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_第1页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_第2页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_第3页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_第4页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精解CONTENTS02临床评估010305房流行病学及危害卒中预防房颤的心室率控制04房颤的节律控制06房颤的急诊处理07综合管理流行病学及危害/

012014—2016年我国45岁以上人群的房颤患病率为1.8%;在7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5.4%和4.9%。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1.5~1.9倍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约34.2/1

000人年,是无房颤人群的3~5倍20%~30%的房颤患者合并心衰房颤患者的痴呆发病率约4.1%/年,是无房颤人群的1.5倍;60%以上的房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症状,16.5%伴有严重或致残性症状。与非房颤相关性卒中相比,房颤所致卒中往往病情更严重,致残、致死率和复发率均更高。流行病学及危害房颤的流行病学及危害房颤的临床评估①②病因房颤的诊断与分类③④房颤的临床表现房颤筛查/

021、房颤的病因年龄增加原发疾病不健康生活方式遗传严重疾病状态及外科手术病因心血管疾病非心血管疾病①

高血压、②

瓣膜性心脏病、③

冠心病、④

先天性心脏病、⑤

心肌病等①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②

呼吸系统疾病③

自身免疫性疾病、④

肿瘤等]①

超重/肥胖、②

饮酒、③

吸烟、④

体力活动过量/不足房颤发病机制复杂,多方面因素均可增加房颤易感性,促进房颤的发生、维持。阵发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短于7d(包括房颤自行终止或干预终止)持续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7d及以上持久性房颤房颤持续时间超过1年永久性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可能性小,房颤持续10~20年以上,心电图显示近乎直线的极细小f波;或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左心房纤维化面积占左心房面积的30%以上.2、房颤的诊断和分类分类诊断

单导联心电图(≥30s)或12导联心电图(≥10s)显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即可诊断为房颤。症状及病史3、房颤的临床表现房颤最常见的症状为心悸、活动耐力下降和胸部不适部分患者也可有头晕、焦虑及尿量增加(心房利钠肽分泌增多所致)等症状房颤症状的严重程度在个体间差别很大,部分患者可因

症状不特异或较轻而逐渐耐受,约1/4的患者自述无症状。血栓栓塞或心衰等并发症也可为房颤首发表现房颤发作影响血流动力学者①

多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②

可见于房颤转变为心房扑动(房扑)③

合并预激综合征导致心室率极快时。房颤合并晕厥①②③最常见于阵发性房颤发作终止时出现长R-R间期,可见于严重栓塞事件、心室率极快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情况,以及合并肥厚型心肌病(HCM)、主动脉瓣狭窄等基础心脏病的患者。房颤也是成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最常见的原因检查3、房颤的临床表现①

体格检查②

实验室检查③

体表心电图④

动态心电图和其他长程心电监测手段⑤

心电贴、心电手表等家庭用可穿戴设备⑥

胸部X线检查⑦

经胸超声心动图⑧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⑨

左心房和肺静脉CT成像⑩

心脏磁共振成像1、心律绝对不齐2、第一心音强弱不等3、脉搏短绌等初诊房颤患者应行血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B型脑钠肽或N端B型脑钠肽原及合并疾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频率350~600次/min的颤动波(f波);R-R间期绝对不等。有助于诊断无症状房颤、评估房颤负荷和了解房颤时心室率等情况。具有用于房颤诊断、负荷评价和筛查的广泛前景。用于评估心脏形态、大小和肺部疾病等,也可用于监测服用胺碘酮的患者的肺部状况。房颤常规检查,可提供是否存在结构性心脏病、心房大小以及心室和瓣膜的结构、功能等信息。检测左心房血栓的金标准可用于明确左心房、左心耳和肺静脉解剖特征等,以及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左心房血栓的筛查。可准确评估各心腔结构、功能,也可用于诊断左心房血栓。症状和生活质量评估精神心理障碍评估认知障碍症状与生活治

疗评估通用①

EQ-5D②

SF-36①

AFEQT房颤患者②

EHRA量表①

PHQ-9患者健康问卷②

GAD-7广泛性焦虑量表①

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②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3、房颤的临床表现4、房颤的筛查一般人群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ⅡbⅡbA年龄≥65岁的人群在就医时,可考虑通过脉搏触诊或心电图进行房颤的机会性筛查。A具有CIED的人群推荐置入应评估CIED

AHRE的患者常规程控时并明确房颤诊断。ⅠCC卒中人群未诊断房颤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考虑在1年内完成每3个月

