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施工基坑变形监测_第1页
测量施工基坑变形监测_第2页
测量施工基坑变形监测_第3页
测量施工基坑变形监测_第4页
测量施工基坑变形监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监测目的和依据 16.2监测等级和监测范围 16.3监测对象及项目 16.4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位置、数量及技术要求 26.5监测方法及注意事项 36.6监测频率 46.1监测目的和依据1)监测目的基坑变形监测的主要目的和作用在于:①工程基坑施工期间对基坑支护结构及临近建物实施监测,为相关部门及时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用以评定基坑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及时提供建议,使有关各方有时间做出反应,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②与第三方方监测数据进行校核。2)监测依据(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2)《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9)(3)《工程测量技术规程》(DB11/T339-2016)(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5)相关图纸6.2监测等级和监测范围1)监测等级本项目基坑深度24m(>15m),为深基坑,确定本工程自身风险等级为一级;基坑边缘外侧0.7H(H为基坑深度,单位m)范围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确定周边环境风险等级为一级,综上所述,本项目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2)监测范围根据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建(构)筑物分布、基坑支护结构和岩土体情况,本项目监测范围包括基坑支护结构、周边地表和道路及周边建筑物变形监测。6.3监测对象及项目根据本工程特点,依据工程设计方案及相关规范的要求,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及基坑周边环境监测两部分。1)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监测(1)护坡桩水平位移监测:(2)护坡桩顶竖向位移监测:(3)周边地表沉降监测;(4)现场巡查。2)基坑周边环境监测(1)周边道路沉降监测;(2)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3)现场巡查。6.4基准点、监测点的布设位置、数量及技术要求本项目高程基准点和平面基准点采用同一点布设,拟布设3个基准点,编号1G1、1G2、1G3,支护结构监测点应在结构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进度及时埋设,工程周边环境监测点应在施工之前埋设。监测点应埋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上,并便于工作基点或邻近的基准点对其进行观测。支护结构顶竖向监测点布设宜与支护结构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共用。1)护坡桩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位置和埋设方法(1)按照规程要求,结合现场情况,护坡桩水平位移监测点沿基坑支护桩顶布设,基坑中部、阳角处、深度变化部位、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重要环境部位、地质条件复杂部位等应布设监测点。监测点间距20m左右,设置在围护结构冠梁顶部,监测点位置可根据现场情况适当调整。(2)根据现场情况,护坡桩水平位移监测点采用打入水泥钉,用喷漆在监测点周围做好明显标记,并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3)本项目护坡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点拟布设30个点,编号B1~B30。2)护坡桩顶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位置和埋设方法护坡桩顶竖向位移监测点不单独布设,与其水平位移使用同一监测点,拟布设30个点,编号B1~B30。3)周边地表和周边道路沉降监测点布设位置和埋设方法(1)沿平行基坑周边边线布设的地表沉降监测点应不少于2排,排间距宜为3m~8m,第一排监测点距基坑边缘不宜大于2m,每排监测点间距宜为10m~20m。应根据基坑规模和周边环境条件,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设垂直于基坑边线的横向监测断面,每个横向监测断面监测点的数量和位置应满足对基坑工程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的控制,每侧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监测点及监测断面的布设应与围护结构监测点和周边环境监测点布设位置相结合。(2)在坚固的水泥路面布点时,必须先钻孔将钢钎标志打入原状土层中,以排除空层的影响。地表、道路沉降监测点设置浅埋法,采用较大直径的水泥钉(直径≥5mm)或短钢筋(直径≥10mm)在路面设置监测点。(3)本工程拟布设周边地表和周边道路沉降监测点30个点,编号C1~C30。4)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布设位置和埋设方法(1)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宜布设外墙或承重柱上,位于主要影响区监测点沿外墙间宜为10m~15m,或每隔2根承重柱布设1个监测点;位于次要形响区监测点沿外墙间宜为15m~30m,或每隔2根~3根承重柱布设1个监测点;在外墙转角处应有监测点控制,在高低悬殊或新旧建(构)筑物连接、变形缝、不同结构分界、不同基础形式和同基础埋深等部位的两侧应布设监测点,风险等级较高的建(构)筑物应适当增加监测点数量。(2)沉降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应避开雨水管、窗台线、散热器、暖水管、电器开关等有碍设和观测的地方,应针对周边建筑物具体情况选用钻孔埋设法和强力胶粘法设置监测标志。=1\*GB3①钻孔埋设法:采用直径15mm~25mm的钢筋制成沉降监测点标志,尺部位加工成半球形状,并涂抹防腐剂,应确保监测标志与建筑物之间固定牢固;=2\*GB3②强力胶粘法:在所选定的建筑物位置用干抹布将建筑物表面擦洗干净:然后用强力胶均匀涂抹监测条码标志背面及建筑物表面;将监测条码标志按压牢固。24小时后方可使用。(3)监测时应注意观察监测点稳固状况,做好明显警示标志,防止监测点被破坏。(4)本项目周边建筑物主要有北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楼、西侧魏公村小区住宅楼。拟布设24个点,编号J1~J24。6.5监测方法及注意事项1)水平位移监测本工程水平位移监测拟采用平面独立坐标系统,根据水平位移监测等级的要求,拟使用拓普康ES-102采用极坐标法进行平面基准点和水平位移监测点的测量,待支护结构顶部完成硬化满足布点条件后,及时布设监测点,监测点稳定后立即进行初值的采集。2)竖向位移监测本工程沉降或竖向位移监测拟采用独立高程系统,根据沉降监测等级的要求,拟使用苏州一光水准仪DSZ2采用四等水准方法进行高程基准点和沉降或竖向位移监测点的测量,高程基准点和沉降或竖向监测点分别布设为闭合水准路线。监测点每次测量时应联测2个以上的基准点,及时布设监测点,监测点稳定后立即进行初值的采集。3)监测注意事项(1)沉降或竖向位移监测点初始值应在监测点埋设稳定后,至少连续独立进行2次观测,取其稳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初始值。(2)同一监测项目现场监测作业宜固定监测人员、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在基本相同的时段和环境条件下,采用相同的监测方法和监测路线开展监测作业。(3)使用的水准仪i角不应大于10”。高差测量数据取位至0.1mm。(4)观测前应正确设定电子水准仪记录文件的存贮位置、方式和各项控制限差参数。(5)水准观测应在标尺分划线成像清晰而稳定时进行。下列情况下不应进行观测:a.日出后与日落前30分钟内;b.太阳中午前后各约2小时内;c.标尺分划线的影像跳动而难于照准时;d.气温突变时;e.风力过大而使标尺与仪器不能稳定时。(6)监测全过程应做好监测设施的保护工作,设置保护装置,做好保护标识,监测点受破坏后应及时恢复或采取补救措施。6.6监测频率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确定基坑观测频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