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培计划投标技术方案(技术标)_第1页
大学国培计划投标技术方案(技术标)_第2页
大学国培计划投标技术方案(技术标)_第3页
大学国培计划投标技术方案(技术标)_第4页
大学国培计划投标技术方案(技术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正(副)本2021年甘肃省教育厅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培训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投标文件招标文件编号:2021zfcg03508包号:包37采购人:甘肃省教育厅代理机构:甘肃中金国际招标有限公司投标人名称:华东师范大学(加盖公章)投标人详细地址:上海市中山北路3663号投标人联系电话:投标人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12100000425006133D投标日期:2021年11月29日此文件于2021年11月29日09:00时前不得启封PAGE目录TOC\o"1-4"\h\u投标文件应答表格式 4第一章报价部分 5一、开标一览表 5二、报价明细表 6第二章技术部分 8一、项目服务方案 8(一)师资配备 81.首席专家 82.培训专家 83.专职教师名册及证明材料 134.兼职教师名册及证明材料 23(二)内容设计 861.“国培计划(2021)”信息技术省级2.0试点学校管理团队培训项目服务方案 872.“国培计划(2021)”信息技术2.0省级试点学校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服务方案 112(三)网络研修平台功能介绍 130(四)考核评价 1471.“国培计划(2021)”信息技术省级2.0试点学校管理团队培训项目服务考核评价 1472.“国培计划(2021)”信息技术2.0省级试点学校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项目考核评价 148(五)后勤保障 1491.“国培计划(2021)”信息技术省级2.0试点学校管理团队培训项目服务后勤保障 1492.“国培计划(2021)”信息技术2.0省级试点学校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后勤保障 153(六)实践基地 155(七)线下转线上培训实施方案 1611.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线上培训方案 1612.省级试点学校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服务方案 167附件:30个微能力点课程列表 172二、技术/服务规范偏离表 236(一)技术参数要求应答表 236三、本项目管理、技术人员情况 239(一)管理人员情况 239(二)技术人员情况 240四、招标文件要求供应商提供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241(一)组织管理制度 241(二)项目及学员管理制度 241(三)经费使用制度 244(四)档案管理办法 246(五)疫情防控方案 249五、供应商认为需要提供的文件和资料 253第三章商务部分 254一、投标人资格证明文件 254(一)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复印件并加盖公章) 254(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 255(三)法定代表人授权函及被授权人身份证 257(四)银行资信证明原件 260(五)税收缴纳凭据 261(六)社会保障资金缴纳记录 262(七)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3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 263无违法记录声明 263(八)具备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证明材料(原件) 264(九)信用记录 2651.信用中国--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查询 2652.信用中国--未被列入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查询 2663.信用中国--未被列入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查询 2664.中国政府采购网未被列入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查询 2675.信用甘肃未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查询 2676.信用甘肃未被列入统计领域严重失信企业查询 268二、商务响应文件 269(一)投标函 269(二)投标人的相关资料和业绩证明材料 271附:业绩证明材料 274绩效排名证明材料 398(三)商务偏离表 4331.投标有效期要求应答 4342.服务期应答 4353.付款方式应答 4364.投标保证金应答 437(四)政府采购政策产品等证明材料 4381.节能环保产品认证证书(无) 4382.中小企业声明函 4383.残疾人福利性单位声明函 4384.政府采购政策情况表 439(五)投标人承诺给予采购人的各种优惠条件 440(六)具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的证明材料 441(七)采购活动商业关系承诺书 442(八)关于资格证明文件声明的函 443(九)投标人一般情况表 444(十)非联合体投标承诺函 445第四章其他部分 446一、投标保证金交付凭证复印件 446二、同意招标文件条款声明 447三、虚假应标承担责任声明 448四、投标人可在满足“招标要求及技术参数要求”中对项目的整体要求的前提下,对项目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449技术部分项目服务方案“国培计划(202x)”信息技术省级2.0试点学校管理团队培训项目服务方案培训主题聚焦整校推进,着力提升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目标定位“互联网+”时代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与规划,以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中小学校长所关注的问题,培养一批由学校校长、教务主任、业务骨干等领衔的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辐射更多学校与教师用好信息技术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尤其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更需要考虑学校及教师信息化应用的深化路径,提升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能力、信息化支持下的管理评价能力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创新能力。基于上述目标要求,本次研修具体目标如下:1.明晰政策目标与发展愿景。通过解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相关文件,介绍教育信息化的新技术与新模式,进一步探索学校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深化的途径。2.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与管理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经验交流、工作坊讨论等形式,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思路与管理方法的分享,提炼总结经验,探讨管理机制与方法的创新,探讨信息技术在教育扶贫中的应用。3.提高校本应用考评的实施能力。通过基于能力点的校本应用考核规范的解读、校本应用考核案例的分享、平台操作和情境体验,提高管理团队专业化指导学校开展校本应用考核的能力。成果产出:1.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规划2.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计划3.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方案需求分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核心素养。2013年以来,通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但仍存在着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不足,乡村教师应用能力薄弱,支持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推进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入。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体说来,受限于经济水平和现实条件,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应用层次还比较低,信息技术尚未成为推动学校发展与变革的重要力量。具体表现在:学校缺乏主体意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薄弱,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整体较低;信息技术应用视野有限,不仅缺乏充分的实践机会,还缺乏对优秀平台、优质技术资源和技术整合方法的足够了解与认识。此外,从信息技术支持学校发展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未能体现学校愿景,相关方面尚未形成合力,亟需体系化设计,并探索形成在不同技术环境下有特色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路径。在甘肃省提升工程培训项目实施期间,项目组通过教师访谈、实地调查、学校观摩、问卷调查等开展了针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需求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的信息技术环境、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等,具体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如下。1.学校信息化发展实际状况(1)学校信息化整体硬件设施配置良好,具备开展信息化的基本条件调研发现,95%的学校都有专门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计算机机房。就普通教室而言,每间教室或配备电子白板,或配备多媒体计算机。此外,有些学校还建立录播教室、远程直播间等,专门用于师生学习与教研活动。从所属信息化教学环境来看,大部分学校属于多媒体教学环境,硬件条件具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实施集体教学,占比90.85%;部分学校具备混合学习和智慧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分别可以支持学生开展集体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差异化学习,两种环境分别占比6.78%和2.37%。