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5765-2017 陆地国界测绘规范_第1页
GBT 35765-2017 陆地国界测绘规范_第2页
GBT 35765-2017 陆地国界测绘规范_第3页
GBT 35765-2017 陆地国界测绘规范_第4页
GBT 35765-2017 陆地国界测绘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陆地国界测绘规范Specificationsfornationa2017-12-29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I V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则 34.1测绘内容 34.2作业原则 34.3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 34.4比例尺 34.5分幅与编号 34.6测图地理范围 34.7精度要求 44.8地形类别与基本等高距 44.9高程注记点的密度 44.10符号 54.11其他要求 55前期准备 55.1实地调查 55.2资料收集 55.3技术设计 65.4实施计划拟定 65.5人员业务培训 65.6装备准备 66边界地形图测绘 66.1基本要求 66.2联合航空摄影 76.2.1一般要求 76.2.2摄影质量要求 76.3大地联测 76.3.1一般要求 76.3.2大地控制网点测量 76.3.3高程系联测 86.3.4精度检测 86.4像片控制测量 86.4.1一般要求 86.4.2技术准备 96.4.3控制点布设、测量及要求 9Ⅱ6.5像片调绘 96.5.1一般要求 96.5.2地形要素调绘 6.6室内测图 6.6.1数字空中三角测量 6.6.2地形数据采集 6.6.3DEM的获取与编辑 6.6.4出版数据编辑 6.6.5出版数据分版处理 6.7成果移交 6.7.1联合航空摄影成果 6.7.2大地联测成果 6.7.3像片控制测量和调绘成果 6.7.4室内测图成果 6.8上交成果 7联合勘测和检查 7.1基本要求 7.2实地国界线位置的确定 7.3界标位置确定和测量 7.3.1界标编号 7.3.2界标位置选择和竖立要求 7.3.3界桩竖立 7.3.4界标测量 7.3.5测定同号多立界桩至国界线和国界线变换点的距离 7.3.6成果整理 7.4地图修测和标绘 7.5议定书附图制印 7.6表册制印 7.7成果要求 7.7.1成果类型 7.7.2成果上交和交接清单填写 8质量控制 8.1基本要求 8.2边界地形图测绘成果的检查验收 8.2.1检查验收要求 8.2.2检查验收内容 8.3国界联合勘测和检查成果的检查验收 8.3.1检查验收要求 8.3.2检查验收内容 附录A(资料性附录)界标登记表 附录B(资料性附录)界标坐标和高程一览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界标坐标和高程检测成果表 Ⅲ附录D(资料性附录)国界线上同一地理要素不同名称译名表 附录E(资料性附录)地理名称变更表 附录F(资料性附录)议定书附图图外整饰 参考文献 V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军委联合参谋部战场环境保障局。1陆地国界测绘规范本标准规定了陆地国界测绘的总则、前期准备、边界地形图测绘、联合勘测和检查及质量控制等方本标准适用于陆地国界划界、勘界和联合检查中的边界测绘工作。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234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2341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3977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4511地图印刷规范GB/T17941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1831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323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7919IMU/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GB/T27920.1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1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GB/T27920.2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2部分:推扫式数字航空摄影CH/T1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4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15.2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DEM)CH/T3006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国界线边界分隔一国与邻国之间领陆和领水的界线,及沿该线划分上空和底土的垂直面。相邻国家领土之间的分界线。[GB/T33186—2016,定义3.1]2联勘一国与邻国政府根据两国签署的边界条约,共同在实地确定国界线走向和具体位置的工作,包括竖[GB/T33186—2016,定义3.2]联合检查jointinspection联检一国与邻国政府在勘界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共同检查、确认或调整国界线走向和具体位置的工[GB/T33186—2016,定义3.3]竖立在国界线上或国界线两侧,且其地理坐标已测定并记载于勘界或联检文件中用于标示国界线走向的标志。[GB/T33186—2016,定义3.10]竖立在界湖两岸、位于水面国界线的延长线上,用以指示国界线走向的标志物。[GB/T33186—2016,定义3.12]在界湖、界河水面上设立的用于标示界湖、界河水面国界线位置和走向的标志物。界碑boundarytablet[GB/T33186—2016,定义3.11]在进行陆地国界联合勘界(联合检查)时,双方为测制边界地形图和界桩位置提供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采用高精度测量手段测定大地控制网点的过程。边界地形图boundarytopographicmap国界地形图nationalboundarytopographicmap在两国进行联合勘界(联合检查)前,双方沿边界地带按商定标准和精度测制的带状地形图,供联合勘界(联合检查)使用的工作用图。议定书附图mapattachedtoprotocol描述国界地理位置的法律图件,作为议定书的附图,是边界信息与修测后的边界地形图叠加一起制3作而成,与议定书具有同等法律作用。主张线claimline本国或邻国对各自领土范围提出要求的位置线。