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世界教案_第1页
海底世界教案_第2页
海底世界教案_第3页
海底世界教案_第4页
海底世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底世界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底世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海底世界教案1活动目标:1、欣赏徐悲鸿用灰、浓、焦墨色和线条画出的奔马,感受奔马的气势和力度。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有关马的资料,培养幼儿细心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能创编故事。3、激发幼儿对美的整体感受,学习用体态、动作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并初步尝试用不同墨色表现马的形态。活动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马的图片、图书及其他2、录像带《群马奔腾》3、徐悲鸿图片《奔马》4、毛笔、宣纸、墨、水等活动过程:一:认识马,丰富知识。1、看录像《群马奔腾》,激发兴趣提问:①你们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这些马是什么样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马的外形特征,帮助幼儿初步了解马的具体结构)2、设置悬念,引起幼儿思考①你们知道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千里识途的马吗?人们为什么这样叫马呢?②你们知道吗,为什么马是善奔快跑的呢?③你还在哪里看见过马?它是什么样的?二: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培养审美情趣。1、组织幼儿将收集到的马的信息、知识进行交流(图片、图书等)2、提问:你喜欢马吗?为什么?(不仅小朋友喜欢马,有一位叫徐悲鸿的先生也爱马,他不但喜欢观察马,还喜欢画马。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讲讲他的故事)3、以故事的形式简述徐悲鸿先生爱马,观察马,画马的故事4、出示作品:《奔马》(1)提问:①画面上的马在干什么?②从什么地方看出马在奔跑呢(注意观察马的身体动作)③你觉得这匹马的体魄怎样?你是怎么看出来的?④这匹狂奔的马心情会是怎样呢?(引出激昂、奔放等心情)⑤如果你是这匹狂奔的马,在大草原上奔驰,你的心情会是怎样呢?(2)创编故事:你能不能给这幅画编一个好听的`故事呢?(3)配上《群马奔腾》音乐,整体感受作品的气势和力度。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画家徐悲鸿的《奔马》,这是一只非常欢快,自由奔放的马儿,他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勇敢精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把马儿始终作为人才的象征。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学学马儿在草原上欢快、自由的奔跑呢?5、放录像,幼儿欢快的随乐表现奔马的激昂情绪。三:示范展示1、提问:①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好看吗?你喜欢吗?你觉得马的什么地方你最喜欢?为什么?(注意观察用灰墨画的身体,浓墨点的五官,焦墨扫的马尾)②你们知道,徐悲鸿先生用什么样的笔墨来画马的吗?为什么能使我们感到马的气势和力度呢?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用大块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3、教师小结:徐悲鸿先行画马时很认真,他翻来履去地画马,熟悉马的结构,肌肉,他运用中西方绘画技巧结合,大块的灰墨摆出马的体态,刚柔并济的几笔写出四肢的主要肌骨,浓墨点五官,焦墨扫马尾。徐悲鸿先生画的马很自然,很生动,就像活的一样,非常有气势和力度。4、幼儿自由作画5、作品展览儿童自由分析绘画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幼儿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海底世界教案2活动目标:初步感受“抽象画”的艺术风格,培养幼儿大胆的表达对作品的认识和感觉。内容:欣赏米罗的作品《红太阳吞噬蜘蛛》准备:实物投影仪。米罗的画《红太阳吞噬蜘蛛》。蜘蛛模型。字卡。活动室布置抽象派风格的作品若干,及大班幼儿的抽象画作品。美工区为幼儿准备各种工具与材料,工幼儿创作。过程:一、引题。老师和小朋友一样不但喜欢画画,还喜欢看画,我发现了一张有趣的画,今天拿来和小朋友一起欣赏。二、实物投影,出示米罗的画《红太阳吞噬蜘蛛》,引导幼儿欣赏。1、幼儿自由观察,大胆讲述。你从画中看到了什么?试着给画起个名字。(尽量鼓励幼儿从形状,颜色等方面,描述出自己从画中看到的东西,对能力弱的孩子可让他指出。)2、向幼儿介绍这幅画的名称与作者及抽象派作品的风格特征。画这幅画的作者,名字叫米罗是一位世界有名的大画家,他也动脑筋给他这幅画起了个名字,叫《红太阳吞噬蜘蛛》。世界上有很多画家,有的画家画的画很逼真,画上的鱼、鸟、人等就象真的一样,有的画家就不愿意画真的东西,他们只是画一些颜色、形状、线条等来表达他的想法,这样的画叫“抽象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幅画就叫抽象画,它没有具体的东西,刚才小朋友说的都是大家动脑筋想出来的。3、引导幼儿从画面造型上欣赏,感受作品夸张、变形的手法。从画中什么地方能感觉到有红太阳?红太阳藏在哪里?和我们画的太阳一样吗?从画中什么地方能感觉到有蜘蛛?蜘蛛藏在哪里?和我们见到的蜘蛛一样吗?(作品与蜘蛛模型比较)小结:这种作画手法叫夸张,变形。