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辽宁省锦州市第四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锦州市第四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锦州市第四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锦州市第四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锦州市第四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锦州市第四中学高三最后一卷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皮带(节选)张天翼一件成了白色的蓝竹布长褂,一双军用皮鞋,邓炳生先生到首善之区来找梁处长:请他“栽培栽培”。把一只铺盖,一个网篮,用洋车拖进处长公馆里的时候,炳生先生袋里只剩下块把钱。他打算吃住在梁处长公馆里。可是梁处长抬起头,眼珠从鼻尖两旁射下来,眉毛中间打三条皱纹。“嗯,本来呢,我这里可以住。嗯,但是呢,那,住了两个客。那,你住到处里去罢,我先通知梁副官,唔?横竖你不是外人。”炳生先生的娘,跟梁处长太太是不大亲的表姊妹,所以他横竖不是外人。当天就搬进处里:那由梁副官编派。住在梁副官隔壁的上士房里。梁副官摸摸脑袋摆摆手,拿出几下办事精神,指挥勤务兵替炳生先生铺床。“江斌,褥单要铺平哪,你真是!……还要放下些。……唉,对了。”房里很干净,朝南两扇玻璃窗,太阳射进两块光,倒在地板上。这房间睡两个人倒顶舒服。炳生先生很受用。“梁副官是好人。”他肚子里说。“上士虽然是上士,倒是读书人,人倒还不俗,不然我也不会。……对不对。……哈哈哈。”梁副官虽然是好人,笑起来可像坏鹅。炳生先生就跟梁副官打得烂熟了。梁副官是梁处长的堂侄,炳生先生称做五哥。五哥跟他谈处里的情形,谈副官职务之难,谈吃喝玩乐,最后呢,照例是谈女人。……“快看!”梁副官听到皮鞋响。“什么?”炳生先生把窗幕掀起一角。什么:两个娘们儿。“好不好看?”梁副官忍不住地笑,“这两个都是处里的女同志。”“干什么事的?”“司书。女同志总是当司书,不晓得何解。……那个穿蓝袍子的是准尉,这边一个是少尉。……”把眼睛钉着准尉少尉,一直到她们转了弯。炳生先生掉过脑袋瞧瞧自己的褪色蓝竹布袍,脸上发烫。他低着脑袋。脖子像是软的,几次想挺挺胸脯,昂昂头,老没办到。“五哥看我这次事情找不找得成,你说?”“慢慢地来,急什么?”炳生先生要叹口气,可是把气拼命屏住,不叫给梁副官听了去。“你愁什么,”梁副官舐舐手指,翻着账簿,“事情问姨爹要,要不到就住在这里吃,慢慢地来,哈哈哈。”“说是这样说,不过……”那个似乎一心在账簿上,嘴里慢慢地来:“不要紧的,时气一来事情就钉着你来。急也没用:‘欲速则不达’,哈哈哈。”炳生先生打个呵欠,到新铺的床上躺着。“女子也当少尉准尉。”对自己说。少尉准尉虽然只是起码官儿,可总是官儿,不是士兵。炳生先生料不准他这回可以捞到个什么。起码得弄个准尉吧,可是也得碰“时气”。炳生先生兵是没当过,却当过士:传令中士。士跟兵差不离,腰上只配绑一条横皮带。而那俩娘们儿,要是一武装起来,是斜皮带。“堂客们也吊斜皮带!”一个劲儿跳起来,他在房里打旋,像要找一条斜皮带。“这一次要做长官才好,当士兵真是……”炳生先生倒不是要过什么长官瘾,只是家里穷了,他的娘老子靠他有事时接济。当官长比士兵多几个子儿,是一;二呢是,因为家里穷,给乡人族人都瞧不起,他就想争口气。对窗子站住,瞧着太阳,打了个喷嚏。幻想也从喷嚏里喷了出来。他要是当了长官,就譬如说准尉罢,他得着上武装,吊着斜皮带,回乡去一转。他第一个去拜望那鸟七伯伯,把眼睛长在额头上的。他得在城里走走,那些绑横皮带的士兵瞧见他,就脚跟靠脚跟站直了,叫“敬礼”!于是所有的熟人都嫉妒地瞧着他。于是……嗨嗨,那时候!他又在房里打旋,旋一会又躺到床上。幻想不大丰富,想了点再想不上了。总而言之想争气,想对他们来一种形而上的报复,他非爬上去做个“高”点的人不可。他起来吐口唾沫又躺倒。他听着隔壁梁副官格达格达地在打算盘,打着打着梁副官用了九成鼻音喊人:“江斌,江斌。”梁副官似乎在问着江斌一些什么事。接着梁副官走路的声音和拿皮带的声音:梁副官要出去。皮鞋响,咳嗽一声,梁副官出来了,向炳生先生点点头就走。武装整齐。斜皮带。符号上是,蓝边三颗星,三颗!……这些印象的总和,使炳生先生觉得梁副官怪伟大起来。梁副官是上尉:尉官里第一个大的。这种伟大于炳生先生可还亲切:在这一辈子中不见得就爬不上一个上尉。……处长姨爹当然更伟大。可是伟大得不近人情,就是说炳生先生自量爬不上那么高。“没有那个福分。”他自己说的。他叹了口气。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皮带》颇具批判精神,它把讽刺的笔触指向了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上,着力表现炳生先生的灰色人生和庸俗可悲、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B.小说善于狄更斯式地提炼人物的习惯动作与用语,抓住炳生先生在向梁处长“贿职”时的灵魂,扩大其细小特点,写出大的性格。C.本文有伪善旧官僚梁处长、庸俗势力的炳生先生等,因此张天翼小说的“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三大讽刺主题都得到很好表现。D.小说以动作、情绪作为叙述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性细节和矛盾来结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的片段性、速写性很强的富有戏剧张力的小说形式。2.张天翼说:“我们记住:纪念碑的作品总是写的最合理的平常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请结合本文谈谈是如何具体写“最合理的平常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的?3.请简要分析小说题目“皮带”的作用。