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T 7647-2021 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PDF解密_第1页
SYT 7647-2021 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PDF解密_第2页
SYT 7647-2021 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PDF解密_第3页
SYT 7647-2021 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PDF解密_第4页
SYT 7647-2021 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PDF解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Codefordesignofsurfacee2021—11-16发布2022—02—16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I前言 Ⅲ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34缩略语 3 4 46.1集输工艺 46.2注气工艺 46.3采出气处理工艺 56.4凝液处理工艺 66.5辅助生产系统 66.6联络线 76.7主要设备选型 7 8 87站场总图 87.1站址选择 87.2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9 98.1一般规定 98.2主要监测及控制方案设置 8.3仪表选型 9供配电 9.3供电电源 9.4配电 9.5防雷、防静电接地 12 Ⅱ 10.4建(构)筑物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天津设计院、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中石化中原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工程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峰、刘科慧、卫晓、王东军、王铁军、陈雪松、齐德珍、李彦、陈博、王春燕、王丹、张楠、李卫东、范欣、邵长娟、郭伟、王兴刚、张志勇、于海涛、宋娱、李雪、1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主体工艺、设备及辅助设施、站场总图、自控仪表、供配电、消防给排水、通信、热工暖通、建(构)筑物、腐蚀控制的设计要求,描述了对应的证实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新建及改扩建气藏型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油藏型、含水层型储气库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091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4830工业自动化仪表气源压力范围和质量GB/T5310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6479高压化肥设备用无缝钢管GB/T8163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9711石油天然气工业管线输送系统用钢管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327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T14976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17820天然气GB/T18604用气体超声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GB/T20801.3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第3部分:设计和计算GB/T20972石油天然气工业油气开采中用于含硫化氢环境的材料GB/T21447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GB/T21448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规范GB