[GB/T33186—2016,定义3.14]4总则4.1测绘内容国界测绘主要是按照相邻国家缔结的边界条约或者协定,对边界地区地形、国界位置和走向进行测绘和分析,主要包括前期准备、边界地形图测绘、联合勘测和检查、质量控制等内容。4.2作业原则在划界、勘界与联检测绘作业中应遵循下列要求:a)测绘工作必须由双方共同完成,执行联合划界、勘界、检查委员会制定的各项规定;b)依据相关历史资料,边界条约或协定、边界补充条约或补充协定及其附图,勘界与联检议定书及其附图进行划界、勘界与联检测绘作业;c)在划界、勘界与联检作业中共同商定测绘作业的项目、程序、方法、要求和分工;d)划界、勘界与联检的测绘成果和文件需经双方共同签字确认。4.3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宜采用国际通用的或采用双方商定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时间系统,推荐使用CGCS2000以及1985国家高程基准。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10000边界地形图按3°分带,1:25000、1:50000边界地形图按边界地形图和议定书附图的比例尺应符合下列要求:a)边界地形图和议定书附图应采用相同比例尺;b)同一条边界宜采用相同比例尺;c)常用比例尺为1:25000或1:50000,局部地段可采用1:10000比例尺或其他比例尺。4.5分幅与编号图幅划分按国界走向以一定的经差、纬差进行分幅,从国界起点至终点依次用数字1、2、3……编号,划分图幅的经差和纬差宜与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国家标准分幅一致,特殊情况也可以调整图幅大小。4.6测图地理范围国界地带的带状范围为以国界线两侧各3km(1:25000比例尺)、5km(1:50000比例尺),以河为界地段图上至少保证距离岸线4cm以上。国界位置双方尚未协商一致的地段,除要表示双方主张线之间的整个地区,还要适当表示双方主张线以外的地区,具体以双方协商满足控制争议地区的范围为准。44.7.1界标位置测定精度勘界与联检测绘作业的界标位置测量及检测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界标平面坐标和高程测定的中误差(实地)不得超过1m;b)相互检测界标坐标和高程时,测量和检测成果的差值不得超过规定中误差的1.5倍,特殊情况最大不得超过2倍。4.7.2地图测制精度大地控制网点、界标点、图廓点和方里网(或经纬网)交点的平面位置,应与相应的实际值或理论值一致。像片控制点对于最近大地控制网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1mm,空三加密点和地物点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符合GB/T12340。地图数据精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界标点根据实际测量值生成,图上误差不得大于0.1mm(图上移位表示的界标点除外);b)各地理要素与采集用的数字栅格地图底图之间的误差不大于图上0.2mm;c)新增、更改、整理的地理要素与勘界和联检组标绘用的数字栅格地图底图之间的误差不大于图上0.2mm。像片控制点对于大地控制网点的高程中误差符合GB/T12341或GB/T13977,内业加密点、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对于附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符合GB/T12340。4.7.3地图印刷胶片精度方里网(或经纬网)交点与图廓点之间的误差不大于图上0.15mm,有坐标的界标、高程点与经纬网线之间的误差不大于图上0.1mm;内图廓线与理论值相比,长度误差不大于图上0.2mm,对角线误差不大于图上0.3mm。4.7.4地图印刷精度地图各版套合误差小于图上0.2mm。4.8地形类别与基本等高距地形类别根据图幅内的地面坡度和高差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高山地,当高差与坡度发生矛盾时,以坡度划分为准。地形类别划分标准应符合GB/T12340的要求。边界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根据地形类别确定,符合GB/T17278。4.9高程注记点的密度高程注记点应均匀分布,其密度符合GB/T12340的要求。5采用双方商定统一的图式符号以及图外整饰式样。同时宜考虑成果利用以及与国内地形图接边事宜,与国内图式符号保持一致。4.11其他要求划界、勘界与联检是两国国界管理的不同阶段,划界阶段的成果主要有条约或者协定以及条约附图或协定附图,勘界阶段的成果主要有勘界议定书和勘界议定书附图以及其他表册,联检阶段的成果主要有联检议定书和联检议定书附图以及其他表册。划界、勘界与联检中的国界测绘工作应遵循双方或三方签订的法律文件。5前期准备划界、勘界与联检测绘工作前,双方应共同或单方到边界地带实地调查下列内容:a)界线的历史情况;b)国界线在实地的走向情况、国界线需明晰的地段;c)已有界标情况,拟设界标的位置及其地形情况;d)已知控制点(大地网点、水准网点、高等级控制点等)保存完好程度及分布情况,大地点、水准点保存和分布情况;情况;f)典型地形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判读影像特征;g)地理名称变更情况;h)界河改道情况;i)跨界设施情况;j)植被情况;k)其他情况。实地调查工作结束后,需编写边界调查报告,汇总实地调查情况,正确反映边界地区社会和自然地理情况、已有测绘成果可利用情况,提出地形要素和国界地区特殊问题的表示方法,提出做好划界、勘界与联检工作的注意事项,并对测绘技术设计和组织实施提出建议。5.2资料收集在测绘工作开展前需收集下列作业资料:a)历史资料、边界条约(协定)、边界补充条约(协定)及其附图;b)关于确定三国国界交界点协定及其附图;c)勘界与联检议定书及其附图、表册;d)联合勘界委员会(简称联勘委)、联合检查委员会(简称联检委)或者联合测图工作组(简称测图组)制定的有关文件;6e)边界地带的交通图、地名录和地名图、水文图、林相图等相关作业资料。各项技术规定和精度要求,编写技术设计书。技术设计书由测绘单位业务部门编写,报上级测绘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技术设计书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属等基本情况;b)引用文件。包括技术设计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其他技术文件;c)成果成图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包括成果成图的类型及形式、坐标系统、高程系统、比例尺、分d)已有资料情况;e)边界地形图测绘、勘界与联检的测绘作业程序、方法和要求;f)质量保证措施和要求;g)上交成果成图及其资料的内容和要求;h)附录。主要包括需进一步说明的技术要求和有关的设计附图、附表。5.4实施计划拟定实施计划主要包括下列内容:a)野外作业及室内成果整理的时间安排;b)分地段作业的地段划分、作业项目、作业方法、作业时间等;c)野外作业方案。