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地区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立项建设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书_第1页
湛江地区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立项建设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书_第2页
湛江地区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立项建设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书_第3页
湛江地区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立项建设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书_第4页
湛江地区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立项建设可行性分析研究论证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湛江地区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二零零五年八月项目名称:湛江地区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委托单位: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项目编写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咨询资质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颁发,证书编号:工咨甲2032001002院长:朱明主管副院长:崔明常务副总工:李笑光主管副总工:洪仁彪报告编写主持人:张学军报告编写完成人:张学军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利群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吴政文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志琴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欣泉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PAGEI目录TOC\o"1-4"\h\z第1章项目概况 11.1项目概况 11.1.1项目名称 11.1.2建设性质 11.1.3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及基本情况 1建设单位 1项目负责人 1建设单位基本概况 11.1.4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内容及建设期限 2建设地点 2建设规模 2建设内容 31.1.5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代表 41.1.6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41.1.7资金筹措 41.1.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51.3研究结论与建议 6第2章项目背景 72.1项目由来 7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2.2.1是发展甘蔗产业的必然选择 82.2.2是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 92.2.3是提高蔗糖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92.2.4是促进湛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102.2.5是污水资源化的需要 10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02.3.1市场可行性 102.3.2技术可行性 112.3.3生产可行性 112.3.4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122.3.5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122.3.6有一定的资金支持 13第3章市场分析 143.1蔗糖业在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43.2我国蔗糖业生产现状 143.2.1蔗糖生产发展情况 143.2.2蔗糖生产水平 163.2.3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73.3蔗糖业发展的市场前景 183.3.1国内市场需求 183.3.2国际市场供需关系 193.4我国蔗糖业的发展潜力 203.5我国蔗糖业的发展策略 213.5.1加强甘蔗优势区域规划和建设 213.5.2深化体制改革 223.5.3加强宏观调控 233.5.4推进产业化经营 233.5.5建立健全国家糖业保护资金和风险资金 24第4章项目区概况 254.1地理位置 254.2自然资源条件 254.3社会经济条件 264.4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 274.5项目建设地点概况 284.5.1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获农场 284.5.2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 29第5章项目建设总体方案 315.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315.2项目建设原则 315.2.1坚持综合节水的技术路线 315.2.2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315.2.3坚持科学的实施方案 315.2.4坚持群众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机制 315.2.5坚持项目实施的科学管理 315.3项目建设目标 325.3.1总体目标 325.3.2具体目标 325.4项目建设规模 325.5项目建设内容 325.5.1建设甘蔗微滴灌节水工程6300亩 325.5.2建设甘蔗综合农艺节水工程6300亩 335.5.3建设甘蔗管理节水体系 33第6章项目建设实施方案 356.1项目工艺路线 356.2项目实施方案 356.2.1甘蔗微滴灌节水工程 35滴灌工程 35微灌工程 386.2.2甘蔗综合农艺节水工程 40土地整理 40田间蓄水土壤耕作 40地膜覆盖保墒 41平衡施肥 416.2.3甘蔗管理节水体系 41土壤肥力监测系统 41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41技术培训体系 416.3项目土建工程 426.3.1微滴灌节水工程 42滴灌工程 42微喷带微灌工程 426.3.2综合农艺节水工程 436.3.3管理节水工程 436.4项目主要设备 446.5建设期限及工程进度安排 46第7章项目收入与生产成本 487.1项目收入估算 487.2生产成本估算 487.3原材料及燃料动力的供应 487.3.1种苗 487.3.2原材料 487.3.3水、电 49第8章环境影响评价 508.1环境影响预测 508.1.1工程建成后的影响 508.1.2工程施工期的影响 508.2环境保护措施 508.3环境影响评价 51第9章劳动保护、安全生产与消防 529.1劳动安全保护 529.2安全卫生 52第10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410.1投资估算 5410.1.1投资估算依据 5410.1.2建设投资估算 5410.1.3建设期利息 5510.1.4流动资金估算 5510.1.5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 5510.2资金筹措 56第11章财务评价 5711.1基础数据 5711.1.1生产安排 5711.1.2价格预测 5711.1.3销售收入 5711.1.4税金 5711.1.5折旧和摊销 5711.1.6总成本费用估算 5811.2财务评价 5811.2.1利润 5811.2.2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5811.2.3清偿能力及资产负债分析 5811.2.4不确定性分析 58敏感性分析 58盈亏平衡分析 58第12章社会和生态效益分析 6012.1推动当地甘蔗产业的发展 6012.2推动农业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普及 6112.3提高蔗糖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6112.4促进湛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62第13章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6313.1项目组织 6313.2项目管理 6313.2.1项目法人制 6313.2.2工程招投标制 6313.2.3产权预先确认制 6413.2.4工程建设监理制 6413.2.5资金审计制 6413.3检查与验收 6413.3.1项目检查 6413.3.2项目验收 64第14章招标方案 6614.1招标依据 6614.2招标方式 6614.3招标程序 6614.4招标组织 6614.5招标范围 67第15章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 6815.1管理风险与防范 6815.2资金风险与防范 6815.3技术风险与防范 6815.4工程风险与防范 6815.5生产风险与防范 6915.5.1甘蔗的引种问题 6915.5.2项目是农业种植项目,是具有一定风险的项目 6915.6市场风险与防范 69第16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7116.1研究结论 7116.2建议 