/T23258钢质管道内腐蚀控制规范GB31571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2167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GB/T35508场站内区域性阴极保护GB/T38619工业物联网数据采集结构化描述规范GB50013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GB50019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40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标准GB/T50046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50053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8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935kV~110kV变电站设计规范GB/T50064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设计规范GB/T50065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50087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50115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标准GB501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25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6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49气田集输设计规范GB/T50393钢质石油储罐防腐蚀工程技术标准GB50394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493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标准GB50582室外作业场地照明设计标准GB/T50770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GB/T50823油气田及管道工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规范GB/T50892油气田及管道工程仪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GB50974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1245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GB/T51248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GB/T51296石油化工工程数字化交付标准GB51309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技术标准GA1166石油天然气管道系统治安风险等级和安全防范要求3041石油化工管道柔性设计规范0033油气田变配电设计规范0047油气处理容器内壁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技术规范0060油气田防静电接地设计规范0076天然气脱水设计规范0077天然气凝液回收设计规范30089油气厂、站、库给水排水设计规范6670油气田消防站建设规范6671石油设施电气设备场所I级0区、1区和2区的分类推荐做法6885油气田及管道工程雷电防护设计规范7036石油天然气站场管道及设备外防腐层技术规范石油天然气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9]7号注采管道injectingandwithdrawingpipelBPCS:基本过程控制系统(basicprocesscontrolsystem)GDS:可燃气探测报警系统(gasdetectionsystem)SIS:安全仪表系统(safetyinstrumentedsystem)4SL:安全完整性等级(safetyintegritylevel)UPS:不间断电源装置(uninterruptiblepowersupply)5总体要求5.1地面工程设计应与气藏工程、钻井工程、注采工程紧密结合,根据储气库建设的总体要求,统一论证、综合优化、整体规划、分期实施。