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1页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2页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3页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4页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

Evaluationstandardforconstructionofgreenecologicalresidentialquarters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规范和促进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

小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住宅品质和

小区建设质量,打造绿色、低碳、健康、智能的居住环境,实现陕西省住宅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对陕西省工程建设标

准《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陕建标发[2021]6号)编制修订

的批复,结合《陕西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关于进一步

规范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标准编制组在

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DBJ61/T83-2014基础上,认真总

结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实践经验,大量调查研究西部地区相关省市绿色

生态小区评价做法,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和修改的基础上,修订本标

准。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土地利用;

5.生态环境;6.健康舒适;7.资源节约;8.智慧运行;9.提高与创新。

本标准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陕西省建设标准设计站负

责出版、发行,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和中联西北工程设

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

反馈给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经济技术开发

区文景路58号,邮编:710018,电话邮箱:308921465@)。

本标准主编单位: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联西北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目录

1总则.........................................................................................................................................................................................1

2术语.........................................................................................................................................................................................3

3基本规定...............................................................................................................................................................................4

3.1基本要求...................................................................................................................................................................4

3.2生态小区评价..........................................................................................................................................................6

4土地利用...............................................................................................................................................................................9

4.1控制项.......................................................................................................................................................................9

4.2评分项(100分)...............................................................................................................................................12

土地利用(50分)...........................................................................................................................................12

配套服务(50分)...........................................................................................................................................16

5生态环境.............................................................................................................................................................................22

5.1控制项.....................................................................................................................................................................22

5.2评分项(100).....................................................................................................................................................25

景观环境(70分)...........................................................................................................................................25

海绵城市(30分)...........................................................................................................................................32

6健康舒适.............................................................................................................................................................................36

6.1控制项.....................................................................................................................................................................36

6.2评分项.....................................................................................................................................................................42

室外健康环境(42分)..................................................................................................................................42

室内健康环境(58分)..................................................................................................................................46

7资源节约............................................................................................................................................................................51

7.1控制项.....................................................................................................................................................................51

7.2评分项.....................................................................................................................................................................54

能源与碳排放(90分)..................................................................................................................................5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50分)........................................................................................................................63

节材与材料利用(60分).............................................................................................................................67

8智慧运行............................................................................................................................................................................72

8.1控制项.....................................................................................................................................................................72

8.2评分项.....................................................................................................................................................................76

智能化设计(57分)......................................................................................................................................76

废弃物管理(13分)......................................................................................................................................81

运行管理(30分)...........................................................................................................................................82

9提高与创新........................................................................................................................................................................86

9.1一般规定.................................................................................................................................................................86

9.2加分项(140分)...............................................................................................................................................86

1总则

1.0.1为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引导和规范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高质量建设,保护生态

环境、节约能源与资源、提高居住环境品质和建筑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促进住宅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修订本标准。

【条文说明】

为贯彻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新要求,更好更快的推广绿色建筑,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50378的基础上,我省于2014年制定了陕西省《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DBJ61/T83

(试行),该标准的执行对绿色建筑区域化、规模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推动了陕

西省“生态小区”的建设和评价。同时,配合西部开发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生态小区”在

客观上也推动了绿色建筑从设计标识到运行标识的落地,对新型墙体材料、装配式建筑等也起

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然而随着新形势下国家绿色低碳政策的不断调整,“生态小区”的建设

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因为住区是民众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生态小区”

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21年9月22日)提出要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

转型。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建设城市生

态和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通知》建标

〔2022〕24号提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居住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

高。通过推进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以更少的能源资源消耗,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良的

公共服务、更加优美的工作生活空间、更加完善的建筑使用功能,将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不

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陕西省住区建设规模也发生了变化,为更全面科学的推广生态小区建

设,对评价的对象与要素也需进行调整,特别是原标准对小区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人均居住

用地指标等规定与现阶段城市建设实际存在一定差距。

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发布,并于2019年8月1日执行,绿色

建筑的评价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态小区”的评价也应该随之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本标准2014年版已经不能完全适应陕西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需要。因此,根据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要求,对本标准2014版进行修订。