包括边界地形图测绘的野外工作,国界线在实地位置确定、界标在实地位置确定、界标坐标和高程测定、地图修测等方案;e)雇工雇畜、医疗卫生、作业安全等方面的保障措施。5.5人员业务培训在划界、勘界与联检作业前,应培训生产管理和作业人员下列内容:a)组织作业人员学习和掌握划界、勘界与联检工作的有关文件、技术标准和要求;b)进行装备使用、作业方法、数据处理和成果整理等业务训练;c)进行外事纪律、外事知识、外交礼遇、边防政策、民族政策和谈判技巧等方面的培训。根据各阶段测绘装备需求,及时采购、配发、安装、检校各种测绘装备。外业前还要做好交通、通讯方面的装备保障准备。6边界地形图测绘6.1基本要求边界地形图测绘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a)测图组作为联合勘界或检查委员会的组成部分,受联合勘界或检查委员会双方首席代表领导。测图组负责组织实施边界地形图的测制工作,制定边界地形图测制所需的技术文件和工作计划,对测图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监督检查和成果验收,协调解决工作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7组织交换测图工作成果。b)联合测图工作中,野外作业人员出入境按照联合勘界或检查委员会制定的出入境简化手续执行。c)各阶段成果移交工作应在测图组全体会议或测图组授权的专家组会议上进行。d)在控制像片上可以判定点位的界标点一般要准确刺出点位,并应作为定向点或检查点参加数字空三加密。界标点在图上用高程点表示,图上地物地貌要与之相吻合。6.2联合航空摄影6.2.1.1双方成立航摄组,负责制定联合航空摄影计划、工作细则及相关文件,组织实施联合航摄工作,检查航摄成果质量,协调解决联合航摄工作中出现的问题。6.2.1.2有效摄影宽度应大于成图宽度,不同分区摄影接边处要保证有部分影像重叠,满足测图需求。6.2.1.3执行航空摄影的一方需协调保障另一方观察小组的工作,观察小组人员组成、职责和工作方法由双方商定。6.2.1.4航摄沿国界划分为若干直线段,每个直线段为一个航区,并按顺序编号。负责航摄的一方应在双方交换或确认的地图上制定航摄方案,双方商定后,由航摄方再重新标绘两份,提交对方一份,作为实施和检查联合航空摄影的依据。6.2.1.5航空摄影中因变换航线而转弯时,飞机进入双方境内的距离一般不超过20km。6.2.1.6航空摄影涉及第三国领土时,由航空摄影方负责与第三方交涉。6.2.1.7航空摄影中存在相对漏洞和绝对漏洞,以及数字航空摄影IMU/GNSS观测数据无法正常解算时,应按原设计要求利用前一次航空摄影飞行的摄影仪补摄或重摄。6.2.1.8航空摄影范围以内的保密设施影像以及该范围以外地物影像,领土主权方可根据双方商定方法进行保密处理,并允许另一方的代表在场,但可不让直接观看具体操作。6.2.2摄影质量要求框幅式数字摄影质量要求符合GB/T27920.1和GB/T27919的要求,推扫式数字航空摄影质量要求符合GB/T27920.2的要求。6.3大地联测6.3.1.1双方各自完成本方境内大地控制网点测量和水准路线的高程联测工作。6.3.1.2大地控制网由若干对大地控制网点组成,均匀分布于国界线两侧15km范围内,相邻点间距50km~80km。大地控制网点编号由双方在作业前商定,点位的选择应满足GNSS观测技术要求,有利于水准联测及扩展应用,且便于到达。点位的测量标石应按各自的相关技术规定埋设,且应满足长期保存利用条件。6.3.1.3双方根据国界线长短选择两至三条水准路线进行高程系联测,联测路线应均匀分布于国界线上,一般位于口岸和重要通道处。联测时双方均对所选定的水准路线进行水准测量。6.3.2大地控制网点测量大地控制网点测量应符合下列条件:a)大地控制网点测量采用高精度双频GNSS接收机,仪器标称精度应优于5mm±1ppm·d;b)分区同步观测时,每点至少连续观测3个时段,时段长度为6h,采样间隔为30s,卫星高度截8止角为10°;分区间连接点应连续观测,一般不少于3天;c)单台仪器独立观测时,采样间隔为30s,卫星高度截止角为10°,每点至少连续观测3个时段,时段长度视测站点距IGS(国际导航卫星服务系统(InternationalGNSSService))站距离而定,一般不少于12h;d)双方采用似大地水准面求取大地控制网点的正常高,精度要求优于0.5m;e)双方应对本国国界附近均匀分布的若干个二、三等水准点与大地控制网点进行GNSS联测,观测规程为连续观测2个时段,时段长度为3h,采样间隔为30s,卫星高度截止角为10°,并将观测计算成果(X、Y、Z)和水准成果(h),用于优化和检核似大地水准面精度;f)双方自行完成大地控制网点数据处理工作。利用均匀分布于测区周围距国界线较近的若干个IGS站(≥4个)的高精度坐标值作为起算数据,采用专用计算软件和精密星历进行计算,平差后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士0.2m,并将计算结果归算至双方商定的坐标框架,填写大地控制网点成果表(见表1)。表1大地控制网点成果表序号点名空间直角坐标大地坐标B(°‘")6.3.3.1双方在联测水准路线上,己方境内距国界线约1km处,各埋设1个水准点标石(也可利用符合技术要求的原有标石)。6.3.3.2高程系联测前,双方应自行完成己方境内有关水准点的标石埋设,检查己方境内所选水准点标石是否出现垂直位移,并完成己方境内的高程系联测点与本国水准网的水准联测。6.3.3.3高程系联测时,水准路线的测段长度为4km~6km(距离远时应加埋水准标石);测段往返测量高差不符值小于4√Lmm,式中L为水准路线长度或测段长度,以km为单位。6.3.3.4采用双方高程系联测所测高差平均值作为边界地形图高程系统的转换值,利用转换值将不同高程系所测高程归化到双方统一规定的高程系统。为检查大地控制网平面位置精度,双方应分别从对方大地控制网中选取总点数的5%进行精度检测。检测方用2个本方施测的大地控制网点与对方被检测点进行GNSS联测,同步观测2个时段,时段长度为3h,采样间隔为30s,卫星高度截止角为10°。检测结果与对方大地控制网计算的平面位置之差应小于0.75m。6.4像片控制测量像片控制测量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a)像片控制布点方案由承担内业测图工作一方按航摄区域或图幅制定,并经双方共同检查确认;b)双方各自负责完成国界线本方一侧的像片控制测量外业工作,落在国界线、争议地区和界河中未划归属岛屿上的控制测量工作由双方协商确定分工;c)像片控制点测量应以联测的国界两侧大地控制网点作为起算点,在满足控制测量精度的前提9下,各方自行决定野外控制测量所采用的仪器和方法。在像片控制测量实施之前,应做好下列技术准备:a)在双方确认的地图上用相应符号标绘出航空摄影航线、平面高程控制点、高程控制点、测图范围线;在像片上用相应符号和数字标绘出像片编号、平面高程控制点、高程控制点、调绘范围线和图廓线;c)中方施测的平面高程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和水位点,编号分别以大写字母ZP、ZH、ZW加四位数字表示,数字前两位表示相应的航摄区段号,后面两位为点在该航区的序号。外方施测的平面高程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和水位点,编号第一个字母应用其国名的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其他同中方编号;d)在像片上的调绘范围线,航摄区段内的用蓝线标绘,其两端接合部及首末航线外侧和图廓线用红线标绘;e)地形图和像片上标绘的像片编号和控制点符号的大小、颜色和线画粗细等具体标绘方式由双方协商确定;f)技术计划经审查后,双方在各自像片和地形图上相互转标确定的野外控制点和测图范围线。