72附表附表1项目建设投资估算表附表2设备投资估算表附表3经营成本及流动资金估算表附表4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附表5投资使用与资金筹措计划表附表6折旧摊销估算表附表7总成本费用估算表附表8增量损益表附表9项目财务现金流量附表10敏感性分析表附表11敏感性分析图附表12盈亏平衡分析图附图附图1项目建设地点示意图附图2滴灌工程布置示意图附图3300亩单元微喷带微灌平面布置示意图附图4滴灌工程管理站平面布置示意图附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菠萝罐头绿色食品证书蜂泉牌一级白砂糖质量监督检验荣誉证书蜂泉牌白砂糖产品国家质量免检证书蜂泉牌白砂糖广东省名牌产品证书蜂泉牌白砂糖绿色食品证书蜂泉牌白砂糖全国质量稳定合格产品证书蜂泉牌白砂糖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产品蜂泉牌白砂糖湛江市质监局抽检合格证书2002年湛江市消费者委员会“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荣誉证书2004年湛江市消费者委员会“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荣誉证书国家监督抽查合格全国质量信得过食品表彰公告证书雷州市先进集体荣誉证书雷州市2003年度“十大纳税户”证书雷州市2003年度“发展工业先进单位”证书湛江市企业技术开发机构证书广东省文明单位证书广东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广东省优秀农业龙头企业证书甘蔗按质论价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应用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企业资格证书广东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湛江市环保“双达标”工作先进集体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证书中国农业银行2003年度AAA级信用企业湛江市中正会计师事务审计报告书(中正审字2004113号)湛江市中正会计师事务审计报告书(中正审字2005056号)2005年度第二季度会计决算报表幸福农场企业2003年损益表幸福农场2003年资产负债表幸福农场企业2004年损益表幸福农场2003年资产负债表第1章项目概况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湛江地区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1.1.2建设性质新建。1.1.3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及基本情况建设单位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项目负责人黄国强(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卢东绪(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建设单位基本概况本项目两个建设单位均为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属下的单位。(1)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12月,由原广东省国营调丰糖厂、广东省国营收获农场、广东省国营南光农场合并组建而成,是一家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丰收公司获得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称号,是全国唯一的甘蔗机械化基地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公司拥有土地面积22万亩,在职员工8069人,2004年公司资产总额9亿元,年实现社会总产值5.8亿元,创利税5700多万元。公司历年来获得过“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模范纳税户”、“广东省先进集体”、“广东省生态示范场”、“广东省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农行“AAA级信用企业”和“黄金客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和“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称号。公司地址:广东省雷州市调风镇电话2)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创建于1952年,是一个以种植培育热带、亚热带作物为主,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国有企业。现有土地总面积1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6万亩,拥有26个生产队、32个居民点,总人口5000余人。现农场场部拟建小城镇,拥有中学1所、小学1所,可供全场职工子弟入学。场部设有医院,设施、设备较为齐全。幸福农场位于雷州半岛中南部,北距湛江100公里,南至海安码头40公里,国道207线和粤海铁路以及计划建设的湛海高速公路均经过农场,是陆路通往海南省的必经之路,交通十分便利。建场50年来,农场经济发展很快,现有甘蔗、橡胶、剑麻、林木四大支柱产业,2003年人均收入4300元,社会总产值7600万元。农场是国家农业部“九五”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华南农业大学高新科技试验点、广东省首批“科技创新百项工程”和湛江市“988科技兴湛计划”实施单位,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基础和一流的投资环境。公司地址:雷州市英利镇电话1.4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内容及建设期限建设地点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获农场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建设规模在两个项目区共建设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6300亩。其中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属下的收获农场建设2700亩,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建设3600亩。通过高标准精准微滴灌节水技术的工程节水措施,配合土地整理、田间蓄水土壤耕作、覆盖保墒、平衡施肥、土壤监测、技术培训等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高效用水。建设内容(1)建设甘蔗微滴灌节水工程6300亩=1\*GB3①在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获农场建设甘蔗高效节水滴灌工程2700亩。按2700亩为单元,利用丰收糖厂污水和那插河作为灌溉水源,配套集中供水设备、供水管道、田间滴灌系统、施肥设备和自动灌溉控制系统,实现甘蔗高效节水自动滴灌和施肥。=2\*GB3②在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建设甘蔗高效节水微喷带微灌工程3600亩。以300亩左右为一个单元,通过已有或新建的机井、大口井引用地下水为灌溉水源,配套供水设备、供水管道、田间微喷带微灌系统、施肥设备,实现甘蔗高效节水微灌和随微灌施肥。(2)建设甘蔗综合农艺节水工程6300亩对上述6300亩微滴灌节水工程,配套建设综合农艺节水工程。=1\*GB3①土地整理6300亩。结合发展微滴灌节水灌溉工程的要求,通过科学的田块规划、坡地治理和土地平整,合理划分灌区、减少微滴灌工程造价。=2\*GB3②田间蓄水土壤耕作6300亩。引入先进的甘蔗深耕深松技术,通过深耕深松措施,增加田间活土层的厚度、提高土壤孔隙度和渗透能力,提高土层蓄水容量。=3\*GB3③地膜覆盖保墒6300亩。引入最新成果矿化型光生物全降解地膜覆盖保墒技术,涵养甘蔗种植环境,并避免残存薄膜造成的土地结构破坏,保护农田环境。=4\*GB3④平衡施肥6300亩。通过土壤肥力检测,结合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合理施用化肥和微量元素,达到一定的土壤养分平衡系数,保证土壤养分含量指标稳定并逐步提高。(3)建设甘蔗管理节水体系分别在两个项目示范区建设甘蔗管理节水体系。=1\*GB3①土壤肥力监测系统。以50亩为单元规划布置土壤肥力监测点,定期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营养状况,以指导平衡施肥。=2\*GB3②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根据作物品种与灌溉工程单元布置土壤墒情监测点,监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以指导项目区农业灌溉。=3\*GB3③技术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对项目区及辐射区的农户和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建设期限1年1.1.5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代表申报单位: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黄国强地址:广东省雷州市调风镇邮编:524244电话真-Mail:fsdgx@263.net1.1.6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项目建设总投资1100.0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055.16万元,流动资金44.87万元。1.1.7资金筹措项目总建设资金1100.03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资金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600.03万元。1.1.