画家把红太阳和蜘蛛夸张、变形后有什么感觉?4、从作品内容上欣赏,体验画家丰富的想象力。解释“吞噬”的含义,咬碎后咽下去。幼儿吃饼干理解词语。画中什么地方能感觉到红太阳在吞噬蜘蛛?我们现实中看到的红太阳是什么样子的?红太阳真能吞噬蜘蛛吗?(画家的想法好奇特)5、从作品色彩上欣赏体验作品鲜艳而神秘的感觉。画家画这幅画用了什么颜色?感觉怎样?底色绿色与红色在一起有什么感觉?(对比色很鲜艳)当看到一个黑忽忽的东西后有什么感觉?6、扩展幼儿思维,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画家为什么要让红太阳吞噬蜘蛛?当你看到红太阳时你还会想到什么?三、幼儿随意欣赏活动室布置的抽象风格的画。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大胆讲述,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互相讲述作品内容。四、活动延伸:愿意创作的幼儿可到美工区自选材料创作。附:米罗,西班牙画家(1893—1983),在超现实主义的两大派系中,属于抽象和无意识派大师。米罗的绘画以帕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和梦的学说为理论依据,采用幽默态度在作品中创造离奇的形象。他的画带有神秘、怪诞的色彩,具有意象丰富和新颖独特的特点。他的作品从无与论的复杂性到极有魅力的单纯性,从微观到宏观,从西方传统到东方精神,从经验世界到超越世界,从原则性到现代感,他的油画技法变化多端,为人类贡献了一个新奇而自由的世界。海底世界教案3活动目标:1、通过欣赏名画,感受作品中冷暖对比色的运用和直线、曲线的动静对比。2、通过欣赏画家的画,了解画家的个性和特色。活动准备:欣赏用的名画。《红色中的和谐》是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在这里,画家以一块高纯度的红色平面,限定了整个房间内的空间。他把室内三度空间的物象,全都描绘在这块二度空间的红色平面上。他把蓝色的纹样分布在桌布和墙面上,从而在这红色平面上清楚地将那水平的面和垂直的面区分开来。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形态的表现上采取一种图形类比的方法。我们在画上看见,窗外的屋顶,与那把椅子形状相类似;花园里树木弯曲的枝丫,与桌面和墙壁上鹿角形花纹相呼应;而桌布上的花梗与女佣的头发,则用的是同一种简略的线条。活动过程:一、感知与讲述出示名画——《红色中的和谐》并提问。1、这张纸上画了些什么?(有人站在桌边,桌上有花瓶,桌旁有椅子,很好看的墙纸……)2、这张画画的是什么地方?(家,从打开的窗户还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3、这张画画了室内和室外两个地方,室内有那些东西?室外有哪些东西?(室内:人、桌、桌上有花瓶和水果,桌旁有椅子,很好看的墙纸。室外:粉红色的房子、树和草地、天空、花朵。)二、分析与解释1、这张画中什么颜色最多?(红色)哪些地方是红色的?(桌布、墙布)2、用了很多红色,给你什么感觉?(很暖和、烫、热闹、喜洋洋的……)3、如果画中全用红色是否好看?(不好看)那么画画的人除了用红色还用了什么颜色?(蓝色)因为红色和蓝色给人不同的感觉,我们称它们为对比色,画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色?(窗外——冷色,室内——暖色;人的衣服——冷色,人的身后——暖色;墙布的花纹——冷色,墙布的底色——暖色)4、画中哪些地方用直线?哪些地方用曲线?(桌、椅、窗框用直线,花纹、窗外的树、人、花瓶用曲线)看曲线和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直线——硬邦邦的,像树干一样,不动的……曲线——像蛇在扭,有翻跟头的感觉,像在动……)三、启发与讨论1、这张画画的是一个漂亮的家。我们小朋友自己的家漂亮吗?(很漂亮、很美丽、很好看)2、你觉得自己家最漂亮的是什么?(玻璃柜——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玩具、酒瓶;床——上面铺着好看的床罩;钢琴——套着漂亮的琴套,琴上放着花瓶、长毛绒玩具……)3、以后你们也来学画一张画,把自己家里最漂亮的地方画出来。4、通过欣赏了画家的画,我们发现这位画家的画有哪写特点呢?(颜色很漂亮,色彩对比很强烈,画的东西都很夸张)我们再来欣赏马蒂斯的另外一张画《红色的画室》。海底世界教案4活动生成我所在幼儿园实施的“渗透式领域课程”中,美术教育教学内容里,名画欣赏占有很重要的比例,《盲女》就是其中的欣赏内容之一。此画是英国画家约翰·埃弗雷特·密莱(1829—1896)所作。这是一幅表现乡村现实生活的油画。密莱运用古典画法,一丝不苟地刻画出一对流浪儿在雨过天晴后的神态:盲女聆听着小伙伴对大自然的描述。我所带班级中的孩子,以前美术活动中名画欣赏接触不多,而且作为老师的我,这方面的知识也有限。名画欣赏应该从哪一点入手?如何让幼儿感受名画的独特魅力?目标又怎样定位及落实?这些都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希望借此次欣赏活动,探讨如何引导孩子欣赏名画?达到怎样的教学目的?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活动,提升孩子和老师对名画的鉴赏能力,帮助孩子和老师提高审美能力。活动目标1、欣赏名画《盲女》,领会画面中所呈现的自然风光之美,体验盲女用心去感受的沉静的自然之美。2、在由音乐与环境烘托出的艺术氛围中用心去想象、感受作品的经历与人物的{情感。3、能对盲女的境遇产生同情,愿意给予生活中的盲人关心与帮助。活动准备1、柔美的音乐一段——班得瑞的《迷雾森林》,眼罩人手一份。2、操作纸,各色彩纸,剪刀,胶水。3、教学图片:《盲女》4、幼儿戴着眼罩做一些日常活动,感受盲人的生活。活动过程一、幼儿用眼罩蒙住眼睛,体验黑暗中的感受。师:眼睛看不见,会有什么不方便?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放班得瑞的音乐《迷雾森林》。幼儿听音乐,用心感受大自然发出的美妙声音,体验只用耳朵去聆听的那一份宁静。师:你听到了什么?这音乐带你到一个什么地方?