1次,每次至少7d,累计超过28d的心电监测以进行房颤筛查。Ⅱb各类人群的房颤筛查推荐见表注:房颤为心房颤动;CIED为心脏置入式电子装置;AHRE为心房高频事件;TIA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预防①②③④⑤⑥⑦卒中风险评估出血风险评估口服抗凝药物(OAC)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卒中后的抗凝治疗LAAC/

03C充血性心衰包括HFrEF、HFmrEF、HFpEF及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EF小于40%)1H高血压高血压病史,或目前血压≥140/90

mmHg1A2年龄≥65岁亚洲房颤患者≥65岁2D糖尿病包括Ⅰ型和程越长Ⅱ型糖尿病,病,卒中风险越高1S2卒中既往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体循环栓塞;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2V血管疾病包括影像证实的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病史、外周动脉疾病(外周动脉狭窄≥50%或行血运重建)、主动脉斑块1A年龄60~64岁亚洲房颤患者60~64岁1Sc注:心衰为性别(女性)心力衰竭,HFrEF为射血分卒中风险的修正因素,但不是独立危险因素数降低的心衰,HFmrEF为射血分数轻度降低的心衰,HFpEF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LVEF为左心室射血分数;11mmHg=0.133

kPa指南采用CHA2DS2

VASc

60评分。筛查将年龄60~64岁的患者增加为1分,年龄≥65岁的患者增加为2分。CHA2DS2

VASc

60评分1、卒中风险评估推荐意见CHA2DS2

VASc

60评分0~1分的男性或0~2分的女性房颤患者应至少每年评估1次血栓栓塞风险推荐类别证据水平ⅠⅠⅠC建议使用CHA2DS2

VASc血栓栓塞风险BCHA2DS2

VASc

60评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患者应使用OACBCHA2DS2

VASc

60评分为1分的男性或2分的女性患者,在结合临床净获益和患者的意愿后应考虑使用OACⅡaBCHA2DS2

VASc

60评分为0分的男性或1分的女性患者不应以预防卒中为目的使用OACⅢC房颤卒中风险评估及抗凝治疗1、卒中风险评估在启动抗凝治疗时,应对潜在的出血风险进行充分评估。HAS

BLED出血评分(下表)是应用最广泛的出血风险预测模型。HAS

BLED评分≤2分为低出血风险,评分≥3分时提示高出血风险。出血评分高的患者仍可从抗凝治疗中显著获益,因此高出血风险评分不能作为使用OAC的禁忌.2、出血风险评估出血危险因素可分为可纠正因素、部分可纠正因素和不可纠正因素(下表),识别和纠正可逆出血危险因素是降低出血风险的重要措施。不可纠正危险因素部分可纠正危险因素可纠正危险因素生物标志物注:CrCl为肌酐清除率,VKA为维生素K拮抗剂,OAC为口服抗凝药,TTR为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CKDEPI为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2、出血风险评估建议抗凝治疗起始和抗凝过程中应定期评估出血风险,及时发现并干预可纠正的出血危险因素。推荐等级证据级别ⅠC建议使用HAS

BLED评分系统评估出血风险,评分≥3分为高出血风险。ⅡaC在无抗凝绝对禁忌证的情况下,高出血风险不能作为启用OAC预防卒中的禁忌证。ⅢB抗凝出血风险评估表2、出血风险评估OAC的绝对禁忌证包括:严重活动性出血、与出血相关的合并疾病[如严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50×109

/L)、血友病等],或近期发生的高危出血,如颅内出血等。3、口服抗凝药物(OAC)3、口服抗凝药物(OAC)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OAC治疗应首选NOACⅠA华法林启动后每天检测1次INR,INR稳定后应至少每个月检测1次INR,保持INR稳定在

2.0~3.0、TTR≥70%。ⅠB不应单独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房颤相关卒中。注:房颤为心房颤动,OAC为口服抗凝药,NOAC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INR为国际标准化比值,TTR为治Ⅲ疗目标范围内的A时间百分比。3、口服抗凝药物(OAC)抗血小板药物

单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不能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虽可降低一定的房颤患者卒中风险,但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因此,不推荐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房颤相关卒中的预防。房颤抗栓药物治疗原则总结见下表。房颤抗栓治疗药物出血程度