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耕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常会以“台湾人”自称。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材料二: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的。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就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同一个族群,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要。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于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就出现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痙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材料三: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束縛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B.对多民族国家来讲,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B.材料一所做调査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海峡两岸民族文化认同基本重叠、国家认同现象复杂”的观点。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3.香港地区严重暴乱已持续多日,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香港青年在“一中”的认同上并不强,请结合材料,试分析该怎样加强其国家认同。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影视IP再现,老牌组合重逢……近来,“怀旧梗”在综艺荧屏上频刷存在感,引发了一波又一波“回忆杀”。不少网友感慨,综艺节目为什么越来越流行“怀旧”了?因为有需求。当“郭芙蓉”和“白展堂”唱起《武林外传》的主题曲《侠客行》,不少观众感慨13年过去了;目睹黄日华版《天龙八部》的主演们时隔22年再次重聚,不少网友表示被击中泪点……近年来,从83版《西游记》《红楼梦》到《新白娘子传奇》《炊事班的故事》《射雕英雄传》,越来越多经典影视剧在综艺节目的舞台上“情景再现”,让观众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一边感慨自己逝去的青春。这背后,是经典IP的杀伤力,是观众对于情怀的强烈需求。而需求意味着生产力。经典影视剧承载着一代代观众的集体记忆,本身就自带话题,自带流量。环顾影视圈,怀旧早已从文化景观转化为一种经济现象,从电影、小说到游戏、歌曲,莫不如此。商家售卖情怀,以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用户购买回忆,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综艺节目,也是一样。它们站在经典影视剧的“肩膀”上,用综艺与怀旧碰撞,得出高收视率、高关注度的成果——这种形式直接、有效,也因此备受追捧。作为一种娱乐性的节目形式,综艺传播力强,辐射面广,一直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综艺节目流行“怀旧”,这属于应需而生,能戳中观众的心理需求,在满足群众文化需要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但也必须承认,情怀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怀旧梗”可以用一次,用两次,但不可能屡试不爽。当观众的怀旧需求充分释放,势必对其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免疫力”,这是规律使然。比如,此前不少网友发现,搜索“某某剧组重聚”会发现一些剧组从未停止过重聚,今天在这个节目,明天在那个舞台,所谓的“聚首”有了套路的味道,引来网友纷纷吐槽。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近年来,群众对文化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档节目是否有新意、有创意,成了影响观众取舍的关键因素。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到《声临其境》《我就是演员》,近年来越来越多综艺节目脱颖而出,以诚意和创意打动人心。对于综艺流行“怀旧梗”,没必要指责其“炒冷饭”、缺乏创新,但保持必要的警醒是应该的——少些套路,多些诚意和匠心,狠抓精品创作,才能够打造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摘编自2019年3月《广州日报<综艺为啥越来越流行“怀旧”了?>》,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旧是人们对时光的追忆。近年荧屏频繁出现“怀旧梗”反映了观众的心理需求。B.经典IP是指那些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的经典影视剧。C.电影、小说到游戏、歌曲中的怀旧之所以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因为商家售卖了情怀,也是因为用户在消费中与商家产生了情感共鸣。