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五章-科举制度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五章-科举制度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五章-科举制度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五章-科举制度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五章-科举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科举制度的起源和演变一、科举制度产生前的用人制度周代:世袭制,国君和宗室按照大宗、小宗的规则分封爵位、官职、食邑,世代相袭,“世卿世禄”。春秋战国:实行客卿制、养士之风汉代:察举制、征辟制。东汉末年,曹操力倡“唯才是举”,凡“有治国用兵之术”及“高才异质”者,予以拔用。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建立“九品官人法”。讲门第,士族与寒门对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这就是江南贡院里面,当年科举考试真实的考试场地1.5米,白天考试时把木板架在上面书写,夜晚则把木板放在下面的隔断里,枕板而卧。此屋有顶,无门,吃,睡,写,一切活动都只能限于此二、科举制度的确立和演变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故名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1)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唐代科举制度设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所设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多种。又有开元礼、童子等特设科。武则天亲行殿试,长安二年(702)年又设立武科。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马枪、摔交等。

在科举考试中,明经和进士最受重视。明经和进士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曲江宴会。

慈恩寺大雁塔下题名,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中进士后经吏部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选试内容包括身、言、书、判,合称“四才”。崔郾侍郎既拜命,于东都试举人,三署公卿皆祖于长乐传舍;冠盖之盛,罕有加也。时吴武陵任太学博士,策蹇而至。郾闻其来,微讶之,乃离席与言。武陵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天子选才俊,武陵敢不薄施尘露!向者,偶见太学生十数辈,扬眉抵掌,读一卷文书,就而观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若其人,真王佐才也,侍郎官重,必恐未暇披览。”于是搢笏郎宣一遍。郾大奇之。武陵曰:“请侍郎与状头。”郾曰:“已有人。”曰:“不得已,即第五

人。”郾未遑对。武陵曰:“不尔,即请比赋。”郾应声曰:“敬依所教。”既即席,白诸公曰:“适吴太学以第五人见惠。”或曰:“为谁?”曰:“杜牧。”众中有以牧不拘细行间之者。郾曰:“已许吴君矣。牧虽屠沽,不能易也。”(【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太平广记·王维》: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公主之门者,为其地,公主以词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维方将应举,言于岐王,仍求焉。岐王曰:“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新声之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至吾。”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乃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攜酒乐奉宴。”即令张筵,诸令旅进。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奉新曲,声调哀切,满坐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因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则出献怀中诗卷呈公主。公主既读,惊骇曰:“此皆儿所诵习,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钦瞩。岐王因曰:“若令京兆府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当为子力致焉。”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科举考试科目:常科、制科明经进士帖经墨义(2)宋代科举的改革:

形式上的改革:三年一考、录取增多;增设乡举、确立殿试,形成三级考试、进士分等级。

实行糊名和誊录。内容上:侧重经义,重通经致用。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于开宝六年(973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

(3)明朝——科举制度鼎盛期

考试分为童试(含县、州府、院试),乡试(省级),会试(中央级)与殿试(皇帝亲试)四级。童试,实际是预备试。三级考试制度

乡试——举人——解元(一杯清茶,解解解元之渴)会试——贡士——会元殿试——进士——状元明朝科举制度的鼎盛明朝——科举制度鼎盛期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后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

八股文:又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

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一篇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但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王鳌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盎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阎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畜者无忧矣;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吾知藏之间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蓄之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之用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6)清朝——科举制度的灭亡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后来,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科举制度的发展过程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三年大比”制度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秋闱”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入宫廷参加殿试;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所谓“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唯开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即是说经书任揭一页,将其左右两边蒙着,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应试者填出来。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墨义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笔试问答。举例:“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所谓四者何?”对:“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谨对。”

第二节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1、科举制度与知识阶层的流动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推动了知识阶层自下而上的社会流动,这种流动在人事上保证了文官体系有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2、科举制度与教育发展科举制度调动了各阶层的学习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