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概论之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辽宁财贸学院2024/5/13本章主要内容: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3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122024/5/13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二、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2024/5/132024/5/13史记——匈奴传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力士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第一,无城郭、耕地,迁徙无定,游牧为生;第二,尚处在文明社会的门槛之外,无文字,不知礼仪;第三,全民善骑射,极其勇猛剽悍;第四,畜牧、狩猎和掠夺,是其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且可以随时转化。塞上——柳开鸣镝直上一千尺,天静无声风正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一方面,通过和亲、茶马互市等,使胡汉互化,文化得到交流。以畜牧产品交换粮食、茶叶、布帛、铁器等。另一方面,通过战争、征伐,或南下劫掠等,使得文化互通、胡汉融合。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2024/5/13二、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经济生活衣着服饰日常起居音乐舞蹈文学史学其他2024/5/13第二节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1.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文化主体。2.输入——吸收——输出3.唐代艺术也因吸收佛教文化而瑰丽辉煌4.回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也相机传入。汉唐时期,吸收外来文化,但依旧保持中国文化的稳定性。1.明耶稣会士来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2.“西学东渐”之风在雍正年间戛然而止。3.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4.陈独秀提出,必须全面改造中国文化。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交汇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2024/5/13一、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我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学本土化——禅宗、华严宗、天台宗、净土宗,成为中国化的佛学宗派。佛教宋明时期,新儒学派性佛学中吸取营养,使之与易老庄三玄结合,,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正宗——宋明理学,这是文化交流史上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范例。2024/5/13二、输入——吸收——输出2.吸收3.输出1.输入日《大藏经》:23900多卷,大部分为中国学者所译或所作。2024/5/13三、佛教对唐代艺术的影响宝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样式之一,其名字和形制都来自于印度。孙思邈《千金方》载有印度药方;隋唐乐坛的“天竺乐”;佛教绘画——吴道子的宗教题材绘画、阎立本、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云冈、敦煌等佛教壁画中外文化的交汇2024/5/13中外文化第一次交汇四、回教、袄教、景教、摩尼教等也相机传入。汉唐时期,是中国文化兴隆昌盛的黄金时期。这一盛况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规模的文化输入,使中国文化系统可以根据本民族的特色,对外来文化加以取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汉唐时期,吸收外来文化,但依旧保持中国文化的稳定性。唐人的宏达气魄和用于探究的精神,在当时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2024/5/13中外文化的第二次交汇一、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明代万历年间,耶稣会士叩开封闭的“远东帝国大门”来华传教,同时也带来了欧洲文化,包括欧洲

古典哲学、逻辑学、美学、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尤其是后者,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大:欧氏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的思维方式影响着中国的思想界;世界舆图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火器、望远镜等仪器的介绍和应用,启迪了中国人思维。传教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2024/5/13中外文化的第二次交汇二、到了18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抱残守缺,故步自封,“西学东渐”中止。三、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清帝国封闭的大门,欧洲近代文化强制性地与中国文化交汇。四、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勾勒出中国人采纳西方文化的基本线索:首先是“火器历法”;其次是“制械练兵之术”;再次是“西政”。这一线索提出一个思想:即处处挨打的中国走向现代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全面改造中国社会及其文化。2024/5/132024/5/13第三节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已久中朝文化交往溯源久远中国科技对世界多方面影响中国文学在国外影响广泛中国哲学也对欧洲产生比较深刻的影响1.“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使中国文化第一次真正走向世界。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推动了世界文明进步。自东西路线开通,汉朝的丝帛、漆器、铁具、兵器及制造术,随同出行的汉使传往西域各国;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即从洛阳向全国推广,迅速传入河西走廊和新疆,3世纪时中国纸已经在伊拉克出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并对欧洲的历史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第二,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其他文明体系的成果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包括中亚、西亚的许多农牧土特产品,如安石榴、黄瓜、胡瓜等瓜果,玻璃、琉璃、毛皮、呢绒、马匹、香料等特产从西域传来。西域的音乐、舞蹈、杂技也如潮水般滚滚东来,琵琶、箜篌、笛子、笳、角等大量乐器被皇室乐队、民间乐队采用,促进了中国音乐、歌舞的发展。佛教也是通过这条路线从西方舶来的,不仅深刻影响中国文化,而且,又使中国成为日本、朝鲜等国传播佛教的基地。2.试述佛教对宋理学影响

公元前3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西方传来,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宋理学的影响极大。宋理学是以儒学为主体,以伦理为本位,融合道、释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就其思想本身而论,受佛教思想影响比较深刻:第一,理学的宗教禁欲倾向受佛教修持论的影响。佛教的修持目标是“六根清净”,达到“心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目的,而宋理学的创始者周敦颐主张“寡欲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程颢、程颐强调“存天理,去人欲”的修持目标,朱熹则把二程的观点发展为“存天理,灭人欲”。显然程宋理学的修持目标正是佛教修持目标。第二,理学体系对佛教华严宗的逻辑建构方式的借鉴。华严宗提出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理事相即,圆融无碍”的思辨关系,为二程以至朱熹理学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源泉,如朱熹就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理是一切的主宰的力量。显然这种思辨特色与华严宗的思辨关系相一致。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使得程朱理学体系具有了逻辑上的本体论基础。第三,对佛教禅悟修持方法的吸收。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每每与弟子门人静坐禅悟,屏息除念,以此作为入门之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