所以,从学校信息化环境上看,学校已充分具备开展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的基本条件。(2)师资队伍年轻化特质突出,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使用技巧从调研数据上看,33.6%教师年龄处于20-30岁之间,50.91%教师年龄在30-40岁之间,将近84%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师资队伍年轻化特质突出。年轻教师作为数字时代的移民,对信息技术具有天然的亲和力,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日常生活中,年轻教师使用手机、PAD或笔记本电脑等信息化设备已成常态,自身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与技巧。(3)个别学校信息化发展意识较强,信息技术应用已初具规模调研中发现,尽管整体上学校信息化发展还比较薄弱,但不同学校间存在明显的校际差异性。部分学校教师具有较强的信息化发展意识,对个别信息技术的使用已初具规模。除电子阅卷系统已常态化使用以外,个别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尝试使用专业化的学科教学软件,如数学教学中的几何画板、物理教学中虚拟实验室等。2.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现状(1)学校管理者的基本信息素养分析。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校管理者注重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并认为自己有责任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但是对于有关教师、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则不够了解,63.2%的校长认为自己了解程度一般,26.5%的校长认为自己并不了解。同样,调查显示,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62%的学校管理者认为自己了解程度一般,25%的学校管理者认为自己不了解。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责任感方面,有87.25%的校长认为他们有责任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其中75%的校长态度较为坚决。调查数据还反映出,通过计算机进行办公已经是常态,熟悉计算机操作的校长占了77.9%,同时有93.5%的校长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工作所需资源。(2)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分析调查显示,仅有7.5%的校长有详细并可实施的计划,35.8%的校长表示并无计划。计划的实施需要一系列保障工作的支持,而没有建立保障措施的比例达到了71.4%。可以看出,校长对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是比较滞后的,导致这个现象出现的很大部分原因是校长考虑到学校的经济状况、发展状况以及后续管理情况。(3)学校管理者的在线教学规划与实施能力分析调研显示,疫情防控期间,97.29%的学校都开展了在线教学。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管理者都缺乏系统的线上教学规划,包括平台选择、资源准备、集体备课、效果评价等都比较棘手,没有相关能力和经验的积累。互联网时代,加强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非常有必要。调研显示,90.85%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在后疫情时期需要系统化提升学校及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针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来说,亟待学习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校管理与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需要通过研修学习,反思工作实践,探索适合于本校的信息化培训推进路径。此外,由于对教育信息化2.0以及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理解的不深入,也带来对于工作规划以及行动计划的茫然,因此对于政策文件的进一步解读也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研修项目将以政策理念解读、思路方法介绍、同行经验分享、集中研讨问题为内容要点,帮助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成员明晰学校信息化工作推进方向、规划工作思路、落实行动计划,提升作为管理者的规划能力与各种专项技能。内容设计一、阶段设计针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的集中培训分为五个阶段。阶段一是通过专家解读提升工程2.0文件、甘肃省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以及以能力点贯穿培训的实施思路,提升管理团队的政策理解能力;阶段二是指导学校从愿景出发,以真实的发展目标为导引进行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升管理团队的发展规划力;阶段三聚焦校本教研,在研修中学会进行校本研修计划的制定以及基于能力点的校本活动设计,从而提升校本研修指导力;阶段四关注精准测评,指导学校管理团队学会校本应用考核方案的制定,同时掌握校本应用考核的重难点,提升校本考核力;阶段五是成果展示,为了促进区域专业化发展,管理团队要组织优秀成果的展示,掌握互评资源加工的方法和策略,进而提升培训总结力。具体阶段图示如下:各阶段设计思路、目标任务、达成方法与预期成果如下:阶段目标任务达成方法预期成果阶段一:政策理解力提升理解提升工程2.0文件政策专家讲座能力提升2.0文件解读框架阶段二:发展规划力提升学会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的方法与策略专家讲座、互动研讨、案例研习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规划阶段三:校本研修指导力提升学会制定基于能力点的校本研修方案专家讲座、互动研讨、案例研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计划阶段四:校本应用考核力提升掌握校本应用考核方案的制定与测评办法专家讲座、互动研讨、案例研习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方案阶段五:培训总结力提升掌握提炼优秀成果与资源的方法策略展示分享、专家点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学校培训工作计划二、培训内容针对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的培训内容,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培训5天,第二阶段开展30学时的异步在线培训。各阶段具体内容安排如下:(一)集中培训(5天)针对项目校的信息化管理团队的集中培训,分为政策与文件解读、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制定、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设计、能力点解读与案例分享、方案解读与成果分享等五个模块。时间模块专题学时培训方式授课专家第1天政策与文件解读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文件解读3(0.5天)专题讲座闫寒冰,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组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实施指南》解读3(0.5天)专题讲座王金涛,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研究员、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成员甘肃省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意见和整校推进实施细则解读专题讲座郭绍青,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院院长第2天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制定SWOT法制定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3(0.5天)专题讲座宋海英,吉林省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网络信息中心主任,吉林省能力提升工程执行办公室主任聚焦整校推进寻求破解之道——南宁市新兴民族中学整校规划案例分享3(0.5天)案例分享吴鸿丽,南宁市新兴民族中学副校长聚焦整校推进,寻求破解之道——长春汽开七小整校规划案例分享案例分享钟梅,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小学校长第3天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设计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研修活动设计与策略3(0.5天)专题讲座李宝敏,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培训部主任,教授基于微能力点的校本研修活动实践案例案例分享李婵娟,南宁市友谊路小学校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与策略3(0.5天)专题讲座聂建平,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第4天能力点解读与案例分享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指南》解读3(0.5天)专题讲座魏非,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研发部主任,副研究员微能力考核规范解读与案例分享专题讲座构建适合校情、关注过程、成果导向的精准测评体系——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信息素养转变3(0.5天)案例分享刘明,信息技术特级教师,长春市南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主任,原长春市树勋小学副校长以小见大,渐入佳境——能力提升工程2.0思与行案例分享毛鸿娟,长春市汽开区第十二小学教学校长第5天方案解读与成果分享整体推进项目实施方案解读与研修平台功能介绍3(0.5天)专题讲座陈倩倩,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培训部副主任以工作坊形式,小组代表分享学校发展规划、校本研修计划和校本应用考核方案,专家点评指导3(0.5天)成果汇报吴昭,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研发部副主任(二)异步在线培训(30学时)第二阶段30学时的网络研修内容聚焦30项微能力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30项微能力,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参训学员从30项微能力点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微能力(至少跨两种环境,涵盖三个维度),开展相对应的能力点课程学习与主题研讨。