边界地形图像片控制点布设、像片控制点测量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按照CH/T3006执行。6.5像片调绘像片调绘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a)双方各自负责完成国界线己方一侧的像片调绘工作,落在国界线、争议地区和界河中未划归属岛屿上的地物调绘工作由双方协商确定;b)像片调绘一般采用全野外像片调绘、室内像片判绘野外补绘和室内数字判绘野外补绘的方法c)地物地貌综合取舍原则,应根据地物地貌对国界线走向影响的程度,成图比例尺大小和边境地带地形特点确定。综合取舍后要做到地物地貌主次分明、符号运用恰当、定位准确或相关位置正确,图面清晰易读,能够充分反映地形特征;d)对国界线附近及界河岸边上的口岸、重要通道、沿线道路和一些影响国界线走向的地物地貌应重点表示,对临时性、易于变化及与国界走向无关的地物地貌次要表示或不表示;e)地物、地貌要素应按其影像准确绘出,移位差不得超过像片上0.3mm;补绘像片上无影像的地物、地貌要素时,相对于附近明显地物的移位差不得超过像片上0.5mm。判读补测达不到精度要求时应采用仪器补测;f)凡经过保密处理的地物,不论其性质如何,外业均不表示;g)军事目标、边防设施(含铁丝网)不表示。与居民地毗连的军营可视作一般房屋表示;h)若遇有某些重要地物必须表示,但图式中未规定相应的符号时,可用其他外形相似、作用相近的符号代替,并加注说明或重新规定一个符号;i)独立地物的比高量测至地面;j)调绘像片之间均应严密拼接,同一明显影像地物地貌应相互衔接,即符号、位置、形状和注记均应一致。无影像地形要素和新增地物符号接边互差的限差为像片上1mm,在限差以内,各改6.5.2地形要素调绘居民地及设施调绘按照双方商定要求及GB/T12341和GB/T13977进行。并遵循下列要求:a)居民地表示应正确反映国界地区居民地的建筑形式、分布特点和街道通行情况,明确交待道路进出居民地处与其他地物的位置关系;准确表示居民地内外具有明显方位作用的建筑物及独立地物,界线附近的独立地物应多取少舍;形象表示居民地外轮廓,恰当运用居民地各类符号;正确确定和注记居民地名称;b)居民地附属设施在地物稀少地区应注意表示,并做到定位准确;在地物稠密地区应注意取舍,并处理好与其他地物之间关系。居民地附属设施在图上均不注记性质。少数民族地区有方位意义的敖包、经堆应准确表示。交通运输设施调绘按照双方商定要求及GB/T12341和GB/T13977进行。并遵循下列要求:a)国界地带的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应重点表示,并交代清楚公路走向,但不注记路面性质;b)单线道路的表示,北部国界地区以大车路为主,山地国界地区以小路为主,并应处理好道路与c)路堤、路堑比高在1.5m以上,图上长大于5mm时,一般应表示。高速公路两侧比较长的护坡用路堤或路堑表示;d)桥梁根据成图比例尺和实际长度分别用不依比例尺和依比例尺符号表示,但不加桥梁注记;e)两座车行桥并行不能同时准确表示时,用并行桥符号表示;f)隧道和明洞均用隧道符号表示,并注意与路堑、线路间的关系处理,著名的应注记名称;g)徒涉场只用相应符号表示,不加性质注记;h)通信线和万伏以下电力线一般不表示,但在地物稀少地区应表示。当通信线和电力线并行,且图上距离小于3mm时,通信线不表示。水系及其附属建筑调绘按照双方商定要求及GB/T12341和GB/T13977进行。并遵循下列要求:a)水界地段岸线应按像片影像描绘,若因航摄日期不同,航线接合部相应岸线影像彼此不衔接时,可取中间位置描绘;洪水或枯水期的影像,河流、湖泊的常水位岸线应在实地调查绘出;b)界河中的岛屿和沙洲应详细、准确表示,只能取舍,不能综合。当岛屿和沙洲图上面积小于1mm²大于0.5mm²时采用不依比例尺符号表示,更小的则不表示;c)国界线附近或界线上的水井、水窖和不能依比例尺表示的贮水池应注意表示,不能饮用的应注d)国界地带的沼泽地应正确区分能通行与不能通行两类分别表示,不加性质注记。植被调绘按照双方商定要求及GB/T12341和GB/T13977进行。并遵循下列要求:a)森林、竹林、幼林、密集灌木和经济林等套色植被,图上面积大于25mm²的,应绘出其范围,并在其范围内配置相应符号表示;图上面积小于25mm²的,对国界走向判读有方位意义时用小面积树林和小面积经济林符号表示,其余不表示。图上面积大于4cm²时,注记树种名称、胸径树高注记。竹林、幼林、密集灌木和经济林等不加注记;b)草地表示要注意区别高草地和(一般)草地。草地只表示草类生长覆盖地面在50%以上且有放牧价值的地段。半荒草地、荒草地不表示。6.5.2.5地貌与土质地貌与土质按照双方商定要求及GB/T12341和GB/T13977进行调绘。边界地形图上暂不绘国界,各国国内境界一律不表示。6.5.2.7名称和注记名称和注记应遵循下列要求:a)地形要素的宽度、深度、比高注记,数值小于3m时取至0.1m,大于3m时取至整米;b)岩峰、陡崖、冲沟的比高注记,数值在10m以下时在实地直接量取,在10m以上时由室内作业测注;c)位于一方境内的地理名称由归属方确定,另一方音译;位于国界线上的地理名称,当双方名称不同时,各自确定本方名称,不再音译;d)除居民地名称外,同一要素有主名和副名时,一般只表示主名;e)界河中岛屿、沙洲不注归属,界河中新出现的岛屿、沙洲未确定归属时不注名称;f)国界线附近的口岸、重要通道的名称要注全称;g)中文注记一律使用简化字,并按国务院颁布的规定执行;h)地理名称注记原则上以上一次议定书附图(勘界时以双方交换的国界地图)为准,并调注新增和变更的名称,以图幅为单位,用中文和外文顺序填写地理名称登记表(见表2);表2地理名称登记表序号像片编号名称类别图上概略坐标备注中文外文中文外文BLi)调绘成果上只用中文或外文一种文字注出;j)说明注记应少注或不注。6.6室内测图6.6.1数字空中三角测量按照GB/T23236执行。6.6.2地形数据采集6.6.2.1一般要求测制边界地形图数据采集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a)立体测图时应对外业调绘位置不准确、表示不合理、绘制不完整、性质错绘及地物漏绘等进行核实;b)等高线采集用曲线,其余线状地物采集一般用折线(如居民地边线等)。经保密处理无法测制的地貌按照其走势合理连接;映实地的真实性,又保持地貌的完整性。测制边界地形图的地貌采集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地貌一般用等高线配合地貌符号表示。山头、鞍部、倾斜变换点、山脊、山谷等,在图上的位置、走向、坡度要与实地相一致。用地貌符号表示的各种要素,如冲沟、陡石山、陡崖、崩崖、岩峰、b)高程注记点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要求:1)选取高程注记点应以用图者能迅速指示目标、判定方位和查取各点高程为原则;2)外业调绘有名称的山头、制高点、隘口、有注记的水井和一条山脊上的最高山顶,几条山脊汇合处的山头、突出的变换点、有方位意义的重要鞍部两侧的山头,河流和道路两侧的3)山地、丘陵地相邻两山头相同高程注记点在图上距离一般不得小于10cm,否则其中一个高程点的高程值按±1m的方法处理;4)像片上刺出点位的已有界标点和位于有方位意义地物上的像片控制点、加密点应注记c)计曲线一般应实测,在等倾斜、等变化地段,当两条计曲线间隔小于图上1mm时,允许隔一条测一条,未实测部分内插生成;d)首曲线一般要实测,在两条计曲线间隔小于图上5mm的等倾斜、等变化地段,首曲线可内插生成;平坦地区首曲线间隔大于图上5cm时,应实测间曲线,并要注意曲线的完整性和对称性。