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课件_第1页
财政与金融课件_第2页
财政与金融课件_第3页
财政与金融课件_第4页
财政与金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stEdition主讲

伍士林浙江林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财政与金融课程简介?财政与金融?是一门经济学方面的根底理论课程。包括财政学和金融学两个组成局部。这两个局部共同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运行中资金的运动。区别:财政—研究以政府为中心的资金收支金融—研究社会货币资金的相互广泛融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教材:朱青庄毓敏主编,财政金融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参考书目:陈共,财政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明熙,西方财政研究,西南财金大学出版社,哈维·S·罗森[美],财政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美],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黄达,金融学〔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财政与金融?目录第一章财政与财政学本章主要讲授内容

财政学

财政

财政与市场、政府

财政职能第一节 财政学一、什么是财政学研究国家参与一局部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及其开展规律的学科。第一节 财政学二、财政学的研究范围与对象第一节 财政学三、西方财政学的形成与开展第一节 财政学四、我国财政学的形成与开展1、我国财政思想:古代:理财思想如周公、杨炎、魏源等。马克思主义的财政理论: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对资产阶级财政的研究。现代:国家分配说、社会再生产说、剩余产品说、社会共同需求说、价值分配说等。当代:主要是借鉴西方财政理论并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第一节 财政学2、我国?财政学?的演变:1949年以前→秉承英美财政学体系→何廉、李锐?财政学?新中国初期→前苏联“货币关系体系〞财政学五十年代后期→“国家分配论〞财政学→多种流派的财政学1994年以后→市场经济“财政学〞→“公共财政学〞第二节财政1、古代如“国用〞、“国计〞等2、现代“财政〞3、西方的如:publicfinance4、当代:公共财政一、财政一词的来源第二节财政财政: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利(公共权力)直接参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一种活动。二、财政的一般概念第二节财政三、财政的根本要素1、财政的分配主体:国家〔政府〕2、财政分配的客体:一局部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包括实物、力役形式和价值形式4、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公共需要。第二节财政四、财政的本质财政是一种国家〔或政府〕的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第二节财政五、财政的根本特征1、国家主体性2、阶级性与公共性3、强制性与无直接归还性4、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性第二节 财政1、财政产生的条件:经济条件→剩余产品→首要条件政治条件→国家→必要条件

六、财政产生〔财政是一个古老的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开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财政的产生:社会生产力开展---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国家---财政分配关系第二节 财政七、国家的社会形态与财政的开展第二节 财政第二节 财政第二节 财政第二节 财政1、奴隶制国家:国王私人收支和国家公共收支不能完全分清,甚或合为一体。2、封建制国家:国家财政收支和国王私人收支不可分割→形式上分别管理→完全分开3、资本主义国家:王室收支与国家政府收支别离。八、从财政收支的变化看财政的公共性第二节 财政1、自然经济——家计财政:2、方案经济——“国家财政〞:3、市场经济——公共财政:

九、国家财政的三种类型:附录:公共财政公共财政: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一种财政模式或类型,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效劳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其根本特征是:1、公共性,是指财政的运行完全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非盈利性3、民主性与法治性第三节 财政与市场、政府1、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2、财政属分配环节,起着重要作用。一、社会再生产中的财政分配第三节 财政与市场、政府1、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2、市场失灵3、财政与市场关系:政府〔财政〕经济作用,政府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二、财政与市场关系附录:市场失灵表现:垄断;信息不充分;外部效应;公共产品提供;宏观经济的失衡;收入分配不公;市场本钱过高问题等。第三节 财政与市场、政府1、政府:政府是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的总合。政府拥有一定的职权,职能和职责。三、政府与财政第三节 财政与市场、政府第四节财政的职能组织收入一、财政职能的演变保障供给调控社会经济稳定经济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第四节 财政的职能二、财政的职能财政职能是实现国家职能的手段:1、资源配置职能: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经济结构合理化。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1〕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2〕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3〕提供公共商品〔4〕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间的配置。第四节 财政的职能2、收入分配的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1)通过税收对收入水平进行调节(2)通过转移支出,维护社会的安定。(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第四节 财政的职能3、稳定和开展经济的职能:〔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等财政稳定和开展经济职能的内容:1、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2、与金融工具并用,对国民经济的速率进行调整。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财政?什么是财政学?2、如何理解财政的公共性?3、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你是否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存在失灵?主要依据何在?4、市场经济制度下为什么需要政府来实现局部资源的配置?5.如何全面理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6、财政怎样对经济稳定发挥作用?7、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第二章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

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本章主要讲授内容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依据其行政和经济权利采取各种形式所筹集、占有的一切资金的总和。第一节财政收入一、财政收入的含义收入作用调节作用第一节财政收入二、财政收入的作用获取财政资金稳定经济改善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1、开展经济,广开财源原那么2、兼顾三者和两级利益原那么3、合理负担原那么第一节财政收入三、财政收入的原那么第一节财政收入〔1〕、税收收入〔2〕、债务收入〔3〕、国有资产收入〔4〕、其他收入四、财政收入的分类1、按财政收入形式的分类:〔1〕税收收入〔2〕债务收入〔3〕国有资产收入〔4〕其他收入〔见附录〕第一节财政收入〔1〕、税收收入〔2〕、债务收入〔3〕、国有资产收入〔4〕、其他收入附录:其他收入1、政府收费收入:政府收费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中的一些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在向社会提供管理效劳或事业效劳时,以供给者的身份向被管理对象或效劳的消费者收取的费用。一般由行政管理性收费、事业效劳性收费和专项收费构成。2、罚没收入3、国家资源管理收入4、公产收入等。第一节财政收入2、按财政收入来自境内外分类:〔1〕国内收入〔2〕国外收入3、按财政收入的管理权属分类:〔1〕中央财政收入〔2〕地方财政收入。第一节财政收入4、按财政收入管理的要求分类:〔1〕预算内财政收入〔2〕预算外财政收入5、其他分类:社会经济成份〔所有制〕、社会产品价值构成以及国民经济部门构成等。指不同形式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第二节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一、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税收国有经济收入政府收费国债