根据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不同,愿景与发展目标不同,教师需要提升的能力多样,根据教师提升的每项能力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应于不同发展目标的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一一对标30项微能力点的网络课程(核心类课程、方法类课程、案例类课程、工具类课程)的学习,更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方法、策略、工具及案例,进而引领指导校本应用与实践。每个能力点的课程都是基于“核心课程”——“方法类课程(校本应用指导课程)”——“案例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四个序列设计开发。这四类课程当中,核心课程主要解读该能力点内涵,指明能力点提升的意义和路径;方法类课程(校本应用指导课程)是通过课堂实践观摩、方法提取、方法讲解、方法总结四个环节有效展示方法应用的技巧;案例类课程是通过真实课堂教学案例来深入剖析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工具类课程则详细讲述了相关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除了每个能力点对应的4类课程外,我们还专设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与文件解读》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课程体系介绍》,以帮助教师从宏观层面深入理解项目要求,提高选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方式在培训中,整合多种研修方式,根据不同角色在项目县发展和实施中的角色和任务,基于分类指导、专项突破的原则,以信息化规划与发展为主线,将理念渗透、专家引领、专题学习、案例研习、问题研讨、技术学习、反思行动融为一体,具体培训方式有:1.任务驱动与团队合作相结合: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的真实任务为活动主线,在信息化发展目标厘清、信息化规划与执行计划拟定、校本研修方案设计与工作分解等任务完成中,采用工作坊、分组合作、方法引领、专家辅导的方式,帮助各级团队掌握系统规划与整体发展思路,开展问题会诊与合作研究,提升专项技能,形成用于支持后续工作的可以外化的研修成果。例如:面向真实任务的任务驱动:要求学校信息化“微团队”在集中研修期间完成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让团队完整体验基于学校发展愿景的学校整体推进方案设计,充分体会在学校发展目标之下人员、机制、资源、策略、环境、评价等系统要素在学校规划与发展中相互影响、相互助力的关系,从而展开学校规划与实施的系统思考。在集中研修之后一年时间,项目将推动学校去实现前期规划,破解问题达成目标。因而任务成果既是研修要求,同时由于是基于学校正式目标和情景的思考和行动,任务逐步推动完成的过程是学校发展目标渐进实现的过程。2.集中学习与远程学习相结合:针对项目规划、关键能力及重点任务,在项目启动之初和关键节点,将采用集中工作坊模式,采用专题学习、专家讲座、方法体验与案例研习等方式,帮助管理者和培训团队明确角色定位,把握项目实施理念、工作思路与方法策略,同时提升在规划、管理与执行中的关键能力。在项目中将贯穿使用研修平台,为管理团队、培训团队及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项目团队扩大视野、专项学习。例如:基于研修平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学习:为了帮助管理团队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要旨、方法与策略,在远程培训平台中将根据教师学科、学段提供丰富的研修课程,课程中结合学科特点形成的学科融合方法、案例以及技术将帮助教师们短时间内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方法要领,具备开展实践的基础。3.过程诊断与专家指导相结合: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团队角色、不同阶段任务要求,将在研修平台中部署大量自评或互评量表,这些量表能够帮助专家组及时诊断领导团队的领导力以及培训者团队的指导力,为及时提供干预和支持提供依据。同时,项目将组建由高校专家、一线管理专家以及一线信息技术应用专家构成的专家教练团队,在诊断结果分析基础上,结合各个学校计划推进进程,为学校分析诊断问题、支持产生解决方案。4.正式学习与非正式交流相结合:聚焦管理者团队的专项能力提升,采取正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旨在明理之后的能力提升与行动迁移;除此之外,在项目实施期间将给学员提供充分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例如校长沙龙、培训团队经验分享等环节,并且引导学员分享研修成果与学习心得,以及项目组织和管理经验等。例如:整合实践经验的交流分享:在管理者团队集中培训过程中,邀请一些有实践经验能力提升工程2.0远程培训中的优秀校长进行经验分享和互动交流,帮助管理者提高研修指导能力和助学测评能力。拟开发和使用的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在培训中注重对优质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在本培训中拟开发和使用的资源有以下四类:1.培训课程资源:聚焦30项微能力点的课程资源,满足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同时,提供文本资料、影像资料以及研修手册的研修资源:文本资料:包括培训专家的成套课件、参考资料、应用工具、专题讲义等。影像资料:包括优质培训专题的课堂实录。研修手册:管理者研修手册以及以参与式培训方式实施的专题手册等。2.案例资源课堂教学案例:分类别汇集的基于微能力点的课堂教学实录,除了完整提供案例本身外,还接续了案例的点评。成果案例:培训的成果资源,包括学员的作业、反思、方案等学习过程型及成果型作品。3.网络资源:包括了网络课程和平台资源两种类型:网络课程:提供贴合教师培训组织与实施的网络课程,作为面授培训课程的拓展与补充及后续跟踪的学习资源。培训平台:根据面对面培训项目需求定制开发培训支持系统,扩展和延伸了学员的学习交流空间。4.实践基地资源:华东师范大学有多个出色的教师培训基地及附属学校,并与许多勇于创新实践的中小学校、名师培养基地、教师进修学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我校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观摩、交流机会。考核评价本次培训从管理团队的核心能力出发,关注管理团队的过程性参与、生成性成果以及实践性成果。以自评、项目组评价/学校教师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激励管理团队实践应用,提升能力。维度评价项评价内容分值自评项目组评价/教师评价过程性参与培训出勤面授期间按时出勤,不缺席不早退10学习态度系统学习各类课程,勤于反思实践10互动研讨完整研读各类学习资料,积极参与专家互动问答10生成性成果解读框架完成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文件解读框架。10学校规划根据学校愿景,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20校本研修计划根据学校研修目标,制定学校校本研修计划和培训工作计划。10校本应用考核方案制定操作性强,能精准测评的校本应用考核方案。10实践性成果校本活动开展在学校组织开展各类校本活动,并进行活动资料整理及总结。10优秀案例优秀案例展示并生成本地化资源。10实践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国家985重点高校,与上海市有多个教师培训基地及附属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执行单位开放教育学院拥有多年的教师培训经验,与上海许多中小学学校及教师进修院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具体信息如下。学段名称基地简介指导团队小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由普陀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办学。占地约50亩,为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分设小学部、中学部和国际部,学校秉承“尚德睿智求美向阳”的校训,践行“让生命阳光般灿烂”的教学理念,通过校本现代阳光风尚课程,承传民族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培育现代风尚。校舍有小学部楼、中学部楼、综合楼、体育馆和行政楼,室外建有1个足球场、4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每个教室均配置了带电脑的触摸式大屏幕电视等设施。学校实现信息网、广播网、电视网三网立交互动。信息技术骨干团队上海市上南实验小学上南实验小学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于1959年创办,是浦东上南地区办学历史较长的小学之一。学校足球队、铜管乐队曾多次获奖,彩泥浮雕是学校全面开花的艺术项目。学校荣获上海市雏鹰大队、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浦东新区社发局文明单位、区法制教育星级示范学校、浦东新区艺术特色学校、浦东新区体育特色学校、浦东新区语言文字合格学校等荣誉称号。教师和学生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屡获殊荣,在区域内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各学科融合教研团队上海市曹杨实验小学曹杨实验小学是上海市教委、普陀区教育局全力打造的一所信息化、生态化、人文化的高品质公办实验小学。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全员参与“电子书包”实验项目的学校,所有学生免费配备ipad,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创建职能的数字化互动教学模式,实现智能学习、学生评价等等学习、教学方式,并允许教师自主录制课程,设计游戏式学习课程等等,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现“e”乐园快乐学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曹杨实验小学学校设施先进、设备齐全,建有田径操场、室内外篮球场、电子录播室、环保体验室、自然实验室、书法室、美术室、图书馆、舞蹈房等十多个专用教室。学校的环境设计精致、考究,处处展现着学校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学科教研组团队上海市江宁学校1980年代中期上海市统一取消重点小学称谓后,江宁路小学即被确立为上海市二十二所整体改革实验小学之一,属于普陀区的中心小学校建制。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前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临视察并题写了校。90年代中期江宁路小学在上海市名校中率先进行办学体制改革。1998年底江宁小学在全市小学中率先在教学中实现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一人一机,在普陀区第一个建成校园教学、办公计算机网络,实现与互联网高速连通。