(分析:让幼儿亲自体验看不见感受,用心体验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带幼儿进入浓浓的艺术氛固之中。)二、出示《盲女》图,师幼一起欣赏。1、启发幼儿观察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地上有什么?远处有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2、与幼儿讨论画面中人物的关系。师:画面上的人是谁?她们两个坐在这里干什么?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3、帮助幼儿观察人物的'表情,用心体验盲女的感受。师:看看她们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呢?盲人姐姐能感受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吗?从哪里看出来的?你对这幅画有什么感受?4、与幼儿一起感受整幅画面的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师:请你告诉盲人姐姐,在她的周围都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是什么颜色的?5、鼓励幼儿给画面起名字。师:你喜欢这幅画面吗?请你为它个名字。(老师和幼儿一起观察画面内容,体会画面所表达的意境,理解画面所反映的内涵。老师和孩子一样是观察者、聆听者、学习者,共同理解和体验画面带给人的心灵感受。通过给画取名字,促使孩子对整幅画面有个全面的概括,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三、引导幼儿用心去想象、感受作品的意境与人物的情感。1、师:请你来学学画面上的盲人姐姐,用耳朵聆听大自然发出的声音,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2、请幼儿带上眼罩,听着音乐,静静地听老师讲述画面中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作品的意境和人物感情。师:亲爱的盲姑娘,轻轻地来到这里,用你的手去摸一摸,你感觉到柔软的小草了吗?用你的鼻子去闻一闻,你闻到清新的空气了吗?你闻到花香了吗?用你的耳朵去听一听,你听到小鸟的歌唱了吗?你听到牛羊在草地上奔跑的声音了吗?你听到……还有,我要告诉你,天空很蓝,蓝蓝的天空下还有一道明亮耀眼的彩虹,柔嫩湿润的青草在微风吹动下闪着灿烂的阳光,盲姑娘仰起的脸上发出红润的光,她是那样的平静,……(老师可以根据当时幼儿的回答自由创编)。(分析:让幼儿学做盲人姐姐听老师的描述,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画面的内涵,对画面有一个整体的理解,充分感受画面的优美意境。天籁般的音乐、轻柔的语调、优美的词语表达、浓浓的艺术氛围……这些对孩子和老师无疑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四、创设游戏《穿过树林》,激发幼儿给予“盲人”帮助和关心的愿望。1、师幼商量创设树林场景(用小椅子摆成树木丛林)。2、幼儿自由两两结伴,帮助“盲人”同伴穿过树林。3、自由结伴的幼儿交换角色各穿过树林一次。4、游戏过程中,音乐始终围绕画面呈现,老师去聆听孩子在帮助“盲人”穿过森林时低声的提示语。(例如:“小心。这里有小河!”“注意,别踩着小花!”等等。)(分析: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永远不变的主旋律,更是孩子喜爱的学习形式。美术欣赏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孩子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但这次活动,通过对名画的理解和欣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关心、爱护、帮助残疾人的美好情感。活动中的“穿过树林”游戏,从画面走向“生活”,从抽象到具体,又以孩子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出现,使幼儿知道生活中应该主动关心盲人,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活动延伸1、鼓励幼儿自由选择操作材料,用心去创作一幅自然美景。2、在晴朗的日子里组织幼儿去安静又美丽的自然界中写生。活动后反思可取之处1、精心选择的乐曲增加了本次欣赏活动的艺术氛围。我精心选择了班得瑞优美宁静的乐曲《迷雾森林》。一开始,孩子们蒙着眼睛,轻柔优美的音乐似乎把他们带入了神秘的森林里,那里有花有草,有潺潺流水,有唧唧鸟鸣,孩子们只用耳朵去静静倾听,细细感受。这样的艺术氛围,为第二步骤的名画欣赏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活动的主要部分——欣赏部分和活动的结束部分——游戏部分,这段优美纯静的音乐都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艺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的想象似一只只随风起舞的风筝,自由飞舞,充分体会、理解、感受这幅名画。2、游戏在欣赏活动中灵活运用。整个活动,有幼儿蒙眼睛的体验,有开放式地探讨画面,有梦幻般的叙述,有体验盲人活动的游戏……游戏在活动中的灵活运用,使得感受作品变为真实的生活体验,跳出了单纯为了欣赏而欣赏的模式。不足之处1、作为艺术活动,太注重了艺术氛围的创设,而忽略了对孩子语言的引导。孩子由于年龄小,语言不连贯,常使用单个的词,或者非常简短的句子。在孩子欣赏、叙述画面的时候,注重了使用优美的词句,忽略了语言表达的完整性,这是要特别改进的地方。应该将语言和其他各领域目标恰当地渗透进来。2、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对游戏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例如,画家突出的是姐妹俩的流浪生活和周围美丽景色的对比,突出盲女向往光明的平和心态,让人们对盲姑娘产生深切的同情。