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河池市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广西河池市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广西河池市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广西河池市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广西河池市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广西河池市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无法平视的草垛刘星元我无法平视那些草垛。在深秋,甚至比深秋更为深邃的季节,它们三三两两的割据一方,如一个村子中不同姓氏的家族分布一般,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它们像伟岸的兵勇一样拱卫着人间的部落,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其实这是必然的——在人间的秩序里,人们凭借自己的血液和姓氏分庭立户,散布于村庄的不同方位,作为人类的附属之物,那些草垛必然跟随着人的安居乐业而落地生根,又必然跟随着人的腾转挪移而改变自己占据的那一片土地。人走到哪里,它们就会跟随到哪里。无数个深秋,我们心存敬畏,驾着丰收的马车,驾着载着粮食和柴禾的马车,小心翼翼地从已经分娩的土地上穿过,并且告诉自己,决不让任何一束柴草留在风中。那些满载柴草的马车又高又大,每一辆都是一座向着村庄缓缓移动的山丘,山丘之上,最高的那一束柴草在夜空中往往篡夺着神的权威。这样说绝对没错—唯当此时,它就是神,是我们全部的丰收和幸福。在神的庇护之下行走,我们何其丰盈富足,用尽力气的我们都带着甜蜜的疲惫,顺从地低下了头。而这些堆在马车上的柴禾,转移到村庄周围,就是我们称之为草垛需要仰视的山峦。我总是朦朦胧胧看到那些以从草垛里抱来的柴禾为脚的炊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行走。我没敢顺着炊烟往下看,因为我知道,炊烟之下,就是我的母亲。她和任意一位家乡的母亲一样,面对生活,她从来都是低着头,不看高处。那么,炊烟之上是什么呢?我想起多年前的深秋,我们——我和姐姐躺在草垛之上望向天空的情景。在我们看来,草垛那么高,高过了村庄里的任意一间屋子,高过了卧在远处的任意一座山,高过了我们能攀爬的任意一种高。可是和高处的天空相比,它依然不够高,甚至不能用不够高来表述,只能说低,甚至更低。那时候,我们手握着五颜六色的糖纸,隔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颜色的糖纸看天,我的糖纸是什么颜色的,天空就是什么颜色的。多富有呀—我的口袋里就躲藏着那么多五颜六色的天空,那些云朵就是一大块一大块的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它们勾起了我们心里的甜,那些甜像温润的牛奶一样铺满了我们的整个童年。无数个黄昏,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最接近天空的方式,小心翼翼地展览着我们自己的天空。那时候的天空才叫天空,那时候的云朵才叫云朵。它们的美和好,让我多少年都念念不忘。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我觉得和草垛相比,需要借助高高的草垛才能抵达幸福的我们,何其低矮呀。是的,在人世,我们何其渺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草,活了死,死了活,生生死死,不绝不灭。那些以草为骨,以草做肉的草垛,高了低,低了高,高低之间,赓续有道。而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起了伏,伏了起,起伏不定,身不由己。幸好我们还有草垛相依为命。或者说,幸好还有草垛为我们续命。在村庄,只要还有一座草垛高高耸立,就能燃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就能支撑起我们,托举起我们。我们常说,草民。是啊,草民,草野之民,如草之民。我们的祖先何其智慧啊,他们老早就已洞察出我们与草木之间不同寻常的联系。他们把草和民连在一起,一起生,一起死,一起摇曳,一起繁衍。最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与草一起卑微。愿意和草一起卑微,我想,祖先们一定不是自轻自贱,而是对每一棵草都心存感激和敬畏,他们甚至或许觉得,与草木为伍都是一种高攀,草在民上,敬重草木至少也该是在敬重自身。草木为柴,草种为粮,一棵草就是我们活着的依据。我真的无法平视那些草垛。我心里的草越来越少,心里的火也越来越少。心外的火却已开始燃起来,此起彼伏,遮天蔽日。田野之上,再也没有人愿意驾着马车送那些大批大批的禾木回到村庄,以草垛的形态继续活着。它们被机器推到庄稼地边的废沟里,一把火后,燃成一团灰,那些灰,甚至都不能与土地混在一起,它们与天地各据一方,渭泾分明。我真的无法平视那些草垛,即便我想去平视甚至仰视,也无法再从口袋里抽出那些五颜六色的天空了。天空一任空着,天空之下,草垛全无;天空一任空着,天空之上,再无炊烟行走。没有草垛拱卫着的村庄多么孤单。“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家乡以后大概都不会再有萁豆相煎的景象了。