1999年由小学延伸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并由原来的设施简陋的小学校发展为现在的占地12188平方米、教学设施先进、校舍一流的现代化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初中华东师大一附初中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抓两头促中间,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成为各个层面的优秀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有300多人次的同学在全国、上海市的作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车模、头脑奥林匹克、定向越野、机器人、棋艺、书画、铜管乐等竞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在虹口区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学校管理团队与培训团队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普陀区政府共建学校,依托华东师大专业支持,以“博雅教育,精致办学”为理念。连年被评为市教育特色学校、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区体教结合特色先进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多年来办学质量始终走在全区公办校最前列。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为上海市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多次承担教育部、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曾荣获上海市教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取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其“后茶馆式”教学颇具特色。信息技术骨干团队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附中上教院附中是普陀区优质教育“圈、链、点”的战略布局重点项目之一,是普陀区教育学院专业人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教师、发展学生的实践基地;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彰显个性特长的实验田。学校以“尊重差异、激发潜能”为核心理念,以“提升教师,发展学生”为办学目标,以“诚信、勤勉、责任”为校训,以未来工程师创新科技、信息技术、机器人等特色项目为载体,开展多元智能综合发展实验、多元智能个性化发展实验教学,提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课程,满足学生多元需求,追求学生多方面的成功。各学科融合教研团队上海市罗山中学具有50多年历史的公办初级中学,学校有一批潜心研究教学、静心教书育人的教师群体,借助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研与师资方面的优势,开展了多层面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和研究活动。学科教研组团队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上海市延安中学创建于1946年7月。在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办学目标指导下,构建“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有层次、均衡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充分发掘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们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捷报频传,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数学、环保、民乐、女篮、田径等传统特色,还逐渐形成了物理、化学、信息科技等新的学科教育特色,体现了“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办学目标。针对升学制度改革与生源变化情况,开展了学生个性差异的适应性教育研究,其中《初中课程教学适应性的研究与实践》等四个科研课题被列入市级课题,且已完成的两个课题获得了区级教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学科骨干教师高中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区重点中学。学校经过六十多年办学实践的积淀和提炼,形成了“文化立校、格物修身”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有公民意识、有文化素养、有国际视野,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努力建设“教师队伍高素质,教育教学高质量,管理运作高效率,校园文化高品位,办学条件高标准”的现代化高中。学校现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学校管理团队与培训团队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原名“上海市鞍山中学”,始建于1960年。1978年确定为杨浦区重点中学,2001年更名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07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核心思想,践行“博爱、严谨、求新、务实”的办学理念,不断彰显“厚德、笃学、卓尔不群”的办学风格,在课程教材改革、德育、艺术、体育、信息技术应用及科技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富有创新意识的毕业生,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办学特色。当前,学校正进一步传承历史文脉,发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具有和谐人文环境、高效信息环境、低碳生态环境、开放交流环境的新型大学附中。信息技术骨干团队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是一所区属重点中学,学校始建于1924年,历史悠久,积淀深厚。2000年学校搬迁到了新校址,占地区135亩,环境优美,建筑高雅,校园广场、教学楼、学生公寓、闭路电视、运动操场、艺术大楼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在新的环境中,宏扬传统,革故鼎新。以"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需要"为指导思想,以"人格完善会做人,基础扎实实能研究,全面发展有特长"为培养目标,推行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承诺制"和"教育教学服务质量投诉制"。使管理过程做到"人有职责、岗位明确、事有人管、通力合作、反馈通畅、评价全面"。各学科融合教研团队教院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建于1959年,是一所为徐汇区基础教育提供专业服务的教师进修院校。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立足于上海和徐汇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助推区域教育改革中打造全市领先、全国一流的教师进修院校。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勇于进取的高素质教师群体,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有1名,特级校长1名,正高级教师4名、特级教师9名,区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优秀人才30多名,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学院坚持以“引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每一所学校的科学发展,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培养优秀的引路人”为办学使命,秉持“理论与实践对接,服务与引领交融,进德与修业相彰”的办学理念,培育弘扬“民主、担当、合作、包容、创新”的教院精神,践行“进德修业、笃行致远”的院训,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师需求、尊崇创新精神的求索之路,紧紧围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服务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两大中心工作,坚持解放思想,积极应对转型,超前思考,主动发展,在区域教育发展中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教研员团队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创建于1959年,历经了初创时期的艰辛、“文革”时期的停滞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持续发展,为推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干部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学院的发展定位于区域干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心和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专业支持中心,秉承“服务、求实、协作、进取”的院风,致力于完善和强化四大功能:为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参谋咨询服务,为区教育人力资源的优化提供研修支持服务,为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改革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服务,为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提供指导管理服务。

