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4章西南科技大学课件_第1页
西方经济学第4章西南科技大学课件_第2页
西方经济学第4章西南科技大学课件_第3页
西方经济学第4章西南科技大学课件_第4页
西方经济学第4章西南科技大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五月2024西方经济学第4章西南科技大学本章要求:l

掌握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l了解生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含义;l理解规模报酬的含义;l掌握应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说明产量最大化的条件和规模,既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以及用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说明产品产量最适组合的方法2假设:1、生产者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这样一段被广为征引的名言:“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2、生产者的目的都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3一、厂商1.厂商的组织形式.(1)个人企业: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2)合伙制企业:两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3)公司制企业: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2.交易成本:围绕着交易所产生的成本。签约时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这些偶然因素太多而无法写进契约。签订契约、监督和执行契约的成本。43.厂商(企业)存在的理由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的一种替代。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较高,企业可使市场交易内部化。有的交易在企业内部进行成本更小,即企业有着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某些交易必须在市场上完成,因为交易成本更小。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市场与企业的并存54.市场和企业的比较市场的优势:(1)规模经济和降低成本;(2)提供中间产品的单个供应商面临着众多的厂商需求者,因而销售额比较稳定。(3)中间产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迫使供应商努力降低成本。企业的优势:(1)厂商自己生产部分中间产品,降低部分交易成本。(2)某些特殊的专门化设备,必须在内部专门生产。(3)厂商长期雇佣专业人员比从市场上购买相应的产品或服务更有利。65.企业内部特有的交易成本具体:(1)企业内部的多种契约、监督和激励。其运行需要成本。(2)企业规模过大导致信息传导过程中的缺损。(3)隐瞒信息、制造虚假和传递错误信息。企业内部特有的交易成本产生原因是信息的不完全性。企业的扩张是有限的。企业扩张的界限:内部交易成本=市场交易成本由上可见:76.厂商的目标厂商的目标:利润最大化。条件要求:完全信息。长期的目标:销售收入最大化或市场销售份额最大化。原因:信息是不完全的,厂商面临的需求可能是不确定的。今后讨论中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假设: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一个企业竞争生存的基本准则。8二、生产函数1.生产函数产量Q与生产要素L、K、N、E等投入存在着一定依存关系。Q=f(L、K、N、E)---生产函数其中N是固定的,E难以估算,所以简化为:Q=f(L、K)

通过对生产函数的分析,寻找最优的投入、产出关系,以确定最优的投入要素的数量组合,使生产的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这对当前企业深化改革中的盘活存量、资产重组等的顺利进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意义:92.固定比例生产函数指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生产函数。假定只用L和K,则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Minimum(L/u,K/v)P126u为固定的劳动生产系数(单位产量配备的劳动数)v为固定的资本生产系数(单位产量配备的资本数)在固定比例生产函数下,产量取决于较小比值的那一要素。产量的增加,必须有L、K按规定比例同时增加,若其中之一数量不变,单独增加另一要素量,则产量不变。103.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于1928年根据历史统计资料提出的。A为规模参数,A>0,a表示劳动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0<a<1),1-a表示资本贡献在总产中所占份额资本不变,劳动单独增加1%,产量将增加1%的3/4,即0.75%;劳动不变,资本增加1%,产量将增加1%的1/4,即0.25%。劳动和资本对总量的贡献比例为3:1。114.技术系数技术系数: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其数值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变动的可变技术系数:要素的配合比例可变,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固定技术系数:只存在唯一一种要素配合比例,必须按同一比例增减,要素之间不可替代。同样产量,可采用劳动密集型(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也可采用资本密集型(多用资本少用劳动)。一人一台缝纫机一个萝卜一个坑12生产函数分类1、短期生产函数(单变量生产函数):短期:是企业不能全部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时期。长期:是企业可以调整所有生产要素投入的时期。2、长期生产函数(多变量生产函数):短期生产函数主要研究产出量与投入的变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以确定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佳投入量。长期生产函数主要研究产出量与所有投入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以确定多种要素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及对生产规模的大小进行经济性分析。13三、短期生产函数P1061、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假定资本投入量是固定的,用表示,劳动投入量是可变的,用L表示,则生产函数可以写成:141.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总产量TP(totalproduct)

:与一定的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平均产量AP(averageproduct)

:平均每单位可变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如L)AP=TP/L边际产量MP(marginalproduct)

