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 143-2017 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完整_第1页
T/CEC 143-2017 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完整_第2页
T/CEC 143-2017 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完整_第3页
T/CEC 143-2017 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完整_第4页
T/CEC 143-2017 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完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9.240.20K47备案号:53939-2016T/CEC143—2017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pole2017-05-15发布2017-08-01实施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IT/CEC143—2017前言 Ⅱ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产品分类 25原材料、混凝土配制及构造 5.2混凝土配制 6技术要求 6.1混凝土抗压强度 6.2耐久性能 6.3外观质量 6.4尺寸允许偏差 6.5保护层厚度 6.6力学性能 6.7抗撞击性能 7试验方法 7.1混凝土抗压强度 7.2混凝土耐久性能 7.3外观质量、尺寸 7.4保护层厚度 7.5力学性能 7.6抗撞击性能 8检验规则 209标志与产品合格证 9.2产品合格证 2210贮存与运输 22 22 23附录A(规范性附录)电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24附录B(规范性附录)电杆抗撞击性能试验方法 29T/CEC143—2017本标准依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架空线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2)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鞍山铁塔开发研制中心、鞍山远达电网工程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丽水供电公司、重庆宏达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本标准起草人:邢海军、祁锦明、李正、程永锋、安明喆、李占岭、刘光旺、马建春、李振福、张子富、吴华明、韩军科、吴春生、耿景都、王灿灿、李清华、武坤、朱彬荣、初金良、王旭明。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1T/CEC143—2017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的产品分类,原材料、混凝土配制及构造,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产品合格证,贮存与运输等。本标准适用于电力、通信及接触网架空线路的电杆、照明支柱和信号机柱等。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GB/T700碳素结构钢GB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2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T159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2694输电线路铁塔制造技术条件GB/T522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GB/T5223.3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GB/T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GB8076混凝土外加剂GB13788冷轧带肋钢筋GB/T18046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27690砂浆和混凝土用硅灰GB31387活性粉末混凝土GB50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T50081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2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107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50119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204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JC/T540混凝土制品用冷拔低碳钢丝JC/T874水泥用硅质原料化学分析方法JGJ1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52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63混凝土用水标准JGJ10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TB/T2922.1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岩相法2T/CEC143—2017TB/T2922.5铁路混凝土用骨料碱活性试验方法快速砂浆棒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UHPC以水泥、矿物掺合料、细骨料、添加剂等原料生产的具有超高强度和耐久性能的细骨料混凝土。3.2钢筋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reinforced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pole纵向受力钢筋为普通钢筋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3.3预应力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prestressed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pole纵向受力钢筋全部为预应力钢筋,且正常使用状态下截面上混凝土不出现裂缝的超高性能混凝土3.4部分预应力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partiallyprestressed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pole纵向受力钢筋由预应力钢筋与普通钢筋组合或全部为预应力钢筋,且正常使用状态下截面上混凝土允许出现裂缝但最大裂缝宽度不超过允许值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3.5薄壁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ultra-highperformanceconcretethin-wallpole壁厚在30mm及以下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3.6胶凝材料binderorcementitiousmaterials用于配制混凝土的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称。