D.综艺节目售卖情怀容易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但一再“炒冷饭”也不会屡获成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采用层进式结构,先摆现象,再挖其根源、析其特殊性,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B.第三段运用事实论据,既指出综艺节目流行“怀旧”的现象,也揭示了“怀旧”流行的原因。C.文本例举《朗读者》等脱颖而出的节目,与前文的“怀旧梗”形成对照,突出创新才是文艺的生命。D.文本最后一段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先破后立,最后点明本段的论点“要狠抓精品创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观众的怀旧需求在综艺节目中得到充分释放,就会对“怀旧梗”产生免疫力,由此可见“情怀”是不可再生资源。B.作者并不认同“某某剧组从未停止重聚”的行为,认为“怀旧”不应成为综艺节目的一种营销“卖点”。C.观众对文化产品的取舍完全取决于该产品的创意和诚意,而非“怀旧梗”和“回忆杀”。D.因为综艺流行“怀旧”是应需而生,所以观众没必要过分指责,但观众应保持一定的警醒。4、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孤,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咸平中,由乡贡试礼部及廷对皆第一。杨亿见其赋,叹曰:“王佐器也。”宰相寇准奇之,特试政事堂,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帝尝晚坐承明殿,召对久之。既退,使内侍谕曰:“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其见尊礼如此。出知应天府。天禧中,民间讹言有妖起若飞帽,夜搏人,自京师以南,人皆恐。曾令夜开里门,敢倡言者即捕之,卒无妖。天圣四年夏,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问曾,曾曰:“河决奏未至,第民间妖言尔,不足虑也。”已而果然。陕西转运使置醋务,以榷利,且请推其法天下,曾请罢之。曹利用恶曾班已上,尝怏怏不悦。及利用坐事,太后大怒,曾为之解。太后曰:“卿尝言利用强横,今何解也?”曾曰:“利用素恃恩,臣故常以理折之。今加以大恶,则非臣所知也。”太后意少释,卒从轻议。以彰信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往还,敛车徒而后过,无敢哗者。人乐其政,为画像而生祠之。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少与杨亿同在侍从。亿喜谈谑,凡僚友无不狎侮。至与曾言,则曰:“余不敢以戏也。”平生自奉甚俭,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曾留之具馔,食后,送数轴简纸。启视之,皆他人书简后裁取者也。(《宋史•王曾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B.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C.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D.曾资质端/厚眉目/如画在朝廷/进止皆有常处/平居寡言/笑人莫敢干以私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既可以是古代君王的自称,也可以指父亲亡故或父母双亡的孩子。B.廷对,既可以指在朝廷上回答皇上的咨询,也可以指殿试。C.榷利,既可以指私人经营某一物资以牟利,也可以指官府对某些物资实行专卖以增加财政收入。D.生祠,既可能是百姓为有德政的在世官员建立的祠庙,也可能是下级官员阿谀奉承为在世的上级官员建立的祠庙。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曾博学才高。咸平年间,王曾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大臣杨亿看了王曾的文赋,慨叹王曾有“王佐器”。B.王曾胸怀坦荡。大臣曹利用对王曾有嫌隙,王曾也对曹利用的专横跋扈常感无奈,但是关键时刻王曾并没有对曹利用落井下石。C.王曾有爱民思想。陕西转运使建议在全国“置醋务,以榷利”,王曾则上奏请求废止这一可能会加重百姓负担的做法。D.王曾生活节俭。他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甚至将用过的纸张中的空白部分裁剪下来,作为礼物送给他人。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向思卿甚,故不及朝服见卿,卿勿以我为慢也。⑵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宋)辛弃疾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鹈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别离。1.辛弃疾,号______2.下列选项对文本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莫折”有劝勉别人热爱生命,珍惜时光之意。B.从“少时”至“而今”喻时光流逝,岁月变迁。C.“牡丹笑我倚东风”用拟人手法,诉伤感之情。D.“是栖栖者蜂和蝶”句与前句形成相互的对应。3.作为一首送别词,全词除最后一句,均无涉及送别之意。请对此进行赏析。6、按要求填空。(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荀子《劝学》)(2)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张养浩《____·潼关怀古》)(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设想将来夫妻重聚的感人情景。