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中级)_第1页
2016年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中级)_第2页
2016年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中级)_第3页
2016年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中级)_第4页
2016年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中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一章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

第二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法规与政策第三章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

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第五章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

第六章我国人民调解、信访工作、和突发事件应对法规与政策

第七章我国社区矫正、禁毒和治安管理法规与政策

第八章我国烈士表扬与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

第九章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第十章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效劳法规与政策

第十一章我国社会组织法规与政策

第十二章我国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法规与政策

第十三章我国健康与方案生育法规与政策

第十四章我国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

第一章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概述重点内容(一)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特点1.法规的种类与制定过程2.社会政策与社会政策运行(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1.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法规与政策2.我国促进和标准社会工作开展的法规与政策3.我国在社会工作主要业务领域中的相关法规与政策(三)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和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1.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2.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体系

一、社会工作法规体系〔一〕法规的含义含义:是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为标准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维持社会各方面的运行秩序和对社会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的各种标准性文件的总称。〔广义〕“法律”+“标准性”特点:标准性强制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政府政策文件〔二〕法规的主要种类〔一〕政策和公共政策1.政策:----政府和政党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总体方针、行动准那么和具体行动的总和。二、社会政策体系2.公共政策含义---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开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那么的总和。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社会性种类---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环境政策、国防政策、外交政策

〔各级政府都是公共政策的主体〕---全国性公共政策〔中央政府制定〕、地方性公共政策3.政策文件含义---以各种形式发布的政策文本种类---公开发布、内部发布---保密文件、非保密文件〔二〕社会政策含义:----是政府为了满足民生需求、维护社会公平、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公共资源、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开展、为民众提供福利性社会效劳的政策体系。以人为本“社会政策”是一个宏大的行动体系,我国包括: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住房保障政策,以及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流动人口等专门对象的权利保护和社会效劳政策,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开展、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相关政策〔三〕社会政策的主体与对象1.主体:----是指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主动行动者,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实施者。2.对象社会政策的对象指,政策针对的民众,即社会政策范围中各类社会福利工程的受益人和各项社会效劳的接受者普惠型社会政策---所有民众特惠型〔选择型〕---特殊困难个人和家庭〔四〕社会政策的资源调动方式--社会政策的资源投入方式:资金〔最主要〕+人力+实物资源调动方式:社会建设:民生事业+社会治理目的:减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第二节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法规与政策我国有关社会建设的一般性法规与政策:

〔一〕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论述:四个“深刻”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二〕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对社会建设的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社会建设的论述:全面深化改革为目标,将社会建设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系中〔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法制化建设的论述:保障公民权利、改善民生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理法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假设干重大问题决定》〔2006十六届六中全会〕:我国社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人才开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社工专业人才提升为国家六枝主体人才队伍《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二、我国促进和标准社会工作开展的法规与政策社会工作主要业务领域1.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2.针对特定人群的法规与政策3.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4.人民调解、信访、突发事件应对法规与政策5.社区矫正、禁毒、治安管理法规与政策6.烈士褒扬和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7.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8.公益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的法规与政策9.社会组织法规与政策10.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政策11.健康与计划生育等法规与政策12.社会保险法规与政策三、我国社会工作主要业务领域中相关的法规与政策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积极促进一、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作用1.建构社会工作制度:《决定》重视社工,标准化引导,如社工师证书2.为社会工作具体效劳工作提供依据和保障:如老年人、儿童权益保障法3.提供制度保障、资源支持促进社工人才队伍、社会工作机构开展:减免社工机构税收、政府购置效劳、硬件条件场地提供第三节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和社会工

作实践的关系1.社工作为专业人才队伍促进社会政策实施:社工专业化,能解决复杂问题;社工参与社会政策所有领域的政策实施2.从专业视角就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社会政策制定、评估、改革建言献策:社会工作者具有“专家”和“基层实践者”双重角色二、社会工作实践对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作用第二章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法规与政策

重点内容(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1.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的要求2.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的要求3.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鼓励工作的要求(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1.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2.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3.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目标4.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

(三)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政策1.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主体、对象及范围2.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程序与监督管理(四)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政策1.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主要目标2.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管理制度的措施3.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能力建设的要求4.发挥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功能与作用的要求5.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支持保障体系的要求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的要求第一节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法规与政策〔加强社工专业人才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升社工认知度和认可度、提高社工数量和结构及素质、创立和谐社会〕〔18部委2011年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具体内容统筹规划制定规划、建立长效机制、配置资源、明确任务、建立保障措施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与职业认同感专业培训三项工程、两项培训、4点要求专业教育11项要求二、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的要求〔一〕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设置范围、数量结构、配备比例、职责任务、任职条件〔二〕以基层为重点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第一重要用武之地〕城市、乡镇、农村社区,民族地区要政治立场坚决、熟悉民族和宗教事务〔三〕明确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第二重要用武之地〕社工纳入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在儿青、妇女、老人、残疾人、婚姻家庭、优抚等领域〔四〕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第三重要用武之地〕通过政府购置效劳〔五〕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第四重要用武之地〕〔六〕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党政机关公务员招录时,可优先富有基层经验的社工;鼓励社工效劳新农村、遥远贫困、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老少边穷地区〕〔七〕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效劳机制:力量的补充〔三社联动、社会资本〕三、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鼓励工作的要求评价制度薪酬保障表彰奖励制度岗位职责、品德、能力和业绩事业单位按国家规定党委、政府为导向获得证书人员为重点基层社区、民间组织合理确定社工人员薪酬、办理社会保险用人单位社会力量为主体支持重点机构人员(村居委会、社会组织、公益慈善单位组织)参加考证奖励(物质、精神)鼓励用人单位聘用专业持证人员社会宣传(理解、尊重社工)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第二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总目标建立健全社工专业人才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造就人才队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具体目标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50万总量/5万初中级、1万高级社工);2020年(145万总量/20万中级、3万高级社工)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城乡、领域、专业、能力、年龄能力素质不断提升---普遍培训;职业道德、价值论理、专业理论知识、方法技术、实务能力、综合素质效能不断增强---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各方面的专业作用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政策法规制度、服务管理网络、组织、体制机制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效劳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管理人才教育与研究人才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与政策目标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管理体制机制培养政策评价政策使用政策激励保障政策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十大〕重点工程2015年目标2020年目标1、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初中级证书的社工,专业培训480小时↑所有人员全面系统良好培训2、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8万名管理人才、具有理论功底专业督导3、教育研究人才培养引进