那些被煮熟、煮透的粮食,它们已经和自己的秸秆骨肉分离得太久了,而且还会更久下去。然而,这骨肉分离的景象又该称之为什么剧呢?(摘编自《散文》2018年第3期)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开篇将“草垛”喻成乡村的“家族”兵勇”,它们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与乡民生活密切相关。B.“她从来都是低着头,不看高处”是因为母亲们勤恳劳作,为了家人的生活奔忙,对生活没有期冀与幻想。C.本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以“草垛”为载体记述生活点滴事件,语言质朴却饱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D.文章结尾引诗句抒情,意蕴丰富,含义精警。尾句以问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耐人寻味。2.结合全文说明“草垛”的含义。3.请简要赏析文章划线的句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国内外学界在讨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时,首先就会想到古代的朝贡制度以及中国中心主义,由此关注起中国儒家的天下观。不过,天下观只是儒家的世界秩序学说,在涉外实践中如何实现理想的世界秩序,儒家学者们还提出了一套涉外理念与之配合。儒家的天下观旨在构建理想的“天下”秩序。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全球乃至宇宙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因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所带来的国际问题治理困局。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尚书.尧典》中记载,帝尧家族内部关系融洽后,又先后在各部落以及更远的外邦间次第推行德治与仁爱,使各部落以及外部邦国和平有序。显然,儒家把“和”看作是处理中国与外国关系的思想准则。而“和”的本质是“仁”,这是儒家所倡导的“忠恕”之道。“仁”不仅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合于国家间的关系。为此,孔子还从“仁”的普遍伦理角度确立了人际关系的两原则,“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左传》作者曾将这种“仁”推及国家间的关系,认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儒家崇尚和谐,强调“和为贵”。如何达到“和为贵”?其中的重要途径是“和而不同”。“和而不问”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上,就是要允许、承认并尊重各国间的文化、信仰和制度的不同,求同存异,从而达到和谐共处。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尽管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却多主张“王者不治夷狄”。他们旨在阐述,“中国”帝王不要去直接统治“夷狄”,应与“夷狄”各守其地,和平相处。所以,即使是明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水军远游东南亚以及印度洋诸国时,他们也是秉持着“圣王”对于“夷狄之邦,则以不治治之”的坚定理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间的政治关展。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还要处理好“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关系。所谓“王道”,就是用道德来感化四夷。孔子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而“霸道”,则是使用武力以制服四夷。不过,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遵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荀子对“以力辅仁”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认为用仁爱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与它靠近;用道义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对它尊重;用威力施行于天下,四方各国皆不敢与它为敌;而用这种它国不敢为敌的威力,来辅助协和万邦的使命,才是真正懂得王道的人。显然,《荀子》中“王天下”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与《周易.系辞下》中所阐述的黄帝、尧、舜诸圣王之思维路径完全一致。“厚往薄来”也是儒家治理天下的一条原则。孔子所总结的周朝治理天下的九条纲领中就有:“厚往而簿来,所以怀诸侯也。”据唐朝孔颖达解释:“厚往,谓诸侯还国,王者以其材贿厚重往报之。薄来,谓诸侯贡献使轻薄而来。”而“厚往薄来”原则的提出,与儒家的义利观不无关系。