1.0.2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域内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和评价。

【条文说明】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省范围内的绿色生态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和评价。

1.0.3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评价考虑地域特点,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优先、主动式节能技术优化

的设计理念对场地的风环境、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等加以组织和利用,对居住小区全寿命

1

周期内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健康舒适、低碳节能、智慧运行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条文说明】

陕西地域辽阔,热工分区复杂,因此生态小区的建设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各地的气

候、环境、资源、经济和民俗文化等特点,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的核心要

求,通过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的设计理念,对建筑及住区环境等进行综合评价,

让居住小区更绿色、更低碳、更健康、更智能。

1.0.4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政策法

规和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

本标准重点在于对居住小区的绿色、低碳、健康、智能等特征进行评估,而结构安全、防

火安全及施工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是基本要求,符合国家、陕西省及各地市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

是参与绿色生态小区评价的前提条件。

2

2术语

2.0.1绿色生态居住小区eco-residentialarea

在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各环节,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环境负荷、创造健

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居住小区。(以下简称“生态小区”)。

2.0.2热岛强度heatisland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空气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4制冷供热设备能效比energyefficiencyratioofHVACunit

在额定工况下,制冷供热设备提供的冷量或热量与设备本身所消耗的能量之比。

2.0.5照明功率密度lightingpowerdensity(LPD)

单位面积的照明安装功率(包括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

2.0.6住区水环境waterenvironment

满足住区内居民用水量,水质要求的前提下,将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一体的水系统。

它由住区给水、管道直饮水、中水、雨水收集、景观水体、污水处理、排水等子系统组成。

2.0.7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各类回收材料的统称。

2.0.9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即可直接再利用,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再利用的各类回收材料的统称。

2.0.10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wastedispositionsystems

对小区内居民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进行收集、管理、储存,并进行处理、处置的措施与

设施。

2.0.11装配式建筑assemblytypestructure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2.0.12装配化装修assembleddecoration

主要采用干式工法,将工厂生产的标准化内装部品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

3

3基本规定

3.1基本要求

3.1.1“生态小区”评价应以居住区为评价对象,以“居住街坊”为最小评价单位,其用地面积

应不小于2公顷,总建筑面积应不小于5万平方米,住宅建筑层数不应低于三层,容积率应

不小于1.5,且应保证居住区的完整性。

【条文说明】

“生态小区”的评价应以居住区为评价对象,以《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规

定的居住街坊为最小评价单位,不能拆分居住街坊。居住街坊是由支路等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

线围合的住宅用地,是住宅建筑组合形成的居住基本单元;居住人口规模在1000人~3000人

(约300套~1000套住宅,用地面积2h㎡~4h㎡),并配建有便民服务设施。

为了避免别墅类过低密度产品申报“生态小区”,标准规定申报生态小区项目住宅层数

不应低于3层,容积率应不小于1.5。

3.1.2“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及施工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规程、

标准,“生态小区”建设应在方案前期进行设计策划。建设各阶段应衔接顺畅,各专业应紧密

配合。

【条文说明】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现行标准的大量修订以及一系列强制性规范的颁布,“生态小区”的

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及施工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规范、规程、

标准。

“生态小区”在方案设计前期进行生态小区设计策划,可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充分的技

术经济性对比分析,达到合理控制成本、满足各项指标的目的,防止在设计后期出现简单的产

品和技术的堆砌,以及高成本、低效益的缺陷。在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应对采用的各项技术

进行系统分析;在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注明二次深化设计、项目施工与运营管理的要求和注意

事项;施工单位应对项目运营管理提出要求和注意事项,引导设计人员、施工人员以及运营管

理人员在各阶段有效落实设计成果。项目发包单位与承包、分包单位签订的合同中应明确生态

小区建设相关工作要求,保障各单位、各专业紧密配合。

3.1.3申报“生态小区”项目应满足项目所在地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政策要求。