f)在山脚和平坦地区,为充分显示国界线附近的地貌特征,用间曲线尚不能显示时,可用助曲线g)山头等高线的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2)在国界线两侧有方位意义的山包,应尽量突出表示,并测注高程;3)石质山顶很尖用曲线无法表示时,以岩峰符号表示,并注记岩峰高程和比高(比高从最高曲线起算),岩峰符号过多时,可择要注记;4)平缓山头或偏山顶的最高处,应测注高程。h)凹地的最高曲线和最低曲线,都应绘出示坡线;i)冰川与冰川地貌的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1)山脊上的山头、鞍部应尽量用曲线表示其特征,如表示有困难,可用曲线配合陡石山符号表示,并多加测高程注记点;2)外业没有调绘的冰碛、冰塔、冰裂缝等,内业要进行补测;3)测图时,应正确绘出雪冰线位置和粒雪原分布范围。j)岩溶地貌主要用曲线配合露岩地、陡石山、陡崖符号表示;k)森林地区当地面全部被遮盖,测绘曲线时应加树高改正;1)沙漠地貌的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1)对国界线两侧和开阔地带的固定沙丘要比较详细表示其准确位置和形状;2)沙漠地貌应用曲线表示总貌,参照像片影像用符号表示位置和特征;3)小面积成群沙丘,外围应准确表示,内部可取舍,但不能合并。m)应注记比高的各种地貌要素,比高在10m以上的应在立体下准确量测。测制边界地形图的地物采集还应符合下列要求:a)不同要素共线时,只采集一次,相关要素在相应要素层拷贝生成。b)对有向线或有向点应注意其采集方向与顺序。c)数据采集时,模型内各要素内容要求一次采集完成,以尽量避免伪结点、悬挂点等现象。d)线状要素被其他要素隔断时(如河流、公路遇桥梁等),应保持线状要素的连续,采集时不间断。e)铁路通过居民区时采集不间断;简易公路、大车路、乡村路、小路通过居民区时采集要间断;当公路通过县级以上居民地时,公路采集到主要街道断开,当通过县级以下居民地街区时,公路直接穿过街区。f)高速公路图上宽度大于符号宽度时依比例尺表示,符号边线以实地路面两侧的护栏为准;g)线、面状要素的采点密度以线、面状要素的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采点密度随着曲率的增大而增大。h)街区式居民地应按照先采主次街道,再采外围轮廓的方式进行采集,且主次街道线应与外围轮廓线相交。i)按三维空间数据要求采集数据时,各类地物应立体切准采集,走向明确,三维空间数据关系处理正确。j)地物要素采集的具体要求见6.5.2。地形图图幅和模型数据接边应符合下列要求:a)原始地形数据、国界数字地形图、国界数字地形图出版数据等数据信息均以图幅为单位存贮和管理。相邻图幅数据接边以内图廓线为准相互拼接。接边内容包括要素的几何图形、属性和名称注记等。b)相邻模型间接边,地物平面位置的较差在图上一般不得大于0.3mm,个别不得大于0.6mm;等高线接边较差不得大于一条首曲线,首曲线间隔在图上小于1mm时,等高线接边较差执行地物接边限差规定;地物、等高线接边较差在规定限差之内时,取中数作为最后值,超过规定,c)边界地形图图幅间接边,地物平面位置的较差在图上一般不得大于0.5mm,个别不得大于0.75mm;等高线接边较差不得大于一条首曲线,首曲线间隔在图上小于1mm时,等高线接边较差执行地物接边限差规定;地物、等高线接边较差在规定限差之内时,取中数作为最后值,d)各类地物、地貌的接边,不得改变其形状和相关位置,经过接边处理后的要素应保持相对位置按照CH/T1015.2执行。出版数据编辑一般应符合下列要求:a)要素符号密集无法同时表示时,主要地物准确表示,次要地物可适当移位或舍去;b)正确处理各要素之间的压盖及优先级关系,同版线状符号与其他点状符号重叠时,线状符号需断开表示;c)按出版的要求对自动生成的不合理的配置符号进行处理;d)所有地物要素一般以实测位置为准,考虑出版的需要,其出版数据编辑移位误差在图上一般不得大于0.2mm;f)正确处理注记与其他地物要素间的位置和压盖关系,做到指向明确、位置合理。测量控制点编辑应符合下列要求:a)表示图幅内国界线两侧联合勘界或检查测制的大地控制网点;b)大地控制网点与其他地物相距较近同时表示有困难时,大地控制网点准确表示,其他地物移位表示或舍去。居民地及其附属设施编辑应符合下列要求:a)房屋在堤上,应间断堤的符号,房屋按真实位置绘出;房屋在堤脚,堤按真实位置绘出,房屋可移位0.2mm表示。b)高架在水面上的房屋按真实位置表示,伸入水面上的房屋,水涯线至房屋的边缘应间断表示,当房屋紧靠水域岸边,且间隔小于图上0.2mm时,房屋边缘可代替水涯线。c)围墙、栏栅与双线道路重合时,可用其代替道路边线表示;与单线道路距离较近时,单线路在图上移位0.2mm表示;围墙与街道线重合时,只绘街道线;d)位于国界线附近的敖包、了望楼、采石场、坟地等要注意处理好与国界线和其他地物的关系。交通运输设施编辑应符合下列要求:a)道路交汇时,单线道路间、单线道路与双线道路边线应实部相交;双线道路相交处的内部边线不表示;依比例尺表示的立交桥,用0.1mm黑色实线沿垂直投影的平面图形轮廓线绘出,桥体不做普染;b)并行的公路不能按真实位置同时绘出各自的符号时,高一级道路按真实位置绘出,次级公路可省略一条边线,另一边线稍加移位表示;同等级的并行道路,两符号的相邻边线可公用,其另一边线稍加移位表示;c)道路与房屋不能同时按真实位置表示时,双线道路两旁的房屋可移位表示,与双线道路可不保留间隔;单线道路旁的房屋移位或单线路移位0.2mm表示;d)铁路、公路与河、渠不能同时按真实位置绘出时,平坦地区河渠移位0.2mm表示,山区道路移位0.2mm表示;e)铁路车站符号绘在主要站台的位置上,其中黑块须绘在站房一侧。铁路站线能如实表示时,则逐条绘出;否则,外侧的站线准确绘出,中间的站线可均匀配置表示;f)公路在堤上通过时,堤用路堤符号表示,单线路在一般堤或主要堤上通过时,路绘至堤端;g)道路与双线冲沟、干河床重合时,道路按真实位置绘出,冲沟、干河床可适当放宽符号或以陡崖符号表示;h)电力线在居民地内不表示;电力线位于铁路、公路两侧并与铁路、公路距离小于图上3mm时不表示,只在分岔和转折处绘出一组配置符号,以示其走向;i)管道(线)架空跨越河流、冲沟、道路等地物时,符号不中断,地下管道(线)只表示出入口。水系及其附属建筑编辑应符合下列要求:a)较大河流在图上间距10cm~15cm表示一个水位点,高程值取至0.1m,水位点符号压盖蓝版;b)水库的拦水坝,按实际位置表示,当图上坝长大于1.2mm且坡宽大于2mm时,符号的长度和短线依比例尺绘出;水库岸线与坝脚间的图上距离大于1mm时,岸线按实地位置绘出;小c)泉与河流起始处间隔0.2mm表示;d)单线常年河依据其长度渐变表示,最宽处一般不大于图上0.4mm;e)时令河择要加注时令月份;单线时令河和单线干河床不做渐变处理;f)高水位岸线与常水位岸线间图上距离大于1mm时分别表示,填绘相应土质和植被符号;当高水位岸线与堤、陡岸重合或实地界线不明显时,可不绘高水位岸线符号;水库不表示高水位g)河流、湖泊岸边的防洪堤、护岸堤,当堤坡与水涯线间无通行地段,以主要堤或堤岸符号表示,水涯线不表示;h)当河流与山谷曲线发生矛盾时,一般情况下根据地形特点修改等高线,否则在立体下重新测绘河流及相应等高线。