3.7标准检验弯矩standardtestbendingmoment正常使用状态下电杆检验位置处的检验弯矩值。3.8承载力检验弯矩testbendingmomentofbearingcapacity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电杆检验位置处的检验弯矩值。3.9抗撞击性能impactresistance电杆抵抗在运输、装卸、安装及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跌落、撞击及刮碰等荷载作用的能力。3.10气孔stomata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混入气泡而导致产品出现的微小孔。4产品分类4.1产品按外形分为锥形杆(代号为Z)和等径杆(代号为D截面宜为环形,也可采用方形或多边形。产品按不同配筋方式分为钢筋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代号为G)、预应力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代号为Y)和部分预应力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代号为BY)三种。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锥形杆和等径杆均有整根杆和组装杆,组装杆杆段连接方式可分为法兰连接、焊接和插接。4.2产品按锥度分为1/75锥度(代号为A)、1/50锥度(代号为B)和1/37.5锥度(代号为C),也可3T/CEC143—2017采用其他锥度。4.3电杆梢径(或直径)、长度、标准检验荷载、标准检验弯矩、承载力检验弯矩(承载力检验弯矩为标准检验弯矩的2倍),如表1~表4所示,也可生产其他标准检验弯矩的电杆。4.4电杆与基础连接方式可分为直埋式和根部法兰式,如图1所示。说明:L——杆长;L1——荷载点高度;2——支持点高度;3——梢端至荷载点距离;D——根径;d——梢径;δ——壁厚。图1电杆与基础连接方式4.5产品按外形代号、锥度(或锥度代号)、电杆梢径(或直径)、杆长、标准检验弯矩(或标准检验荷载代号)、品种代号和混凝土类型顺序进行标记。注1:梢径(或直径)单位为mm;杆长单位为m;标准检验荷载单位为kN;标准检验弯矩单位为kN·m。注2:锥形杆标准检验弯矩指支持点断面处的标准检验弯矩。锥度为1/75,梢径为190mm、杆长为12m、标准检验弯矩为39kN·m的部分预应力超高性能混凝土锥形杆,其标记为ZAφ190×12×39×BY(UHPC)。锥度为1/60,梢径为230mm、杆长为15m、标准检验荷载为K级的钢筋超高性能混凝土锥形杆,其标记为Z60φ230×15×K×G(UHPC)。直径为300mm的等径杆、杆长为9m、标准检验弯矩为50kN•m的钢筋超高性能混凝土锥形杆,其标记为Dφ300×9×50×G(UHPC)。4T/CEC143—20175T/CEC143—20176T/CEC143—20177T/CEC143—20178T/CEC143—20179T/CEC143—2017T/CEC143—2017T/CEC143—2017T/CEC143—20175原材料、混凝土配制及构造5.1原材料5.1.1胶凝材料水泥宜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级的非早强型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性能应符合GB175的规定。粉煤灰应采用Ⅰ级粉煤灰,其性能应符合GB/T1596的规定;硅灰应符合GB/T27690的规定;粒化高炉矿渣粉应采用S95以上的矿渣粉,其性能应符合GB/T18046的规定。当采用其他矿物掺合料时,应通过试验进行验证,确定混凝土性能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后方可使用。5.1.2集料集料宜采用粒径0.16mm~1.25mm的石英砂,粒级按粗粒径砂(1.25mm~0.63mm)、中粒径砂(0.63mm~0.315mm)和细粒径砂(0.315mm~0.16mm)三个粒级,同一粒级中超过粒径范围的颗粒含量不得大于同一粒级石英砂总量的5%,且不得含有泥块。其技术指标应符合表5的要求。表5石英砂的技术指标%SiO2含量≥97氯离子含量≤0.02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0.50云母含量≤0.50石英砂的筛分应按照JGJ52的规定进行检验;石英砂的SiO2含量应按JC/T874的规定进行检验;石英砂的氯离子含量、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云母含量及泥含量应按JGJ52的规定进行检验。集料可选用级配Ⅱ区的中砂,粒径大于3mm的颗粒含量宜小于5%。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符合表6的要求;人工砂的石粉含量应符合表7的要求。集料碱活性按TB/T2922.1的规定检验矿物组成和碱活性类型,不应使用碳酸盐类碱活性矿物。硅质骨料按照TB/T2922.5的规定进行碱活性评定,当14d砂浆棒长度膨胀率小于等于0.10%时,将骨料评定为非碱-硅酸反应活性骨料,可正常使用;当长度膨胀率大于0.10%且小于等于0.20%时,应采用有效抑制措施,并证明有效方可使用;当长度膨胀率大于0.20%时,严禁使用。砂的其他性能应符合JGJ52的规定。表6天然砂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表7人工砂的石粉含量%MB<1.4石粉含量MB≥1.4T/CEC143—20175.1.3水混凝土拌和用水应符合JGJ63的规定。5.1.4外加剂外加剂应符合GB8076和GB50119的规定。减水剂宜选用高性能减水剂,减水率宜大于30%。严禁使用氯盐类外加剂或其他对钢筋有腐蚀作用及影响混凝土蒸养性能的外加剂。5.1.5钢纤维钢纤维宜采用高强度圆截面直纤维,其性能指标应符合表8的规定,其性能检验应按GB31387进行。表8钢纤维的性能指标抗拉强度(MPa)≥2000长度(12mm~14mm纤维比例)a(%)≥96直径(0.18mm~0.22mm纤维比例)b(%)≥90形状合格率(%)≥96杂质含量(%)≤1.0a50根样品的长度平均值应在12mm~14mm范围内。b50根样品的直径平均值应在0.18mm~0.22mm范围内。5.1.6钢材普通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各项质量指标应符合GB1499.2的规定。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低松弛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钢绞线和钢棒,各项质量指标应分别符合GB/T5223、GB/T5224和GB/T5223.3的规定。架立圈筋宜采用热轧光圆钢筋、冷拔低碳钢丝,各项质量指标应分别符合GB1499.1、JC/T540的规定。