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第十六章文化展示_第1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六章文化展示_第2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六章文化展示_第3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六章文化展示_第4页
人类学概论第十六章文化展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六章文化展示

人类学与口述文化撰写影视人类学艺术解读2第一节人类学与口述作为原始资料的口述作为研究对象的口述传统3一、作为原始资料的口述(一)作为原始资料的口述人类学是对文化的解释,而人类学所解释的文化主要是通过发掘当地人的口述资料来获得的要了解一个社区或民族的文化首先需要学习当地的语言,然后到实地观察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当地人面对面地交流,做大量的田野笔记,并在此基础上转换成文本,做出文化的解释4(二)口述与重构当地人所口述的经历并不是对过去的简单还原和复述,而是带有重构的性质。尽管我们可以把过去发生的一切都看成是历史事实,但人们只会回忆对他们而言有意义的事情。5(三)口述运用的学科差异口述史:是通过让社会精英人物回忆过去来为历史学家提供研究资料,并为撰写以口述材料为基础的传记提供基础。以政事件和所谓社会精英为中心的历史,将地方、族群、宗教群体和妇女等边缘化社会群体作为书写历史的主体对象,成为挑战精英历史的一种理论倾向6人类学者做田野工作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事项,而是理解一个社会或文化的结构、功能、象征体系等隐含在调查对象叙述背后的东西,并对这些做出解释7二、作为研究对象的口述传统(一)口述传统口述传统(oraltradition)指一种文化中通过口头形式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主要包括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谚语、民歌、史诗等民间文学形式,以及地方曲艺、讲经说卷等其他一些民间弹唱/说唱艺术8(二)口头传统研究法1历史—地理方法不同文化中有着相似内容的神话传说代表着相似的文化现实,因此,研究者的任务就是通过对照不同的版本,重建这种现实。9研究者把一个神话传说分割为一系列的情节,通过对照不同版本中故事情节的差异,试图重建故事的原型,追溯它的历史演变并推演其空间传播路径102自然比喻方法自然比喻方法(thenatureallegoricalapproach)以探讨民间文学已经丧失的过去的意义为主题。受文化进化论思潮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神话故事是早期人类在对自然的印象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们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比喻。由于这些意义已经失去,学者们的职责就是去重新揭示它们113结构主义方法列维斯特劳斯像任何语言都有其语法规则一样,任何文化的背后都存在结构或意义,在潜在的结构和意义背后,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文化二元论和结构二分法。人类学的口述研究也是要去发现神话传说背后隐含的结构和意义124社会情境方法马林诺斯基口头文学是一种文化中社会结构过程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是充满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和经济竞争的。社会情境:从当地人的社会生活情境来认识口头文学,这为口头文学的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对社会情境的强调是人类学口述传统研究的独特之处。13第二节文化撰写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14一、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一)“传送带”——现实主义民族志把纪实作品比作知识传送带人类学家到一个田野点上进行调查,把观察到的地方人民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写实性民族志透过部落社会的细部刻画,如经济交换关系、家族制度、宗教制度、宗教仪式过程来说明社会整体和文化全貌。马林诺斯基的民族志方法论开创了写实性民族志的先河15现实主义民族志撰写的9个方面的特点:(1)民族志的叙述结构是全貌的民族志(totalethnography),逐一考察文化的组成部分或社会组织,提供关于地理、亲属关系、经济、政治和宗教等方面的详细图表;(2)民族志作者不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而是作为一个权威叙述者在叙述客观的事实;(3)个人的存在通常被埋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创造了一个规范的角色模型;(4)提供地图、图表和照片作为“真的到过那里”的象征物;16(5)分析时空坐落或发生的事件,从而来表述真实生活的细节;(6)提供资料,并忠实地表述当地人的观点(7)写作风格趋于一般性的描述,而不是对个别事实进行细致的探讨,被研究的个别事项(仪式、婚姻、政治组织等)很少具有个性,而是具有典型性(典型的仪式、典型的婚姻、典型的乡村委员会等);(8)使用专业术语;(9)对土著的概念加以注释。17(二)“深描”——解释人类学民族志阐释学原本是阐释宗教的经典和文本(text),试图以历史和逻辑为依据,来解决宗教和哲学文本中的晦涩难解的含义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阐释应当从对文本的研究上升到对人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互动关系的研究,阐释的任务在于提供人们社会、文化上的互相理解18格尔兹:文本本身就是一个文化描写的系统(system),它既可以是文字的,亦可以是行为学意义上的——“文化即文本”,并试图真正从情境(context)上去研究和解释文化。开创了“深描”的方法,即在特定的情境下探求并解释文化的意义。就像是权威的教授对古籍进行点评并阐释其中的意义,权威的人类学家对一种特定的文化进行田野研究并解释其文化的意义。19(三)“多声道”——后现代主义民族志詹姆斯·克里弗德和乔治·马尔库斯《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20民族志从来就是文化的创作(culturalinvention),而不是文化的表述(culturalrepresentation所有的真实都是被建构的;最简单的文化表述都是有意识的创作最好的民族志文本由一系列经过选择的真实组成。民族志的真实从来就是不完全的、部分的人类学在本质上是文学的,而非传统上所认为的科学21二、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文化撰写的情境性科学思维与文化撰写撰写人的局限多元化作品生成22第三节影视人类学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原则