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学院将坚持“专业引领,服务全局”的发展理念,以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研究、支持、服务为工作基调,丰富内涵、创新形式,持续推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研训一体区域大师训格局的建设,为区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教研员团队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上海市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学院位于紫竹国家高新科技园区和国际教育园区,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毗邻,是闵行区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学院通过外引内培,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水平较高的培训者队伍。学院组织架构以院务中心、科研中心、教研中心、发展中心和技术中心等五大中心为主。

学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努力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整合教师研修网、云录播课堂评价系统、学业质量分析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系统等,变革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方式,营建研修共同体、特色团队以及教师个体学习空间,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教研员团队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秉承“求真、创新、协作、服务”的院训,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目标,务实改革,创新发展。基于问题需求和教育综改发展导向,倡导严谨规范、科学人文的管理理念,全面建立与改进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体现独立学术价值的“研训教一体”工作模式,采取为基层学校提供教学调研报告和初三、高三教学质量预警报告等措施,着力提升区域教学质量,推进学院内涵发展。

学院工作凸显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大功能,力求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学院整体工作向服务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师生幸福成长的学院文化转变;二是学院业务向对接教育综改的研究、指导、服务,提升师训质量转变;三是学院研训员能力发展向课程开发、实施、评价,以及跨学科教研能力转变。

近年来,学院“研究、指导、培训、服务、促进”的职能得到彰显,连续多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教研员团队除上海实践基地外,华东师范大学在承担中西部国培项目期间,也积累了丰富的学校资源,包括兰州、庆阳、张掖等本地优质中小学校,均可做为我校的跟岗实践基地。后勤保障一、组织管理领导重视,任务明确: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负责培训的开放教育学院闫寒冰院长亲自主持整个培训的顶层设计与管理。首问负责,规范成熟:坚持首问负责制,对学员问题及时响应。培训规范(有已经形成文本的质量规范手册)在多次实践中已经成熟并内化,可确保质量。考虑周到,服务贴心:各种后勤服务能够做到指示清楚、告知到位。通过培训沙龙、茶歇等活动促进学员交流,调整学习状态,在培训中体现人情味。二、教学条件除了华东师范大学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可供调用外,主持此次培训的开放教育学院自身条件已足以支撑国家级的培训任务,学院内资源包括:可供上课的多功能教室(5间)、会议室(4间)。网络平台支持和机房(2个,近200台机器)确保技术支持。国内领先的可视化远程协同教学体验实验室和微格教室(4间)。需要强调的是,我院在本地的合作学校、酒店等培训场所也完全满足以上教学条件。这些教学设施在布置、功能、条件上都能够支持我院一直以来所致力于发展的创新的、互动的、面向过程、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模式。三、食宿条件为确保培训条件,华东师范大学拥有自己的食宿场地,可以为参训学员提供过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1.住宿条件集中培训期间提供二人标准间作为学员宿舍,华东师范大学有教师之家宾馆,以及校区周边合作宾馆,包括锦江之星、清水湾会议中心等宾馆,保证环境整洁舒适,满足空调、热水、电话、上网、洗浴、独立卫生间等基本要求,有24小时值班服务。住宿(每家宾馆都可容纳200人左右的学员同时入住):中山北路校区校内(自有)中山北路校区校外闵行校区校内(自有)闵行校区校外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逸夫楼宾馆锦江之星宾馆华东师大教师之家宾馆海舟大酒店国际交流中心宾馆清水湾会议中心沪华大酒店2.餐饮条件提供不同规格和菜系的自助餐、桌餐等,就餐便利,品种多样,食品卫生,并且根据少数民族学员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特别设置了清真餐厅。中山北路校区校内(自有)闵行校区校内(自有)河东食堂秋实阁食堂河西食堂华东师大教师之家餐厅丽娃食堂……教育部校长培训中心逸夫楼餐厅有学员健身运动场地及其设施华东师范大学校园有独立的健身运动场地,中北校区有两个塑胶跑道及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以及室内的乒乓球、羽毛球场馆,另有体育馆、游泳馆供参训学员休闲比赛,课后活动。同样,闵行校区也有多个运动场馆供学员使用。中北校区运动场地有丰富的图书及音像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1年10月。现由闵行校区图书馆和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组成,馆舍总面积约5.55万平方米,其中,2006年9月正式启用的闵行新校区图书馆为3.9万平方米。四、医疗条件合作酒店地处市内繁华地段,附近有多所大中型医院,具有处理重、急病人的条件和能力。五、安全保卫项目组特别加强对学员的安全和防范意识的教育,发放安全须知,强调出行、学习、生活等安全注意事项,把安全因素放在重要地位。六、培训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设有专门的教师培训部门,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组成的学校领导小组,调动全校相关资源,全力配合完成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开放教育学院成立了以项目负责人、副院长为领导的学院管理团队。项目管理团队针对项目的要求和特点进行项目实施的设计、策划工作。另外,就培训过程的关键要素成立相应工作组,抽调精干教师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参与本项目实施的大部分同志都有着丰富的国培培训和教师远程培训经验,保障项目质量的中坚力量。实施培训项目中,华东师范大学制定了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包括领导层面、负责人以及带班班主任都明确任务职责;同时,针对学员也有规范的培训制度,包括食宿安排、学习评价、请假调课等。对于项目经费使用、专家团队聘请、项目满意度评估等都有完整规范的流程制度。训后跟踪一、组建教练团队,进行针对性指导组建由高校专家、一线管理专家(丰富信息化管理经验的校长)、一线教学专家(信息技术应用融合的学科教师)以及技术应用专家(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具有专长的专业人员)构成的教练团队,采用远程交流、现场考察问询等方式,发现学校信息化工作推进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过程性指导与问题解决,有共性问题时将通过CCtalk直播课形式开展专家讲座,补充学习关键知识和方法;通过多种自评或评价量表及时诊断学校的信息化能力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偏离因素,提供干预和支持。主题内容时间前沿讲座关注信息化融合教学策略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作业智慧教育的前景5G时代的教师使命2022年1月—5月,不定期开展直播课堂学校信息化教学问题答疑学校校本活动设计策略名师讲堂信息技术工具介绍2022年1月—5月,每月两次交流沙龙组织项目校自主交流信息化课堂经验分享信息化工具使用心得校本活动有效开展路径2022年1月—5月,每月两次实践pk主题课同课异构公开课展示跨区域教师课堂技巧pk2022年1月—5月,每月两次线下跟踪根据示范校信息化应用实践开展线下进校指导活动2次以上二、提供平台支持,开展远程拓展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为该项目构建的网络研修社区平台持续开放,提供个人研修空间、资源汇聚、专题研讨、教学反思等功能,延续培训期间所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交流,并提供与专家进一步沟通与交流的渠道。模块专题理念篇迎接新技术,拥抱新变革基于学习的教育创新系统变革视角方法篇发展从构建愿景开始,改变从项目研究入手数据支持下的校本研修的实践和思考构建信息化专家平台,助力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促进教与学变革案例篇学校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嘉定实验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曹杨实验小学学校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洛川学校学校信息化建设案例分析: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国培计划(2021)”信息技术2.0省级试点学校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服务方案培训主题聚焦融合创新,关注引领示范,培养信息技术教学能手目标定位本项目的参训对象是省级提升工程2.0试点学校的各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培训,深化学科骨干教师对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整体提升教师主动应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形成常态化应用的意识,结合学科特性尝试和探索不同环境下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实践案例,萃取优秀做法。