【条文说明】

申报“生态小区”项目应为已纳入属地绿色建筑项目库的绿色建筑项目,其等级要求执行

项目所属地规定。

申报“生态小区”项目应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装配式建筑占比及单体建筑装配率要

求执行项目所属地规定。

4

3.1.4“生态小区”评价分预评价与终评价两个阶段。预评价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进

行。终评价应在建筑工程竣工一年后进行。

【条文说明】

本次修订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

预评价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完成并通过审查后进行,预评价能够更早地掌握建筑工程

可能实现的绿色性能,可以及时优化或调整建筑方案或技术措施,为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做准

备。评价是在建筑物建成后进行,也就是说将绿色生态小区的性能评价放在建设工程竣工后,

这么做能够更加有效约束绿色生态小区技术落地,保证绿色生态小区性能的实现。

3.1.5“生态小区”预评价应满足以下要求:

1项目报建相关批准文件齐全,并获得施工图审查合格书;

2提供按绿色生态居住小区建设评价标准设计完成的全套设计资料。

【条文说明】

绿色生态居住小区预评价申报条件为取得立项批复、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规划证、施工图审查合格书等行政文件后,同时还需提供满足申报需要的全套设计资

料,包括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景观设计、智能化设计、装修设计等和“生态小区”申报有

关的效果图、图纸以及计算书等。

3.1.6“生态小区”评价应满足以下要求:

1.申报地块红线内住宅、车库、幼儿园、配套公建等配套设施全部竣工验收备案且小区

环境景观完成;

2.所有配套设施建成并达到使用条件后进行;

3.生态小区用地边界以外的配套设施必须已建成。

【条文说明】

“生态小区”评价应满足申报地块红线内住宅、车库、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均通过竣工验

收,取得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小区环境景观完成并交付业主使用后,方可进行评价。

为了保障小区建成后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生态小区”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应与单位

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在评价阶段进行评价时,需根据预评价时的相关技术资料,将已规划的相关技术及配套设

施建成并达到使用条件。

5

3.2生态小区评价

3.2.1“生态小区”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健康舒适、资源节约、智慧运行5

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控制项基础得分为400分,土地利用、生态

环境、健康舒适、资源节约、智慧运行5类指标的评分项总分为600分。为鼓励“生态小区”

的技术创新和提高,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提高与创新,评分项总分为100分。

【条文说明】

此次修订,以“更绿色、更低碳、更健康、更智能”为修订原则,以提高住宅品质和小区

建设质量为核心,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目标,最终构建了生态小区新

的评价指标体系,将生态小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调整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健康舒适、资源节

约、智慧运行5类指标。其优点体现在:①符合目前国家新时代鼓励创新的发展方向;②指标

体系名称易懂、易理解和易接受;③指标名称体现了新时代群众所关心的问题,能够提高人们

对生态小区的可感知性。

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

为了鼓励采用提高、创新的建筑技术和产品建造更高性能的“生态小区”,评价指标体系

还统一设置“提高与创新”加分项。

3.2.2“生态小区”的预评价和评价应包括5类指标。

【条文说明】

“生态小区”的评价包括预评价和评价,两个阶段进行评价时应对5类指标逐一评价。

3.2.3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全部达标则为400分,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

果应为分值,依据评价条文的规定确定得分或不得分。

【条文说明】

控制项的评定结果应为达标或不达标,控制项应全部达标方可进入评分项评价,如有不达

标控制项则直接判定项目“生态小区”不成立。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价,依据评价条文的规定

确定得分或不得分,得分时根据需要对具体评分子项确定得分值,或根据具体达标程度确定得

分值。

3.2.4“生态小区”评价的分值设定应符合表3.2.4的规定。

表3.2.4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评价分值

控制项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提高与创新加分项

基础分值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健康舒适资源节约智慧运行满分值

预评价分值40010010010020070100

评价分值400100100100200100100

【条文说明】

6

本次修订对绿色生态居住小区评价分值进行了较大调整,用评价分值替代了权重系数,调

整后整体计算更为清晰简便。

“生态小区”评价指标满分值为1100分,其中基础分值400分,评分项满分值600分,

加分项满分值100分。控制项基础分值的获得条件是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本次修

订将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分项分值进行了调整。“提高与创新”为加分项,鼓励绿色性能提升和