但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孩子似乎觉得蒙着眼睛做盲人很好玩,带着好玩的心态去体验,没有真正感受到盲人的无奈心情。这是本次活动的遗憾之处。海底世界教案5一、内容与要求:1、感受三拍子乐曲柔美、悠扬的旋律。2、尝试用动作大胆表现乐曲中的情景。二、活动准备:1、“小白船”课件。三、教学内容:1、欣赏感受,理解歌曲:1)感受乐曲旋律T:“前天我们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乘坐了轮渡船,小朋友觉得开心吗?那么你乘渡轮时你有些什么感觉呢?今天,郭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去乘一艘非常特别的船。现在请小朋友们轻轻闭上眼睛,一起去感受一下。”T:“听完这段音乐你们感觉怎样?”2)引导幼儿关注乐曲的节奏(强弱弱)T:“哪个小朋友听出来,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你怎么听出来的?”3)再次欣赏音乐T:“小朋友都说得非常好。老师也觉得这段音乐轻轻的,柔柔的非常好听。那么你们想再乘坐一次吗?那么这次可要听仔细哦,看看你听到了什么?它好象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T:“现在我请小朋友来说说你都听到了些什么?”(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简单的内容,并且请个别幼儿上来表现一下)4)利用多媒体欣赏音乐,理解歌词。T:“小朋友们都听得非常仔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和你们听到的是一样的.?(播放多媒体,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2、用语言、动作表现歌曲:1)集体表演:T:“现在郭老师请小朋友们一起到小白船上来,我们一边听跟着小白船来做动作。星空中的小白船是很美的,所以我要看看哪位小朋友表演的最最好?”2)个别幼儿表演:3)再次集体表演:提醒幼儿注意表情,动作节奏等。3、结束:T:“小白船越飘越远,飘向西天了,它呀要休息了。让我们也休息一会吧?”四、反思:1、音乐欣赏《小白船》是中班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其中理解歌词、激发幼儿欣赏兴趣、感受乐曲风格等,是主要的教学任务。通过这样一节音乐活动,我觉得我更多的看到了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我觉得他们每个人都是很棒的,他们都愿意大胆的表现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由于幼儿受其知识水平的制约,一般须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才能感受乐曲旋律的特点。2、由于这首歌中描绘的情景不是幼儿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也无法让幼儿体验,因此,理解歌词成了这一教学活动的关键点、难点。措施:根据幼儿喜好鲜艳动态画面的特点,我们决定借助多媒体图像功能,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因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能吸引幼儿注意,也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便于幼儿掌握和理解歌词内容。海底世界教案6活动目标:1、欣赏乐曲《西风的话》,感受其优美抒情的旋律,提高对音乐欣赏活动的兴趣。2、按乐句摆放秋天的丰收果实,以增强乐句感。3、在“拾落叶”游戏中,与同伴友好交往,抒发音乐的优美意境。活动准备:1、组织幼儿秋游,丰富对秋季特征的认识。2、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布置一张丰收桌。3、每人准备一件有关秋天的作品或实物。活动过程:一、复习歌曲《手指游戏歌》。二、欣赏乐曲《西风的话》。1、启发幼儿回忆秋游的情景,边听音乐边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2、教师与幼儿随音乐两拍一下地拍手,并讨论乐曲地性质。3、教师随乐曲画波浪线,帮助幼儿感受乐曲地四个乐句及抒情柔美的性质。4、幼儿举起右手食指,随音乐空指教师画的线条,体会音乐的性质与乐句特点。5、教师与幼儿边听音乐,边在每句音乐的最后一小节做一个身体动作,如拍手、排肩等。6、边听音乐,边在老师的暗示下,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形式,按乐句把自己的作品或实物送往丰收桌,并在每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准确的放在桌子上。7、按乐句做动作。三、游戏《拾落叶》。重复游戏时,可交换角色进行。《西风的话》借“西风”之口,简练而生动地描写了一年来节令景物的变化,点出了初秋的特征,饶有情趣。在引导幼儿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我把无形的.音高转换成有形的线条,让幼儿切身感受到音符的存在。我根据音符的高低、旋律的走向,划出一条条高低清晰的旋律线,在此基础上,我又趁热打铁用拳头表示力度“强”,用手掌表示力度“弱”,这样在划旋律线的同时,加入了力度处理,解决了力度变化的难点,让幼儿用简单形象的线条,增强了对乐句的理解。海底世界教案7“六一”时我们班级开展了“花香画语”艺术展,展出了孩子的绘画作品及插花作品。展出后,幼儿园里立刻沸腾了起来,家长、老师们为孩子们超乎寻常的想象而惊叹:这么美的画出自一群5、6岁的孩子手中!是的,我们也欣喜地感受到了从我们开展班级主题《亲近艺术大师》,让孩子进行名画欣赏后收到的效果!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许多……主题的生成名画欣赏作为欣赏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仍是当今幼儿园教育中的“死角”,一直未被深入挖掘。