孔子曾说,“君子义以为上”;“君于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说,“君子”(统活者,有德者)应当以“义”作为自己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过,孔子并不否定“利”。孔子所否定的是不义之利。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于将“义”置于“利”之上,提倡“以义制利”。后来的中国封建帝王,为了表现“天子有德”的风度,对于“四夷来朝”的行为也就一概施行“厚往薄来”的方针。不可否认,秉持上述理念的中国封建君臣在涉外实践过程中,也曾因不顾具体环境而执行偏颇曾带来一定的弊端。然而,儒家文明在今天仍然具有极强的普遍价值。这些涉外理念,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十分宝贵的理论价值。(摘编自陈尚胜《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的“天下观”,可以帮助人们从更大的维度来思考世界秩序,从而避免了国际问题治理困境。B.孔子确立了人际关系的原则,即要求自尊和尊人,体现了宽容和尊重精神。C.郑和率领庞大水军远游东南亚和印度洋诸国,就秉持着“和为贵”来处理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关系。D.荀子的“以力辅仁”思想,强调了军事在“王天下”中的重要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儒家学者提出的涉外理念B.文章论证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不同角度来解析使天下有序的途径。C.文章在论证“王道”与“霸道”的关系时,举《左传》的例子来论证“以力辅仁”的观点。D.文章辩证的看待中国古代的涉外理念,认为涉外理念也有偏颇的地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尚书.尧典》中帝尧家族的例子,是为了论证要使“天下”有序,就要“协和万邦”的观点。B.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C.儒家主张“天下一家”。但后世儒者认为“王者不治夷狄”,应与夷狄和平相处。D.孔子认为“义”应在“利”之上,“以义制利”,但他并不否定利。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最后一茬花生地宫佳路边的青草还顶着露珠的时候,李老头已开着手扶拖拉机“突突突”地进了地头。抬头向山坳里瞅,好多土地撂了荒,年轻人都进城抓钱去了,地里也就种得马马虎虎,看着人家地里长了蒿草,他的心就生生地疼。这是块好地呀,肥着呢!不长庄稼,长草,这不是羞煞先人吗?庄稼人不好好侍弄地,还叫个庄稼人吗?可他只能在心里嘀咕,不能管别人,只能管好自己。可是能管好自己,却管不了自己的儿子。今年,他看到有那么多地荒着,就和老伴儿捡着种,刚下过一场雨,得赶着春播呢,人老,心气却不老,起早贪黑地干。城里的儿子放小长假要出去旅游,他一听就气不打一处来:“这都什么节骨眼了,还有那闲心思出去玩?赶紧回家帮我种花生。”儿子那头笑了:“爹,你今年怎么还种地?不是找罪受吗?村里不是正要搬迁吗?补偿款快下来了,好好享受生活,我正想给你和娘订去三亚的机票……”儿子没说完,老李头就把电话撂了。钱!钱!钱!现在的年轻人张嘴闭嘴就是钱,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抓钱抓红了眼,家门一关,蜘蛛网锁门,农民要都不种地,吃啥?手扶拖拉机真不含糊,不一会儿就把跟在后面施肥的老伴儿甩在了后面。犁出来的黑土湿湿的,泛着清新的泥土香味。老伴儿正弓着身子往犁沟里撒化肥,他回头瞅了一眼犁沟,化肥撒得均匀适度,白色的颗粒衬在黑土里,很是养眼,不禁向老伴儿投去暖暖的一瞥。肥料使足了,花生才能长呀!人不亏地,地就不亏花生,秋天拔出花生蔓,白花花的花生个个实成,那才叫一个舒心呢!老李头从老伴儿手里接过竹篮子,脚下生风,五个手指头不断地活动着,化肥就从指缝间源源不断地流入土地。日上三竿,地已犁了一半,老李头招呼老伴儿歇息。自己点了烟,歪在手扶拖拉机上。很多年前,在这块地里,老伴儿在前面扛着木犁,他在后面按着犁把,哼哧哼哧地犁地,那时候,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指望,一家人的吃喝指望它,孩子念书指望它……指望它的地方多了去了,在地里刨食,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后来,花了1800块买了手扶拖拉机,干活儿轻便多了……他摸着手扶拖拉机叹了口气。“你真是个倔老头!”老伴儿数落道,“邻居们都搬迁了,你非得种上最后一茬花生,才肯拿补偿款,真是受累的命呀!”“以后想受累也受不着喽!我问了,这手扶拖拉机才卖500块钱,哪儿都没坏,要不是拆迁,给多少钱也不卖呀!种地是庄稼人的本分,不种地,还能干啥?这手扶拖拉机离了土地,就是废铁喽!”“你就是老古董!城里多好呀!有家家悦超市,要啥有啥,就是不买,看看逛逛也舒心。听说,我这么大岁数的老太太傍晚都在跳广场舞,热闹着哪!”老李头吧嗒吧嗒抽着旱烟:“我就怕你几天的新鲜劲儿一过,还是想这黑土地,到时,想回也回不来喽!”老伴儿抬头瞅着修好的柏油马路,这边已起了高楼,已有了城里的新气象,那边还是一排排平房,他们的房子就在这些平房之中,过了今年,这些平房都会被推倒了……老李头把烟袋锅子朝鞋底磕了磕,拍拍手扶拖拉机,说:“走喽!老铁伙计,接着干!”老两口正干着,地边有人喊:“老李头,我们正找你呢,就猜你到这块地里来了。”老李头眯着眼,打趣说:“怎么啦?