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市“减负”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探析综述7300字】_第1页
【S市“减负”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探析综述7300字】_第2页
【S市“减负”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探析综述7300字】_第3页
【S市“减负”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探析综述7300字】_第4页
【S市“减负”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探析综述73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市“减负”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综述目录TOC\o"1-2"\h\u17878S市“减负”教育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113815一、理想化政策层面:政策失真及政策架空 16662二、执行主体层面:“减负”与“增负”并存 211634三、目标群体:学校和教师对政策迂回执行 323958四、环境因素层面:执行环境的限制性 4通过对相关人员的采访及自身对工作环境的认知,笔者认为减负政策执行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四点:(1)政策失真及被架空,有时候政策只被象征性地执行,仅作表面宣传,没有将政策落到实处;(2)教育主管部门在执行政策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减负”与“增负”并存;(3)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减负”政策存在迂回执行的情况;(4)执行环境具有较强的限制性,如社会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和“唯分数”论。一、理想化政策层面:政策失真及政策架空一项政策在执行中出现执行结果与政策内容不符合或者达不到政策目标的现象称为“政策失真”现象。教育政策失真不仅降低政策的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政策执行效果。“减负”政策的执行过程需要多个方面共同参与合作,涉及范围较广,其实施的实效性会受到社会中某些因素的影响,造成“减负”政策执行失真,会有以下几点的表现:(一)政策扩大化。政策执行者没有做到真正理解政策出台的主要目的,导致政策无法落到实处,目标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水平。例如有些学校通过大量删减课程来减轻学生的负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的预期目标无法完成。二是有些学校没有对学生的课业负担做深入调查,没有真正理解学生面临的负担从何而来,导致无法“对症下药”,只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盲目的执行“减负”政策,这显然违背“基础教育”中减负政策出台的根本目标。(二)政策表层化。“减负”政策执行只在表面做文章,而没有更深入的转化为可实施的具体操作,政策执行效果不佳,没有落到实处。例如,某些学校对上级教育部门下发的文件重视程度不高,执行力较弱,甚至只做表面功夫,依旧因循守旧按照原有的制度办事。这导致教师教学方式无法转变,按照原有模式教学,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三)政策被替换。虽然在政策的执行中有一定的相似度,但事实上与政策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某些学校“减负”后只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学科的教学,减掉的是那些被当作“副科”的学科,这不符合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表面上看,这种做法缓解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实际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与国家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根本目的完全相向而行。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政策架空的现象。政策架空是执行过程中,政策内容未被全面实施,只有部分政策得到执行,其余的政策内容被抛之脑后。首先,教师由于教学绩效的压力,对减负政策只会适当地执行,有一些老师甚至无视减负政策。其次,政策执行的主体在执行过程中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只执行对利己的那部分政策,不能全面、客观地解读和实施减负政策。“我认为教师的工作要在自己水平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我们没有办法百分百完成地任务,学校和家长都要学习成绩,我们如果采用减负政策,比如不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那全班学生的成绩肯定不够理想。”;(C教师①访谈对象:①访谈对象:S市希信中心小学C老师;访谈地点:希信小学办公室7;访谈时间:2020年5月27日二、执行主体层面:“减负”与“增负”并存2019年,《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中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方向,同时各个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探讨,治标和治本共同推进,提高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的责任心,将教学质量提升上去,将人才培养观加以完善,关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虽然近几年“减负”这一名词频繁出现,但是并没有取得切实的进展,甚至目前学生的学业压力在日益加重,身体机能退化,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家长的焦虑感更甚。