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季形势与政策讲稿第三讲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_第1页
2024春季形势与政策讲稿第三讲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_第2页
2024春季形势与政策讲稿第三讲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_第3页
2024春季形势与政策讲稿第三讲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_第4页
2024春季形势与政策讲稿第三讲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第三讲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教学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之高、政策密度之大、推动力度之强前所未有,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教学中,要让学生牢记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了解百年变局之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围绕科技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创新、强国有我”的志向,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重点内容】1.讲清楚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2.讲清楚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同时,我国科技创新与合作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等长期存在的难点依然存在。3.讲清楚面向新征程,我们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教学难点】1.全面把握当前国际创新格局的新形势2.深刻认识我国科技创新的机遇和挑战3.教育引导学生在科技创新中展现青年担当【教学导入】生成式人工智能被称为2023年最耀眼的“科技明星”。美国OpenAl公司发布的人工智能对话大模型ChatGPT表现出了惊人的智能水平,能够长时间进行自然流畅的对话,还能够高质量撰写几乎任何类型的书面材料,可以完成很多需要创造性思考的任务,一经发布就受到全球用户广泛关注,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应用,引发了人工智能的“iPhone时刻”。盐碱地变良田,这是人类千百年的梦。如今,我国科学家的最新成果让人类朝这个目标更进一步——他们以耐盐碱作物高梁为材料,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大田实验证明,该基因可显著提升高梁、水稻、小麦、玉米和谷子等作物在盐碱地的产量,有望大幅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作为防止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入侵的“卫士”,免疫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明确免疫细胞类型、分化及功能状态,对了解免疫力和揭示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来自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绘制了覆盖组织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采样密度最高的人体免疫系统发育图谱,有望推动全球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发展。当前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科技成果?面对新形势,我国怎样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一起来学习吧。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百年变局之下,科技创新是“关键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近年来,中国科技“热词”不断涌现,一系列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斩获重大创新和突破,一大批科技成果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特别是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各主要国家为了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纷纷加强对重点科技领域的投入和战略布局,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1.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除传统的电子、信息、能源等领域之外,宏观世界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观世界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科学领域交叉跨界渗透愈发明显,宇宙演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脑科学等领域的原创突破正在开辟科学研究的新疆界;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发展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同时也勾勒出量子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等领域保持全球主导地位;德国制定“工业4.0”战略,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智能制造。2.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21世纪是地球科学和空间信息工程蓬勃发展的时代,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深海、深地探测为人类认识自然不断拓展新的视野。以深空探测为例,2023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再次被大幅刷新,并改写了多个领域的最高纪录。截至2023年12月28日,美国进行了113次航天发射,其次是中国的66次,俄罗斯排在第3位(19次)。从各国争相推动的重量级太空探索项目到高频次的商业航天发射,全球航天活动的日益频繁证明人类太空探索掀起了新的高潮。2023年还迎来月球探测的新热潮,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国相继尝试派出无人探测器登月。3.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当今世界,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比如,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目标的能源技术加速发展将引发全球能源变革。社会在经历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洗礼后,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为依托,快速向万物互联时代迈进,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攀上新的高峰,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间竞争角逐的第一目标。4.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当前,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生命伦理的挑战。其中,基因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半机械生物技术、分子育种技术、脑机接口技术、DNA存储技术等在攻克癌症等重大疾病、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催生高效的生物制造模式、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作为信息时代的基石,芯片制程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技术难度越来越高。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对时间精确度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在卫星导航系统中常用的铷原子钟,可做到几十万年只差一秒,而精度更高的原子钟——光钟,运行300多亿年误差只有一秒。人类科技史反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面对国际创新格局的时与势,我们没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在跟踪模仿中艰难起步,在引进高校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我国的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研发投入、人才数量和科技产出等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的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突破3万亿元。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12年的324.7万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635.4万人年,稳居世界首位。2022年178个学科中高影响力的159种期刊刊发的54002篇论文中,中国发表的论文数为16349篇(占比30.3%),首次超过美国排在世界第1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2年的世界第34位上升至2023年的第10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已经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科技竞争力大幅跃升。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我国开展世大国重器,在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复兴号”大飞机、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试验样车等带动高端产业突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港珠澳大桥等世纪工程屡创工程奇迹。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带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杂交水稻、分子育种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挥重要作用。新药创制、疫苗研发为护卫人民生命健康提供科技支撑。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扶贫新模式,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重要力量。国产航母下水,第五代战机正式服役,“雷达铁军”护卫万里海疆……国防科技创新为保障国家安全筑起坚实屏障。2.科技发展依然存在诸多挑战近代以来,我国由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沦为落后挨打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错失了发展良机,教训极其深刻。深度参与并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是我国未来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放眼全球,当前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愈加激荡,地缘政治紧张,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抬头,大国竞争博弈在科技领域明显增强。