住楼房住腻啦?想到地头抻抻老骨头啦?”“嘿嘿!你还别说,种惯了庄稼,一到了节气,浑身不得劲儿,就回老房子看看。”几个老人手里拿着䦆头,加入了种花生的行列。老李头回头看这几个人,恍惚回到了生产队的光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我们几个在楼房里待不住,在城里找了一份保安的活儿,后天就上岗了,哈哈。”“好呀!赶明年,我也找这样的工作,不当社会的累赘!大家加把劲儿干,干完这块地,把下面的荒地也种了,秋收打花生油,人人有份!”“自家打的花生油就是比超市卖的香!哈哈!”最后一茬花生地载满了欢笑声……(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中间插入年轻人进城抓钱和与儿子电话通话的情节,交代了老李头种最后一茬花生地的背景。B.小说中对老李头和老伴儿种花生的描写十分细腻,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和形容词,主要是为了表现老李头和老伴儿勤劳的形象特点。C.“这手扶拖拉机离了土地,就是废铁喽”一句表面上是写手扶拖拉机以后无用武之地,其实蕴含了老李头无地可种的遗憾无奈之情。D.本文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尤其是老李头这个人物形象,文中对其动作、语言、心理等进行了十分到位的描写。2.小说中设置“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指望”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试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特色。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发夷陵①陆游雷动江边鼓吹雄,百滩过尽失途穷。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俊鹘②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今朝喜处君知否,三丈黄旗舞便风。(注)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此诗是他从夷陵(在今湖北宜昌)出发时所作。②鹘:一种鹰类的猛禽。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景壮阔,气势雄浑,极尽点染之功,将一幅锦绣长江图展现在读者面前。B.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魄的危险,表明诗人已经走到绝境之中。C.颈联与颔联相互映衬,由远及近,由虚而实,将夷陵江面壮而奇的景象描绘得十分生动。D.这首诗的写法很像杜甫的《登高》,杜诗妙在将立意恢弘与笔触细腻等对立的审美范畴和谐统一,陆游这首诗也深得此中三昧。2.尾联说“今朝喜处君知否”,作者“喜”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回答。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与东吴生相遇韦庄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平。[注]泰阶:星名。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以水上浮萍作比,形象地写出了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B.颔联是说年华逝去之痛和战乱流离之苦折磨诗人,以致衰老,竟不觉花之美,只好借酒浇愁。诗意凄凉,字字酸楚C.尾联意为;趁未衰之年,暂拼一醉,破涕为笑;期望今后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是诗人聊以自嘲,也是自许自慰。D.全诗刻画了一位多年漂泊、年华已逝、感世伤怀而又不失美好愿望的诗人形象。语言生动辛辣,极具讽刺性。2.全诗对比贯穿全篇,试赏析这种手法的运用。6、(1)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2)_____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3)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4)醉里吴音相媚好,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清平乐·村居》)(5)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七则)(6)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7)__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7、《主持人大赛》是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一项重大赛事,假如你是参赛选手,请从以下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完成。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50字以内。(1)假如你是《朗读者》的主持人,本期嘉宾是中国女排总教练一—郎平,她将以“青春”为主题进行朗读,请你为郎平的出场写一段主持稿。