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17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学说_第1页
20141017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学说_第2页
20141017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学说_第3页
20141017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学说_第4页
20141017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学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学说

从古希腊的社会状况,理解城邦政治的本质,政治理论的特征,理解几位智者的政治思想。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有6节:一、古希腊社会状况与政治学说概述

二、七贤与智者的政治思想三、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政治学说四、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说五、伊壁鸠鲁与斯多噶的政治学说六、古罗马政治学说一、古希腊社会状况与政治学说概述〔一〕城邦的本质〔二〕古希腊政治理论的特征二、七贤与智者的政治思想〔一〕七贤的政治思想〔二〕毕达哥拉斯派的政治思想〔三〕赫拉克利特的政治思想〔四〕智者的政治思想〔一〕七贤的政治思想

1.七贤2.七贤政治的特点1.七贤七贤大约生活在公元前7世纪-前6世纪初。他们分别是:立法家梭伦,立法家克娄布鲁、费雷居德、诗人艾比美尼德、奇伦、毕大各、阿那卡尔锡,律师之父比亚士、僭主柏连德、哲学家泰勒斯以及弥孙。2.七贤政治的特点1.主张温和政治,强调中庸,反对贫富悬殊和阶级冲突2.推崇法治3.正义是政治的最高价值〔二〕毕达哥拉斯派的政治思想1.生平及影响2.政治思想1.生平及影响约于公元前570年生于爱奥尼亚的殖民城邦萨摩斯。父亲是一个富商。毕达哥拉斯从小受米利都学派的影响,曾问学于泰勒斯,并曾听过阿那克西曼德的讲演,毕达哥拉斯早年游学于埃及、巴比伦诸国,学习神学、算术与几何学、回到萨摩斯后毕达哥拉斯发现那里正被僭主波吕克拉底统治。便移居‘大希腊’〔南意大利〕的城邦克罗顿。在南意大利。华达哥拉斯成为一个传道师,向听众讲授游学中冥思苦想之所得,吸引了大批信徒。他把信徒们组织成为一个团体,史称‘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哥拉斯据说是第一个自称为“哲学家’的人。他把爱智与智慧相区分,认为人只是一个爱智者,只有神才有真智慧、哲学家就是爱智者、因此,以“爱’为本质的哲学家,绝不仅限于认知,更重要的,他是知识的实践者。故而,哲学也可以说意味着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毕达哥拉斯成为第一个古希腊意义上的理论家”。毕达哥拉斯开创了这样的一种传统只有经过沉思〔理性思考〕的生活才是善的和正义的生活,这个传统所派生出来的一个命题是只有经过理性论证的权力才是正义的与合法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曾经在数十年内控制着南意大利的许多城邦,其政绩为后人称颂。大约于公元前500年,毕达哥拉斯被政治对手所杀。公元前460年左右,毕达哥拉斯学派再遭打击,其主要成员纷纷避居希腊外乡。

〔1〕和谐论〔2〕和谐在于数〔3〕“知识”与”“美”2.政治思想

〔1〕和谐论和谐是秩序,但无论何种秩序都建立在差异之上,因此,强调和谐和秩序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差异或抹煞差异,而是使差异在保持自身的根底上到达真正统一。差异与秩序的关系,是古希腊政治哲学中的根本问题之一,在古希腊哲学中被表述为一与多的关系这个问题。和谐意味着差异的组合或对立的统一。

和谐在于数毕达哥拉斯的奉献就在于发现不同事物之间只有某种比率关系。而这种比率关系将会导致和谐的呈现。有一次,毕达哥拉斯走过铁匠铺,从铁匠打铁时发出的谐音中得到启发,发现谐音的音之间存在着比率关系。其实不仅在音乐中间,在几何、雕塑、形象中和谐总是意味着存在着一种可以找到的数的比率关系。正是数的合比例性导致了音乐与各种技艺的和谐。而音乐、几何、宇宙天体等乃是和谐的最好范例。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学说的意义在于“数”作为一种尺度,可以调整在一个统一体中的差异,使差异在保持自身的同时到达整体的和谐;这一尺度可以通过知识来获得、因此秩序与和谐的实现来自于知识、城邦同样是差异的统一体,城邦之和谐也符合数的比率关系。因此,政治秩序离不开知识、毕达哥拉斯的比率和谐观,实质上也对城邦传统的比例正义观的一种再阐释。毕达哥拉斯的关于“数的思想运用于城邦统治中,就在于作为一个城邦的统治者,把握权力的知识关系到能否合理的和正义的统治。毕达哥拉斯学说的要点在于合理的权力运作根源于知识,知识成为正确行使权力的根底和保障。〔2〕和谐在于数什么是知识?知识就是能够造就美的东西,美就是和谐、因此,美就是秩序、正义与善,希腊人习惯把正义的城都称作美的城郊。故而,知识就不仅是一些技术,而是造就和谐与美的实践,知识是城邦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实践。把政治现实问题的解决看作是一个有关知识的问题,而且是有关美的知识的问题,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伟大奉献。〔3〕“知识”与“美”

三、赫拉克利特的政治思想

1.生平与著述

2.政治思想赫拉克利特大约于公元前530年生于爱菲索安德罗克罗王族。赫拉克利特年轻时,放弃了贵族责任,拒绝参与政治。他原是王位继承人,但他把王位让给了弟弟、他还拒绝了爱菲索人的要求,他们希望赫拉克利特能够为城邦立法、赫拉克利特疏远政治的原因,是他认为爱菲素的政制已经朽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了赫拉克利特后来避居到当地最受崇敬的狩猎女神阿耳忒弥山的神庙附近,把他的著作存放在阿耳忒弥斯神庙中、他在余下的时间里和孩子们玩骰子,从中认识到世界不过是神与命运的游戏场,最后他隐居山林,吃树皮草根过活,大约在公元前480年赫拉克利特利死于水肿病。赫拉克利特是属于诗人、先知那一类的,他不是后世的那种以博闻强记为务的学者,他的论述只是对生活的真实表达,是生存的自然延伸,不是为了别人。正加尼采所说;“因为世界永远需要真理,因而永远需要赫拉克利特,尽管赫拉克利特并不需要世界。”。

