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盖巨脂鲤养殖技术_第1页
短盖巨脂鲤养殖技术_第2页
短盖巨脂鲤养殖技术_第3页
短盖巨脂鲤养殖技术_第4页
短盖巨脂鲤养殖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盖巨脂鲤,俗称淡水白鲳。属脂鲤目、脂鲤亚目、脂鲤科、巨脂鲤属。短盖巨脂鲤为亚热带杂食性鱼类,观赏与食用价值兼备:种苗期间体色鲜艳,颇具观赏价值;成鱼期体色暗淡,无观赏价值,但可养殖为商品鱼。淡水白鲳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2年被引入中国台湾,后人工繁殖成功并开始在淡水池塘推广养殖。1985年引入广东试养,1987年人工繁殖成功,遂逐渐推广至全国。一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1.形态特征体形侧扁呈椭盘状(似海水银鲳),背较厚,头小,头长与头高相近。口端位,无须。眼中等大,位于口角稍上方。体长为体高1.8~1.9倍,为头长3.3~3.4倍,为尾柄长13.6~14.8倍;头长为体厚1.8~2.1倍,为吻长4.1~4.2倍,为眼径的4.2~4.3倍。腹棱明显,自鳃盖下前方至肛门前方。体披细小圆状鳞片,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略呈锯状银白色腹棱鳞。鳍条无硬棘,背鳍18~19,较长;臀鳍16~18,较长;腹鳍8,短小;胸鳍6~8短小。侧线鳞80~98。尾分叉,下叶稍长于上叶。上下颌齿各2行,齿面呈刻缺状尖端突出。体色银灰,背部及腹部由银灰色渐变橙红色,胸鳍、腹鳍、臀鳍、尾鳍呈紫红色,尾鳍边缘略带黑色。鱼种期体表有黑色星斑,成鱼期黑色星斑消失,且成鱼的体色会受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饲养在室内缺乏阳光的水簇箱中的短盖巨脂鲤体色较深、呈深灰至黑色,而放养在池塘中则是白身、银鳞、黑尾、红鳍,四色相配。2.生态习性淡水白鲳属暖水性热带鱼类,对水温较敏感;适温范围12~35℃,生长水温18~33℃,最适水温24~32℃。16℃开始正常摄食,水温12℃时,成鱼失去平衡,8℃致死。水温持续两天低于12℃时,则有冻死的危险。栖息在中、下水层,具集群性;酸碱度适应范围6.2~7.5;耐低氧能力较强,在溶氧为0.5md/L的低氧状态下仍能生存;在盐度10‰以内的咸淡水中正常生长。3.生长特性淡水白鲳栖息于中下水层,具集群性,杂食性;其长速快,个体大,最大个体可达20千克/尾;养殖条件下,1龄鱼个体可达0.5~0.75公斤,2龄鱼个体可达1.5~2.5公斤。华南地区当年养殖的鱼苗,到年底可长到500克/尾以上,最大的可达1000克/尾;翌年可长至2000克/尾。4.食性淡水白鲳为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发达,具有肉食性鱼类所具备的膨大的胃和幽门囊,既摄食小鱼、虾和底栖动物等动物性饲料,又摄食水草、蔬菜、藻类等植物性饲料。人工殖养条件下,可投喂花生麸、豆饼和配合饲料。5.繁殖习性淡水白鲳三龄性成熟,繁殖季节为5-8月,繁殖水温25~32℃,最适水温26~30℃。一年多次产卵,怀卵量15~32万粒,漂浮性卵。人工繁殖时,催产后可自然产卵,也可人工催产,生产上多采用自然产卵繁殖。二与“食人鲳”的区别1.“食人鲳”“食人鲳”又称水虎鱼,是公众对分布于南美洲亚马逊河的脂鲤科、锯鲑脂鲤亚科鱼类种群的统称,并非特指某一种特定的鱼类,该种群包括近56个属种。按食性和生活习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两种。通常说的“食人鲳”多指红腹锯鲑脂鲤(nattereri),即纳氏锯齿鲤,其肉食性、凶残,体长近30厘米(不计尾鳍)。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以东至巴西平原的诸河流中,除亚马逊河外,库亚巴河和奥利诺科河也是其主要产地,现处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分布于阿根廷、巴西。红腹锯鲑脂鲤体呈卵圆形,侧扁,颈部短,头骨特别是腭骨十分坚硬,尾鳍呈叉形;体呈灰绿色,背部为墨绿色,腹部鲜红色。牙齿锐利,下颚发达有刺,以凶猛闻名。雌雄鉴别较困难。一般雄鱼颜色较艳丽,个体较小,雌鱼个体较大,颜色较浅,性成熟时腹部较膨胀。2.