技术创新。

“智慧运行”章节中的部分条文为项目投入运行后的技术要求,因此,预评价时“智慧运

行”指标的满分值有所降低。

本条规定的评价指标评分项满分值、提高与创新加分项满分值均为最高可能的分值。生态

小区评价应在工程竣工后进行,对于刚刚竣工后即评价的项目,部分与运行有关的条文无法得

分。

3.2.5“生态小区”评价的总得分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Q=(Q0+Q1+Q2+Q3+Q4+Q5+QA)/10(3.2.5)

式中:Q——总得分;

Q0——控制项基础分值;

Q1~Q5——分别为评价指标体系5类指标(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健康舒适、资源节

约、智慧运行)评分项得分;

QA——提高与创新加分项得分。

【条文说明】

本条对“生态小区”评价总得分的计算方法作出了规定。

本标准通过“更绿色、更低碳、更健康、更智能”的约束目标,通过土地利用、生态环境、

健康舒适、资源节约、智慧运行5个章节合理设置了提升居民体验感、获得感的专项条文,其

得分计算方法为控制项基础分值+5类评价指标体系分值+提高与创新分值的总得分除以10。

3.2.6本标准不分等级,只有合格与不合格。

“生态小区”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预评价阶段和评价阶段土地利用、生态环境、

健康舒适、资源节约、智慧运行评分项得分均不应小于该章节总分的30%。

【条文说明】

当进行“生态小区”评价时,首先应该满足本标准规定的全部控制项要求,同时规定了每

类评价指标的最低得分要求,以实现“生态小区”的性能均衡。

本次修订参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明确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健康舒适、资

源节约、智慧运行预评价阶段和评价阶段的评分项得分均不应小于该章节总分的30%,其中预

评价阶段智慧运行章节适用总分为70分,因此预评价阶段该项得分不应小于21分。

7

3.2.7生态小区评价应在满足控制项要求及各类指标最低分的前提下,按照3.2.5条规定计算

评价总得分,总分值大于等于75分则认定为合格。

【条文说明】

在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及各类指标最低分的前提下,本次修订延续了2014版标准对总得

分的要求,即评价指标体系5类指标(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健康舒适、资源节约、智慧运行)

总分必须达到60%的得分率,其中预评价阶段评价指标评分项得分为570分*0.60=342分,评

价阶段评价指标评分项得分为600分*0.60=360分,再加上400分的基础分合计740分(预评

价)和760分(评价),除以10为74.2分(预评价)和76分(评价),因此综合考虑后,

将生态小区认定为合格的分数确定为75分。

8

4土地利用

4.1控制项

4.1.1选址应符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

【条文说明】

《城乡规划法》第二条明确:“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

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第四十二条规定:“城市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

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因此,生态小区的选址必须符合城乡规划。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第1.0.3条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

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营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美丽、和谐以

及多样化的居住生活环境”。要求是为了确保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提高居住区的规划设

计质量。《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是对居住区建设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此,

生态小区建设必须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要求。

《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第1.2条规定“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

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凡在市、镇城市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

的相关活动,都应当遵守本规定”。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审核项目场地区位图、地形图以及当自然资源、文物、园林、旅游或相关保护区等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法定规划文件或出具的证明文件:评价阶段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还

应现场核实。

4.1.2当“生态小区”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相关内容时,应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名村保护条例》及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条文说明】

当“生态小区”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时,包括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历史

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经过法定规划所划定的保护

范围,其规划建设必须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及相关保护规划的规定。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审核项目场地区位图、地形图以及当地自然资源、文物、园林、旅游或相关保护区

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法定规划文件或出具的证明文件;评价阶段在预评价方法之外还

应现场核实。

4.1.3场地安全,无洪涝、地质灾害、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无危险化学品等重大污染源、

