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_第1页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_第2页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_第3页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_第4页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内容摘要】: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始终是教师逐字逐句串讲,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学生们忙着记词义、记译文。由于文言文的背、记太大,使学生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失去学习主动性,从而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我们不得不对现行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思考,下面就从文言文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上进行分析现状及探究文言文教学出路,使文言文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关键词】:文言文现状串讲模式探究提高兴趣一个民族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这个民族将会失去她的过去以及她的现在和将来。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国家在抓基础教育的时候,特别强调对本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对于我国有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来说,文言文,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因此,语文课本中包含了文言阅读,文言课文的阅读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特殊形态。这首先是由文言课文的特殊性质决定的。所谓文言文包括文言小说以及古典诗词。文言具体来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书面语言。它诞生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书写条件困难的古代中国。又在两千多年中成为我们这个地域广阔、文化多样、方言各异的古文明大国的官方书面语言文字,可见,文言自有它的历史适时性特点。它使用汉字,主要以形表意,可以跨越古代区域性方言的隔阂;它有自己一整套稳定的语法系统(主要由虚词和句式构成),可以跨越不同朝代、不同地区民间口语的流变;它有简练精美的表达形式,能够适应古代较为困难的书写物质条件(甲骨、竹简、绢帛、早期的纸)。二十世纪初,文言在和古代白话一起孕育、产生了“现代汉语”这个民族语言的新生儿以后,便逐步在社会语言交际中退隐,渐渐地成为“昨日黄花”。概而言之,文言,一般指先秦语言为规范的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文学语言。文言相对于白话而言的,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把汉语言作品分为文言文白话文两种,这是对汉语历时属性的揭示。一、文言文教学现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云蒸霞蔚、博大精深,但长期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不大,有的甚至产生畏难情绪。究其原因,在语文教学改革缤纷灿烂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似乎有些“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课堂上老师肢解知识,强调字字落实、对号入座,成了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的实词虚词的载体,淡化了思想内容,忽视了古为今用和古今语言的比较与沟通,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文意。考试命题,考查文言文多是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很少着眼于语文的全面内涵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教学过程,常常关注词语细微意义的区别和一些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而对古代汉语独有的语言魅力较为漠视。总固执地认为串讲,有实实在在的效果,花时间少,完成教学任务快;做不到句句落实,字字落实,就担心教学效果。下面就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三方面来具体谈谈串讲的弊端。1、教学观念(1)现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仅仅停留在“懂”的层面上,而不是上升到以增强学生语言功底、文化功底为目的。(2)现行文言文教学力求“落实”,即“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以为只有一字一句“落实”了,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才算完成了。(3)不少教师重视字词等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忽视成套语言的积累。2、教学方法力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八字真经。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原原本本的记词义、记译文。“八字真经”俨然是语文教师教文言文的圭臬。其实,所谓的“八字真经”其本质就是“嚼烂了喂”。这也是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现状。产生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主要还是在于考试的导向:教学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这是目前教学普遍存在又无可奈何的问题。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文言文知识的考查,还是主要局限于对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在这样的考试模式指挥之下,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卷面的分数,增强学生应考文言文的能力,也只有将文言文肢解进行教学。这样的肢解,是比广受批评的现代文教学的肢解更加“碎尸万段”的。被肢解过的文章,已经不成其为文章,而只是一堆堆由实词虚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奇怪文字罢了。虽然对文言词句的理解达到了至高的地位,但对文意思想情感的体悟却置之一旁。教学过程机械,刻板,一篇篇有血有肉,而又形象生动,内涵深刻的文章人为的肢解为斑驳,孤立的一个个部位,导致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索然无味,学生“敬而远之”,教师教而叹之,有严重的失落感。同时,使文言文和现实生活“脱节”,使文本与生活相隔甚远,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语言形式,其中有许多特殊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尤其是文言文常使用单字,甚至在不同地方,不同情况,每个单字的用法,意义不同。如:“之”的用法有很多,但现在有的基本上就不用,造成与现实生活“脱节”,给学生理解造成障碍,出现了“有言无文”的现象。3、教学效果现在很多老师经常抱怨: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常常是被动学习。古文靠得是平时多记忆,勤积累。而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使本来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文言文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学生主动学习习惯欠缺,使古文学习难上加难,这边教师勤勤恳恳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独霸课堂”,喋喋不休。那边学生昏昏欲睡,学生学习情绪低落,觉得“学文言难,难于上青天”。甚至兴致也不例外。如联系课文《出师表》,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和遗迹。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寻访名胜古迹、收集整理对联灯谜等途径,如找寻古人对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名山:庐山、泰山,名川:长江、黄河等描写的诗文,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到古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总之要联系实际,把文言文学习引进生活,在生活中拓展学习古文化知识的空间。4、在教学实践中授之以渔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探索古文化奥秘,才是教师教的真正目的。⑴、教给积累知识的方法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有指导地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①词的积累强化学生对文言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常用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教师要用归纳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从而内化为阅读能力。同时注重古今词语的比较与沟通,让学生明白,掌握古汉语的一些常用实词,对丰富现代汉语词汇,加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文言文词语教学中,应坚持古今沟通、古为今用的原则。如学了“晓驾炭车辗冰辙”中“辙”的意思,叫学生找出能够印证此义的成语,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南辕北辙”、“重蹈覆辙”、“如出一辙”等成语的意思。②名句、名篇的积累学习文言文要熟读成诵,古人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诵能增强语感,更好地理解、消化文意,受到感染。选入课文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音节铿锵,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诵读训练,增强语感。还可开展有趣的朗诵活动和比赛,促进积累。尤其在头脑中储存大量语言精练、构思巧妙、意境独特的古诗文,以及富有哲理性的优美散文,不仅能为学生读书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还加深了他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可谓多方得益,终身受用。强调学生重视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即“养成三大习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养成课堂上勤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课后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⑵、培养领悟语意的能力,加强诵读,培养语感。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感情能理解内容,同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读书技巧,以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和记忆力的教学方法”。诵读法对于文言文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诵读包括朗读和、宇背诵等的具体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时,首先要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的读音问题。朗读应先由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在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反复熟读文章,逐渐理解文章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抓住重点加以讲解,明确问题的答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领略文言文在语言组织、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玄妙之处,加深对对文章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而且通过学习古人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之妙,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提高,培养了语感能力。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面对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只能认真分析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顺应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形势,革新文言教学,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感,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才能使我国传统文言文历久弥新,发挥它在现代教育中积极作用,就可以式教学达到较理想的效果。【参考文献】:①1999年第12期《上海教育》李余浪语2007年第3期《语文教学之友》(陈思《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探析》)2006年第3期《试述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报彭建民、刘强朵2007年第6期《教法探索》(桑哲《“浅谈文言文教学”大家谈》)2005年1月第12卷第1期《井冈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