虽然《纲要》中有提出,但是真正将名画欣赏作为一条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艺术的熏陶在目前还是少之又少。许多老师认为名画与幼儿欣赏能力水平相差甚远,孩子不理解,无法取得共鸣,也有的认为最棘手的是如何选材……其实,关键是缺乏指导的方法。由此造成名画欣赏活动逐渐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销声匿迹。我们在选择《亲近艺术大师》这一主题活动时也曾经有不少的疑惑:开展名画欣赏是否适合中班幼儿特点?这一主题定位在哪?应如何开展?它的意义又如何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中班下学期开展了一系列的名画欣赏活动,我们的主题活动《亲近艺术大师》目的是让孩子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幼儿对艺术和艺术世界的基本感觉,开拓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周围美好事物和艺术作品表现出直觉的喜爱;能够掌握简单的艺术术语,有叙述和谈论作品的能力;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挖掘幼儿潜在的创造力。主题的实施:认识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1、认识印象派画家凡高及其代表作《向日葵》、《星月夜》。2、认识印象派画家修拉及其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天》、《安尔涅浴场》。3、认识立体派画家毕加索及其代表作《梦》、《三个音乐家》、《哭泣的女人》、《镜前的少女》、《格尔尼卡》。4、认识抽象派画家米罗及其代表作《绘画》、《托儿所的装饰画》。5、认识蒙德里安及其代表作《红黄蓝构成》。:临摹画家风格。临摹创作:《向日葵》、凡高《星月夜》、凡高《麦田上的群鸦》、达·芬奇《蒙娜丽莎》、毕加索《抱鸽子的孩子》、毕加索《梦》、《三个音乐家》、修拉《大碗岛的星期天》、蒙德里安《红黄蓝构成》。:创作出自己的作品。静物水粉写生《盆栽与水果》、水粉色彩练习《我的第一幅作品》、水粉《我的星期天》。:制作画家知识剪报。搜集各种关于画家凡高、修拉、毕加索米罗、蒙德里安、达·芬奇的资料,将文字、图片和自己的话、作品剪贴成成一张报纸。前期准备布置与主题相联系的主墙饰,使幼儿能置身于美的环境,感受艺术的熏陶。与孩子、家长共同搜集打印有关凡高、修拉、米罗、毕加索、蒙得里安等画家的详细介绍及画家的画像。搜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画家代表作并彩喷成大图片。在班级里布置“班级情报站”,方便与家长交流主题的开展工作。在班级中布置“艺术博物馆”、“艺术创作馆”两个区域,展出画家图片及幼儿临摹、创作的作品。在图书角中投放美术欣赏书籍,让幼儿平时可以欣赏、阅读。家长工作这个主题开展以来,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将家长作为主题实施的一部分。在班级中布置了版块“班级情报站”,其中包括关于最近认识的画家的介绍、代表作等制作成的剪报、孩子的优秀作品等。使每个家长能了解我们主题的内容,开展的程度,孩子学习的情况,才能更好地配合我们主题开展的工作。我们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如:有的家长帮我们搜集了许多有关的画家的资料、图片,并打印,有的熟悉电脑的家长,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美术欣赏的网站,有的家长帮助我们进行彩喷图片等。活动剪影剪影一:咦?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在讨论着什么?原来,他们在玩游戏“知识竞赛”呢!有的小朋友在主持人,有的小朋友当选手,还有的小朋友当评委和观众,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把自己从主题里学到的有关画家的知识来个竞赛,可有趣了!剪影二:看,大家屏住呼吸在研究什么?常识活动中,大家在一起玩着“三原色”变色的游戏,瞧!他们一个个像小魔术师,一会儿有的小朋友将红色和蓝色变成了紫色,有的小朋友将蓝色和黄色变成了绿色,有的小朋友将红和黄色变成了橙色……他们完全陶醉在了色彩的世界里了!剪影三:今天,我们的小朋友可当了回小小设计师了,大家模仿蒙德里安的绘画风格,设计着未来的幼儿园,设计着服装。他们个个聚精会神,一点儿也没留意五彩的颜料弄花了他们的小脸……剪影四:我们小朋友正在布置着班级的第二届艺术展呢,上面摆着的似乎是大师们所画的《梦》、《向日葵》、《大碗岛的星期天》、《麦田上的群鸦》、《星月夜》、《三个音乐家》……仔细一看!画笔中又带着几许稚嫩的童真,原来,是我们小朋友的作品呀!这个展览中,每个小朋友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临摹,可个个画得都是惟妙惟肖的呢!剪影五:孩子们围着一些画热烈地讨论着什么?乍一看,以为是一群专家在鉴定着这些画呢,原来,是我们的小专家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讨论着这些他们还没欣赏过的画,有的小朋友说:“我猜,这肯定是凡高爷爷画的,他喜欢用这种一截一截的弧形线条来画画!”“我看这幅肯定是修拉爷爷的,看!这不是点彩派的风格嘛!”“这幅应该是我喜欢的毕加索画的,因为很多东西都是用几何形状来构成的!”……活动意义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们欣喜地发现名画欣赏活动在建构幼儿审美心理结构方面不失为一剂良方,其可行性和独特性得到了验证、肯定,其积极意义在于:1、开展名画欣赏活动能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从幼儿未来发展的需要看,大多数幼儿都不会成为艺术家。但他们的生活与艺术有关联。艺术与生活日益紧密,在幼儿未来的生活中,接触谈论艺术将是不可避免的。