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_第1页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_第2页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_第3页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_第4页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9.220.01

CCSK85

T/CEC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

T/CECXXXXX—XXXX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

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of

Lead-acidbatterieswithintelligentmodules

Lead-acidbatterieswithintelligentmodules

征求意见稿

((讨论稿))

XXXX-XX-XX发布

202X-XX-XX发布202X-XX-XX实施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

T/CECXXXXX—XXXX

引言

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是发电厂、变电站、换流站等直流电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好的运行状

态对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至关重要。因此,对蓄电池组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是确保电力系统正常运行

的必要手段,而在线蓄电池组实时监测装置的安装过程繁琐,需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将监测用的智能模块嵌入安装在蓄电池本体结构内,是具有电池电压、

温度、内阻检测等(可扩展)功能的新型蓄电池。可以通过后台,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一步实

现蓄电池的智能化、数字化监测和管理。通过电池正负极柱,采用电力线载波方式与上位机通信等方式,

使得蓄电池监测系统安装过程简单便捷。为了提高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和智能模块的通用性和可

靠性,需通过技术标准予以规范。

本文件规定了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以下简称智能蓄电池)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则等,适用于发电厂、变电站、换流站及其它电力设施应用的智能蓄电池。

I

T/CECXXXXX—XXXX

II

T/CECXXXXX—XXXX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本文件适用于发电厂、变电站、换流站及其它电力设施应用的智能蓄电池。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900.41电工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

GB/T5048防潮包装

GB/T8166缓冲包装设计

GB/T9969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4436工业产品保证文件总则

GB/T17626.2-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GB/T17626.4-201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GB/T17626.5-2019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GB/T17626.8-2006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GB/T19638.1-2014固定型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31983.11-2015低压窄带电力线通信第11部分:3kHz~500kHz频带划分、输出电平和电

磁骚扰限值

GB/T31983.31-2015低压窄带电力线通信第31部分:窄带正交频分复用电力线通信物理层规范

DL/T637-2019电力用固定型阀控式铅酸蓄电池

DL/T980-2005数字多用表检定规程

DL/T5044-2014电力工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2900.41、GB/T19638.1-2014、DL/T637-20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samrtmodulelead-acidbattery

铅酸蓄电池本体结构中嵌入智能模块,或智能模块外置安装,采用CAN/RS485等串行通信方式或

通过正、负极柱采用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与上位机通信,上传数据,具有蓄电池电压、温度、内阻等检

测功能,并可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一步实现蓄电池的智能化、数字化监测和管理的新型蓄电池。

简称智能蓄电池。

3.2

智能模块smartmodule

1

T/CECXXXXX—XXXX

基于嵌入式技术,从所在的单体电池取电,具有蓄电池电压、温度、内阻检测等功能,存储电池型

号、ID号、编号、生产日期等信息,具有电力线载波通信功能或串行通信功能的集成电路板模块。

3.3

卡槽slot

蓄电池盖设计有安装智能模块的槽室,简称卡槽。

3.4

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linecarriercommunication

将信息调制到合适的载波频率上,以电力线作为物理介质进行传输的通信方式,简称PLCC。

4分类与型号

4.1分类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分为内嵌智能模块式与外置智能模块式。内嵌智能模块式,智能模块嵌

入安装在蓄电池的电池盖卡槽内;外置智能模块式,智能模块外置安装。

4.2型号

智能蓄电池的型号中含有“内嵌式”或“外置式”的字符标识,采用以下规则:

-ZN-□

N—内嵌智能模块式,W—外置智能模块式

配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

蓄电池原厂家标识

5技术要求

5.1使用条件

5.1.1环境温度不高于+45℃,不低于-10℃。

5.1.2日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月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0%,表面无凝露。