在近30年间,国家教育和地方教育部门出台了许多的减负政策,例如对中学的文理科目进行分科、实行新的课程标准,改革原有的评分制度,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都是国家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做出的举措。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发展自我。但是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如意:虽然降低课程标准内容、越来越简单化升学考试、小升初或者中高考的平均分数越来越高,但是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反而产生了负面的结果,并没有得到预期中的缓解。学生每天仍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和作业中,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不在学校而在于课外辅导机构的增加,虽然学校已经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但许多家长仍选择给子女报名各种辅导,这带来的学生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导致社会阶层固化问题。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为什么重?这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问题,也不只是校外辅导机构的问题,是整个教育体系存在弊端未改正的问题。从近几年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实行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之后,小学生的负担暂时减轻了,可是一上初中,压力扑面而来。很多地方都只有50%左右的学生可以顺利地初中毕业考上普通高中,而被剩下的那一半学生只能选择中职学校或者直接进入社会工作。教育部门设定的升学考试政策的问题,是我们社会人才招聘与使用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是我们的教育评价机制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育主管部门最应该重视并解决的问题。随着课程难度的下降,高考区分度越缩越小,细心、记忆力和勤奋程度决定了学生对高考的把握,为此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刷题”,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导致学生对学习兴趣和热情逐渐的消磨殆尽,严重者可产生厌学情绪,这种影响可能会对高等院校的学生也产生相似的影响。小学课堂上虽然在减负,但目前仍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社会环境中,以追求高学历的选才制度中,小学生的负担不减反增,导致“减负”教育政策在执行中被架空。三、目标群体:学校和教师对政策迂回执行政府的“减负”政策初衷是为了让学生真正减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但是执行主体仅做表面功夫,敷衍了事,迂回执行。比如在减负政策中要求不能举行期中考试,但是教师为了学生的成绩,会每个月给学生增加小测,学生的压力由集中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两场大考中分散到每个月一两次的小考上,学生对学习的紧张感更强烈,由此产生的负面作用更大。我们不难看出幕后原因,教育局和家长向学校要成绩,学校向教师要成绩,教师如果完全按照减负政策进行教学,不考试、尽量不布置作业,那教学质量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很多教师实际上还在实施原有的政策,减负政策在执行中就出现了表里不一的现象。在目前的9年义务教育体制下,高中等级差别很大,一级达标学校、二级达标学校……这样的制度设计导致了马太效应的产生,重点学校生源优质、教育资金雄厚、教学设备充足、学生成绩越来越理想、优秀教师都想往这边挤,普通学校就因为生源较差,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改变命运。高考这根“指挥棒”不但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的“罪魁祸首”,而且还影响到学校、教师以及某些地方教育部门的利益。升学率是最常见的一项教育评价指标。学校为了名声和升学率,教师为了评聘职称和奖金分配,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以此达到目的。这些评价体系的存在,使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各方面的障碍,减负政策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减负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孩子会出现负担转移的现象。家长过于担心孩子的学业成绩,盲目的让他们参加课外辅导,课外学业任务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发生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转移,这主要归因于学校执行减负政策时“上有对策,下有政策”的态度。“我作为家长是支持减负政策的,但不单单是减少孩子的作业量。我自己就是一名教师,知道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学习有利,我会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给孩子做。说实话,老师如果减少作业,作为家长会有顾虑,怕孩子跟其他同学差距越来越大。但是作为教师,要执行上级要求——减负,但是又得向社会和家长有成绩交代,让我们陷入两难的境界。”(Z家长①①访谈对象:S市希信中心小学Z家长;访谈地点:希信小学校门口;访谈时间:2020年6月3日四、环境因素层面:执行环境的限制性2020年7月28日,南京家长的行为成为当日最火爆的话题。