螺旋筋宜采用冷拔低碳钢丝和冷轧带肋钢筋,各项质量指标应分别符合JC/T540、GB13788的规定。法兰盘、钢板圈和插接套筒所用钢板牌号宜采用Q235、Q345和Q420,各项质量指标应分别符合GB/T700、GB/T1591的规定。如有特殊情况,经试验验证可采用其他材质,并应符合相应标准要求。5.2混凝土配制5.2.1配合比微硅粉用量不宜小于胶凝材料用量的10%,水泥用量不宜小于胶凝材料用量的50%。水胶比不宜大于0.22,胶凝材料用量不宜大于1000kg/m3。集料各个粒级的相对比例应遵循最密实堆积理论,单位体积混凝土中集料的堆积体积不宜大于混凝土体积的80%。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总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0.06%。T/CEC143—20175.2.2养护成型后应先静停,静停时的温度应在10℃以上且不宜高于40℃,静停时间不应少于4h。静停后应高温养护,养护方式宜采用蒸汽养护,封闭成型时可采用干热养护。高温养护时的温度控制宜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升温速度不应大于15℃/h,升温至85℃后,保持恒温(85℃±5℃)6h以上,再以不超过15℃/h的降温速度降温,降温后的模具表面温度不高于环境温度30℃时方可进行脱模。5.3构造5.3.1钢筋骨架纵向受力钢筋应沿电杆环向均匀配置,锥形杆不得少于6根,等径杆不得少于8根。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得大于壁厚的2/5。端面应平整,不应有局部弯曲,表面不得有锈蚀和油污。预应力钢筋调直下料后,其下料长度相对误差不应大于钢筋长度的1.5/10000。镦头的强度不得低于该材料标准强度的98%。预应力钢筋不得断筋,张拉程度及应力控制方法应符合GB50204的规定。预应力钢筋不得有接头;普通钢筋允许有接头,其接头技术要求应符合JGJ18、JGJ107、GB50204的规定。纵向受力钢筋净距不宜小于集料最大粒径的1.5倍且不宜小于15mm。当配筋太密时,可采取并筋布置,并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50010的规定;也可沿壁厚方向采取双层布筋,两层主筋之间应增置螺旋筋,增设的螺旋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电杆在其全部长度范围内均应配置螺旋筋,螺旋筋直径宜采用2.5mm~6mm。当锥形杆的梢径大于等于190mm、小于230mm时,螺旋筋直径不宜小于3mm;当锥形杆的梢径或等径杆的直径大于等于230mm时,螺旋筋直径不宜小于4mm。螺旋筋间距在距两端各1.5m内不宜大于60mm,其余不得大于120mm。所有杆段的两端螺旋筋应密缠3圈~5圈。除采用滚焊骨架外,纵向受力钢筋内侧应设架立圈或垫块,架立圈钢筋直径宜采用4mm~10mm。当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大于18mm时,架立圈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架立圈间距不宜大于1000mm。垫块可采用单体垫块或连续垫块。垫块如采用黑色金属,应进行热镀锌防腐,若采用其他材料,除需保证防腐性能外还应保证其抗压强度不低于混凝土强度。钢丝网、主筋绕丝直径宜采用1.2mm~3mm,钢丝网、主筋绕丝保护层不大于3mm时,应进行热镀锌防腐处理。骨架成型后,各部分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a)纵向受力钢筋间距偏差不得超过±5mm;b)螺旋筋间距偏差不得超过±10mm;c)架立圈间距偏差不应超过±20mm,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架立圈直径的1/40。5.3.2电杆接头、预埋件及预留孔电杆接头可采用法兰盘、钢板圈焊接、插接套筒等形式,其各项质量指标应符合GB50205的规定,法兰盘、钢板圈和插接套筒宜采用热镀锌防腐处理,锌层质量应符合GB2694中热浸镀锌件的锌层质量要求。预应力钢筋宜采用镦头连接的方法,镦头的承力面应在同一平面内;普通钢筋应采用焊接连接或机械连接,其质量应分别符合JGJ18和JGJ107的规定。预埋件、预留孔及泄水孔处应清理干净,定位允许偏差应按表11规定。接地螺母、脚钉母、T/CEC143—2017接线盒等的外露金属部分应有明显标记。所有外露金属面宜采用热镀锌防腐处理。5.3.3端部处理脱模后或出厂前,电杆外露的纵向受力钢筋头应切除,可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浆料封堵。法兰盘、插接套筒接头端纵向受力钢筋顶部应密闭在电杆混凝土内部且距混凝土端面距离不小于5mm。产品出厂前,锥形杆梢端应用混凝土或砂浆封实。6技术要求6.1混凝土抗压强度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应小于90MPa。6.2耐久性能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应符合表9的要求。表9超高性能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要求抗冻等级(快冻法)电通量(C)抗渗等级≥F300Q-I≤150≥P306.3外观质量电杆的外观质量应符合表10的规定。表10电杆的外观质量要求1表面裂缝A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不得有环向和纵向裂缝模边合缝处不应漏浆。但如漏浆深度不大于3mm、每处漏浆长度模边合缝处A不大于300mm、累计长度不大于杆长的10%、对称漏浆的搭接长度不大于100mm时,允许修补法兰盘(或插接套法兰盘(或插接套筒,或钢板圈)与杆身结合面不应漏浆。但2漏浆筒,或钢板圈)与杆A如漏浆深度不大于3mm、环向累计长度不大于1/4周长、纵向长身结合面度不大于15mm时,允许修补钢丝网、主筋绕丝钢丝网、主筋绕丝或限位垫块的弧面外露点,漏浆深度不大于或限位垫块的弧面外B1.0mm的空隙;如漏浆深度大于1.0mm但小于3mm、允许修露点周边补;超出上述范围的空隙不允许出现局部不应碰伤但如碰伤深度不大于3mm每处面积不大于3局部碰伤B50cm局部不应碰伤但如碰伤深度不大于3mm每处面积不大于4内、外表面露筋A不允许5内表面混凝土坍落A不允许6蜂窝A不允许不应有麻面或粘皮。但如每米长度内麻面或粘皮总面积不大于7麻面、粘皮B相同长度外表面积的5%时,允许修补T/CEC143—2017序号序号表10(续)不允许有直径大于5mm且深度大于2.5mm的气孔,直径大3mm和深度大于1.5mm的气孔应进行封闭处理,任意1m杆段长度上应封闭处理的气孔总量不得大于15个注1:表面裂缝中不计龟纹和水纹。注2:A类项目为受检的抽检样品超差应全部合格的项目,B类为受检的抽检样品超差不应超过2根的项目。6.4尺寸允许偏差电杆的尺寸应符合本标准要求或按设计图纸制造。电杆的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11的规定。表11电杆的尺寸允许偏差锥形整根杆B+20-401杆长锥形组装杆段B+15-30等径组装杆段B±1000456杆段弯曲度端部倾斜保护层厚度电杆梢径小于等于190电杆梢径或小端直径大于190法兰盘插接套筒钢板圈纵向两孔间距AAABBBBB+40≤L/800≤L/1000预留孔横向埋管式B-0.57预埋件厚度-0.5插接套筒电杆外径套筒外径小于等于400电杆外径大于400B±3钢板圈厚度B+1.0-0.6T/CEC143—2017表11(续)电杆外径钢板圈7预埋件法兰盘+1.5-0.5注1:保护层厚度偏差为制造与设计的差数,但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6.5的规定。