23一、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一)什么是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visualanthropology)是以影像和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24文本与影视这两种类型的民族志具有相通性:人类学影视作品和文本民族志一样,它们都是对某种真实状态的陈述。影像不必模仿文字,文本书写也不可以直接套用到影视表达上。文字撰写和影视表现二者重要的不可替代性,亦决定了它们之间的互补性。25(二)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1开山作品2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3解说电影4观察电影5真实电影26二、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原则(一)为人类学的影片其目的多在于解释一种文化或行为。保罗·霍金斯民族志电影在以下领域扮演了独特的角色:(1)大学本科教学;(2)文化材料档案;(3)研究项目的设计和提出;(4)探索性的田野工作;(5)使人类学引起更多公众的注意27米莉·德·布里加德人类学影片在人类学研究中发挥的以下三方面作用:(1)当事件过于复杂、速度过快,或事件太小,以至于人用肉眼或文字书写无法把握的时候,它作为记录事件的工具而存在;(2)由于人们的很多行为即将消逝,或者理论所涉及的事物已不复存在的时候,它作为一种为了后代进行抢救性记录的方式而存在;(3)用于共时性跨文化的对比和历时性的文化变迁研究28理查德·瑟伦森重要的准备策略:(1)在做任何拍摄工作时,必须对现存的已知文化变异的真实状况有清楚的了解;(2)必须对不同文化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3)必须配备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29(二)恪守人类学宗旨的影片因素人类学者推崇的拍摄构想、行动及其成果与下列因素紧密相连:(1)作品主要以用于学术研究为目的;(2)影片拍摄者应是人类学者或影片由人类学者主持的摄制组拍摄,其摄制思想不应受商业性等任何非学术性条件干扰;(3)还须遵循人类学的原则;(4)在“参与观察”与深入研究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拍摄;(5)文字作品和影视作品并重,二者成为互补与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提供对文化理解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30(三)影视人类学的新取向民族志电影的:美学问题应用问题31第四节艺术解读艺术的文化转换艺术的形式与内容艺术的意义32一、艺术的文化转换人类学自身与它的研究对象——艺术世界牵扯颇深野兽派(Fauv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33二、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一)艺术是什么早期的艺术研究:侧重于艺术(art)的物质性存在、艺术的技术和技巧;主要关注地域性艺术风格和起源,以及图案的进化和传播,目的是向西方介绍说明非西方艺术,减少西方文化对于非西方艺术及其审美的陌生感,从而也导致艺术领域的专业化知识成为研究发展中的最大障碍。34博厄斯历史特殊论和文化相对论非西方艺术不是西方的过去,它们具有自身的价值。通过对原始艺术的若干基本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他讨论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发展问题以及各种风格得以发展的能动条件强调艺术的技术性,认为形式的美感是随技术的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35(二)作为过程的艺术约20世纪50年代:对艺术的描述这种静态研究业已逐渐转变、拓展成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从多维的角度来探讨艺术,并开始以艺术为切入点与学科主体进更为深入、有效的对话和交流。36(三)作为功能的艺术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品的形式、风格在特定的文化场景中考察艺术品本身的意义之外强调它所行使的功能,研究它在维持社会结构中的作用37(四)结构主义的艺术研究采取结构主义立场的研究关注这些物品编码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形式中找寻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普遍性特质艺术形式有它自己的一套构成,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相对应的关系,是社会文化不同层次的抽象结果列维斯特劳斯在《面具之道》38三、艺术的意义艺术符号学批评式的艺术人类学文化的提喻性表现39复习思考题1口述在人类学研究中有何意义?2口头传统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谈谈人类学不同文化撰写模式的特点。4谈谈对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5如何理解影视与人类学的关系?406民族志电影的主要流派有什么特点?7影视人类学的拍摄原则有哪些?8人类学怎样研究艺术?9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对艺术的研究分别有什么特点?10谈谈你对人类学文化展示方式的认识。41推荐阅读书目1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修订版,第二十章,二十一章,二十二章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2[英]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导论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法]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北京:三联书店,2000

