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GBT+21709.2-2021》详细解读_第1页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GBT+21709.2-2021》详细解读_第2页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GBT+21709.2-2021》详细解读_第3页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GBT+21709.2-2021》详细解读_第4页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GBT+21709.2-2021》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GB/T21709.2-2021》详细解读contents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操作步骤与要求4.1施术前准备4.2施术方法4.3施术异常情况的处理contents目录5注意事项6禁忌附录A(资料性)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附录B(规范性)头针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011范围适用范围本部分规定了头针的技术操作规范,包括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适用于针灸临床中头针技术的操作,为针灸医师提供头针操作的标准化指导。涵盖中医针灸学、神经学、解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确保头针操作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涉及领域规范目的通过规范头针操作技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降低操作风险。推广头针技术的标准化应用,促进针灸学术传承与发展。0102标准性质各项规定均基于专家共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确保规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规范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旨在为针灸行业提供头针技术操作的参考依据。022规范性引用文件123本部分所引用的文件是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确保了规范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引用文件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权威学术文献,涵盖了针灸技术的各个方面。通过引用这些文件,使得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更加全面、系统,便于从业人员学习和应用。引用文件概述03《经络腧穴学》该书详细记载了经络的循行路线和腧穴的位置、功能,为头针操作中的穴位选择提供了依据。01《针灸技术操作规范——艾灸》该文件详细规定了艾灸的技术操作方法,包括艾条的选择、灸法实施、注意事项等,为头针操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02《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详细阐述了中医的基础理论,为头针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具体引用文件提升规范的科学性通过引用权威文件,确保头针技术操作规范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提高针灸技术的整体水平。指导实践操作引用文件为头针技术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帮助从业人员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提高临床疗效。推动行业发展规范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推动针灸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针灸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引用文件的意义033术语和定义头针是一种通过在头部特定穴位进行针刺,以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针灸方法。头针以头部为主要施术部位,通过刺激头部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定义特点头针定义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针灸治疗的重要刺激点。分类头针穴位根据其在头部的位置和主治功能,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额区、顶区、颞区等。穴位针刺手法定义针刺手法是指在进行头针治疗时,医生所采用的进针、行针、留针、出针等操作技巧。重要性正确的针刺手法是确保头针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医生需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手法。得气是指针刺入穴位后,通过一定的手法操作,使针下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并沿经络传导至病变部位的现象。得气是判断针刺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也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医生需细心体会针下感觉,及时调整针刺深度和角度,以确保得气。得气意义定义044操作步骤与要求针具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及施术部位,选择合适长度、直径和材质的毫针。消毒措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针具、施术部位及医者手指进行常规消毒。患者体位根据施术部位,协助患者采取适当体位,以舒适、放松、便于操作为宜。4.1术前准备根据患者病情及具体头针疗法,选定相应的头针刺激区。确定头针刺激区在选定的头针刺激区内,通过触诊、望诊等方法,准确找到敏感点或穴位。准确取穴4.2定位与取穴控制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及患者胖瘦情况,控制进针深度,避免过度深入。减轻疼痛可通过轻捻针柄、分散患者注意力等方法,减轻进针时的疼痛感。快速进针用一手拇、食指捏住针体,中指紧贴针身下段,针尖露出2-5mm,对准穴位快速刺入。4.3进针方法运用提插、捻转等基本手法,使针感得以扩散、传导。基本手法根据患者病情及耐受情况,可选用刮柄、弹柄等辅助手法,增强针感。辅助手法根据具体头针疗法及患者病情,控制刺激强度与时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刺激强度与时间4.4行针手法054.1施术前准备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及施术部位选择合适的针具,如毫针、三棱刮痧针等。针具种类确保针具无菌、无锈蚀、无弯曲,针身光滑,针尖锋利无虚尖或卷刃。针具质量使用前应对针具进行仔细检查,如有损坏或不符合要求者应及时更换。针具检查4.1.1针具选择针具消毒针具应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或一次性使用,确保无菌状态。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及施术部位应进行常规消毒,佩戴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环境消毒治疗室应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紫外线消毒。4.1.2消毒准备4.1.3患者准备病情诊断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诊断,明确是否适合进行头针治疗。