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银行商业化中的会计管理完善策略_第1页
探讨银行商业化中的会计管理完善策略_第2页
探讨银行商业化中的会计管理完善策略_第3页
探讨银行商业化中的会计管理完善策略_第4页
探讨银行商业化中的会计管理完善策略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会计作为银行经营核算的手段和各项业务的基础,论文代写在银行商业化进程中的核心作用日趋显著,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如何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加快会计电算化发展、加强会计管理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改革会计理论会计电算化会计管理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金融业进入了重大转折时期,一些新兴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保险公司正在或即将进入我国市场,形成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局面。会计作为银行核算的重要手段和各项业务的基础,在生产经营管理、投资风险管理和发展战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会计改革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改革中如何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加快会计电算化发展,加强会计管理等方面谈一些浅见。

一、顺应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会计改革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范畴,它包括会计理论改革、会计手段改革、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其中会计理论改革是会计改革的实质和核心,它不仅是会计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会计改革成效的优劣。以下就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谈几点看法。(一)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入世以后,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应当与这种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会计更有必要加强国际协调,为国际资本的融通和国际经济的发展发挥基础性作用。最近几年,英德两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出现了相互协调的明显动向,这种协调体现在对银行业务的确认与计量方式日益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英德两国商业银行对存款、贷款、投资等各项业务的处理原则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第30号“银行及类似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中的披露”中的有关规定十分接近,而德国更是允许商业银行直接运用国际会计准则处理各项业务。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潮流,统一开放的全球化市场规则正在形成。为全球化的金融运行提供公共准则和监管框架的国际清算银行,支持产生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该机构的一系列银行监管国际性标准的出台对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正在制定有关文件,要求所有金融机构采用同样的会计准则和披露标准,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我国虽然已制定了若干项具体会计准则,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在数量上大大少于其他发达国家;其次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表现,但我国还赋予了会计准则一些规范企业的功能,这无疑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实施;此外,我国的一些准则仍然在某种程度上过分强调国情,从而加大了与国际惯例的分歧。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经济必将在更深层次上融入国际经济。中国的银行业会计准则应当注意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尽可能地谋求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第一,应正确对待会计的国家差异和会计的国际化,既不能过分强调中国特色,又不能总以西方会计为标准。对于存在依据的合理差异,我们要承认其客观性;在会计准则的建设中,必须考虑各种现实的可行性;第二,应立足于解决当前会计实务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快具体会计准则,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合作所需的会计要素核算的相关准则的制订和实施。第三,应当明确,会计准则国际协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其背后存在政治动因,我们应当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当中去,争取主动,得到相应的发言权,这能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利益;第四,要认真研究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和我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变化发展规律,使制定的会计准则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我国国情[1]。(二)坚持谨慎性原则,改进商业银行的会计制度对商业银行来说,稳健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一家银行因管理不善而倒闭时,往往会危及其他银行甚至整个银行体系的安全,进而损害国民经济和公众利益,这一点与一般企业有明显不同。实行稳健的会计政策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银行会计准则中,坚持谨慎性原则,对于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1月1日我国发布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该制度的出台为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该制度很多地方借鉴了国际惯例,特别强调坚持谨慎性原则改造商业银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过去我国对坏账计提的规定比较保守,坏账准备金计提比例也较低。我国会计制度规定,除了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可自行确定计提坏账准备金的方法和比例外,其他企业坏账准备金的计提须采取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而且还硬性规定了一些行业的计提比例。我国加入WTO后,世界范围的激烈竞争,贸易关系的复杂化,致使企业在国际竞争时与过去相比经营风险加大,企业有可能会在巨额的呆帐、坏账损失中陷入财务困境。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贷款呆账准备的计提有了较大的改动:“金融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贷款(不包括保户质押贷款和委托贷款)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两种,其中专项准备按国际通行做法将贷款按质量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按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地提取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是指金融企业对特定国家发放贷款计提的准备。无论是专项准备还是特种准备,其计提方法,一律采用备抵法。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但提取贷款呆账准备后,不再提取坏账准备。所以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一方面与国际惯例相协调,另一方面也弥补了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谨慎性原则使用不到位的缺陷。2.对贷款利息收入的确认《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坚持谨慎性原则突出表现的另一个地方是对贷款利息收入的确认。《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八十五条规定:“发放的贷款到期90天后尚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贷款应收利息,在贷款到期90天后仍未收回的,或在应收利息逾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转作表外核算。”表外核算的应计利息,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收款期的利息收入。比照财金字[2001]25号文,贷款利息在结息日180天以上未收回的,不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这次《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更接近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如英国大部分银行是90天,美国大部分银行是60天)。在实际工作中,贷款的应收利息在结息90天后,其收回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3.对企业待处理财产损失的处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待处理财产损失的处理坚持了谨慎性原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三十四条:“对于盘亏(盘盈)、毁损的资产,应当查明原因,写出书面报告,并根据金融企业的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行长(经理)会议,或类似机构批准后,在期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如盘盈、盘亏或损坏的固定资产,在期末结账前尚未经批准的,在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应按上述规定进行处理,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做出说明。待处理财产损失,从形式上看,属于企业的“虚资产”,但就其经济实质而言,应属于企业已经发生的损失,不能再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因为待处理财产损失已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在资产负债表中已不再有“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项目的位置[2]。

四、结束语改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十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业务逐步提高的实践证明,改革才是前进的动力,会计业务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无不来自于顺应行业和业务发展要求的各项变革。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全新的挑战,会计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要增强与时俱进的观念,密切关注金融会计领域新的发展动态和要求,结合各项金融业务的发展,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1]夏博辉.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二讲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总体说明(下)[J].中国金融,2003,(4):2731.[2]王晓萍.加快会计管理防范联行风险[J].金融会计,2003,(1):1720.[3]王淼,周厉.有关国家银行贷款分类和准备金计提做法[J].金融会计,2003,(4):3538.[4]张苏彤,邢永芳,孙锐.金融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J].金融会计,2003,(4):7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