差

tc为干体炉显示温度,

ts为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显示温度

为各类测量方法、过程带来的误差

tx

C.3灵敏系数

C.3.1对公式各分量求偏导,得到各分量的灵敏系数:

c1t/tC1

c2t/ts1

c3t/tX1

C.4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不确定度来源:标准器实际温度、电测设备影响、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漂移、孔间

温度差、迟滞效应、均温块负载、温度的不稳定性以及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的分辨力、

测量重复性。

C.4.1标准器引入的不确定度分量

C4.1.1在校准中,使用的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外径d6mm,由温度计杆导热带来的

影响不考虑。以前的研究表明,在这样的测量条件下杆的导热造成的影响应该忽略。

C4.1.2实际温度:通过查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校准证书,得到测量的温度值为

100.005℃。测量的扩展不确定度为U=0.004℃(k=2)。

14

JJF(苏)249—2021

0.004

u0.002℃

12

C4.1.3电测设备带来的测量影响:因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值为100.005℃,

由电测设备带来的误差转换成温度的标准不确定度

u20.002℃。

C4.1.4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漂移:作为测量标准的铂电阻温度计随使用的老化而引

起的温度变化应该在±0.004℃之内,均匀分布。

0.004

u30.003℃

3

C4.1.5孔间温度差:校准器有6个孔。在100℃时,测温孔间的温度差最大为0.02℃,

得到孔间的温度分布差应该在±0.01℃范围,均匀分布。

0.01

u40.006℃

3

C4.1.6迟滞效应:在温度上升和下降测量循环中,由于迟滞效应带来温度表显示的

偏差估计为±0.01℃,均匀分布。

0.01

u50.006

3

C4.1.7均温块负载:中心孔的最大负载的影响为0.012℃,均匀分布。

0.012

u60.007℃

3

C4.1.8温度的不稳定性:在一个测量循环约10分钟内由温度不稳定引起的温度变化

为±0.01℃,均匀分布。

0.01

u70.003℃

3

C.4.2干液两用校验炉干体炉标准器测量重复性及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u8的评定

10

ti

i1

[ti()]

10

温度测量重复性由10次重复测量得到:si10.002℃

1101

15

JJF(苏)249—2021

由重复测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即为实验标准偏差0.002℃。标准器温度分辨

力为0.001℃,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0.00029℃,远远小于重复测量引入的标准

不确定度,因此舍去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u80.002℃

C.5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C.5.1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见表C.1

表C.1温度偏差校准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表

标准不确

标准不确定

灵敏系数ci不确定度来源ciu

定度值i

度分量ui

u11实际温度0.0030.003

u21电测设备0.0020.002

u31标准器的短期漂移0.0030.003

u41孔间温度差0.0060.006

u51迟滞效应0.0060.006

u61均温块负载0.0070.007

u71温度的不稳定性0.0180.018

测量重复性及显示分辨

u

81力0.0020.002

C.5.2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计算

由于各个分量互不相关,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按下式计算

22222222

uc(c2u1)(c3u2)(c2u3)(c3u4)(c2u5)(c3u6)(c3u7)(c1u8)0.013℃

C.6扩展不确定度评定

取包含因子,温度偏差校准不确定度为:℃()

k=2Ukuc0.026k=2

16

JJF(苏)249—2021

附录D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液体炉温度波动性校准结果不确定度分析

D.1校准方法

使用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搭配智能多通道超级测温仪作为测量标准,对一台设定

分辨力为0.001℃的干液两用温度校验炉在50℃进行校准,记录时间间隔为1分钟,

每个测量点在10分钟内共记录10组数据,按照规范给出的公式计算温度波动性。

D.2数学模型

D.2.1温度波动性公式

titimaxtimin

式中:t——测量点i的温度波动性,℃

timax——测量点i在10次测量中的最高温度,℃

timin——测量点i在10次测量中的最低温度,℃

——温度波动性,4支标准铂电阻温度计中波动性最大值,℃

ti

D.3灵敏系数

D.3.1对公式(1)各分量求偏导,得到各分量的灵敏系数:

c2ti/timin1

c1ti/timax1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D.4timax

不确定度来源:标准器测量重复性及分辨力,电测设备的测量影响,标准铂电阻

温度计的短期漂移,迟滞效应,温度的不稳定性。由于和为同一支标准铂

(timaxtimin

电阻温度计所测得值,所以标准铂电阻温度计修正值带来的不确定度相互抵消,在不

确定度评定中不予考虑)

D.4.1标准器测量重复性及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11的评定

温度测量重复性由10次重复测量得到:

17

JJF(苏)249—2021

10

ti

i1

[ti()]

10

si10.002℃

1101

重复测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即为实验标准偏差0.002℃。

标准器温度分辨力为0.001℃,由此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为0.00029℃,远远小于

重复测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因此舍去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

u110.002

D.4.2电测设备带来的测量影响:因标准铂电阻温度计测量的温度值为50.007℃,

由电测设备带来的误差转换成温度的标准不确定度

u120.002℃。

D.4.3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短期漂移:作为测量标准的标准铂电阻温度计随使用的老

化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应该在±0.004℃之内,均匀分布。

0.004℃

u130.003

3

D.4.4迟滞效应:在温度上升和下降测量循环中,由于迟滞效应带来温度表显示的偏

差估计为±0.01℃,均匀分布。

0.01℃

u140.006

3

D.5timin标准不确定度分量

不确定度来源:标准器测量重复性及分辨力,电测设备的测量影响,标准铂电阻

温度计的短期漂移,标准器稳定性。

D.5.1标准器测量重复性及分辨力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21的评定

温度测量重复性由10次重复测量得到:

10

ti

i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