第二节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时期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债务收入能交重点建设基金企业亏损补贴其他收入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二五时期1963-1965三五时期四五时期五五时期六五时期七五时期八五时期九五时期2001—200359.649.843.345.344.644.450.574.690.080.2871.7672.1025.341.855.453.554.754.645.217.72.10.685.54.70.31.65.99.216.9923.5622.38

5.38.31.970.0056-7.4-17.2-7.6-3.1-1.079.63.71.01.20.71.02.73.97.67.687.08

4.51表2-1我国各种形式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的变化情况〔%〕第二节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二、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第二节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表2-2我国财政收入的所有制构成〔%,以总收入为100〕时期全民所有制公私合营集体所有制私营个体其他经济恢复时期一五时期二五时期1961-1963三五时期四五时期五五时期六五时期七五时期1992-199450.169.487.884.186.587.485.778.872.365.70.94.10.89.810.914.212.912.113.817.618.616.824.46.322.79.20.91.70.60.50.52.95.912.51.11.20.4

0.73.64.9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年版第二节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1、第一产业--------财政收入的根底2、第二产业--------财政收入的主导3、第三产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成分三、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第二节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年份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业其他1978198019851990199574.677.459.646.543.92.82.94.44.35.8

12.1

1.4

7.2

24.7

32.6

7.2

6.0

6.5

7.9

3.6

0.2

0.1

0.4

1.5

2.0

3.1

12.2

21.9

15.1

12.1表2-3我国财政收入的部门构成〔%〕资料引自:普通高等教育国家“十五〞规划教材?财政学?第六章〔中国人民大学网上課件〕第二节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1、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V是财政收入的补充3、C中的个别局部构成财政收入四、财政收入的经济来源附录:我国来自V的财政收入主要有:1、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2、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如结婚登记费、护照费、户口证书费等〕和罚没收入等。3、居民购置的国库券。4、国家出售高税率消费品〔如烟、酒、化装品等〕所获得的一局部收入,实质上是由V转移来的。5、效劳行业和文化娱乐业等企事业单位上交的税收,其中一局部是通过对V的再分配转化来的。第二节财政收入的结构分析东部11个省市的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4.2%,人口占全国的41.3%,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55%以上。中部地带9个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4.3%,人口占全国的41.9%,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38%。西部地带9个省,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1%,人口占全国的11%,工农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6%。五、我国财政收入的地区结构1、绝对数衡量:2、相对数衡量:〔1〕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2〕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3〕非税收收入占GDP的比例第三节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一、财政收入规模的衡量指标1、绝对数指标:描述年度财政收入的总量第三节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26000亿5000亿2、相对数指标:描述年度财政收入占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30%第三节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第三节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年份财政收入(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52年1958年1960年1965年1968年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3年124.96379.62572.29473.32361.251132.261159.932004.822937.106242.2013395.2321715.25679.001307.001457.001716.101723.103624.104517.808964.4018547.9058478.1089468.10116748.6525.629.039.327.621.031.225.722.415.810.715.018.6数据帝国

表2-4

我国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对财政收入绝对额的影响对财政收入相对数的影响制度因素主要对财政收入相对数产生影响第三节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第三节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第三节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三、合理确定财政收入规模的重要性复习思考题1、财政收入有哪些作用?2、组织财政收入的原那么有哪些?3、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4、什么是财政收入的所有制结构?分析财政的所有制结构有什么意义?5、财政收入形式构成的变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合理确定财政收入的规模有什么重要意义?7、政府收费的根本特征和前提是什么,为什么政府收费不能以盈利为目的?第三章税收与税制本章主要讲授内容

税收概述

税收负担与转嫁

税收制度

税制结构第一节税收概述一、税收的一般概念

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地取得实物或货币的一种特殊分配活动。第一节税收概述1、无偿性2、强制性3、固定性二、税收的形式特征第一节税收概述1、税收的职能〔1〕组织收入〔2〕调节经济〔3〕监督管理2、税收的作用三、税收的职能与作用第一节税收概述四、税收的征收原那么1、公平原那么:税收要公平对待所有纳税人,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应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适应。横向公平;纵向公平经济公平;社会公平附录:公平原那么1、横向公平——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交纳相同的税2、纵向公平——不同纳税能力的人交纳不同税;3、经济公平——通过税收机制建立时机平等的外部经济环境;4、社会公平——通过税收机制对社会成员个人的收入进行调节,以征税或补贴方式实现社会成员间利益上的相对平等。第一节税收概述2、税收的效率原那么:〔1〕行政效率〔2〕经济效率第一节税收概述3、税收公平与效率的两难选择:效率优先、兼顾〔或相对〕公平〔1〕“效率型〞税制〔2〕“公平型〞税制〔3〕“兼顾型〞税制第二节税收负担与转嫁一、税收负担的含义简称“税负〞,指国家征税给纳税人带来的经济利益损失或转移。第二节税收负担与转嫁二、税收负担的衡量与分类1、税收负担的衡量:宏观税负水平:〔国民收入税收负担率等〕微观税负水平:〔企业个人税收负担率等〕2、税收负担分类:直接负担与间接负担名义负担与实际负担微观税收负担与宏观税收负担第二节税收负担与转嫁三、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国家职能范围税收在各种财政收入方式中的地位税制因素非正常因素第二节税收负担与转嫁四、税负转嫁与归宿概念:

1、税负转嫁: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将应纳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