打造一支多种环境下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学科骨干队伍,生成一批有指导意义的示范性课例集、策略集,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形成持续发展的机制。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新政策新理念,深化对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通过专题讲座、案例观摩、专家答疑等方式,了解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实施要求、理解能力点的应用场景及要点,进一步深化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的重点。2.学习新模式新技术,提升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通过整校推进与校本应用解读、基于案例的校本应用考核解析和基于技术的校本研修设计策略的学习与研讨,提升信息化教学创新力。并通过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践,探索与创新技术与学科有机融合方法,促进常态化应用意识形成。3.萃取成果,创建示范引领、案例生成的持续性发展机制。通过线上与线下混合式课例研磨、专家指导等方式,打磨优秀案例,提炼应用成果,形成可迁移、可辐射的优质案例资源,促进形成“以学科骨干教师为引领,生成性资源为载体,能力点为驱动”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机制。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的融合,促进全体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成果产出:1.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示范课需求分析针对学校中的学科骨干教师,我们从信息化教研能力、指导能力、能力点测评规范、在线听评课等方面做了调研。此次调研多角度了解了甘肃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现状,发现当前学校信息化环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现状以及培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撑。1.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及教研活动组织方面,调查显示超过50%以上的骨干教师缺乏系统化组织学校信息化教学及教研活动的能力。2.在信息化培训指导能力方面,学科骨干教师认为需要提升的能力需求排名为:信息化研修活动的策划与组织能力80.84%、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观察能力79.82%、信息化培训需求的诊断与分析能力75.15%、信息技术应用考核的测评能力56.14%。3.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能力点测评规范的认识与理解方面,仅有44%的骨干教师清楚这一标准和规范(左图)。但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有超过96%的骨干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检测(右图)。4.在是否愿意尝试采用在线听评课系统对教学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的调研方面,有超过95%的骨干教师愿意尝试。5.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比较单一,缺少专业化的教学平台或软件的支持。在信息技术具体应用上,绝大多数教师主要采用PPT与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很少有人采用学科教学软件或其他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比较单一。数据显示,65.66%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使用PPT、WORD,26.26%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使用电子白板,8.08%的教师会使用专业化的学科软件(几何画板、虚拟实验室、扇贝单词、成语掌中宝等)。6.教研活动形式单一,技术支持程度低。与教师座谈中,我们发现虽然每个学校都有固定的教研活动,但整体而言教研活动形式单一,除集体备课外,更多的是教师的自我学习与发展。在具体教研实施方法上,信息技术参与程度非常低,基于互联网+的、基于数据的研修支持非常少,局限于经验模式。同时,各学校在系统化开展信息技术主题的教学或教研活动的频率不一,35%的教师每周开展一次,27%的教师每月开展一次,28%的教师每学期一次。这从侧面反映出,本区域学校缺少周期性系统性的信息化教学主题活动。7.学科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培训方式的选择方面,呈现多元化的需求。90%以上的教师倾向于专家讲座、案例分析、活动研讨等多元化的混合式研修方式。同时,在选课、考核评价等方面也倾向于多元化的模式。8.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内容上的需求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96%的教师希望学习针对某项能力需要的技术工具、应用案例、使用方法等体系化的课程资源。比如“微课程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培训课程,应包括制作微课的工具介绍、微课程的应用方法以及相关案例等。9.在信息化教学实践方面,教师们希望活动形式能落地。基于校本研修平台的听评课直播活动、本校组织的信息化教学主题活动、撰写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校际间的区域研修活动等多元化的综合活动,逐渐成为老师们开展技术应用和评价的有效手段。10.在信息化资源的使用上,大部分教师对现有资源存在较大的依赖性,具有创造性想法的教师很少,很多教师都在机械地利用现有资源。目前,教师比较常用资源有学科网、淘课网、班班通等。此外,在具体资源中,多数教师主要是直接下载相关的课程资源课件,对其简单的修改后就应用于教学,更少有教师对现有资源进行创造性重组和利用。作为学科骨干教师,在提升工程2.0项目中,需要完成本校的校本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并对教师的微能力进行认证测评。调研显示,作为骨干教师,需要掌握围绕能力点开展研修指导的各项能力,包括课程研修、活动设计、测评标准以及基于能力点的课堂评价量规设计等。内容设计阶段和环节设计学科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力提升培训以集中培训、异步在线培训和实践任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分为三个环节。内容安排针对学科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共分为两个阶段的内容。其中,第一阶段集中培训5天,第二阶段异步在线培训30学时。具体安排如下:(一)集中培训(5天)集中培训共分为三个环节共七个模块的内容,各模块及专题内容设置如下。环节时间模块专题学时方式授课专家环节一:政策理解与活动设计第1天政策与方案解读“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新风向&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要点3(0.5天)专题讲座闫寒冰,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专家组组长基于信息技术2.0能力点的测评体系解读3(0.5天)专题讲座魏非,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研发部主任,副研究员第2天未来展望人工智能与教师专业发展3(0.5天)专题讲座杜龙辉,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资源部主任新技术新模式促进教师成长学校案例分享3(0.5天)案例分享钟梅,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2.0首批试点学校)构建互联网+模式下课堂教学新模式案例分享祁和平,宁夏石嘴山实验中学校长(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专业发展行动首批试点学校)第3天混合式校本研修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制定3(0.5天)专题讲座李宝敏,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培训部主任,教授混合式研修实施案例3(0.5天)案例分享李婵娟,南宁市友谊路小学校长环节二:课例打磨与方法创新第4天课例打磨三种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课例展示与策略指导3(0.5天)专家讲座案例展示聂建平,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评价指导整校推进与校本应用解读、基于案例的校本应用考核解析3(0.5天)专题讲座陈倩倩,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教师培训部副主任环节三:成果分享与资源生成第5天成果分享与点评三种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示范课展示3(0.5天)展示分享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优秀教师成果生成生成性资源收集与萃取攻略3(0.5天)专题讲座吴昭,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研发部副主任(二)异步在线培训(30学时)第二阶段30学时的网络研修内容聚焦30项微能力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30项微能力,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参训学员从30项微能力点中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微能力(至少跨两种环境,涵盖三个维度),开展相对应的能力点课程学习与主题研讨。根据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不同,愿景与发展目标不同,教师需要提升的能力多样,根据教师提升的每项能力我们提供了一系列适应于不同发展目标的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一一对标30项微能力点的网络课程(核心类课程、方法类课程、案例类课程、工具类课程)的学习,更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理念,掌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方法、策略、工具及案例,进而引领指导校本应用与实践。每个能力点的课程都是基于“核心课程”——“方法类课程(校本应用指导课程)”——“案例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四个序列设计开发。