5.1.3大气压力范围为80kPa~110kPa(海拔2000m及以下)。

5.1.4安装使用地点通风良好,无强烈振动和冲击,无强电磁干扰。

5.1.5使用地点无爆炸危险的介质,周围介质中不应含有腐蚀金属、破坏绝缘和表面涂覆层的介质及

导电介质,不允许有严重的霉菌存在。

5.2基本要求

5.2.1智能蓄电池组应用系统接线方式见附录A。

5.2.2智能模块正常运行或故障时,不应对直流电源系统及周围的设备与装置产生不良影响。

5.2.3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现场测试校验,其结果应符合本标准要求。

5.2.4智能模块应具有存储蓄电池型号、ID号、编号、生产日期等信息的功能。电池ID号是智能蓄

电池唯一标识,由电池厂家代号+电池序列号组成。

5.3智能模块

2

T/CECXXXXX—XXXX

5.3.1检测功能

智能模块应具备以下检测功能:

a)电压检测;

b)温度检测;

c)内阻检测。

5.3.2检测范围

电压、温度、内阻检测范围如下:

a)电压:(50%~130%)UB;UB为智能蓄电池标称电压。

b)温度:-10℃~+80℃;

c)内阻:2V铅酸蓄电池为(0~3)mΩ;

12V(6V)铅酸蓄电池为(0~100)mΩ。

5.3.3检测准确度

检测准确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a)电压:±0.2%;

b)温度:±1℃;

c)内阻:±5%。

5.3.4休眠功耗

智能模块在休眠状态时的电流不应超过1mA。

5.3.5工作模式

智能模块有两种运行状态,即休眠状态和工作状态。智能模块处于休眠状态时,不接收上位机命令;

智能模块处于工作状态时,接收并响应上位机命令。

智能模块具有如下三种工作模式:

a)仓储工作模式:智能蓄电池在仓储、运输过程中,智能模块应处于仓储工作模式。智能模块在

仓储工作模式下有休眠和工作两种运行状态,休眠状态时长与工作状态时长应能设置,休眠状

态时长应不小于30分钟,工作状态时长应不超过5秒,智能模块运行到本状态时长结束时,

应能自动切换到另一种运行状态。

b)节电工作模式:在不需要采集单体蓄电池数据期间,智能模块处于节电工作模式。智能模块在

节电工作模式下有休眠和工作两种运行状态,休眠状态时长与工作状态时长应能设置,休眠状

态时长应不小于55秒,工作状态时长应不超过5秒,智能模块运行到本状态时长结束时,应

能自动切换到另一种运行状态。

c)正常工作模式:在需要采集单体蓄电池数据期间,智能模块处于正常工作模式。该模式下智能

模块处于工作状态,接收并响应上位机命令。

5.3.6工作模式转换

智能模块工作模式转换条件如下:

a)当智能模块处于仓储工作模式时,若智能模块收到除仓储命令以外的其他命令,智能模块应进

入正常工作模式。若智能模块收到仓储命令,或未收到任何其他命令,智能模块应继续保持仓

储工作模式。

3

T/CECXXXXX—XXXX

b)当智能模块处于节电工作模式时,若智能模块收到除仓储和节电工作以外的其他命令,智能模

块应进入正常工作模式;若智能模块收到仓储命令,或长时间(时长可设)未收到任何命令,

智能模块应进入仓储工作模式;若智能模块收到节电工作命令,智能模块应继续保持节电工作

模式。

c)当智能模块处于正常工作模式时,若智能模块收到节电工作命令,或较长时间(时长可设)未

收到任何命令,智能模块应进入节电工作模式。

5.3.7通信

5.3.7.1智能模块通信方式可选串行通信或电力线载波通信。

5.3.7.2串行通信方式,智能模块采用CAN总线或RS485总线与上位机通信,通信接线示意图见附

录B中图B.1,通信协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3.7.3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PLCC载波通信中心频率为350kHz,带宽48kHz,采用正交频分复用