2、税负归宿:指处于转嫁过程中的税收负担的最终归着点或最后结果。第二节税收负担与转嫁五、税负转嫁的方式

前转后转混转或散转消转第三节税收制度一、税收制度1、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征税依据和标准,是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那么等的总称。2、对税收制度的理解:〔1〕税制是指国家总的税收体系及税收法律制度。〔2〕对于每一个税种来说都是一部单行税制,形成了具体的单项税收制度。第三节税收制度二、税制构成要素1、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2、征税对象:课税对象或课税客体,征税的标的物3、税率: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数额之间的法定比例。比例、累进、定额税率等。4、其他:纳税环节,纳税期限,附加、加成和减免税,违章处理。第三节税收制度三、税收分类

1、直接税和间接税

2、流转税、收益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

3、从价税和从量税

4、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5、价内税和价外税第三节税收制度四、流转税〔商品课税〕1、商品课税的定义:是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流转额包括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2、商品课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3、商品课税的特征:〔1〕课征普遍〔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3〕实现比例税率〔4〕计征简便第三节税收制度1、增值税: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创造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第三节税收制度2、消费税:以某些特定消费品〔或消费行为〕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我国征税范围:11个。第三节税收制度3、营业税:对经营商品或劳务取得经营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营业额〔流转额〕征收的一种税。第三节税收制度4、关税:对进出国境〔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税种。第三节税收制度五、收益所得税分析1、所得税的定义:是指对纳税人的所得额或利润课征的税收。2、所得税的特征:〔1〕所得税额直接与有无收益和收益的多少有关〔2〕属于直接税,不易转嫁。〔3〕所得课税易受经济波动、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4〕所得课税征管工作复杂第三节税收制度1、

企业所得税:

是国家对境内的内资企业就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个税种。第三节税收制度第三节税收制度3、个人所得税:国家对个人的劳动和非劳动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第三节税收制度4、农(牧)业税:

国家对从事农牧业生产、有农牧业收益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第三节税收制度六、资源、财产、行为税1、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1〕课税比较公平〔2〕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3〕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第三节税收制度2、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情况:〔1〕资源课税: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等;〔2〕财产税:房产税、车辆购置税遗产税;

〔3〕行为税:印花税、屠宰税、车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第四节税制结构一、税制结构的内涵

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税种体系以及各税种的分布状况。第四节税制结构二、税制结构的类型1、单一税制:指一个国家只设置一种税或一种税为主的税制结构。2、复合税制:指一个国家设置多种税的税制结构,它表现为多种并存,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主要有:①单一主体税复合税制:②双主体税的复合税制:③多种税并重的复合税制:第四节税制结构三、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第四节税制结构四、世界税制结构情况

1、兴旺国家: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2、开展中国家实行以商品税为主、所得税和其他税为辅的税制结构。3、我国的税制结构:商品课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复合税制。复习思考题1、社会公共费用的筹集和补偿为什么有必要通过税收来实现?2、如何理解税收的三个特征?3、如何理解税收的二大原那么及相互关系。4、税收转嫁的根本形式有哪些?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有哪些?5、简述税收制度的三个根本构成要素?6、简述增值税的优越性?7、什么是流转税、什么是收益所得税?第四章国债与国债管理本章主要讲授内容

国债及其内容

国债活动的过程

国债的运用

国债的限度与负担第一节国债及其内容一、国债的含义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依据信用原那么,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1、有偿性2、自愿性3、灵活性第一节国债及其内容二、国债的特征1、国债存在和开展的必要性:早期的国债主要是财政困难的产物;现时:国家干预经济、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2、国债存在和开展的根底:〔1〕充裕的闲置资金。〔2〕金融机构的开展和信用制度的完善。〔3〕商品货币经济下的社会意识观念。第一节国债及其内容三、国债存在和开展的必要性与根底第一节国债及其内容四、我国国债的历史演进按举债形式: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按地域:内债与外债按发行本位:货币国债与实物国债按期限:长期、中期、短期国债。强制国债与自由国债按利率变化:固定利率国债与浮动利率国债上市〔可流通〕与非上市〔不可流通〕国债特种与一般性国债。第一节国债及其内容五、国债的分类第一节国债及其内容六、国债的功能第一节国债及其内容七、国债在我国经济开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国债活动的过程发行偿还使用流通债务收入用途社会资金状况其他因素市场利息率国债期限政府信用政府财政货币政策国债发行的规模国债期限确实立国债利息率确实定国债的发行价格国债的发行方式第二节国债活动的过程一、国债的发行1、公募法:指政府向社会公众募集国债的方法2、包销法:指政府将发行的债券统一售与银行、再由银行出售的方法,又称承受法。3、公卖法:指政府委托经纪人在证券交易所出售国债的方法。第二节国债活动的过程附录:国债发行债券市场二级市场的作用1、发行市场(一级市场)2、流通市场(二级市场)促进国债的发行。央银买卖国债调节货币偿还债务注:一般国债多为可流通国债特种国债通常不允许流通第二节国债活动的过程二、国债的流通1、国债使用两个根本要求:尽可能集中在资本项目上更加要讲求效益2、实现要求的手段:建立复式预算体系专门的管理制度第二节国债活动的过程三、国债的使用3、国债的使用原那么:补充性生产性效益性低本钱第二节国债活动的过程1、国债的利息支付