7、微写作。下面是主席讲话中用的典故,请你从这句话中提炼一个观点,写一段议论性文字。(不超过100字)“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出自《尚书》8、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美”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请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多幸福的小石头啊\独自在路上漫步\匆匆而过的宇宙\也得披上它自然褐色的外衣\它独立不羁如太阳\与众同辉,或独自闪光。

参考答案1、1.C2.①心理描写。炳生先生向梁处长“贿职”时,抓住“最合理的平常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充分展现了他“幻想也从喷嚏里喷了出来”的庸俗可悲、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②细节(动作)描写。面对“少尉准尉”,以“低着脑袋。脖子像是软的,几次想挺住胸脯,昂昂头,老没办到”的细节(动作)描写,表现了炳生先生“最合理的”平常的爱情渴望。③语言描写。如“五哥看我这次事情找不找得成,你说”“没有那个福分”等语言,着力表现炳生先生的灰色人生和庸俗可悲、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④侧面描写。抓住这“最合理的”生活场景,用梁副官对“少尉准尉”两个娘们儿的无聊议论,从侧面表现炳生先生的庸俗。3.①从情节看:标题“皮带”就是小说的线索,吸引读者。②从人物看:作者用“皮带”这一物象极力刻画了炳生先生攀高踩低,对“皮带”(权利)的渴望与贪念的丑陋嘴脸。③从主旨看:“皮带”一词就有丰富的话语蕴藉,它表面上是指军官佩戴的斜皮带;其深层含义是代表着权威和地位,是权力的象征。作者用“皮带”为题,着重的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趋炎附势的底层分子的内心世界,也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讽刺这那些渴望权利的底层人员的可笑和可悲。【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此张天翼小说的‘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三大讽刺主题都得到很好表现”错误,本小说主要刻画小人物炳生先生的灰色人生和庸俗势利等劣根性,属于“反庸俗”主题,因此“张天翼小说的‘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三大讽刺主题都得到很好表现”错。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刻画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白描和工笔等。对小说塑造形象手法类的题目,一般组织答案的步骤: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梁副官是好人。”“对窗子站住,瞧着太阳,打了个喷嚏。幻想也从喷嚏里喷了出来。他要是当了长官,就譬如说准尉罢,他得着上武装,吊着斜皮带,回乡去一转。他第一个去拜望那鸟七伯伯,把眼睛长在额头上的”,可知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了他“幻想也从喷嚏里喷了出来”的庸俗可悲、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把眼睛钉着准尉少尉,一直到她们转了弯。炳生先生掉过脑袋瞧瞧自己的褪色蓝竹布袍,脸上发烫。他低着脑袋。脖子像是软的,几次想挺挺胸脯,昂昂头,老没办到”,可知通过细节(动作)描写表现了炳生先生“最合理的”平常的爱情渴望;“干什么事的?”“五哥看我这次事情找不找得成,你说?”“没有那个福分”,可知通过语言描写着力表现炳生先生的灰色人生和庸俗可悲、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好不好看?”“这两个都是处里的女同志。”“干什么事的?”“司书。女同志总是当司书,不晓得何解。……那个穿蓝袍子的是准尉,这边一个是少尉。……”,可知抓住这“最合理的”生活场景,用梁副官对“少尉准尉”两个娘们儿的无聊议论,从侧面表现炳生先生的庸俗。3.此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可据此回答。从情节看,“炳生先生兵是没当过,却当过士:传令中士。士跟兵差不离,腰上只配绑一条横皮带。而那俩娘们儿,要是一武装起来,是斜皮带”“他要是当了长官,就譬如说准尉罢,他得着上武装,吊着斜皮带,回乡去一转”,可知标题“皮带”就是小说的线索,吸引读者;从人物看,“对窗子站住,瞧着太阳,打了个喷嚏。幻想也从喷嚏里喷了出来。他要是当了长官,就譬如说准尉罢,他得着上武装,吊着斜皮带,回乡去一转。他第一个去拜望那鸟七伯伯,把眼睛长在额头上的。他得在城里走走,那些绑横皮带的士兵瞧见他,就脚跟靠脚跟站直了,叫‘敬礼’!于是所有的熟人都嫉妒地瞧着他”,可知作者用“皮带”这一物象极力刻画了炳生先生攀高踩低,对“皮带”(权利)的渴望与贪念的丑陋嘴脸;从主旨看,“可是梁处长抬起头,眼珠从鼻尖两旁射下来,眉毛中间打三条皱纹”“嗯,本来呢,我这里可以住。嗯,但是呢,那,住了两个客。那,你住到处里去罢,我先通知梁副官,唔?横竖你不是外人”,可知“皮带”表面上是指军官佩戴的斜皮带;其深层含义是代表着权威和地位,是权力的象征;“这些印象的总和,使炳生先生觉得梁副官怪伟大起来。梁副官是上尉:尉官里第一个大的。这种伟大于炳生先生可还亲切:在这一辈子中不见得就爬不上一个上尉。……处长姨爹当然更伟大。