500实训基地,3万硕士,300博士,3000名双师4、社会工作知识普及

完成厅局、处级干部轮训;基层服务管理人员知识普及;相关专业大学生通识课;加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社会认知与参与5、服务新农村建设计划200社工服务站每个扶贫县一家;5万农村社工重点工程2015年目标2020年目标6、服务边远贫疆和老区每年以培训、调训、挂职锻炼派500名每年派1000名做直接服务当地派社工到发达地区学习交流7、培训基地和教材建设300家实训基地;50家继续教育基地8、民办服务机构孵化基地50个国家级社工孵化基地8万家民办机构9、机构标准化建设示范200个示范地区,1000个示范单位,2000个示范社区10、信息系统建设200万在线用户县级信息平台〔一〕主体:各级政府(二)对象〔三〕范围:特困群体效劳

第三节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法规一、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主体、对象及范围二、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的程序与监督管理程序监督管理编制预算: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社工服务项目购买档案组织购买—公开招标加强过程监管:专业服务过程、任务完成、资金使用建立综合性评审机制:第三方评估全面客观科学评估:结果、短期、长远效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签订合同:考核并与后续购买服务挂钩:考核合格的继续购买服务;不合格则提建议整改、追究责任指导实施建立征信管理制度具体目标:1.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形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2.完善登记效劳和监督管理措施3.加强机构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开展;4.加快推进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建立支持保障体系总体目标:2020年开展8万家管理标准、效劳专业、作用明显、公信力强的民办社工效劳机构第四节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法规与政策一、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主要目标三个措施:〔一〕改进登记方式〔二〕强化监督管理〔三〕推动信息公开二、完善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管理制度四点要求:〔一〕进一步增强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内部治理能力----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理事会、监事会制度----提升战略谋划、工程运作、资源整合、创新开展和组织管理能力----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资金来源筹措〔造血功能〕----管理人才和专业督导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水平、解决负责问题三、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能力建设〔二〕着力提升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效劳水平----加强指导、监督与反响、优化社工机构区域布局、业务机构及效劳功能----建立健全效劳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培训,鼓励参加社工考试----加强效劳品牌建设,建立示范指导性的工程----承接高校社工专业师生实习实践任务〔三〕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联系志愿者制度----以社工机构为平台,招募志愿者,并进行专业培养志愿者为社会工作者----社工&志愿者互动,提升志愿效劳与专业效劳水平〔四〕加强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党群组织建设----指导建立党组织----支持有建立工、青、妇等组织三点要求:〔一〕支持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开展一是加大扶持开展力度,将该组织纳入政府购置社会工作效劳对象范围;二是加强监督管理,引导骨干机构参与组建、开展行业组织;三是积极探索竞争机制引入,不断提升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的效劳水平。四、发挥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的功能与作用〔二〕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行业自律一是指导社工行业组织标准建立各项制度;二是发挥社工行业组织前置和根底作用指导其逐步承担对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局部管理、培训等职责,逐步实现行业自律。〔三〕积极做好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行业效劳积极参与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划、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诉求,提出行业开展意见和建议;增进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为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争取有力支持。五、建立健全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支持保障体系练习题\〔多项选择〕根据《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效劳机构开展的意见》的要求,以下哪些机构要将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A.公益创投B.补贴奖励C.提供场所D.减免费用E.降低条件第三章

我国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重点内容

(一)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的一般规定

1.社会救助的总体要求

2.社会救助类型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规定

3.社会救助的监督管理

4.社会救助中的法律责任

(二)各类社会保障救助的法规与政策

1.最低生活保障法规与政策

2.特困人员供养法规与政策

3.受灾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

4.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

5.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

6.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

7.就业救助法规与政策

8.临时救助法规与政策

9.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主要法律依据:国务院出台《社会救助暂行方法》主要奉献:一是构建了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二是加强了社会救助统筹协调;三是坚持了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开展;四是强化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查询核对机制。第一节

社会救助法规与政策的一般规定〔一〕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原那么目的:保障公民的根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宗旨:稳定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实施: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水平: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开展水平相适应,工作原那么:救助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那么。一、社会救助的总体要求〔二〕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三〕社会救助协调机制〔四〕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挤占挪用。〔五〕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县级以上政府应按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二、社会救助类型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规定三、社会救助监督管理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求助应及时办理或转交其他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时受理或转交申请救助管理部门〔二〕申请救助的途径与相关监督