注2:A类项目为受检的抽检样品超差应全部合格的项目,B类为受检的抽检样品超差不应超过2根的项目。端板厚度法兰盘或插接套筒或钢板圈轴线与杆段轴线小于等于400电杆外径大于400螺孔中心距项目类别BB序号BBBB86.5保护层厚度壁厚30mm以上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纵向钢筋的净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10mm。壁厚30mm及以下的薄壁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纵向钢筋的净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7mm。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如表11所示。6.6力学性能6.6.1钢筋混凝土电杆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时,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10mm,残余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03mm。6.6.2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时,不得出现裂缝;锥形杆杆长小于等于12m时,杆顶挠度不得大于(L1+L3)/50;杆长大于12m、小于等于18m时,杆顶挠度不得大于(L1+L3)/35。6.6.3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80%时,不得出现裂缝。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时,裂缝宽度不得大于0.06mm;锥形杆杆长小于等于12m时,杆顶挠度不得大于(L1+L3)/35;杆长大于12m、小于等于18m时,杆顶挠度不得大于(L1+L3)/30。6.6.4等径杆、杆长大于18m的锥形杆及对挠度和裂缝宽度有特殊要求的电杆,其标准检验弯矩时的挠度和裂缝宽度由供需双方协议规定。6.6.5加荷至承载力检验弯矩时,不得出现下列任一种情况。a)受拉区混凝土裂缝宽度达到1.0mm或受拉钢筋被拉断;b)受压区混凝土破坏;c)接头法兰盘、焊接钢板圈或插接套筒破坏;d)挠度:按悬臂式试验的锥形杆,薄壁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杆顶挠度大于(L1+L3)/10,其他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杆顶挠度大于(L1+L3)/8;按简支式试验的等径杆,直径小于400mm,挠度大于L0/50;直径大于等于400mm,挠度大于L0/70。6.7抗撞击性能对于壁厚小于30mm的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应进行抗撞击性能检验,抗撞击性能检验的每个锤击点均应符合以下要求。a)第1次锤击后,锤击点无明显损伤,锤击点外围不出现肉眼可见裂缝;b)第2次锤击后,裂缝宽度小于0.1mm,合计裂缝长度小于200mm;T/CEC143—2017c)第3次锤击后,不得出现贯穿的孔洞,裂缝宽度小于0.2mm,最大裂缝长度小于500mm。7试验方法7.1混凝土抗压强度混凝土拌和物应在搅拌站或喂料工序中随机取样,制作立方体试件,3个试件为一组。每天拌制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次至少成型一组,与电杆同条件养护,试块试压时间与脱模时间相同。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GB/T50081规定的方法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抗压强度试验应采用100mm×100mm×100mm立方体试件,加载速率为1.2MPa/s;b)抗压强度试验值不乘以折减系数;c)每组混凝土试件强度代表值的确定应符合GB/T50107的规定。7.2混凝土耐久性能混凝土的电通量、抗渗性和抗冻性试验应按照GB/T50082规定的方法进行。7.3外观质量、尺寸外观质量、尺寸的检验工具与检验方法如表12所示。表12外观质量、尺寸的检验工具与检验方法1裂缝宽度2漏浆缝长度3漏浆缝深度4碰伤长度5碰伤深度6内、外表面露筋7内表面混凝土坍落9麻面、粘皮14端部倾斜15预留孔直径及位置用大于等于20倍读数放大镜测量,精确至0.01mm用钢卷尺测量,精确至1mm用钢尺测量细丝插入深度,精确至1mm用钢卷尺(或钢直尺)测量,精确至1mm用钢尺测量,精确至1mm观察观察观察用钢卷尺(或钢直尺)测量,精确至1mm用钢卷尺测量,精确至1mm用钢直尺或卡尺在同一断面互相垂直的两直径上测量四处壁厚,取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精确至1mm用钢直尺或卡尺在同一断面测量互相垂直的两直径,取其平均值,精确至1mm将拉线紧靠电杆的两端部,用钢直尺测量其弯曲处的最大距离,精确至1mm用90°角度尺或钢直尺及150mm长钢直尺测量,精确至用钢卷尺(或钢直尺)测量,精确至1mm量具分度值0.010.500.50 0.500.500.50表12(续)序号序号插接套筒外径法兰盘、插接套或钢板圈插接套筒外径法兰盘、插接套或钢板圈筒厚度法兰盘、插接套筒或钢板圈轴线与杆段轴线偏差用游标卡尺测量,精确至0.1mm用吊锤及钢直尺测量,精确至1mm7.4保护层厚度保护层厚度检验工具与检验方法如表13所示。表13保护层厚度检验工具与检验方法T/CEC143—2017量具分度值0.500.50量具分度值保护层厚度用钢直尺测量3个点,每个断面测1点:——锥形杆第1点在B支座处(法兰式锥形杆在距法兰底部0.6m处第2点在距梢端0.5m处;第3点在前面两点中间的——等径杆距端头0.5m处各1点,中部1点,精确至0.5mm0.507.5力学性能电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见附录A,根部法兰连接及埋入混凝土基础中的锥形杆试验,其根部应模拟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固定。7.6抗撞击性能电杆抗撞击性能试验方法见附录B。8检验规则8.1检验分类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8.2出厂检验8.2.1检验项目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不包括保护层厚度)、力学性能(包括抗裂、裂缝宽度和标准检验弯矩时的挠度)。8.2.2检验批量同材料、同工艺、同品种、同荷载级别、同规格的电杆,每2000根为一批;但在6个月内生产总数不足2000根且不少于30根时,也应作为一个检验批。20T/CEC143—20178.2.3抽样、检验混凝土抗压强度:检查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记录,混凝土抗压强度按GB/T50107检验评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从受检批中随机抽取10根电杆,逐根进行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检验。力学性能:从已抽取的10根样品中,随机抽取1根电杆进行抗裂、裂缝宽度和标准检验弯矩时的挠度检验。