地缘政治摩擦凸显了技术依赖的安全风险,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风险。世界各国都深刻认识到,科技的战略独立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对国家发展和安全具有极端重要性,各国纷纷强化前沿技术领域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抢占大国竞争的科技制高点。国际科技竞争本是常态,良性竞争既让本国更快更强,也促进世界共同进步。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个别国家为垄断自身科技优势,不惜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对其他国家科技发展进行遏制打压,把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近年来,美国持续渲染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威胁论”,甚至公然以国家公权力打压商业竞争对手和干涉正常国际商业交易。我国科技创新与合作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回顾国内,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是我们最大的命门。目前,我国很多关键领域和产业核心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如高端芯片、操作系统、高端光刻机、高档数控机床、高端仪器装备、关键基脖子”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很多关键核心技术仅靠单方面的力量难以短时间见效,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尤其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潜力仍有待激发。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强化科技创新的高水平供给能力,加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的现实需求。中国发展到今天,靠跟随和模仿已经行不通,科技创新驱动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科技自立自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紧迫。三、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面向新征程,我们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坚定不移走好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建立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深厚根基上。具体来看,有的基础研究主要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只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当前,我国科而出。在人才培养引进、发现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下更大功夫,营造风清气正、安心致研的优良创新生态。比如,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各类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依托重大战略任务,以重大项目和平台为牵引,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的保障机制,关注科研人才发展诉求和激励因素,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配套政策,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放眼神州大地,随处可见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在创新之路上奋勇前行的身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80%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龄已低于45岁;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的许多项目团队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培养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意义重大。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给青年科技人才搭起了更广阔的舞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从钱学森、邓稼先到袁隆平、屠呦呦,再到钟扬、万步炎,一位位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铸就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青年人才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奉献青春和智慧。科技创新的前沿永无止境,科技创新的前景鼓舞人心。如今,中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实现科技强国梦想是大势所趋,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展望未来,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砥砺奋进,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攀科技高峰。延伸阅读篇目推荐:《引领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持续前行——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侧记》,邹伟、韩洁,新华网2023年12月14日。《经济向好发展向新民生向暖——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述评》,邱玥、刘坤,《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8日。资料链接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很多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继续下——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作出战略部署,要切实落实到位。——2023年2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2023年4月10日至13日,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依靠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2023年7月25日至27日,在四川考察时指出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加强科教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2023年12月14日至15日,在广西考察时指出1.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持续解决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主要聚焦人类可持续发展与国家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础科学问题,以科学规划、明确可行的战略目标为牵引,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大兵团”体系化协同作战方式联合攻关。比如,旨在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由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七方共同实施,组织数千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共同参与,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中国科学院组织数十家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在几十年持续积累基础上突破一系列基础原理和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工业级氦液化器,贯通了从天然气源到高纯氦气再到液氦的全流程,实现“国产气源、国产装备、国产液氦”,为保障相关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重(摘自《求是》2023年第15期)2.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研发投入应统筹兼顾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革开放前,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所以主要采取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线。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目前,我国总体上对新技术、新领域投入较大,但又出现一些一拥而上、只做表面浅层工作、难以真正解决问题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规划不同,部分干部缺乏对产业技术发展的前瞻性判断能力,片面追求业绩,项目不成功也没有追责机制。因此,在管理体制上,需要探索新技术、新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规律及实际应用的途径与方法。在领域选择上,重视新兴产业是应该的,但对于传统产业,也需统筹兼顾。工信部数据显示,在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高达80%,需要实现自立自强的领域比比皆是。此外,我国对高技术产业的定义标准比国际通行的低很多,(摘自2023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3.中国工程院院士单忠德:人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创新要素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如何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首先要回答“谁来创新”的问题。一方面,应紧密围绕企业技术变革和人才引育需求,充分发挥科研院所作为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的作用,从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全链条,构建行业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发展联合体、共同体;另一方面,应深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盟等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的高质量建设,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这一切,都离不开人,人是最关键、最核心的要素。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拔尖创新人才。(摘自2023年8月2日《光明日报》)4.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主任彭寿: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制度基石新型举国体制是中国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制度基石。要联合提升创新能力、搭建创新平台,协同创新,要有宏观决策体系、基础保障体系、考核评估体系。创新永无止境,我们面对新挑战、新机遇,要系统化地统筹引领,体系化地建设导向,多元化地协同支撑,以新型举国之力加速现代化进程。在新型举能把行业的科学家凝聚在一起,围绕着行业的发展不断研究。