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序号名称单位指标备注一产品方案1甘蔗增产吨/亩2二项目总投资万元1100.031建设投资万元1055.162建设期利息万元03流动资金万元44.87三资金筹措1财政资金万元5002自筹资金万元600.03四年增销售收入万元252五年总成本万元601.59六年利润总额万元96.89七经济评价指标万元528.21内部收益率%12.202财务净现值万元273.033投资回收期年7.964投资利润率%8.81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广东省水利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广东省水利厅(2)《全国节水农业技术标准与投资估算指标手册》,农业出版社(3)《2005年农业部财政项目支出指南》,农业部(4)《雷州半岛西南部治旱规划》,湛江市政府(5)《雷州半岛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规划》,湛江市政府(6)《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7)《2003年广东省建筑安装工程计价办法》。(8)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项目建议书及其他相关资料。1.3研究结论与建议本项目通过微滴灌节水工程、土地整理、田间蓄水土壤耕作、覆盖保墒、平衡施肥、土壤监测、技术培训等多种农业节水优质高产措施,建设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6300亩甘蔗平均亩产达到8吨,平均糖份含量达到13.5%,实现甘蔗优质增产、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项目完成后4年中,预计能辐射推广甘蔗高效综合节水技术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该项目的实施对处于严重干旱缺水地区的我国甘蔗重要生产基地――广东省湛江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具有重大意义。项目的实施将改善甘蔗园区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甘蔗生产的优质高效节本、提高项目区农户收入,节约农业灌溉用水并实施污水资源化、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将有力地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项目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立项明确,技术水平先进,建设方案科学,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建设工程,建议项目建设单位尽快予以实施,同时政府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我国甘蔗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第2章项目背景2.1项目由来湛江市是广东省西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广东省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仅为1200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的人均水资源紧张警戒线。湛江市历史上水旱灾害发生频繁,尤以旱灾最为严重。据雷州府和遂溪县志记载,最大旱灾发生在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湛江市出现“赤地千里,饿死者万计”的悲惨现象。以后的300多年也旱灾频繁。新中国成立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得以迅速发展。湛江市境内先后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改变了其干旱面貌,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湛江市的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一直是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2002年以来湛江地区遭遇了连续多年的干旱,降雨连年减少30%。2003年9月中旬以来,持续8个多月降水量偏少达五成,致使该市遭受了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208.71万亩,严重受旱50.2万亩。湛江地区三防办提供的资料显示,从2004年1月至2005年2月25日14个月时间,平均总降雨量只有925毫米,比历年平均降雨量的1683毫米减少了六成,且分布极不均匀。由于长时间干旱少雨,去年8月湛江市是全国四大产糖基地之一,蔗糖产业历来是湛江市的支柱产业,特别是经过全国性的糖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制后,湛江市的蔗糖产业又重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湛江市正着力打造制糖业大市的地位。湛江农垦集团公司是湛江地区蔗糖产业的龙头企业。2004/2005年榨季,湛江农垦集团公司产糖量达到39.5万吨,占湛江市蔗糖总产量的45.4%,撑起了湛江蔗糖产业的半壁江山。蔗糖产业也是湛江农垦集团公司最大最重要的产业,占公司经济总量的60%以上,甘蔗常年种植40万亩左右,带动周边农户甘蔗种植40万亩。湛江地区的所有甘蔗全部种植在旱坡地上,绝大部分没有任何灌溉设施,且田间栽培技术和管理方式落后,处于“靠天吃饭”传统种植模式。连续多年的干旱使全区甘蔗严重减产,一方面严重影响了蔗农种甘蔗的积极性、甘蔗产业面临萎缩的困境;另一方面不少地区的农民开始打井采用地下水漫灌蔗园、浪费了珍贵的水资源。因此,大力发展甘蔗种植园区的工程节水、农业节水和管理节水已成为甘蔗种植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连续多年的干旱给湛江地区的甘蔗产业带来了挑战,也为甘蔗园引入先进的高效综合节水技术带来了机遇。为此,提出了“湛江地区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建设项目。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是发展甘蔗产业的必然选择湛江市正着力打造产糖大市的地位,湛江农垦集团也瞄准了蔗糖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由于种植和管理技术落后、自然环境恶劣,当地现有甘蔗的品质和产量不高,平均亩产不到6吨、糖份含量不足12%,与发达国家的平均亩产10吨、糖份15%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大面积土地开垦来种甘蔗是不太现实的,蔗糖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当前湛江地区甘蔗种植业的发展一是面临干旱缺水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相关灌溉技术、农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落后严重制约着甘蔗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发展甘蔗高效综合节水技术一方面能够解决干旱缺水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先进的农艺措施和管理措施显著提高甘蔗的品质和产量,预计可实现比没有灌溉条件的增产50%、糖份含量提高1.5%,比普通地面灌溉条件的节水50%等综合效果。可以说大力发展甘蔗高效综合节水技术是该地区发展甘蔗产业的必然选择。2.2.2是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湛江地区属缓坡台地地形,大部份坡地在5度以下,无明显峰谷。土地全部为旱坡地,连片集中,易于机械化耕种。土质为玄武岩砖红壤,土质疏松,保水能力差,渗漏严重,平均渗透系数0.4m/日,最大渗透系数达5~30m/日。年平均降雨量1446毫米湛江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04.8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1200立方米,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水资源量1750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将不断扩大,受干旱威胁的甘蔗园区也必然会越来越多地依靠灌溉,但该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实根本无法满足大面积甘蔗种植园发展普通农业灌溉的需求,单一的工程节水措施或农艺节水措施也难以适应该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因此实施推广甘蔗高效综合节水技术是解决当地水资源短缺的必由之路。2.2.3是提高蔗糖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要经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蔗糖业从2001年开始摆脱了全行业亏损的困难局面。近几年,蔗糖业已成为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蔗糖产业依然存在着生产条件较差、生产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使我国制糖成本偏高。我国加入WTO后,蔗糖产业将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本项目的实施,改善了甘蔗种植条件,有利于发展集约规模化生产,加快推广优质高效的甘蔗品种和种植技术,促使甘蔗种植的优质、节本、增效,进一步提高甘蔗品质、减低国内制糖成本,是提高我国蔗糖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需要。2.2.4是促进湛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蔗糖业在湛江有优势有潜力,一直是湛江地区的主导产业。特别是经过近几年全国性的糖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制后,蔗糖业已成为湛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本地区甘蔗主产县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有30%来源于蔗糖业。