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_第1页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_第2页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_第3页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_第4页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页码页码/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含参考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脸颊(jiá)荒谬(miào)溃退(kuì)抑扬顿挫B.畸形(qí)蒙昧(mèi)窒息(zhì)鹤唳鸡群C.炽热(zhì)锃亮(zèng)寒噤(jìn)和颜悦色D.瞥见(piē)盎然(àng)胆怯(qiè)正襟危坐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首这部画册的完成过程,我们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了。B.经过两个小时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人质安全获救了。C.昨日重庆一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见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D.年龄大了,又遇上感冒,这两天,他总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B.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C.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D.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5、下列各句括号内说明了该句的修辞手法,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A.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排比、比喻)B.那种感情,是凯旋的骑士对战马的感情,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的射手对良弓的感情。(引用、比喻、对偶)C.纺车总是安安稳稳地呆在那里,像露出头角的蜗牛,像着陆停驶的飞机。(拟人、比喻)D.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拟人、比喻)6、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①因为尘埃和水汽的结合可以变成云滴,成片的云滴就组成了厚厚的云层。②温度太高,不但人类无法忍受,就是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也会被“烤干”。③有了尘埃,就使得近地面的低空多了一层保护膜。④没有尘埃,地球表面将会热得不得了。⑤云层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可以将照在其上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从而有效地削弱了太阳的威势。A.④③②①⑤ B.④⑤②③①C.④②③①⑤ D.③④②①⑤7、默写。(1)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_________。(王绩《野望》)(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3)烈士暮年,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龟虽寿》)(4)__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5)__________________,松柏有本性。(刘祯《赠从弟》)(6)_________________,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7)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描绘早春特有的景物,暗示草长莺飞的季节即将到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家乡之水的情深义重,表达了思乡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文言文阅读。(15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自《桃花源记》)(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渔人甚异之异(________)(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3)老人引杨氏入山引(________)(4)迫暮,与老人同出迫(________)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B.以耕以蚕以其境过清C.杨氏谢而从之乃记之而去D.不可取食于人也生于忧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此公欲来,能相容否?4.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有共同之处,即。5.你认为《桃花源记》所写的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真实存在吗?为什么?1.(1)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2)类(3)带领(4)接近、临近2.C3.(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2)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4.没有剥削和压迫、自给自足、和平安定、怡然自乐的原始农耕生活。5.我认为不真实。这种生活只是表达了人民渴望过上平等、安宁、幸福的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当时黑暗的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三、现代文阅读。(30分)1、我的暖,一寸长葛闪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④我一听,有点蒙。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11)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个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的前车牌望了一眼。(12)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13)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14)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15)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16)“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17)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孩子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18)“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1.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5.“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6.熟读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的爸爸说,请你给自己的爸爸发一条手机短信。(50字左右)2、艾叶香中寻玉佩郑凤岭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1.作者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横线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我”磨面作饼→给“我”压岁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病中思念爷爷→临终不说玉心佩的去向2.请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1)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2)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4.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5.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四、写作题(40分)试卷上,我们填写答案:生活中,我们常常在寻求答案。答案有正误之分,有好坏之别,有时又不止一个。有些人,为了获取答案,穷其一生;有些时候,获取答案的过程比答案本身更有价值……请以“答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参考答案:一DDCDC山山唯落晖芳草萋萋鹦鹉洲壮心不已大漠孤烟直岂不罹凝寒柴门何萧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二三1.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2.外貌描写(肖像描写)。作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