一群愤怒的家长冒着大雨,聚集在南京第一中学大门口,他们手里举着“一中不行”、“校长下课”的横幅,愤恨地高喊:校长下课!一场关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较量正在悄然进行中。是什么导致这场冲突呢?2019年南京作为“素质教育”的试点地区,上过几次热搜。南京市教育局提倡课后禁止补课、不能考试,并且通过严查教材的方式阻止教师超前教学;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得公布,应平行分班,而不得按成绩分班;不得要求学生购买课外辅导书,教学时长由45分钟,减为40分钟;更改课表,减少一节课程,积极提倡素质教育。一系列的减负措施,走的路子是截然相反的“应试教育”。南京家长投诉教育局这一系列“荒唐”的减负政策——质问当地教育部门,你为什么干涉孩子的正常学习?家长和社会片面追求高升学率,以及就业率是这场冲突的导火索。“对于南京家长跟学校矛盾这件事情,我完全苟同他们的看法。学校依照上级指示,实行各项减负措施,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是高考这座大山明显摆在前面,以分数决定谁能否成功翻越大山,顺利考上优质大学,、“学而优则仕”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和自觉的学生谁都不敢松懈。作为一名小学生家长我们都不敢有所懈怠,更何况即将高考的学生家长。”(Z家长①①访谈对象:S市希信中心小学Z家长;访谈地点:希信小学校门口;访谈时间:2020年6月3日从社会环境层面来看,我国注重人才培养,历史文化悠久的传统大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影响着一代代的学子,“知识就能改变命运”的观念人人皆知,这也是大部分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主要因素;其次自从我国科举制度实行以来到应试教育改革以前,成绩的好坏决定学生进入学校的等级,决定了学生是否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中国的“科举考试”历史延续了1300多年,由此可见国家对选拔人才的重视,甚至中国的“科考”制度对东亚各国都具有深远影响。1905年,清廷废除“科考”制度,引进西方的人才考试制度,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人才和接受新教育。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演变为现代中国的高考制度,都是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高考影响了亿万年轻学子的未来的人生道路,承载了千万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更是决定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改良和基础教育未来的改革方向,这对维护教育公平和稳定社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社会选才以高学历为标准,用人单位一般认为学历越高,能力就越强因此在录用员工时高学历者更受欢迎,形成了“高学历消费”的现象。而家长也存在这个观念,认为社会是现实的,孩子只有考上本科甚至读研,毕业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在这个竞争力强的社会上立足。学生对自己的期望是将来找到好工作,家长觉得孩子承担的负担越来越重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比如我国人口多,生活压力大。如今科学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各行各业更加要求相关从业人员拥有更高的文化素质水平,个人获得满意职业可能性的大小,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教育水平。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家长就追求其子女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小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也来源于此,家长都希望孩子从小基础知识要扎实,为以后学习打好底子。当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使得家长们只重视书本知识,只在意学生的学习基础扎不扎实,能不能掌握好初高中知识,能不能考上大学,能不能进入名牌大学,因此家长们害怕小学“减负”后,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未来。“分数为王”的局面不改变,如今升学压力如此之大,即使在小学阶段,家长仍热衷于进行“军备竞赛”。所以虽然政府机构在努力倡导、强调、推行“减负”,学校教师也在进一步落实,但家长们却相反,害怕学生会因为“减负”而影响到课堂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减负”没有理想效果。从这方面很明显可以看到,减负政策执行最大的阻力是学生家长。有较多家长其实并不支持“减负”政策,或者对其持有中立态度,他们觉得有压力才有动力,减负后,孩子的压力会降低,成绩会受到严重影响。这类家长知道学校在实行“减负”政策,回家后会给孩子补充辅导资料、请家教以及给孩子增加作业等,持续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花时间和金钱把孩子在学校不教、少教的内容在校外补习机构补上。虽然小学毕业后是根据划分的学区上初中的,和小学毕业成绩没有关系,但是小学所掌握的知识是日后初高中、大学学习的基石,基础没打好,初高中要取得好成绩就更难了,还有初中入学测试,以及一直以来以“成绩”说话的传统观念,让家长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不敢有丝毫怠慢,这使得各方面都产生压力,最后是学生自身受到的影响最大。成绩和素质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国家层面在大力倡导和实行素质教育,但是学校、教师和家长都不敢忽视限制性较高的评价制度。在中国当下应试教育体制下,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全国各地的学校和家长,不可能真正会给孩子减负。只要中考和高考的选拔机制在,只要高中的入学率只有50%左右,那中国的学生摆脱不了的一个宿命——必须没日没夜拼命地学习!