这四类课程当中,核心课程主要解读该能力点内涵,指明能力点提升的意义和路径;方法类课程(校本应用指导课程)是通过课堂实践观摩、方法提取、方法讲解、方法总结四个环节有效展示方法应用的技巧;案例类课程是通过真实课堂教学案例来深入剖析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工具类课程则详细讲述了相关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除了每个能力点对应的4类课程外,我们还专设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与文件解读》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课程体系介绍》,以帮助教师从宏观层面深入理解项目要求,提高选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方式在培训各阶段中,整合多种研修方式。根据角色在项目实施中的角色和任务,基于分类指导、专项突破的原则,以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将理念渗透、专家引领、专题学习、案例研习、问题研讨、技术学习、反思行动融为一体,具体培训方式有:环节目标任务培训方式预期成果环节一:政策理解与活动设计培训任务:开展政策与文件解读、能力点解读、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设计等内容的学习,深化对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实践任务:设计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配合管理团队组织开展校本实践活动,在学校指导教师开展基于能力点的学习,探讨不同环境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应用策略。专题讲座、案例观摩、小组研讨混合式校本研修方案环节二:课例打磨与方法创新培训任务:开展整校推进与校本应用解读、基于案例的校本应用考核解析的专题学习,提升信息化教学创新力。实践任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实践,创新技术与学科有机融合方法,探索各种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案例。课例打磨、专家点评、专题讲座、小组研讨多种环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例环节三:成果分享与资源生成培训任务:开展各种环境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示范课展示、教师能力点材料展示及评价、资源生成专题讲座的学习与研讨。实践任务:指导学校教师打造自己的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示范课、配合学校管理团队评价教师能力点认证材料、收集优秀课例形成课例集,萃取各种环境下教师优秀做法形成策略集。课例展示、专家点评、专题讲座、交流汇报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示范课、课例集、策略集拟开发和使用的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在培训中注重对优质资源的收集和整理,在本培训中拟开发和使用的资源有以下四类:1.培训课程资源:聚焦30项微能力点的课程资源,满足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四个维度,分别适用于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同时,提供文本资料、影像资料以及研修手册的研修资源:文本资料:包括培训专家的成套课件、参考资料、应用工具、专题讲义等。影像资料:包括优质培训专题的课堂实录。研修手册:管理者研修手册以及以参与式培训方式实施的专题手册等。2.案例资源课堂教学案例:分类别汇集的基于微能力点的课堂教学实录,除了完整提供案例本身外,还接续了案例的点评。成果案例:培训的成果资源,包括学员的作业、反思、方案等学习过程型及成果型作品。3.网络资源:包括了网络课程和平台资源两种类型:网络课程:提供贴合教师培训组织与实施的网络课程,作为面授培训课程的拓展与补充及后续跟踪的学习资源。培训平台:根据面对面培训项目需求定制开发培训支持系统,扩展和延伸了学员的学习交流空间。4.实践基地资源:华东师范大学有多个出色的教师培训基地及附属学校,并与许多勇于创新实践的中小学校、名师培养基地、教师进修学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为我校教师培训提供良好的观摩、交流机会。考核评价本次培训从学科骨干教师的核心能力出发,关注骨干团队的过程性参与、生成性成果以及实践性成果。以自评、项目组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激励骨干团队实践应用,提升能力。维度评价项评价内容分值自评项目组评价过程性参与培训出勤面授期间按时出勤,不缺席不早退10学习态度系统学习各类课程,勤于反思实践10互动研讨完整研读各类学习资料,积极参与专家互动问答10生成性成果解读框架完成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文件解读框架。10校本研修计划根据本校研修目标,制定学校校本研修计划和培训工作计划。20校本应用考核方案制定操作性强,能精准测评的学校层面的校本应用考核方案。20实践性成果校本活动开展在本校组织开展各类校本活动,并进行活动资料整理及总结。10优秀课例优秀课例展示并生成本地化资源。10实践基地华东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师范院校,国家985重点高校,与上海市有多个教师培训基地及附属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执行单位开放教育学院拥有多年的教师培训经验,与上海许多中小学学校及教师进修院校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具体信息如下。学段名称基地简介指导团队小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由普陀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合作办学。占地约50亩,为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分设小学部、中学部和国际部,学校秉承“尚德睿智求美向阳”的校训,践行“让生命阳光般灿烂”的教学理念,通过校本现代阳光风尚课程,承传民族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培育现代风尚。校舍有小学部楼、中学部楼、综合楼、体育馆和行政楼,室外建有1个足球场、4个篮球场、3个排球场。每个教室均配置了带电脑的触摸式大屏幕电视等设施。学校实现信息网、广播网、电视网三网立交互动。信息技术骨干团队上海市上南实验小学上南实验小学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于1959年创办,是浦东上南地区办学历史较长的小学之一。学校足球队、铜管乐队曾多次获奖,彩泥浮雕是学校全面开花的艺术项目。学校荣获上海市雏鹰大队、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浦东新区社发局文明单位、区法制教育星级示范学校、浦东新区艺术特色学校、浦东新区体育特色学校、浦东新区语言文字合格学校等荣誉称号。教师和学生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屡获殊荣,在区域内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各学科融合教研团队上海市曹杨实验小学曹杨实验小学是上海市教委、普陀区教育局全力打造的一所信息化、生态化、人文化的高品质公办实验小学。作为上海市唯一一所全员参与“电子书包”实验项目的学校,所有学生免费配备ipad,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创建职能的数字化互动教学模式,实现智能学习、学生评价等等学习、教学方式,并允许教师自主录制课程,设计游戏式学习课程等等,逐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实现“e”乐园快乐学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曹杨实验小学学校设施先进、设备齐全,建有田径操场、室内外篮球场、电子录播室、环保体验室、自然实验室、书法室、美术室、图书馆、舞蹈房等十多个专用教室。学校的环境设计精致、考究,处处展现着学校的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学科教研组团队上海市江宁学校1980年代中期上海市统一取消重点小学称谓后,江宁路小学即被确立为上海市二十二所整体改革实验小学之一,属于普陀区的中心小学校建制。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前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临视察并题写了校。90年代中期江宁路小学在上海市名校中率先进行办学体制改革。1998年底江宁小学在全市小学中率先在教学中实现多媒体网络计算机一人一机,在普陀区第一个建成校园教学、办公计算机网络,实现与互联网高速连通。

1999年由小学延伸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并由原来的设施简陋的小学校发展为现在的占地12188平方米、教学设施先进、校舍一流的现代化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初中华东师大一附初中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类教学,抓两头促中间,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成为各个层面的优秀者打下坚实的基础。有300多人次的同学在全国、上海市的作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车模、头脑奥林匹克、定向越野、机器人、棋艺、书画、铜管乐等竞赛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在虹口区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学校管理团队与培训团队华东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普陀区政府共建学校,依托华东师大专业支持,以“博雅教育,精致办学”为理念。连年被评为市教育特色学校、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区体教结合特色先进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多年来办学质量始终走在全区公办校最前列。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为上海市课程改革实验学校,多次承担教育部、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曾荣获上海市教委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取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其“后茶馆式”教学颇具特色。