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热阻的测定方法及应用_第1页
接触热阻的测定方法及应用_第2页
接触热阻的测定方法及应用_第3页
接触热阻的测定方法及应用_第4页
接触热阻的测定方法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接触热阻的测定方法及应用第一部分热阻测定方法概述 2第二部分接触热阻影响因素 5第三部分热阻测定设备选用 7第四部分接触热阻测定步骤 9第五部分接触热阻计算公式 11第六部分接触热阻典型值范围 13第七部分接触热阻影响因素分析 16第八部分接触热阻测定方法应用 19

第一部分热阻测定方法概述关键词关键要点接触热阻的测定方法概述

1.接触热阻测定方法的分类:

a.稳态法:在稳定的热流条件下测量接触热阻。

b.瞬态法:通过施加瞬态热流来测量接触热阻。

c.半稳态法:结合了稳态法和瞬态法的优点。

2.稳态法的原理:

a.将两个表面相互接触,并在接触面上施加热流。

b.测量接触面上的温度差和热流,计算接触热阻。

3.瞬态法的原理:

a.将两个表面相互接触,并在接触面上施加瞬态热流。

b.测量接触面上的温度响应,利用热扩散方程计算接触热阻。

稳态法的具体方法

1.直接测量法:

a.在接触面上放置热电偶或其他温度传感器。

b.施加热流并测量接触面上的温度差。

c.计算接触热阻。

2.间接测量法:

a.通过测量热流和接触面的面积来计算接触热阻。

b.计算公式为:R=(T1-T2)/Q,其中T1和T2是接触面两侧的温度,Q是热流。

3.守恒定律法:

a.基于能量守恒定律,通过测量接触面上的热流和热损失来计算接触热阻。

b.计算公式为:R=(Q1-Q2)/(T1-T2),其中Q1和Q2是接触面两侧的热流,T1和T2是接触面两侧的温度。

瞬态法的具体方法

1.激光闪光法:

a.使用激光脉冲加热接触面的一侧。

b.测量接触面另一侧的温度响应。

c.利用热扩散方程计算接触热阻。

2.热脉冲法:

a.在接触面上放置热电偶或其他温度传感器。

b.施加热脉冲并测量接触面上的温度响应。

c.利用热扩散方程计算接触热阻。

3.阶跃响应法:

a.将两个表面相互接触,并在接触面上施加阶跃热流。

b.测量接触面上的温度响应。

c.利用热扩散方程计算接触热阻。热阻测定方法概述

热阻测定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稳态法和非稳态法。

1.稳态法

稳态法又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法

直接法是通过直接测量热流和温差来计算热阻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直接法是热流计法和热板法。

*热流计法:热流计法是利用热流计来测量热流的一种方法。热流计通常由一个加热元件和一个温度传感器组成。加热元件用于产生热流,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加热元件与被测材料之间的温差。通过测量热流和温差,即可计算出热阻。

*热板法:热板法是利用热板来测量热流的一种方法。热板通常由一个加热元件和一个温度传感器组成。加热元件用于产生热流,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热板与被测材料之间的温差。通过测量热流和温差,即可计算出热阻。热板法可以测量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阻。

(2)间接法

间接法是通过测量热流和热容量来计算热阻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间接法是功率计法和热容计法。

*功率计法:功率计法是利用功率计来测量热流的一种方法。功率计通常由一个加热元件和一个电流表组成。加热元件用于产生热流,电流表用于测量加热元件的电流。通过测量热流和电流,即可计算出热阻。功率计法可以测量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阻。

*热容计法:热容计法是利用热容计来测量热流的一种方法。热容计通常由一个容器和一个温度传感器组成。容器用于装被测材料,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容器的温度。将被测材料放入热容计中,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断开加热源,记录容器温度随时间的变化。通过测量容器温度的变化,即可计算出热阻。热容计法可以测量固体和液体的热阻。

2.非稳态法

非稳态法又可以分为两类:瞬态法和周期法。

(1)瞬态法

瞬态法是利用热流和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来计算热阻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瞬态法是脉冲法和阶跃法。

*脉冲法:脉冲法是利用脉冲热流来测量热阻的一种方法。脉冲热流通常由一个加热元件产生。加热元件在短时间内通电,然后断电。在加热元件通电期间,温度传感器测量加热元件与被测材料之间的温差。通过测量温差随时间的变化,即可计算出热阻。脉冲法可以测量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阻。

*阶跃法:阶跃法是利用阶跃热流来测量热阻的一种方法。阶跃热流通常由一个加热元件产生。加热元件在短时间内通电,然后保持恒定功率。温度传感器测量加热元件与被测材料之间的温差。通过测量温差随时间的变化,即可计算出热阻。阶跃法可以测量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阻。