可是伟大得不近人情,就是说炳生先生自量爬不上那么高”,可知作者用“皮带”为题,着重的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趋炎附势的底层分子的内心世界,也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讽刺这那些渴望权利的底层人员的可笑和可悲。【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2、1.D2.A3.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仁’‘义’思想……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分析错误。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B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否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分析错误。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衡。C项,“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说法过于绝对。故选D。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原文的表述是“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故选A。3.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本题中,加强国家认同,需要提升公民归属感、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清除殖民思想。如“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等内容以及各种现实社会因素。结合材料分析即可。【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3、1.C2.D3.B【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C项,“电影、小说到游戏、歌曲中的怀旧之所以成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因为商家售卖了情怀,也是因为用户在消费中与商家产生了情感共鸣”说法错误。“情感共鸣”不是与商家产生的,张冠李戴,还有以偏概全之嫌疑。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本最后一段采用了总分式的结构,先破后立”说法错误。文章末段是先立后破,另外破立结合是“对照式”逻辑,而非“总分式”。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只要观众的怀旧需求在综艺节目中得到充分释放,就会对‘怀旧梗’产生免疫力,由此可见‘情怀’是不可再生资源”说法错误,绝对化。第5段:“甚至”在文中表更进一层,不能转化为“只要……就……”;C项,“观众对文化产品的取舍完全取决于该产品的创意和诚意,而非‘怀旧梗’和‘回忆杀’”无中生有。第6段:原文“一档节目是否有新意、有创意,成了影响观众取舍的关键因素”,选项中而非‘怀旧梗’和‘回忆杀’”于文无据。且从文章前5个自然段来看怀旧仍然收欢迎;D项,“因为综艺流行‘怀旧’是应需而生,所以观众没必要过分指责,但观众应保持一定的警醒”说法错误。张冠李戴。第6段:原文“但保持必要的警醒是应该的——少些套路,多些诚意和匠心,狠抓精品创作,才能够打造出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可见作者说的“警醒”是针对文艺工作者和商家的,而非观众。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4、1.C2.C3.B4.①先前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认为我傲慢。②提拔人才,这是宰相的职责。您盛大的恩惠中,唯独缺少这一点罢了!【解析】

1.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王曾天性端庄仁厚,相貌俊秀。在朝廷上,言谈举止有一定之常规,平日里则不苟言笑,令人都不敢拿个人私事来求他。“曾资质端厚”,译为“王曾天性端庄仁厚”完整的主谓宾,所以在其后必然断开,而在“曾资质端”处断开,必然错误,据此排除B选项和D选项。“进止皆有常处”,译为“言谈举止有一定之常规”,是独立的句子,因此在其前后都应断开。“常处”指固定不变的处世之道,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A选项。“在朝廷”,译为“在朝廷上”,做状语,所以其前后都应断开。根据以上分析,C选项正确。故选C。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榷利”只指官府的专卖行为,“可以指私人经营某一物资以牟利”错误。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王曾也对曹利用的专横跋扈常感无奈”表述不当,原文中王曾说“臣故常以理折之”,意思是他曾经以理驳斥回击他,并非感到无奈。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①向:先前;甚:很,十分;朝服:穿上朝服,名词做动词;慢:傲慢。译文:先前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认为我傲慢。②明扬:提拔;士类:人才;独:唯独;耳:罢了。译文:提拔人才,这是宰相的职责。您盛大的恩惠中,唯独缺少这一点罢了!【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人。