心理准备向患者说明头针治疗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体位准备根据施术需要,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便于操作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等。辅助工具准备好治疗盘、消毒棉球、酒精、碘伏等必要的辅助工具。应急处理制定好应急处理预案,如晕针、滞针、弯针等情况的应对措施。记录与观察准备好治疗记录表,详细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及变化情况。4.1.4其他准备064.2施术方法针具规格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及具体穴位,选择合适的针具规格,如针身长度、直径等。针具检查在使用前应对针具进行仔细检查,确保针身光滑、无锈蚀、无弯曲等。针具种类应选用不锈钢材质的毫针,其具有较高的硬度和韧性,不易折断。针具选择针具在使用前应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煮沸消毒等方法。针具消毒医者消毒针刺部位消毒医者在操作前需进行常规洗手,并穿戴无菌手套,以确保操作过程中的无菌环境。对患者的针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可采用医用乙醇或碘伏等消毒剂。030201消毒与无菌操作根据具体穴位及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进针方法,如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进针方法根据穴位所在部位及患者体质,掌握适当的针刺深度,以确保安全有效。针刺深度在针刺过程中,可采用提插法、捻转法等行针手法,以增强针感和提高疗效。行针手法针刺手法如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出现晕针现象,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并让患者平卧,必要时可给予温开水或糖水饮用。晕针处理若针在穴位内难以捻转或拔出,即为滞针,此时应轻轻捻转针柄,或在滞针部位周围轻轻弹拨,以缓解肌肉紧张,然后顺势将针拔出。滞针处理如发生断针情况,应保持镇静,立即嘱患者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深处陷入,同时尽快用止血钳或镊子将断端取出。如断端难以取出,应及时就医处理。断针处理异常情况处理074.3施术异常情况的处理晕针症状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等现象。处理措施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并轻者给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可刺人中、灸百会、足三里、关元等穴,必要时采取其他急救措施。晕针现象滞针原因患者精神紧张,或针刺后患者因疼痛或不适,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处理方法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法、刮法,或在滞针腧穴旁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拘挛,也可在周围再刺一针,然后将针起出。滞针现象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弯针原因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入体内。处理方法弯针现象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断针原因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处理方法断针现象085注意事项针具应符合国家标准,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不锈钢针。针具应具备良好的弹性和韧性,针尖圆滑锋利,无卷边、缺损或锈蚀。根据不同部位和治疗需求,选择适宜长度和直径的针具。5.1针具选择针灸前应严格进行皮肤消毒,常规选用医用乙醇或碘伏消毒液。针灸过程中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一次性针具使用后应按规定进行毁形处理,不得重复使用。5.2消毒与无菌操作03在毛发较多部位进针时,应先将毛发剃净或剪短,以便进针和固定。01针刺深度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避免过深或过浅。02头针针刺角度一般采取平刺或斜刺,避免直刺或深刺,以防意外。5.3针刺深度与角度如出现局部血肿或疼痛加重,可采用冷敷、热敷或按摩等方法缓解。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神经损伤、感染等,应及时就医治疗。针刺过程中如出现晕针、滞针、弯针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针刺,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5.4异常情况处理096禁忌体质虚弱患者若患者头部皮肤存在感染、破损或溃疡等情况,应禁止进行头针治疗,以防感染扩散或加重皮肤损伤。皮肤感染或破损处急性发热或炎症期在急性发热或炎症期间,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头针治疗可能加重病情,因此应暂停治疗。对于体质过于虚弱的患者,头针治疗可能过于刺激,应避免使用。禁忌人群头针治疗时应避免过度刺激穴位,防止患者出现晕针、弯针或断针等不良反应。过度刺激穴位为确保卫生与安全,头针治疗应使用一次性针具,严禁重复使用,以预防交叉感染。针具重复使用头针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医生不得擅自更改治疗方案或随意增减穴位。擅自更改治疗方案禁忌操作空腹或饱腹进行头针01患者应避免在空腹或过度饱腹的状态下进行头针治疗,以预防晕针或其他不适反应。治疗后立即洗头02头针治疗后,患者头部皮肤会留下微小的针眼,因此应避免立即洗头,以防感染。通常建议患者在治疗后24小时后再进行洗头。剧烈运动后立即进行头针03剧烈运动后,患者身体处于兴奋状态,此时进行头针治疗可能增加晕针等不良反应的风险。因此,患者应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头针治疗。禁忌事项10附录A(资料性)头针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头针穴线定位方法头部解剖标志定位根据头部明显的解剖标志,如前后正中线、眉弓、耳尖等,来确定头针穴线的位置。骨度分寸定位通过测量头部特定骨性结构间的距离,按比例划分来确定穴线的具体位置。体表投影定位利用头部穴位在体表的投影来确定穴线的位置,如运动区、感觉区等。感觉区穴线主治对侧肢体的感觉异常、麻木、疼痛等病症,通过刺激感觉区穴线,可以激发经气,恢复肢体的正常感觉功能。晕听区穴线主治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病症,通过刺激该穴线,可以清利头目,开窍聪耳。精神情感区穴线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情感类疾病,具有镇静安神、调和情志的作用。运动区穴线主要治疗对侧肢体瘫痪、运动障碍、肌肉萎缩等病症,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舞蹈震颤控制区穴线主要用于治疗舞蹈病、震颤麻痹等病症,具有镇静安神、熄风止颤的作用。言语区穴线主要治疗失语症、言语不清等病症,刺激言语区穴线可以疏风通络,恢复语言功能。010203040506头针穴线主治功能11附录B(规范性)头针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疲劳过度、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等现象,严重者会出现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等。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晕针原因晕针症状处理方法晕针现象010203滞针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因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滞针症状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病人常痛不可忍。处理方法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