植被编辑应符合下列要求:a)地类界与境界及架空的、地下的管线重合时地类界应移位图上0.2mm表示;b)用符号显示范围的植被应根据采集的强制闭合线配置符号,不绘地类界。地貌与土质编辑应符合下列要求:b)等高线与大地控制网点、水位高程点、外业控制点发生矛盾时,要认真查找原因,在确认数字空三成果和测图定向精度准确无误后,应适当修改等高线;c)当山顶最高等高线在图上直径小于0.4mm时,应放大到0.4mm表示,凹坑最低曲线图上直径小于0.6mm时,应放大到0.6mm;d)山脊和山谷曲线的编辑应着重表示其走向、坡度变化和形状,鞍部曲线要反映其对称关系,经编辑后如实反映其地貌特征。注记编辑应符合下列要求:a)有实体对应的名称应注记,无实体对应的名称可选择注记;b)地理名称采用两种文字注记,中外文版,中文名称在上(或左),外文名称在下(或右);外中文版,外文名称在上(或左),中文名称在下(或右),并应结合中外文注记习惯,处理好两种文字的c)所有地理名称均应依据双方签定的地理名称登记表注记;d)国界线上同一地理要素名称相同时,中文名称注在中方境内,外文名称注在外方境内,国界线上同一地理要素名称不同时,中方名称的中文、外文均注在中方境内,外方名称的外文、中文均注在外方境内,只一方有名称时,中文、外文均注记在一方境内,各种名称注记不得压盖国界线e)名称注记、说明注记、数字注记(字体规格尺寸大小、字体类型、字体排列及朝向等)按双方商定的图式执行;f)同一条河流不同段有不同的名称时应分段注记。同一段河流有主名和副名时只注主名。河流中岛屿过小,其名称不能注在岛屿内部时,用0.1mm线宽的黑色实线指示,注记在方便处;g)河名应沿河流的走向注记,沟名应沿沟的走向注记,而不应以直线形式注出;河流、山沟的名称不得压盖河流和山沟;h)山脉、河流、山沟的中文名称用雁行字列,外文名称用曲屈字列,字母的朝向按照光线法则的i)外文山脉、山岭名称注记中各单词每个字母的间距应大体相等,每个字母与山脊线的间距应大体相等,每个字母与山脊线应垂直;j)国界线上的山名、山峰名、山口名、泉名等的中、外文名称长短不一致时,短的名称应位于长的名称的中部,不要一头取齐;k)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外文名称,所有单词、字母应注记在一条直线上,不能相互错开,单词及字母间的间距要均匀(山名、河名、沟名除外);1)外文地名中的连接符“-”应在两个字母的正中间;m)外文缩写名称后的点“·”应缩小并靠近缩写词,缩写词与后面的单词应连接在一起,不留间隙,但山名后面应留有间隙;n)外文名称中两个单词间应保持一个字母的间隙;o)标高列一般注记在计曲线上,在丘陵地、山地每幅图内为15个~30个(一般为20个,平地可p)在国界线附近,地理名称较多时,为了保证图面清晰,可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如采用列表、附注等形式;q)图内与文字注记匹配的括号用全角,与数字注记匹配的用半角。图名、图号和图外附注依图式中图外整饰样图内容编辑,也可双方另行商定。6.6.5出版数据分版处理边界地形图一般采用黑、蓝、棕、绿四个专色分版。各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a)黑版:内外图廓线、方里网或经纬网线,测量控制点、除水厂外的工农业和社会文化设施、居民c)棕版:棕色地貌要素、棕色普染、等高线、棕色注记和图外整饰的棕色部分;d)绿版:植被中的绿色普染、绿色配置符号和图外整饰的绿色部分。采用相应的软件生成EPS分版数据;喷绘打样或印刷若干份边界地形图提供联合勘界或检查作为基本工作用图。6.7成果移交6.7.1联合航空摄影成果联合航空摄影工作结束后,航摄方应向对方移交下列成果:a)航摄像片或数码航摄仪获取的影像数据;c)像片/影像索引图、中心点结合图;d)航摄仪鉴定表;e)辅助航摄资料,包括摄站点坐标、像片姿态参数、GNSS数据等相关的数据或资料;f)其他有关成果。6.7.2大地联测成果大地联测工作结束后,施测方应向对方移交下列成果:a)大地控制网设计图;b)大地控制网点点之记;c)大地控制网点成果表;d)高程系联测点的点之记;e)高程联测成果表;f)其他有关成果。6.7.3像片控制测量和调绘成果像片控制测量和调绘工作结束后,双方应相互移交下列成果:a)像片控制点成果表;b)控制像片;c)调绘像片或数字判绘数据打印成果;d)地理名称登记表;e)其他有关成果。6.7.4室内测图成果室内测图工作结束后,双方应相互移交下列成果,a)分版EPS数据;b)边界地形图喷绘图;c)其他有关成果。6.8上交成果各作业工序的工作完成后除上交双方需相互移交的成果外,还应上交原始观测数据、手薄、最终作业数据、技术总结、验收报告等作业成果。7联合勘测和检查7.1基本要求联合勘界工作组(简称勘界组)和联合检查工作组(简称联检组)使用的工作用图为双方联合测制的边界地形图或勘界议定书附图、上一次的联检议定书附图。7.2实地国界线位置的确定7.2.1三国国界交界点位置确定依据三国国界交界点协定或叙述议定书及其附图,三方人员共同确定三国国界交界点的准确位置,竖立界标标示,并测定其坐标和高程。实地难以到达且不易竖立界桩时,可在工作用图上量算该点的坐标和高程。7.2.2国界线位置确定7.2.2.1以分水线为界以分水线为界(沿分水岭、山脊、山梁而行)的国界线按下列方法确定:a)根据实地地势、水流痕迹判定国界线的位置;b)地形不明显、不易判定时,采用测高差的方法确定国界线的位置。以河流为界的国界线按下列4种情况确定:a)以共有河为界(水面宽度和水体构成边界,以下同),河岸线互为沿岸国的国界线,在实地判定国界线位置。b)以通航河流为界,国界线为河流主航道中心线(标示主航道的两条相应的等深线之间的水面中心线)。确定主航道的主要根据是航道水深,并结合航道宽度和曲率半径加以综合考虑,由水文测量工作者进行测定。c)以非通航河流为界,国界线为河流中水位时的水流中心线或主流中心线(即水面中心线)。在实地测定河流的水流中心线或主流中心线,汉流河段断面流量大的支流为主流。d)以双方商定线为界,在实地通过测量确定国界线的位置。以沟渠的中心线为界或以沟渠一侧的岸线为界,在实地判定国界线的位置。以条约(协定)附图确定的湖泊中心线为界或以双方的商定线为界,在实地先测定湖岸国界线起点、终点的位置,再测定湖泊中国界线的位置确定。以沟底、谷底的中心线为界或以沟底、谷底的合水线(最低流水线)为界,在实地判定或采用断面测量的方法测定国界线的位置。以直线为界的国界线,按下列方法确定:a)先确定直线国界线的起点和终点,两点相连的直线即为国界线;b)如起点、终点间不通视,先设立辅助点,测定起点、终点和辅助点的坐标,然后计算起点至终点的夹角、起点至辅助点的夹角以及辅助点之间的夹角,再根据夹角,实地放样测定国界线的位置。a)人工地物在实地明显时,按以人工地物的中心线为界或以人工地物的一侧边缘线为界两种情b)人工地物在实地不明显时,采用仪器放样的方法测定国界线的位置。界河上跨界设施的国界线,按下列方法确定:a)以界河河流中心线为界的,跨界设施(桥梁、水坝等,以下同)的国界线与界河中的国界线沿垂直方向重合;b)以跨界设施中间线或双方的商定线为国界线,在实地测定。通过判定图上国界线变换点(转折点、转弯点等)的方法确定国界线在实地的位置。实地位置的确定可采用下列方法:a)通过相关地物采用判定法、截距法、交会法、导线法等简易方法在实地测定变换点。b)在条约附图(议定书附图)上量取变换点的直角坐标值,然后在实地放样测定。条约附图与边界地形图的坐标系不一致时,先采用同名点法将国界线转绘到边界地形图上,然后在边界地形图上量取变换点的直角坐标值,再在实地放样确定。