定义

处理意见重度或致命性出血出血影响血流动力学稳定,或重要部位出血(如颅内、椎管内、心包、腹膜后、关节腔内出血或骨筋膜室综

合征等)严重或致命性出血需立即逆转OAC的抗凝作用,依达赛珠单抗和Andexanet

alfa可分别用于逆转达比加群和Xa因子抑制剂的抗凝活性,不能及时获得NOAC拮抗剂或应用

华法林的患者,应立即给予含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凝血酶原复合物。中度出血无血流动力学障碍但需要输血治疗中重度出血可予输血/补液治疗,最后一次服用NOAC在2~4

h内的患者,可服用活性炭或洗胃以减少药物暴露。轻度出血未达到以上标准的出血(如肢体瘀青、痔出血、结膜下出血、自限性鼻衄等)轻度出血可停药观察,因NOAC半衰期较短,停药12~24h后抗凝作用即显著减弱。上消化道出血可行内镜检查并采用相应的内镜下止血措施。出血定义及处理意见4、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出现严重出血的患者,应立即停用OAC,对症支持治疗,并查明出血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ⅠC使用NOAC的患者在出现无法控制/危及生命的出血事件或拟行急诊外科手术时应使用相应的特异性拮抗剂。ⅠB使用华法林的患者在出现无法控制/危及生命的出血事件或拟行急诊外科手术时应考虑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含凝血因子Ⅱ、Ⅶ、Ⅸ、Ⅹ)ⅡaC对于高卒中风险的患者,在出血纠正并祛除病因后,应考虑尽早重启抗凝治疗。注:OAC为口服抗凝药,NOAC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ⅡaC心房颤动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4、房颤抗凝合并出血的处理血栓危险因素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血栓风险应根据血

栓危险因素及发生

支架内血栓产生严重

后果(如左主干及其分叉病变、左主干等同病变等、最后通畅血管支架术)的可能性进行评价。①

需要治疗的糖尿病②

既往ACS或多次心肌梗死③

多支病变④

合并外周动脉疾病⑤

早发(发病年龄<45岁)或进展性冠心病(2年内发生新病变)⑥

慢性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

·1.73m-2

]⑦

非低危ACS⑧

多支血管支架置入⑨

复杂病变血运重建⑩

既往充分血小板治疗仍发生支架内血栓;手术相关因素①

合并冠心病ACS为急性冠脉综合征,PCI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CS为慢性冠脉综合征,OAC为口服抗凝药;a存在血栓危险因素而出血风险低,或虽出血风险高(HAS

BLED≥3分)但

发生支架内血栓可能产生严重后果;b无并发症的PCI且支架内血栓风险低,或存在血栓危险因素但出血风险高(HAS

BLED≥3分);c发生支架内血栓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双联抗栓至12个月;三联抗栓方案指OAC联合阿司匹林和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优选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方案为OAC联合一种P2Y12受体拮抗剂(优选氯吡格雷)出血风险评估:根据HAS

BLED评分及ARC

HBR标准动态评价。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的抗栓治疗策略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的抗栓治疗建议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时应首选NOACⅠAVKA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应考虑调整VKA剂量维持目标INR

2.0~2.5及TTR>70%ⅡaCCC对于ACS行PCI的患者,如出血风险高于缺血风险,应尽早(≤1周)停用阿司匹林;如缺血风险高于出血风险,包含OAC与DAPT的三联抗栓治疗应维持至PCI术后1个月;之后使用包含OAC与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栓治疗至12个月。Ⅱa对于CCS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如出血风险高于血栓风险,应尽早(≤1周)停用阿司匹林,之后应使用OAC联合

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治疗维持6个月;如血栓风险高于出血风险,应使用包含OAC与DAPT的三联抗栓治疗应维持至PCI术后1个月,之后使用包含OAC与P2Y12受体抑制剂的双联抗栓治疗维持6~12个月。Ⅱa合并CCS未行PCI的CHA2DS2

VASc

60评分男性≥2分或女性≥3分,建议单用OAC治疗ⅠB合并CCS未行PCI的CHA2DS2

VASc

60评分男性=1分或女性=2分,可考虑单用OAC替代抗血小板注治:N疗OAC。为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VKA为维生素K拮抗剂,INR为国际标准化比值,TTR为治疗目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ACS为急性冠脉综合征,PCI为经皮冠Ⅱb状动脉介入治疗,DAPTC为双联抗血小板治疗,CCS为慢性冠脉综合征.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房颤合并CKD患者的抗凝治疗推荐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ⅠCⅠBⅡaCⅡb清除率,NOAC为非维C接受OAC治疗的房颤患者需每年评估肾功能。CKD