〔三〕社会救助的媒体宣传与监督宣传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宣传媒介:报刊、播送、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等途径宣传内容:宣传社会救助法律、法规和政策//公开社会救助资金、物资的管理和使用等情况监督:社会救助的工作人员接受监督,对其违反行为进行举报和投诉第二节最低生活保障及特困救助法规与政策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规与政策〔二〕低保的申请和审核申请受理审查审批发放动态管理二、特困人员供养法规与政策〔一〕特困人员定义三种“三无”人员---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不满16岁〕,---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扶养义务人的;或其法定义务人无能力赡养〔抚养、扶养〕的。由国家供养〔二〕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与方式内容:(1)提供根本生活条件;(2)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3)提供疾病治疗;(4)办理丧葬事宜。〔三〕特困人员供养申请对象申请供养:政府主动供养一、受灾人员救助法规与政策主要法律依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受灾人员救助----自然灾害受灾人员救助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平安事件中民政部门负责的生活救助参照执行第三节受灾人员救助与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一〕自然灾害救助总那么1.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原那么: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2.自然灾害救助组织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二〕自然灾害的灾后救助工作过渡性安置住房重建基本生活救助〔一〕城乡医疗救助的对象1.城市:金额:扣除各项医保可支付局部、单位报销局部、社会互助帮困等局部条件: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卫生、劳动保障、财政等部门制定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二、医疗救助法规与政策2.农村:条件: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二〕城乡医疗救助的形式:1.城市:2.农村〔三〕城乡医疗救助的申请与审批程序1.城市:2.农村〔一〕教育救助的含义、形式与标准1.对象:救助------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适当救助------〔1〕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2〕不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第四节教育救助与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一、教育救助法规与政策2.形式: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给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3.标准:保障教育救助对象根本学习、生活需求;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开展水平和教育救助对象的根本学习、生活需求确定并公布2014并轨为---公共租赁住房〔一〕住房救助含义、标准与申请1.对象: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2.实施方式: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3.困难和救助标准:县以上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开展水平、住房价格水平等因素确定并公布二、住房救助法规与政策〔二〕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政策1.调整公共租赁住房年度建设方案〔2014年〕2.整合公共租赁住房政府资金渠道地方资金、中央补助,国家开展改革委补助投资3.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定价机制结合本地区经济开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住房市场租金水平、建设与运营本钱、保障对象支付能力等因素,动态调整租金4.健全公共租赁住房分配管理制度综合考虑保障对象的住房困难程度、收入水平、申请顺序、保障需求以及房源等情况的根底上,合理确定轮候排序规那么,统一轮候配租〔一〕就业救助的含义国家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法,给予就业救助。

第五节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与

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

一、就业救助法规与政策

〔二〕就业救助的申请与批准申请---向住所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效劳机构提出登记---社区公共就业效劳机构就业效劳---免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低保失业人员有劳动能力的,但未就业的,连续3次以上据不接受相关就业效劳—减发或取消低保吸纳就业救助对象的用人单位,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政策。〔一〕临时救助含义、申请与标准1.含义:临时救助是国家对遭遇突发事件〔火灾、交通事故〕、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根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根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的应急性、过渡性的救助。二、临时救助法规与政策2.救助的形式---救助站救助一般不超过10天,特殊情况向上级民政主管部门备案可延长3.救助的内容食物、住处、医院救治、联系亲属或单位、乘车凭证〔一〕法律援助是指为了保障经济困难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效劳,政府提供给他们的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效劳。2003年实施《法律援助条例》三、法律援助法规与政策〔二〕法律援助的范围

1.行政、民事案件代理〔1〕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赔偿〔2〕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社保、低保〔3〕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两金〔4〕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兄弟姐妹、夫妻〕;----三费〔5〕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报酬〔6〕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见义勇为

2.委托刑事辩护或诉讼代理

〔1〕犯罪嫌疑人未聘请律师〔2〕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近亲属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3〕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没有委托诉讼代理人的〔三〕法律援助的申请和审查程序

1.申请--法律援助机构的属地管辖--提交相关材料:身份证明、经济困难的证明、案件材料--形式:书面申请或口头申请2.审查--要求补充相关材料,未补充视为撤销--决定援助--不予援助并说明理由练习题以下不属于城乡特殊困难未成年人教育求助对象的是〔〕A.持有农村五保供养证的未成年人杨某B.属于城市中无劳动力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小雨C.持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证和农村特困户求助证家庭的未成年子女D.当地政府规定需要教育救助的对象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权益保护法规与政策

重点内容(一)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1.老年人权益保护的主要内容

2.老年人权益保护中的法律责任

(二)妇女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1.妇女权益的主要内容

2.妇女权益保护中的法律责任

一、老年人权益的主要内容第一节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

一、老年人权益的主要内容二、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履行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职责违法失职,致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批评教育,责令改正行政处分,刑事责任家庭和社会成员赡养、扶养或者住房、财产干涉婚姻自由等纠纷调解、批评教育、治安处罚、民事、刑事责任养老机构设立程序不合法(人身、财产)侵害老年人权益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老年设施工程建设、其他(不按规定履行优待老年人义务)行政处罚、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第二节妇女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一、妇女权益的主要内容〔男女平等〕二、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维权方式具体方式法律责任自己主张要求有关部门处理,申请仲裁,起诉、申请法律援助(如结婚、离婚)视具体情节妇女组织要求并协助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帮助诉讼,揭露单位侵权行为各类侵权行为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刑事责任第三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一、未成年人权益的主要内容〔未满18岁〕1.生存权2.开展权3.受保护权4.参与权5.受教育权二、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方法(一)家庭保护监护和抚养(禁止弃溺、家暴)关爱与引导(生理、心理、行为,制止吸烟酗酒)教育与培养(义务教育)民主与尊重(告知听取意见)(二)学校保护实施素质教育(德智体)关爱与尊重(耐心、禁止体罚)开展成长教育(心理健康、青春期)确保健康与安全(父母接送、实物中毒)严重不良行为的专门教育(学校、父母、社会)(三)社会保护(四)司法保护(五)法律责任(下页)第四节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法规与政策一、残疾人权益的主要内容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局部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他残疾。残疾人合法权益包括:残疾人权益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二、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责任〔一〕残疾人组织责任受理投诉,支持帮助维权,有权要求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处侵权行为,支持诉讼。对侵害特定残疾人群体利益的行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三〕行政执法人员责任1.对侵害残疾人权益行为的申诉、控告、检举、拖延等压制不予查处,打击报复的---责令改正,行政处分。2.未依法履行职责,对侵权行为未及时制止或未给予必要帮助,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依法行政处分。第五章