(2)元宵佳节,作为央视元宵喜乐会的主持人在节目现场你将与海外华侨直播连线,请写一段主持稿,引出海外分会场的直播。(3)作为《最美中国人》的主持人,该节目的其中一位获奖者一一钟南山将上台领奖。请你为这位84岁高龄仍义无反顾赶往武汉防疫第一线的“最美逆行者”写一段颁奖词。8、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更新,现代自拍潮悄然兴起、不断声势浩大。如今,人们旅游要自拍、聚会要自拍、出门要自拍、居家要自拍……,几乎无时无地无事不可以自拍。有人认为,自拍帮助我们留住美好时光、保值美丽心情;有人认为,自拍讲究技巧和角度、可以拍出高颜值的美照,帮我们增强自信;有人认为,自拍可以让家庭变得更为和睦、让友谊变得更为牢固,……因此,自拍是生活的调味剂,让生活变得五彩缤纷、更加迷人!然而,自拍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病态。2014年,自拍成瘾已经被美国精神病协会定义为强迫症……自拍也许会带来危险。2015年,俄罗斯政府发布手机自拍指南,警告国民沉溺在自拍中可能带来的生命危险,建议不要在船上、铁轨旁和房顶上自拍。当然,也有哲学家说过:拿着手机随处自拍,所见证的,则是自我的消失。对此你有何看法?或者有什么情感或故事想要分享?请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1、1.B2.①为乡民提供粮食和柴火,是乡民生活的保障;②“草垛”代表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象征着质朴的多村生活;③承载着我童年美好的记忆,寄托着我对草垛的感激和敬畏之情。3.①对比,将人与草垛进行对比,显出人生命的弱小,从而凸显人们对草垛的依赖,寄托作者对草垛的感恩之情。②比喻。把人喻为“尘埃”,生动形象的写出人在自然界面前的卑微与渺小。③以短句为主,语言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间以长句,句式长短错落,富有变化。④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寄寓了作者对草垛赓续有道的赞叹与敬畏之情,对人身不由己感到无奈。【解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B项,错在“对生活没有期冀与幻想”。母亲不是没有对生活的期冀与幻想,只是生活的负重让她们为了家人惯于低头劳作,少有时间抬头憧憬未来。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题考的是结合全文说明“草垛”的含义。分析时,首先要读懂全文,然后分析“草垛”的表层义,它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这就要求考生先答出“草垛”在文中的表层义,还要结合文本的主旨,答出其深层义,即:象征义、主旨、情感等方面的含意。“它们像伟岸的兵勇一样拱卫着人间的部落,拱卫着人们的柴米油盐、婚丧嫁娶。”“那些以从草垛里抱来的柴禾为脚的炊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行走”“草木为柴,草种为粮,一棵草就是我们活着的依据。”“幸好我们还有草垛相依为命。或者说,幸好还有草垛为我们续命。在村庄,只要还有一座草垛高高耸立,就能燃起我们心中的火焰,就能支撑起我们,托举起我们。”由此可见“草垛”为乡民提供粮食和柴火,是乡民生活的保障。“我们——我和姐姐躺在草垛之上望向天空的情景。……”“那时候,我们手握着五颜六色的糖纸,隔着那些花花绿绿的颜色的糖纸看天,我的糖纸是什么颜色的,天空就是什么颜色的。”由此可见“草垛”承载着我童年美好的记忆,象征着质朴的乡村生活。“无数个深秋,我们心存敬畏,驾着丰收的马车,驾着载着粮食和柴禾的马车,小心翼翼地从已经分娩的土地上穿过,并且告诉自己,决不让任何一束柴草留在风中。”由此可见“草垛”还代表农耕时代的生活方式,寄托着作者对草垛的感激和敬畏之情。3.本题考查的是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时,首先要分析句子是否使用某种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就从手法着手来赏析句子。回答时,先准确判定使用的修辞手法,再结合文段解释这种修辞手法的体现,并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效果。另外,赏析句子时,还要从句式特点、字里行间蕴含作者某种感情等角度赏析句子。分析效果首先答出一般效果,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具体的效果。如此题中,“那些以草为骨,以草做肉的草垛,高了低,低了高,高低之间,赓续有道”和“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起了伏,伏了起,起伏不定,身不由己”,将人与草垛进行对比,显出人生命的弱小,从而凸显人们对草垛的依赖,寄托作者对草垛的感恩之情,也寄寓了作者对草垛“赓续有道的”赞叹与敬畏和对人身不由己的无奈。“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运用比喻,把人比喻为“尘埃”,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的卑微与渺小。“活了死,死了活,生生死死,不绝不灭”,“高了低,低了高,高低之间,赓续有道”,“起了伏,伏了起,起伏不定,身不由己”运用短句,简洁明快,富于节奏感,间以“而我们却不过是一粒尘埃”这样的长句,句式长短错落,富有变化。