4[美]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庄孔韶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1920—1990)北京:三联书店,2000

6[美]卡尔·海德影视民族学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7张江华,李德君等影视人类学概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保罗·霍金斯主编影视人类学原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9[美]博阿斯原始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10[美]罗伯特·莱顿艺术人类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11[法]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4212[美]格尔茨尼加拉:19世纪巴厘的剧场国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3[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一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14[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第二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5

KathleenM

Adams

1998“MoreThananEthnicMarker:TorajaArtasIdentityNegotiator”,AmericanEthnologist,25

16

RoseDeAngelis(ed

)

2002

BetweenAnthropologyandLiterature:InterdisciplinaryDiscourse

London&NewYork:Routledge

17

MarcusBanksandHowardMorphy

(eds)1999

RethinkingVisualAnthropology

YaleUniversityPress

18

PierreBourdieu

1984

Distinction:ASocialCritiqueoftheJudgementofTaste

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

4319

J

CliffordandG

E

Marcus(eds

)

1986

WritingCulture:ThePoeticsandPoliticsofEthnography

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20

JamesClifford

1988“OnEthnographicAuthority”,InPredicamentofCulture:Twentieth

CenturyEthnography,Literature,andArt

Cambridge,Mass

:HarvardUniversityPress

21

James

Clifford

1988

PredicamentofCulture:Twentieth

CenturyEthnography,Literature,andArt,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

22

JeremyCooteandA

Shelton(eds

)

1992

Anthropology,Art,andAestheticOxford:ClarendonPress

23

DavidK

Dunaway&WillaK

Baum(eds

)

1996

OralHistory:AnInterdiscip24

RuthFinnegan

1992

OralTraditionandtheVerbalArts:AGuidetoResearchPractices

London&NewYork:Routledge

25

CliffordGeertz

1988

WorksandLives:TheAnthropologistasAuthor.Stanford,Calif:StanfordUniversityPress

26

AlfredGell

1998

ArtandAgency:AnAnthropologicalTheory.Oxford:ClarendonPress

27

FadwaElGuindi

2004

VisualAnthropology:EssentialMethodandTheory

AltaMiraPress

4428

ClavdeLévi

Strauss

1967“TheStructuralStudyofMyth”,InC

LéviStrauss

(ed),StructuralAnthropology

GardenCity,NY:Anchor.

29

ClaudeLévi

Strauss

1999(1982)

TheWayoftheMasks

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

30

KarlG

Heider

1997

SeeingAnthropology:CulturalAnthropologyThrough,

FilmAllyn&Bacon;Bk&Videoedition

31

AllisonJames,JennyHockeyandAndrewDawson

1997

AfterWritingCulture:EpistemologyandPraxisinContemporaryAnthropology

London&NewYork:Routledge

32

JingJun

1996

TheTempleofMemories:History,Power,andMoralityinaChineseVillage

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UniversityPres

33

GeorgeE

MarcusandFredR

Myers(eds

)

1995

TheTrafficinCulture:RefiguringArtandAnthropology

BerkeleyandLosAngeles: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