我国婚姻家庭法规与政策重点内容

(一)婚姻家庭关系法规与政策

1.婚姻缔结的法律规定

2.家庭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

3.婚姻解除的条件、程序与法律后果

4.婚姻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对受害人的救助措施

(二)收养关系法规与政策

1.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

2.收养关系的法律效力

3.收养解除的条件与程序

4.收养解除的法律效力

第一节

婚姻家庭关系的法规与政策

一、婚姻缔结的法律规定结婚---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一〕结婚的条件结婚的条件分为两类: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1.结婚的必备条件〔1〕---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2〕---男女双方必须到达法定婚龄〔男22,女20〕〔出于自然因素-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的双重考虑〕〔3〕---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禁止重婚、有配偶与他人同居〕2.结婚的禁止条件〔1〕----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基于优生学和伦理学的双重考虑〕〔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亲缘关系,叔伯姑姨、表、堂、外甥子女、侄子女〕〔2〕----禁止患有一定疾病的人结婚(严重遗传性疾病、指定传染病、精神病)〔二〕结婚的程序1.结婚登记机关----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县民政机关或乡镇政府----一方为非中国内地居民那么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其指定〕民政部门

2.结婚登记程序:----申请----审查----登记申请:户口本、身份证、没有血缘关系的签字声明审查:审查证明、条件登记:当场登记,发给结婚证不符合结婚条件:未到法律婚龄非自愿一方或双方有配偶、重婚直系或旁系三代以内关系的医学上认为有不能结婚的疾病〔三〕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二、家庭成员间的权利和义务家庭成员关系范围:---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其他关系〔祖孙、兄弟姐妹关系〕三、婚姻解除的条件、程序与法律后果离婚分为登记离婚、诉讼离婚

登记离婚登记离婚也叫依行政程序离婚,是指夫妻双方自愿离婚,并对与离婚有关的子女和财产等问题达成一致,经过有关行政部门认可即可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离婚制度。关于离婚的两项特别规定一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二是: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的离婚---女方在以上时期男方不得提出离婚。---女方提出离婚的,或人民法院认为确有必要受理男方离婚请求的,不在此限。〔三〕离婚的法律后果1.离婚对夫妻的法律后果〔1〕离婚在夫妻身份关系上的后果(双方没有任何关系)---夫妻身份消失---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终止---继承权丧失〔2〕离婚在夫妻财产关系上的后果2.离婚救济制度离婚经济帮助经济帮助的性质--是解除婚姻关系时的一种善后措施。经济帮助的条件:一是,离婚时,已经存在困难。二是,受帮助一方生活确有困难。三是,提供帮助的一方应有负担能力。四、婚姻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及对受害人的救助措施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的概念救助措施是指有关组织对遭受家庭成员非法侵害的受害人提供各种援救、帮助的手段和方法。第二节

收养关系法规与政策

一、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和程序收养----就是指公民依法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从而使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建立拟制亲子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收养人:领养他人子女者为收养人,即养父母;送养人:将子女或儿童送给他人收养的父母、其他监护人和社会福利机构称送养人;被收养人:被他人收养的人为被收养人。特殊收养关系成立的条件1.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2.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3.收养继子女收养关系成立的程序----注意:必须进行收养登记

自愿订立收养协议

自愿办理收养公证

1.登记机关---县级民政部门

2.收养登记的程序----

申请---审查----登记二、收养关系的法律效力〔一〕收养的有效1、收养的拟制效力:确定养父母、养子女关系,养父母、养子女近亲属的关系确立2、收养的解消效力:对养子女与生父母的解除效力,对养子女与生父母亲属的解除效力〔二〕收养行为的无效1.原因:一是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当事人成立收养行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三是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2.确认程序:3.法律后果:三、收养解除的条件和程序〔一〕协议解除1.条件:①当事人同意②双方当事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③就财产关系处理达成一致意见

2.程序:申请-----审查-----登记〔二〕诉讼解除

1.解除的条件:〔1〕养子女未成年,收养人侵害被收养人合法权益〔虐待、遗弃〕,送养人可向法院诉讼〔2〕养子女已成年,养父母与成年养子女关系恶化。

2.解除的程序:诉讼程序:〔法院〕调解----判决四、收养解除的法律效力〔一〕身份上的效力1.养子女与养父母以及其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行消除,即拟制直系血亲和拟制旁系血亲关系消除。2.未成年养子女和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自行恢复;即自然直系血亲和自然旁系血亲自行恢复。3.成年养子女与生父母以及其他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否恢复,可以协商恢复。〔赡养老人,养育之恩〕〔二〕其他效力---财产关系1.经过一方扶养的成年养子女,对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养父母,应当给付生活费。2.因养子女成年后虐待、遗弃养父母而解除收养关系的,养父母可以要求养子女补偿收养期间支付的生活费和教育费。3.生父母补偿养父母收养期间对养子女的支出。第三节