1~3期患者(CrCl≥30

ml/min),优选NOAC。CKD

4期患者(CrCl

15~29

ml/min),应考虑使用低剂量Xa抑制剂或华法林。CKD

5期(CrCl<15

ml/min)或透析的卒中高风险患者,在权衡卒中、出血风险及患者意愿后,慎重决定是否应用华法林或阿哌沙班抗凝治疗。注:房颤为心房颤动,OAC为口服抗凝药,CKD为慢性肾脏病,CrCl为肌酐生素K口服抗凝药。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根据肾功能调整的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用法②

合并CKD房颤患者中约50%合并CKD,CKD增加房颤患者卒中、出血及死亡风险。Child

Pugh

C级(10~15分)的房颤患者应用OAC无证据。Child

Pugh

B级(7~9分)的房颤患者因服用利伐沙班时药

物血浆浓度显著升高,应避免应用利伐沙班,可慎重选择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和艾多沙班。ChildPugh

A级(≤6分)的患者可使用标准剂量OAC治疗。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者要严密检测肝功能的变化和出血并发症。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③

合并肝脏疾病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与代谢OAC的主要器官,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脏功能异常的患者禁用OAC。

NOAC的3期研究中排除了合并活动性肝病和伴有转氨酶或胆红素明显升高的患者。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房颤患者,建议采用Child

Pugh分级指导OAC治疗。≥75岁房颤患者与<75岁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一致,应用NOAC临床净获益更多。超高龄(≥90岁)人群仍可从OAC中获益。高龄患者的抗凝治疗应根据NOAC的调整剂量要求使用标准剂量,避免用量不足。Child-pugh分级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④

高龄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房颤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卒中风险高,无论CHA2DS2

VASc

60评分高低,均应进行抗凝治疗ⅠB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房颤合并心脏机械瓣膜或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卒中风险高,无论HA2DS2

VASc

60评分高低,均应使用华法林ⅠB房颤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抗凝治疗⑤

HCM观察性研究显示,NOAC在该人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可能优于华法林。房颤合并肥厚型心肌病抗凝治疗⑥

瓣膜性心脏病房颤发作持续时间≥48

h的患者如未行TEE检查,应在有效抗凝治疗至少3周后再进行复律。复律后至少继续抗凝4周,之后是否抗凝根据卒中风险决定。对于快心室率房颤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无论房颤持续时间长短,均需紧急复律并同时启动抗凝治疗。1、房颤持续时间≥48

h复律的抗凝策略推荐对于房颤持续时间<12

h且不合并近期卒中/TIA病史者,或房颤持续时间12~48

h且栓塞低危(CHA2DS2VASc评分男性=0分或女性=1分)者,可考虑在不进行TEE检查的情况下直接复律,同时启动OAC。2、房颤持续时间<48

h复律的抗凝策略NOAC应作为房颤复律围术期抗凝的优选,在合并风湿性心脏病伴中重度二尖瓣狭窄或机械瓣置换术后,及其他NOAC可能不适合的情况(如透析、肝功能不全失代偿等)推荐使用华法林。3、房颤复律围术期

OAC选择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⑦

心脏复律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房颤发作持续时间≥48

h的患者如未行TEE检查,应在有效抗凝治疗至少3周后再进行复律。ⅠB房颤发作持续时间≥48

h的患者,可在TEE检查排除血栓后进行复律。ⅡaB房颤持续时间<12

h但近期发生卒中/TIA的患者,或房颤持续时间12~48

h且血栓栓塞中高危(CHA2DS2

VASc

60评分男性≥2或女性≥3分)的患者,复律前应有效抗凝治疗至少3周或行TEE检查排除心房血栓。ⅠCC房颤持续时间<12

h且不合并近期卒中/TIA病史者,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房颤持续时间12~48

h且栓塞低危(CHA2DS2

VASc

60评分男性≤1分或女性≤2分)者,可以在不进行TEE检查的情况下直接复律。Ⅱb对于房颤持续>12

h的患者,或持续<12

h但近期发生卒中/TIA的患者,复律后应规范抗凝至少4周,之后是否抗凝根据卒中风险决定。ⅠⅠB注房:颤房颤复为律心房抗颤凝动首,T选EE为NO经A食C管超声心动图,TIA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NOAC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B房颤复律相关抗凝治疗建议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及术后长期抗凝治疗建议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导管消融前需行TEE排除血栓ⅠC导管消融前可行左心房增强CT排除血栓,增强CT血栓诊断不明确者需进一步通过TEE明确诊断。ⅡaC可使用ICE替代TEE评价左心耳血栓ⅡaC导管消融围术期不应中断OACⅠA术中ACT应维持在>300

sⅡaC导管消融术后应至少抗凝3个月ⅠCCHA2DS2

VASc

60评分为1分的男性或2分的女性患者,在严格监测无房颤复发的前提下a,消融术后3个月应考虑停用OACⅡaC无卒中/TIA、体循环栓塞史,CHA2DS2

VASc

60评分为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患者,在严格监测无房颤复发的前提下a,消融术后3个月可考虑停用OACⅡbCCHA2DS2