一次性付息按期付息不付息,市场差价获利第二节国债活动的过程四、国债的付息与归还2、国债的归还:直接归还法市场购销法调换归还法等第二节国债活动的过程第二节国债活动的过程1、国债负担的含义:国债还本付息形成的政府财政负担或政府还本付息造成的公众负担。2、国债负担的分类:〔1〕债务人负担:〔2〕债权人负担:〔3〕纳税人负担:〔4〕代际负担:第三节国债的负担与限度一、国债的负担1、国债规模:指一国政府举借国债的数额及其与国民经济有关指标之间的关系。2、国债限度: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限度或国债适度规模。国债负担率;债务依存度。第三节国债的负担与限度二、国债的规模与限度第三节国债的负担与限度〔1〕年度发行的限度:私人闲置资金的约束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约束〔2〕债务累积限度:政府一定时点上的全部债务余额称为政府的债务累积额。债务依存度:债务收入在全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财政支出债务收入债务累积余额限度:累积额占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GDP债务累积赤字率=赤字额/年度GDP×100%

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年度GDP×100%居民应债率=当年国债余额/居民储蓄余额×100%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GDP×100%

偿债率=还本付息额/财政收入×100%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财政支出×100%

第三节国债的负担与限度三、衡量国债负担与限度的主要指标复习思考题1、国债活动过程包括哪些内容?2、国债产生和开展的条件是什么?3、决定国债期限的因素有哪些?4、决定国债利息率的因素有哪些?5、国债有哪些作用?6、国债使用应坚持哪些原那么?第五章财政支出概述本章主要讲授内容公共产品与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属性、效应财政支出的根本原那么财政支出的规模与结构第一节公共产品与财政支出1、根本定义:指可供社会成员共同消费的产品,这些产品在每一社会成员消费时不会导致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注:私人产品〕一、什么是公共产品〔1〕消费中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拒绝性、外部经济性、非价格性。〔2〕生产中的规模性、自然垄断性。〔3〕生产与消费中的法律保护性和强制性〔4〕搭便车现象

2、公共产品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公共产品与财政支出

3、公共产品的分类:〔1〕纯公共产品〔特殊意义上的:收入分配、政府经济措施等;现实意义上的:国防、外交〕〔2〕准公共产品即混合产品〔自然垄断型:供水、公交等;优效型:邮政、教育等〕

第一节公共产品与财政支出

国防?治安?电影院?公园?有线电视转播?灯塔?〔请分析〕附录:典型的公共产品有哪些?

第一节公共产品与财政支出

4、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1〕中央政府直接经营〔2〕地方政府直接经营〔3〕地方公共团体经营〔主要是国有企业〕〔4〕混合提供

第一节公共产品与财政支出

第一节公共产品与财政支出

1、财政支出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2、我国财政支出:我国处于生产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过渡时期,因而财政支出模式只能是既提供公共产品,又适当支持经济增长。二、财政支出与公共产品的关系第二节财政支出的属性、效应1、财政支出的定义:以国家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集中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所发生的消耗。〔也称公共财政支出,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效劳,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2、财政支出的对象:既包括公共产品、混合产品,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是私人产品等。一、财政支出的属性〔市场机制不能解决、政府职能〕1、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2、科教文卫事业3、公共工程4、社会公平等二、财政支出的范围第二节财政支出的属性、效应1、挤出效应:指政府增加某些工程的支出,会相应减少社会公众的有关支出。2、收入效应:指政府公共支出的增加,使某些社会主体或个人收入得以增长。3、替代效应:指由于财政支出的增加而使社会成员的一些支出转换用途。4、分配效应:指政府财政支出形成的利益再分配。三、财政支出的效应第二节财政支出的属性、效应1、财政支出的公平:公平含义:指公开、公正、平等、平均等公平的衡量:经济公平,社会公平〔基尼系数〕财政支出的公平:实现社会公平是财政支出的根本目标。第二节财政支出的属性、效应四、财政支出的公平与效率2、财政支出的效率:〔1〕效率:一般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2〕财政支出的效率:指财政支出应能够有助于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第二节财政支出的属性、效应第二节财政支出的属性、效应第三节财政支出原那么1、量入为出原那么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的财政收入总量来安排财政支出,要力争做到财政收支的根本平衡。一、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原那么第三节财政支出原那么2、量出为入原那么指应考虑国家最根本的财政支出需要来确定收入规模,这一原那么肯定了政府公共支出保持必要数量的重要作用。第三节财政支出原那么1、财政支出效益与一般经济效益的区别:2、财政支出效益原那么的根本目标:〔1〕宏观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3〕整体效益3、财政支出效益原那么的实现:二、效益原那么第三节财政支出原那么公平原那么的含义:指实现社会公平,具体表现为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对象促使相对的社会公平的实现〔2〕建立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实现社会稳定与公平三、公平原那么第三节财政支出原那么处理好积累性以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关系,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四、统筹兼顾原那么第四节财政支出的分类按国家职能分类按财政支出是否取得等价补偿分类按财政支出的使用部门分类按财政支出的最终使用结果分类按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分类按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分类财政支出分类将财政分支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可科学地分析支出活动的性质、结构、规模以及支出的效益。分类方法有多种:第四节财政支出的分类1、补偿性支出: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2、消费性支出: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3、积累性支出: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藏的支出一、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第四节财政支出的分类1、根本建设支出2、流动资金3、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4、地质勘探费5、工交商部门事业费6、支农和农业事业费7、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8、抚恤和社会救济费9、国防费10、行政管理费11、价格补贴费等。二、按财政支出用途分类第四节财政支出的分类1、经济建设支出2、社会文教支出3、国防支出4、行政管理支出5、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支出、政府债务支出等三、按政府职能分类年份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其他支出1950196019701980199019952000200125.570.460.555.344.841.8536.1834.2411.113.28.016.421.425.7327.627.5841.18.922.416.08.49.37.67.619.34.84.96.212.014.617.4218.582.91.04.23.77.98.4711.1911.97我国各类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第四节财政支出的分类