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有害有毒物质危害。

【条文说明】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

9

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建筑场地与各类危险源的距离应满足相应危险源的安全防

护距离的控制要求,对于场地中的不利地段或潜在危险源应采取必要的能够避让、防护或控制

等措施,对生态小区的选址和危险源的避让提出要求。

场地的防洪设计应符合现行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50805

的规定,抗震防灾应设计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50413的要求,土壤

中氡浓度的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以及陕

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建设场地土壤氡勘察与工程防护标准》的规定,电磁辐射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的规定。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审核地形图、应对措施的合理性及环评报告。

评价阶段在现场核实应对措施的落实情况及其有效性。方式进行有效的噪声遮挡。

4.1.4“生态小区”内住宅建筑、幼儿及养老设施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

【条文说明】

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与日照环境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和居住生活质量。

我国对居住建筑以及幼儿园、医院、疗养院等公共建筑都制定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对其日照、消防、防灾、视觉卫生等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直接影响着建筑布局、间距和设

计。

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划分,陕西省地处Ⅱ、Ⅲ类气候区,根据《民用

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及地方相关标准要求相关规定,各类建筑布局均应满足日照要求。同时在规范、规定

所涉及的日照分析范围内,避免对周边建筑如居住建筑、幼儿园生活用房或住区组团绿地等有

日照标准要求的建筑或场地产生不利的日照遮挡,不降低周边建筑及场地的有关日照标准要

求。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审核规划管理文件、设计文件和日照模拟分析报告;

评价阶段在设计评价方法之外还应现场核实。

4.1.5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的规定。

【条文说明】

居住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应能适应小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居民的使用或服务要求,

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及其

他八类配套设施。配套设施(说明: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公共服务配套仅指公共

管理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还包括交通站场、商业服务、社区服务、便民服务等)的配建项目

和面积应与其服务的人口规模相对应,按小区统筹配置,同时,应按配建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和统一投入使用,以满足居民使用方便和经营管理合理的要求。配套设施配置按照建

设用地规划条件书进行设计实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及地方相关标准有关规定。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阶段查阅相关竣工图、检测报告,并现场查勘。

10

4.1.6非机动车及机动车停车位达到规划配建指标要求。停车场应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

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并应合理设置电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

【条文说明】

为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与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要求,满足电

动汽车发展的需求,本条也明确了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小区配建停车场(库)应具备电动汽车

充电设施或安装条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纳入工程建设预算范围、随工程统一设

计与施工完成直接建设或做好预留。电动汽车停车位数量至少应达到当地相关规定要求,配置

条件应按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数量,100%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为各种充电设施

(充电桩、充电站等)提供接入条件。预留条件的充电车位,至少应预留外电源管线、变压器容

量、一级配电应预留低压柜安装空间、干线电缆敷设条件,第二级配电应预留区域总箱的安装

空间与接人系统位置和配电支路电缆敷设条件,以便按需建设充电设施。同时,根据现行国家

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对不同场所无障碍停车的要求,对于居住区,居住区停车场

和车库的总停车位应设置不少于0.5%的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本条要求停车场应合理设置电

动汽车和无障碍汽车停车位,在满足国家规范同时还应满足项目所在地相关政策要求。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评价阶段查看相关竣工图,并现场核实。

11

4.2评分项(100分)

土地利用(50分)

4.2.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5分,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按表4.2.1规则评分:

表4.2.1居住街坊人均住宅用地指标评分规则

人均居住用地指标A(㎡)评价

分值

建筑气候区划

平均3层及以下平均4~6层平均7~9层平均10~18层平均19层及以上(分

33<A≤3629<A≤3221<A≤2217<A≤1912<A≤1310

A≤33A≤29A≤21A≤17A≤1215

33<A≤3627<A≤3020<A≤2116<A≤1712<A≤1310

A≤33A≤27A≤20A≤16A≤1215

33<A≤3624<A≤3719<A≤2015<A≤1611<A≤1210

A≤33A≤24A≤19A≤15A≤1115

合计15

【条文说明】

对住宅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是控制其节地的关键性指标。本标准与现行国家标准《城