(2)周期法

周期法是利用热流和温度随时间的周期性变化来计算热阻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周期法是正弦法和三角波法。

*正弦法:正弦法是利用正弦波热流来测量热阻的一种方法。正弦波热流通常由一个加热元件产生。加热元件以正弦波的频率通电,温度传感器测量加热元件与被测材料之间的温差。通过测量温差随时间的变化,即可计算出热阻。正弦法可以测量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阻。

*三角波法:三角波法是利用三角波热流来测量热阻的一种方法。三角波热流通常由一个加热元件产生。加热元件以三角波的频率通电,温度传感器测量加热元件与被测材料之间的温差。通过测量温差随时间的变化,即可计算出热阻。三角波法可以测量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热阻。第二部分接触热阻影响因素关键词关键要点【接触面粗糙度】:

1.接触面粗糙度直接影响接触热阻的大小。一般来说,接触面越粗糙,接触热阻越大。

2.接触面的粗糙度可以通过表面加工工艺控制,如研磨、珩磨、喷砂等,以减少接触热阻。

3.对于不同材料的接触面,应采用不同的表面加工工艺,以获得较小的接触热阻。

【接触压力】:

#接触热阻的影响因素

接触热阻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表面粗糙度、表面平整度、接触压力、接触面积、表面洁净度、表面材料、表面氧化层厚度、接触介质、温度等。

1.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是指接触表面的凸凹不平程度。表面粗糙度越大,接触面积越小,接触热阻越大。这是因为,粗糙表面的凸起部分会阻碍热量传递,而凹陷部分会形成气隙,气隙内的空气具有很低的导热率,从而增加接触热阻。

2.表面平整度

表面平整度是指接触表面的平整程度。表面平整度越好,接触面积越大,接触热阻越小。这是因为,平整的表面可以实现更紧密的接触,从而减少热量传递的阻力。

3.接触压力

接触压力是指作用在接触表面的压力。接触压力越大,接触面积越大,接触热阻越小。这是因为,增大的接触压力可以使接触表面更加紧密地接触,从而减少热量传递的阻力。

4.接触面积

接触面积是指接触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接触热阻越小。这是因为,接触面积越大,热量传递的路径就越多,热量传递的阻力就越小。

5.表面洁净度

表面洁净度是指接触表面的清洁程度。表面洁净度越高,接触热阻越小。这是因为,干净的表面可以实现更紧密的接触,从而减少热量传递的阻力。而表面的污垢或氧化层会阻碍热量传递,从而增加接触热阻。

6.表面材料

表面材料的导热率对接触热阻也有影响。导热率越高的材料,接触热阻越小。这是因为,导热率高的材料可以更有效地传递热量,从而减少热量传递的阻力。

7.表面氧化层厚度

表面氧化层厚度是指接触表面的氧化层厚度。表面氧化层厚度越大,接触热阻越大。这是因为,氧化层是一种绝缘体,会阻碍热量传递,从而增加接触热阻。

8.接触介质

接触介质是指填充在接触表面之间的介质。接触介质的导热率对接触热阻也有影响。导热率越高的接触介质,接触热阻越小。这是因为,导热率高的接触介质可以更有效地传递热量,从而减少热量传递的阻力。

9.温度

温度对接触热阻也有影响。一般情况下,接触热阻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材料的导热率会增加,从而减少热量传递的阻力。第三部分热阻测定设备选用关键词关键要点【热阻测定设备选用】:

1.采用热导率测量仪,可直接测量材料的热导率,进而计算出接触热阻。热导率测量仪主要包括热源、热沉、温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热源通常采用电加热丝或热电偶,热沉通常采用金属块或水冷板,温度传感器通常采用热电偶或电阻温度计。数据采集系统通常采用计算机或数据采集卡。

2.采用热流计法,可直接测量接触热阻。热流计法主要包括热流计、热沉、温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热流计通常采用傅里叶热流计或热电偶热流计,热沉通常采用金属块或水冷板,温度传感器通常采用热电偶或电阻温度计。数据采集系统通常采用计算机或数据采集卡。

3.采用接触热阻测量系统,可直接测量接触热阻。接触热阻测量系统主要包括接触热阻传感器、热沉、温度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系统。接触热阻传感器通常采用热电偶或电阻温度计,热沉通常采用金属块或水冷板,温度传感器通常采用热电偶或电阻温度计。数据采集系统通常采用计算机或数据采集卡。

【接触热阻测定方法的比较】:

热阻测定设备选用

热阻测定设备主要包括热源、测温装置、热流计、数据采集系统等。

1.热源

热源是提供热量的装置,可以是电加热器、恒温水浴、热风循环装置等。热源的选择主要根据被测样品的热阻范围和尺寸来确定。对于热阻较小的样品,可以使用电加热器或恒温水浴;对于热阻较大的样品,可以使用热风循环装置。

2.测温装置

测温装置用于测量样品的温度。常用的测温装置包括热电偶、铂电阻温度计和红外温度计等。热电偶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测温装置,其优点是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价格低廉。铂电阻温度计的优点是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但价格相对较高。红外温度计的优点是非接触式测量,但测量精度较低。

3.热流计

热流计用于测量通过样品的热流。常用的热流计包括热电堆热流计、福布斯热流计和梯度热流计等。热电堆热流计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热流计,其优点是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价格低廉。福布斯热流计的优点是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但价格相对较高。梯度热流计的优点是非接触式测量,但测量精度较低。

4.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和记录热源、测温装置和热流计的信号。常用的数据采集系统包括计算机、数据采集卡和软件等。计算机负责控制数据采集卡的工作,并存储和处理采集到的数据。数据采集卡负责将热源、测温装置和热流计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其传输给计算机。软件负责控制数据采集卡的工作,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热阻测定设备的选择应根据被测样品的热阻范围、尺寸、测量精度、测量速度、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第四部分接触热阻测定步骤关键词关键要点【样品制备】:

1.样品制备对接触热阻的测量精度有重要影响,需要仔细选择和处理。

2.样品表面应平整清洁,无氧化层、油污等杂质,以确保良好的热接触。

3.样品厚度应足够厚,以避免热流在样品内部发生显著衰减。

【测量系统搭建】:

接触热阻测定步骤

1.样品制备

*样品应清洗干净,表面应平整无划痕。

*样品表面对应接触部位的尺寸应测量准确,并记录。

2.热电偶安装

*在样品表面对应接触部位粘贴热电偶,以测量接触面的温度。

*热电偶应与接触面紧密接触,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3.热流计安装

*将热流计安装在样品上,以测量通过接触面的热流。

*热流计应与接触面紧密接触,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4.实验装置搭建

*将样品、热电偶和热流计连接到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应能够记录热电偶温度和热流计热流数据。

5.实验过程

*将样品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持恒温一段时间。

*记录热电偶温度和热流计热流数据。

*重复以上步骤,对不同温度下的接触热阻进行测量。

6.数据处理

*将热电偶温度和热流计热流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接触热阻值。

*绘制接触热阻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7.结果分析

*分析接触热阻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得出影响接触热阻的因素。

*确定接触热阻的最佳值。

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确保热电偶和热流计与接触面紧密接触。

*保证样品温度稳定,避免温度波动。

*准确记录热电偶温度和热流计热流数据。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数据拟合。

应用

接触热阻的测定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传热领域,包括:

*电子器件的热设计

*机械设备的热管理

*建筑物的隔热设计

*航空航天器件的热防护

通过测量接触热阻,可以优化传热过程,提高系统效率,降低能量消耗。第五部分接触热阻计算公式关键词关键要点【接触热阻计算公式:相界面温度】:

1.接触热阻是衡量两个表面间热传递难易程度的物理量。

2.计算接触热阻时,需要考虑相界面温度、接触压力、表面粗糙度等因素。

3.相界面温度是影响接触热阻的关键因素,相界面温度越高,接触热阻越大。

【接触热阻计算公式:接触面积】:

接触热阻计算公式

接触热阻是指两个固体表面之间热量传递的阻力,通常用单位面积的热流量来表示(W/m2K)。接触热阻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接触表面的粗糙度、硬度、材料特性、接触压力、表面污染物等。

接触热阻的计算公式通常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算公式:

*平面接触热阻:

对于两个平面的粗糙接触,接触热阻可以表示为:

其中:

*$A_c$是实际接触面积

*$k$是代表表面前沿热导率的特征接触传热系数(W/mK)

*圆柱形接触热阻:

对于圆柱形接触面,接触热阻可以表示为:

其中:

*$a$是接触半径(m)

*其他参数与上述公式相同

*球形接触热阻:

对于球形接触面,接触热阻可以表示为:

其中:

*$a$是接触半径(m)

*其他参数与上述公式相同

接触热阻的测定方法

接触热阻的测量通常使用热流传感器。热流传感器通常由一个薄膜电阻器和一个热敏电阻组成。薄膜电阻器作为热源,产生热量。热敏电阻测量热量的传递量。通过测量薄膜电阻器的热量产生量和热敏电阻的温度变化,可以计算出接触热阻。