社会选才导向会影响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学校的运行方式。当前社会环境重学历重文凭,不合理的用人方式,导致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越发激烈。这也间接影响到家长们对此的顾虑,在孩子处于小学阶段就考虑到初高中的学习,往往容易造成对孩子学习上的“焦虑前移”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家长必须让小孩子超负荷学习,在于我们是竞争型的教育体制,我们的中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我们就是要从一堆人中选出最优秀人出来,中国大多数一线城市名牌高中录取率在50%,真正让家长焦虑的是一些极好的高中还不到50%。所以,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无论学什么学科,只要你想参加这个游戏,现行中、高考体制下,只有不断地给孩子加压,拼命学习,才能脱颖而出。单纯的减负两个字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家长的焦虑来自于减负后的影响,如果升学、就业的问题没有改善,那减负就是空谈。小学的减负如果是拿成年以后的人生为代价,哪个家长敢减一丝一毫。”(P家长①①访谈对象:S市希信中心小学P家长;访谈地点:希信小学校门口;访谈时间:2020年5月27日当今社会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间接地让学生承担更多的课业负担。如今考上大学的难度并不大,导致每年毕业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带来更大的就业竞争力,而有相当一部分岗位没人干,因为人人都想在体面的好单位工作。家长们认为前期在孩子的教育上已经投入太多,不可能让孩子去进入“低人一等”的岗位,觉得只要考上好大学,就肯定能获得满意的工作,这就进一步增大了学生学习难度。宏观来说,政府是从国家的长远利益,从国家全局出发,推行的减负政策,从本质上而言,符合家长的诉求。不过家长们一方面只在乎短期的表面利益,关心孩子能否顺利考上心仪的大学,另一方面,因为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经济差异等,每一阶级的家长所希望获得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2020年1月,全国政协委员袁雯就家庭教育进行了研究,对1.5万余名家长进行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000多名小学生家长中就有八成会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考上较好的初中的压力;2800多名中学生家长中有六成会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后期的升学问题。经过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小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较大的困扰,他们希望能从某些渠道获得相关的教育培训。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直到高中,都很担心孩子的成绩以及升学问题,并且当前家长们的担心出现时间在前移,焦虑也前移。一般来说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中考和高考两个最重要的考试,而在小学并不用担心这些。充分说明很多家长都认同“赢在起跑线上”。“当今家长的焦虑在渐渐前移,因为担心孩子毕业后求职的问题,焦虑前移到了大学,因为担心上不了好的大学,焦虑前移到了中学,因为中学教学质量差别大,担心上不了好中学,焦虑前移到了小学。作为家长,我们的教育观念应该趋向理性,而非因为过度担心,而盲目地加大对孩子的教育;而除了响应国家的减负政策、给孩子减负外,广大家长也需要减负——减少不必要的精神焦虑和负担,毕竟教育这件事,是需要广大家庭重视一辈子的事业,而不是急功近利。”(W家长①①访谈对象:S市希信中心小学W家长;访谈地点:希信小学校门口;访谈时间:2020年5月27日根据《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中的数据,大部分学生是由于其家长对自身期望和要求太高,从而导致自身负担过重,家长的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虽然是小学生,小升初考试的压力不像中考、高考那么大,但是家长的过分要求和期待,给自己增加很多压力,假期时间都被各种补习班安排的满满的。对于培训机构,孩子们则认为自己主要是因为不想比别人差、自己成绩跟不上而去参加培训班的。当前社会在资金、教学设备、教育人员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无法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会阻碍“减负”政策的实施。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种认知无形中会给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增加学习压力。“减负”新政后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孩子的生活,大部分反而“越来越忙”,只有很少的孩子认为真正拥有更多的时间给自己支配。学校减负空出来的时间,有条件的家长会安排各种补习班,比如奥数班、写作班、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