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有轨电车设计规范_第1页
新型有轨电车设计规范_第2页
新型有轨电车设计规范_第3页
新型有轨电车设计规范_第4页
新型有轨电车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10当列车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时,应根1.0.11有轨电车工程的车辆及机电设备,应23.0.2对于有轨电车平交通过的主要交叉口,以及沿线路段,客流预44.1.1有轨电车运营组织设计宜结合地面公共交通现状与规划情况,形成与常规公共交通及其他公共交4.1.2有轨电车运营规模应在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走廊、有轨电车线网及本线的灵活性与直达性,降低建4.1.4有轨电车运营状态应包含正常运营状态和非正常运营状态。系统运营必须在能够保证所有使用该4.1.5配线的设置应在满足线路运营、管理和安全要4.1.6有轨电车的路权分全半封闭路权与混合路权形式,应根据线路功能定位、客流需求、道路通行能4.1.7有轨电车宜在保证人工驾驶的运行安全原则下,对路权形式、道路条件、行车组织及车站组织采4.2.1有轨电车设计运输能力应在分析预测客流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沿线规划性质4.2.2系统设计能力应满足相应年限设计运输能力的要求,根据路口通过能力,系统设计远期最大能力4.2.3新线车辆配属数量应根据新线车辆配属数量应根据运能与运量的匹配要求,4.2.4列车编组数应分别根据预测的初期、近期和远期的客流量,综合车辆选型、行车组织方案、技术4.2.5列车的旅行速度应根据列车技术性能、线路条件、车站分布、路权形式、道4.2.6有轨电车各设计年限的列车运行间隔,应根据各设计年限预测客流量、列车编组及列车定员、系4.2.7车辆基地的功能、规模和各项设施的配置,应满足系统设计最大能力的需要,并应根据城市有轨54.3.1有轨电车在正线上应采用双线、右侧行车制。南北向线路应以由南向北为上行方向,由北向南为4.3.4列车在封闭路权线路区间平面曲线上的运行速度应按曲线半径大小进行计算,其未被平衡横向加4.3.5列车牵引计算应在线路条件和车辆性能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站间运行速度、运行时间和能源消4.3.6列车在路段最高运行速度应根据线路功能定位、道路运行条件及限速要求确定。在半封闭路权条4.3.7列车通过开放式交叉口、人行通道及开放式车站空间,应根据信号灯与限速要求通行。交叉口内列车自车头进入有效站台端部,至列尾出清有4.3.8在正常运行状态下,列车应在车站停止后车门才能开启;列车启动前应通过目视或技术手段确认4.3.9有轨电车在永久终点站条件允许情况下,宜采4.4.1线路终点站或区段折返站应设置折返线、折返渡线或灯泡线。折返能力应满足系统最大设计能力4.4.2根据运营条件,应在实施共线运行,跨线运行的路口,设置或预留与其他有轨电车的单线或双线4.4.4列车与车辆基地或停车场间应设置车场出入线,宜采用互通道岔连接。车场出入线应连同上下行94.5.3运营管理资源应根据线网规划和各线条件合理配置,并应满足运营管理和维修保障的资源共享要4.5.5运营管理模式应根据运营状态确定。运营状态应包括正常运营状态、非正常运营状态和紧急运营4.5.6运营管理应服从调度统一管理,应配置驾驶员和调度室的无线通信设备,装载车辆定位系统。4.6.1当列车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但能自主移动,列车宜运行至下一站清客,再运行至故障列车停车4.6.2当列车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且无法自主移动,需根据线路与沿线道路条件,进行乘客疏散与列4.6.4在高架或地下区间,应考虑故障车的救援模式,并设置相应救援设施。在采用公铁两用车救援情75.1.1车辆应确保在寿命周期内正常运行时车辆本身、车上乘客及乘务人员的安全,对道路上其他交通5.1.4车辆应根据线网的预测客流量、环境85.1.9车辆内部噪声限值和测量方法,应5.2.1车体材料可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车体应采用整体承载结构,在寿命期限内承受正常载荷时不应5.2.3车体的内外墙板之间,以及底架与地板之间,应敷设吸湿性小、膨胀率低、性能稳定的隔热隔音5.3.1转向架性能、主要尺寸应与车体、线路相互匹配,并应保证其相关部件在允许磨耗限度内,能确5.3.4除轮对外,所有转向架的零件和装在转向架上的部件与轨顶面之间5.6.2在无其他照明情况下,在车辆前5.7.2客室车门系统应设置安全联锁,确保车辆运行过程中不能开启、车门未全5.9.2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5.9.5区间地面线建筑限界应符合下列规定:b)站台计算长度内的站台边缘至轨道中心线的距离,应按不侵入车站车辆限界确定。站台边缘与车6.1.2线路应依据城市规划进行选线布置。依据线路在有轨电车线网规划的地位、客流特征、功能定位a)线路起、终点车站宜与城市交通枢纽相结合,b)车站站位选择应满足用地规划和环境要求6.2.7缓和曲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RVLHLHLHLHLHLHLHLHLHLHLHLHLHLHLHLHLHLHLHLH停车线等宜设在直线上。困难情况下,可设在曲线上,并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6.2.9新建线路不应采用复曲线,在困难地段,应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采用,复曲线间应设置中间缓和曲6.3.7竖曲线与缓和曲线(或超高顺坡段)在碎石道床地段不得重叠,在整体道床地段不宜重叠。