财产继承法规与政策

一、继承的种类及法律关系〔一〕继承的概念继承---是指财产继承,即公民死亡后依法或依其生前所立的合法遗嘱,将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转移给他人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被继承人---遗留财产的人继承人---依法或依遗嘱取得财产的人遗产---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二〕继承的种类继承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继承人地位:本位继承代位继承转继承〔三〕继承法律关系1.主体:继承人、被继承人以外的所有人2.内容:继承权3.客体:遗产二、继承权的丧失、接受和放弃的法律规定〔一〕继承的丧失绝对丧失(1)成心杀害被继承人的(2)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相对丧失:(3)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4)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的。〔二〕继承的放弃与接受〔1〕继承开始后,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应当在遗产处理前,作出放弃继承的表示。没有表示的,视为接受继承。〔2〕受遗赠人应当在知道受遗赠后两个月内,作出接受或者放弃受遗赠的表示,到期没有表示的,视为放弃受遗赠。三、法定继承的法律规定法定继承:----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赠抚养协议和遗嘱或者遗嘱无效的情况下,继承人根据法律确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以及遗产分配的原那么,取得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四、遗嘱继承的法律规定遗嘱的概念是公民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个人财产和其他事务预先作出处分并于其死亡时发生法律效力的一种法律行为。五、遗赠和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规定(一)遗赠概念:---遗赠是遗嘱人以遗嘱形式将自己财产的一局部或全部赠与国家、集体组织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并于遗嘱人死亡时生效的法律行为。六、遗产处理的法律规定〔一〕继承的开始1.概念-----继承于继承人死亡时开始2.继承开始的时间

3.继承开始的地点4.

继承的通知:第六章我国人民调解、信访工作和突发事件应对法规与政策重点内容(一)人民调解法规与政策1.人民调解的原那么2.当事人在调解中的权利和义务3.人民调解的程序4.调解协议的内容、效力及确认(二)信访工作法规与政策1.信访工作的机构和渠道2.信访事项的提出、受理、办理和督办3.信访的法律责任4.信访制度改革

第一节人民调解法规与政策

一、人民调解的概念和原那么〔一〕人民调解的概念:1、概念: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奉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

2、人民调解制度的性质:------是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效劳的一项民主制度,------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法律制度。

〔二〕人民调解的根本体制意义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调解是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重要形式,人民调解委员会是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员来自群众

〔三〕人民调解的原那么1.依法调解原那么:〔1〕受理调解纠纷的范围要合法〔调解都是民事纠纷〕〔2〕调解依据是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相关道德标准〔3〕调解协议要合法2.自愿平等原那么:〔1〕调解自愿----纠纷双方当事人自愿调解〔2〕协议一致----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当事人思想认识&是非性问题,开导、干活、说服〕〔3〕履行自愿----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力,履行与否出自于当事人自愿

3.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那么:〔1〕调解不是起诉的必经程序,调解、仲裁、行政、司法途径都是当事人可以选择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2〕经调解达成或未达成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均可再向法院起诉

二、当事人在调解中的权利和义务

三、人民调解的程序

〔一〕受理纠纷1.申请调解:〔1〕一方或双方主动申请〔2〕形式:2.主动调解:〔1〕材料来源:群众报告//有关单位转告//调解员亲自获知〔2〕主动受理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纠纷的根本来源和重要形式。

〔二〕调查研究-----询问了解双方当事人意见和要求〔三〕进行调解

〔四〕结束调解1.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互谅互让、平等协商2.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结束调解.告知纠纷解决的依法通过仲裁、行政、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四、调解协议的内容、效力及确认

〔一〕调解协议的内容〔二〕调解协议的效力〔三〕调解协议确实认

第二节信访工作法规与政策

一、信访工作的机构和渠道

概念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二、信访事项的提出、受理、办理和督办

信访事项的提出信访事项范围---国家、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行政机关、公共事务管理组织、提供公共效劳的企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属于专门机关处理的事项向有权机关提出〔立法、司法机关〕需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的按程序

三、信访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突发事件应对法规与政策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与分级

突发事件的概念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平安事件。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与原那么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二〕突发事件应对原那么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第七章

我国社区矫正、禁毒和治安管理法规与政策

重点内容(一)社区矫正法规与政策1.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职责分工和保障制度2.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交付接收及宣告3.社区矫正的实施4.社区矫正警告、处分及减刑5.未成年人社区矫正6.进一步推进和健全社区矫正的政策措施

第一节社区矫正法规与政策

一、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职责分工和保障制度社区矫正及其适用范围1.社区矫正概念社区矫正与监禁矫正是两种相对的行刑方式。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犯罪--—-刑罚——刑罚的执行主刑:

管制

拘役

拘役和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缓刑有期徒刑

有期徒刑可以监内执行和监外执行无期徒刑

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可以假释

监外执行的对象: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③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二、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交付接收及宣告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评估主体:法院、检察院、公安、监狱或委托司法行政机关评估内容: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三、社区矫正的实施社区矫正小组、方案制订及档案1.社区矫正小组成员组成〔司法所人员为组长、社工、志愿者、单位、学校、家属〕//签订责任书,明确责任与义务2.社区矫正方案对象评估后具体制定//适时调整3.社区矫正档案相关法律文书//司法和矫正小组工作记录//相关材料四、社区矫正警告、处分及减刑1.社区矫正警告—违反社区矫正期间应遵守的一般规定,由县司法局做出书面警告。2.社区矫正处分—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和禁止令,可由公安机关治安处分。3.撤销缓刑、假释—严重违反相关规定,由人民法院裁定撤销。4.收监—违反监外执行有关规定,警告不改。5.减刑—县司法局提出,市司法局审核,中级法院裁定五、未成年人社区矫正1.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2.规定:与成年矫正人员分开、保密、矫正小组成员熟悉青少年特点、易于身心健康的管理措施、教育方式适当〔思想道德教育〕、就学结业帮助、监护职责强化、社会融入六、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社区矫正的政策措施主要任务:一是要全面落实社区矫正工作根本任务;二是要积极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建设;三是要进一步健全社区矫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四是要切实加强社区矫正机构和队伍建设;五是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节