美术欣赏有利于开阔幼儿视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对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有促进作用,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因此,我们首先看重的是孩子的体验、感受,而不是想要“一步登天”地收到成效。开展了《亲近艺术大师》后,孩子先后接触了:印象派画家凡高、修拉;抽象派画家米罗;立体派画家毕加索等代表作。孩子们有了自己喜欢的画家。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看法高谈阔论,如:“我觉得凡高画的树象一团火一样,特别好看!”“修拉画的最好看了,有些小点点使每样东西都像真的一样!”“米罗的画也好看画上好象是怪兽,很奇怪,但是很好看!”……一幅看似简单的画,他们也能根据自己的见解说出很多来,如欣赏米罗的作品时,雅琳想到了:“有个人看见了彩虹,泥土、星星、太阳,他就很想飞上天,可是他们没有长翅膀。”君毅:“一天,有个人来拔萝卜,还带个烟斗出来抽,一走几步,灰尘都飞起来了,过了一会,灰尘不见了太阳出来了,他就把萝卜拔起来了。”2、开展名画欣赏活动能培养幼儿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一则故事中说到,一位农民种了一颗葫芦树,其宝贝至极。但是,农民只想着多浇水,赶快收获葫芦,却没注重如何让葫芦长得好。葫芦却因长年没有施肥、除虫奄奄一息。一位好心人告诉农民:“你的葫芦叶子长虫了。”农民挥手笑道:“叶子长虫何妨?我要的是葫芦又不是叶子!”好心人只好摇头叹息离去了。结果,到了别人收获葫芦的时候,农民的葫芦却一个也没长出来。这时他后悔莫及。这则故事中看到,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后果。而培育幼儿的审美观就跟培育一株葫芦是有相似之处的。如果你急于求成,那便会一无所获。就像我们班级开展的主题《亲近艺术大师》,如果我们一心只想要让孩子的绘画水平具有大师风范,而不注重欣赏,不让孩子了解画中所包含的意义,那收到的效果将令我们失望。幼儿的审美感知的特点以直觉行动为主,具有直觉性、整体性和同一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幼儿的直觉感知比成人强,他们不受理性的干扰,和艺术家有着相似的感觉。他们共同追寻自己的感觉。为此在名画欣赏活动老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画的内容,画家的用意,而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用直觉去感知。如欣赏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出示画后,我首先问孩子:你觉得画里画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说了很多———瑞琪说:“毕加索的《三乐师》这一幅画中,我看见一个乐师在拉大提琴,第二个乐师在吹笙,第三个乐师在唱歌。他们笑笑的,打扮的酷酷的。一个穿白色的衣服,一个穿格子的衣服,还有一个穿棕色的衣服。有一个乐师还留着大胡子。头上的头发还一竖一竖的,象牙签一样。整副画看起来绿彤彤的。后面的墙壁没有窗户,上面的灯亮亮的,应该是晚上的时间,他们不爱睡觉,就爱唱这些快乐的曲谱。”鸿彬:“第一个音乐家长着长长的头发,圆圆的脸,显得一本正经。他是拉小提琴的,你看他拉得多带劲呀!大家都全神贯注的听。第二个音乐家长得很帅,高高的`鼻子,大大眼睛,唱起歌来声音洪亮悦耳动听,我也喜欢听。第三个音乐家是吹喇叭的,他的喇叭声引来了树上的小鸟,小鸟好象在说:‘叔叔吹得太棒了,我们很喜欢。’我听了三个叔叔的音乐,我好羡慕他们,我决心长大以后也要成为一个音乐家,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雅琳:“今天,我看了一幅画,是毕加索的《三个音乐家》画里用了许多颜色,有咖啡色、红色、金黄色、棕色、黑色等,组成了许多图案,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远远看去就象一个人在拉小提琴,一个人在弹钢琴,还有一个在吹萨克斯,他们就象在演出一样,那么的用心,那么的专注,可见画家的观察力是多吗的强,才能把他们表现得栩栩如生。”3、开展名画欣赏活动能提高幼儿的审美理解力。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我们有这样的一个体会,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一开始就喜欢欣赏名画,懂得如何欣赏,期间有一个情感的改变过程:从不懂得欣赏方法也不爱看名画——————喜欢看、但缺少方法———————喜爱欣赏活动、具有初步的理解能力。从中可以看出幼儿情感激发依赖于幼儿审美理解能力,而理解力的提高进一步激发幼儿愉悦审美情感。幼儿审美情感还有赖于名画的内容和欣赏活动的组织形式,富有生命力的,适合幼儿年龄阶段,和生活较为贴近的内容及有趣的活动形式都能给幼儿带来新奇和愉悦。如《格尔尼卡》,画面由黑、白、灰三色来画成。这是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中画家用一些几何形人物,广用线条,寓意复杂,半侧面的人物与动物头像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当老师一挂出画后,孩子们的注意力便被深深的地吸引。孩子们说:眼睛里怎么会有颗灯泡呢?有人说:牛的脸怎么是歪的呢?房子里黑乎乎的,窗户怎么那么亮?这只有在做梦里才会这样……在幼儿的争论和推理中他们的理解力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因此得到激发。4、通过名画欣赏挖掘幼儿的审美创造潜力“头脑不是用来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只是由于年龄和认知的不完整所表现的事物往往是局部的,并且许多并无多大的东西合并于一体。幼儿表现出的独特的方式重新组合和排列的图式和新奇意象,决不是成人能代替的。