调制方式,应符合GB/T31983.31-2015的要求。

5.3.7.4智能模块采用电力线载波方式时,上位机与智能蓄电池通信应采用协议转换器,协议转换器实

现电力线载波通信与CAN/RS485通信的转换。上位机与智能蓄电池通信接线示意图见附录B中图B.2。

上位机与协议转换器通信协议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5.3.8结构要求

智能模块尺寸应符合如下规格:120mm×40mm×17mm(长x宽x高),如图1所示。

图1智能模块尺寸示意图

智能模块PCB板正面(接线端子所在的面)元件高度应不大于13mm,反面元件高度应不大于2mm,

且两端应留有不小于5mm宽的空板用以固定智能模块;PCB板厚为1.6mm。

接线端子绝缘电压≥300VDC,额定电流≥3A。

5.3.9端子定义

5.3.9.1智能模块与蓄电池、温度传感器之间宜采用接线端子连接,接线端子应连接牢固,接触可靠。

5.3.9.2接口端子定义如表1。

4

T/CECXXXXX—XXXX

表1智能模块接口引脚定义

引脚号引脚名称引脚说明

1BAT+(I+)模块供电正端,接自智能蓄电池正极柱

2V+电池电压测试正端,接自智能蓄电池正极柱

3NC无定义

4V-电池电压测试负端,接自智能蓄电池负极柱

5BAT-(I-)模块供电负端,接自智能蓄电池负极柱

6GND信号地

7OUT温度输出信号

8VCC温度传感器电源

5.4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

5.4.1智能模块嵌入安装在蓄电池盖卡槽内,组成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

5.4.2蓄电池盖卡槽设计及蓄电池极柱应符合附录D的要求。

5.4.3蓄电池内嵌智能模块后,应检验智能模块对电池电压、温度、内阻的检测准确度,检测准确度

应符合5.3.3的要求。

5.4.4蓄电池本体应符合以下要求:

a)蓄电池本体的结构要求应符合DL/T637-2019中7.1部分的要求;

b)蓄电池本体的安全性要求应符合DL/T637-2019中7.2部分的要求;

c)蓄电池本体的使用性要求应符合DL/T637-2019中7.3部分的要求;

d)蓄电池本体的电气一致性要求应符合DL/T637-2019中7.4部分的要求;

e)蓄电池本体的耐久性要求应符合DL/T637-2019中7.5部分的要求。

5.5外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

5.5.1外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即在原普通蓄电池外安装连接智能模块;

5.5.2蓄电池本体应符合5.4.4中a)~e)的要求。

5.6电磁兼容

5.6.1静电放电抗扰度

智能模块应能承受GB/T17626.2-2018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5.6.2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智能模块应能承受GB/T17626.4-2018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3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振荡波

抗扰度试验。

5.6.3浪涌(冲击)抗扰度

智能模块应能承受GB/T17626.5-2019中第5章规定的试验等级为4级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5.6.4工频磁场抗扰度

智能模块应能承受GB/T17626.8-2006中第5章规定试验等级为4级的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5

T/CECXXXXX—XXXX

5.6.5传导骚扰限值

智能蓄电池传导骚扰限值应符合GB/T31983.11-2015中6.2.3的要求。

5.6.6辐射骚扰限值

智能模块辐射骚扰限值应符合GB/T31983.11-2015中6.3的要求。

6试验方法

6.1智能模块

6.1.1存储功能试验

上位机向智能模块发送保存或读取参数命令,智能模块应能完成相应操作,且参数应符合5.2.4的

要求。

6.1.2检测功能

上位机向智能模块发送电压、温度、内阻检测命令,智能模块应能完成相应检测,检测结果应符合

5.3.3的要求。

6.1.3检测范围

智能模块检测电压、温度、内阻的检测范围试验方法如下:

a)电压:采用标准精密电压源,根据5.3.2电压检测范围要求,选取电压范围内最小值(50%UB)、

最大值(130%UB)和标称值(UB)三个电压值作为电压范围测试,每个电压值分别进行试验。

如最小值试验,将精密电压源输出调到电压范围最小值(50%UB),采用不低于0.02级的直流

电压表测量此电压值并记录为Un,智能模块测得的电压值记录为Ux,按6.1.4(1)式计算得到

的相对误差应符合5.3.3要求。电压范围内最大值(130%UB)、标称值(UB),其试验与最小值试

验相同。按6.1.4(1)式计算得到的相对误差应符合5.3.3要求。

b)温度:将智能模块及标准温度计置于高低温试验箱内,根据5.3.2温度检测范围要求,选取温

度范围内最小值(-10℃)、最大值(+80℃)和中间值(+35℃)三个温度值作为温度范围测

试,分别进行测温试验,从智能模块读取到的温度值,与标准温度计测量值直接比较,检测结

果应符合5.3.3要求。

c)内阻:采用精密标准分流电阻器来模拟智能蓄电池内阻,根据5.3.2内阻检测范围要求,选取

0mΩ、1.5mΩ及3mΩ分流器用于2V智能蓄电池内阻范围测试,选取0mΩ、50mΩ、100mΩ分

流器用于12V智能蓄电池内阻范围测试。对每种阻值的试验,首先用标准内阻仪测量分流器

电阻,测得的电阻值记为Rn,智能模块测得的电阻值记为Rx,按6.1.6(2)式计算得到的相对

误差应符合5.3.3要求。

6.1.4电压测量准确度

按DL/T980-2005的规定进行示值误差的检测,检测方法为直接比较法。将标准稳压源的输出电压

调到2V,采用不低于0.02级的直流电压表,测量标准稳压源的输出电压(标准表计示数),从智能模

块读取到的电压值(产品示数),由式(1)计算得到相对误差值,应符合5.3.3的要求。

UxUn

100%………………(1)

UUn

式中:

6

T/CECXXXXX—XXXX

电压测量精度;

U——

Ux——产品示数;

Un——标准表计示数。

6.1.5温度测量准确度

智能模块插上温度传感器,从智能模块读取到的温度值,与标准温度计测量值直接比较。检测结果

应符合5.3.3要求。

6.1.6内阻测量准确度

采用1mΩ精密标准分流电阻器来模拟智能蓄电池内阻,用标准内阻仪测量该分流电阻器电阻(标

准表计示数),与从智能模块读取到的内阻值(产品示数),由下式计算得到相对误差值,应符合5.3.3

要求。

RxRn

100%………………(2)

RRn

式中:

R——电阻测量精度;

Rx——产品示数;