当出6.4.1线路敷设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地理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宜采用地面线,应处理好与城市道6.4.2高架线跨越市政道路应满足市政道路设计要求,跨越河道、铁路等特殊构造物时应满足相关行业6.6.2线路宜采用地面敷设方式通过交叉口,且轨面宜与路面平齐;若交叉口现状交通流量趋于饱和或6.6.3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应按预测交通路、流向及交通特征,结合有轨电车运营、地形地物实际与环6.6.4新建道路交叉口当采用分期修建时,必须依据规划做出总体设计方案,分期修建设计应使前期工6.7.2测量点高程测量误差不宜大于±2cm。7.1.1轨道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和适量的弹性;当钢轨作为回流轨时,还应具备一7.2.1钢轨轨底坡(或轨顶坡)宜采7.3.2埋入式轨道和高架线或线路7.4.3无砟轨道扣件垂向静刚度宜为20kN/mm~40kN/mm,有砟轨道扣件垂向静刚度宜为40kN/mm~7.5.3隧道内、高架桥上宜采用整体道床。8.1.1车站总体布局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城市景观的要求,以安全、绿色、适用为基本原则。站位设计应8.1.2车站应设置为地面车站形式。必须在高架、地下设站室,除满足本规范外,应参照《建筑设计防8.1.3车站站位可采取路侧或路中,站台形式可分为岛式和侧式两大类。侧式站台可以相对布置,也可8.1.6地面车站有效站台长度应根据各设计年度列车长度分期实施,并预留改(扩)建条件,高架车站8.1.7站台宽度应根据周边环境及客流数据确定,并进行计算。侧式站台8.1.8乘客进出车站及过轨宜优先选择地面形式,遇到交通流量很大和客流量较大区域应优先选择天桥8.1.12车站内应设置无障碍设施,且与市政无障碍设施无缝连接,满足9.1.2路基工程应以地质勘察、场地填料9.1.4路基顶面道床荷载应根据轨道结构形式、车辆轴重、轴距等参数进行计算,可采用换算土柱高度9.1.6路基基床敷设范围内的市政管线9.2.1有砟轨道段路基面、基床底层顶面、基床以下地基顶面应设计为三角形路拱,自路基中心向两侧9.2.3路基面宽度应根据线路数目、线间距、轨道结构形式及尺寸、曲线加宽、路肩宽度、接触网支柱------ - 9.3.4路基与桥台连接处应设置过渡段,过渡段长度应根据桥台背后路堤填土高度计算确定。过渡段的a)桥涵结构设计应根据结构的特性,按表10.2.14)影响线加载时,活载图式不得任意截取,但对影响线异符号区段,轴重);3)制动力或牵引力作用于车站重心处,但计算墩台时应移至支值应根据梁-轨共同作用计算确定,当不作计算时可按下表的规定取值。单线桥梁桥b)梁缝处应设伸缩缝,伸缩缝除应保证梁部能自由伸d)桥涵结构应考虑设置必要的防雷接地、杂散电11.4.11当有轨电车与其他交通混行的区域,宜采用在有轨电车11.6.10有轨电车线路应能通过本地接口实现优先,条件允许的线车辆检测设备、有轨电车专用信号灯、传输设备、辅11.6.13有轨电车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应采用双电源供电,供电电b)车站屋面、有轨电车地面线路范围内的雨水排放设计按当地5年一遇暴雨重现期计算,集流时间12.4.3段场的室内、外消火栓用水量按13.1.14直流牵引系统及非线性用电设备所产生谐波引起的电网13.1.15电气设备应选择符合国家相关节能设计规范和能效限定标为I级。13.1.17电缆沿线路敷设时,应敷设在电缆支架上或电缆沟槽内13.2.12变电所继电保护宜采用微机综合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13.2.19采用储能式有轨电车时,应根据储能装置充电需求配置13.2.21变电所应设置综合自动化系统,具有控制、保护、测量a)遥控功能b)遥信功能c)遥测功能d)数据处理功能f)调度事务管理功能13.5.1回流轨应采取抑制杂散电流产生,减少杂b)车站和平交路口两端宜设置均流线13.5.12各车站或建筑物的接地网设计,应满足在电气故障条件13.6.1动力照明系统的低压配电采14.11.1宜对弱电系统电源整合设置综合电源系统。通信设备应2)实现车票交易数据整体处理及统计分析,完成本市有轨电车各线路间以及本市有轨电车线路与外17.2车辆段和停车场的功能、规模及总平面布置b)车辆检修宜采用日常维修和定期检修相结合 34343444553a)车库长度应根据每股道停车列数、车列a)车库长度应根据每股道检修列数、车列17.4.10车辆段电子间、电器间、受流器间、制动间、空调间以19.4.2调度中心防雷接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19.4.3调度中心应设统一的强、弱电系统综合接地极,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Ω,并应满足各系统总的19.5.1调度大厅内环境温度宜控制为16℃~27℃,调度大厅和各系统设备房每小时内的温度变化不宜超过3℃,各系统设备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的有关规定设置,并宜20.1.3各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及20.2.3有轨电车工程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的排放均应满足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123456789X0YXYX0Y000’1’2’3’4’5’6’7’8’9’X0Y10’11’1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