: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如L)MP=TP/L=dQ/dL15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举例:连续投入劳动L见P107表4-1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的产量曲线。从表4-1和图4-1可看出:对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来说,边际产量表现出先上升而最终下降的特征,称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ABCAP与MP关系数学证明P109162.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技术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连续增加一种要素投入,小于某一数值时,边际产量递增;连续增加并超过某一值时,边际产量会递减。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是消费者选择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生产理论中的应用或转化形态。17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第一,技术水平不变;第二,其它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第三,并非一增加要素投入就会出现递减,只是投入超过一定量时才会出现;第四,要素在每个单位上的性质相同。先投入和后投入的没有区别,只是量的变化。例证:【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1958年大跃进中,不少地方盲目推行水稻密植,结果引起减产。184.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原因生产中,可变要素与不变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数量,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即最佳技术系数195.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3阶段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分为三个阶段:总产量要经历一个逐渐上升加快增长趋缓最大不变

绝对下降的过程。第一阶段:边际产量递增总产量增加第二阶段:边际产量递减总产量增加第三阶段:边际产量为负总产量开始减少QLTPAPEL2ⅠⅡⅢCMPOL3L1FAB20MP与TP之间关系:MP>0,TP↑MP=0,TP最大MP<0,TP↓MP与AP之间关系:当MP>AP,AP↑当MP<AP,AP↓MP=AP,AP最高,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如果连续增加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与横轴相交QLTPAPEL2CMPOL3L1FAB6.MP、AP和TP关系217.短期生产的三个生产阶段第一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增,生产规模效益的表现;

(一个和尚挑水吃)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3阶段有点区别:MP和AP最高点L不足K不足第二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速放慢;

(二个和尚抬水吃)第三个阶段,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

(三个和尚没水吃,需减员增效)合理区域QLTPAPEL2ⅠⅡⅢGMPOL3L1FAB22

MP>APAP

MP<APAP

MP<0TP

进一步图示QLTPAPEL2ⅠⅡⅢGMPOL3L1FABMP=APAP最大MP=0TP最大23QLTPAPEL2CMPOL3L1FAB在三个阶段中管理重点:

“有效管理总是一种随机制宜的、因情况而异的管理”。为提高管理决策的有效性,必须定位准确,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使管理决策能“对症下药”,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点是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Ⅰ(管“量”区)

Ⅱ(管“理”区)确定最优点C重点是改变前提条件,如生产技术条件、其它要素投入量等。阅读P110-112案例24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了解)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产量变化的百分比与引起产量变化的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的百分比之比。劳动的产出弹性:dQ/QdQLEL=——或=—×—dL/LdLQ资本的产出弹性:dQ/QdQKEK=——或=—×—dK/KdKQQ=ALαKβ,α为劳动的产出弹性,β为资本的产出弹性。25练习:错误的一种说法是:(1)A.只要总产量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也一定是减少C.边际产量曲线一定在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2)A.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均呈先增后递减的趋势B.劳动的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会下降C.边际产量为0时,总产量最大D.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上E.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交于边际产量曲线的最大值点上26选择题:1、在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下列变化首先发生的是()。A边际产量下降B平均产量下降CA和BD三者同时发生2、根据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划分,为负值时,我们处于()。A对L的第一阶段B对K的第三阶段C对L的第二阶段D上述都不是3、对于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所表示的厂商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A开始于AP的最大值,终止于TP的最大值B开始于AP与MP的相交处,终止于MP等于零C是MP递减的一个阶段D以上都对27短期生产函数例题:选择题答案:ADD282930四、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1.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长期中,所有的要素都是可变的。通常以两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来研究长期生产问题。Q=f(L、K)两种可变要素投入下,如何使要素投入量达到最优组合,以使生产一定产量下的成本最小,或使用一定成本时的产量最大?312.等产量线IsoquanteCurve

(1)等产量线: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比较?KLQ线上任何一点,L、K组合不同,但产量却相同。32(2)等产量线的特征及经济含义。(掌握)A.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斜率是负的,表明:实现同样产量,增加一种要素,必须减少另一种要素。要素之间可替代,要素组合合理投入

B.凸向原点。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C.等产量线不能相交。既定技术水平下,既定要素组合的最大产量值只有一个。D.同一平面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投入的要素越多KLQ33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产量水平;Q1Q2Q3LKQ4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代表产量水平越高高位等产量线的生产要素组合量大。343.等产量线曲线类型(了解)变比例投入下的等产量曲线(常讨论)固定比例投入下的等产量曲线。这种曲线通常被称为里昂惕夫曲线35