1、购置性支出:2、转移性支出:四、按经济性质分类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补贴支出第四节财政支出的分类1、财政购置性支出:是指政府遵循有偿原那么,在市场上购置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在付出时,获得了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所有权。它是政府对经济资源的一种消耗,因此又称消耗性支出。第四节财政支出的分类2、财政转移性支出: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政府在付出资金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中间人〞的角色。附:两类国家购置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所占比例〔%〕类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购买性支出其中: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转移性支出其中:国债利息补助金其他45.234.910.341.05.635.413.861.550.111.422.55.517.016.0合

计100.0

100.0

第五节财政支出的规模1、一般衡量指标:〔1〕财政支出总量〔2〕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2、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1〕预算支出规模〔2〕预算外支出规模〔3〕制度外支出规模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第五节财政支出的规模1、我国情况:〔1〕改革开放前,财政支出规模占GDP比重较大。〔2〕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下降。〔3〕市场经济时,财政支出规模占GDP的比重开始上升。2、国外情况:资本主义早期较小,当代较高3、未来趋势:二、财政支出规模的开展趋势第五节财政支出的规模三、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原因分析第五节财政支出的规模〔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社会性因素〕经济开展的需要国家职能的扩张和社会活动规模的扩大与复杂化国家干预经济的需要人口增长社会福利的改善物价影响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四、影响财政支出增长的因素第五节财政支出的规模1、为什么要控制财政支出过度增长?〔1〕政府财政支出过度扩张会解除个人的预防动机〔2〕过度的财政支出会产生“挤出效应〞〔3〕过度的财政支出会导致通货膨胀〔4〕财政支出过度增长将影响国际收支的稳定五、财政支出增长的控制第五节财政支出的规模2、怎样合理控制财政支出的增长:明确政府的职能范围财政支出增长总量的控制财政支出增长结构的控制制度建设与创新第六节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资金再分配的构成,或财政资金再分配于哪些支出工程。或指财政支出内部按一定标准区分的各个支出要素的构成或组合配置状态。一、财政支出结构的含义第六节财政支出结构1、政府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社会管理职能等〕2、我国财政支出的职能结构: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支出等。二、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第六节财政支出结构1、购置性支出2、转移性支出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第六节财政支出结构1、按市场经济要求和财政原理分清政府部门与民间部门的职责,明确界定财政支出范围2、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围绕支出重点调整支出结构3、优化财政支出的费用结构4、优化财政支出的纵向结构5、优化地方财政支出。四、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第六节财政支出结构我国各类财政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年份支出合计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亿元)(%)(%)(%)(%)一五时期1320.5250.8014.4923.848.50二五时期2238.1866.6413.5012.195.951963-19651185.8153.8215.2019.066.44三五时期2510.6056.0711.0621.895.35四五时期3917.9457.7110.8819.155.02五五时期5282.4459.9014.4016.435.30六五时期7483.1856.0819.7411.947.85七五时期12865.6748.4223.149.1011.82八五时期24387.4641.5225.659.5213.76九五时期57043.4638.3327.188.3315.662001-200365605.6831.3326.997.7118.76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有哪些根本特征?2、什么是财政支出的挤出效应?3、怎样理解财政支出的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原那么?在财政支出中应怎样实现公平原那么?4、简述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分类的内容及作用。5、瓦格纳认为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主因是什么?6、为什么要控制财政支出过度增长?7、怎样理解购置支出与转移支出的社会经济影响?第六章财政支出分析本章主要讲授内容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1、社会消费性支出的定义: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置并消耗商品和效劳所形成的支出,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2、社会消费性支出具体内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卫事业费及工交商农事业费等一、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性质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二、行政管理支出行政支出是指为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管理机关的正常运行而必须安排的经费开支。特点:〔1〕非生产性〔2〕连续性〔3〕增长刚性。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3、行政支出规模的控制〔1〕合理调整规划支出的范围,严格管理与监督,硬化预算约束力。〔2〕精简机构。〔3〕深化与优化行政组织结构:转变行政职能、完善行政体制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三、国防支出

1、含义与性质

国防支出是指国家用于陆、海、空军及国防建设的各种费用。具有纯粹的社会消费性质。

2、国防支出的特殊性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附录: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情况197819801985199019952000行政比重4.45.46.59.812.811.3国防比重15.015.89.69.49.37.6年份

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所占比例我国国防支出开展变化情况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1、含义:财政用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及播送电台电影电视等各种社会事业支出的总称。2、性质:非生产性四、文教科卫支出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附录:我国财政安排文教科卫支出的情况年份197819801985199019952000文教支出比重10.012.715.820.021.517.2第一节社会消费性支出4、财政应如何合理安排文教科卫支出?〔1〕正确区分各类事业所提供的效劳的属性;〔2〕确定文教科卫事业支出的重点;〔3〕加强文教科卫支出的管理:定额管理、事业单位改革、完善财务制度、收支统一。我国国家财政支出及经济建设费支出单位:亿元年度财政支出合计经济建设费经济建设费占财政支出比重(%)195068.0517.3625.51957295.95163.0455.11962294.88152.6451.81965459.97254.1155.21970649.41392.6160.51975820.88481.6658.719801228.83715.4658.219852004.251127.5556.319903083.591368.0144.419956823.722855.7841.9200015886.55748.3636.2200118902.586472.5634.2200222053.156673.730.3200324649.957410.8730.1资料来源:://并计算根底产业、农业、国家战略物资储藏1、弥补市场失效2、维护市场配置功能3、调节国民经济运行1、根底产业的内涵:一般指能为国民经济实现正常运行和持续开展提供根本保障的特定经济部门的总称。2、根底产业的构成:根底设施、根底工业。附录:根底产业的构成:〔1〕根底设施:根底设施建设包括各种类型的交通运输建设工程〔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城市根底设施建设工程〔如城市水电气供给系统、排污系统、城市交通系统〕、重要的公用事业部门〔如通讯、邮电部门〕等。〔2〕根底工业:根底工业主要指能源开发建设工程、重要的根本原材料的开发利用工程。此外,在不同的国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在不同历史时期也被视为国家的根底工业部门。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开展的重要条件。八、财政的农业支出2、农产品生产的供需特点〔1〕农产品产出的波动性与需求的相对稳定〔2〕农产品生产的双重风险性。〔3〕农产品生产的供给和需求的双重约束。