5.2气藏型储气库的功能定位应根据天然气资源、市场调峰需求、地理位置、库容量及工作气量,结合输气管网建设、应急调峰需求及总体规划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5.3储气库地面工程设计规模应根据储气库功能定位、地质条件、目标市场不均衡性等因素确定,注气规模宜在日均注气量基础上取1.2~1.5的系数,采气规模宜按储气库最大采气量确定。5.4储气库注气站及集气站宜合一布置,宜充分依托周边已建油气田集输系统及公用设施,如供电、通信、道路、油水处理系统等,与相邻设施的安全间距应符合GB50183的规定。5.5储气库(群)集注站宜毗邻注采负荷中心建设,并结合井场分布、地理环境、地方因素、工程地质(水文)条件、集输系统及辅助配套工程,经综合分析对比确定。5.6注采集输管网布局应结合集注气工艺、计量方式、井位分布、井流物特点、地形条件等因素,通过多方案比选和论证确定,可采用枝状、放射、放射一枝状组合等形式。同一储气库的集输系统宜设一套管网;若各地质区块天然气压力、组成差别较大,可分设管网。5.7储气库交接商品天然气质量应满足GB17820的要求。5.8宜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提高建设及运行水平。5.9地面工程设计应按照GB32167的要求进行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及SL评价,并为完整性管理提供条件。5.10地面工程设计应符合安全、环境保护、职业健康、节能与安全防范的要求。5.11数字化交付应执行GB/T51296的规定。5.12地面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文件外,尚应符合SY/T6848、SY/T6805及其他国家现行有关标准6工艺、设备及辅助设施6.1集输工艺6.1.1储气库宜采用多井集注和气液混输工艺。6.1.2单井注气和采气宜设置流量计量及调节设施。单井应设置高低压紧急切断阀。6.1.3单井采气调节阀可设置在井场、集配站或集注站,对于距离集注站较近或产能大的单井,宜采用井口不节流集输工艺。6.1.4应综合水合物形成条件及井流物特性采取置井口防冻抗凝措施。6.1.5集输管道设计应符合GB50349的规定。6.1.6集输管道干线应设置清管及检测设施。6.1.7注、采管道应综合采出气组成、水中矿化度、凝析油及原油性质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合一或独立设置。6.2注气工艺6.2.1应充分利用气源压力能注气,宜根据区块压力特点选择集中注气或分区注气。56.2.2注气压缩机前应设置过滤分离设施,过滤后天然气中杂质的粒度、含量应符合压缩机对气质的技术要求。6.2.3注气压缩机宜不设置备用机组。6.2.4压缩机设计应满足气源压力波动要求,当气源压力波动较大时,压缩机入口可设置稳压设施,并应满足压缩机启动要求。6.2.5压缩机最高排气压力的选择宜在满足最高注入压力条件下预留1MPa~2MPa余量。6.2.6往复式压缩机组出口宜设置回流阀,并设置高、低压报警及超限关断装置。6.2.7注入地层的天然气应满足地质构造对气质的要求。6.2.8注气压缩机组级间及出口冷却宜采用空冷器,空冷器设计应防止热风循环。6.3采出气处理工艺6.3.1.1气藏型储气库采出气处理设备宜具备一定的操作灵活性,单套处理装置的负荷下限宜为处理规模的30%~40%。6.3.1.2采出气处理工艺根据气藏类型、处理规模、气质组成、压力、外输气露点要求,可采用低温制冷工艺、甘醇脱水工艺、固体吸附工艺。6.3.1.3采出气处理工艺应充分利用地层压力能,油藏型、凝析气藏型储气库宜采用低温制冷工艺、甘醇脱水工艺。6.3.1.4天然气脱水设计应符合SY/T0076的规定,天然气脱烃设计应符合SY/T0077的规定。6.3.1.5天然气中过量的CO₂、H₂S等酸性气体应进行净化处理,并应符合GB/T51248的规定。6.3.1.6当产品气压力不能满足外输需求时,宜采用压缩机增压外输,采气增压压缩机可与注气压缩机共用。6.3.1.7再生系统闪蒸天然气应回收利用。6.3.2.1宜在采气集气进站后设置气液分离设施,并对气、油、水流量分别计量。6.3.2.2油藏型、凝析气藏型储气库进站分离器底部宜设置加热盘管,并消除重油组分的影响。6.3.2.3进站分离后天然气宜设置预冷及凝液分离设施。6.3.2.4分离器容积及排液管道宜考虑清管液量。6.3.3.2J-T阀制冷应辅以6.3.3.3抑制水合物形成温度宜低于操作温度5℃。6.3.3.4水合物抑制剂宜循环使用,并采用常压加热再生工艺,再生介质宜采用间接加热。6.3.3.5J-T阀制冷压差不足时,可设置冷剂辅助制冷。6.3.4.1宜根据处理气量、操作压力、操作弹性等确定甘醇脱水吸收塔气液接触型式。6.3.4.2甘醇应循环使用,宜采用常压加热气提再生工艺,再生介质宜采用间接加热。