淡水白鲳与“食人鲳”的主要区别淡水白鲳和“食人鲳”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两者原均属脂鲤科中的锯鲑脂鲤亚科,喜栖于热带淡水水域中,水温10℃以下停食,7℃时开始死亡。两者之间区别如下。(1)食性不同。“食人鲳”肉食性。淡水白鲳植食性,经过驯化为杂食性;人工养殖,喜欢摄食植物蛋白为主的精饲料或配合饲料。(2)体色区别。“食人鲳”全身灰绿色,腹部鲜红色,臀鳍鲜红色;淡水白鲳体呈银灰色,背部向腹部由银灰色渐变橙红色,臀鳍、尾鳍呈紫红色。(3)牙齿区别。“食人鲳”口内有牙上下各一排,数量28~31枚,牙呈锐三角锯齿型,上下腭闭合后呈交错状。淡水白鲳口内有牙上下各两排,第一排12~14枚;第二排2枚,牙呈钝三角型,上下腭闭合后呈平行状。(4)口裂与下颚区别。“食人鲳”的口裂比淡水白鲳口裂大,牙齿也更尖锐,下颚比淡水白鲳的下颚发达。三商品鱼养殖技术淡水白鲳生长快、个体大、抗病力强、病害少、耐低氧、易捕捞,养殖产量高,且肉质鲜美嫩滑,肉厚剌少,有较好的养殖前景。其消化系统发达,性杂食,食谱广,商品鱼养殖与鲤、鲫相仿,可主养,也可混养。华南地区普遍采用池塘混养淡水白鲳,放养水温应在20℃以上。1.池塘混养淡水白鲳如在主养四大家鱼等品种的池塘混养淡水白鲳,在不改变四大家鱼的放养密度、投饲方式(不专门投放淡水白鲳饲料)和日常管理的条件下,增加投放8~10厘米规格的淡水白鲳鱼苗200~300尾/亩,年增加淡水白鲳商品鱼产量160~200千克/亩。淡水白鲳还可在小型农用水库中混养,粤西地区养殖企业改造山塘和小型农用水库,主养草鱼、鳙鱼、罗非鱼,混养淡水白鲳,年产量达100~200千克/亩。2.池塘主养淡水白鲳(1)池塘条件。池塘环境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要求;水源充足,水质符合NY5051(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土质适中,周边无污染源;交通畅顺,供电便利,排灌方便,不受洪涝影响;设施设备齐全;单个池塘面积8~15亩,水深2.5~3.0m,底池淤泥<30厘米,配置增氧、清淤等渔机具。(2)池塘准备。参照四大家鱼成鱼养殖池塘准备方法,池塘清整、消毒与施基肥培育浮游生物饵料。(3)苗种投放。投放全长4~5厘米的当年鱼苗2500~3000尾/亩,或投放全长8~10厘米的鱼苗1300~1500尾/亩。搭配大规格鲢鱼种50尾/亩、鳙鱼种150尾/亩、鲫鱼种200尾/亩,放种前应对苗种进行消毒。(4)饲料投喂。淡水白鲳杂食,粗食,养殖商品鱼可投喂米糠、花生麸、豆粕、玉米等植物性精料(每天投饲量掌握在池鱼体重5%~6%左右),也可投放粗蛋白含量28%~30%左右的配合颗粒饲料(每天投饲量掌握在池鱼体重2%~3%左右),视天气和池鱼摄食状况灵活掌握,以池鱼食到8成饱为度。当年鱼苗可长至0.5~0.8千克/尾,产量达1000~1200千克/亩。(5)养殖管理。淡水白鲳食得多,排得多,有机质残留得多,主养淡水白鲳水质容易变坏。为此,养殖池塘要配备增氧机、水泵等渔机,每天清晨与下午开机增氧,平常每7d加注新水15~20厘米,夏天每3d加注新水15~20厘米;溶氧量保持在4毫克/升以上。每15d全池泼洒生石灰20毫克/升,既调节酸碱度又消毒水体。(6)病害防治。淡水白鲳在越冬期间,特别是水温低于22℃时容易发病。为此,在养殖过程中首先要控制好水质,其次管养操作时应细心轻快,减少鱼体受伤和感染病原而发病。常见病防治如下:①白皮病。病原:白皮极毛杆菌或鱼害粘球菌。发病季节:尤其越冬池水温15~20℃时,或鱼体损伤时,苗种易感染发此病。症状:病鱼体表鳞片脱落且有白斑,鱼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打转。防治办法。一是养殖操作时应小心轻快,避免鱼体肌肤损伤,感染病菌。二是在越冬池四周及食场附近挂若干个药袋(每袋装漂白粉100克)。三是用全池泼洒1克/m³漂白粉(含氯20%以上),每天1次,连用3天,治疗效果显著。②小瓜虫病。病原:多子小瓜虫。发病季节:夏末到冬初,水温25℃以下,鱼苗、鱼种期容易发生此病。症状:病鱼突发性不摄食,离群独游,游速减缓,体背发黑。体表尤其背部形成许多小白点,分泌大量黏液;虫体寄生鳃片的鳃丝,黏液增生,充血、脱落,发生烂鳃。防治办法。一是冬闲期干塘将池底曝晒至龟裂,消除塘底多余淤泥,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小瓜虫;二是加强养殖管理,保持良好水质,增加鱼体抵抗力;三是对发病的池塘水体可用20~30毫克/升福尔马林溶液全池遍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