资料来源:://1、含义:国家为防范因各种难以预见因素所造成的重大意外事故和国民经济的重大脱节而形成的物资缺口,有方案地建立国家物资后备所安排的财政支出。九、国家物资储藏支出2、国家物资储藏支出的社会经济效应:〔1〕抵御自然灾害和重大意外事故的物质根底。〔2〕克服社会产品供求不平衡的重要条件。〔3〕在对外开放中保护本国经济利益和进出口贸易的相对稳定。3、我国的国家物资储藏:〔1〕国家储藏:〔2〕地方储藏:〔3〕财政后备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

普遍性福利性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二、社会保障的根本特征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保障功能分配功能调节功能福利功能三、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功能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内容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五、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开展1、西方兴旺国家:19世纪80年代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四个阶段〕:〔1〕初创阶段,从1949到1957年〔2〕开展阶段,从1957到1966年〔3〕停滞阶段,从1966年到1976年〔4〕改革阶段;1978年以后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七、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八、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1、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资金筹措:资金直接来源于政府的一般税收收入,而支出工程那么列入政府的一般经费预算,并通过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将补助金转移到受助人手中。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第三节社会保障支出九、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社会经济意义弥补市场经济的缺乏,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平安网〞和“减震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开展。筹集建设资金,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第四节财政补贴一、财政补贴的含义与性质1、财政补贴的含义: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任务和社会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某些特定企业和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和津贴。2、财政补贴的性质:它是国家协调经济运行中各方面利益分配关系的经济杠杆,也是发挥财政分配机制,配合价格杠杆,共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特定手段。第四节财政补贴二、财政补贴的特征第四节财政补贴三、财政补贴的构成

1、价格补贴

2、企业亏损补贴

3、财政贴息

4、税收补贴

5、进出口补贴等第四节财政补贴第四节财政补贴四、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意义第四节财政补贴2、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财政补贴可改变需求的总量与结构财政补贴可改变供给的总量与结构3、财政补贴的负面效应:扭曲价格体系,影响价风格节作用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加重财政负担第四节财政补贴1、正确认识财政补贴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2、财政补贴要具有专向性,合理确定财政补贴的范围、形式与标准。3、财政补贴的标准化4、财政补贴的规模要充分考虑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五、我国财政补贴的改革复习思考题9、试分析根底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0、政府为什么有必要扶持农业?其扶持的主要途径是什么?11、简述建立国家物资储藏的重要意义?12、什么是社会保障,具体内容是什么?13、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模式应该如何选择?14、财政补贴有何根本特征?15、掌握财政补贴的功能与内容。第七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本章主要讲授内容

国家预算

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外资金1、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编制和执行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方案。2、国家预算的含义:〔1〕它是国家年度的财政收支方案〔2〕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3〕它是民主政治的产物〔4〕它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工具一、国家预算的概念第一节国家预算二、国家预算的特点

第一节国家预算1、预测性2、法律性3、集中性4、公开性三、国家预算的原那么

第一节国家预算1、公开性2、可靠性3、完整性4、统一性5、年度性四、国家预算的产生

第一节国家预算1、现代国家预算产生于英国〔17世纪〕2、我国的国家预算制度开始于清朝末年,清光绪34年(1908年)公布了?清理财政章程?,宣统2年(1910年)清理财政局开始编制国家预算。五、国家预算的分类

第一节国家预算1、单位预算、部门预算和总预算2、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3、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4、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5、赤字预算、赢余预算和平衡预算

第一节国家预算附录:单式预算:政府财政收支方案通过一个统一的方案表格来反映的预算。复式预算:政府财政收支方案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案表格来反映的预算。零基预算:对预算期内所有预算收支,不考虑以往年度的预算基数和水平,一律以零为起点重新编制的预算。第一节国家预算六、国家预算级次和管理权限七、国家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

第一节国家预算1、国家预算的编制与审批:编制程序:审批机构:2、政府预算的执行:执行机关:主要任务:3、政府决算:是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和终结。附录:政府预算执行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国家预算1、积极组织预算收入。2、合理拨付预算资金。3、保证预算收支平衡。4、加强预算执行监督。广义:规定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国家同企业、事业单位之间在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职权方面的制度。狭义: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财政资金支配权和财政管理权限的一项重要制度。实质: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一、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第二节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体制属于上层建筑。作为一项财权财力划分制度,它必须适应经济根底的客观要求,表达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并与上层建筑的其他方面都有相互协调的要求。二、预算管理体制的属性第二节预算管理体制三、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第二节预算管理体制1、集权型2、分权型〔分行政性、经济性〕第二节预算管理体制附录1:集权的长处:①有利于提供全国性的公共产品和劳务②有利于将跨地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③有利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④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稳定⑤有利于进行再分配第二节预算管理体制附录2:分权的长处:

①有利于促进居民参与当地事务②有利于促使地方政府对居民负责③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官员的信息优势④有利于制度创新⑤给人们更多的选择⑥有利于缩小政府的总体规模因此,分权与集权各有利弊,政府间事权的划分以适度分权为宜

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包干〞制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四、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演变与改革

第二节预算管理体制1、统一领导、分级财政的原那么2、预算管理体制必须与国家政权结构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原那么3、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责权结合的原那么五、我国预算管理体制建立的原那么