因此,甘蔗产业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稳定地方政权、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2.2.5是污水资源化的需要由于水资源的严重短缺,污水正逐渐成为农业灌溉的第二水资源。从国外污水利用的成功经验看,美国、以色列等国,处理后的污水8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这既节约了污水处理成本,又减少了二次污染,同时还可节省淡水资源、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防止地下漏斗的形成和地面沉降。污水资源化,不仅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护生态、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本项目的实施中将引入糖厂污水作为节水灌溉工程中的水源,为当地糖厂污水资源化提供借鉴。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3.1市场可行性我国现为世界第五大食糖消费国,但人均消费水平仅6.7公斤,相比之下,世界平均水平为21.66公斤,亚洲为24公斤,发达国家甚至高达50~60公斤。食糖消费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糖精超量超范围的滥用,2003年国内销售糖精达到1万吨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当量计算,相当于400-500万吨食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消费者对营养丰富、无公害安全食品需求日益增加。因此,糖精的使用必将越来越受到限制,我国食糖生产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到2010年我国人均年食糖摄入量为9公斤,加上工业用糖,全年食糖消费总量预计为1400万吨。2003~2004年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1796.7万亩,年产糖仅943.6万吨。因此未来几年,我国的蔗糖产业必将有更快的发展。2.3.2技术可行性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节约并高效用水,在水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益最大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在节水农业方面,依据水资源的特点,在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取得了许多先进可靠的技术成果。因此本项目实施中涉及的技术十分先进和成熟,符合实际生产环境和生产要求,在技术上完全可行。2.3.3生产可行性本地区甘蔗种植区的土壤具有土质疏松、保水能力差、渗漏严重的特点,种植环境则具有降雨量大但分布不匀、光照强、热量足、常风大、蒸发快的特点。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这种环境中的农业生产采用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水技术,生产效益十分突出。项目建设单位现有农业机械80多台套,其中包括德国15.5型273马力翻堆机1台;194马力大型拖拉机2台,配套深耕犁耙、激光平地等农机;美国4710喷药机1台;澳大利亚切断式甘蔗联合收割机1台等。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生产支持。2.3.4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近年来,甘蔗单产呈下降趋势,除其他原因外,与缺乏水利设施或原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难以发挥作用,干旱时不能及时灌溉,削弱了蔗园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有直接关系。为了兴农保蔗,不少地区的农户已经开始自筹资金开展自救,通过打井、兴修灌溉工程等多种形式解决干旱问题,但由于缺乏引导和支持,相关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也缺乏科学性,效率不高。本项目建设内容是解决当地农户急需解决的种蔗干旱缺水、甘蔗优质增产等问题,必将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因此项目的实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2.3.5有可靠的组织保证项目建设单位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优秀的人才队伍、科学的管理体制,有多年成功组织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等各种项目的经验,并多次获得过各种表彰和奖励。近三年来,在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组织协调下,湛江农垦系统的科技工作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产业集团、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小康垦区”的总目标,有效推动了垦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通过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垦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垦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企业与院校、科研部门的科技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推进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二是积极培养各种优秀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垦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优化环境,切实加大为人才服务的工作力度,不断优化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高度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工作。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的组织领导,广泛开展岗位知识培训,切实做好科技普及工作,完善三级科技推广服务网络,大力建设一批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基地的引导和辐射作用,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2.3.6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发展甘蔗高效综合节水技术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方面,需要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企业和农户自筹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湛江农垦集团公司2004年完成社会总产值2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10亿元大关,完成1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利润总额超过3000万元,创垦区199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指标;劳均收入达到8091元,比上年增长13.8%。良好的经济基础是本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第3章市场分析3.1蔗糖业在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国家统计局和糖酒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04全年食糖的产量是1017.62万吨,全年制糖产品累计销售收入达到309.4亿元,产品累计销售利润总额达到27.0亿元。我国食糖的总产量居巴西、印度之后位列世界第三大生产国。国内食糖90%以上是以甘蔗为原料,2004年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1796.7万亩,产糖943.6万吨,因此蔗糖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蔗糖业已成为南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2004年全国制糖行业总产值约300多亿元,其中糖料产值约270亿元。广西近年来蔗糖工业总产值达110亿元以上(按可比价格计算),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2.09%、占轻工业产值的28.49%,年上缴税收12亿元,农民甘蔗收入近60亿元,涉及农村人口2600万人,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50万人通过种蔗脱贫。云南每年蔗糖产值40多亿元,农民甘蔗收入25亿元,涉及600余万蔗农,“八五”以来,全省73个贫困县中有24个县的200万贫困人口靠发展蔗糖生产脱贫致富。甘蔗主产县(市)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有30%~70%来源于蔗糖业。因此,甘蔗生产对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稳定地方政权、促进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疆、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3.2我国蔗糖业生产现状3.2.1蔗糖生产发展情况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广东及沿海蔗糖业逐步发展,到了40年代以后取代四川发展为中国新的产糖区,一直到1992年六十多年中,广东成为中国的食糖中心,其历史最高产量是1991~1992年榨季曾达到216.35万吨。