我们在美术活动中长期使用的范例,好似幼儿行走的拐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创造性的表现。为了突破这一模式,在每次欣赏活动当中我们增添了幼儿画相同题材的创作画,让幼儿尝试摆脱拐杖,走自己的路,使幼儿对审美客体的感知和理解,通过自己的画笔尽情发挥,实际上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如让幼儿欣赏凡高的《星月夜》之后,让幼儿画自己看到的奇妙的天空,大多数幼儿都尝试用滚动,转动的线条来表现云彩和风,画面的动态及效果一下子显现出来。再如欣赏了蒙得里安的《红黄蓝构成》之后,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模仿蒙德里安风格设计服装、有的设计未来的幼儿园。欣赏了深得孩子们喜爱的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后,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画了《快乐星期天》,有的孩子画了放风筝、游泳、晒太阳等。欣赏了凡高的《向日葵》后,孩子们结合写生,画了蒲公英、向日葵、玫瑰花、桃树,运用了圆弧的线条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在这样的创作活动中,孩子无拘无束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他们学会了异想天开,孩子们的作品变得更富有个性。活动反思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首先,我们认为名画欣赏活动在幼儿园中、大班开展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它对幼儿审美感知的增强、语言的发展、想象的丰富等方面有其积极意义;其次,选择和幼儿年龄特征,理解力相符的欣赏内容和有的放矢的指导是欣赏活动成败的关键。总之,以审美感知为出发点,以情感为动力,在不断挖掘幼儿创造潜力的同时,使幼儿内在心灵在美的节奏中和谐发展,这是名画欣赏活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海底世界教案8设计意图:音乐创作来源于生活,缺乏体验的创作和表现是苍白和没有生命力的,它唤不起听者的共鸣,更激发不了听者表现的欲望。有了感情的音乐,才能深深打动每一个聆听者,才能产生共鸣,并有感而发。当我第一次听到《小猫圆舞曲》这首曲子,音乐中诙谐、有趣的旋律变化,牢牢吸引了我,不自觉就想起了我家小猫捉迷藏、伸懒腰的样子,并勾起了我童年“养猫”的回忆。我愿意和孩子分享我的快乐,并有感而发地设计了这个活动。活动目标:1、初步感受《小猫圆舞曲》诙谐、舒展的特点。2、能够愉快的、主动地参与感受、体验活动,并能合作、创造性地进行游戏和表演。3、通过橡皮筋操作、听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进一步表现和理解音乐的结构和情绪。活动准备:1、知识准备:生活中见过猫并对猫的形态、生活习性有所了解。2、物质准备:橡皮筋玩具人手一个;录音机、音乐;大型躲藏物。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主题,回忆已有经验,引起幼儿欣赏兴趣。师:1、小猫怎样叫的?2、小猫是怎样给自己洗小脸蛋的'?3、小猫又是怎样伸懒腰的?(二)、幼儿安静欣赏音乐,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音乐的理解。1、教师介绍曲名,幼儿安静倾听音乐一遍。师:你觉得小猫在干什么?2、幼儿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尝试在座位上表演。师:你的小猫在干什么?请小朋友边听音乐边用动作表现出来。(三)、教师借用橡皮筋的伸缩特点,帮助幼儿了解音乐中的张驰变化。1、幼儿看教师用橡皮筋听音乐表演一遍。师:小朋友看看,老师的小猫在干什么?2、老师借用故事帮助幼儿理解音乐。3、幼儿玩橡皮筋玩具,跟随老师再次欣赏音乐一遍。4、幼儿用橡皮筋玩具,自己独立表演一遍。(四)、启发幼儿用身体表现小猫偷看、躲藏时的姿态和神情。1、启发幼儿借用躲藏物用身体表现小猫。2、启发幼儿脱离躲藏物用身体表现小猫。(五)、师幼玩游戏,幼儿再次完整地感受音乐。(六)、听《梦幻曲》放松,小猫变成天使小猫飞走了…海底世界教案9活动目标:1、欣赏摇滚歌曲《你快乐吗》,了解摇滚歌曲的基本特点(歌词简单、重复,曲调热情、奔放)。2、通过模仿摇滚乐手的演唱、动作,表达对歌曲的感受。3、能积极参与活动,大胆表现。活动准备:录音机、磁带、MTV活动过程:1、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激起幼儿的兴趣,问:“你们快乐吗?”(幼儿大声的回答)T:今天,盛老师给大家带了一首摇滚歌曲,名字叫《你快乐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2、欣赏歌曲录音(1)T:听完了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快乐、激动、好玩)T:音乐刚开始的时候,你们注意到了吗?是马上唱了,还是在———————?提醒孩子,从1数到8,还可以让孩子和老师一起来数一数。(2)重复欣赏歌曲,熟悉歌词主要内容T:这首歌曲吧,我发现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重复的歌词很多。到底哪些地方重复呢?我们再来听一听,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来。重复一:“你快乐吗?我很快乐!”重复二:“快乐其实也没有什么道理告诉你,快乐就是这么容易的东西Don,tworry,behay!”(3)再次欣赏音乐,在问答处,跟着歌曲一起大声回答。T:你们想不想也来唱一唱啊!(想)好,现在大家就跟着歌曲,在一问一答的时候大声的唱出来,其它地方请你仔细听。先来试一下!T:“你快乐吗?”(我很快乐!)再大声一点!你快乐吗?(我很快乐!)好,放音乐!3、欣赏歌曲的MTV,并模仿歌手的动作(1)欣赏歌曲MTVT:电视上的这位歌手,他快乐的时候除了唱以外,是怎么表达他的`快乐的!