少年丧父,从师于本地学者张震,善写文章词赋。宋代咸平年间,以单人身份参加会试和殿试,都考了第一。大臣杨亿看了他的文赋,慨叹道:“这真是王佐之材啊!”宰相寇准认为他是奇才,特地在政事堂考验他的才华,授予他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的职务。皇帝曾经有一次晚上在承明殿处理政务,召见他并跟他对谈很长时间,王曾回到寓所后,皇帝派太监传达口谕跟他说:“因为早些时候十分想念爱卿,所以来不及穿戴朝服见你,爱卿不要以为我是傲慢了。”他受到朝廷的尊重竟然到了这样的程度。(后来)他外任应天府知府。天禧年间,民间传言说有个形状像帽子的妖怪。夜里袭扰百姓,从京师往南的地方,百姓都很惊慌。王曾命令夜里打开城门(以安民心),(发现)那些胆敢散布谣言的人立即逮捕,最终也没有发现什么妖怪。天圣四年夏天,天降大雨。有人传言说汴河决口,洪水很快就要到京师了,京城的人很惊恐,想往东逃难。皇帝问王曾怎么办,王曾说:“汴河决口,却没有奏书报上来(看来这)只是民间的传言罢了,不值得忧虑。”不久证明果然是这样。陕西转运使设立管理食醋的部门,通过食醋专卖来谋利,而且请求在全国推行这个办法,王请示朝廷取消了这种做法。大臣曹利用嫉妒王曾地位在自己之上,曾经流露出不满情绪。等到曹利用因事犯法,太后很生气,王曾却为他开脱。太后说:“爱卿曾经说过曹利用专横跋扈,现在为何却替他开脱?”王曾说:“曹利用向来依仗朝廷恩宠(而专横跋扈),所以我曾经以理驳斥回击他。现在加给他很大的罪名,我就不理解了。”太后的怒气这才稍稍缓解,最后从轻发落曹利用。(后来)以彰信军节度使的身份又一次掌管天雄军,契丹使者经过此地,(总是)先约束自己的车马随从才敢过境,没有敢喧哗闹事的。当地百姓对他的施政很满意,为他画像而并为他立生祠供奉他。王曾提拔或贬退官吏,都不让人知道是他的原因。范仲淹曾经质问他说:“宣传提拔人才,这是宰相的职责。您的高尚品德中,唯独缺少这一项啊!“王曾回答:“作为执政的人,对人有恩德的事,想加到自己身上;那些得罪人的事让它给谁呢?”范仲淹对这番话深感佩服。王曾天性端庄仁厚,相貌俊秀。在朝廷上,言谈举止有一定之常规,平日里则不苟言笑,令人都不敢拿个人私事来求他。年轻时与杨亿都在皇帝侍从之列,杨亿喜欢开玩笑,同僚和朋友没有不被他玩笑戏谑的。等到与王曾交谈时,却说:“我不敢跟他开玩笑啊!”王曾平生生活十分简朴,有个老朋友的孩子叫孙京的来辞别,王曾留下他吃饭,饭后,用盒子送给他几卷信纸。孙京打开一看,都是别人写信后裁剪下来的纸边。5、1.稼轩2.A3.这首词上片写今昔对比,下片写物转星移,到了结尾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出离别之意即戛然而止。联系作者生平,他生于乱世,力主抗金,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遭到百般打击。这首词比兴并用,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愤激之情,看似平淡,却内涵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关于文化常识只要记牢背熟即可。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2.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对文本分析不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劝勉别人热爱生命,珍惜时光”错误,莫折的意思是不要去折;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的意思是不要去折荼蘼花,权且留住一分春色。荼蘼是在春末开的花,故珍惜春天的人,往往发出“开到荼蘼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这一句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已是暮春。故选A。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词。上片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莫折荼蘼!”荼蘼是在春末开的花,故珍惜春天的人往往发出“开到荼蘼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蘼”,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蘼”留住“春色”,自然是痴心妄想。这一句未明写送人,实则点出送人的季节已是暮春,接着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共伊同摘”的往事。“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再写“看花”,以“少日”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可“恨”。下片写物换星移,“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花”与“柳”也都“老”了,自然不再“笑我”,但不用说“我”也更加老了,那又该“恨”谁,“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鸠!”在同摘青梅的往事之后,是榆钱纷落、菖蒲吐叶,时节不断变换,繁华都歇,只剩下几朵“荼蘼”的今时!即使“莫折”,但风雨阵阵,鹈鸠声声,那“一分春色”也是留不住的。“鹈鸠”在初夏鸣。鹈鸠一叫,说明春天已经归去,百花的芬芳也就停止了。因此这种鸟在诗词中就常被用来表现岁月蹉跎、年华虚度、众芳衰歇、青春迟暮的悲哀。作者在这里于“时节换。繁华歇”之后继之以“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鸠!”表现了对那仅存的“一分春色”的无限担忧。在章法上,与开头遥相呼应。