1.生平与著述

2.政治思想

〔1〕逻各斯〔2〕战争说〔3〕法治思想

〔1〕逻各斯“逻各斯”本来含有言说的意思,而赫拉克利特把那种一般的与本原无关的言说,称为意见,把使本原被呈现的言说,才称为真正的“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指出逻各斯才是为世界万物奠定根底的永恒本原。人类的正义与法都源于逻各斯,并为了逻各斯而存在。〔1〕逻各斯有了逻各斯,人与人之间才能团结为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因为逻各斯是公民的交往得以真正的实现、法律得以建立的基石。从根本上说,是差异得以统一的根底。〔2〕战争说他用“战争”这个词来表达差异性,认为“一”只有在“多之中才能产生也就是只有在冲突、对方和竞争中,才可能造就和谐和秩序赫拉克利特的‘战争说”是一种譬喻,他并不是说,和谐是在屠杀之后才能出现的,他的对立和冲突说也不是要求人们必须进行肉体上的战斗,恰恰相反,他只是认为,和谐不是由于消灭差异,相反,差异本身、差异的存在是和谐的前提。他认为世界本来就是由对立与相反的原那么构成的。〔3〕法治思想赫拉克利特重视法律的作用,正如他所说的法律本质上源自逻各斯,是协调城邦中不同群体、不同集团的工具。一个重视差异的社会,必然重视法律、法律不是取消差异,而是为了保障差异。赫拉克利特认为城邦法律是城邦的本质,没有真正的法律,就谈不上城邦;法律统治并不必然是民主的,古希腊政治思想家们在政体方面是有争论的,但是,他们一致地把法治当作权力合法的唯一必要条件、与毕达哥拉斯一样,赫拉克利特赞同贵族制,当然他的贵族统治实那么是一种贤人统治,即有知者的统治。赫拉克利特说“一个如果是最优秀的人,在我看来就抵得上一万人。”〔3〕法治思想赫拉克利特反对民主政治,认为庸众是无知的,他说:‘人们既不懂得怎样去听,也就不懂得怎样说话’是否是政治专制主义的关键在于,对待差异是用对话的方式,〔即言的方式〕,还是用强制的方式〔力的方式〕。因此,强调“一”的政治哲学传统与政治专制本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影响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思想史上最为独特的一个人,他的那种晦涩的文风在当时就受到亚里士多德的非议,但也有人把他的作品看作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散文经典,不管如何,后世思想家大多成认赫拉克利特思想的精深和博大,从赫拉克利特之后不久的柏拉图到近代的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对赫拉克利特都推崇备至。他的优秀者统治的思想,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的前导;他的关于逻各斯是人间政治法律秩序和政治权力结构的合理根底的思想。对各种自然法学说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权力根源于知识的希腊传统,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得到了加强。四、智者的政治思想