Rn——标准表计示数。

6.1.7休眠功耗

在温度为23℃±5℃的环境下,采用标准直流稳压源及分辨率为0.1毫安的高精度电流表,对智能

模块的休眠功耗进行检测。测量直流电流时,将电流表串联在电源与智能模块之间,其红色接头接电源

正极,黑色接头接智能模块正极,如图2所示。智能模块应保持在休眠模式不少于1分钟,休眠期间读

取模块在休眠模式下的电流值应符合5.3.4的要求。

图2电流表与智能模块接线示意图

6.1.8工作模式试验

仓储工作模式工作时长设为5秒,休眠时长设为30分钟,节电工作模式工作时长设为5秒,休眠

时长设为55秒。智能模块接收到仓储命令,将进入仓储工作模式,模块此时进入休眠状态,模块指示

灯不亮,30分钟后模块进入工作状态,模块指示灯点亮并频闪,频闪5秒后再进入休眠状态,将一直

循环工作状态与休眠状态的转换过程。智能模块接收到节电工作命令,将进入节电工作模式,模块将进

7

T/CECXXXXX—XXXX

入休眠状态,指示灯不亮,休眠55秒后进入工作状态,模块指示灯点亮并频闪,频闪5秒后再进入休

眠状态,智能模块接收到正常工作命令,将进入正常工作模式,模块指示灯一直点亮并频闪。上位机向

智能模块发送工作模式命令,应能进入相应的工作模式,试验结果应符合5.3.5的要求。

6.1.9工作模式转换试验

仓储工作模式工作时长设为5秒,休眠时长设为30分钟。节电工作模式工作时长设为5秒,休眠

时长设为55秒,设时长30分钟内未收到任何命令即进入仓储工作模式。正常工作模式,设时长15分

钟内未收到任何命令即进入节电工作模式。上位机向智能模块发送工作模式命令,应能转换到相应的工

作模式,试验结果应符合5.3.6的要求。在智能模块处于正常工作模式下,不向模块发送任何命令,智

能模块应能自动转换工作模式,试验结果应符合5.3.6的要求。智能模块工作模式转换关系如表2所示。

表2智能模块工作模式转换关系

当前工作模式转换条件下一工作模式

仓储工作模式智能模块收到除仓储命令以外的其他命令正常工作模式

智能模块收到除仓储和节电工作以外的其他命令正常工作模式

节电工作模式

智能模块收到仓储命令,或长时间(时长可设,如

仓储工作模式

30分钟)未收到任何命令

当智能模块收到节电工作命令,或长时间(时长可

正常工作模式节电工作模式

设,如15分钟)未收到任何命令

6.1.10通信

上位机与智能蓄电池进行通信,智能模块应能上传数据至上位机,检测结果应符合5.3.7的要求。

6.1.11结构检验

检查测量智能模块的尺寸及正反面元器件的高度,应符合5.3.8的要求。

6.1.12接口端子检验

用万用表检查智能模块接口端子的第1脚至第7脚与各自对应信号的连通性,应符合5.3.9.2的要

求。

6.2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

6.2.1卡槽结构及蓄电池极柱检验

检查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卡槽结构及蓄电池极柱与智能模块的电气连接,应符合5.4.2的要

求。

6.2.2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检测准确度试验:

a)智能蓄电池电压准确度:按DL/T980-2005规定进行示值误差的检测,检测方法为直接比较法。

采用不低于0.02级的直流电压表,对完全充满电并静置2小时的智能蓄电池,测量正、负极

柱间的电压(标准电压),计为Un,与从智能蓄电池读取到的电压值(显示读数),计为Ux,

按6.1.4中(1)式计算得到的相对误差应符合5.4.3的要求。

b)智能蓄电池温度准确度:从智能蓄电池读取到的温度值,与标准温度计测量值直接比较。检测

结果应符合5.4.3的要求。

8

T/CECXXXXX—XXXX

c)智能蓄电池内阻准确度:从智能蓄电池读取到的电池内阻值,计为Rx,用标准内阻仪测量电

池内阻,阻值计为Rn,按6.1.6中(2)式计算得到的相对误差应符合5.4.3的要求。

6.2.3蓄电池本体试验:

a)蓄电池本体结构检验按DL/T637-2019第8章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应符合5.4.4中a)的

要求。

b)蓄电池本体安全性检验按DL/T637-2019第8章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应符合5.4.4中b)

的要求。

c)蓄电池本体使用性检验按DL/T637-2019第8章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应符合5.4.4中c)

的要求。

d)蓄电池本体电气一致性检验按DL/T637-2019第8章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应符合5.4.4

中d)的要求。

e)蓄电池本体的耐久性检验按DL/T637-2019第8章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应符合5.4.4中

e)的要求。

6.3外置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

蓄电池本体试验按DL/T637-2019第8章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应符合5.5.2的要求。

6.4电磁兼容试验

6.4.1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按GB/T17626.2-2018中第8章规定的试验方法,5.6.1规定的试验等级对智能模块进行试验。试验

结果应符合5.6.1的要求。

6.4.2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按GB/T17626.4-2018中第8章规定的试验方法,5.6.2规定的试验等级对智能模块进行试验。试验

结果应符合5.6.2的要求。

6.4.3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按GB/T17626.5-2019中第8章规定的试验方法,5.6.3规定的试验等级对智能模块进行试验。试验

结果应符合5.6.3的要求。

6.4.4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按GB/T17626.8-2006中第8章规定的试验方法,5.6.4规定的试验等级对智能模块进行试验。试验