【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选择正确答案时要注意寻找这些硬伤。2、1.D2.D3.B【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D项,“荀子的‘以力辅仁’思想”错,“以力辅仁”不是荀子提出来的,原文有“儒家并不是完全排斥武力的使用,而主张“以力辅仁”。《左传》曾谈到军事与遵德之间的关系:‘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于此可见,‘兵’只是昭示‘文德’的手段。荀子对“以力辅仁”的思想曾做过精辟的阐述……”,可见“以力辅仁”是儒家思想之一,荀子对此做过精辟的阐述,但看不出“以力辅仁”是荀子提出来的。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认为涉外理念也有偏颇的地方”错,原文是“不可否认,秉持上述理念的中国封建君臣在涉外实践过程中,也曾因不顾具体环境而执行偏颇曾带来一定的弊端”,可见不是“涉外理念”有偏颇,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执行时不顾具体环境而带来一定弊端。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体现了‘推己及人’的思想”错,“推己及人”是一个过程,不是一种“思想”。原文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条原则,就是要求自尊和尊人,把自我与他人同等看待,承认他人与自我的相同心理需求。从这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中,体现了一种崇高的宽容和尊重精神”。故选B。【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3、1.B2.①运用插叙手法,写出了土地对人们生存、生活的巨大作用,充实了文章内容;②突出了土地在老李头等老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为老李头等老人珍爱土地的情怀提供依据;③与现在年轻人忽视土地的行为形成对比,表达了老人们的担忧,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3.①与题目“最后一茬花生地”相照应,使得文章形成圆合结构,构思严谨。②体现了人物情感的变化,先前老李头种地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现在有了老人们的加入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于是载满了欢笑声。③富有意蕴,老人们的加入让读者看到了希望,表达了作者对未来人们注重土地的期盼,升华了小说主旨。【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主要是为了表现老李头和老伴儿勤劳的形象特点”错。小说中对老李头和老伴儿种花生的细节描写,确实赞美了老李头和老伴儿的勤劳,但根据小说情节来看,即使村里准备搬迁,补偿款也准备下来了,但老两口非得种上最后一茬花生;又从小说后面的对话中,老两口说到种庄稼时言语中掩饰不住的喜悦,可见小说的主题应是表现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所以对老李头和老伴儿种花生的细节描写主要应是表现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故选B。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内容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中设置‘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希望’这一内容有怎样的作用”,需要明确这一内容的叙述方式,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结合“很多年前,在这块地里,老伴在前面扛着木犁……”分析,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这里运用插叙的方法。结合“很多年前,在这块地里,老伴在前面扛着木犁,他在后面按着犁把,哼哧哼哧地犁地,那时候,地里的庄稼是全家的指望,一家人的吃喝指望它,孩子念书指望它……”“指望它的地方多了去了,在地里刨食,再苦再累心里也是甜的”等分析,写出了土地在过去的巨大作用,充实了文章内容。写出了土地在过去人们生活中和心中的重要作用,结合“你真是个老倔头!老伴数落道,邻居们都搬迁走了,你非得种上最后一茬花生,才肯拿补偿款,真是受累的命呀!”“几个老人手里拿着镢头,加入了种花生的行列”分析,为表现老李头等老人珍爱土地的情怀提供依据。结合“钱!钱!钱!现在的年轻人张嘴闭嘴就是钱,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抓钱抓红了眼,家门一关,蜘蛛网锁门,农民要都不种地,吃啥?”“抬头向山坳里瞅,好多土地撂了荒,年轻人都进了城抓钱去了,地里也就种得马马虎虎,看着人家地里长了蒿草,他的心就生生地疼”分析,与现在的年轻人忽视土地、到城里抓钱的行为形成对比,引发读者的思考。3.本题主要考查赏析作品结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小说结尾常见的作用:突生波澜,震撼人心;照应前文,不突兀。