(让孩子说一说)(2)请幼儿模仿歌手的动作,并和同伴交流。T:大家说了很多,谁愿意来表演一下?(3)跟着音乐和电视画面自由模仿歌手的动作。T:那现在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看着电视来表演一下。(4)幼儿进行装扮,面对“观众”,跟着音乐大胆的表演,把自己的快乐表现出来。把活动推向高潮。T:这么快乐的音乐,我们现在也来装扮一下,(想!)一会也把我们快乐的样子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好吗?(好!)那我们现在赶快准备一下。(5)小结,知道今天欣赏了摇滚乐,这是一种快乐,热烈的音乐。海底世界教案10活动目标:1、体验毕加索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2、尝试运用图形、线条表现五官的变化。3、在集体面前愿意大胆讲述。活动准备:物质准备:裁成方形的彩色涤纶纸、毕加索美术作品若干(局部)、经验准备:幼儿玩过照镜子和照哈哈镜游戏。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师:今天,我们小朋友可真漂亮,你们想看看自己吗?老师带来了一种有趣的“镜子”,我们来看看自己美不美?幼儿观察自己五官的变化。幼儿讨论,教师总结。二、欣赏毕加索作品,体验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师:我们的小脸变的真有趣,有一位画家,叫毕加索,他也喜欢玩变脸游戏,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变脸的。出示作品引导幼儿观察。师:画上的眼睛、鼻子、嘴巴都变成了什么?(线条、色彩、图形等)这些脸和我们平常的脸一样吗?幼儿讲述,教师总结(真能干,画家用线条、图形、和漂亮的'颜色把脸上的五官进行了变化,这样是作品看起来更有趣,是画面更美了。)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我们也来学学毕加索玩有趣的变脸游戏好吗?你想怎么变脸?幼儿自主讲述,教师重点帮助幼儿了解可以运用线条、图形来变脸。四、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随机指导。(1)、画出变形的脸,在上面运用线条、图形和美丽的颜色画出变化的眼睛、嘴巴、鼻子等。(2)、能大胆换颜色,尝试使用每一种颜色。(3)、用完的排笔放在颜料盒子的旁边,以免弄脏颜料。幼儿作画,教师随机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夸张的变形,对于幼儿独特的表现方法给予肯定,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学习模仿画家的作品进行表现。五、展示幼儿作品,共同欣赏评价。1、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师:请你介绍一下你的画哪里最美最特别!2、互相欣赏,结束活动。海底世界教案11活动目标:1、欣赏舞蹈《小狗汪汪》,尝试用舞蹈中的基本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2、在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进行模仿和表现。3、体验“舞蹈”的乐趣,激发欣赏更多优秀艺术作品的愿望。活动准备:舞蹈《小狗汪汪》的碟片及音乐录音带。活动过程:1、迁移生活经验,描述小狗的可爱形象,表达对小狗的.喜爱情感。指导语:你们喜欢小狗吗?你们喜欢小狗那些可爱的动作?你们会用动作表现小狗的可爱的样子吗?2、欣赏舞蹈,感受舞蹈的情趣,喜欢这个舞蹈,喜欢舞蹈中的动作。(1)整体欣赏舞蹈,感受舞蹈表达的情趣:指导语:刚才小朋友说出了小狗可爱的样子。有一群小朋友跳了一个舞蹈,讲的也是小狗的事情,你们愿意看一看吗?(2)交流欣赏后的体验,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情感。指导语:你看了这个舞蹈有什么感觉?你喜欢这群小狗吗?为什么?你愿意和这群小朋友一起跳一跳吗?(3)再次欣赏舞蹈,寻找其中喜爱的动作和情节并尝试模仿。指导语:你最喜欢小朋友跳的什么动作?你觉得什么动作最有趣,你能试着做一做吗?(教师对幼儿做出的动作加以提炼或加工,使动作具有美感,同时引导全体幼儿都学一学)(4)欣赏老师的模仿表演,尝试和老师一样跟随音乐表演。指导语:老师看了这个舞蹈后,也非常喜欢,就学着跳了这个舞蹈,你们想看一看吗?你们愿意都来学这群可爱的小狗吗?3、尝试跟随碟片表现小狗的可爱形象。(1)边看碟片边尝试模仿舞蹈动作。指导语: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着跳这个舞蹈。(2)教师带领幼儿听录音表演小狗的舞蹈。指导语:刚才我们是跟着录像跳的小狗的舞,现在我们不看录像,来跳我们自己的小狗的舞。(教师在最后提醒幼儿摆一个有趣的造型)(3)完整地跟随录像跳小狗的舞蹈。海底世界教案12活动目标:1、欣赏张大千的荷花系列作品,能大胆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2、学习用水墨来表现荷塘美景,体验荷塘的意境美、情趣美。活动准备:教师:课件毛笔两只、调色盘一个、宣纸、视频(毛毡)幼儿:墨汁、国画颜料、毛笔(每人两只)、洗笔筒、长卷宣纸(上有一些荷花)、毛毡活动过程:一、《睡莲》作品导入,引起兴趣。师:上次我们欣赏了一幅外国油画,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幅画的名字叫——睡莲画家是谁呀?——法国的莫奈过渡语:你知道哪种植物和睡莲长得很像吗?——荷花法国的莫奈喜欢画油画《睡莲》,我们中国画家喜欢用水墨画来画荷花。二、欣赏张大千的“荷塘美景”、1、师:瞧!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2、荷叶造型:在这幅画中,哪里有荷叶?是怎样的?象什么?是不是所有的荷叶都是一样的?这些浓墨和淡墨不同的荷叶给你什么感觉?3、荷花造型:在这幅画中,你觉得荷花有什么不同?请你用动作来做一做荷花的姿态、这么多美丽的荷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