6.3.4.3甘醇再生温度应低于甘醇分解温度。66.3.4.4甘醇循环量应根据操作压力、操作温度、露点降低要求及塔板数(或填料高度)综合确定。6.3.4.5富甘醇再生前应设置颗粒过滤器及活性炭过滤器。6.3.5.1应根据工艺要求做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适的脱水吸附剂,并满足储气库压力变化工况。6.3.5.2进脱水器的原料气宜上进下出,再生气和冷吹气宜下进上出。6.3.5.3再生气加热方式应根据站内供热系统情况,经综合比较后确定。6.3.5.4再生气和冷吹气宜用净化后的干天然气。再生气和冷吹气宜回收。6.4.1凝液处理宜依托周边已建处理设施。6.4.2当周边无依托或者凝液外输管道可靠性差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可独立设置凝液处理装置。轻烃产品应满足储存与运输要求。稳定凝析油在最高储存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的设计值不宜超过当地大气压的0.7倍。6.5.1水合物抑制剂注入系统6.5.1.1水合物抑制剂注入点,宜临近设置在节流或温度降低段上游管路,并均匀注入介质中。6.5.1.3泵出口宜设置阻尼器等减振措施。6.5.1.4注入装置及抑制剂存储设施周边应设置围堰,地面应做防渗处理。6.5.2.1地面设施应进行安全及泄放分析,并应符合GB50183的规定。6.5.2.2安全放空系统应基于先关断后放空、保护储气量的原则进行设计。6.5.2.3集注站宜设置放空火炬。6.5.2.4放空规模设计宜采用分区延时放空原则。6.5.2.6低温安全泄放应考虑防冻措施。6.5.2.7井口及进出集注站的集输管道应设置安全截断阀。6.5.2.8压缩机进出口管道宜采用“8”字盲板或双截断阀、中间加放空管的方式进行隔离。6.5.2.9注、采压力分界处应设置可靠的隔离措施。6.5.3.1注气压缩机废润滑油排放宜设置废油罐收集。6.5.3.2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31571的规定。6.5.4.1仪表风系统供风量应满足站内正常仪表风用量及正压通风要求。6.5.4.2仪表风操作压力下的露点应低于当地极端最低环境温度10℃,气质要求应满足GB/T4830的规定。76.5.4.3空气压缩机故障停机时,仪表风储罐容积应满足持续供气20min~30min。6.5.4.4仪表风供气应设置压力实时监控与报警系统。6.5.5.1燃料气宜采用干气,并宜设置总用气流量计量。6.5.5.2燃料气调压宜设置防冻加热设施。6.6联络线6.6.1联络线设计压力宜与相连接的长输管道设计压力保持一致。6.6.2联络线设计应符合GB50251的规定。6.7主要设备选型6.7.1.1注气压缩机选型应满足正常生产工况的注气要求,当注气压缩机与采气外输增压共用压缩机时,还应满足采气增压工况需求,寒冷地区应考虑压缩机组冬季低温运行防护措施。6.7.1.2注气压缩机的选型宜保证在各个注气周期内注气压缩机均能在高效区运行。6.7.1.3注气压缩机可采用离心式或往复式,具体形式及数量应根据注气规模、注气量变化范围、操作参数经技术经济对比确定。6.7.1.4当地供电系统可靠、供电量充裕时,压缩机宜选择电机驱动方式。6.7.1.5往复式压缩机设计应进行脉动分析。6.7.1.6离心式压缩机应设置防喘振控制系统。6.7.1.7注气压缩机冷却后出口温度不宜高于60℃。6.7.1.8注气压缩机组数量不宜少于两台。6.7.2.1换热设备宜选用高效换热器,应采用防止换热器堵塞的措施。6.7.2.2采气预冷器宜采用鼓风式空冷器,应设置振动报警、关机装置,宜设置变频联锁温度调节。6.7.2.3再生塔顶冷凝器及塔底贫液冷却器可采用翅片式换热器。6.7.3.1抑制剂注入泵、甘醇循环泵宜选用容积式计量泵,并应设置备用计量泵。6.7.3.2凝液及污水宜采用天然气或氮气压送,常压凝液及污水可选用离心泵输送。6.7.4.1过滤分离器精度应能除去98%的1μm以上的液滴,除去99%的1μm以上的粉尘,并宜设置快开盲板。6.7.4.2当设置干气聚结器时,聚结器应能够除去99%的0.1μm以上的液滴。86.8.1阀门的选用应符合GB50316的规定。6.8.2在防火区内关键部位使用的阀门应具有耐火性能。6.8.3通过清管器的阀门及安全阀的出入口截断阀门应选用全通径阀门。6.8.4井口高压注醇宜采用法兰针型阀。6.8.5设计压力不小于4.0MPa或介质中含H₂S等毒性组分的压力管道系统的高点放空阀、低点排凝阀设置宜采用双阀,其他系统可采用单阀。6.9.1管道材料的选用应满足管道的使用条件(设计压力、设计温度、流体类别、外界环境)、经济性、耐蚀性、材料的焊接及加工性能要求,材料的韧性并应符合GB50316的要求。6.9.2管道采用碳钢和低合金钢管时,应符合GB/T9711、GB/T5310或GB/T6479的规定,当设计压力小于4MPa也可执行GB/T8163。