VASc

60评分≥3分的男性或≥4分的女性患者,或既往有卒中/TIA、体循环栓塞史,导管消融术后无论是否成功,术后应考虑长期应用OAC注:房颤为心房颤动,TEE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ICE为心腔内超声,ACT为活化凝血时间,OAC为口服抗凝药,TIA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严格监测的定义为间断进行长程(7~14

d)心电监测,每年累积监测≥28

d监测房颤负荷Ⅱa。C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⑧

房颤导管消融分类手术/操作种类轻微出血风险的手术(出血发生率低且临床影响小)拔牙(1~3颗牙齿),牙周手术,种植体定位,龈下刮除/清洁青光眼或白内障手术非活检或切除的内窥镜检查浅表手术(如脓肿切开引流,小的皮肤科切除术,皮肤活检等)起搏器或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术(复杂操作除外)常规择期冠状动脉/外周动脉介入(复杂操作除外)电生理检查或导管消融(复杂操作除外)肌肉注射(如疫苗接种)低出血风险的手术(出血不常见或无严重临床影响)复杂牙科操作内窥镜活检骨科小手术(足、手、关节镜等)高出血风险的手术(出血常见或临床影响大)心脏外科手术外周动脉外科血运重建手术复杂侵入性心脏介入治疗,包括导线拔除、心外膜室速消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PCI等神经外科手术腰椎或硬膜外麻醉;诊断性腰椎穿刺复杂内镜操作(如多处/大息肉切除术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括约肌切,开术等)腹部手术(包括肝脏活检)胸部手术大型泌尿外科手术/活检(包括肾)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大型骨科手术心房颤动患者侵入性操作或外科手术出血风险分类⑨侵入性操作或外科手术围术期抗凝管理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TEF-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增强CT心脏MRIICE心腔内超声左心耳血栓诊断①

敏感性(92%~100%)特异性(98%~99%)②

金标准①

敏感性为99%、②

特异性为94%①

敏感性为80%、②

特异性为98%敏感性和特异性与TEE相似代替方案左心耳血栓处理一旦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应立即启动规范抗凝治疗,通过复查TEE确认血栓消失后再行心脏复律或导管消融治疗。⑩

左心耳血栓的诊断及处理5、特殊人群、特殊情况抗凝治疗6、卒中后的抗凝治疗对于发病24

h内的大血管闭塞卒中患者,除外脑出血后,推荐进行机械取栓对于时间窗内(<4.5

h)且符合溶栓适应证的患者,如服用华法林,INR<1.7时可进行溶栓治疗对于服用NOAC的患者,如肾功能正常,末次服用NOAC后48

h以上药物已代谢完全,此时行溶栓治疗相对安全服用达比加群的患者应用特异性拮抗剂逆转其抗凝作用后溶栓治疗安全可行服用Xa因子抑制剂且目前抗凝强度无法确定的患者,不推荐使用Xa因子抑制剂的拮抗剂后进行溶栓无论是否应用特异性拮抗剂或测定NOAC水平。作为溶栓的替代方案,血管内治疗(如机械取栓等)对于48

h内应用过OAC的前循环闭塞患者是安全的缺血性卒中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缺血性卒中后重启抗凝治疗应充分权衡卒中再发与出血转化的风险。ⅠC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不推荐极早期(<48

h)应用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ⅢA轻中度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房颤患者应考虑早期(≤4