1.智者的概况2.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3.修辞术4.自然论与约定论1.智者的概况智者原指那些在占卜和预言方面才能卓越的人以及能唱出神意的诗人,后泛指那些因通晓神意而记忆出众的人。最早的智者多为预言家、先知、诗人。以传授政治技能〔主要为演说术和论辩术〕为生的职业教师。“说”成为城邦公民获取政治权利与有效行驶政治权利的根本手段。问题在于如何说,以及说什么,智者关注说的技艺,哲学家关注说的内容是否符合真理。2.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关键所在,一般的意见是把‘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提出看作智者学派的一大奉献因为,由于把“人”而不是“神”看作尺度,就开始了一个用“人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时代这种观点其实是把命题中的‘人”看作是作为类”存在的人类,这样,普罗塔哥拉的命题就应该被解释为一切尺度〔真理〕都与人相关,不是与个人相关,而是与总体的人类相关。2.普罗塔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个命题的自相矛盾性,勿宁说是放弃了人的公共之维度肯定感性之‘我”,肯定“我”之感觉的真实性,只是意味着这个“我”退出了语言,退出公共生活退出公民间的交往,它否认了公民间的共同之根底,也就否认了政治共同体之可能性。普罗塔哥拉的这个命题,是对希腊传统的城邦共同体思想的一次巨大的转折,在他那里,政治共同体不再被理解为信仰者之共同体,而被理解为由利益之需要所结成的集团。3.修辞术使用语言的技术即修辞术。由于不是神而是把人当做了万物的尺度,对神的敬畏之心丧失,言不再是神意的表达,而是纯粹的工具和技术。甚至那些能够发表动人的言论以证明他们一些可耻的行为是正当的人,更受到赞扬。这种对言的工具性态度遭到苏格拉底等政治哲学家的攻击。〔因为言的本质是逻各斯,事物的本质〕4.自然论与约定论〔1〕约定论早期自然与约定没什么区别自然指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成长的东西,即天生的、自然而然的。约定是指人们在社会共同体中形成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乃至法律,在当时看来都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4.自然论与约定论〔1〕约定论在智者那里,对自然与约定形成两个阵营。一被称为约定派,赞成约定论;另一被称为自然派,反对约定论。约定论者认为,只有约定,才能形成公民的政治生活,约定是维系公民共同体、提升人的生活本质的手段。约定派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约定基于自然,并有助于自然的实现,没有约定,自然本性便不可能实现。主张人的天赋的自然本性应通过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并通过法律和伦理标准加以提高和开展。另一种倾向是把自然本性看做是混乱无序的,如果没有约定的制约,就可能作恶,法律作为公民的约定,必须共同遵守,否那么城邦就不可能存在,人们就要像野兽一样生活。支持约定和反对约定,并非一概反对约定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事实上,他们只是反对既有社会的制度和法律,认为既存的法律和制度违背了自然,应该建立起更符合自然本性的约定。实际上是对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制度和法律的赞同或反对。4.自然论与约定论〔2〕自然论自然论者开展了一套人类的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的观念,认为作为自然而言,人与之间不存在本质差异。自然论者的观点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和破坏性,城邦内的党争,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残酷性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对神、正义和蔼的信仰,世界遵循的是肉弱强食的自然原那么。但是,他们放弃了一切社会标准和约束把平等复原为动物本能和原始强力的那种平等无法建立起世界主义的政治共同体,否认了一切人类的政治根底。影响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识到了自然论者自然的重要意义。他们对自然做了观念论的阐释,把自然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理念他一方面不具有约定的偶然性,同时作为一种真实力量可以为人类政治共同体奠定根底。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正是从批判智者,尤其是从批判自然论开始。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生平与著述〔二〕“哲学王”〔三〕政治乃是德教〔四〕政治的核心是正义〔一〕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生平与著述1.1苏格拉底的生平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70或公元前469〕是雅典的鼎盛时期,即伯里克利统治时代。不是以文字,而是以生活中的言与行写在西方思想史的开端。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不立文字。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的一生大局部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一〕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生平与著述1.2苏格拉底的政治主张知识就是美德。根据对真理的认识而行动。没有任何一种论证比生活本身更强大。列奥·斯特劳斯在《政治哲学史》的绪论中写道:“雅典人苏格拉底是政治哲学的创始人。”苏格拉底一方面遵守城邦的法律,另一方对自负的保守的雅典人的生活方式、对他们得已丧失活力的信仰提出质疑和批评。苏格拉底的被控,是真理与常识的斗争。常识是什么,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只有既定的秩序才是唯一正确的,维护固有的秩序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一〕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生平与著述1.2苏格拉底的政治主张“没有反省的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从德尔斐神庙中的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得到的启示,他发现不正义是出于一种貌似一种普遍的自蔽状态。审判苏格拉底是既存秩序与知识的交锋。知识是对现实的批判,揭示既定秩序的虚假性和有限性〔这种既定秩序被既得利益者所维持,并遮上合理的理论外衣〕。因此对一切既定的秩序而言,真正的思想乃是一种威胁。在西方政治理论传统中,思想与既定秩序天然地处于张力之中。坚持思想与信念是实现政治能够进步和完善的唯一道路。2.柏拉图生平与著述2.1柏拉图生平与著述〔前428-前347〕柏拉图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目睹雅典民主制的衰败与无能。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涉足哲学和文学,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其师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头执政期间,他的舅父查米德斯和表弟克里底亚均是寡头,但他不满于寡头的暴力镇压手段,对他们企图假苏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径更感厌恶,因此拒绝参与寡头政治。民主制复辟后处死苏格拉底,使他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著作:《理想国》2.柏拉图生平与著述2.1柏拉图生平与著述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专制者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公元前388年,他第一次在西西里时触怒了叙拉古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被送往市场当作奴隶拍卖,幸遇昔兰尼派哲学家阿尼克里出资为其赎身。公元前367年狄奥尼索斯一世去世,他应邀再去西西里岛教育狄奥尼索斯二世,与国王的舅父狄翁友情笃厚。狄翁与国王发生内讧后被迫离开西西里,柏拉图也返回雅典。公元前361年又应国王邀请去西西里传授哲学,但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方案,次年返回雅典。狄翁于公元前357年成为叙拉古的统治者,但不久遭谋杀。柏拉图的政治理想遂彻底破灭。〔生不逢时,雅典走向衰落〕公元前387年自西西里返回雅典之后,他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德穆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得名。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二〕“哲学王”1.“哲学王”思想的内涵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哲学王”,即知识统治。“哲学王”表达的是政治哲学中的一对核心关系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这一对关系的答复,决定了政治理论的存在根据,它意味着政治理论不仅局限在对具体政治策略的思考,而且是对政治本身、政治之正义和蔼的沉思,它要求人的理性指导政治活动而不是效劳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二〕“哲学王”1.“哲学王”思想的内涵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哲学王”,即知识统治。“哲学王”表达的是政治哲学中的一对核心关系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这一对关系的答复,决定了政治理论的存在根据,它意味着政治理论不仅局限在对具体政治策略的思考,而且是对政治本身、政治之正义和蔼的沉思,它要求人的理性指导政治活动而不是效劳于现实政治的需要。〔二〕“哲学王”2.对“哲学王”思想的批评对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的批评大概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认为这部哲学王”思想是一种空想,没有任何现实性,是缺乏意义的。对于这种批评可以从两个方阐予以答复、一方面在柏拉图看来,理念世界更具现实性,或者说应然的更具现实性它之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实现,正说明了这种“现实”之虚幻性质。第二个批评是‘哲学王”统治将导致一种专制或极权制度,这方面的批评尤其在20世纪国一系列自称建立在“真理”之上的极权恐怖制度的出现而增多了。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确实带有极权主义的嫌疑〔二〕“哲学王”3.对“哲学王”思想的评价柏拉图的哲学家不是实体性的物质力量,而是知识的化身、哲学王的位置不可能在现实世界,只能在理念世界。“哲学王”是一个悖论,它无法在现实中出现。相反,‘哲学统治本质上是出于对现实政治的厌弃,而正义的制度只是建立在厌弃之前提上。“哲学王”意味着反对政治,要求把现实政治的经验根底———建立在暴力及威胁利诱之上的权力的自然的‘合理性’——一抽空,哲学要在自身所在之处,-一论证与对话中——建立起真正的政治。“哲学王”不要求立足于权力本身,相反它是要将政治的重心从所谓的经验政治转移到政治知识,要求政治家把眼光投向真理世界和理念世界而不是一味关注种种“力”和权宜之计。“哲学王”只是表达了一个信念知识统治权力。政治理论家是知识与权力之间的桥梁、只有被知识论证的权力才是合法权力。因此,最重要的政治,不是立法、行政,而是何谓真知,以及如何培养哲学家这两个问题,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完成了这样的一个伟大转变,真理问题成为政治的核心。〔三〕政治乃是德教为什么一部政治学对话的核心是教育问题,原因我们上面讲过,理想城邦的核心乃是理想公民,而这种理想公民的出现,只能通过教育。教育是通向政始正义的唯一道路。即做好“教育和培养”因此,《理想国》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两个相关问题何谓知识,如何培养具有知识的公民?〔三〕政治乃是德教柏拉图指出,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也就是关于何谓美善、何谓正义、何谓勇敢、何谓智慧、何谓节制的知识、要能正确认识并实践这样的知识,关键是要能够“看到”美善、正义、勇敢、智慧、节制等在理念世界中的原型。

