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1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2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3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4页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班级:姓名: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理解本词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必备知识】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t"/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t"/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四风闸村)人。\t"/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t"/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t"/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苏轼合称“\t"/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苏辛”,与\t"/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李清照并称“\t"/item/%E8%BE%9B%E5%BC%83%E7%96%BE/_blank"济南二安”。在济南大明湖的辛弃疾纪念祠和江西上饶阳原山麓的辛弃疾墓,都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的悲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2、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人、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运用典故的作用:(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用典对语言的作用:减少语辞之繁累充实内容、美化词句)(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使立论有根据;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课堂研习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了解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

并称“苏辛”,同属

词派代表词人。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舞榭(

狼居胥(

佛狸祠(

拓跋焘(

3、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风流:寻常:草草:

北顾:可堪:4、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明确:上阙用了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三个典故。

二、合作探究【审问

慎思】上阙:1.分析前两个用典。①辛弃疾极目远眺,为何会想到孙权和刘裕?他们身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②用此二人典故,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下阙:2.分析第三个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3.分析第四个典故。“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反应了南宋怎样的社会现象?4、分析第五个典故。“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5、这首词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问题研讨:这首词的特点是多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掉:摆动,摇动。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现在常常称那些说话好引经据典、卖弄学问的人为“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三、背诵全词,填写句子。1.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准备,如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只怕会有“”的结局。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的是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心中思绪万千,于是发出了“,”的慨叹。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东吴强盛的局面和孙权风流余韵的英雄业绩,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6.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7.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将英雄刘裕成长地的历史遗迹呈现在读者面前。四、阅读延伸辛弃疾——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仰望浩瀚沧桑的历史星空,似乎又见刀光剑影,似乎复听鼓角争鸣,在那熠熠生辉的几颗星辰间,在那沧海一粟的转瞬即逝间,有人间一股英雄气概在驰骋纵横。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在国危民苦之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维护正义,揭露社会时弊,以文言志,有人称其“人中之杰,词中之龙”。他出生时,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从小博览群书,又习武艺,渴望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檄”。他二十一岁时引领五十人闯入五万金营的勇敢和果断,轰动南宋朝野,声名远播,“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天子为之赞叹不已”。他才干出众,但他刚正不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受到权臣排挤而遭贬,但他仍继续写文宣传抗金主张。他写的《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字字珠玑,提出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具体策略,并阐述了内修德政、广开言路等治国安民之道,却未被腐败而畏缩的南宋当权者所采纳。他是非分明,与朋友肝胆相照。他很佩服弘扬德政的理学家朱熹,朱熹死后,朝廷严令禁止其朋友、门人到考亭会葬,辛弃疾义无反顾,不怕株连,亲去祭奠并作祭文,他用杜甫的诗称颂朱熹“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表现出他在是非面前的明确选择和做人原则。真的勇者,穿越红尘的喧嚣,回归至真至善的心灵,历经世间一切苦难,而那份坚持依旧岿然不动。辛弃疾为国而生,为国而战,为国而死。他一生报国无门,却矢志不渝,写了大量爱国词文,在已收录的宋词中,他是词作量最多的词人之一。他写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绘了将士们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他写的“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表现出“试手补天裂”的勇毅和豪迈;他写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写出了面对流逝岁月抒发报国之志的感慨,写出了他无论自己处何逆境,都能够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沧桑的兴亡轮回中,无数仁人志士坚守着道德和节操,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傲岸风骨和浩然正气,就凭着崇高的道德和气节,我们的民族才能够在风浪里拨开云雾,继续前行。让我们履行匡扶正义的天职,坚定为善的意志,勇敢承担起维护真理的使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答案

二、合作探究【审问

慎思】1、(1)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2)寄托了怎样的情怀?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刘义隆典故,以史为鉴,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用佛狸祠典故,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1)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犹记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而“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2)佛狸祠的一幕景象,大家都已经不记得当年的耻辱了,就连四十三年前的悲惨景象也已经忘却了。百姓们不知道当年的历史,只是看到神就下拜祈求祝福,以至于成了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商女不知亡国恨!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老百姓就可能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正是: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用廉颇的典故的用意明确:以廉颇自比,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悲愤。5、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6、综观全词,用典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它所用的除了末尾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仰慕古人、感慨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