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1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2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3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4页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设问导入上句接下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它们分别是谁写的?――――后人常把两人“捆绑”在一起,合称什么?―――“苏辛”**为什么把他们合称?都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苏轼毫无疑问是宋代豪放词的开创者,有人又评价辛弃疾:“辛稼轩,词中之龙也。”今天,两位词坛高手都拿出他们最得意的词作一起欣赏。二、引导感知(一)了解作家1.哪位同学先来介绍苏轼?明确: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人。他长于诗、词、散文、绘画、书法,是我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他才华横溢,性格乐观、旷达、豪放,但一生磨难,多次被贬。苏轼临终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虽为他的自我嘲讽之语,但因“乌台诗案”而首次被贬黄州,这里确实是他人生的重要驿站。“一词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哪位同学再来介绍辛弃疾?明确: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人。年轻时参加义军,积极抗金,曾经凭着英勇和机智处死了两个叛徒:义端和尚和张安国。其词多抒写报国雄心和有志难伸的感慨,豪纵奔放,沉郁顿挫,在南宋爱国词中雄领一代,有《稼轩长短句》等。(二)感知作品1.了解背景:请同学们阅读《念》、《永》的注释①,了解他们分别在什么背景下写出大作的。补充:两位词人一位是北宋人,一位是南宋人。算一下,苏轼去世39年,辛弃疾才出生。现在他们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了同一册教材中。苏轼是45岁,辛弃疾65岁。2.朗读。(放课件:《念》———鲍国安朗诵;《永》———陈铎朗诵)正音(在课件上):英发(fā)华发(huáfà)纶((uān)巾还酹(huánlai)舞榭(xia)胥(xū)佛(bì)狸生齐自读(每首词两遍)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他们喜欢的词。注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应读得节奏稍快且很有气势,“穿”、“卷”应读重音。《永》的深沉悲壮感要把握好。特别是读“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时,感情上力度要大。读“想当年”声调应高,“如虎”应读重音,应神采飞扬,激情奔放。)全班集体朗读。三、引导理解(一)整体把握1.刚才大家读的时候,有没有感觉个别句子语序不符合现在的语言习惯?老师担心大家不懂,挑出来问一问大家,按现在的习惯该怎么说。**“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如果学生回答好,老师调侃一句:“老师的担心多余了,‘多情应笑我’。”**“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处觅孙仲谋英雄)(集体朗读注释)明确:语序的颠倒大多是压韵的需要。2.课前预习时,曾请大家用对联的形式概括词的大意:《念》(上阕)上联:描画战争景象(下阕)下联:讴歌豪杰雄风《永》(上阕)上联:吟哦昔日英雄(下阕)下联:忧虑当今国事横批:壮志难酬师生共同“鉴宝”(二)分析意象1.下面我们来评比他们描绘的画面。《念》和《永》中分别有哪些人物?《念》:周瑜《永》:孙权、刘裕、刘义隆、完颜亮、拓跋焘、廉颇讨论:1.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春风得意,儒雅潇洒)你最欣赏他的是什么?“(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从容自若,指挥若定,举重若轻,胸有成竹)画面上只有周瑜一个人?(还有景色、小乔)这些有什么作用?(板书:景色———烘托;小乔———美人衬托英雄)(补充:赤壁之战时,小乔出嫁已十年,算“老”乔了,至少是“大”乔,但还是称之为小乔好。)2.《永》写的人物各有什么作用?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呼唤当代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佛狸祠下:异族统治下的人民的屈辱或麻木。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3.为什么《念》只写周瑜一人,而《永》写了这么多人?《念》主要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永》的情感是多元的。既有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又有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还有对出师北伐收复中原的主张和见解以及宿志难伸的愤慨等。小结:看来人物不在多少,关键看需要。四、引导鉴赏两位“大腕”展示的画面各有什么目的?他们是用什么手段把画面展示给我们的?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一首,随便谈上面的哪个问题。或者:两首词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相同点及不同点?相同点:1.从文题看,都有“怀古”一词,说明二词都是怀古词。2.结构一致:古迹———古景/事/人———抒情议论。3.手法上,都是借景抒情。4.都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卷起千堆雪”,以“雪”喻浪花,喻体“浪花”没有出现,是借喻。“气吞万里如虎”,以“虎”喻刘裕。“千堆”、“万里”状其情势之大和猛,是夸张。5.对比手法。《念》中苏轼与周瑜对比,《永》中刘裕父子,辛弃疾与廉颇都形成对比。6.情感上,都赞扬了一些英雄豪杰,虽流露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伤感,但更主要的是抒发了积极进取的豪放之情。不同点:1.意象。两词所写之景明显不同:《念》中主要写自然景观,《永》所写重在人文景观。所写之人也有不同:《念》中主要写周瑜,而《永》中出现了孙权等六个历史人物。2.语言。苏词开阔明朗,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如“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写出了江水之汹涌;“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逼真地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辛词因用典多而显得含蓄深沉。如“赢得”就蕴涵着浓烈的讽刺意味。3.手法。苏词以描写景、人为主;而辛词以叙事为主。苏词从写景中逐层托出周郎,小乔衬托周郎;辛词人物是并列的,出现无层次感。4.抒情上。苏词紧扣个人际遇,重在感伤自己;而辛词紧扣政治现实,借咏史来谈自己的战略见解,更主要的是借颂扬孙权等英雄来斥责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的统治者,流露出忧民忧国的情怀,体现出一种深沉悲愤的豪放。思考问题:周瑜、孙权同是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为什么苏、辛钟情的对象却不同呢?――――苏轼拿自己与周郎相比。周瑜风流儒雅,因裙带关系而深受统治者孙权的赏识,24岁做中郎将,34岁做三军大都督,“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年纪轻轻就建立功业。而才华横溢的东坡居士虽也有如小乔一样的美妻王氏相濡以沫、甘苦与共,但是早逝。他不但未被重用,反而被贬黄州。写本词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因而特别仰慕周瑜。孙权19岁作为东吴的统治者,果敢坚毅。20岁作为三军统帅不畏强敌,以少胜多。辛弃疾推崇他其实是批判软弱无能、妥协投降的南宋统治者。大家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或者有疑惑的问题吗?我们再来探究。备选问题:1.两词流露出的情感有没有差异?———东坡是个地地道道的文人,多愁善感,华发早生;但又是个精力旺盛、乐观旷达的人。他的这首“文人词”重诗情画意。他引“江月”为知己,尽情倾诉自己的未酬壮志,以寻求安慰。《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体现出他一贯的旷达情怀。而稼轩是个英雄气概颇盛的文人武将。“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他的这首“英雄词”尽显豪杰气势。他仰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廉颇,流露出对国事的深沉关注。写本词时他已65岁,不久被免官,第二年就忧愤而终。2“.故国神游”是苏轼游还是周瑜游呢?———大多认为是苏轼。也可解读为苏轼想象丰富,让周郎再生,重游赤壁,与自己相逢。五、引导巩固(一)结合板书,以这两首词为例,概括出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1.知人论世。就是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作家情况和作家的创作背景。2.把握意象(意境、画面)。词(诗)人展现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画面。这是鉴赏的核心。3.把握主旨。即为什么要展示这样的意象(意境、画面)。4.回溯表达方式。即怎么样展示意象(意境、画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