〔三〕政治乃是德教在《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之喻:人的日常生话如同生活干岩穴中的居民、有一天,一个洞穴居民把拴住他的腿和颈的锁链解开,原先为锁链所缚,他们只能看到前面的洞壁,在洞壁上映着某些事物的阴影和影像、现在,这个解脱了锁链的居民将他的视线转向前方,在他们背后,有一团火,火光把事物的影子映射于洞壁上,这些影子一直被那些只能向前看的居民视为真实事物、这个洞穴居民走出洞穴,出现在他的视野中的是澄澈的天空,它作为洞穴事物的真实和永恒存在的理念呈现在他的眼前,理念又被作为理念之理念的太阳所照亮,太阳使诸理念散发着光辉,让人得以看到它们。此时,这个洞穴居民才知道洞穴生活的虚幻,认识到真实的理念世界,完成了灵魂的转向。通过洞穴之喻,柏拉国完成了西方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转折”;日常生话和日常意识确实实无疑的性质遭到了疑心,真实不是经验中常见的东西,不是“事实”,而是理念。理念才是真实和真知。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使人的灵魂转向,以认识理念世界。柏拉图设计了一整套教育程序从数学到平面几何,从平面几何到立几何,从几何到天文,从天文到音乐,从音乐到辩证法。〔四〕政治的核心是正义正义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正义就是以罗各斯衡量一切,罗各斯就有尺度和比例的意思。正义就是合比例,不越自己的界限,或者说行为符合分寸。柏拉图开展了这一思想,认为正义意味着各尽其性,不僭越。在城邦中,正义意味着一个城邦公民做出符合他的身份的奉献,享受符合他的身份的荣誉的分配。〔四〕政治的核心是正义城邦的等级政治学说。他说,在城邦中,人的德性有三类,于是就有三种生活方式,也就有三个等级。柏拉图用“建国”的神话来说明这种等级制:第一等级是黄金等级,其本性为爱智者,其职业为统治者;第二等级是白银等级,其本性为爱荣誉者,其职业为武士;第三等级是钢铁等级,其本性为爱享乐者,其职业为生产者。三个不同的等级,表示了三种不同的生话方式,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拥有相应的权力。城邦政治的“正义’性就是在这种比例关系中表达出来,即行为〔等级〕与本性之间必须符合比例,也就是说,有怎样的本性.过怎样的生活,处于怎样的等级中。〔四〕政治的核心是正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等级制就是各尽其性。享乐者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正可满足其对财货的欲求;武士保卫国家,正可满足其对荣誉的欲求;哲学家治国正可满足其作为启迪者和教育者的欲求。三者不得僭越其领域,如享乐者渴望获得政治权力,武士渴望发财,这种僭越将导致城邦的失序,即导致政治的非正义的发生。正义意味着界限意识,意味着坚守自己的职责,僭越和越界都将受到惩罚这就是柏拉图的正义观。〔四〕政治的核心是正义我们必须认识到柏拉图所主张的等级制的积极内涵。等级并没有给位于高位的等级胡作非为的权力。在柏拉图的规定中,为国者尽管享有荣誉,却有卫国之责,而没有畜产成家之权;生产者固然没有治国之权,却有家室之乐。等级的划分,既非以血缘为原那么.亦不根据经济地位而纯以各人之‘德’为根据,以各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为标准、这种等级的缺陷只是在于它过于理想化,对人性的贪婪估计缺乏。四、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一〕生平与著述〔二〕作为最高实践科学的政治学〔三〕对城邦的经验研究〔四〕理想城邦与城邦教育〔一〕生平与著述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部的斯塔吉拉。亚里士多德出身于一个行医世家,其父为马其顿王室御医。18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进入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一呆就19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在19年的学园生涯中,亚里士多德无疑受到柏拉图的巨大影响,其才华也一度为柏拉图赏识,但亚里士多德具有相当的独立性,他在某些领域中的研究〔如自然科学〕似乎已超过了学园中的其他成员。同时,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也许他也有所非议、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没有成为柏拉图的接班人。斯彪西波接替柏拉图的教席之后,亚里土多德离开了学园。〔一〕生平与著述公元前343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受马其顿王菲力普的邀请,成为十三岁的亚历山大的教师、这位亚历山大史称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征服了亚非的许多地方,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帝国、师徒关系保持了三年。约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到了雅典。在城东北部的祭祀阿波罗和缪斯的一片小树林中,租借房子,建立了自己的学园,这就是吕克昂学园。现在所见的亚里士多德的大局部著作是在这里完成的、他每天早晨与学生在荫廊或林中漫步,讨论问题,下午或晚上那么向公众或学者作各种讲演。公无前323年雅典反马其顿情绪高涨,由于亚里士多德与马其顿的特殊关系,他愈来愈遭到雅典人的敌意,为了不使雅典人第二次对哲学犯罪〔第一次指雅典人处死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回到了哈尔基斯、公元前322年,因病去世。