接触热阻的应用

接触热阻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

*电子器件的散热:接触热阻是电子器件散热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减小接触热阻,可以提高电子器件的散热效率。

*机械设备的散热:接触热阻也是机械设备散热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减小接触热阻,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散热效率。

*建筑物的隔热:接触热阻是建筑物的隔热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提高接触热阻,可以提高建筑物的隔热性能。

*其他领域:接触热阻在其他领域也有许多应用,包括真空技术、石油工业、航空航天等。第六部分接触热阻典型值范围关键词关键要点【接触热阻典型值范围】:,

1.金属与金属之间的接触热阻典型值在10^-4~10^-5m2·K/W范围内。

2.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接触热阻典型值在10^-3~10^-2m2·K/W范围内。

3.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接触热阻典型值在10^-2~10^-1m2·K/W范围内。

1.接触热阻的典型值范围与接触面材料的性质、接触面粗糙度、接触压力等因素有关。

2.接触面材料的热导率越高,接触热阻越小。

3.接触面粗糙度越小,接触热阻越小。

4.接触压力越大,接触热阻越小。

1.接触热阻的典型值范围与接触面的形状和尺寸有关。

2.接触面面积越大,接触热阻越小。

3.接触面的形状越规则,接触热阻越小。

1.接触热阻的典型值范围与接触面的环境有关。

2.在真空环境中,接触热阻比在空气环境中要小。

3.在液体环境中,接触热阻比在气体环境中要小。

1.接触热阻的典型值范围与接触面的表面处理有关。

2.对接触面进行表面处理,可以减小接触热阻。

3.表面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电镀、喷涂、氧化等。

1.接触热阻的典型值范围与接触面的磨损有关。

2.接触面的磨损会增大接触热阻。

3.为了减小接触面的磨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使用润滑剂、选择合适的材料等。#接触热阻测定方法及应用——接触热阻典型值范围

接触热阻是两个固体表面之间传递热量时遇到的阻力,是决定固体接触面热流密度的一个关键因素。接触热阻的大小取决于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平整度、接触压力以及接触材料的导热系数等因素。在许多工程应用中,例如电子设备、核反应堆和航空航天器等,都需要考虑接触热阻的影响。

1.接触热阻典型值范围:

接触热阻的典型值范围因接触材料、表面粗糙度、接触压力和温度等因素而异。一般来说,金属与金属之间的接触热阻在10^-4~10^-3m^2·K/W的范围内,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接触热阻在10^-3~10^-2m^2·K/W的范围内,非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接触热阻在10^-2~10^-1m^2·K/W的范围内。

2.接触热阻测定方法:

#2.1稳态方法:

稳态方法是测定接触热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在接触表面施加恒定的热流,然后测量接触表面的温度来计算接触热阻。稳态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测量精度高,但缺点是测量时间长,不适用于动态条件下的接触热阻测量。

#2.2非稳态方法:

非稳态方法是另一种测定接触热阻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在接触表面施加一个瞬态热流,然后测量接触表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来计算接触热阻。非稳态方法的优点是测量时间短,适用于动态条件下的接触热阻测量,但缺点是测量精度较低,容易受到噪声和干扰的影响。

#2.3建模方法:

建模方法是利用接触热阻的理论模型来计算接触热阻。该方法需要对接触表面进行建模,并确定接触表面的粗糙度、平整度、接触压力和接触材料的导热系数等参数。建模方法的优点是计算速度快,可以方便地进行参数分析,但缺点是计算精度依赖于模型的准确性。

3.接触热阻的应用:

接触热阻在许多工程应用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

#3.1电子设备:

在电子设备中,接触热阻会影响器件的散热性能。如果接触热阻过大,器件的温度可能会升高,从而降低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因此,在设计电子设备时,需要考虑接触热阻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接触热阻。

#3.2核反应堆:

在核反应堆中,接触热阻会影响燃料棒的散热性能。如果接触热阻过大,燃料棒的温度可能会升高,从而导致燃料棒熔毁。因此,在设计核反应堆时,需要考虑接触热阻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接触热阻。

#3.3航空航天器:

在航空航天器中,接触热阻会影响航天器的散热性能。如果接触热阻过大,航天器的温度可能会升高,从而导致航天器结构损坏。因此,在设计航空航天器时,需要考虑接触热阻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接触热阻。第七部分接触热阻影响因素分析关键词关键要点接触面的粗糙度

1.粗糙度对接触热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阻的增加上,粗糙度越大,接触热阻越大。