8.2.4判定规则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10根受检电杆中,A类项目应全部合格,B类项目的超差不超过2根,则判定该批产品的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合格。力学性能a)抗裂、裂缝宽度和标准检验弯矩时的挠度检验均符合6.6规定时,则判定该批产品力学性能合格。b)如不符合6.6规定,允许从同批产品中再抽取2根电杆进行复检。2根复检电杆复检结果如全部符合6.6规定,则剔除原不合格的1根,判定该批产品力学性能合格;复检结果中如仍有1根电杆不符合6.6规定,则判定该批产品力学性能不合格。总判定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力学性能均符合标准要求时,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8.3型式检验8.3.1检验项目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力学性能、保护层厚度和抗撞击性能等。8.3.2检验条件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b)正式生产后如产品结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管理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c)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同类产品连续生产4000根或在12个月内生产总数不足4000根且不少于30根时;e)国家或地方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提出进行检验时。8.3.3抽样、检验混凝土抗压强度:见。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见。力学性能:从已抽取的10根样品中,随机抽取1根电杆进行力学性能检验。抗撞击性能:从已抽取的10根样品中,另抽取1根电杆进行抗撞击性能检验。保护层厚度:抽取1根经承载力检验弯矩检验的电杆,进行保护层厚度检验。T/CEC143—20178.3.4判定规则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见。力学性能a)抗裂、裂缝宽度、承载力检验弯矩和挠度检验的电杆,符合6.6规定时,则判定该批产品力学性能合格。b)电杆不符合6.6规定时,允许从同批产品中再抽取2根电杆进行复检;2根复检电杆复检结果如全部符合6.6规定,则剔除原不合格的1根,判定该批产品力学性能合格;复检结果如仍有1根电杆不符合6.6规定,则判定该批产品力学性能不合格。抗撞击性能a)3次捶击均符合6.7规定时,则判定该批产品抗撞击性能合格。b)3次捶击中有两次及以上不符合6.7规定时,则判定该批产品抗撞击性能不合格。c)3次捶击中有1次不符合6.7规定时,允许从同批产品中再抽取2根电杆进行复检。2根复检电杆复检结果如全部符合6.7规定,则剔除原不合格的1根,判定该批产品抗撞击性能合格;复检结果如仍有1根电杆不符合6.7规定,则判定该批产品抗撞击性能不合格。保护层厚度a)被测的3点保护层,均符合6.5规定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合格。b)3点中有1点不符合6.5规定时,允许从同批产品中再抽取2根电杆进行复检;2根复检电杆复检结果如全部符合6.5规定,则剔除原不合格的1根,判定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合格;复检结果如仍有1点不符合6.5规定,则判定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不合格。c)3点中有2点不符合6.5规定时,判定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不合格。总判定: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力学性能及保护层厚度均符合标准要求时,则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因委托方要求或对耐久性、抗撞击性能有要求的,耐久性、抗撞击性能可作判定。9标志与产品合格证9.1标志9.1.1永久标志产品明显部位应设置永久标志。永久标志位置,梢径或直径不小于190mm,宜标在距根部3.5m处;梢径小于190mm时,宜标在距根部3.0m处。9.1.2临时标志临时标志包括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代号(U)、锥度代号、梢径(等径杆为直径)、杆长、标准检验荷载代号或标准检验弯矩、电杆类型、制造日期等标在电杆表面上,其位置略低于永久标志。表示方法如下。电杆代号-锥度代号梢径长度标准荷载代号或标准检验弯矩电杆类型 制造日期22T/CEC143—2017示例:20产品合格证电杆出厂时,应随带企业统一编号的产品合格证,其内容应包括:a)制造企业名称、商标、地址、电话;b)生产日期、出厂日期;c)执行标准;d)产品品种、规格、荷载级别;e)混凝土抗压强度检验结果;f)纵向受力钢筋抗拉强度检验结果;g)外观和尺寸偏差检验结果;h)力学性能检验结果;i)制造企业技术检验部门签章。10贮存与运输10.1贮存10.1.1产品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10.1.2产品可根据不同杆长分别采用两支点或三支点堆放。杆长小于等于12m时,宜采用两支点支承;杆长大于12m时,宜采用三支点支承。电杆支点位置如图2所示。图2电杆支点位置示意图10.1.3产品应按品种、规格、荷载级别、生产日期等分别堆放。锥形杆梢径大于270mm时,堆放层数不宜超过6层;锥形杆梢径小于等于270mm时,堆放层数不宜超过10层。10.1.4产品堆垛应放在支垫物上,层与层之间用支垫物隔开,每层支承点应在同一平面上,各层支垫物位置应在同一垂直线上。注:在保证不会对电杆表面产生破坏,也不会使电杆产生裂纹或弯曲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堆放。T/CEC143—201710.2运输10.2.1产品起吊时,不分电杆长短均须采用两支点法。装卸、起吊应轻起轻放,严禁抛掷、碰撞。10.2.2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支承要求应符合10.1.4中的有关规定。10.2.3产品装卸过程中,每次吊运数量为梢径大于等于190mm的电杆,不宜超过3根;梢径小于190mm的电杆,不宜超过5根;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每次吊运数量可适当增加。10.2.4产品由高处滚向低处,应采取牵制措施,不得自由滚落。10.2.5产品支点处应套上软质物,以防碰伤。24T/CEC143—2017(规范性附录)电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A.1适用范围A.1.1悬臂式试验方法,适用于不同梢径锥形杆的力学性能试验。A.1.2简支式试验方法,适用于不同直径等径杆的力学性能试验。A.2试件试件按出厂检验或型式检验的规定随机抽样。A.3试验仪器设备A.3.1台座固定试件的台座,可采用钢台座或钢筋混凝土台座。悬臂式试验或简支式试验采用水平加荷时,应加设灵活的滚动台座。A.3.2仪器试验仪器应按规定期限检定,技术要求应符合表A.1的规定。表A.1试验仪器技术要求仪器名称仪器名称荷载测力器挠度仪或直尺或卷尺直尺或百分表20倍读数放大镜精度满程:0.5%满程:满程:0.5%0.5%Ⅰ级0.01技术指标分度值0.010.010.01测量项目荷载挠度台座位移裂缝宽度量程0~100~200~1000~2000~15000~1000~300~6单位0.5%A.4试验方法A.4.1悬臂式试验方法锥形电杆如杆长不大于10m,采用一个滚动台座;杆长大于10m时,采用两个及以上滚动台座。