〔一〕生平与著述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他留下浩繁的学术著作及通俗读物。在国内所编的《亚里士多德全集》也足有10卷之多。今存的主要有《政治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他曾经组织学生对158个希腊城邦进行实证研究,遗憾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几乎都遗失了,只是1890才在埃及发现了《雅典政制》残篇,这是我们研究雅典政治的最珍贵的史料。〔二〕作为最高实践科学的政治学〔主要理解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把知识分为三种类型,最高的应用科学是政治学,它的目的就是人自身的善与城邦的善。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理论的、应用的、生产的。理论知识以自身为目的,应用知识乃是实践的,目的在于合理行为,生产知识是一种技艺,它对眼前的对象进行加工制造。理论、实践与技艺三者不是并列的、互不相涉的,而是形成不同的层次。技艺在本质上附属于实践,最高的实践乃是一种沉思的理论生活。技艺指向作为客体对象的物。实践指向社会中的人,沉思那么指向永恒的实体——宇宙、数学对象和神。〔二〕作为最高实践科学的政治学这种对“人”的理解表达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之中。如何理解这句名言,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指的是城邦公民、人只有在城邦的公共活动中,即政治活动中才能够实现优良的生活,或幸福,才能够实现人的本质。必须以促进善德为目的首先,这里的“人”指的是城邦公民,不是一般的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因为确实有许多人〔作为生物的人〕是生活于城邦之外的,即便在物理空间的意义上,他们可能在城邦内,如侨民、奴隶等,但能够被算在“人”之列,只有城邦公民、因此,亚氏说;在城邦之外,非神即兽。〔二〕作为最高实践科学的政治学其次,讲人不能离开城邦而为“人”,并非仅指他的生活离不开他人或社会的帮助,而是说人只有在城邦的公共活动中,即政治活动中才能够实现优良的生活,或幸福,才能够实现人的本质。最后,“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似乎与今天所说的“人是社会的动物”类似,但是,“社会”是一个世俗化了的概念,但希腊城邦那么是人神一体的空间、因此,对永恒的神的沉思与观照,不是在城邦之外的出世的生活,而就是城邦生活中最本质的活动;对于所有的城邦共同体与个人,实践的生话就是最优良的生活、不过实践行为不一定就像某些人所想的那样与他人相关,而思想也不一定要仅仅与实践方面的事物或与从行动中产生的结果相关,而毋宁说它是自身完满和为其自身的思辨和沉思、”②评价因此,城邦公共生活〔即政治生活〕不仅没有与沉思的生活〔即理论生活〕相对立,相反,在公共政治活动的核心包含了沉思生活或理论活动。通过亚里士多德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城邦”理想才得以在奥古斯丁、卢梭和马克思那里,重新焕发生机。〔三〕对城邦的经验研究〔对政制的起源与现实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目的在于实行共和〕亚里士多德曾与学生一起,对希腊的138座城邦的政制的起源与现实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开创了政治实证研究的先河。遗憾的是,今天只留下了《雅典政制》的残篇。在《政治学》的第四至第六卷中,亚里士多德抛开了道德观点,对城邦的统治术——统治的稳定、危机与革命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如果没有对各种城邦的实证调查,这是不可能的。〔三〕对城邦的经验研究注重经验研究是亚里士多德不同于柏拉图的地方、柏拉图只关注在经验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但亚里士多德认为,理念世界不是在经验世界之外而正是在经验世界之中、因此,亚氏给予经验世界以充分的重视。亚氏重视经验的政治现象,把权力看作政治学的核心,他用了相当篇幅,对各种政制的特点进行了研究、因为,所谓“政制’就是权力的分配方式、现实中的某种政制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权力分配和构造方式。巧妙的政制安排,将使统治稳定有序。〔三〕对城邦的经验研究亚氏把政制按两种不同的标准各分为三类:第一种标准是以德性的高低分配权力,即有三种:当统始者为一人的时候,叫做君主政体’。当由少数人统治的时候,叫作“贤人政体〔贵族政体〕当由多数人统治的时候,叫做‘共和政体’,前两种是更优秀的政体形式。第二种方式以财富多寡为标准,按统治者的人数,也分为三类,少数人的统治叫“寡头政体”,多数人统治叫“平民政体”,这两者分别是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的蜕变形式,一人统治叫“僭主政体’这是君主政体的蜕变形式。〔三〕对城邦的经验研究亚氏认为,在现实中,不宜取君主政体,因为君主政体很难实现,且一旦蜕变那么会成为最坏的一种政体形式——僭政。他倾向于在现实中采取贵族制和民主制相结合的政体形式》这种政体被称作“共和制”。“共和制’的精义在于,不让任何一个集团独霸权力,使权力“流动”起来:“政治的统治方式也是这样,公民政治依据的是平等或同等的原那么,公民们认为应该由大家轮番进行统治。其更原始的根据是,大家轮流执政更加符合自然、”①城邦应该由法律规定轮流的执政体制,使权力至少在两个最重要的等级——贵族等级和平民等级——中间适当的分配,防止某一个等级的专政、这种体制是一种混合的节制的和中庸的政制,是最稳定的城邦制度。亚氏的混合政制思想,在古罗马乃至在近代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中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四〕理想城邦与城邦教育亚氏格外强调经验方法,但在第七卷中,那么几乎完全离开了现实,描绘起理想的城邦,其中的思想与柏拉图在《理想国》师的描绘相比,出奇的一致。亚里士多德的理想城邦也分为三个阶层;议政者、保卫者和生产者,前两个局部构成城邦的公民团体,第三个局部是城邦生存的物质根底、亚里土多德的理想城邦同样不排除君主制。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的善跟随着个人的善’,教育是政治正义的当务之急,城邦应该通过教育使其统一起来并转变成为一个共同体”。毋庸置疑,在亚氏这里导向理想城邦的根本途径同样地理解为“教育”。〔四〕理想城邦与城邦教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教育”都是一种德教,不是技术教育。亚氏尤其强调把德教和为谋生的教育作区分。亚氏提出其著名的“实用教育”和“灵魂教育’之区分、所谓“实用教育”是以生存和谋生为目的的,而“灵魂教育”那么是以在社会生活中的合理行为为目的。前者是技术教育,后者是闲暇活动中的德性教育。人的自由是在说明中〔即无功利〕的交往活动中实现的,因此,灵魂教育才是自由人的教育。它“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必需,而是为了自由而高尚的情操”。评价把灵魂教育或者说自由人的教育视为理想政治的前提和根底,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之一。尽管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通过教育手段迅速地改善政治状况,但是,教育是能够真正持久改进政治的唯一途径、柏拉图在阿卡代美建立“学园”,亚里士多德在卢克昂学园传道授业这些行为绝不是对现实政治的逃避,事实上,教育或许是当时最迫切的政治。五、伊壁鸠鲁与斯多噶的政治学说〔一〕城邦的衰落〔二〕伊壁鸠鲁的政治学说〔三〕斯多噶派的政治学说〔一〕城邦的衰落“希腊化时期”始于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的逝世,终于罗马共和国的终结与渥大维在公元前31年的胜利。在这长达350年时间中古希腊的思想日渐衰微,以罗马为代表的力的原那么显示出对逻各斯〔言〕的更大威力。城邦早已不是唯一、至高的共同体,它下降众多政治形式之一种。学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比城邦更本质的共同体。亚里斯多德之后,沉湎于思辨的哲学体系,成为希腊才智之士的主要倾向。也就是说,现实的政治抱负无望,转为内在的修养表达。〔二〕伊壁鸠鲁的政治学说1.生平与著述2.学说1.生平与著述伊壁鸠鲁〔Epicurus〕,生于公元前341年左右。其父是萨摩地方的一个贫穷的雅典殖民者、伊壁鸩鲁14岁起研究哲学,18岁到了雅典、他曾在陶斯向德谟克里特的一个学生学习。公元前311年伊壁鸠鲁在米特林建立了自己的学园。公元前307年又把学园移到雅典、伊壁鸠鲁在公元前270年左右死于雅典。伊壁鸠鲁的学园实际上是一所房子和一座花园。在他的团体中甚至有孩子奴隶与妓女、伊壁鸠鲁的团体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他们的饮食主要是面包与水。伊壁鸠鲁临终时受到疾病的折磨,但他依然未失去哲学带给他的那种恬静。罗马伟大诗人卢克莱修〔公元前94一前54年〕成为伊壁鸠鲁学派唯一的一个著名的传人,他的长诗《物性论》真实地传达了伊壁鸠鲁的思想。2.学说伊壁鸠鲁的思想正是在这个时代人独善其身的表达,这个哲学不是消极避世的,而是蕴含着勇气。传统的城邦政治哲学并没有在此完全绝迹,而是转化成了一种内在精神。这种精神在近代又重新回到政治思想中来。