6.9.3应根据选用的材料、直径、壁厚、介质特性、使用温度及施工环境温度等因素,对钢管材料提出冲击试验和(或)落锤撕裂试验要求。当介质中含H₂S或H₂时,还应对材料提出应力开裂试验或抗氢致开裂试验要求。6.9.4含H₂S腐蚀环境下管道材料应符合GB/T20972及SY/T0599的规定。含CO₂腐蚀环境下管道材料应符合SY/T0076的规定,并应按照CO₂分压或腐蚀速率确定腐蚀控制措施。当输送高CO₂分压介质时,设备受压元件、管件、管道的材料可选用奥氏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等材料。6.9.5甲醇、甘醇、润滑油管道宜采用不锈钢无缝钢管,应符合GB/T14976的规定。6.9.6仪表风管道宜选用热镀锌钢管或不锈钢管,连接管件应与管道材质一致。仪表气源阀后及空气过滤器减压阀下游配管,宜选用不锈钢管或带PVC护套的紫铜管,对有防火要求场所,仪表供风管路应选用不锈钢管。不锈钢管应符合GB/T14976的规定,Q235B镀锌钢管应符合GB/T3091的7.1站址选择7.1.1储气库(群)站场选址应结合交通运输、水源、电源、公用设施和生活基地等依托条件,并根据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区域规划,按照国家对工程建设的有关规定进行选址。7.1.2宜采用集中建站模式,注气站和集气站宜合建为集注站,集注站宜与井场毗邻建设。7.1.3应结合注采井分布特点采用一级布站或二级布站,二级布站时宜设置集配站。7.1.4与储气库配套建设的变配电所宜设置在集注站内,且位于集注站边缘,靠近负荷中心。应根据储气库用电负荷需求,结合周边电源现状和发展规划设计。7.1.5站场内不应设置员工宿舍,不宜设置其他生活设施。7.1.6站场宜布置在城镇和居住区的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在山区、丘陵地区建设站场,宜避开窝风地段。7.1.7站址选择应考虑站场放空、排污、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7.1.8站场建设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宜利用荒地、劣地,少占或不占耕地及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在满足工艺生产的同时,还应结合周边工农业发展,做好水土保持、防洪排涝、绿化和环9境保护工作。7.2总平面及竖向布置7.2.1.1总平面布置在满足生产、施工、检修及防火要求的条件下,应优化工艺设施之间的距离和道路宽度,多套装置宜联合布置。7.2.1.2总平面布置应与工艺流程相适应,宜根据不同生产功能和特点分区布置。7.2.1.3产生噪声的设施宜集中布置,并远离人员集中的场所,应符合GB12348、GB/T7.2.1.4井场与集注站合建时,宜在井场设置独立出入口。7.2.1.5集注站应设置高度不低于2.5m的非燃烧材料围墙或围栏。7.2.1.6站场竖向布置宜采用平坡式,设计平整坡度宜为0.3%~2.0%。当采用台阶式竖向布置时,应结合自然地形和平面功能分区合理划分台阶,同时应满足油气扩散要求。台阶高度宜为1.0m~4.0m。7.2.1.7站场防洪排涝应与所在区域的防洪排涝统筹设计。井场防洪设计重现期按照25a设计,站场防洪设计重现期按照50a设计。7.2.1.8站场用地指标应符合《石油天然气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建标[2009]7号)的有关规定。7.2.2.1注采井布置宜便于修井作业,阀组及设备宜集中布置。7.2.2.2分散布置的注采井宜设置集配站,并临近所辖单井注采负荷中心布置。7.2.2.3钻井期间修建道路及作业地坪宜与地面工程同步设计、分步实施。7.2.3.1生产区与辅助生产区应根据不同生产功能和特点相对集中布置。7.2.3.2注气装置区宜独立布置,注气过滤分离设施宜与注气装置毗邻布置。7.2.3.3采气装置区宜独立布置,多套装置宜分区集中布置。7.2.3.4天然气管道及集输管道收发球筒、集注气阀组宜布置在场区边缘。7.2.3.535kV及以上的变电所宜独立分区,变电所平面布置应符合GB50059的规定。7.2.3.610kV及以下的变电所和配电室布置,应符合GB50053及GB50183的规定。当与有爆炸或火灾危险环境的建筑物毗邻时,应符合GB50058的规定。7.2.3.7靠近海洋、河流及湖泊等环境敏感区建设的集注站采气装置区宜设置围堰及排水沟,并宜设置消防废水收集池。7.2.4.1综合管理站宜具备职工工作、生活需要及后勤保障能力。7.2.4.2综合管理站功能宜包括综合楼、污水处理设施、车库、运动场地等。8自控仪表8.1一般规定8.1.1储气库应选择成熟可靠的过程控制和生产管理系统。