留下空白给读者想象空间,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深化主题;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令人回味。耐人寻味;给人以喜悦欣慰之感;反应美好愿望。结合结尾内容“最后一茬花生地载满了欢笑声……”及标题“最后一茬花生”分析,结尾照应标题。结合“抬头向山坳里瞅,好多土地撂了荒,年轻人都进了城抓钱去了,地里也就种得马马虎虎,看着人家地里长了蒿草,他的心就生生地疼”“日上三竿,地已犁了一半,老李头招呼老伴歇息。自己点了烟,歪在手扶拖拉机上”“几个老人手里拿着镢头,加入了种花生的行列。老李头回头看这几个人,恍惚回到了生产队的光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等分析,先前老李头种地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现在有了老人们的加入心情愉悦起来,于是载满了欢笑声。表现人物情感的变化。结合结尾的省略号分析,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想象几个老人在田地里又有怎样有趣的对话,想象花生收获后的欢乐景象。几个老人手里拿着镢头,加入了种花生的行列,让读者们看到希望,原来是老两口享受种上最后一茬花生的喜悦,而他们俩的热情感染了其他人,让他们也加入进来,写出了对未来人们重视土地的期盼,升华了小说的主旨。【点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4、1.B2.①初出峡谷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首联写诗人经过三峡时惊心动魄的情景,当“过尽百滩”,眼前“山平水远”的景象,那种豁然开朗、充满喜悦的心情可想而知。②对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颔联描绘了夷陵江面江天一色,苍茫一派的壮阔景色,颈联摄取了江面上“鹘飞鱼腾”美丽奇特的画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③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之情。诗人十年间不被朝廷重用,报国无门,此次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或许能向皇上倾吐报国的襟怀。所以高唱“三丈黄旗舞便风”,抒发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之情。【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B项,“湍急的江流和一个接着一个的险滩,使人感到心惊胆破的危险,表明诗人已经走到了绝境之中”错误,“失途穷”意为“失穷途”,是指出峡之后路途坦荡。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尾联说“今朝喜处君知否”,问作者“喜”在何处?需从文中找到作者因何而喜,结合全诗回答是如何体现这一情感的。“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一句描绘出江水奔涌而出,一泻千里,一片苍茫开阔的景色;站在船头,江天一色,给人“地辟天开”之感。这是初出峡谷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联系“百滩过尽失途穷”看,“俊鹘横飞遥掠岸,大鱼腾出欲凌空”描绘了夷陵江面江天一色,苍茫一派的壮阔景色,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今朝喜处君知否”这里“喜”的应该是指下句“三丈黄旗舞便风”,从全诗意境看,应该是指诗人自己正身担大任,要有一番作为,表达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之情。联系注释看,陆游在度过八年的川陕生活之后,未被重用,此次奉诏东归,往临安廷对,或许能向皇上倾吐报国的襟怀。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的时候,展现出的是一种苍茫自然的景致,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方式,将眼前的景色与远处的景色结合起来,在运用想象的方式,展示出人生的追求和自己的抱负,突出内心的喜悦感受。5、1.D2.①颔联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现被乱世颠沛流离之苦折磨的麻木和酸楚。②颈联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生动揭示当时世态炎凉、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③全诗将回顾的“泪满缨”与前瞻的“开口笑”对比,说明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仍然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或说明诗人虽强作笑颜,但笑之苦涩,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苦痛之深重,含蓄深沉,意味无穷。)