2.学说伊壁鸠鲁的思想被冠之以享乐主义”、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使人过快乐的生活。但伊壁鸠鲁并不是一个追求肉体享受的酒色之徒。(1)伊壁鸠鲁认为,人的本性趋向于快乐。一切动物都是趋乐避苦的,快乐是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快乐就是善。(2)要真正地追求快乐,需要明智而审慎的选择需要有知识、知识如果不是有益于增加人的快乐,就是无意义的、所以,伊壁鸠鲁认为古典思想家所看重的算术、几何都是无用的,只有关于宇宙的知识〔即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才有助于人的快乐,因为这些知识能够使人们理解自然现象,从而解除对神、自然和死亡的恐惧。2.学说(3)总之,快乐恰恰不是可以通过肉体享受与恣情纵欲能够实现的,伊壁鸠鲁的结论与古典思想家的并无不同,即推崇传统美德;智慧、勇敢节制与正义。(4)由于人的最高目的是快乐,而快乐的实现是不待外求的,只能依靠人的内在秉性,因此。城邦的公共生活对人而言是非本质的。政治制度与法律的产生都源于人的自利的本性都是一种权宜性活动的产物。(5)伊壁鸠鲁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约定论的观点,认为城邦的组成不是神的产物,也不是人的本质的表达。而是由于个人为了自卫而互相订立契约、不存在如柏拉图所说的绝对的正义,所谓自然法那么是人因其有用而同意遵守的行为标准。(6)一切法和制度只要有益于个人安宁就是有用的,也就是合理的、人们共同生活在社会中,依赖经验发现了这些标准,这些标准就成为了法与制度。因此,没有普遍的绝对的法,一切法都因时因地而宜。不仅法与制度是权宜性的,而且德性、正义与知识都是权宜性的。它们都只是因为有助于人的快乐才是合理的。德性在他看来只是追求快乐的时候的审慎与权衡。2.学说(7)如果说人可以不参与公共生活而获得快乐的话,那么,就应该尽量地防止参与到城邦的政治活动中去,因为政治是最易激起人的权力欲及妒嫉心的地方。对权力、财富与荣誉的追逐根源于人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来自于对失去平安的惧怕,也来自于对死亡的无知、对这种追求只会使人进一步陷于恐惧之中,权力正是焦虑与不平安感的来源、愈是得到权力,愈是感到不平安。伊壁鸠鲁认为真正的快乐不能通过公共生活得到。相反,应该远离权力,亲近知识与智慧。(8)在伊壁鸠鲁看来,神已经离城邦而去,不再过问城邦的事,因此,城邦已不是神的居所,人只能在内心中追踪神的踪迹,所以,参与城邦的公共生活是不必要的。伊壁鸠鲁虽然反对参与公共生活,却不反对杜会交往,尤其不反对友谊。影响: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并没有导致纵欲主义,相反,却导致了一种功利主义的道德主义立场。同时,由于个人的快乐成为了唯一的目的,因此,古典城邦与人之间的纽带被切断了,从此,政治学不再是讨论人如何正义与善地生活及行动的领域一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让给了哲学与宗教。政治学向权宜性的行为及制度与法律的设计跨出了第一步,这一倾向成为近代契约思想的萌芽。〔三〕斯多噶派的政治学说1.学派概况2.学说芝诺马可·奥勒留1.学派概况斯多噶派和伊壁鸠鲁派起源于同时。斯多噶学派的奠基人是与伊壁鸠鲁同时代的芝诺、芝请于公元前336年生于塞浦路斯,公元前现4年来到雅典先后受业于犬儒学派、麦加拉学派和泊位留学园。公元前294年,芝诺在壁画长廊下开办学校学派由此而得名〔斯多喝即画廊之意〕。斯多噶学派的开展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职马〕三个阶段。早期的学派代表除芝诺外,还有克吕西波〔公无前227~前208年〕,中期斯多噶学派的主要代表有波昔东尼〔公元前135一前51年〕等,罗马时期的斯多噶主义者有塞尼卡〔公元3一65年》、爱比克泰德〔公元50一130年〕和马可·奥勒留〔公元121一180年〕等。芝诺马可·奥勒留2.学说斯多噶主义与伊壁鸠鲁主义一样都把哲学看作是对生活方式的探讨,同样把伦理学作为学说的核心。斯多噶学派把哲学比作田地,逻辑是围墙,物理学是土壤,伦理学那么是果实。与古典思想家的思路相同,斯多噶学派也把个体的善看作是建立在整体之上的,但是,与古典思想不同的是,古典思想中的整体就是城邦,而斯多噶学派认为,宇宙本身才是整体。所谓遵从自然的生活。就是要符合理性,符合逻各斯的生活。这种生活就是德性的生活,是自我的实现,所谓实现自我就是要为宇宙理性的目的而效劳。芝诺马可·奥勒留〔三〕斯多噶派的政治学说2.学说视人为宇宙理性之一局部,导致了以下的一些根本观点,共5点:〔1〕世俗存在被下降为手段。在斯多噶派看来,自存的欲望、财产、权力、地位、成功本身都无所谓善,贫穷、疾病、卑贱等也都不是恶。它们只是行为的伴随物,其价值仅在于如何运用来实现人的有德性的生活、一个正直的人员在骡世之中,却不失其正直,一个恶人,虽然可以权倾一世,但离人之概念依然遥远。芝诺马可·奥勒留2.学说〔2〕道德的生活有赖于形而上学。没有对宇宙规律的正确认识,德性是不可能的、德性生活的前提是完全的知识。因此要摆脱一切有碍于理智的激情,做到冷静自制。〔3〕斯多噶主义摆脱了狭隘的城邦主义,提出了世界政府的思想。他们认为人既然同等地是宇宙的一分子。因此,所有人在本性上是一致和平等的,在运用自由意志选择善恶上也是同等的。斯多噶派大大拓展了人的概念。在古典思想中自由的希腊人与野蛮人的区分根深蒂固的。但是,斯多噶派与伊壁鸠鲁派都将人——一希腊人或城邦人〔公民〕’开展为“人—一自然人”,人的价值不再因首富、地位、出身、血缘、民族的不同而不同,只是依凭其道德价值和蔼良意志。应该说。斯多噶派的这种观点是对古典德性论的开展,同时,他们并没有堕入到一种生物学的人的平等主义。芝诺马可·奥勒留2.学说〔4〕尽管斯多噶主义的宇宙观可能导向一种唯我主义,但是,斯多噶派并没有朝这个方向开展下去,相反,他们同样强调社会对于人的本质性、正如人与一切事物共处于宇宙中,所有的人也都共处于一个大同社会中。这个社会的主宰不是血缘、不是地域,而是自然法那么,公民的标志是德性、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具有同一起源,服从同一法律。理性要求人们把公共福利、共同的善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它们,个人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因为共同的善的实现,也就是个人的使命的完成,自我的真正成就。因此,斯多噶主义鼓励人们参与政治,认为一个人并不能因为他是世界公民,就可以无视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责任。〔5〕在人世间的一切法律、制度之上,存在着更根本的自然法,后者是前者的根底,是一切成文法的根据。斯多噶主义对近代政治理论的影响尤其巨大,近代的许多政治原那么已经包含在斯多噶学派的上述思想中。芝诺马可·奥勒留六、古罗马政治学说六、古罗马政治学说〔一〕古罗马共和政治概况〔二〕波利比乌斯的政治学说〔三〕西塞罗的政治学说〔四〕塞涅卡的政治学说1.城邦政治罗马人与希腊人同出一源、公元前2000年左右,南下的印欧民族分成两支,一支进入希腊另一支进人意大利。分开之前,这两支民族已有了共同的民政制度、共同的宗教与共同的语言,因此,他们的社会开展也呈现出很多相似之处,只是他们的文明开展呈现出前后相继性,在希腊走向衰微的时候,罗马人接过了希腊人手中的文明火把。古代罗马和希腊一样本质上属于城邦政治。所谓城郊,就是参与城市共同生活和防卫的自由人的联合。罗马最初是一些村落为了自卫的联合,可以是一个村落的联合体。家庭联合为氏族,氏族可以被视为家庭的地域性聚合体,外部表现那么为村落、氏族或村落都是地域性的,已具有政治性实体〔国家〕的根本要素。1.城邦政治氏族没有恒定的首领,联合的诸家庭共同对公共问题作出决定、调节诸家庭之间关系的就是后来成为私法之起源的“法”,这个法保障了家父对自己家庭的所有权,并且是家父之间交往的准那么。从村落联合体开展而为城邦,其根本动力是对外防卫与对外进攻的需要、最初作为防卫共同体的城邦与作为家庭生活联合体的家际社会的法的共同体不同,它们并列存在着。家际关系和氏族际关系所形成的生话团体,比城邦的范围要大得多,后来两者逐渐结合起来。罗马最初也实行了王政,但是,王权并不渗透一切,它只是宗教和军事相关,而调节人们日常生活的,那么是习俗中的法。2.纪念“王逃遁”的宗教仪式。罗马人先是被拉丁人统治,后被埃特鲁人统治、据传曾经有七个王。七王的最后一个叫做塔尔奎尼王,暴虐不道,被民众大会驱逐。这事发生在2月24日,以后,罗马人每到每年的2月24日非常自豪地举行纪念“王逃遁”的宗教仪式。王政结束后罗马共和国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逐渐出现的。历经二百多年的斗争,平民终于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其标志是平民保民官的设立和成文法《十二表法》〕的公布,至此,罗马政治的最根本的特点——共和制得以根本成型。3.所谓“共和3.所谓“共和”乃是多元并立,有差异之统一。无多元那么无所谓共’,无差异那么无所谓“和’、多元但能够统一,成认差异但能够同意,这就是‘共和精神”。共和精神在罗马的政治结构中表现尤为突出。4.执政官员:共和国的最高统治权在执政官,执政官有两个,主要职权是统帅军队。执政官由百人团大会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执政官的军事统帅权只限于罗马城外,战争结束后。军队即解散,执政官以公民身份入城、执政官还具有最高行政权、执政官的设置乃是共和产物两位执政官的权力地位相等,每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行动具有否决权。专制官。非常状态下设置,属于临时性官职。任期不超过六个月。在任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是在特殊情况下的非正常手段、但到共和国末年,专制官的设置已偏离了共和精神,成为走向专制的桥梁。裁判官。地位仅次于执政官、设立于公元前366年,由百人团大会选出。初为审判的最高长官,后也可以治理行省、统帅军队乃至代理执政官的权力。监察官。设立于公元前443年,起初掌管城市的调查事务,后履行审查元老名单、进行公民情况调查、监督公民道德、维护社会风俗的重要责任。保民官。产生于公元前494一前493年平民第一次撤离运动后,最初权力为‘帮助权”即当任何一个公民请求他帮助反对高级官吏对平民的任意侵犯时,他须以个人的干预予以帮助。保民官不能离开罗马城一天以上,他的家门必须永远敞开。以后,保民官及具有了司法。权和法律的创议权、保民官不负实责、法律规定保民官的人身神圣不可侵犯、保民官初有两个,后来增至十人,互相之间形成制衡、另外保民宫的权力只在罗马城内和城外一罗马里内有效。营造官和财务官。均为执政官助手、前者负责罗马城及其郊区的社会治安和福利设施,举办公共的娱乐活动,后者管理行省的财政事务。5.权力机构:元老院。共和时期最有权威的机构、成员有300人先由执政官任命,除氏族元老外,退职的执政官、监察官、大法官等都是元老院的当然人员。后元老资格的审查权在监察官手里。元老院掌握军事、外交和财政大权,危机时可任命专制官、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的权力中心。表达了贵族制的色彩。库里亚大会——百人团大会——人民大会——部落大会人民大会。罗马的人民大会最具共和色彩。它不是一个,而是三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中形成的,但是。罗马人没有用新的形式完全取代旧的,而是使新旧并存,从中表达出罗马政治的鲜明的折中的特色。库里亚大会是最古老的人民大会、在塞尔维乌斯设立百人团大会后,实际已不再行使权力。百人团大会。自塞尔维乌斯设立后,取代了库里亚大会成为主要的人民大会、由高级官吏召集,一切重要法律需在百人团大会上通过才有效、由于百人团队的组成和表决方式有利于富人和贵族,无法表达平民意志,故而平民经过斗争,在前287年,设立了平民会议,取代了百人团大会成为人民大会。此后,百人团大会主要通有关军事性质的议案、选举高级长官和审判剥夺公民权的刑事案件。部落大会,也称平民会议或特里布斯会议、这是平民反对贵族,争取政治权利斗争的一个成果。公元的494年平民第一次发起撤离运动,在前471年出现平民会议,因按部落召集故称部落会议,会议选举保民富。公元前449年部落会议的决定必须为全体人民遵守。到了公元前237年,部落大会成为了具有完整立法权的立法机构,会议的决定无需元老院的批准即成为法律。此时部落大会成为不仅是平民而且也是贵族必须参加的会议。罗马的最高行政权力〔执政官〕、元老院和部落大会、形成罗马政治体系中的相互制衡的三个支柱。执政官具有王制的色彩,元老院具有贵族制色彩,部落大会那么具有平民政制色彩。三种制度精神共处于一个统一的国家体制中,不同的政治团体通过合法体制协议对话,这就是共和。政治结构中的多元并立、中庸折中,始终是罗马政治的重要特点,也是罗马政治思想的特点。〔二〕波利比乌斯的政治学说1.生平与著作