(摘自2023年12月4日《中国青年报》)1.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印发,提出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聚焦科技工作前瞻性谋划、系统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和外部遏制打压的严峻形势,必须进一步理顺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更好统筹科技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攻坚克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改革方案》明确,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统筹解决科技领域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研究确定国家战略科技任务和重大科研项目,统筹布局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统筹协调军民科技融合发展等,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中央科技委员会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学技术部整体承担。(摘自2023年12月26日《科技日报)2.七部门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了六三是打造标志性产品;四是壮大产业主体;五是丰富应用场景;六是优化产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摘自2024年1月29日人民网)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涉及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方方面面,涵盖青年科技人才关心的主要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既注重思想政治引领,又注重科研支持、职业发展、生活保障服务和身心健康关爱;既注重解决当前面临的迫切问题,又注重构建青年科技人才工作长效机制;既有原则性要求,也有量化要求。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把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爱国奉献、科学报国的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要位置。二是强化职业早期支持。充分发挥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青年科技人才科研职业生涯的启动助推作用。三是突出大胆使用。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四是促进国际化发展。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出国学习交流支持力度。五是构建长效机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和常态化联系青年科技人才机制,等等。(摘自2023年8月27日新华社)4.《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施行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相关监管政策逐步落地。2023年8月15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施行。《办法》是我国首份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性监管文件,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办法》明确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此外,《办法》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出了具体推动措施。一是明确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二是支持行业组织、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公共文化机构、有关专业机构等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数据资源建设、转化应用、风险防范等方面开展协作。三是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框架、芯片及配套软件平台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平等互利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国际规则制定。四是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和公共训练数据资源平台建(摘自2023年12月26日《科技日报》)1.178家国家高新区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178家——这是截至2023年11月国家高新区的总数。工信部信息显示,从基地平台看,国家高新区聚集了近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从研发投入看,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万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一半。从成果产出看,国家高新区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占全国接近一半,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等一批引领性原创成果在高新区加速产业化。其中,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7%,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产业规模占全国的50%,张江高新区布局了14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高新区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有力支撑。(摘自2023年12月21日《经济参考报》)2.我国新能源汽车重点企业全球有效专利量已经超过10万件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都有很多专利技术做支撑。其中,电动汽车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重点企业全球有效专利量已经超过10万件,并且呈逐年快速增长势头。在锂电池特别是固态电池领域,中国是全球主要的技术来源国之一。截至2023年5月,全球固态电池关键技术专利申请量为20798项,其中中国有7640项。近5年,我国固态电池全球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8%,增速位列全球第一。在太阳能电池方面,目前我国全球专利申请量为12.64万件,排名第一。(摘自2023年12月27日《科技日报》)3.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20%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实施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市场净化五项行动落实落地,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和阶段性进展。其中,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启动实施,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和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扎实推进。自主研发的2把基因编辑“剪刀”正在加快产业化应用,生猪、奶牛等专用育种芯片具备国产化替代能力。初步培育出一批耐盐碱小麦品种和短生育期冬油菜品种,首批51个玉米大豆转基因品种通过审定。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20%,并首次走出国门、出口坦桑尼亚,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华西牛、南美(摘自2023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4.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突破2000亿元我国研发投入近年来保持稳步较快增长。2022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782.9亿元,比2021年增长10.1%,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15年以来的平均增速为11.7%,快于美国(8.0%)、德国(4.1%)、日本(0.6%)等发达国家同期增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突破2000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达到6.57%,标志着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国家原始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打下重要基础。我国拥有数十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意识强烈。2022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77.6%,这一比例居于世界前列。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1.39%,投入强度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摘自2023年12月15日《经济日报》)“新三样”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产品出口额首次破万亿;新材料、机器人等一批新兴行业快速成长;工业母机、关键软件等领域创新实现新突破,大飞机、高端医疗装备等攻关成果纷纷投入应用……2023年,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劲。2024年开年,经营主体牢牢扭住自主创新“牛鼻子”,加快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双转型。新年伊始,在工业互联网赋能下,领克余姚工厂打造的智能制造4.0标杆工厂正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产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这里,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底座平台和软件覆盖了整车制造的核心环节。数字技术不仅赋能了整车制造,更带动上下游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共同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今,这样的新动能在大江南北澎湃发力。1月26日,全球首个国际清洁能源日,京东物流规模化投用的数十辆氢能源重卡物流车在京津冀地区开足马力跑起来。得益于技术进步,相较于传统燃油车,此次投用的氢能源物流车每年可减少近1000吨二氧化碳排放。春节临近,各行各业陆续开启“过年模式”。得益于科技创新,生成式Al正助力解决“员工要放假,企业运转却不能停”的难题。据了解,百度营销为线下店铺打造的“数字分身”,正帮助企业抢抓特殊节点的流量蓝海。(摘自2024年1月30日人民网)2.大山深处铸就“国之重器”2023年,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眼工程团队来说,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年。其中,“发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这一成果被《科学》杂志评选为2023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自1994年由“人民科学家”南仁东创建以来,该团队承担了中国天眼建设、调试和运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