控制系统的配置应与装置的规模和控制要8.1.2控制系统宜采用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集注站站场控制系统宜设置BPCS、SIS、GD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井场、集配站等小型站场的数据采集与控制宜采用远程终端单元(RTU),控制系统应符合GB/T50823的规定。8.1.3应根据SIL评估结果确定安全仪表回路的SL等级,SIS设置应符合GB/T50770的规定。8.1.4可燃气体探测报警系统的设置应符合GB/T50493的规定。8.1.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应符合GB50116的规定。8.1.6井场RTU与集注站控制系统间的通信宜采用光缆。8.1.7集注站控制室的设计应符合GB/T50823的规定。控制室操作间和机柜间宜分开设置。8.1.8仪表自控系统的供电、供气、防雷及接地设计应符合GB/T50892的规定。8.2主要监测及控制方案设置8.2.1注采单井流量调节宜选用带现场手动操作功能的远程控制阀。8.2.2注采井口安全截断阀应联锁注采管道压力高、低限关断,可经系统远程指令关闭。8.2.3单井控制盘应接收控制系统下发的ESD关断指令并上传控制阀门状态。8.2.4紧急关断系统宜按泄压关断、生产关断、单元关断进行三级关断设计。8.2.5应根据生产需要设置水露点、烃露点、色谱分析仪、H₂S等在线分析仪表。8.2.6注气压缩机组、热媒系统等具有独立操作运行功能的成套装置和设备,宜成套设置独立控制系统,采用标准数据接口与上位系统进行数据通信,并通过硬接线将运行状态、综合报警等信号上传及接收紧急停机命令。8.3仪表选型8.3.1在爆炸危险场所的仪表设备防爆等级应符合GB50058的规定。8.3.2检测仪表设备选型应满足介质工作压力、温度、物性及环境条件要求。8.3.3检测仪表设备选型及安装应符合GB/T50892的规定。8.3.4天然气商品计量宜采用双向气体超声流量计,并应符合GB/T18604的规定。8.3.5压缩机房应设置火焰探测器,宜选用多频红外检测原理。8.3.6集注站进/出站截断阀宜选用气动弹簧复位或气液联动执行机构,自动泄放阀宜选用气动弹簧复位执行机构。8.3.7集注站调节阀宜采用气动调节阀,燃料气调压宜采用自力式调节阀。9供配电9.1负荷计算站场用电负荷应按注气期、采气期分别统计和计算。9.2负荷等级9.2.1注采井场用电负荷等级宜为三级。9.2.2集注站用电负荷等级宜为二级,其中电驱注气压缩机用电负荷等级宜为三级。9.2.3自控仪表及通信设备用电负荷宜为重要负荷。9.2.4集注站用电设备负荷分级宜符合表1的规定。负荷等级自控安全设备自控仪表及通信设备、压缩机就地控制系统、应急照明压缩机(包括燃驱机组的辅助用电)、压缩机润滑油泵、空冷器、电加热器自控安全设备自控仪表及通信设备、应急照明、压缩机就地控制系统(采气增压工况)压缩机及润滑油泵(采气增压工况)空冷器、电加热器、电伴热、采暖炉分析化验、照明、采暖通风涉及压缩机或驱动机紧急停车运行安全的后润滑泵,应9.3供电电源9.3.1供电电源应根据站场负荷等级按照SY/T0033进行设计。9.3.2集注站供电电源要求:a)集注站宜由两回线路供电,在负荷较小或地区供电条件困难时,可由一回6kV及以上专用的架空线路供电,并宜增设自备电源;b)当采集气用电设备为一级负荷时,集注站应采用双重电源供电,若第二电源不能满足一级负荷用电要求或取得第二电源经济上不合理时,站内应自备电源;c)集注站的自控系统、通信系统、注气压缩机控制系统、丙烷压缩机控制系统应采用UPS供电,蓄电池后备时间不宜小于1h。9.3.3注气压缩机组采用电动机驱动时,储气库宜设置35(66)kV~110kV变电站;采用天然气发动机驱动时,储气库宜设置6(10)kV~35kV变电站;新建35(66)kV~110kV变电站应符合GB50059的相关规定,新建20kV及以下变电所应符合GB50053的相关规定。9.3.4井场宜从集注站或附近电网取得供电电源,井场自控系统、通信系统应采用UPS供电,蓄电池后备时间不宜小于1.5h。9.4.1低压配电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054、GB50055的相关规定。9.4.2爆炸危险区域划分应符合SY/T6671及GB50251的规定。9.4.3爆炸危险区域内电力装置应符合GB50058的规定。9.5防雷、防静电接地9.5.1储气库内6kV及以上变配电站、电动机的雷电过电压保护应符合GB/T50064及SY/T6885的规定。建(构)筑物、工艺装置等雷电防护应符合GB50057及SY/T6885的规定,工艺装置及管线的防静电接地设计应符合SY/T0060的规定。9.5.2电气设备接地装置与防止直接雷击的独立接闪杆的接地装置应分开设置,可与装设在建筑物上防止直接雷击的接闪器的接地装置或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合并设置。