7.3界标位置确定和测量7.3.1界标编号7.3.1.1单立界标编号采用下列两种方法:a)自国界线起点开始,按国界线的走向依次对界标用阿拉伯数字编以序号:1、2、3……;b)自国界线上的某一点(共同起点)起,按相反的走向依次对界标用阿拉伯数字编以序号:2、3……,共同起点处竖立的界标编为1。7.3.1.2双立界桩编号由界标的序号和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1、2组成,如2(1)、2(2),采用下列两种方法:a)双方境内各有一颗界桩时,中方境内的界桩固定为(1)或(2)、对方境内的界桩固定为(2)或b)国界线上有一颗界桩时,按国界线的走向编号,界线先经过的界桩固定为(1),另一颗界桩固定为(2);界线后经过的界桩固定为(2),另一颗界桩固定为(1)。7.3.1.3三立界桩编号由界标的序号和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1、2、3组成,如3(1)、3(2)、3(3),(1)、(2)、(3)按顺时针方向排列,采用下列两种方法:a)国界线上有一颗界桩时,按国界线的走向编号:界线先经过的界桩固定为(1),其他两颗界桩按顺时针依次编为(2)、(3),界线后经过的界桩固定为(3),其他两颗界桩按顺时针依次编为(1)、b)国界线上没有界桩时,一方境内只有一颗界桩,这颗界桩固定为(1),另一方境内的两颗界桩按顺时针依次编为(2)、(3)。7.3.1.4四立界桩编号由界标的序号和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1、2、3、4组成,如3(1)、3(2)、3(3)、3(4),7.3.1.5单立辅助界标以分数表示,分子为该辅助界标所隶属的基本界标的编号,分母为辅助界标的序7.3.1.6双立辅助界桩以分数表示,分子为该辅助界标所隶属的基本界标的编号,分母由辅助界标的序号和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1、2组成,(1)、(2)的编号方法与同号双立界桩相同。7.3.1.7三立辅助界桩以分数表示,分子为该辅助界标所隶属的基本界标的编号,分母由辅助界标的序号和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1、2、3组成,如i·。(1)、(2)、(3)的编号方法与同号三立界桩相同。7.3.1.8辅助界标的编号在界桩桩体上、议定书附图上须正规书写,女不得简化为6/1(1)。7.3.2界标位置选择和竖立要求7.3.2.1界标位置选择要求界标位置一般选择在下列地方:a)国界线走向转折处;b)国界线在实地不易辨认处;c)国界线与道路(公路、铁路等)的相交处;d)国界线经过的山口、山头、高地等地形特征点处;e)界河与内河的汇合(分流)处;f)界河的河床或主航道可能发生变化处;g)水界和陆界相互转换处;h)居民生产活动活跃,人、畜易越界的地段;7.3.2.2界桩竖立要求7.3.2.2.1国界线上界桩的竖立应符合下列要求:a)界桩的中心点与点位的中心点重合;b)转折点上界桩的中心线与国界线转折角的平分线大体垂直。7.3.2.2.2双方境内的界桩的竖立应符合下列要求:a)界河(沟渠)两岸的界桩的中心线与水流(沟底)中心线大体平行;b)转折点两侧的界桩的中心线与国界线转折角的平分线大体垂直。7.3.2.2.3同号多立界桩的竖立应符合下列要求:a)同号多立界标两颗或三颗界桩间应尽量相互通视;b)界桩间的距离视实地地形而定,远近合适;c)界河两岸上的界桩离岸边应有一定距离,保证竖立的界桩不易被河水冲刷;d)同号双立界标两颗界桩的连线与界河水流中心线、航道中心线或沟底(谷底)中心线宜大体垂直;e)同号三立界标三颗界桩间的距离宜大体相等,三颗界桩控制的国界线变换点(水流中心线的相交点或水陆界的转换点,以下同)一般应在三颗界桩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不得偏到三角形外。新设界标主要有下列方法:a)判定法:界标如在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山头、高地、鞍部、河流交汇点、道路相交点等)上,以实地的特征点进行判定。b)点线结合法:界标如在线状地形要素(国界线与河流、沟谷、干河床、道路等线状地形要素相交)上,首先将界标定到线状地形要素上(先定线),然后再利用仪器测定到地形要素的某一点上(后定点)。c)仪器交会法:界标处无明显地物、地貌,但其周围有地物地貌特征点时,采用交会法测定。d)坐标测定法:界标设在荒漠、戈壁、平地上,无明显地物地貌处,先在条约附图或议定书附图上量取其坐标值(取双方量取值的中数),然后在实地放样测定界标位置。e)面积测定法:采用测量、计算面积的办法测定界标的位置。f)断面测量法:界标设在实地不明显、不易判定的分水线上时,采用仪器测定实地的高差,确定出分水线,然后将界标设在分水线上。g)直线确定法:直线上的界标,先确定直线段的起点和终点。当起点和终点通视时,在起点与终点的视线间确定界标的位置。当起点和终点不通视时,采用两种方法确定界标位置:1)选辅助点法:先在直线段起点或终点附近(宜远不宜近)选一辅助点,然后测定起点、终点和辅助点的坐标,计算起点或终点至辅助点的连线与直线段起点、终点间连线的夹角;再在起点或终点处架设仪器,依据其夹角在实地一一测定直线段间的界标位置。该方法适用于地形起伏不大的平地、丘陵地;2)量取坐标法:先测定直线段起点、终点的坐标,然后在边界地形图或议定书附图上展点、连线,在直线上量取拟竖立界标点的图上坐标,再在实地根据图上地形初步判定点位、放样确定。该方法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h)其他方法。更换界标应符合下列要求:a)损坏的界标需在原地更换。更换前,先检查其位置有无变动,在确认位置没有变动后再予以更换。b)更换后界桩的中心点应与原点位一致,其移位差一般不得大于10cm。c)更换后的界桩如不再测高程,其地面高度应与原界桩的地面高度完全一致;如重测高程,则可不考虑原界桩的地面高度。界标位置确定后,应对确定的点位进行检核,确保界标点位准确无误后再竖立界桩。当采用点线结合法和仪器交会法确定了界标位置后,应测定其平面坐标,然后在图上展点,如点位展在议定书附图的红线上,可按其位置竖立界桩;如点位偏离红线,应分析原因,决定是否需要重新确定其位置。当采用直线确定法确定了直线段间的界标的位置后,应测定其坐标,计算界标偏离国界线的距离,偏离值不得大于界标平面坐标测定的中误差。大于中误差时应修定界标的位置,也就是向直线方向移动等于偏离值的距离。偏到双方境内的界桩数量应大体相等,不能明显偏到某一方境内。偏离值按式(1)、式(2)计算。d=SA·sin△a (1)△α=aAc—aAB (2)式中:d——偏离值,单位为米(m),取至0.01m;SAB——直线国界线起点或终点与界桩点间的距离,单位为米(m),取至0.01m;axc——直线国界线起点至终点间的坐标方位角,单位为秒(s),取至0.1s;aAB——直线国界线起点或终点至界桩点的坐标方位角,单位为秒(s),取至0.1s。7.3.2.3.4图上拟设界标点位在实地的调整拟设界标在下列情况下,可在国界线上移动:a)实地地形易受破坏、不易于界桩的长期保存;b)实地地质复杂、不便于界桩竖立施工;c)实地地势低洼、通视条件不好;d)实地不能准确标示国界线的走向;e)实地分布不合理(界标过密或过稀)。7.3.2.3.5原有界标的移位竖立原有界标如离泉、沼泽或河流较近,易造成桩体或基座松动、倾斜,可适当移位竖立。移位后双方划出划入的领土面积相等或使用价值相当,否则应在其他地段予以调整。7.3.3界桩竖立国界线上的单号界桩由一方竖立,双号界桩由另一方竖立,双方境内的界桩由双方各自竖立。