但从上世纪70年代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由于广东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程度的差异,农村城市化的发展壮大,导致整个蔗糖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致使中国的食糖生产向广西、云南转移,从1992~1993年榨季开始到现在广西甘蔗种植面积、蔗糖产量已连续12个榨季居全国第一位(见表3-1、表3-2)。在广西蔗糖业发展的同时,云南糖料蔗生产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云南糖料蔗种植面积1997年、产糖量1998~1999年榨季超过广东,跃居中国第二大甘蔗种植面积、产糖大省,随后稳定发展,并一直保持全国第二的位置。2000年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对我国糖业进行史无前例的结构调整,国家拿出120多亿资金关闭破产150家制糖企业,全国糖厂由539家减少到359家,保留制糖能力780万吨,其中甘蔗和甜菜糖厂分别为340家和19家、制糖能力分别为695万吨和85万吨,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新疆、内蒙和黑龙江等省区。2000/2001制糖期全国开工糖厂数为330家,其中甘蔗糖厂282家,甜菜糖厂48家,广西、云南、广东居前三位,分别有98、84、45家开工制糖。2003~2004年榨季,全国甘蔗种植面积发展到1796.7万亩,产糖943.6万吨。其中广西植蔗面积1026万亩,产糖量588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58.5%;云南植蔗面积425万亩,产糖量19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19.4%;广东植蔗面积190万亩,产糖量98.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9.8%;海南植蔗面积95万亩,产糖量40.5万吨,产糖量占全国总产糖量的4.0%。以上四省区植蔗面积、蔗糖产量分别占全国植蔗总面积、蔗糖总产量的96.7%和97.7%。表3-11994-2003年中国甘蔗种植面积情况(万亩)省区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广西6407008107007007629701027广东306310294.21245210182214190云南280315400370375400390425海南106102100100100908595福建383528.8519.2128.61316四川3527232322151614江西30.53229.1222.8139910湖南2426.5282820202412其他1010101010888合计131314191469.51557.51723.18151814621494.617291797甜菜925904894827.4754.69550461519.4586320表3-21994/1995-2003/2004榨季中国蔗糖产量情况(万吨)省区94-9595-9696-9797-9898-9999-0000-0101-0202-0303-04广西174232235321366301.4340443564588广东108111123149.310.959975.34104.4211598.5云南9684111123164149.2130143.5160195海南18222429.0126.13224.7730.43640.5福建18161918.817.377.082.756.438.8四川15141111.548.7江西88911.2107.012.422湖南66510.510.88其他463.6422合计465494538676.8756.8615.1550.6747.0905944甜菜95129142134.4125.866.269.4102.7111.81243.2.2蔗糖生产水平建国以来,我国甘蔗生产经历了三次品种更新,国家和各省共审定了百余个甘蔗品种。“六五”以来审定了约60个品种,其中桂糖11、粤糖63-237、粤糖57-423、赣蔗8、川蔗8、闽糖70-611等20多个品种先后成为我国的主栽品种,累计推广5000多万亩,取得了上百亿的经济效益。但自育品种在综合性状况方面始终未能取代引进品种,六、七十年代的F134、Nco310、Co740、CP49-50,八、九十年代的ROC10、F172、ROC16等都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年种植面积有的达到百万亩甚至几百万亩,已逐渐成为各地主栽品种。我国甘蔗平均单产已从1995年的58.5吨/公顷增加到2003年的63.5吨/公顷;单产水平在地区间分布不平衡,福建、广东单产超过75吨/公顷,广西63吨/公顷,云南56吨/公顷,而海南只有45吨/公顷。广东遂溪县已连续十年平均单产超75吨/公顷,甘蔗蔗糖份达13.5%,面积、单产、总产、产糖量等指标均居全国县级同类型蔗区之首;广西平均单产63吨/公顷,比1990年的47.5吨/公顷提高了33.7%,而滇西南蔗区平均单产60吨/公顷以下,占总面积80%的旱地平均仅52.5吨/公顷,干旱是影响我国主产区糖料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此外,我国各主产区品种单一化、熟期单一化十分严重,加之长期连作,甘蔗黑穗病、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已成为我国蔗区危害最严重、最普遍的病害。据调查,华南各地尤其是广西旱地甘蔗的黑穗病发病率普遍达到20%,花叶病的发病株率达到30%以上,每年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3.2.3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生产条件较差。我国甘蔗生产的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多种植在干旱、瘠薄的“望田天”,甚至是300的坡地,旱灾为害突出。广西蔗区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还占不到8%,云南有水利灌溉的高产蔗区约50万亩左右,仅占总面积的14.4%,相比之下泰国有灌溉条件的蔗田占45%,巴西占50%,澳大利亚昆士兰为55%。二是生产规模较小。我国户均甘蔗种植面积0.4公顷,澳大利亚农场规模大多在30-250公顷,平均80公顷,泰国每户蔗农的种植面积达25公顷,巴西户均40公顷。我国糖厂甘蔗平均日处理量为1300吨,仅是国外一般规模的1/8-1/5,其中日处理量超过4000吨以上的糖厂不到30家,而国外糖厂一般都在8000吨以上。三是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我国甘蔗平均蔗糖分13.12%、平均产糖率10.5%、吨糖耗蔗量9.35吨,而澳大利亚平均蔗糖分15.43%、平均产糖率13.58%、吨糖耗蔗量6.8~7.2吨,我国甘蔗单位面积产糖量仅为巴西、美国的76%、澳大利亚的56%。我国糖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出糖率低,含糖率为13%的甘蔗,加工的出糖率仅为10%多一点,即使是规模大、设备相对先进的企业出糖率也只有11.7%;我国日榨3000吨甘蔗规模的糖厂职工平均达600人以上,是国外同规模厂的3~10倍;工人人均年产糖10~20吨,与国外的200吨/年•人相差10~20倍;制糖煤耗是发达国家的两倍以上,制糖耗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澳大利亚从1979年开始就实现了收获机械化,巴西、古巴的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达到50%和72%,而我国仍处于手工收获阶段,吨蔗收获费用35~40元,占甘蔗售价的1/4,收获支出是实行机械化收获的6.7倍,甘蔗成本占制糖总成本的比例高达75%,比其他主产国高出10个百分点。3.3蔗糖业发展的市场前景3.3.1国内市场需求食糖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我国现为世界第五大食糖消费国,但人均消费水平仅6.7公斤,相比之下,世界平均水平为21.66公斤,亚洲为24公斤,发达国家甚至高达50~60公斤。食糖消费水平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糖精超量超范围的滥用。据统计,我国糖精年内销量达到1万吨左右,按400-500倍的甜度当量计算,相当于400-500万吨食糖。如果加上1995-1999年年均770万吨食糖产量,“九五”期间我国糖的年消费量相当于1170~1270万吨,人均消费甜味品实际已达到10公斤。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提出,到2010年我国人均年食糖摄入量为9公斤,加上工业用糖,全年食糖消费总量预计为1400万吨,若进口承诺195万吨成为现实的进口量,则国内食糖产量应达到1200万吨以上。因此,今后十年如能有效禁止糖精的使用,则我国食糖生产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3.3.2国际市场供需关系2001/2002年度世界食糖产量为1.319亿吨,较2000/2001的1.293亿吨增加260万吨;消费量为1.325亿吨,同比增210万吨;预计库存量5990万吨,同比增40万吨,为历史最高记录,库存/消费比为46%,远大于27%的正常水平。因此,国际糖价在2001/2002榨季可是持续下跌,2002/2003国际原糖价格下降到每磅6美分左右。按照20%配额内关税(到2004年降至15%),当国际市场原糖价格8美分/磅时,每吨原糖进口加工为白糖的生产成本折合人民币约为3000元(17%的增值税、运距最短的泰国到我国每吨糖运费17美元、7%的损耗、贷款利息、装卸费等),价格每上涨或下降1美分,每吨进口糖生产成本变化300元。因此,在国际原糖价格6美分/磅时,每吨进口原糖加工为白糖后的生产成本为2400元,比国内价格低200~300元,因此目前我国的食糖价格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近来世界几大主要生产国家甘蔗产量下降,如印度2005年度甘蔗收成预计将减14%,创10年来新低,泰国预计将减20%,巴西出口供应也将有限。因此,2005年国际蔗糖市场预计将出现约400万吨供应不足。此种情况引起糖价近月来大幅上扬。伦敦市场每日糖价目前已升至两年来的历史新高,纽约蔗糖期货价格今年6月攀上4年高位,每磅价格升破10美分。3.4我国蔗糖业的发展潜力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食糖缺乏国际竞争力,但仍具有一定的竞争潜力。