悬臂式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A.1所示。A.4.2简支式试验方法等径电杆宜采用水平加荷或垂直加荷,允许加荷点与支点互换。垂直加荷应考虑自重影响,简支T/CEC143—2017式试验装置示意图如图A.2所示。说明:1——混凝土(或钢制)台座;2——滚动台座;3——测力传感器;4——挠度观测点;5——A点位移测点;6——B点位移测点;P——荷载;L——杆长。图A.1悬臂式试验装置示意图A.5试验加荷A.5.1加荷要求加荷绳索上测力计或力传感器应靠近荷载作用点。应使加荷绳索与试验电杆接触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当不可避免时,应提请委托方注意。荷载施加应避免撞击效应,避免接头处的滑动。A.5.2加荷程序A.5.2.1钢筋混凝土电杆a)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80%,然后按标准检验弯矩10%的级差26T/CEC143—2017继续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每次静停时间为3min,测量并记录裂缝宽度及挠度值。b)由标准检验弯矩卸荷至零,卸荷后静停时间为3min,测量并记录残余裂缝宽度及挠度值。c)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160%,测量并记录裂缝宽度及挠度值。再按标准检验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承载力检验弯矩,每次静停时间为3min,观测并记录各项读数。说明:1——支点;2——测力传感器;3——A、B点位移测点;4——挠度观测点;P——荷载;L0——跨距;L——杆长。图A.2简支式试验装置示意图A.5.2.2预应力混凝土电杆a)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80%,然后按标准检验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观察是否有裂缝出现。如果在标准检验弯矩下未出现裂缝,则继续按标准检验弯矩10%的级差加荷至裂缝出现,测量并记录裂缝宽度及挠度值,每次静停时间为3min。b)由初裂弯矩卸荷至零,卸荷后静停时间为3min,测量并记录其残余裂缝宽度及挠度值。c)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160%后,再按标准检验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承载力检验弯矩,每次静停时间为3min,观测并记录各项读数。A.5.2.3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a)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60%,然后按标准检验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80%,观察是否有裂缝出现。若无裂缝出现,再按标准检验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每次静停时间为3min,测量并记录裂缝宽度及挠度值。b)由标准检验弯矩卸荷至零,卸荷后静停时间为3min,测量并记录残余裂缝宽度及挠度值。c)由零按标准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标准检验弯矩的160%后,按标准检验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承载力检验弯矩,每次静停时间为3min,观测并记录各项读数。(A.2(A.2)(A.3)T/CEC143—2017A.5.3荷载误差试验时,加荷值的允许偏差为2%。A.5.4加载速率和荷载持续时间对于每一级荷载,加荷应平稳、均匀。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3min,观测并记录各项读数。A.5.5承载力的确定当在加载过程中出现6.6.5所列的情况之一时,应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承载力荷载的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承载力荷载的实测值;当在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承载力荷载实测值。A.6试验结果计算A.6.1弯矩计算A.6.1.1锥形杆采用悬臂式试验时,实测弯矩按式(A.1)计算:M=PL(A.1)uiui1式中:Mui——任一级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值,kN·m;Pui——任一级荷载加荷值,kN;L1——荷载点高度,m。A.6.1.2等径杆采用简支式试验时,实测弯矩按式(A.2)~式(A.4)计算:水平加荷时:垂直向下加荷时:垂直向上加荷时:式中:PPM=L(清除自重影响)P+Q1P-Q-qL1Pui——由测力器测得的加荷值,kN;Q——试验设备总重,kN;q——电杆单位长度的自重,kN/m;L0——跨距,m;La——加载点至支座中心线的距离,m。A.6.2挠度计算A.6.2.1悬臂式试验时,任一级荷载作用下的梢端挠度,按式(A.5)计算:(A.5(A.5)(A.6)T/CEC143—2017aa+asiCiAiL2式中:asi——悬臂梁试验时,任一级荷载作用下的梢端挠度值,mm;aCi——由测量仪器测得的任一级荷载作用下梢端的变形值,mm;aAi——由测量仪器测得的任一级荷载作用下A测点处的变形值,mm;aBi——由测量仪器测得的任一级荷载作用下B测点处的变形值,mm;L——电杆总长度,mm;L2——电杆支持点高度(如图1所示mm。A.6.2.2简支式试验时,任一级荷载作用下的跨中挠度按式(A.6)和式(A.7)计算:siCi11a+aA.7)式中:asi——简支式试验时,任一级荷载作用下的跨中挠度值,当向下加荷时取“+”,向上加荷时取“-”,水平加荷时,由于电杆自重所产生的挠度忽略不计,mm;aCi——由测量仪表测得中点任一级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值,mm;aAi——由测量仪表测得支点A处任一级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值,mm;aBi——由测量仪表测得支点B处任一级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值,mm;a1——电杆在第一级荷载作用下的挠度值,mm;P0——仪表为零读数时,已作用于电杆上的荷载(如电杆自重和加荷设备的总重kN;P1——第一级荷载(不包括P0kN;aC1——由测量仪表测得中点第一级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值,mm;aA1——由测量仪表测得支点A处第一级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值,mm;aB1——由测量仪表测得支点B处第一级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值,mm。28T/CEC143—2017(规范性附录)电杆抗撞击性能试验方法B.1适用范围适用于壁厚小于30mm电杆的抗撞击性能试验。