信息技术骨干团队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附中上教院附中是普陀区优质教育“圈、链、点”的战略布局重点项目之一,是普陀区教育学院专业人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提升教师、发展学生的实践基地;是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彰显个性特长的实验田。学校以“尊重差异、激发潜能”为核心理念,以“提升教师,发展学生”为办学目标,以“诚信、勤勉、责任”为校训,以未来工程师创新科技、信息技术、机器人等特色项目为载体,开展多元智能综合发展实验、多元智能个性化发展实验教学,提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课程,满足学生多元需求,追求学生多方面的成功。各学科融合教研团队上海市罗山中学具有50多年历史的公办初级中学,学校有一批潜心研究教学、静心教书育人的教师群体,借助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研与师资方面的优势,开展了多层面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和研究活动。学科教研组团队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上海市延安中学创建于1946年7月。在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办学目标指导下,构建“轻负担、高效益、多类别、有层次、均衡化”的学校课程体系,充分发掘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们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捷报频传,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数学、环保、民乐、女篮、田径等传统特色,还逐渐形成了物理、化学、信息科技等新的学科教育特色,体现了“高质量,创特色,争一流”办学目标。针对升学制度改革与生源变化情况,开展了学生个性差异的适应性教育研究,其中《初中课程教学适应性的研究与实践》等四个科研课题被列入市级课题,且已完成的两个课题获得了区级教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学科骨干教师高中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上海市嘉定区第二中学是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具有浓郁文化底蕴的区重点中学。学校经过六十多年办学实践的积淀和提炼,形成了“文化立校、格物修身”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有公民意识、有文化素养、有国际视野,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努力建设“教师队伍高素质,教育教学高质量,管理运作高效率,校园文化高品位,办学条件高标准”的现代化高中。学校现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实验学校、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学校管理团队与培训团队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原名“上海市鞍山中学”,始建于1960年。1978年确定为杨浦区重点中学,2001年更名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07年被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坚持“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核心思想,践行“博爱、严谨、求新、务实”的办学理念,不断彰显“厚德、笃学、卓尔不群”的办学风格,在课程教材改革、德育、艺术、体育、信息技术应用及科技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富有创新意识的毕业生,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办学特色。当前,学校正进一步传承历史文脉,发扬“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具有和谐人文环境、高效信息环境、低碳生态环境、开放交流环境的新型大学附中。信息技术骨干团队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是一所区属重点中学,学校始建于1924年,历史悠久,积淀深厚。2000年学校搬迁到了新校址,占地区135亩,环境优美,建筑高雅,校园广场、教学楼、学生公寓、闭路电视、运动操场、艺术大楼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在新的环境中,宏扬传统,革故鼎新。以"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需要"为指导思想,以"人格完善会做人,基础扎实实能研究,全面发展有特长"为培养目标,推行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教育教学承诺制"和"教育教学服务质量投诉制"。使管理过程做到"人有职责、岗位明确、事有人管、通力合作、反馈通畅、评价全面"。各学科融合教研团队教院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建于1959年,是一所为徐汇区基础教育提供专业服务的教师进修院校。学院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立足于上海和徐汇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助推区域教育改革中打造全市领先、全国一流的教师进修院校。

学院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务精湛、勇于进取的高素质教师群体,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有1名,特级校长1名,正高级教师4名、特级教师9名,区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优秀人才30多名,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学院坚持以“引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每一所学校的科学发展,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培养优秀的引路人”为办学使命,秉持“理论与实践对接,服务与引领交融,进德与修业相彰”的办学理念,培育弘扬“民主、担当、合作、包容、创新”的教院精神,践行“进德修业、笃行致远”的院训,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师需求、尊崇创新精神的求索之路,紧紧围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和服务区域教育综合改革发展两大中心工作,坚持解放思想,积极应对转型,超前思考,主动发展,在区域教育发展中发挥引领和保障作用。教研员团队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创建于1959年,历经了初创时期的艰辛、“文革”时期的停滞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持续发展,为推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干部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学院的发展定位于区域干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心和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专业支持中心,秉承“服务、求实、协作、进取”的院风,致力于完善和强化四大功能:为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参谋咨询服务,为区教育人力资源的优化提供研修支持服务,为区中小学幼儿园的改革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服务,为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提供指导管理服务。

在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学院将坚持“专业引领,服务全局”的发展理念,以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研究、支持、服务为工作基调,丰富内涵、创新形式,持续推进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研训一体区域大师训格局的建设,为区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教研员团队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上海市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学院位于紫竹国家高新科技园区和国际教育园区,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毗邻,是闵行区基础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学院通过外引内培,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逐渐形成了一支结构较合理、水平较高的培训者队伍。学院组织架构以院务中心、科研中心、教研中心、发展中心和技术中心等五大中心为主。

学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努力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整合教师研修网、云录播课堂评价系统、学业质量分析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系统等,变革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方式,营建研修共同体、特色团队以及教师个体学习空间,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教研员团队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秉承“求真、创新、协作、服务”的院训,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目标,务实改革,创新发展。基于问题需求和教育综改发展导向,倡导严谨规范、科学人文的管理理念,全面建立与改进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落实体现独立学术价值的“研训教一体”工作模式,采取为基层学校提供教学调研报告和初三、高三教学质量预警报告等措施,着力提升区域教学质量,推进学院内涵发展。

学院工作凸显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两大功能,力求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学院整体工作向服务教育综合改革、服务师生幸福成长的学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