2.混合政体说1.生平与著作波利比乌斯〔Polybius,约公元前200一约前118年〕生于希腊的麦加拉。其父曾是亚该亚联盟的统帅。波利比乌斯少年时受过良好教育,年轻时投身城邦政治,曾任麦加拉行政长官。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后,被当作人质送往罗马。在罗马,波利比乌斯成为西庇阿家族的朋友。并随小西庇阿出征,期间,他亲眼目睹罗马逐一征服迪太基、西班牙和希腊,成为世界帝国,而这不过在数十年间的事。波利比乌斯精通拉丁语,从而得以阅读大量罗马史料,撰成40卷著作《通史》本书的核心是第六卷,在该卷中波利比乌斯描写了当时正处于鼎盛期的罗马政治制度,波利比乌斯从理论上答复了罗马得以兴盛的根源。波利比乌斯是将罗马政治制度纳入古典政治理论框架中、并以理论形式总结罗马政治史的第一人。2.混合政体说波利比乌斯对罗马政治制度的根本观点就是他的混合政体说。波利比乌斯从古典的政体循环论出发,认为每一种纯粹的政体都有向自己对立面蜕变的倾向,这是一个循环过程:君主制蜕变为僭主制,僭主制蜕变为贵族制,贵族制蜕变为寡头制,富头制蜕多为民主制,民主制蜕变为暴民制,暴民制的无政府状态又回归到君主制。政体循环的观点曾经在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得到描述。任何一种制度似乎都无逃了这种循环的恶运,但在《政治学》当中,亚里士多德已经试图用一种混合政体来克服这种政体的循环的倾向。