B.2试件试件按出厂检验或型式检验的规定随机抽样。B.3试验仪器和设备B.3.1锤击设备B.3.1.1锤击设备如图B.1所示。图B.1锤击设备B.3.1.2锤头与试件接触端面宜为边长65mm正方形平面,锤头质量宜为8.16kg,摆臂宜为φ40、壁厚3.5mm的钢管,锤头中心到铰接点中心距离为1.5m。锤头质量偏差为±50g、几何尺寸偏差为±2mm。B.3.1.3底座、铰接点及锤头与摆杆连接处要牢固,在锤击过程中不得发生跳动和位移。B.3.1.4摆臂需有足够的刚度,连续锤击时锤击点位置偏差不得大于5mm。B.3.1.5铰接点宜安装轴承,保证转动灵活。B.3.2仪器试验仪器应按规定期限检定,技术要求应符合表B.1的规定。30T/CEC143—2017表B.1试验仪器技术要求技术指标测量项目仪器名称单位量程分度值精度裂缝宽度20倍读数放大镜mm0~60.01满程:0.5%裂缝长度直尺mm0~10001满程:0.5%破坏深度钢尺mm0~1000.5满程:0.5%B.4试验方法B.4.1试件准备试件应水平放置,轴线与摆臂垂直,锤击点处与锤头轴线完全贴合,锤头与试件接触时,摆臂处于水平位置,锤击点下方应垫实,衬垫长度不小于200mm。B.4.2锤击点选择每根电杆选择3个锤击点分别进行试验,第一个锤击点在距大端1m处;第二个锤击点在距大端2m处,并将电杆旋转120°;第三个锤击点在距大端3m处,并沿同方向再次旋转120°。B.4.3锤击方法先使摆臂处于竖直位置,然后释放使其自由锤击,每次锤击后对锤击位置观察、测量完毕后,进行下一次锤击。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T/CEC143—2017*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东城区北京站西街19号100005)北京九天众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2017年10月第一版2017年10月北京第一次印刷880毫米×1230毫米16开本2印张60千字*统一书号155198·455定价17.00元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发行部负责退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CodeforelectricaldesignofresidentialbuildingsJGJ242—2011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1001号关于发布行业标准《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JGJ242—2011,自2012年4月1月起实施。其中,第4.3.2、8.4.3、10.1.1、10.1.2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供配电系统;4.配变电所;5.自备电源;6.低压配电;7.配电线路布线系统;8.常用设备电气装置;9.电气照明;10.防雷与接地;11.信息设施系统;12.信息化应用系统;13.建筑设备管理系统;14.公共安全系统;15.机房工程。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国际2号楼,邮编:100048)。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施耐德(中国)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孙兰李雪佩李立晓黄祖凯张文才李逢元王金元杨德才杜毅威邵民杰陈众励熊江丁新亚林洪思粟卫权万力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孙成群丁杰张宜陈汉民李长海王东林汪军周名嘉冯志文徐华李炳华钟景华1.0.1为统一住宅建筑电气设计,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节能环保政策,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整体美观、维护管理方便,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住宅建筑的电气设计,不适用于住宅建筑附设的防空地下室工程的电气设计。1.0.3住宅建筑电气设计应与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相适应,并应采用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1.0.4住宅建筑电气设备应采用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性能先进的电气产品,严禁使用已被国家淘汰的产品。1.0.5住宅建筑电气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0.1住宅单元residentialbuildingunit由多套住宅组成的建筑部分,该部分内的住户可通过共用楼梯和安全出口进行疏散。2.0.2套(户)型dwellingunit按不同使用面积、居住空间和厨卫组成的成套住宅单位。2.0.3家居配电箱houseelectricaldistributor住宅套(户)内供电电源进线及终端配电的设备箱。2.0.4家居配线箱(HD)housetele-distributor住宅套(户)内数据、语音、图像等信息传输线缆的接入及匹配的设备箱。2.0.5家居控制器(HC)housecontroller住宅套(户)内各种数据采集、控制、管理及通信的控制器。2.0.6家居管理系统(HMS)housemanagementsystem将住宅建筑(小区)各个智能化子系统的信息集成在一个网络与软件平台上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理,并保存于住宅建筑(小区)管理中心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综合系统。3供配电系统3.1.1供配电系统应按住宅建筑的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发展规划以及当地供电条件合理设计。3.1.2应急电源与正常电源之间必须采取防止并列运行的措施。3.1.3住宅建筑的高压供电系统宜采用环网方式,并应满足当地供电部门的规定。3.1.4供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有关规定。3.2负荷分级3.2.1住宅建筑中主要用电负荷的分级应符合表3.2.1的规定,其他未列入表3.2.1中的住宅建筑用电负荷的等级宜为三级。3.2.2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建筑采用集中供暖系统时,热交换系统的用电负荷等级不宜低于二级。3.2.3建筑高度为100m或35层及以上住宅建筑的消防用电负荷、应急照明、航空障碍照明、生活水泵宜设自备电源供电。3.3电能计量3.3.1每套住宅的用电负荷和电能表的选择不宜低于表3.3.1的规定:表3.3.1每套住宅用电负荷和电能表的选择3.3.2当每套住宅建筑面积大于150m2时,超出的建筑面积可按40W/m2~50W/m2计算用电负荷。3.3.3每套住宅用电负荷不超过12kW时,应采用单相电源进户,每套住宅应至少配置一块单相电能表。3.3.4每套住宅用电负荷超过12kW时,宜采用三相电源进户,电能表应能按相序计量。3.3.5当住宅套内有三相用电设备时,三相用电设备应配置三相电能表计量;套内单相用电设备应按本规范第3.3.3条和第3.3.4条的规定进行电能计量。