现实竞争力弱的原因一方面是食糖价格竞争乏力,由于国内甘蔗生产成本高、甘蔗出糖率低,制糖企业劳动生产率低、财务费用过高等原因,造成国内糖价偏高,近几年国际原糖价格徘徊在6美分/磅,每吨原糖进口到国内加工成白糖折合人民币约2500元,比国内食糖价格低100~200元/吨。现实竞争力弱的另一方面原因是缺乏有效保护,食糖是世界上贸易保护程度最高的农产品之一,自乌拉圭回合谈判以来,始终未能实现真正的自由贸易,世界食糖的平均关税水平为97%。为保障供给安全,发达国家给予其糖业极大的保护和支持,多采用价格双轨制,即以内销高价盈利补贴低价出口,或以配额制来维持国内较高的糖价,保护糖业生产。世界食糖贸易量仅占总供应量的13~17%,由于各国保护,其价格高度扭曲,既不能代表世界食糖的总体价格,更不能反映世界食糖的制糖成本。若按目前世界原糖6美分/磅的价格水平,全世界几乎没有任何国家的糖业能够生存。我国糖业是内向型产业,不具备到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与条件,要通过降低成本,正确运用WTO规则,才能有效地抵御国际食糖的过度冲击。我国食糖也具有一定的竞争潜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可望进一步提高。我国甘蔗育种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选育和储备了一批亩产6吨、含糖率16%的品种和组合。我国甘蔗育种的转基因、基因安全检测、分子标记技术与世界先进产糖国家水平相当,可以在甘蔗品种选育和改良上发挥重要作用。二是生产成本有进一步降低的潜力。我国甘蔗生产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应用优良品种,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制糖企业通过体制改革,减员增效,提高管理水平,可望使我国在2010年甘蔗单产达到每公顷75吨以上,产糖率达到13.3~14.0%,吨糖耗蔗量下降到7.5吨。我国原料蔗收购费用占吨糖成本的70%以上,每吨甘蔗的农业成本为140至150元(包括蔗种、种植、肥料、砍蔗人工费等)。如果甘蔗单产能够提高到75吨/公顷,每吨蔗的农业成本可以降到117至125元,农民承受甘蔗降价的能力将大大增强,甘蔗收购价格可以降至每吨150元左右,食糖含税生产成本可以控制在每吨2500~2600元,则通过发展国内生产替代进口的可能性增大,我国食糖供求的回旋空间就更大。所以从动态看,我国糖业正处于一个复苏和即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糖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我国糖业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与传统发达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此外,从2002年1月1日起,我国糖料的增值税进项抵扣率由10%提高到13%,吨糖成本将减少60元;若在农村税费改革中,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取消广西、云南的甘蔗特产税(按甘蔗收购价格的8%征收),吨糖成本还可以降低120元左右(按每吨蔗价170元计算)。仅此两项税赋的调整,食糖成本就可降低180元左右。目前广东湛江市已取消甘蔗特产税。3.5我国蔗糖业的发展策略3.5.1加强甘蔗优势区域规划和建设优势产区规划和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深化体制改革、调整糖业结构和优化糖料生产布局,改善生产条件,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动力,加快良种培育和技术引进步伐,提高糖料种植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和配套保障职能,利用WTO的有利规则,增强我国食糖的竞争力。优势产区的选建原则是形成相对稳定的连片规模化生产带,在今后十年仍是我国糖料生产的主产区,并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区中的制糖企业经过了改组改制,今后五年有可能通过兼并形成大的企业集团;制糖企业布局合理,原料生产、收获、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衔接、功能完备、运行高效;区域内以县为单位近四年来甘蔗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甘蔗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3。根据以上原则,国家初步选定桂中南、滇西南和粤西为全国的甘蔗优势区域,涉及甘蔗总面积约1000万亩,占全国甘蔗面积的55%左右。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建设内容,一是改水治旱:加强原料区治旱工程建设,主要是田间沟渠配套、节水灌溉设施;二是良种工程建设:主要是国家、地方的育种基地、示范工程、质量标准、良种繁育、产业化建设,形成育、繁、推、销一体化的良种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发展中介组织,提高服务功能:主要是发展农、工、贸、信息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技、土肥、植保和农机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优势产区的建设和带动作用,到2007年,全国甘蔗平均亩产由4吨提高到4.5吨,含糖份由13.3%提高到14%;项目区内90年代新育成(引进)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甘蔗生产成本减少10%,从而提高我国蔗糖业的国际竞争力。3.5.2深化体制改革鼓励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平等竞争,鼓励和吸引外资以租赁、承包、参股乃至兼并等形式参与糖业生产,促进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减员增效、节能降耗,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糖厂要在制糖、造纸、制酒精等传统产品基础上,积极开发新产品,大力发展糖基化工业,如开发可降解的塑料建材和薄膜以及糖基表面活化剂等,以提高综合利用率。积极稳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取消农业特产税及村提留、乡统筹费,逐步改农业税为所得税,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外支出。建议比照棉花加工企业,将糖厂收购糖料的增值税进项抵扣率从现在的10%增至13%。3.5.3加强宏观调控甘蔗是一次种植、多年(至少2年)稳定收获的农作物,其种植面积不可能随市场供求瞬息变化而及时调整,而且食糖是季节生产,全年均衡销售,生产期需要大量资金集中支付。这些都需要一个平衡的供求关系和相对稳定的价格环境。国家应加强对糖料面积、价格体系(蔗价和糖价)、配额制度、贸易控制、储存机制等的宏观管理,通过配额生产、控制进口、贷款贴息及补贴等来进行有效干预,控制总量,稳定价格。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食糖安全、卫生监测体系。建立种苗及其繁殖、产地环境、农药化肥残留、病害、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相关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增加检疫项目,增大检疫力度,增加检疫费用,构筑我国食糖进口管理的技术壁垒,抵御外来冲击。当前,要进一步控制和限制糖精生产与销售,增加食糖消费空间。完善食糖国家和地方两级储备制度,建立宏观调控的收储机制,增加工业临时储备规模。3.5.4推进产业化经营企业将糖料生产真正视为自己的“第一车间”,调动农民发展糖料生产的积极性,形成以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为龙头、以现代企业管理和高技术含量为特征、规模化高产高糖品种为原料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组建蔗农协会(组织),发挥服务和协调职能。建立和完善糖料收购价和食糖销售价的联动机制,制糖企业对签定糖料种植合同的农户,要承诺一个最低收购保护价,并实行蔗糖价格挂钩连动。使糖厂和基地的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在此基础上鼓励符合公平交易的工农利益分配办法,如“分糖制”,“糖厂加农户”或“分阶段兑现收购款”等方法。例如美国蔗农与糖厂的利益分配一般是将蔗农交蔗所产糖的60%归农民,40%给糖厂;泰国按食糖销售的净收入计算,农民占70%,糖厂占30%。3.5.5建立健全国家糖业保护资金和风险资金按WTO农产品协议的规定,目前我国“黄箱”政策尚有较大扶持空间,可用以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支出,恢复政策性信贷,扩大支持生产的贴息贷款范围,为生产者低价提供大宗农产品新品种的补贴,以及提供低价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油、农业机械的补贴。还可应用农产品协议中规定的可免于减让的国内支持措施对糖业进行保护。加大对农业研究、农作物虫害和疾病控制、质量监测、技术咨询和人员培训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原料基地建设,并提供营销和促销服务,提高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扩大国家储备库容,提高调节能力。第4章项目区概况4.1地理位置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经109°31’~110°55’、北纬20°~21°35’之间,包括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北部一部分,东濒南海,南隔琼州海峡与大特区海南省相望,西临北部湾,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合浦、博白、陆川县毗邻,东北与本省茂名市属茂南区和化州、电白县接壤。1983年成为省辖地级市,市政府驻湛江市赤坎区,现辖赤坎、霞山、坡头、麻章4个城区和遂溪、徐闻2个县,并代管廉江、雷州、吴川3个县级市。湛江市海洋资源和南亚热带资源丰富。全市面积12471项目实施地点分别位于湛江市徐闻县收获农场和雷州市幸福农场,具体地理位置参见附图1。