2.粗糙度增加会产生更多的孔隙,这些孔隙阻碍了热量的传递,从而导致接触热阻的增加。

3.粗糙度也会导致接触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接触面积越小,接触热阻越大。

接触面的材料

1.接触面的材料对接触热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导率、硬度和弹性模量等因素上。

2.热导率高的材料具有较低的接触热阻,而热导率低的材料具有较高的接触热阻。

3.硬度高的材料具有较低的接触热阻,而硬度低的材料具有较高的接触热阻。

4.弹性模量高的材料具有较低的接触热阻,而弹性模量低的材料具有较高的接触热阻。

接触面的压力

1.接触面的压力对接触热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阻的减小上,压力越大,接触热阻越小。

2.接触面的压力增大会使接触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减少了接触热阻。

3.接触面的压力增大会使接触面的接触点变形,从而减小了接触热阻。

接触面的温度

1.接触面的温度对接触热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阻的增加上,温度越高,接触热阻越大。

2.温度升高会使接触面的材料发生热膨胀,从而导致接触面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增加了接触热阻。

3.温度升高会使接触面的材料的热导率下降,从而增加了接触热阻。

介质的厚度

1.介质的厚度对接触热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阻的增加上,介质厚度越大,接触热阻越大。

2.介质的厚度越大,热量传递的路径越长,从而导致接触热阻的增加。

3.介质的厚度越大,热量传递的阻力越大,从而导致接触热阻的增加。

介质的导热系数

1.介质的导热系数对接触热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热阻的减小上,导热系数越大,接触热阻越小。

2.介质的导热系数越大,热量传递的阻力越小,从而导致接触热阻的减小。

3.介质的导热系数越大,热量传递的路径越短,从而导致接触热阻的减小。接触热阻影响因素分析

#1.接触面粗糙度

接触面粗糙度是影响接触热阻的重要因素之一。接触面越粗糙,实际接触面积越小,接触热阻越大。一般来说,接触面粗糙度越大,接触热阻越大。对于金属材料,接触面粗糙度一般在0.1~10μm范围内;对于非金属材料,接触面粗糙度一般在1~100μm范围内。

#2.接触压力

接触压力是影响接触热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接触压力越大,实际接触面积越大,接触热阻越小。一般来说,接触压力越大,接触热阻越小。对于金属材料,接触压力一般在1~10MPa范围内;对于非金属材料,接触压力一般在0.1~1MPa范围内。

#3.接触材料

接触材料的导热系数对接触热阻也有较大影响。导热系数越大的材料,接触热阻越小。一般来说,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比非金属材料的导热系数大,因此,金属材料的接触热阻比非金属材料的接触热阻小。

#4.接触介质

接触介质是指填充在接触面之间的物质。接触介质的导热系数对接触热阻也有影响。导热系数越大的接触介质,接触热阻越小。一般来说,真空的导热系数为0,因此,真空是最好的接触介质。

#5.接触面积

接触面积是指接触面上的实际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接触热阻越小。一般来说,接触面积越大,接触热阻越小。对于金属材料,接触面积一般在1~100mm2范围内;对于非金属材料,接触面积一般在0.1~10mm2范围内。

#6.接触温度

接触温度是影响接触热阻的另一个因素。接触温度越高,接触热阻越大。一般来说,接触温度越高,接触热阻越大。对于金属材料,接触温度一般在20~100℃范围内;对于非金属材料,接触温度一般在0~50℃范围内。

#7.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接触热阻,如接触时间、环境温度、湿度等。这些因素的影响一般较小,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第八部分接触热阻测定方法应用关键词关键要点【接触热阻测定方法应用】:

1.接触热阻测定的关键指标包括热流密度、接触压力、接触温度、接触面积等。

2.接触热阻测定方法主要分为稳态法和瞬态法。稳态法通过保持热流密度、接触压力等条件不变,测量热流和接触温度差来计算接触热阻。瞬态法通过施加阶梯状或脉冲状热流,测量接触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来计算接触热阻。

3.接触热阻测定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被测接触材料、几何形状、热流密度等条件。稳态法适用于高热流密度和长时间接触的情况,而瞬态法适用于低热流密度和短时间接触的情况。

【接触热阻在电子封装中的应用】:

接触热阻测定方法应用

接触热阻是两个固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热阻,是热量在两个表面之间传递的阻碍。接触热阻的大小取决于接触表面的光洁度、粗糙度、接触压力、接触面积、接触材料的导热率以及接触表面的氧化程度等因素。接触热阻在电子器件、电力系统、机械设备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测定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

1.斯蒂芬-玻尔兹曼法

斯蒂芬-玻尔兹曼法是一种基于辐射热传递原理的接触热阻测定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