第二节预算管理体制1、分税制的含义:指按事权划分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支出,依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那么,主要按税种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预算相对独立,各级次间和地区间的差异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的预算管理体制。六、分税制

第二节预算管理体制2、分税制的主要内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预算调节制度,即转移支付制度

第二节预算管理体制1、转移支付制度含义:以各级政府之间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根底,以实现各地公共效劳水平的均等化为宗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力平衡制度。附录:转移支付制度第二节预算管理体制第二节预算管理体制2、转移支付制度的作用:平衡地方财政的财力缺口协调各行政辖区之间的财政活动保持各地区最根本的公共效劳水平的实现调节各地区的财政净受益水平第三节预算外资金一、预算外资金的含义第三节预算外资金二、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和特点1、预算外资金的性质:〔1〕由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行掌握使用〔2〕实行国家指导性方案〔3〕不直接掌握在国家手中2、预算外资金的特点:〔1〕无偿性〔2〕自主性〔3〕专用性〔4〕分散性第三节预算外资金三、预算外资金的作用1、扩大了地方、部门、单位的自主权2、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3、加强了财政资金的宏观管理4、减轻了国家预算的负担第三节预算外资金四、预算外资金的问题1、盲目使用,冲击方案2、自定工程,任意收费3、管理混乱、违纪严重4、资金分散,效益低第三节预算外资金五、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第三节预算外资金附录:税费区别1、征收的主体不同:税收,各级税务机关和海关;费,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收取。2、性质不同:税收,无偿性;费,有偿,3、使用原那么不同:税收,国家统一支配;费,专款专用或以收抵支,以弥补完善本身业务的开支。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国家预算?它是怎样产生的?2、国家预算有哪些特征?3、国家预算有哪些类别?各有何特点?4、简述分税制的含义。5、我国实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必要性何在?我国未来怎样进一步完善分税制?6、什么转移支付制度?为什么必须建立转移支付制度?7、什么是预算外资金?具体包括哪些?本章主要讲授内容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失衡1、财政收入大于支出--→财政结余2、财政收入小于支出--→财政赤字3、财政收支相等。一、财政收支三种情况表8-11978—2003年我国财政收支简表

年份财政收入(亿元)财政支出(亿元)收支差额(亿元)

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120022003

1132.261159.932004.822937.106242.2013395.2316386.0418903.6421715.25

1122.091228.832004.253083.596823.7215886.5018902.5822053.1524649.95

+10.17-68.90+0.57-146.49-581.52-2491.27-2516.54-3149.51-2934.70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失衡1、财政平衡的含义:2、对财政平衡的不同理解:〔1〕财政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2〕财政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3〕财政平衡是一种综合平衡二、财政平衡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失衡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失衡1、财政赤字:也称预算赤字,指在财政年度中,政府的总支出大于总收入的差额。2、财政赤字分类:〔1〕对国债处理:明显赤字、隐蔽赤字、净赤字或硬赤字;〔2〕按赤字与通货膨胀关系:名义赤字和实际赤字;〔3〕按赤字与经济运行关系:周期性和结构性赤字。三、财政失衡——财政赤字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失衡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失衡5、财政赤字对宏观经济影响〔1〕财政赤字弥补方式与货币供给〔2〕财政赤字与社会总需求扩大社会总需求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构成〔3〕财政赤字与“挤出效应〞第一节财政平衡与财政失衡6、财政赤字的弥补方法:〔1〕动用历年结余〔2〕增加税收〔3〕增发货币〔4〕发行国债第二节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1、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定义:社会总需求: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有货币支付能力的范围内使用和消费的商品总量和付费劳务总量。社会总供给:一定时期内由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商品总量和付费劳务总量。2、社会总供求失衡的表现:〔1〕总量失衡〔2〕结构失衡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第二节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1、国民收入总量平衡恒等式:C+S+T+M≡C+I+G+X2、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关系二、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第二节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三、国民经济中货币收支关系及总需求的扩张机制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活动,处理财政关系的根本准那么和措施的总和。附表11特征在宏观调控中的功能体现国家预算手段·直接调控性

·调节力度强·国家预算规模和结构制约和影响经济规模

·国家预算的组织形式合理化影响财政宏观调控的效果国家税收手段·集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于一身

·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运用广泛·调控社会总需求

·调控社会总供给

·对个人收入和财产的调控国债手段·不完全的主动性

·灵活性

·与银行的协调性国债的宏观调控功能是借助于国债规模、发行对象、偿还期限和国债利率的变动实现的。它的主要调节功能包括:

·调节国民收入使用

·调节货币流通

·调节社会总供需财政支出手段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形式各有不同·购买性支出的增减会引起社会总供需的平衡变化

·转移性支出不直接影响社会总供需

·转移性支出对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财政投融资手段·政府作为投融资主体本身

·直接介入经济运行

·着眼于宏观社会效益·壮大国家宏观调控的实力

·增强财政调控产业结构的力度复习思考题第九章金融概述本章主要讲授内容金融与金融学金融的产生与开展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中国金融史第一节金融与金融学一、金融一词的由来20世纪初?辞源?及?辞海?中才始见“金融〞条目。均指通过信用中介机构的货币资金融通。60年代?辞海?修订为:“货币资金的融通。一般指与货币流通与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活动,主要通过银行的各种业务来实现。〞第一节金融与金融学二、金融范畴的形成和开展第一节金融与金融学三、现代金融领域覆盖的范围第一节金融与金融学四、什么是金融1、金融的定义: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也就是与货币、信用、银行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金融的本质:就是货币资金由资金盈余单位流向资金短缺单位的过程。

资金盈余方金融中介资金短缺方3、金融的主要方式:〔1〕直接金融方式:资金的供给方与需求方直接发生信用关系。〔2〕间接金融方式:资金的供求双方并不直接发生信用关系,而是通过各种金融中介机构来进行。第一节金融与金融学附录: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比较第一节金融与金融学第一节金融与金融学第一节金融与金融学主要是研究资金融通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五、金融学概念