禁毒法规与政策

一、禁毒工作的总体要求

毒品的含义: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二、禁毒宣传教育

主体:各级政府、

工、青、妇、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卫生部门出版传媒机场、车站、娱乐场所等未成年人父母、监护人

三、毒品管制1.原植物种植管制

2.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易制毒化学品管制3.毒品查缉

四、吸毒成瘾认定及其检测程序规定吸毒成瘾认定吸毒成瘾,是指吸毒人员因反复使用毒品而导致的慢性复发性脑病,表现为不顾不良后果、强迫性寻求及使用毒品的行为.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个人健康及社会功能损害。

五、戒毒措施

社区戒毒

公安机关----主管机关吸毒人员户籍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直接负责公安、司法行政、卫生、民政----协助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劳动行政部门----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援助为期:三年

六、禁毒的法律责任

行为法律责任走私、贩卖、种植、制造毒品等治安管理处罚/刑事责任包庇窝藏他人贩毒等治安管理处罚/刑事责任容留他人吸毒、介绍买卖毒品行政处罚/刑事责任吸食、注射毒品治安管理处罚致毒品原植物流入非法渠道行政处罚/刑事责任致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行政处罚/刑事责任娱乐场所涉毒行政处罚/刑事责任擅自从事戒毒治疗业务行政处罚/刑事责任公安司法行政机关违法行为行政处分/刑事责任

第三节治安管理处分法规与政策

一、治安管理处分的种类和适用治安管理处分的种类(1)警告;(2)罚款;(3)行政拘留;(4)撤消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二、治安管理处分的程序

调查、决定、执行〔一〕调查受理:报案、控告、举报、自首原那么:严禁刑讯逼供或者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保密: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回避:〔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与当事人有其他关系

三、治安管理执法监督

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的要求--应遵守相关纪律:不得打骂侮辱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接受社会监督;公正严格、不能徇私舞弊--罚款需罚缴别离,上缴国库第八章我国烈士表扬与优抚安置法规与政策重点内容(一)烈士表扬法规与政策1.烈士评定2.烈士表扬金和烈士遗属抚恤优待3.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和管理4.烈士纪念日的设立(二)军人抚恤优待法规与政策1.抚恤优待对象的认定2.死亡抚恤的具体规定3.残疾抚恤的具体规定4.优待的具体内容5.依照、参照军人抚恤执行的其他情形

第一节烈士表扬法规与政策优抚安置:以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牺牲、奉献对军人及其家属为主要对象进行的优待、抚恤、表扬、退役安置等工作。烈士表扬:对为国家、民族、社会和人民而荣耀献身的烈士所进行的各类纪念、宣传、优抚活动的总称,是以教育、鼓舞、鼓励社会全体成员发扬忘我牺牲精神的一种政治社会行为。

一、烈士评定

〔一〕评定烈士的标准1.公民牺牲评定为烈士的人2.军人牺牲批准为烈士〔含参战参训民兵民工预备役〕

3.对历史问题的处理《烈士表扬条例》施行前牺牲人员的烈士评定工作,适用其牺牲时施行的有关法规。追认、补办的经县级政府审查报省级政府批准

〔二〕烈士评定机关公民牺牲评定为烈士的机关--县级民政部门按申请核实后报本级政府审核

〔三〕《烈士证明书》发放1.评定或批准机关填发《烈士通知书》2.邮寄给烈士遗属居住地县、市、市辖区政府3.县政府填写《烈士证明书》发遗属近亲属持烈士证顺序:父母〔抚养人〕、配偶、子女。多子女的,由长子女持证。没有前述的,那么发给由年长的兄弟姐妹。假设上升都没有,那么不发证。

二、烈士表扬金和烈士遗属抚恤优待

〔一〕烈士表扬金〔二〕一次性抚恤金〔三〕定期抚恤金〔四〕烈士遗属优待

三、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管理

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申报条件(1)为纪念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等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战役和主要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2)为纪念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烈士而修建的烈士纪念设施。(3)为纪念为中国革命斗争中牺牲的知名国际友人而修建的纪念设施。(4)位于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规模较大的烈士纪念设施。

第二节军人抚恤优待法规与政策

一、抚恤优待的含义及对象的认定

抚恤、优待的含义:抚恤----是指对残疾军人、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遗属,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与抚恤金优待,分为死亡抚恤和残疾抚恤两种。

2、优待----优待是指按照国家规定对优抚对象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高于普通社会成员的优先、优惠待遇。

二、死亡抚恤的具体规定

死亡抚恤的对象和现役军人死亡性质的认定:

三、残疾抚恤的具体规定

〔一〕残疾抚恤的对象和现役军人残疾性质及等级的认定

〔二〕残疾军人抚恤的标准及待遇抚恤金标准:〔1〕参照全国职工平均工资。〔2〕由民政部、财政部规定。〔3〕特殊困难可增发。

四、优待的具体内容

义务兵和初级士官享受的相关优待〔1〕义务兵服役期间家庭享受优待金等优待,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2〕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工作职位保存,之后可复工复职,算工龄。〔3〕义务兵和初级士官入伍前承包地保存并减免相关负担。〔4〕义务兵平信免费邮寄。

五、参照军人抚恤执行的情形

〔一〕参战参训的非现役军人〔预备役、民兵民工〕〔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警察〔因公负伤、致残、死亡〕〔三〕其他社会人员〔见义勇为〕〔四〕军休退休抚恤优待