【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语言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逐句理解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辛辣”“极具讽刺性”程度过重,应该说语言整体是含蓄的,有些语句有讽刺意味。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歌对比手法的鉴赏能力。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此类题目答题一般分两步走:一、指出哪里运用对比手法,什么和什么对比。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颔联“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乱离社会,世态炎凉,一边是啼饥号寒,一边是灯红酒绿。将当年欢聚赏花的逸兴与衰老、乱离之时的借酒浇愁对比,以表现被乱世颠沛流离之苦折磨的麻木和酸楚。颈联“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中“贫”“贵”,“陋巷”“豪家”可以看出是对比手法。将“贫”与“贵”,“春偏少”与“月最明”对比,生动揭示当时世态炎凉、贫富不公的社会现象,表达对自己身世遭际的不平和对统治者的不满。全诗将回顾的“泪满缨”与前瞻的“开口笑”对比,“泪满缨”说明诗人十年流离不寻常,相遇故人泪潸潸;“开口笑”中既有无奈,亦含希望。说明诗人虽遭遇十年不寻常之辛苦,仍然不失对清平治世的渴望。也说明诗人虽强作笑颜,但笑之苦涩,更使人感到诗人内心苦痛之深重,含蓄深沉,意味无穷,读来给人以唏嘘之感。【点睛】选择题是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6、山气日夕佳叶上初阳干宿雨阴阳割昏晓白发谁家翁媪士不可以不弘毅吾尝跂而望矣无可奈何花落去【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佳”“宿”“割”“媪”“毅”“跂”“落”。【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7、(1)我们把时针拨回洛杉矶奥运会女排摘金的场景:“胜利了!胜利了!是梦吗?这是梦吗?我只感觉我们场上六个队员是那么默契,那只球那么听话,任我们随心所欲,站在球场的中国队告诉人们,她们无所畏惧。”在美好的青春年华,一群姑娘们在她们教练的带领下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拼搏,这就是本期嘉宾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欢迎郎指导围绕“青春”与我们交流。(2)欢迎大家收看《元宵喜乐会》,相信大家都还沉浸在过年团圆的喜庆里,赏花灯,吃汤圆,看晚会,其乐融融。但有一个特殊的人群,像蒲公英一样散落在世界各地,无缘与亲人团聚。他们就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侨们。今天我们就在这档节目中,为他们实现和家人团圆的梦想。接下来,我们把画面交给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侨,听听他们的心声。(3)他两鬓斑白,满脸皱纹,但依然不忘被病痛折磨的人们。在抗击“非典”和新型冠状病毒期间,他挺身而出,勇敢地逆行,奔赴疫情灾区,带领医护人员,与病毒做抗争,与死神争分夺秒,毫不客气地在他的镰刀下抢走一个个生命。他就是钟南山院士,他是为中国请命之人,是载入中国史册之人,他所做的一切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1)此题要求写一份主持稿,要有互动性内容,引出郎平。有针对性介绍郎平的事迹,点明朗读主题“青春”,语言要连贯得体,表达准确,注意至少运用两种修辞。(2)本题要求写一段主持稿,首先要求语体色彩要口语化,主持元宵晚会要有喜庆色彩,有“元宵节”元素。另外,“引出海外分会场的直播”可见,要求有互动性内容,引出连线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推荐排比、对偶、比喻等手法,语言表达连贯准确,注意字数限制。(3)完成此题要掌握颁奖词的写作特点,广泛阅读积累。掌握钟南山的生平事迹,要扣住钟南山的身份,根据作品内容揭示钟南山最突出的价值,语言上使用短句整句,注重音节协调,有文采,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整体表达连贯准确、自然流畅。8、《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诗词宝库,历来研究红楼梦诗词的人也很多。首先红楼中的很多诗词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等各种情况:其次这些诗词的艺术水准都极高,基本达到了对诗词的基本要求。再者,里面的回文诗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就拿林黛玉来说,我觉得当今社会正是缺少她这样的让人,以前读的时候很不理解她,觉得她很小气,甚至有点过敏。但随着社会经历和专业的积淀,觉得他才是那种思想单纯,善良的女子,小小年纪何必都想薛宝钗那样。当然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像她那样,但最起码我们还需要一点自己的本色和单纯。【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