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等产量线(1)直角型等产量线。技术不变,两种要素只能采用一种固定比例进行生产;不能互相替代。单独增加的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为0LKL1K1q3q2q1BC直角型固定比例投入等产量线OA顶角A、B、C点代表最优组合点。如果资本固定在K1上,无论L如何增加,产量也不会变化。36(2)直线型等产量线。技术不变,两种要素之间可以完全替代,且替代比例为常数,等产量曲线为一条直线。直线型完全替代投入等产量线KOLq3q1q2ABC相同产量,企业可以资本为主,如点A;或以劳动为主,如点C;或两者按特定比例的任意组合,如点B;37(3)折线型等产量线。折线型的等产量线:介于直线型和连续型等产量线之间。折线型等产量线KOLABC

DE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投入比例生产相同产量,且同一比例中要素之间具有完全替代性。A、B、C、D、E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五种固定比例。由原点出发的五条射线的斜率,分别代表两种要素投入的五种固定比例。38等产量线的应用劳动(管理)可以有效替代资本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许多企业普遍存在“重视物,不重视人”的错误管理思想。花上千万买设备舍得,花几十万用人则不舍得。看不到人的重要性和管理的重要性是许多企业难以成长的重要原因。39

劳动资本QABL1L2K2K1劳动资本QAL1K1边际技术替代率即为等产量线的斜率4.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掌握)边际技术替代率:产量不变,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所需要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404.边际技术替代率

MRTS式中加负号是为了使MRTS为正值,以便于比较。如果要素投入量的变化量为无穷小: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曲线该点斜率的绝对值。MarginalRateofTechnicalSubstitution公式:41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边际产量的关系MPK△K+MPL△L=0推出P116:关系式(4-19)4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掌握)边际技术替代率(绝对值)=两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MRTSLk=MPL/MPK

PLL2K1K2abcdK3L3L1L4K4O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由a点按顺序移动到b、c和d点的过程中,劳动投入等量的由L1增加到L2、L3和L4。即:L2-L1=L3-L2=L4-L3,相应的资本投入的减少量为K1K2>K2K3>K3K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产量不变,一种要素不断增加,每一单位这种要素所能代替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43五、等成本线(企业预算线)等成本线:成本与要素价格既定,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要素数量(K,L)最大组合的线。KL300600O注:与消费预算线比较既定成本支出为C,劳动L价格=工资率w资本K价格=利息率r44低成本是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确立低成本运营的管理理念,养成不断寻求低成本经营方案的管理思维习惯。只会花钱的领导不是好领导,能挣钱的管理者才是好的管理者。能以小投入办大事,才是本事。要在全员中,特别是年轻管理干部中,培养成本控制是利润提升的重要来源的管理理念。应用45劳动资本X1Y2C(1)Q(2)Q(1)Q(3)BCA可行区域1.成本约束下的产量最大化成本既定,就只存在一条等成本线,如左图: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Q1相交于B、C,与等产量线Q2相切于A,与等产量线Q3不相切也不相交。可以看出,既定成本是无法生产出Q3的产量的;BC两点位于较低的等产量线上,只有在A点上,既定成本才能生产出可能的最大产量。六、生产者均衡——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掌握)461.成本约束下的产量最大化1.生产者均衡: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于一点,实现要素最优组合。在A点,两线斜率相等:

或者MPL/w=MPK/r劳动资本X1Y2C(1)Q(2)Q(1)Q(3)BCA472.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产量既定,就只存在一条等产量线,如上图: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C(3)相交于E、F,与等成本线C(2)相切于D,与等成本线C(1)不相切也不相交。可以看出,较低的成本线C(1)是无法生产出既定的产量的;E、F两点位于较高的等成本线C(3)上;只有在D点上,既可生产出既定的产量,又只耗费最低成本。劳动资本X1Y2C(1)C(2)C(3)QEFD48产量既定,成本最小2.产量既定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1)所有投资都用在的要素上;(成本花完)(2)每一块钱用在不同要素上的边际产量相等。(每一元成本都很有效)劳动资本X1Y2C(1)C(2)C(3)QEFD在均衡点D,满足条件:或者MPL/w=MPK/r49例题:P119:例题4.1503.生产者最优要素投入组合均衡条件PK-K的价格PL-L的价格QK-K的数量QL-L的数量MPK---K的边际产量MPL---L的边际产量C---成本MPm---每一元成本的边际产量总结两种情况:C514.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生产要素的组合