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进行了对接,并以居住区的最小规模即居住街坊的控制指标

为基础,提出了人均住宅用地指标评分规则。居住街坊是指住宅建筑集中布局、由支路等城市

道路围合(一般为2h㎡~4h㎡住宅用地,约300套~1000套住宅)形成的居住基本单元。评

价时,如果建设项目规模超过4h㎡,在项目整体指标满足所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要求的基础

上,应以其小区路围合形成的居住街坊为评价单元计算人均住宅用地指标。

应特别注意居住用地的面积通常包括住宅用地和服务设施用地。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

和人均绿地指标应采用相同的人口基数。

居住建筑查阅住区总用地面积、总户数、总人口(可按3.2人/户换算人口数)等,根据

设计指标核算申报项目的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计算书。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查阅规划许可的设计条件、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相关施工图;评价阶段查阅相

关设计文件、计算书、相关竣工图。

4.2.2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评价总分值为10分,并按表4.2.2的规则评分:

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按下表的规则评分。

表4.2.2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评分规则

建筑类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指标得分

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Rr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5%≤Rr<20%5

住宅建筑

面积的比率

RpRr≥20%7

12

Rr≥35%10

Rp<60%

【条文说明】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措施之一。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与地上

建筑及其他相关城市空间紧密结合、统一规划,但从雨水渗透及地下水补给、减少径流外排等

生态环保要求出发,地下空间也应利用有度、科学合理。

查阅地下室平面图,居住建筑核查地上、地下建筑面积比率。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书;评价阶段查阅相关竣工图、计算书。

4.2.3“生态小区”规划应因地制宜、保护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评价总分值为5分,并按下

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规划和建筑设计要尊重周围的城市空间和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建筑高度等要与周围环

境相协调,得2分;

2生态小区规划有效利用资源,并采取下列措施中的1项,得3分;

1)利用原基础设施旧区改造以及城市产业调整中工厂搬迁后的土地,提高其使用效率;

2)场地内如发现具有文化价值、但尚未得到正式认证的建筑物和其他文化遗产,应在采

取保护措施的同时,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确定有效的保护办法,并加以实施;

3)应对建设用地中已有的古树、名木及已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植被采取原地保护措施;

无法原地保留的采用异地移栽保护;

【条文说明】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第条规定“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

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

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

划”。

生态小区的规划和建设应尊重和发掘本地区的建筑文化内涵,小区建设具有本地区的地

域文化特色。

保护耕地,对荒地、废地进行改良,成为适宜的住宅用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生态小区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要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一原则,最

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地形地物,结合当地特色,做到既能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又能降低生态小

区的建设成本。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审核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场地现状保护利用报告。

评价阶段在设计阶段评价方法之外还应核实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13

4.2.4建筑布局综合考虑用地、朝向、通风、间距、层数与密度、群体组合、空间环境等因

素,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南北向布置的住宅或主要房间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的住宅建筑面积占住宅建筑总面积

比例达到85%,得2分;

2住宅间距,在满足日照要求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

视觉卫生等要求。住宅日照标准、住宅正面和侧面间距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的相关规定,得2分;

3建筑退让城市道路红线、小区用地边界及小区外建筑的距离满足相关要求,得2分。

4住宅建筑净密度,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要求,得2分。

【条文说明】

用地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和建筑物朝向、间距、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物群体

组合关系等人为因素,是影响居住区整体环境重要因素。因此在建筑的布局上必须综合考虑以

上因素的优化组合,以创造最佳的空间环境。

1生态小区应用建筑节能标准规定的南北向布置居住建筑,主要房间朝向做到南北向或接

近南北向;

2住宅间距,首先需要满足日照要求,同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震、管线埋设、

视觉卫生等要求。同时,住宅日照标准、住宅正面和侧面间距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

范》(GB50180)的相关规定;

3住宅建筑净密度方面,应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要求。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审核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评价阶段在设计阶段评价方法之外还应核实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4.2.5合理布置停车位,评价总分值为8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与住宅保持≥6m的距离,并通过种植乔木等措施控制视觉干扰和消减噪声危害,得2