第三节退役士兵安置法规与政策

一、退役士兵安置根本原那么

以扶持就业为主,自主就业、安排工作、退休、供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二、退役士兵移交和接收

〔一〕报到〔批准退役30日内,到退役士兵安置办〕〔二〕档案移交、落户退役士兵发生与服役有关的问题,由其原部队负责处理;发生与安置有关的问题,由安置地人民政府负责处理

三、退役士兵安置主要方式

士官士官的级别和六个服役期初级士官

中级士官高级士官

四、退役士兵保险关系的接续

〔一〕养老保险〔二〕医疗保险〔三〕失业保险服役年限视同缴费年限,也视为工龄

第四节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法规与政策

一、军队干部离休、退休的条件和待遇

退休条件:男年满55岁;女年满50岁因战、因公致残或积劳成疾根本丧失工作能力

二、军队干部退休安置方法

安置程序:军级政治机关省级民政部门

离退休干部效劳管理原那么:----根本政治待遇不变,生活待遇还要略为从优

三、军休干部效劳管理

军休干部效劳管理根本原那么政治关心、生活照顾、效劳为先、依法管理军休干部效劳管理内容落实政治待遇做好效劳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宣传第九章

我国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和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法规与政策一、居民委员会的性质、组织设置和主要职能居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特点1.性质:居民委员会--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效劳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特点:群众性〔某一地区的居民,不分民族种族等〕、自治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效劳、自我监督〕、地域性〔依居住状况、人口多少而定〕

二、居民自治的根本内容四个民主---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三、居民委员会与政府组织以及相关组织的关系居民委员会与政权组织的关系1.居委会协助不设区市、市辖区政府或派出机关开展工作2.不设区市、市辖区政府或派出机关对居委会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第二节

农村村民自治法规与政策一、村民委员会的性质、结构和主要职能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组织构成村民委员会性质:---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效劳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二、村民委员会的选举村委会成员:---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为三年,届满及时换届选举。可连选连任,主任、副主任、委员三、村民〔代表〕会议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自治的根本载体和重要形式,是最高决策机构,负有在村民自治中的各项重要职能。四、村民委员会与政府组织以及相关组织的关系村民委员会与政府组织的关系一方面,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开展工作;另一方面,乡镇政府对村委会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第三节

社区建设法规与政策一、社区建设的含义和根本原那么社区建设的含义和重要意义1.社区的含义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社区建设的含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开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二、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一〕社区党的建设1.目标〔五好〕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三、

社区建设的运行机制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第四节社区效劳法规与政策一、社区效劳的含义和根本原那么二、社区公共效劳三、社区社会工作效劳和志愿效劳四、社区便民商业性效劳《社区效劳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第十章我国公益慈善事业与志愿效劳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公益慈善事业法规与政策一、公益慈善事业的界定及公益慈善组织的分类〔一〕公益慈善事业的界定1.公益事业的界定2.慈善事业的界定:慈善事业是指通过志愿精神的发挥和互助手段的使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其客观效果是让具备物质根底和时机公平的人获得道德价值感上的幸福快乐,让缺乏物质满足和时机公平的人获得满足感及幸福快乐,具有明显的道德维度。2.慈善事业的界定: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狭义:社会救济与社会救助事业;广义:既包含了狭义的救济救助事业,还包含教育、医疗、健康、科学、文化社会福利等多领域中的互助及志愿效劳。二、公益事业捐赠的规定

关于公益事业工程工程的捐赠(1)订立协议:捐赠人&受赠人订立协议(2)按章办理:施工过程可由任一方组织(3)竣工通报:验收(4)留名纪念(5)优惠支持三、公益信托的规定〔一〕公益信托的界定公益信托是指为了以下公共利益目的之一而设立的信托:

〔二〕公益信托的设立与终止设立①必须有合法的信托目的;②必须有确定的信托财产,并且该信托财产必须是委托人合法所有的财产;③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信托合同、遗嘱或者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等其他书面文件等〕四、救灾捐赠管理的规定〔一〕捐赠人和受赠人的权利与义务〔二〕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和使用使用范围(1)解决灾民衣、食、住、医等生活困难。(2)紧急抢救、转移和安置灾民。(3)灾民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4)捐赠人指定的与救灾直接相关的用途。(5)经同级政府批准的其他用于救灾的必要开支。五、彩票管理的规定--彩票,是指国家为筹集社会公益资金,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开展而特许发行、依法销售,自然人自愿购置,并按照特定规那么获得中奖时机的凭证。国务院特许发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彩票的发行、销售:国务院特许发行福利彩票、体育彩票民政部设立福利彩票的发行机构;国家体育总局设立体育彩票的发行机构。财政部负责审批彩票的品种省级民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设立彩票的销售机构第二节志愿效劳法规与政策

一、志愿效劳的界定与特征志愿效劳相关概念界定志愿效劳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自愿奉献时间和智力、体力、技能等,帮助他人、效劳社会的公益行为志愿者是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奉献时间、智力、体力和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公益效劳的人。

志愿效劳组织〔中义〕志愿效劳组织包括依法登记注册、专门从事志愿效劳的非营利社会团体法人和组织志愿效劳活动的机关、非营利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二、志愿效劳中的权利与义务三、志愿效劳组织管理规定〔一〕志愿者招募注册招募注册的规定招募---注意民事行为能力;根本技能和身体素质;公布效劳有关信息;告知风险;明确地域范围;信息保密,招募境外志愿者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遵守法律其他规定。