结果应符合5.6.4的要求。

6.4.5传导骚扰试验

将1节内嵌智能模块式铅酸蓄电池作为一个整体(EUT)进行传导骚扰试验。采用具有电力线载波通

信功能的测试机作为上位机,其载波通信线分别接到智能蓄电池正负极上。人工电源网络的类型及参数

规定应符合GB/T31983.11-2015中附录B的要求。按GB/T31983.11-2015中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试验,

上位机与智能蓄电池进行载波通信时,测量接收机所示传导骚扰读数应符合5.6.5的要求。

6.4.6辐射骚扰试验

9

T/CECXXXXX—XXXX

按GB/T31983.11-2015中6.3规定的试验方法对智能模块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应符合5.6.6的要求。

7检验规则

7.1检验分类

7.1.1检验分为型式试验、出厂试验和交接试验3种。

7.1.2型式试验合格后方可批量生产。

7.1.3出厂试验合格后方可配发产品保证文件,准许出厂。

7.1.4交接试验合格后方可交接。

7.2型式试验

7.2.1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型式试验:

a)连续生产时,应每3年对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一次型式试验;

b)改变设计、制造工艺或主要元器件时,应对首批投入生产的合格产品进行型式检验;

c)停产后又恢复生产时,应对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一次型式试验;

d)转厂试制时,应对出厂检验合格的产品进行一次型式试验。

7.2.2蓄电池本体型式试验按DL/T637-2019中第8章规定的方法,由蓄电池厂家进行试验。

7.3检验项目和样品数量

型式试验、出厂试验和验收试验的检验项目及受检样品数量见表3。

表3检验项目及样品数量

序样本型式出厂交接技术试验

检验项目

号数量试验试验试验要求方法

1存储功能试验1只√√-5.2.46.1.1

2检测功能1只√√-5.3.16.1.2

3检测范围1只√--5.3.26.1.3

4电压测量准确度3只√√√5.3.36.1.4

5智能温度测量准确度3只√√√5.3.36.1.5

模块

6内阻测量准确度3只√√√5.3.36.1.6

7休眠功耗1只√--5.3.46.1.7

8工作模式试验1只√--5.3.56.1.8

9工作模式转换试验1只√--5.3.66.1.9

10

T/CECXXXXX—XXXX

10通信3只√√√5.3.76.1.10

11结构要求1只√--5.3.86.1.11

12接口端子检验1只√--5.3.96.1.12

13静电放电抗扰度1只√--5.6.16.4.1

14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度1只√--5.6.26.4.2

15浪涌(冲击)抗扰度1只√--5.6.36.4.3

16工频磁场抗扰度1只√--5.6.46.4.4

17辐射骚扰限值1只√--5.6.66.4.6

电池

蓄电池本体只-

18本体1√√5.4.46.2.3

19卡槽结构及电气连接3只√--5.4.26.2.1

智能

智能蓄电池检测准确度只

20蓄电池3√√√5.4.36.2.2

21传导骚扰限值1只√--5.6.56.4.5

8标志、包装和随行文件

8.1标志

8.1.1蓄电池产品上的标志应符合GB/T19638.1-2014中5.4.4的规定。

8.1.2蓄电池包装上的标志应符合GB/T19638.1-2014中8.1.2的规定。

8.1.3蓄电池产品上的标志还应包括出厂编号和分组编号,蓄电池包装上的标志还应包括分组编号。

8.2包装

8.2.1包装分为蓄电池包装和配件包装。

8.2.2不属于同一组的蓄电池,不应在同一蓄电池包装内混装。

8.2.3包装方式应符合GB/T13384的规定,并防潮、防振。

8.2.4蓄电池包装的防潮应满足GB/T5048中2级包装的要求,配件包装的防潮应满足GB/T5048中

3级包装的要求。

8.2.5包装的缓冲设计应符合GB/T8166的规定。

8.2.6包装应能避免雨淋造成的蓄电池短路。

8.2.7包装应能避免运输、装卸和堆放过程中的机械损伤。蓄电池包装应能避免粗暴装卸造成的蓄电

池短路或壳体破裂。

8.3随行文件

8.3.1蓄电池包装宜随行下列文件:

11

T/CECXXXXX—XXXX

a)产品保证文件;

b)产品使用说明书;

c)出厂检验记录;

d)装箱清单;

e)其他技术资料。

注:每组产品可提供一份出厂检验记录。

8.3.2配件包装宜随行下列文件:

a)安装示意图;

b)配件清单;

c)其他技术资料。

8.4产品保证文件

产品保证文件应符合GB/T14436的规定,并包括以下内容:

a)产品的出厂日期、出厂编号、分组编号和批号;

b)产品在25℃基准温度时的浮充使用寿命;

c)产品的内阻基准值和95%概率包含区间;

d)产品的重量基准值和95%概率包含区间。

8.5产品使用说明书

产品使用说明书应符合GB/T9969的规定,并包括以下内容:

a)产品必须成组使用;

b)产品是否允许卧式安装;

c)产品的不充电贮存时间;

d)产品推荐使用的充电参数;

e)产品连接时推荐使用的端子扭矩;

f)产品支架安装后尺寸和安装后总荷重;

g)产品的气体析出量、酸雾析出量和热排放量等环境影响指标;

h)产品的内阻基准值和重量基准值;

i)产品的容量换算系数;

j)产品的放电特性曲线和冲击放电特性曲线;

k)产品的浮充电压与温度关系曲线和容量与温度关系曲线。

注:容量换算系数参见DL/T5044-2014中附录C。

8.6产品配件

8.6.1蓄电池包装宜随行以下配件:

a)耐酸六角螺栓;

b)耐酸平垫圈;

c)耐酸弹性垫图;

d)耐酸外扳拧螺母。

注:端子式端子宜配备a)~c),螺旋螺母式端子宜配备a)~d)。

8.6.2蓄电池的安装宜配备以下配件:

a.)配有护套的连接条和端子护套;

b.)配有端子护套的连接线缆;

12

T/CECXXXXX—XXXX

c.)蓄电池连接的力矩扳手;

d.)安装支架;

e)耐酸绝缘垫;

f)过渡板和绝缘防护罩;

g)安装支架组装工具。

注1:屏柜安装宜配备a)~c),支架安装宜配备a)~g)。

注2:同一层蓄电池的连接宜采用a)或缩短线缆的b),不同层蓄电池的连接宜采用b),蓄电池和支架之间宜采用

e),蓄电池组的线缆引出宜采用f)。

8.6.3蓄电池的安装配件应装入配件包装,与蓄电池另箱包装。

9运输和贮存

9.1运输

9.1.1蓄电池的运输应符合GB/T19638.1-2014中8.3的规定。

9.1.2蓄电池包装应在运输舱体内加以固定,防止运输过程中滑动、碰撞,避免跌落。

9.1.3若蓄电池包装被挤坏、戳穿或撕裂,露出内装蓄电池时,不能启运。应将此类包装与其他蓄电

池包装隔离,征询托运人的意见后,拆开检查,并重新包装。

9.2贮存

9.2.1蓄电池的贮存应符合GB/T19638.1-2014中8.4的规定。

9.2.2蓄电池应保存在原包装中,堆叠高度不应超出制造商的规定。

9.2.3蓄电池的不充电贮存时间不应超出制造商推荐的时间,贮存期间的每次充电应予以记录。

13

T/CECXXXXX—XXXX

附录A

(资料性)

配置智能模块式蓄电池应用系统接线方式

智能蓄电池组应用系统包括接入开关/保护装置、整流充电装置、蓄电池组等组成,其接线方式如

图A.1所示。

图A.1智能蓄电池组应用系统接线方式示意图

14

T/CECXXXXX—XXXX

附录B

(规范性)

上位机与智能蓄电池通信接线方式

内嵌智能模块式蓄电池采用CAN/RS485通信方式,上位机与智能蓄电池通信,接线方式如图B.1

所示。

图B.1智能蓄电池采用CAN/RS485通信接线方式

内嵌智能模块式蓄电池采用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上位机与智能蓄电池通信,需采用协议转换器,