9.5.3独立接闪器的杆塔或支柱上不应悬挂通信线路、架空线路、天线,不应装设电气/电子设备、照明灯具。9.5.4防雷接地、电气设备接地、自控及信息系统接地宜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共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应按照接入设备中要求的最小值确定,储气库内发电站、变电站电气装置的接地电阻设计应符合GB/T50065的规定,独立接闪杆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Q。各建筑物的照明设计应符合GB50034的规定,室外作业场地照明设计应符合GB50582的规定,应急照明设计应符合GB51309的规定。10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10.1消防给排水10.1.1给水系统的选择应根据生产、生活、消防等各项用水对水质、水温、水压和水量的要求,结合当地水文条件及外部给水系统,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综合考虑确定。10.1.2根据用水量及水质要求,供水水源宜依托站外厂矿或市政供水系统,或采用自建地表水或地下水供水水源,如水质不合格应设置水处理设施。10.1.3生活水水质应符合GB5749的规定,生产水水质应满足工艺要求。10.1.4给水、排水设计应符合SY/T0089、GB50015、GB50014、GB50013的规定。接纳消防废水的排水系统应按最大消防水量校核排水能力,并设置防止受污染的消防水外排的措施。10.1.5采出水宜依托附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处理达标后可用于回注或外排。回注水质指标可参见SY/T5329及相关企业标准的规定。外排水质应达到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并符合当地环保部门的相关要求。10.2.1集注站与储气库调控中心的自控数据宜设置主、备用通信系统。应根据站址周边油气网络和公网通信网状况,选择不同的通信通道作为主、备用通信方式。10.2.2井场与集注站间的数据传输宜采用光纤以太网组网,光缆敷设方式宜与管线同沟敷设或沿井场供电线路同杆架设。10.2.3站场内应设置工业电视监控系统及语音对讲系统,宜将两套系统合一设置。实现集注站控制室对井场和集注站场区应急喊话。视频监控系统宜采用基于计算机控制的IP网络型数字化监控系统,摄像机前端设置应满足防爆场所等级的要求。监控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115和GB50395的规定。10.2.4站场宜设置电话交换系统,宜依托已有电话交换系统或当地公网。电话交换系统宜采用行政、调度合一的IP软交换系统,并与当地公网建立中继联系。10.2.5井场及站场宜设置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周界入侵报警系统宜与工业电视系统联动,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394的规定。10.2.6应配置移动通信设备,覆盖井场、集注站和注采管道,用于巡检和维抢修移动。10.2.7站场应设置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设计应符合GB50311的规定。10.2.8站场物联网设计应执行GB/T38619的规定。10.2.9站场应按照GA1166的规定设置安保防恐防范设施。10.3.1.1站场用热宜依托周围站场供热热源,经供热距离、负荷需求综合比选后确定;无依托热源时,可新建加热炉作为集中供热热源。10.3.1.2站场生产与生活热源应分别设10.3.1.3加热炉选型应满足工况要求,加热炉操作弹性宜为30%~110%。10.3.1.4加热炉燃烧器应具备自动点火、火焰检测、泄漏检测、断电及熄火时自动切断燃料供给的熄火保护控制系统。10.3.1.5加热炉烟气排放应满足GB13271或工程所在地地方标准的相关规定。10.3.2.1建筑物暖通空调设计应符合GB50019的规定。10.3.2.2在风沙较大的地区,通风系统的进风口应设置必要的防风沙措施及过滤措施;在沿海地区通风系统应设置防腐蚀措施。10.3.2.3注气压缩机厂房全面通风量应按所需最大空气量计算,同时厂房进风口应设置开启及关闭装置。10.3.2.4注气压缩机厂房的事故通风量应按正常排风再附加不小于8次/h的事故通风量计算。计算事故通风量时,如建筑高度超过6m,通风量应按房间实际高度计算。10.3.2.5压缩机室内布置时,房间通风设施应满足压缩机进排风量及防止有害气体积聚要求。10.3.2.6室内供暖温度应根据房间功能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