志愿效劳记录的管理和使用保存与保密转移与共享(本人同意)提供证明(升学、入伍、就业)报送与发布(县民政部门)四、志愿效劳基金的规定全国性的志愿效劳基金会---中国志愿效劳基金会地方的--四川省志愿效劳基金会主要法律依据:《基金会管理条例》

第十一章我国社会组织法规与政策

第一节社会团体管理法规与政策

社会团体:是指由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团要活动,必须有法人资格。但免予的除外

一、社会团体成立登记

免予社团登记的团体1.单位内部的团体2.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团体---〔中国开头〕工、青、妇、科、侨、台、青年、工商3.国务院机构编制内免予登记的团体---〔中国开头〕文学艺术联和会=文联、作、新、对外友好、外交、贸促、残、宋庆龄、法、红会、职工思政、欧美同学会、黄埔、职教社4.其他免于登记的社会团体〔即中国文联属11个文艺家协会:中国戏曲家协会、摄影家协会等〕

二、

社会团体的管理

〔一〕登记事项的管理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立一是民政部不再受理、办理全国性社团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的设立申请等二是全国性社团可以自行决定分支、代表机构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三社团分支、代表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四社团不能设立地域性分支机构五社团的分支、代表机构符合名称标准六社团财务账户统一管理七社团接受年检,信息公开

〔二〕财务制度

1.依法建账,独立银行账户并报登记机关备案2.标准会计行为3.接受审计监督〔两种情形〕一是社团资产来源于国家拨款或社会捐赠、资助;二是社团换届、更换法人离任审计

〔三〕税收政策

依法纳税:按期进行纳税申报,保送申报表&会计报表

〔四〕年检与评估1.年检制度3月31日报业务主管单位,上一年度工作报告初审同意后,5月31日报登记管理机关,接受年检2.评估方法申请参加评估条件〔二选一〕(1)取得社会组织登记证书满两年,未参加过社会组织评估的;(2)获得的评估等级满5年有效期的。

第二节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法规与政策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登记概念:--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效劳活动的社会组织。

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需要的文件:1、登记申请书;〔姓名、法人、资金、开办理由〕2、业务主管单位的批准文件;〔资金、场所〕3、场所使用权证明;〔有权证或一年期以上使用证明〕4、验资报告;5、拟任负责人的根本情况、身份证明;〔姓名、民族、单位〕6、章程草案〔名称、宗旨、效劳范围、管理制度等〕。

二、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

变更登记1.住所、业务范围、负责人、资金等事项变更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30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2.业务主管单位变更原业务单位出具文件90日内找新的业务主管并变更登记3.修改章程或合伙协议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30日内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审查登记时间:60日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终止

〔一〕注销登记(1)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出现。(2)不再具备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规定的条件(3)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宗旨发生根本变化。(4)由于其他变更原因,导致其不属于原登记管理机关的管辖范围。(5)民办非企业单位因分立而解散。

〔二〕撤销登记一是在申请登记时弄虚作假,骗取登记。二是业务主管单位撤销批准。三是严重违规的,如出借公章、挪用公款

第三节基金会管理法规与政策

一、基金会的设立

概念-----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一〕基金会的分类及设立条件分类:〔根据是否可以向公众募捐〕〔1〕〔公众募捐〕公募基金会=面向公众募捐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地方性公募基金会〔2〕〔非公众募捐〕非公募基金会=不得面向公众募捐的

二、基金会的治理结构

〔一〕理事会的组成及职责理事会的组成〔1〕理事数量:5-25人。〔2〕任期:由章程定,每届不超过5年,可连选可以连任。

限制:(1)基金会理事遇有个人利益与基金会利益关联时,不得参与相关事宜的决策。(2)理事会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章程规定决策不当,致使基金会遭受财产损失的,参与决策的理事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职责:〔1〕依照章程规定的程序检查基金会财务和会计资料,监督理事会遵守法律和章程的情况。〔2〕列席理事会会议,有权向理事会提出质询和建议,〔3〕向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以及税务会计主管部门反映情况。

一、促进就业的原那么及政策支持〔一〕原那么1.国家促进就业原那么--—国家、国务院、县级以上政府2.平等就业与自主择业--—妇女、传染病患者、农民工3.照顾特殊与困难群体--—妇女、残疾人、少数民族、退役军人4.禁用童工:16、16-18第十二章我国劳动就业和劳动关系法规与政策第一节

促进就业的法规与政策〔二〕政策支持〔促进就业〕产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财政政策:专项资金职业介绍、培训、公益岗位失业保险制度:5险优惠政策:享有税收优惠的企业、人员,残疾人等6类金融政策:自主创业统筹兼顾:城乡就业平等就业效劳:政策咨询、就业培训及指导就业效劳与管理1.公共就业效劳------政府责任为劳动者的效劳、为用人单位的效劳、职业指导2.职业中介机构------市场促进设立条件、程序、业务范围、禁止行为3.劳动力调查、登记制度------制度设立劳动力调查统计、就业登记、失业登记二、就业效劳与就业援助一、劳动合同的订立订立劳动合同的原那么: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平等原那么合法公平:劳动内容、主体等老实信用:不胁迫第二节劳动合同的规定劳动合同履行:履行原那么:实行〔双方义务〕、全面〔履行义务〕、合作履行〔相互配合〕原那么履行规定:〔1〕按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2〕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3〕平安劳动环境保护〔4〕不因单位变更影响劳动合同履行二、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提前解除1.双方当事人协商解除、2.劳动者提前解除---提前30日书面通知、试用期提前3日通知解除、立即解除3.用人单位提前解除---立即解除、通知解除、经济性裁员提前30天书面通知,或补偿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不得解除的六种情形〕三、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集体合同1.订立主体:工会----用人单位2.集体合同类别://专项集体合同--劳动平安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