接线方式如图B.2所示。

图B.2智能蓄电池采用电力线载波通信接线方式

15

T/CECXXXXX—XXXX

附录C

(规范性)

上位机与协议转换器接口通信协议

C.1概述

智能蓄电池采用电力线载波通信方式,上位机需经过协议转换器与智能蓄电池通信。本附录规定了

上位机与协议转换器之间的串行通信接口协议。

C.2MODBUS协议说明

C.2.1工作模式

C.2.1.1格式

全部采用RTU方式,默认数据格式为1位开始位、8位数据位、无校验位、1位停止位。

C.2.1.2通讯速率

默认为19200BPS,可设置成2400,4800,9600。

C.2.1.3数据表示方法说明

模拟量用两个字节表示,无符号,但电池温度的高字节的最高位表示符号,1表示负,0表示正。

小数点位数表示如下表C.1所示:

表C.1数据表示方法

类型小数点位数单位

电池电压3V

电池内阻0uΩ

温度1℃

波特率-2BPS

电流2A

对于告警字节,每位表示一个量的状态,1时表示有报警,为0时表示正常。

C.2.2命令格式

C.2.2.1功能码:0x03

数据起始地址:40001-;

数据长度:不大于125及最大寄存器数量;

说明:读取模拟量。读取的是16位整数或者无符号整数;

功能码0x03的MODBUS请求与响应如下表C.2所示。

16

T/CECXXXXX—XXXX

表C.2功能码0x03MODBUS请求与响应

MODBUS请求MODBUS响应

从机(智能模块)地址01从机地址01

功能码03功能码03

开始地址高字节00字节数06

开始地址低字位6B数据高字节(寄存器地址40108)02

寄存器数高字节00数据低字节(寄存器地址40108)2B

寄存器数低字节03数据高字节(寄存器地址40109)02

CRC低字节—数据低字节(寄存器地址40109)2B

CRC高字节—数据高字节(寄存器地址40110)02

数据低字节(寄存器地址40110)2B

CRC低字节—

CRC高字节—

注:MODBUS请求中寄存器地址需加1后等于MODBUS响应中的寄存器地址。

C.2.2.2功能码:0x06

数据起始地址:40001-

说明:设置单个参数。

功能码0x06的MODBUS请求与响应如下表C.3所示。

表C.3功能码0x06MODBUS请求与响应

MODBUS请求MODBUS响应

从机(智能模块)地址01从机地址01

功能码06功能码06

开始地址高字节00寄存器地址高字节数00

开始地址低字位01寄存器地址低字节数01

预置数高字节00预置数高字节00

预置数高字节03预置数低字节03

CRC低字节—CRC低字节—

CRC高字节—CRC高字节—

注:每次只能设置一个参数。

C.2.2.3功能码:0x10

数据起始地址:40001-

数据长度:不大于125及最大寄存器数量.

说明:设置多个参数。

功能码0x10的MODBUS请求与响应如下表C.4所示。

17

T/CECXXXXX—XXXX

表C.4功能码0x10MODBUS请求与响应

MODBUS请求MODBUS响应

从机(智能模块)地址01从机地址01

功能码10功能码10

寄存器开始地址高字节00寄存器开始高字节00

寄存器开始地址低字位01寄存器开始低字节01

寄存器数高字节00寄存器数高字节00

寄存器数低字节02寄存器数低字节02

字节数04CRC低字节—

数据高字节00CRC高字节—

数据低字节0A

数据高字节01

数据低字节02

CRC低字节—

CRC高字节—

注:每次可设置多个参数。

C.2.2.4功能码:0x8X

当从机接受到命令后有异常时将产生异常返回,功能码由原功能码加80H。异常代码如下表C.5所

示。

表C.5异常代码说明

异常代码说明

01无效功能码

02无效数据地址

03无效数据

04从机设备故障

05收到命令

06从机忙

有异常时功能码0x06的MODBUS请求与响应如下表C.6所示。异常时其它功能码的MODBUS

请求与响应做相似处理。

表C.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