界桩竖立后,按规定对界桩和界桩周围的地形进行照相和摄像工作。7.3.4界标测量7.3.4.1双方各自完成本方竖立的界标坐标和高程的测定工作或双方商定测定界标坐标和高程的分工。7.3.4.2界标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a)界标测量以双方联测的大地控制网点作为起始点;b)界标测量按照CH/T3006中像片控制点的方法施测,实地无法到达的可在图上量测;c)计算出界标的坐标和高程后,应在边界地形图(议定书附图)上展点,检查其精度,如图上位置与实地位置不符或有高曲矛盾,要分析原因,予以解决;d)双方应相互检查界标测定成果,检测数量不少于对方测定界标总数的5%,检测成果较差不能大于界标测量中误差。7.3.5测定同号多立界桩至国界线和国界线变换点的距离双立界桩至国界线的距离规定为两颗界桩间的连线与国界线的交点分别至两颗界桩的水平距离;三立界桩至国界线的距离规定为一方境内的界桩和另一方境内的界桩间的连线与国界线的交点分别至双方境内界桩的水平距离。其主要按下列方法测定:a)同号多立界桩至国界线的距离一般应在实地测定。当实地无法测定时,也可在边界地形图(议定书附图)上量取,精确至0.01m。两颗界桩至国界线的距离之和应与两颗界桩间的距离相等;b)三立界桩至国界线变换点的距离一般应在实地测定。当实地无法测定时,也可在边界地形图(议定书附图)上量取变换点的坐标(精确至图上0.1mm),然后反算出至三颗界桩的距离;c)获取三颗界桩至国界线变换点的距离后,要采用作图法检查三个距离的准确性:三条直线是否相交于一点,国界线变换点与国界线、三颗界桩的相关位置是否正确。界标登记表参见附录A,其填写应符合下列要求:a)每颗界桩填写一张登记表;b)位于两个投影带重叠地带的界标,每个投影带的成果分别填写一张登记表;d)界桩材质栏按界桩的实际材质填写;e)原编号栏填写勘界或上一次联检时的界标编号(联检时更换和增设的界标没有统一编号时,该栏目可以省略);f)界桩序号栏同号多立界标应填写各界桩的序号,单立界标不需填写;g)界桩测定略图栏绘出国界线、已知点、界桩(同号多立界标的每颗界桩)的符号,已知点的符号绘在所属国境内:国界线用实线,其他线用虚线;注出界桩的编号和已知点的编号(或名称)及h)界标位置栏单立界标填写实地的位置,双立、三立界标填写在界线上或在某方境内、位于河岸位置、各界桩至国界线的距离,三立界标还应叙述各界桩至国界线变换点的距离;i)界桩间的坐标方位角及其距离栏填写一界桩到另一相邻界桩的坐标方位角和距离,按从小号界桩到大号界桩的顺序依次描述;用直角坐标栏中坐标值计算;j)两个相邻界桩分别位于两个6度投影带时,计算两界桩间的坐标方位角和距离,一律采用两界桩在西边一带的数值进行计算。7.3.6.2界标坐标和高程一览表界标坐标和高程一览表参见附录B,其填写应符合下列要求:a)按界标编号顺序由小号到大号每颗界桩填写一行;b)两个相邻界标分别位于两个投影分带处时,可以分别填写两个投影带的成果,也可以只填写一个投影带的成果;至相邻界标的坐标方位角和距离一律采用两界标在西边一带的数值进行计算;c)坐标方位角栏和界桩间的距离栏:填写至前、后界桩的坐标方位角、界桩编号和距离,也可只填写至前一个(大号)界桩的坐标方位角、界桩编号和距离;d)所在图幅及相对于国界线的位置栏:填写界桩所在的图幅编号及在国界线上或中方境内或外方境内;e)界桩至国界线距离栏:填写双立、三立界桩至国界线的距离,双立界桩填写两颗界桩沿连线方向分别至国界线的距离,三立界桩只填写各界桩至国界线变换点的距离,不填写两颗界桩沿连线方向分别至国界线的距离。7.3.6.3界标坐标和高程检测成果表界标坐标和高程检测成果表参见附录C,其填写应符合下列要求:a)每颗界桩填写一行;b)原测成果栏填写承担测量任务一方的测量值,纵坐标、横坐标、高程分三行填写;c)检测成果栏填写检测一方的测量值,纵坐标、横坐标、高程分三行填写;d)较差栏中纵坐标、横坐标、高程的较差分三行填写,较差只填写绝对值,不加正负号;e)检测合格成果的检测结论栏填写“采用原测成果”,检测超限成果的检测结论栏填写“重测”或7.4地图修测和标绘7.4.1地图修测地理名称调查和标注应符合下列要求:a)野外作业前,将地图上的地名与边界条约、边界补充条约及其附图、勘界与联检议定书中的地名、我方内部出版的地图上的地名和标准地名录进行对照检查,以确定需实地调查核实的地名。b)地图上的地名(两种文字)均应在实地调查核实,地名注记要标准、规范,名称有误时,应予以纠正。c)双方各自调查核实本方境内的地理名称,并译成另一方的文字。d)国界线上的地理要素,只一方有名称时,另一方可译成本国文字,也可命以新的名称;当双方名称不一致时,分别在各自境内注出。同时用中文、外文或分别用中文和外文填写打印《国界线上同一地理要素不同名称译名表》参见附录D,以便在议定书附图上注出。e)跨界的河流、沟谷、山脉等同一地理要素的名称,双方名称一致或不一致时,均应分别在各自境内注出。记点。g)地理名称采用音译、意译或按双方商定原则翻译三种方式,尽量与标准地名译法和用字一致。h)地图上新增、改注、消失的地名,同时用中文、外文或分别用中文和外文填写打印《地理名称变更表》(参见附录E)。图上位置栏填写地名所指处的直角坐标(精确至0.1km)或经纬度(精确至1'),当河流、山脉、山岭名称较长时,应分别注记上述地名起止处的直角坐标或经纬度;原名栏填写地图上的名称,图上没有名称的不填写;名称类别栏填写该地名的类别:居民地、河流、存在下列情况时,均应进行地图修测。a)地图上的地形要素有错漏或变更时应以实地为准予以修改;b)地图上国界线及其两侧的地形要素与实地的地形要素不一致,以致影响到国界线走向的判定,应对其作相应的修改;c)新增、修改的一般地形要素的限差为图上0.5mm,个别地形要素最大限差不超过图图上无法依比例尺绘出符号的同号多立界标、单立界标和国界线上离界标较近的转折点、独立地物、已知控制点等以及特殊需要,需室内制作或实地测制大比例尺示意图;示意图的比例尺根据界桩间及界标与转折点、独立地物、已知控制点的距离而定。地图上应标绘下列内容:a)根据野外作业成果,在图上展绘界桩点,并注记其编号和高程;b)标绘国界线;e)判注国界线方向变化大的转折点的高程;f)说明注记;g)在图边说明图内增加和修改的内容;h)不同比例尺图幅重叠的地段,两种比例尺图幅均要标绘相关要素。地图标绘应符合下列要求:a)界标以实测的坐标进行展绘,各界桩符号间应留有0.2mm的间隙,界标符号不能准确绘出时,可移位表示,移位后界桩间的相关位置不得改变;b)国界线走向应准确无误,国界线位置应与相应的地物、地貌要素相吻合;c)图上地形要素发生变动时,均应在图边用黑色加注说明;d)按照双方商定的图式符号进行绘制;e)两种文字的字体、字级、字列按双方商定的图式规定,参照地图上的名称注记;f)双方标绘的两种文版的地图必须完全一致。7.4.4界标位置略图绘制界标、界桩的位置略图绘制应符合下列要求:a)在略图上绘出相邻界标及同号多立界标的各界桩,图廓外相邻界桩在距图廓10.0mm处绘出;b)相邻界桩间的连线用粗为0.15mm的直实线绘出,并用箭头标明坐标方位角的方向,该连线在图廓外用长为2.0mm、粗为0.15mm、间距为0.5mm的虚线绘出,连线的上方标注坐标方位角,连线的下方标注两颗界桩各自至国界线的距离或两颗界桩间的距离;c)三立界桩应用粗为0.1mm的直实线标出三颗界桩至国界线变换点的连线,连线下方标注各界桩至国界线变换点的距离。略图的尺寸、界桩与国界线的相关位置及相邻界标的位置略图等应符合下列要求:a)略图的尺寸为10cm×10cm,在略图南图廓中部下方用黑色阿拉伯数字注出略图的比例尺;GB/T3576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