d)启动NOAC抗凝。ⅡaB注长:房期颤应为心用房O颤AC动进,行NOA卒C为中非维二生级素K预拮防抗剂,口优服抗选凝N药OA,OAC为口服抗凝药ⅠB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6、卒中后的抗凝治疗在出血得到可靠控制前,颅内出血(包括原发性和外伤性)的急性期为抗凝治疗禁忌。是否启动抗凝治疗需基于出血的病因和程度等综合决策。非创伤性颅内出血房颤患者重启抗凝治疗时应优先选择NOAC,特别是有特异性拮抗剂的NOAC。颅内出血后重启抗凝治疗的最佳时间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颅内出血后7~8周重启抗凝获益最大。对于颅内出血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如无可纠正的病因,可考虑左心耳封堵(LAAC)。出血性卒中6、卒中后的抗凝治疗7、LVV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有长期抗凝绝对禁忌证的患者,应考虑LAACⅡaC有长期抗凝相对禁忌证的卒中高风险房颤患者,可考虑行LAACⅡbC充分抗凝后仍发生卒中的患者,排除明确脑血管狭窄相关卒中后,可考虑行LAACⅡbC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LAAC治疗注:房颤为心房颤动,LAAC为左心耳封堵,抗凝绝对禁忌证与相对禁忌证见正文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对于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高卒中风险房颤患者,可考虑同时行外科左心耳结扎/切除术ⅡaB心房颤动患者行外科左心耳切除/闭合治疗房颤的节律控制①②节律控制策略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③④导管消融房颤的外科治疗/

041、节律控制策略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诊断1年内的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包括无症状、持续性或合并心衰),应进行早期节律控制以改善预后ⅠB心房颤动节律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及节律控制策略流程2、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胺碘酮不良反应发生率、表现及治疗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意见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长期应用AAD首先要关注安全性和使用的必要性;ⅠⅠⅠC决奈达隆可应用于不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降低(LVEF<35%)的非永久性房颤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B普罗帕酮可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且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节律控制;A如能够密切监测QT间期、血清钾水平、CrCl和其他致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索他洛尔可考虑用于左心室功能正常或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长期心律控制;ⅡbⅡa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BB胺碘酮使用前应先考虑其毒副作用,并应用于其他AAD无效或有禁忌证情况下的节注律:房控颤为制心;房颤动,AAD为抗心律失常药物,LVEF为左心室射血分数,CrCl为肌酐清除率,HFmrEF为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HFpEF为射血2、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3、导管消融房颤导管消融适应证意见推荐等级证据级别行房颤导管消融前应排除可纠正的继发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ⅠC决定房颤导管消融前应评估消融手术风险、复发风险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ⅠC有症状的房颤患者如AAD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应行导管消融减少房颤复发,改善症状.ⅠA对于有症状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应将导管消融作为一线治疗以改善症状.ⅠA合并HFrEF的房颤患者,应行导管消融改善预后ⅠB合并HFpEF的房颤患者,应考虑行导管消融改善症状ⅡaB房颤转复后出现有症状的心脏停搏患者,应考虑行导管消融避免置入永久起搏器ⅡaC诊断1年内的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包括持续性房颤与无症状房颤,应考虑行导管消融以改善预后ⅡaC房颤合并中重度功能性二尖瓣和(或)三尖瓣反流行房颤导管消融注:房颤为心房颤动,AAD为抗心律失常药物,HFrEF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pEF为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ⅠC建议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肺静脉隔离应作为所有房颤消融的基础ⅠA持续性房颤应考虑行Marshall静脉无水酒精消融ⅡaB心房颤动消融技术意见房颤消融后食管损伤/食管瘘处理流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相关并发症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并发症处理建议建议房颤导管消融术中在血管超声指导下行股静脉穿刺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Ⅱa

C离开导管室前,应用ICE或经胸心脏超声评价有无心包积液Ⅱa

CⅠ

CⅠ

C怀疑左心房食管瘘时应即刻行左心房增强CT,即刻请多学科会诊及有诊疗经验的专家协助诊断一旦明确左心房食管瘘诊断,即刻行外科手术治疗注:房颤为心房颤动,ICE为心腔内超声4、房颤的外科治疗建议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合并有房颤患者在因其他心脏病需行外科手术时,应考虑同期行房颤外科治疗ⅡaB房颤外科治疗可考虑用于既往多次导管消融失败并且复发风险高的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患者ⅡbC房颤外科治疗房颤的心室率控制①②③④节律控制策略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房颤的外科治疗/

051、心室率控制目标建议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患者,初始心室率控制目标为静息心率<110次/minⅡb

B心房颤动患者长期心室率控制目标心室率控制药物选择流程2、心室率控制药物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非HFrEF房颤患者应使用β

受体阻滞剂或ND

CCB控制心室率ⅠCHFrEF的房颤患者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ⅠCHFrEF的房颤患者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不满意或不能应用β

受体阻滞剂的情况下,应考虑使用洋地黄控制心室率ⅡaC单一药物不能达到目标心率,应考虑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心室率控制药物ⅠC其他药物联合治疗控制心室率失败或有用药禁忌时,可考虑口服胺碘酮,需充分考虑胺碘酮的副作用ⅡbC注:及房用颤为药心的房风颤动险,与HFr获EF益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a为地高辛62.5~250