3.3.6电能表的安装位置除应符合下列规定外,还应符合当地供电部门的规定:1电能表宜安装在住宅套外;2对于低层住宅和多层住宅,电能表宜按住宅单元集中安装;3对于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电能表宜按楼层集中安装;4电能表箱安装在公共场所时,暗装箱底距地宜为1.5m,明装箱底距地宜为1.8m;安装在电气竖井内的电能表箱宜明装,箱的上沿距地不宜高于2.0m。3.4负荷计算3.4.1对于住宅建筑的负荷计算,方案设计阶段可采用单位指标法和单位面积负荷密度法;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宜采用单位指标法与需要系数法相结合的算法。3.4.2当单相负荷的总计算容量小于计算范围内三相对称负荷总计算容量的15%时,应全部按三相对称负荷计算;当大于等于15%时,应将单相负荷换算为等效三相负荷,再与三相负荷相加。3.4.3住宅建筑用电负荷采用需要系数法计算时,需要系数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采暖方式、电炊具使用等因素进行确定。4配变电所4.1.1住宅建筑配变电所应根据其特点、用电容量、所址环境、供电条件和节约电能等因素合理确定设计方案,并应考虑发展的可能性。4.1.2住宅建筑配变电所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和当地供电部门的有关规定。4.2所址选择4.2.1单栋住宅建筑用电设备总容量为250kW以下时,宜多栋住宅建筑集中设置配变电所;单栋住宅建筑用电设备总容量在250kW及以上时,宜每栋住宅建筑设置配变电所。4.2.2当配变电所设在住宅建筑内时,配变电所不应设在住户的正上方、正下方、贴邻和住宅建筑疏散出口的两侧,不宜设在住宅建筑地下的最底层。4.2.3当配变电所设在住宅建筑外时,配变电所的外侧与住宅建筑的外墙间距,应满足防火、防噪声、防电磁辐射的要求,配变电所宜避开住户主要窗户的水平视线。4.3变压器选择4.3.1住宅建筑应选用节能型变压器。变压器的结线宜采用D,yn11,变压器的负载率不宜大于85%。4.3.2设置在住宅建筑内的变压器,应选择干式、气体绝缘或非可燃性液体绝缘的变压器。4.3.3当变压器低压侧电压为0.4kV时,配变电所中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大于1600kVA,预装式变电站中单台变压器容量不宜大于800kVA。5自备电源5.0.1建筑高度为100m或35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宜设柴油发电机组。5.0.2设置柴油发电机组时,应满足噪声、排放标准等环保要求。5.0.3应急电源装置(EPS)可作为住宅建筑应急照明系统的备用电源,应急照明连续供电时间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防火标准的要求。6低压配电6.1.1住宅建筑低压配电系统的设计应根据住宅建筑的类别、规模、供电负荷等级、电价计量分类、物业管理及可发展性等因素综合确定。6.1.2住宅建筑低压配电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有关规定。6.2低压配电系统6.2.1住宅建筑单相用电设备由三相电源供配电时,应考虑三相负荷平衡。6.2.2住宅建筑每个单元或楼层宜设一个带隔离功能的开关电器,且该开关电器可独立设置,也可设置在电能表箱里。6.2.3采用三相电源供电的住宅,套内每层或每间房的单相用电设备、电源插座宜采用同相电源供电。6.2.4每栋住宅建筑的照明、电力、消防及其他防灾用电负荷,应分别配电。6.2.5住宅建筑电源进线电缆宜地下敷设,进线处应设置电源进线箱,箱内应设置总保护开关电器。电源进线箱宜设在室内,当电源进线箱设在室外时,箱体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54。6.2.66层及以下的住宅单元宜采用三相电源供配电,当住宅单元数为3及3的整数倍时,住宅单元可采用单相电源供配电。6.2.77层及以上的住宅单元应采用三相电源供配电,当同层住户数小于9时,同层住户可采用单相电源供配电。6.3低压配电线路的保护6.3.1当住宅建筑设有防电气火灾剩余电流动作报警装置时,报警声光信号除应在配电柜上设置外,还宜将报警声光信号送至有人值守的值班室。6.3.2每套住宅应设置自恢复式过、欠电压保护电器。6.4导体及线缆选择6.4.1住宅建筑套内的电源线应选用铜材质导体。6.4.2敷设在电气竖井内的封闭母线、预制分支电缆、电缆及电源线等供电干线,可选用铜、铝或合金材质的导体。6.4.3高层住宅建筑中明敷的线缆应选用低烟、低毒的阻燃类线缆。6.4.4建筑高度为100m或35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用于消防设施的供电干线应采用矿物绝缘电缆;建筑高度为50m~100m且19层~34层的一类高层住宅建筑,用于消防设施的供电干线应采用阻燃耐火线缆,宜采用矿物绝缘电缆;10层~18层的二类高层住宅建筑,用于消防设施的供电干线应采用阻燃耐火类线缆。6.4.519层及以上的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公共疏散通道的应急照明应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的线缆。10层~18层的二类高层住宅建筑,公共疏散通道的应急照明宜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的线缆。6.4.6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60m2且为一居室的住户,进户线不应小于6mm2,照明回路支线不应小于1.5mm2,插座回路支线不应小于2.5mm2。建筑面积大于60m2的住户,进户线不应小于10mm2,照明和插座回路支线不应小于2.5mm2。6.4.7单相负荷中性导体和保护导体截面的选择应符合表6.4.7的规定。7配电线路布线系统7.1.1电源布线系统宜考虑电磁兼容性和对其他弱电系统的影响。7.1.2住宅建筑电源布线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住宅建筑配电线路的直敷布线、金属线槽布线、矿物绝缘电缆布线、电缆桥架布线、封闭式母线布线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的规定。7.2导管布线7.2.1住宅建筑套内配电线路布线可采用金属导管或塑料导管。暗敷的金属导管管壁厚度不应小于1.5mm,暗敷的塑料导管管壁厚度不应小于2.0mm。7.2.2潮湿地区的住宅建筑及住宅建筑内的潮湿场所,配电线路布线宜采用管壁厚度不小于2.0mm的塑料导管或金属导管。明敷的金属导管应做防腐、防潮处理。7.2.3敷设在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内的线缆保护导管最大外径不应大于楼板厚度的1/3,敷设在垫层的线缆保护导管最大外径不应大于垫层厚度的1/2。线缆保护导管暗敷时,外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消防设备线缆保护导管暗敷时,外护层厚度不应小于30mm。7.2.4当电源线缆导管与采暖热水管同层敷设时,电源线缆导管宜敷设在采暖热水管的下面,并不应与采暖热水管平行敷设。电源线缆与采暖热水管相交处不应有接头。7.2.5与卫生间无关的线缆导管不得进入和穿过卫生间。卫生间的线缆导管不应敷设在0、1区内,并不宜敷设在2区内。7.2.6净高小于2.5m且经常有人停留的地下室,应采用导管或线槽布线。7.3电缆布线7.3.1无铠装的电缆在住宅建筑内明敷时,水平敷设至地面的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