2.混合政体说波利比乌斯认为,罗马人的政体安排与亚里士多德的混合政体说不谋而合。它就是亚里士多德曾经非常推崇的共和体制。在罗马政体中,君主制的因素、贵族制的因素和平民政制的因素很好地被融合于政治制度中,且保持一种平衡。三种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通过这种方法,罗马政体得以跳出政体循环的命运,走上稳固开展之路。2.混合政体说波利比乌斯同时指出,罗马人的政治制度并不是有意设计的结果,而是罗马风俗的自然而然的产物。罗马人虽然不是在理论上,却在现实中实践了一个根本的政治信念:例如,在国王最为荣耀的凯旋式上,总有一个奴仆在王的身边不断地对他喊着“不要忘记你是一个凡人。”尽管波利比乌斯没有能够确切地说明三种精神是如何具体地结合在一起的,但是,他的权力制衡和混合政体的思想,对近代的权力分立论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西塞罗的政治学说1.生平与著述2.哲学与政治3.何谓国家4.政体分类学说5.自然法理论1.生平与著述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前43年〕出生于拉丁地区的一个富裕家庭,他接受了典型的贵族教育,青年时代受过修辞术训练,并到希腊对古典人文学进行了研究。西塞罗生于罗马共和制危机四伏的时代。大概20多岁时,西塞罗的论辩才能得到世人公认,他很快进入仕途,从低级官员——财政官平步青云直至执政官。任执政官期间,他果敢处理和镇压了民众派首领喀提林的阴谋颠覆罗马共和国的活动,其间发表了四篇著名的反喀提林演说。但在这镇压过程中,他认为处以喀提林极刑无需遵守向人民申诉的原那么,触犯了罗马公民的固有权利而被迫自我放逐。西塞罗成为贵族派的代表人物、在庞培与凯撒的冲突中站在庞培的一边、庞培失败后的塞罗退出了政治舞台。公元前44年布鲁图斯、卡西乌斯刺杀了凯撒,西塞罗支持共和派重新投入政治斗争,发表了多篇攻击安东尼的演说、共和派在与后三巨头的政治斗争中失利,西塞罗于公元前43年遭到杀害西塞罗的作品是罗马共和精神的最高表达。他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包括100多篇演说辞,大量的信札,几部诗作,理论方面的著作有修辞学的、伦理学的、神学的和认识论的,当然还包括他的两部最重要的政治学著作——《论共和国》和《论法律》2.哲学与政治理论与实践、哲学思辩与政治活动之关系,始终是受到希腊思想影响的罗马政治理论家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十卷中提出“思辨生活是人的最高生活”这一命题的时候,如何能够使才智之士献身于城郊的公共活动呢?罗马人是一个政治民族,他们重实践,轻思辨,当他们面对古典时代的遗产,面对注重内省,反对实践政治的伊壁鸠鲁派时,必然要对哲学思辨与政治实践两者的关系作出答复。2.哲学与政治罗马传统的纯朴实干与希腊人的雅致玄思正成鲜明比照,然而,西塞罗深知像祖辈那样一味地排斥希腊文化并非明智之举。罗马文化需要希腊文化的滋养,但目的在于塑造罗马自己的文明。在当时,任何一个才智之士不能不看到罗马国家的十全武功之内在的荒唐性。正当罗马人征服世界的功业到达顶峰,正当罗马的财物无与伦比地增加的时候,他们的伟大传统——所谓罗马精神也在史无前例地狂泄着。因此并非任何政治行为都是有价值的实践,一种行为显否为真正的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理论问题、西塞罗试图在维护传统的罗马唯政治主义的同时,提醒罗马人如果没有哲学,没有沉思,再显赫的功绩有可能不过是无知的行为罢了。2.哲学与政治西塞罗首先指出关心公共利益是人的天赋、美德不是在思想中的,而是在运用中的,对美德的最好运用在下管理国家,并且是在实际上而不是在口头上,实现那些哲学家们在他们的学派内议论的东西。①因此,在西塞罗看来,实践毫无疑问是高于理论的:“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利用自己的权力和法纪威力迫使所有的人去做那些哲学家们以自己的讲演只能说服少数人去做的事情,这样的公民理应受到比探讨这些问题的学者们更大的尊敬。’②而在所有的实践中,政治活动乃是最崇高的一种,因为“没有哪一件事情,人类的德性在其中比在建立新国家或保卫已经建立的国家中与神意更接近、”③在西塞罗看来,罗马人只干了一件事,‘关心和管理”。2.哲学与政治其次,西塞罗也表示如果能够把罗马传统和习俗与苏格拉底的哲学相结合,那么是最完美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意味着人的幸福所需的所有条件都已满足了。当然,在西塞罗那里,政治与哲学相比,政治还是主要的。“没有什么比按照法结合起来,被称之为社会的人们的会聚和联合更能使统治整个世界,或者说起码统治地上生长的一切的那位最高主神满意的了。”3.何谓国家西塞罗说:“国家乃是人民之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这种联合的首要原因主要不在于人的软弱性,而在于人的某种天生的聚合性。“人民’出于共同的习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