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_第1页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_第2页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_第3页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_第4页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什么是治未病,

什么是养生和保健

中医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瘥chai后)防复养生保健顺应四时饮食起居运动工作心理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奢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与物,故合于道。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中医治未病

据史料记载,名医扁鹊论医术的故事。

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哪一个医术最高?”扁鹊回答:“长兄最佳,仲兄次之,我最差。”魏文王接着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你能说明白一些吗?”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扁鹊回答说:“我长兄治病,是在病症还未表现之时就把病治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他的医术只有我们家人才知道。我仲兄治病,是在病情初起时就把病人治好了,一般人以为病人得的只是小病,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也不大,只有本地人才知道。我扁鹊治病,是在病情严重后才治,一般人见我下针放血,用药教药,割肉切骨,动作颇大,就认为我医术很高明,我也因此而闻名于天下。其实,比起我长兄与仲兄来,我的医术是最差的。”

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健康要: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上医治未病,中医治已病,下医治大病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子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中医治未病的三层意思

未病先防预防“病前病”——可能发生的疾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

既病防变预防“病中病”——已经发生的疾病,“治其未传”;

病愈(瘥cuo后)防复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瘥后防复”。

治未病:病前病、病中病、病后病康复人群已病人群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防旧病复发

防“成病”的风险

防“生病”的风险

防“传”的风险

治未病的方法调养精神古人称: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安心养神:形神合一,胸怀宽广对待生活。四时调神:春季活泼、夏季畅达、秋季恬静、入冬则藏而不泄,适应季节特点外界变化,保持精神情志稳定。动形怡神:动形包括散步、锻炼健身等,促进气血流畅、筋络舒活、脏腑功能协调,精神焕发。以心治神:随时调节情绪,切勿独思苦想或愤怒不平。节制情感:忍怒宽容,节制情感,淡泊的平常心。移情易性:自我解脱。合理饮食

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说:“饮食者,人之命脉也。”合理饮食是健康的重要基石。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清淡少盐。戒烟限酒。只吃清洁卫生,不变质的食物。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

华佗强调运动健身之法,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户枢不朽是也。”认为运动有强健脾胃的功能,可促进饮食的消化输布,使气血生化充足,气血流通,而健康长寿。《后汉书方术传》载其创“五禽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质调护

中医学认为体质现象即是阴阳、气血、津液盛衰变化的反应状态,分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体质类型。人们在治疗疾病时,往往被疾病“牵着鼻子走”,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疾病的共同背景,抓住了体质就抓住了根本,为疾病治疗的预防指明了方向。体现以人为体,因人制宜的思想。

中医理疗

内外妇儿,自然疗法

天人合一

《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同时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正如张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因此,人体要保持健康无病,必须维持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辨证论治

中医的证是一种状态,反映疾病在某一特定阶段的病理变化的实质,包括病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情志、饮食等),病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经、某络等),病性(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