μg/d心房颤动患者长期心室率控制药物2、心室率控制药物心室率控制常用药物及用法2、心室率控制药物3、房室结消融联合置入起搏器注建议推荐等级证据级别充分的药物治疗仍不能良好控制心室率的永久性房颤患者,症状严重,或伴心衰,导管消融没有维持窦性心律可能的,应考虑行房室结消融联合植入心室同步化起搏器ⅡaB对于适合房室结消融联合置入CRT的永久性房颤患者,可选择希氏束/左束支区域起搏替代CRT.ⅡaC房颤心室率过快的患者若未尝试过充分的药物控制心室率和(或)房颤导管消融,不推荐房室结消融联合置入永久起搏器.:房颤为心房颤动,CRT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ⅢC房室结消融联合置入起搏器意见房颤的急诊处理①②③④节律控制策略长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房颤的外科治疗/

06全面评估并积极处理可能的诱因01识别血流动力学状态因房颤发作出现症状明显的低血压、晕厥、急性肺水肿或心原性休克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表现时,应立即行同步直流电复律。心肌缺血胸痛和/或有急性缺血的心电图表现肺水肿收缩压降低收缩压<90

mm

Hg,伴有低灌注表现,如不安、躁动、迟钝、皮肤湿冷、尿量减少(<20

mL/h)、花斑形成等;03头晕、黑矇、晕厥等04临床表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临床表现尽早识别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患者,就是尽早识别出已经出现心室功能障碍的房颤患者。

房颤发作时,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当心室功能正常时,机体尚可代偿,依赖心室的抽吸功能维持足够的心输出量,满足全身各器官的血液供应。肺水肿:但当心室功能也出现问题时,左心室压力增加,导致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出现急性肺淤血、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心肌缺血:心室功能出现问题时,心室充盈血量也会进一步减少,使心室泵出血量不足,心输出量骤降,引起各器官功能障碍。脑供血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头晕、黑矇、晕厥表现;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心肌缺血的相关表现如心绞痛,严重者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以上症状表现常提示患者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室功能障碍,应尽早电复律,通过电击产生足够的电压电位梯度使心脏的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瞬间全部去极化,终止异位心律,恢复心房的有效收缩,进而恢复正常的心输出量。临床表现病因窦性心律的恢复是房颤治疗的一个重要目标02急诊节律控制目前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有药物复律、电复律、导管消融以及外科手

术。对于急诊科医生而言,药物复律及电复律是急诊复律的主要手段。VS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患者,由于电复律会对人体造成一定损伤(如皮肤灼伤等),优先使用副作用小的药物复律。药物复律 电复律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尽快转复窦性心律、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是治疗的关键,因此优先使用复律速度快的电复律。为了明确药物复律与电复律的优劣,Stiell等进行了一项研究,将于急诊就诊的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予以静脉注射普鲁卡因胺药物复律(药物复律后30

min未转复者再予以电复律),一组予以安慰剂输注后电复律。结果显示,药物复律组超过一半的患者仅用药物复律即可恢复窦性心律,且两组患者在预后方面也没有明显差异。这项研究证明药物复律与电复律对于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均安全有效。基于药物复律与电复律在副作用及复律速度上的不同,不同临床情境下复律方法的选择也不同药物复律与电复律的优劣电复律

2023房颤指南建议因房颤发作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如症状明显的低血压、晕厥或肺水肿等),应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推荐等级(COR):Ⅰ级;证据级别(LOE):C级]。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患者及早进行同步直流电复律是既往指南的一致推荐(表1)。电复率相关影响因素两种电极板放置方案√目前采用的电极板位置包括前侧位与前后位两种。√研究表明,两种电极板放置方案在转复窦性心律成功率上没有显著差异(94%vs.92%,P=0.68),两种电极板放置方案没有显著的优劣性。√考虑到操作上的方便,前侧位是急诊电复律时优先选择的电极板放置方案。波向选择√近来的研究证实,与单向波相比,双向波(即电

流从其中一个电极片释放后从另一个电极片返回)电击产生的心肌不应期延长的弥散性较小,双向波实现复律的几率更高,需要的能量更少,电击次数更少。能量选择√在能量选择上,一项单中心随机试验显示,与递增能量相比,固定高能量电击的初始成功率更高。电复律前药物选择√在电复律前预先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的转复成功率。√2023房颤指南建议电复律前可使用胺碘酮、伊布利特或维纳卡兰,以提高电复律成功率(COR:Ⅱa级;LOE:B级)。电复律