4.2自然资源条件湛江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受海洋气候调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3℃;年平均日照时数1817~2106小时;年积累温度8309~8519℃。陆地大部分由半岛和岛屿组成,地势北高南低,以北部廉江市境内的双峰蟑(382米湛江地区地质年代短暂,属第三纪玄武岩与第四纪浅海沉积物所构成的平台阶地及低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起伏不大,东西两面向大海倾斜。沟谷一般南北起向。地貌以台地、阶地、低丘陵为主,坡度相对比较平缓。土质有砖红壤土、沙壤土、沙砾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沙土等多种,其中砖红壤土约占总面积的一半,北部为玄武岩水化砖红壤,其余主要为玄武岩砖红壤。大部分地区土层深厚,土质粘重,土地肥沃。湛江市三面环海,来自西太平洋和南海、偶有孟加拉湾的过路水汽,是本市降水的主要来源。由于地势平坦,成为气流通道,水汽难以停滞、抬升,造雨能力相对较差,属广东省的少雨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1700mm之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雷南、雷北为高值区降雨量在1600~1700mm之间,西南部地区降雨量最少,在1200mm以下。由于降雨量相对较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匀,气温高,日照强,促使蒸发量大,水面蒸发与陆面蒸发量均为全省最大,所以干旱相对严重,多年平均干旱指数达0.90-1.00。雷州半岛西南部甚至超过1.00,本市大部分地区蒸发能力与降雨量不定期十分接近,局部地区甚至超过降雨量,气候偏于干旱,造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较突出。全市多年平均径流深65.6mm。平均径流量为83.01亿立方米,过境径流流量85.85亿立方米。湛江市地下水资源丰富,分布较广,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和地表水体补给,据计算,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39.96亿立方米,其中中浅层水30.25亿立方米,中、深层水为9.7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河川径流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二者的重复而得,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04.8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15004.3社会经济条件湛江的地理位置优越。从广东省来看,地处粤西、脊陆面海、有天然深水良港湛江港为依托的湛江,是全省东西两翼中的重要一翼。从全国来看,湛江濒临南海,脊靠大西南,其经济腹地包括贵州、云南以及川南、湘南等大片土地。湛江港是我国西南地区通向出海口铁路运距短、条件好的港口,又是我国沿海与非洲、中东、欧洲、东南亚、大洋洲海上运距最短的港口,随着大西南的全面开发,湛江这一“门户”将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同时,处于雷州半岛的湛江,又是祖国从陆路通往大特区海南省最重要的一条通道,对开发海南,亦有重要的意义。湛江地理位置处于北纬20°~21°,相当于夏威夷、古巴、墨西哥、尤卡坦州、牙买加等国家和地区,属低纬度的南亚热带地区,面积占全国热带地的10%。许多其它地区不能种植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湛江都可以大量发展,因而形成了全国著名的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种植基地,是一块热带作物种植宝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经几十年来大量的热作试种,证明除腰果、可可等少数热带作物本地不适宜种植外,绝大部分热带作物都可种。甘蔗栽培历史悠久,现占全省之冠,亦为全国地级市之冠。橡胶种植已有50多年历史,亩产可高达120公斤,现全市种植4万多亩。剑麻,为国内主要产区,种植产量可达每亩200~500公斤,现全市约种植2万多亩。香茅,全市种植约4万多亩,居全国之冠。加勒比松、桉树在湛江种植面积均很大。湛江市海、陆、空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是安居兴业宝地。湛江市近年被评为中国综合实力50强之一,中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和国家双拥模范城市。目前正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级园林城市。4.4项目关联产业的发展现状本项目建设单位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均为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属下单位。湛江农垦创建于1951年,属大型国有农业企业,主要从事糖业、剑麻、水果等六大产业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其中糖业占经济总量60%的份额。从1994年开始,湛江农垦实行“公司+基地”的形式,先后组建了广前、丰收、华海3家大型糖业公司,这些公司均属农工一体化,互相配合,减少了“内耗”;成立糖业专营销售公司,从1998年开始,将垦区所有糖业公司生产的白砂糖统一由销售公司定价、销售,内部独立核算,实行一个口子应对市场;1999年在全国首创并开始试行“双联动”(蔗价与糖价联动,蔗价与糖份联动)利益调节机制,2000年开始在垦区全面推行,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甘蔗收购按品种、重量计价的做法;2003年,抓住地方国有制糖企业纷纷拍卖转制的有利时机,实行低成本扩张战略,与民营企业合作,由农垦控股,共同投入3亿多元收购3家地方国有糖厂,使农垦旗下的制糖企业由4家增加到7家,年产蔗糖能力达到50万吨,居全省之首;大力推行机械化作业,建立了国家唯一的甘蔗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从国外引进了80多台(套)大型现代化农机具,适应了市场化大生产的需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糖业产业集团,走出了一条大型国有农业企业在激烈的糖业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好路子,撑起了全国四大产糖基地之一湛江蔗糖产业的半壁江山。在刚刚结束的2004~2005年榨季,在全国蔗糖生产处于总体下滑的形势下,湛江农垦逆势而上,产糖量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39.5万吨,占湛江市蔗糖总产量的45.4%。目前,湛江农垦集团公司常年甘蔗种植面积40万亩,并带动地方农村种蔗面积40万亩;年产蔗糖能力达到50万吨;白砂糖产品销售价格起到了湛江、乃至广东糖市“晴雨表”作用。4.5项目建设地点概况4.5.1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获农场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获农场位于湛江地区雷州市的东南部,距雷州市47公里,至湛江市135公里。全场分三级管理,按场、队两级核算。下设4个分场,48个基层单位,其中有生产队28个,糖厂1座,橡胶加工厂2座,香茅油加工厂9座,罐头厂l座,砖瓦厂1座,粮油加工厂1座,以及机运队、基建队等。现有土地总面积12.79万亩,已利用土地9.94万亩,2004年甘蔗种植面积4.5万亩。项目建设地点2700亩甘蔗园区位于糖厂附近。项目建设地点属国有土地和建筑。建设地点紧邻国道207线和粤海铁路,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建设地点有那插河、站堰河流过,流量分别为0.54和1.93立方米/建设地点周围多为甘蔗园区,没有对项目产品形成污染的因素,而且可以及时将项目的影响辐射到周边地区,有利于项目成果的示范推广。场区供电基础设备尚不具备,需新建400KVA变电站一座及相应的供电网络和中心操作机房。丰收公司获得了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称号,是全国唯一的甘蔗机械化基地和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有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实践经验,能够确保项目顺利实施。4.5.2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位于雷州半岛中南部,北距湛江100公里,南至海安码头40公里。拥有26个生产队、32个居民点,总人口5000余人。现农场场部拟建小城镇,拥有中学1所、小学1所,可供全场职工子弟入学。场部设有医院,设施、设备较为齐全。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11.5万亩,耕地面积7.6万亩,2004甘蔗栽培面积1.2万亩。项目建设地点属建设单位自有土地和建筑物,现已获得产权。建设地点紧邻国道207线和粤海铁路以及计划建设的湛海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建设地点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井水可经过简单沉淀或过滤后即可直接使用,能够满足农田灌溉的水质要求。建设地点周围多为农业园区,没有对项目产品形成污染的因素,而且可以及时将项目的影响辐射到周边地区,有利于项目成果的示范推广。场区现有供电基础设备已具备,容量能够满足项目需要,不需电力增容。幸福农场曾经是国家农业部“九五”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华南农业大学高新科技试验点、广东省首批“科技创新百项工程”和湛江市“988科技兴湛计划”实施单位,有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实践经验,能够确保项目成功建设。