分。

2满足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布置非机动车停车位,得2分。

3住宅建筑地面停车位数量与住宅总套数的比率小于10%,得2分;

4地下车库停车效率指标满足下表的评分规则,得2分。

表4.2.6地下车库停车效率指标评分规则

类型面积指标(㎡/辆)层高指标(m)

不结合人防设计非顶层≤33≤3.6

14

有绿化覆土或消防车道顶层≤3.9

人防区域总建筑面积<1/2车库总建筑面积≤36

结合人防设计≤3.9

人防区域总建筑面积≥1/2车库总建筑面积≤38

注(1)指标适用于居住建筑配套车库。

(2)不结合人防设计的车库顶层,无绿化覆土或消防车道的采用非顶层指标。

(3)不适用于机械式停车库。

【条文说明】

地面机动车发动机声音,汽车尾气等都对住宅有影响,本条规定了住宅与室外停车场的最

小距离,目的是控制机动车量对住宅的干扰。

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第5.0.6条第2款规定“地上停车

位应优先考虑设置多层停车库或机械式停车设施,地面停车位数量不宜超过住宅总套数的

10%”。对于部分采用了机械式停车设施的地下车库,在计算面积指标时,应扣除机械式停车

设施部分所占的车库面积和停车数量。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查阅建筑总平面图(注明停车设施位置)等设计文件,地面停车率计算书,重点核

查立体停车的设计与组织方式。评价阶段查阅预评价涉及的竣工文件,地面停车率计算书。

4.2.6合理设置停车场(库),评价总分值为4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自行车、电瓶车等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具有遮阳防雨和安全防盗措施,得2分;

2停车场(库)的布置应方便居民使用,将通行方便、行走距离最短的停车位设为无障碍

机动车停车位,得2分。

【条文说明】

第1款,生态小区应鼓励使用自行车、电瓶车等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在细节上为绿色出

行提供便利条件,设计安全方便、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符合使用者出行习惯的自行车停车场

所。在评价阶段,要求为自行车停车设施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安全监护设施等。

第2款,地面停车场中,应将距离无障碍出入口路线最短、且临近无障碍通道、通行方便

的停车位设为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地下停车库中,应将距离无障碍电梯距离最短且通行方便

的车位设为无障碍机动车停车位。

1非机动车停车数量、位置按照当地政策要求配建,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具有遮阳防雨和安

全防盗措施。

2核查图纸中无障碍车位的位置,将通行方便、行走距离最短的停车位设为无障碍机动车

停车位,并现场核查。

【评价方法】

本条适用于预评价、评价。

预评价阶段评价方式:审核规划设计文件。

评价阶段评价方式:在设计阶段评价方法之外还应现场核实

15

配套服务(50分)

4.2.7配建社区服务设施,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配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得2分;

2配建物业管理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居民出入;得2分;

3配建品牌连锁便利店得2分。

【条文说明】

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体现居住小区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GB50180对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提出了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配套设

施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尤其是如今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老龄人口逐年上升。目前老

龄人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还相对落后。因此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及社会老龄化加剧的现状,强调对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活动的用房文化活动站、医疗卫生设

施、社区服务设施的配套要求,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要。

社区服务设施宜包括社区服务中心、快递收发点及物业管理设施,规模应满足《城市居住

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相关规定。社区服务中心(含老年人服务中心)宜包括家政服务、

就业指导、中介、咨询服务、代客定票、老年人服务设施、快递收发点等。

品牌连锁便利店是指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门店管控、统一设施配置、统一服务标准、统一

商品采购、统一物流配送,以直营或加盟方式开展经营的,以经营食品和日用品为主的小型零

售店。根据《商务部等13部门关于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流通函〔2019〕

696号),发展品牌连锁便利店是一项民生工程,对于促进消费升级,提升城市消费,更好满

足居民便利消费、品质消费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1社区服务中心宜包括快递收发点、家政服务、就业指导、中介、咨询服务、代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