“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春秋末期,孔丘为兴复周室奔走忙碌,有个叫微生亩的很不理解,问道:“丘何为是栖栖者与?”作者在这里把描述孔子的词儿用到“蜂”“蝶”上,是寓有深意的。上述描写都没有涉及饯别,到了结尾时,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写了“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即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系列的悬念和疑问。联系作者生平,他生于乱世,力主抗金,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遭到百般打击。这首词把“春去”与“离别”绾合起来,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愤激之情,看似平淡,却内涵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6、金就砺则利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默写时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书写复杂的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根据音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注意以下关键字的写法:“砺”“阙”“坡”“倚”“痕”等。【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7、有志者事竟成。凡能有所成就者,无不是有志之人。“志”让项羽破釜沉舟,一举击败秦军;“志”让詹天佑砥砺奋进,成为中国铁路之父;“志”让鲁迅毅然弃医从文,拯救万民于水火。【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意思是: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文章可以围绕“志”或“勤”来写,观点准确,有论据分析,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如天道酬勤。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古往今来,多少成功之人,无不是通过挥汗如雨的付出才开启了通向成功与真理的大门。所以只要勤劳,自有酬报。【点睛】微作文,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作文,字数一般在100到300字以内。从表达方式看,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本题属于议论性微写作。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叙类微写作,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应用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8、《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诗词宝库,历来研究红楼梦诗词的人也很多。首先红楼中的很多诗词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等各种情况:其次这些诗词的艺术水准都极高,基本达到了对诗词的基本要求。再者,里面的回文诗直接揭示了人物的变化,情节的发展。就拿林黛玉来说,我觉得当今社会正是缺少她这样的让人,以前读的时候很不理解她,觉得她很小气,甚至有点过敏。但随着社会经历和专业的积淀,觉得他才是那种思想单纯,善良的女子,小小年纪何必都想薛宝钗那样。当然也不是说每个人都像她那样,但最起码我们还需要一点自己的本色和单纯。【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来说,题干要求“以《红楼梦》为例,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它带给你的审美感受。不超过150字”,考生可以从“饮食、建筑、诗词文化”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结合《红楼梦》中的内容分析这些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如“饮食”,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贾母地位至高无上。贾府的晨昏定省、人情往来、大宴小宴、饮酒赏花、看戏打牌,都得围绕着这位“老祖宗”进行,林黛玉这一顿饭,吃出了宗法家庭的规矩;如“建筑”,《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如出一辙:君臣、父子、夫妻泾渭分明,相互之间绝对不能逾越,例如林黛玉是史太君的外孙女,是老祖宗的心头肉,但是她初次进贾府,也不能走正门,只能从西角门而进;王熙凤到贾母房里去看黛玉,也只能是从后房进来。“角门”“后房”这些建筑称谓不同,象征的意义也各异,门的名称、方向,房子的位置,这些都是封建时代等级秩序的象征,可以说展现出秩序之美。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分析。9、平凡与伟大今天的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有睡在桥洞底下的乞丐,也有在豪华大饭店奢侈享受的富翁......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已成为引领人们生活的一种时尚。但当人们沉浸于追求“精英”的生活潮流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