研究发现,与电复律前口服地尔硫卓、葡萄糖-胰岛素-钾治疗相比,低剂量口服胺碘酮治疗的自发转化为窦性心律的比例更高(25%vs.3%vs.6%,P<0.005)、电复律成功率更高(88%vs.65%vs.56%,P<0.05)。

Um等通过对8项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发现转复前1~6周予以200~800

mg胺碘酮治疗、转复后予以每日0~200

mg胺碘酮治疗方案,与高转复窦性心律率[RR=1.22,95%CI(1.07,1.39),P=0.004]、长期窦性心律的维持[OR=4.39,95%CI(2.99,6.45),P<0.001]有关。另一项研究证实,在持续性房颤及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氟卡尼能显著降低有效除颤的能量需求[持续性房颤:(4.4±1.37)J降至(3.50±1.51)J,P<0.005;阵发性房颤:(1.68±0.29)J降至(0.84±0.26)J,P<0.01],且能减少电击引起的不适。电复律前药物选择药物复律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患者,首选药物复律。在急诊,药物复律通常使用静脉制剂。常见的静脉制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见表2。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患者,静脉制剂药物复律是常用的复律方法。

2023房颤指南建议,存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二度Ⅱ型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或QTc间期延长(>500

ms)的患者,不推荐药物复律(COR:Ⅲ级;LOE:C级)。

存在上述缓慢心律失常的房颤患者,房颤可视为一种代偿,针对这类患者的治疗,应优先解决其原发心律失常,一线治疗是永久起搏器装置而不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物复律目前尚未确定心室率控制的最佳次数。03急诊心室率控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目前国内外最新指南普遍推荐将静息心室率<110次/min(即宽松的心室率控制)作为心室率控制治疗的初始心室率目标。房颤患者心室率控制的推荐意见早期指南推荐对房颤患者进行严格的心室率控制,但研究[33]发现,严格心室率控制(静息心室率<80次/min)患者与宽松心室率控制(静息心室率<110次/min)患者,在一系列不良心血管事件组成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严格心室率控制组:12.9%vs.宽松心室率控制组:14.9%),且宽松心室率控制组比严格心室率控制组更容易达到目标控制心室率(97.7%vs.67.0%,P<0.001),这一

结论也在其他研究中被证实。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药物的选择√用于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的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钙通道阻滞剂及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物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症状、合并症及药物潜在的副作用。√既往指南对控制心室率药物的选择做了详细推荐,既往指南与2023中国房

颤指南的详细比较(表4)。诱发因素常单独或者相互联合作用于心肌04识别和管理急性房颤诱发因素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栓塞和遗传因素等是房颤的重要易感因素,感染、酗酒、腹泻、电解质紊乱、短睡眠时长等也是房颤的常见诱因。肥胖人

73%脓毒症糖尿病人群

73%肥厚型心肌病

20%高血压人群

50%吸烟人群

58%长期酗酒

47%房颤发生风险增加脓毒症患者、严重脓毒症患者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房颤发生率分别为10%、22%和40%;吸烟者的后代成年后患房颤的概率也会增加,吸烟包数每增加1包/d,后代房颤发生率增加18%。2023房颤指南建议继发于某些急症或全身性疾病或有诱发因素的房颤,应针对病因和诱因进行治疗(COR:Ⅰ级;LOE:C级)。房颤发生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减肥在肥胖人群中,通过对肥胖因素的干预,可减缓房颤患者的疾病进展过程戒酒在饮酒人群中,戒酒可明显减少房颤复发;正压通气治疗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中,使用正压通气治疗患者较未使用正压通气治疗患者,房颤复发率降低57%。对于继发于急症、全身性疾病或有诱发因素的房颤患者,应积极针对病因和诱因进行治疗,以减少房颤复发。2020

ESC/EACTS房颤指南首次提出“ABC途径”房颤管理理念,其中“C”指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共存疾病的管理,强调要综合管理合并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肥胖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推荐通过体育锻炼、戒酒等生活方式的优化减少房颤复发。如何减少房颤复发应建立多学科合作及过渡性房颤门诊05提高急诊室房颤处理效率房颤急性发作经临床治疗稳定后建议患者至房颤门诊就诊,评估房颤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节律控制适应证等。建议

推荐等级

证据级别因房颤发作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如症状明显的低血压、晕厥,或肺水肿等)应立即同步直流电复律。ⅠⅠCC继发于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