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护理常规_第1页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_第2页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_第3页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_第4页
小儿发热护理常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汇报人:xxx20xx-03-26小儿发热护理常规目录CONTENTS小儿发热基本概念与原因小儿发热诊断方法与标准小儿发热护理原则与措施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物理降温技巧与实践操作指南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01小儿发热基本概念与原因发热是指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0.3℃,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0.4℃),腋表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发热定义小儿的正常体温可以因性别、年龄、昼夜及季节变化、饮食、哭闹、气温以及衣被的厚薄等因素影响有一定范围的波动。体温稍有升高,并不一定有病理意义。在小儿体温升高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举止。正常体温范围发热定义及正常体温范围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均可导致发热。无菌性坏死zu织吸收、变态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发热。发热原因与机制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010203040506发热类型及临床表现短期发热短期发热在儿科多数由感染引起,一般预后良好或属自限性疾病,仅少数患儿病情危重,甚至死亡。长期发热长期发热的患儿病因较为复杂,对患儿的健康影响较大,需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积极治疗。长期发热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营养不良、贫血、心肌损害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发热对小儿健康影响02小儿发热诊断方法与标准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是否伴有寒zhan、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注意有无传染病接触史及预防接种史。体格检查全面检查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精神状态、皮肤黏膜有无皮疹或出血点,检查咽部有无充血、扁桃体有无肿大,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等。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血常规根据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结果,初步判断发热原因,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尿常规检测尿液中是否有白细胞、红细胞等异常成分,以排除尿路感染等疾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检测炎症指标,辅助判断感染类型和程度。病原学检查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选择合适的病原学检查方法,如细菌培养、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对于疑似肺部感染或需排除结核病的患儿,应进行胸部X线检查。胸片头颅CT或MRI腹部B超对于疑似颅内感染的患儿,如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应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对于疑似腹部感染的患儿,如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应进行腹部B超检查。030201影像学检查适应症判断根据患儿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发热原因。如具备明确的感染病灶和相应的病原学证据,即可确诊。诊断依据对于发热原因不明的患儿,应结合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如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发热,应进一步排除结缔zu织病、肿瘤性疾病等;如考虑为感染性疾病所致发热,则应进一步明确感染部位和病原体类型。鉴别诊断思路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思路03小儿发热护理原则与措施将室温控制在24-26℃,避免室温过高加重孩子的发热症状。维持适宜室温适当减少孩子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导致热量无法散发。减少衣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室温。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环境舒适,降低室温鼓励孩子多喝水、果汁或电解质饮料,以补充因发热而丢失的水分。增加水分摄入注意孩子是否有口干、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如有应及时就医。观察脱水症状给予孩子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稀粥、面条等。饮食调整补充水分,预防脱水定时测量体温每隔2-4小时为孩子测量一次体温,并记录下来以便观察病情变化。观察伴随症状注意孩子是否有咳嗽、呕吐、腹泻、皮疹等伴随症状,如有应及时就医。判断精神状态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如出现萎靡不振、嗜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关键指标030201

心理护理,缓解家长焦虑安抚孩子情绪用温柔的语言和动作安抚孩子,缓解其因发热而产生的不适感。提供心理支持向家长解释发热的原因和护理方法,减轻其焦虑情绪。鼓励家长参与护理指导家长参与孩子的护理工作,如为孩子擦拭身体、更换衣物等,增强其信心和责任感。04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03阿司匹林一般不用于儿童退烧,因其可能引起雷耶氏综合症等严重不良反应。01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但对炎症性疼痛效果不明显。02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对炎症性疼痛效果较好。退烧药物种类及适应症判断药物剂量计算方法与用药时机掌握剂量计算根据儿童体重和年龄,参照药物说明书或医生建议,计算合适的药物剂量。用药时机一般当小儿体温超过38.5℃时,可考虑使用退烧药物;如有高热惊厥史的小儿,可在体温达到38℃时即用药。不良反应监测注意观察小儿用药后是否出现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处理措施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采取相应处理措施。不良反应监测及处理措施VS对退烧药物成分过敏的小儿禁用;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小儿应慎用或禁用。注意事项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用药期间应多给小儿喝水,补充因发热而消耗的水分;如小儿持续高热不退或出现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禁忌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提示05物理降温技巧与实践操作指南通过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皮肤散热、减少衣物等方式,使小儿体温逐渐下降,达到缓解发热的目的。物理降温适用于小儿体温不超过38.5℃且精神状态良好的情况。对于高热、精神状态差或存在其他严重症状的小儿,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物理降温原理适应症判断物理降温原理及适应症判断操作前准备确保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准备柔软的毛巾、温水、退热贴等物品;检查小儿皮肤是否有破损或炎症,避免在破损处进行物理降温。注意事项提示在物理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小儿的反应和体温变化,如出现寒zhan、面色苍白、呼吸异常等情况,应立即停止降温并就医;避免使用冰水或酒精进行物理降温,以免对小儿皮肤造成刺激或损伤。操作前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提示温水擦浴将毛巾浸入32-34℃的温水中,拧干后擦拭小儿的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大血管分布区域,促进散热。退热贴使用将退热贴贴在小儿额头、颈部两侧、腋窝等部位,通过凝胶层中的水分汽化吸热,达到降温效果。减少衣物适当减少小儿的衣物和包被,增加皮肤散热面积,但要避免受凉。具体操作步骤演示效果评价物理降温后,应密切观察小儿的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如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状态好转,说明物理降温有效;如体温持续升高或精神状态恶化,应及时就医。0102后续处理建议在物理降温的同时,要注意给小儿补充水分和营养,避免脱水或营养不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继发感染;对于反复发热的小儿,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并治疗。效果评价及后续处理建议06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风寒型发热01表现为发热较轻、怕冷、无汗、鼻塞等症状。中医治疗应采用辛温解表的方法,如服用荆防败毒散等中药方剂,同时可配合热敷、喝姜糖水等辅助手段。风热型发热02表现为发热较重、微恶风、有汗、口渴等症状。中医治疗应采用辛凉解表的方法,如服用银翘散等中药方剂,同时可配合冷敷、喝菊花茶等辅助手段。积食型发热03表现为发热伴随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中医治疗应采用消食导滞的方法,如服用保和丸等中药方剂,同时可配合按摩腹部、调整饮食等辅助手段。中医辨证论治思路分享推拿按摩手法介绍用两手拇指交替从两眉中点向上推至前发际,具有疏风解表、开窍醒脑的作用。用两手拇指从眉头向眉梢分推,具有疏风解表、醒脑明目的作用。用两手中指指端按揉太阳穴,具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的作用。用食、中二指指腹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具有清热解表、泻火除烦的作用。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清天河水补充水分清淡饮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饮食调养建议提发热时孩子体内水分流失较快,应多补充水分,可喝些温开水、果汁或米汤等。多给孩子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的食物,如柑橘、草莓、胡萝卜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孩子发热时消化功能减弱,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面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