推导:52例题4.2:已知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5L+12K-2L2-K2

L的价格PL=3,K的价格PK=6,总成本TC=160,求该企业的最佳要素组合。53例题1:54练习题:1.如果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大于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为使成本最小,该厂商应该()A.同时增加资本和劳动B.同时减少资本和劳动C.减少资本,增加劳动D.增加资本,减少劳动2.在边际产量发生递减时,如果要增加同样数量的产品,应该()。A.停止增加变动生产要素B.减少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C.增加变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D.同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555.生产扩展线Expansionpath(了解)不同的等成本线与不同的等产量线相切,形成不同的生产要素最适合点;将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就得出生产扩展线

。扩展线:要素价格、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所引起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移动的轨迹。LK等斜线:一组等产量曲线上,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扩展线一定是等斜线56起初产量的增加要大于生产规模的扩大;随生产规模扩大,超过一定的限度,产量的增加将小于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使产量绝对地减少。这就使规模经济逐渐走向规模不经济。

七、规模报酬(收益)

1.规模报酬:其他条件不变,各种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即生产规模扩大,所引起产量变动的情况。与一种生产要素的连续投入比较具体见57(1)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Q=100Q=300284Q=200 6LOKR2468规模报酬递增劳动和资本扩大一个很小的倍数就可以导致产出扩大很大的倍数。投入为两个单位时,产出为100个单位,但生产200单位产量所需的劳动和资本投入分别小于4个单位。是一种规模经济.58(2)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Q=100Q=200 Q=300 28462468LOKR规模报酬不变劳动和资本投入分别为2个单位时,产出为100个单位;劳动和资本分别为4个单位时,产出为200个单位。59(3)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比例<规模(要素)增加比例。LOKR2468Q=300 2864Q=200 Q=100规模报酬递减劳动与资本扩大一个很大的倍数,而产出只扩大很小的倍数。是一种规模不经济劳动与资本投入为2单位时,产出为100单位;当劳动与资本分别投入为4单位时,产出低于200单位,投入是原来的两倍,但产出却不及原来的两倍。.602.规模报酬问题表现为三个不同类型曲线

a.规模收益递增产出扩大规模大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QL、KOabcb.规模收益不变产出扩大规模等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c.规模收益递减产出扩大规模小于生产要素扩大规模。61规模经济的原因:内在经济:(1)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2)采用更先进的设备;(3)提高管理效率,节约管理费用;(4)学习效应;(4)提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范围经济);等。外在经济:(1)建设大规模的原料基地和交通运输设施;(2)扩大员工培训能力;(3)提高信息交流效率;等。62规模不经济的原因内在不经济:大企业管理机构庞杂,复杂,降低效率;增加管理费用;对要素的需求刺激要素价格上升;等。外在不经济:行业规模扩大导致同类产品大企业增加,加剧竞争;为此付出更多的广告竞争费用;等。63

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小城镇还是大城市80年代初,在如何推进我国城市化问题上,费孝通提出走小城镇道路的观点。1982年全国城市规划会议明确提出并实际执行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全面推进城市化的方针。1990年又进一步上升为“小城镇、大战略”。主张小城镇道路的依据是所谓的“国情”:(1)中国现有城市数量不多,无法承受农民进城的巨大冲击;(2)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已经很大,不可能再吸纳农民;(3)每增一个市民需投入一万元,现有基础设施和财力难以负担;(4)发展大城市会导致“城市病”。1985年我国有建制镇2851个,未设建制的县城377个,共有小城镇3228个。1992年建制镇已达到14182个,是1985年的5倍,加上30000多个非建制镇,共有小城镇44000多个。1999年小城镇数目达到79000多个,其中建制镇19000多个,非建制镇约60000个。小城镇带来大问题:小城镇道路使农村城市界限模糊,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村村像城市,城城像农村”,有些小康村今天看是政绩,明天将成为发展成本。农民反复建房,浪费大量土地和财力。而且小城镇集聚效应极差,绝大多数人口20万以下的县城规模不经济也十分明显:服务业达不到分工起始条件,工业形不成产业链和行业群;基础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资效益过低。64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小城镇还是大城市(续)国际上城市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动机制,即先发展大中城市,然后再配套发展小城镇,而我国的小城镇道路却是自下而上的。认为中国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容为主道路的专家关注城市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集聚效应是指一大批人和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小的地方以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性。企业更易降低成本,更接近要素和产品市场,同时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