第5章项目建设总体方案5.1项目建设指导思想项目建设围绕着甘蔗优质增产、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以发展农业经济、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和工程节水相结合为措施,以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解决甘蔗生产中的旱灾、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推动当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利用。5.2项目建设原则5.2.1坚持综合节水的技术路线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工程、农艺和管理技术措施相结合,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甘蔗高效综合节水体系。5.2.2坚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培育主导产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5.2.3坚持科学的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坚持科学、合理、实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档次。5.2.4坚持群众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通过承包、拍卖、租赁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工程建设与管理。5.2.5坚持项目实施的科学管理对项目建设的投资、质量、进度、效益实行科学管理并进行监测评价,以保证规划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各项效益的发挥。5.3项目建设目标5.3.1总体目标本项目通过土地整理、田间蓄水土壤耕作、覆盖保墒、平衡施肥、土壤监测、技术培训、用水管理、微滴灌节水工程等多种节水优质高产措施,建设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提高项目区甘蔗种植抗干旱能力,提高甘蔗的品质和产量,节约农业灌溉用水。项目建设最终要实现甘蔗优质增产、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以改善甘蔗园区生产条件,提高项目区农户收入,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高效和可持续发展。5.3.2具体目标通过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项目的建设,使项目区6300亩甘蔗平均亩产达到8吨,平均糖份含量达到13.5%;项目完成后4年中,预计能辐射推广甘蔗高效综合节水技术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5.4项目建设规模在两个项目区建设甘蔗高效综合节水示范工程6300亩。其中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属下收获农场建设2700亩,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建设3600亩。通过高标准精准微滴灌节水技术的工程节水措施,配合土地整理、田间蓄水土壤耕作、覆盖保墒、平衡施肥、土壤监测、技术培训、用水管理等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业高效用水。5.5项目建设内容5.5.1建设甘蔗微滴灌节水工程6300亩(1)在广东省丰收糖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获农场建设甘蔗高效节水滴灌工程2700亩。按2700亩为单元,利用丰收糖厂污水和那插河作为灌溉水源,配套集中供水设备、供水管道、田间滴灌系统、施肥设备和自动灌溉控制系统,实现甘蔗高效节水自动滴灌和施肥。(2)在广东省国营幸福农场建设甘蔗高效节水微喷带微灌工程3600亩。以300亩左右为一个单元,通过已有或新建的机井、大口井引用地下水为灌溉水源,配套供水设备、供水管道、田间微喷带微灌系统、施肥设备,实现甘蔗高效节水微灌和随微灌施肥。5.5.2建设甘蔗综合农艺节水工程6300亩对上述6300亩微滴灌节水工程,配套建设综合农艺节水工程。(1)土地整理6300亩。结合发展微滴灌节水灌溉工程的要求,通过科学的田块规划、坡地治理和土地平整,合理划分灌区、减少微滴灌工程造价。(2)田间蓄水土壤耕作6300亩。引入先进的甘蔗深耕深松技术,通过深耕深松措施,增加田间活土层的厚度、提高土壤孔隙度和渗透能力,提高土层蓄水容量。(3)地膜覆盖保墒6300亩。引入最新成果矿化型光生物全降解地膜覆盖保墒技术,涵养甘蔗种植环境,并避免残存薄膜造成的土地结构破坏,保护农田环境。(4)平衡施肥6300亩。通过土壤肥力检测,结合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合理施用化肥和微量元素,达到一定的土壤养分平衡系数,保证土壤养分含量指标稳定并逐步提高。5.5.3建设甘蔗管理节水体系分别在两个项目示范点建设甘蔗管理节水体系。(1)土壤肥力监测系统。以50亩为单元规划布置土壤肥力监测点,定期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等营养状况,以指导平衡施肥。(2)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根据作物品种与灌溉工程单元布置土壤墒情监测点,监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以指导项目区农业灌溉。(3)技术培训体系。定期开展对项目区及辐射区的农户和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栽培技术、田间管理、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培训。第6章项目建设实施方案6.1项目工艺路线甘蔗高效综合节水项目的实施拟通过高标准精准微滴灌节水灌溉的工程节水措施,配合土地整理、田间蓄水土壤耕作、覆盖保墒、平衡施肥的农艺节水措施,以及土壤肥力监测、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培训的管理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甘蔗栽培优质高产、高效用水。6.2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具体实施中,应注重引入先进实用的高新技术和设备,注意多种技术的集成和综合,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项目中各项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确保项目建设的成功。6.2.1甘蔗微滴灌节水工程甘蔗生产需水量大,从甘蔗本身来说,各个部位含水量很高。如根部为68.7%、基部74.95%、叶片74.38%、种子11.03%,因此高效灌溉是甘蔗高产高糖的关键性措施。滴灌工程滴灌是一种新型的低压节水灌溉技术,它是根据作物的实际需要,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通过输水管路和特制的灌水器(滴头、滴灌管、滴灌带),直接、准确地输入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由于灌溉水仅湿润作物根系部分的土壤,故与常规的灌溉方式不同,因此又称为局部灌溉。它不仅节水,节肥,省劳力,从而缓解用水矛盾,而且还能大幅度地提高各类作物的质量。同时由于滴灌用的输水管道大多埋于地下,不必象漫灌中占用大量耕地修建田间土渠,更不必对地形有特殊的要求,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所以单位面积的产量也随之提高。因此是实现高效农业的重要手段。在甘蔗种植上滴灌技术已广泛应用,澳大利亚年应用面积达50多万亩;美国年应用达150多万亩;印度年应用达80多万亩;南非年应用达60多万亩;中国2003年在广西的甘蔗推广应用6000多亩。这些项目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滴灌工程可分成田间滴灌工程、水源工程、首部枢纽、供水管网等四部分,各部分的实施方案如下。(1)田间滴灌工程目前较为先进实用的滴灌系统中多采用各种内镶贴片式滴头的滴灌管或滴灌带作为灌水器。滴灌管耐压能力强、使用年限长、但投资大,滴灌带工作压力低(一般只适用于坡度不大的地形)、使用年限短、投资低。考虑到项目区甘蔗种植坡度多在5度以下,且滴头堵塞的可能性会随使用年限增加而增加的现象,拟选用内镶贴片式滴头的滴灌带作为灌水器,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滴头使用年限过长而增加系统堵塞的可能性。初步选择为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的S-TY150滴灌带,使用寿命3年左右,通水直径16mm,工作压力0.1MPa,滴头流量1.05L/h,滴头间距0.4m。采用滴灌后的甘蔗按宽窄行种植(大行1.4m,小行0.2m),每1.6米铺设一根滴灌带,亩铺设滴灌带约400米,若按滴灌亩灌溉定额20立方米,一次灌水时间约19小时。(2)水源工程滴灌工程按2700亩为单元统一设计规划,利用丰收糖厂污水和那插河作为灌溉集中水源,规划设计集中供水工程,包括引水设备、糖厂污水处理设备、水泵及配套的土建工程。按滴灌亩灌溉定额20立方米,全部2700亩一次灌溉定额为54000立方米,按灌溉高峰期的轮灌周期5天,每天工作时间20小时,则水源供水量应不低于540立方米/小时。目前糖厂污水排放量为300立方米/小时,可以全部用于滴灌供水,同时还需要从那插河引入流量为240立方米/小时来满足滴灌系统的供水要求。水源工程中要分别建设污水引水和河水引水的两个泵站,通过水位开关作为传感器自动控制两处水泵的引水。引入的水经过沉淀池后流入集中供水池,灌溉水通过采用变频恒压控制技术的集中供水泵站向滴灌工程供水。(3)首部枢纽按滴灌工程设计要求,配套过滤设备、施肥设备、测量与控制设备、安全设备等并配套必要的土建工程。过滤系统采用水砂分离器+介质过滤器+叠片过滤器的三级过滤方式。为避免人为管理不善造成滴灌系统的堵塞,拟采用具有自动反冲洗功能的介质过滤设备。介质过滤器的金属罐体内填充有经人工打磨的均匀粒径的砂石料作为滤床,用于清除水中可能含有的水草等多种有机质杂物。具有自动反冲洗功能的介质过滤器能够自动冲洗过滤器内积蓄的杂质,使滴灌系统的工作更为可靠。施肥设备采用肥料池+施肥泵的形式,将肥料溶解在肥料池中,用施肥泵直接将肥料溶液加注到滴灌系统中,这样能保持肥料浓度均匀一致的加注到滴灌系统中,以便于自动控制灌溉施肥的实现。计划采用自动化控制设备实现本项目滴灌系统的灌溉、施肥的自动控制,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自动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