六、金融学研究对象1、金融运作的对象2、金融运行的渠道3、金融运行的调控机制4、金融运行的制度环境等〔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涉外金融等〕第二节金融的产生与开展金融是商品货币关系开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伴随着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信用的开展而开展的。一、金融的产生第二节金融的产生与开展二、金融的开展1、货币由低级到高级:实物货币金银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2、金融方式:3、金融工具:日益多样化4、金融机构:由简单复杂第二节金融的产生与开展三、当前国际金融业的开展第二节金融的产生与开展四、金融创新第三节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

现代各国根本上都属于商品社会。商品交换产生了货币,而货币的出现,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开展。一、现代经济是货币信用经济2、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现代经济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各个经济体需要借助负债去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推销产品。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是最根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是整个货币群体中最根本的形式。它通过资产与负债将银行同各个经济部门、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信用关系成了无所不在的经济关系第三节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第三节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资源配置:2、供给货币:3、风险管理:4、支付清算:5、提供信息:二、金融效劳业的职能第三节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经济开展决定金融:〔1〕金融是社会经济开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依附商品经济的一种产业。〔2〕商品经济决定了金融开展的结构、规模和阶段。2、金融反作用于经济开展:三、金融与经济开展第三节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筹集融通资金2、引导资金流向,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调控社会总需求5、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四、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主要作用第四节中国金融史1、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中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优点:有光泽,有光花纹,当时是名贵的装饰品;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巩固耐用,不易磨损;便于携带。仿制贝:石贝、骨贝、陶贝,铜贝。铜铸币的产生,使古代货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一、中国古代货币第四节中国金融史第四节中国金融史〔4〕唐高祖改革币制:铸通宝钱。中国钱币进入了年号钱阶段;〔5〕宋朝的币制:纸币的产生和开展;〔6〕明朝的纸币制度:明初推行铜钱,后改行纸币“大明宝钞〞,银为主要货币;〔7〕清承袭明朝币制,仍用白银和铜钱,但以白银为主。第四节中国金融史1、信用的产生:最初的借贷是实物借贷,粮食、农具等生活和生产必需品。实物借贷有很多局限,受贷出对象、实物种类、时地等因素制约。货币产生后,货币借贷突破了实物借贷的局限。泉府的赊贷是中国最早的政府信用。二、古代信用2、两汉的放款市场:两汉的信用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形式,主要由私人办理。放款人有商人、王公贵族,还有子钱家。子钱家是专门从事放款收息的人。3、典质的产生:

典质是产生于南北朝的专门经营放款的金融机构。典质由寺庙经营,办理抵押放款和质押放款。第四节中国金融史4、唐朝信用事业的开展:〔1〕放款〔贷款〕:唐朝的放款有私人放款和政府放款。〔2〕存款:唐时商业兴旺,商人携带大量现钱不方便,又不平安,于是便存入商店,由商店代为保管,这便是最早的存款和保管业务。有一种接近于专门办理存款业务的机构,就是寄附铺,还有柜坊。寄附铺以办理存款为主要业务,兼营商业,这是最早的存款机构。第四节中国金融史第四节中国金融史〔3〕汇兑:汇兑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商业开展,铜钱携带很不方便,又因钱币缺乏,有的地方禁止钱币出境,于是便发生了汇兑的方法。唐朝的汇兑叫飞钱,又叫便换。〔4〕货币兑换:兑换业务是金、银、钱之间的兑换。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机构是金银铺。第四节中国金融史第四节中国金融史三、古代金融机构1、当铺:典当业俗称当铺,南北朝的典质,唐朝的质库,宋朝的解质,都可称为当铺,都是一种高利贷资本,经营以物品抵押的个人放款。明清时业务已不限于经营抵押放款,也经营信用放款、存款和货币兑换等业,大当铺还签发银票、钱票。2、唐代的柜坊、寄附铺:唐朝已经出现一种接近于专门办理存款业务的机构,就是寄附铺,还有柜坊。寄附铺以办理存款为主要业务,兼营商业,这是最早的存款机构。

第四节中国金融史3、钱庄的兴起:明代,由于金、银、钱、纸币兑换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钱币兑换的人,以此为业,开起钱铺来,这就是最早的钱庄。到了明末,钱庄已成为重要的信用机关,不仅从事金、银、钱、纸币间兑换,还办理放款、存款和汇兑。4、票号的产生: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初始以汇兑为主,又为山西人首创,所以又有票庄、山西票庄、山西票号等称谓。5、银行的出现与开展:复习思考题第十章货币

货币概述

货币制度

货币流通规本章主要讲授内容货币是在购置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广泛接受的任何东西。第一节货币概述一、货币定义1、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2、价值形式的开展与货币的起源:在商品交换中要实行等价交换的原那么,为此就必须衡量商品的价值量。通常是用一种商品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这就是价值形式。货币正是价值形式演变的结果:〔1〕简单的价值形式:100斤小麦=1只羊第一节货币概述二、货币的起源与演化第一节货币概述第一节货币概述〔3〕一般价值形式:1只羊2把石斧=100斤小麦10米布。。。。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般等价物。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指从大量的商品中别离出来,成为表现其他各种商品价值的材料。第一节货币概述〔4〕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人们终于找到了这种最适宜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贵金属货币出现附录:贵金属有四个自然属性:1、同一性:质地均匀,重量相等2、可分性:可据需要加以分割,不丧失价值;3、便利性: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4、永恒性:不变质,适宜保存当人们选择贵金属作为一般等价物时,一般等价物就相对稳定了,货币也就产生了。第一节货币概述1、货币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2、货币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