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桥中学人教版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20年10月)_第1页
乐桥中学人教版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20年10月)_第2页
乐桥中学人教版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20年10月)_第3页
乐桥中学人教版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20年10月)_第4页
乐桥中学人教版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2020年10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乐桥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命题人:刘胜高2012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年农历7月初7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即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媒体给予了相当热情的关注,商家也借此推出种种“情侣消费〞,回归传统的热潮似乎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灵魂附体〞的感觉,人们也似乎感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兴盛?事情恐怕不是那么简单。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过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储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疑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虽然,在近代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既被当作封建社会的“余孽〞而遭排斥,也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而受清算。但是,传统文化作为人们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它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并不会轻易消散。因而,当下对传统节日的倡导,重点不在于恢复一些旧有的仪式,而在于发现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正如人们所言,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这是文化上的自信和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都含有一种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而且必需承当起一定的责任。然而,现实中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这几年,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怪象:一方面,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却频遭破坏,悲剧一次次上演。一边是煞有其事的“保护〞,一边是毫无顾忌的破坏,传统文化在利益图谋和责任缺失的夹击下,境况并不令人乐观。此外,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也可能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非但不能起到滋养的作用,反而坏了人们的胃口。因而,传统文化由冷到热,固然有可喜之处,但里面的陷阱也着实不少。如果没有纯正的尊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合适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途径。这个过程不是一味呼吁回归传统或者抵抗外来影响就能实现的,而恰恰是考验人们智慧和耐心的地方。1.以下表述属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一项是〔〕A.很多人把对某些具体文化形式的粗俗模仿当作尊重,甚至以尊重为名行谋利之实,破坏性极大。B.一些地方或是大兴祭祀活动,或是争夺历史文化名人、神话传说的“产权〞,传统文化热得“一塌糊涂〞。C.传统文化可图谋利益,传统文化热带来的商机使文化活动变成商业秀,成为商家包装的“文化快餐〞。D.应有尊重传统文化的心态。人们对传统文化不仅应有较好的认知和理解,还必需承当起一定的责任。2.以下不属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原因的一项是〔〕A.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我们是谁〞的疑惑越来越多,而答案的寻找离不开回归传统。B.在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命运多舛,曾被认作旧时代的“象征〞受清算。C.是近年来“传统文化热〞的一个表现,这和媒体给予的热情关注和商家的包装有关。D.传统文化作为确立自我定位和民族认同的资源,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不会轻易消散。3.以下对“灵魂附体〞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和读经、穿汉服、讲国学、祭祖先等行为一样,实现了在现代社会中储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B.发现了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等可以塑造思维、行为模式和确定身份的“基因〞。C.回归传统的热潮在传统节日上找到了传统复苏的力量,通过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去宣扬其内在精神。D.通过“七夕〞之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化历史文化传统,使之合适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二、古诗文阅读〔37分〕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4~7题。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B.除臣冼马除:革除C.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及、至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自夸5.以下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B.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6.以下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几段文字表达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维谷的境况,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C.首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在末段以两个年龄数字作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说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实自己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7.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8分)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篇名句默写〔8分〕10.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2〕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________。〔3〕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4〕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5〕悦亲戚之情话,。〔6〕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___。。〔7〕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8〕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修面晓尧随着九爷推子擦擦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四周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对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后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幻着姿势,以便更好地剃掉父亲粗壮的胡碴……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常常去理发修面,因为天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同学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同学面前总坚持严正、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无论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地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就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同学说,你们可以进去了……〔选自《小小说选刊》〕11、写出你对“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的理解。〔6分〕12、“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同学〞中“一长串〞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4分〕13、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并不是故弄玄虚,文中有多处伏笔,请写出其中的3处。并写出这样结尾的作用。〔6分〕14、作者晓尧曾说:“小小说就是那种真正让自己感动过的东西,久久萦绕于怀之后,最终以绝佳的方式流泻出来。〞在这篇小说中,①真正让作者感动过的“久久萦绕于怀〞的是什么?②“绝佳的方式〞又指什么方式?〔8分〕第二卷〔表达题,共80分〕四、语文知识与运用〔24分〕15、以下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尴尬哀声叹气睇〔tì〕眄轻飏〔yáng〕B.簪笏性情孤癖稚〔zhì〕子捧袂〔mèi〕C.下榻钟鸣鼎食孤鹜〔wù〕棹〔zhào〕夫D.聪明皇天厚土流憩〔xì〕讥诮qiào〕16、以下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万涓聚作河,便有了一泻千里的豪放;江河汇成海,便有了一望无际的壮阔磅礴。B、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可是实际的问卷调查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这项改革,这样的结果确实值得决策者深思。C、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深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D、住建部表示今年将投出资金1.3万亿用于保证房建设,一项有利于改善城市居民住房条件的政策呼之欲出。17、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别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C.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用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D.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持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18、仿照下文续写一个与之呼应的结尾,使之成为一则完整的寓言,并写出这则寓言的寓意〔寓意不超过15字〕。〔6分〕秋天来了,场上堆满金色的谷粒。一只麻雀站在上面,骄傲地夸耀:“看我多么富有。〞续写:寓意:19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各别词语〕〔5分〕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五、作文〔60分〕20、2012年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幸福〞成为各大媒体的热门词汇。“你幸福吗〞,这一简单的问句背后蕴含着一个一般的中国人对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的方方面面的感受和体会,引发当代中国人对幸福的深入思索。请以“我眼中的幸福〞为题,谈谈你的思索和理解。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乐桥中学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答题卷2012/10/20第一卷(选择题共27分)选择题〔共27分,每题3分〕题号123456151617答案第二卷〔非选择题共123分〕7、翻译〔12分〕〔1〕〔6分〕〔2〕〔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8分〕8、〔4分〕9、〔4分〕10、补写出以下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2〕〔3〕〔4〕〔5〕〔6〕〔7〕〔8〕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11〔6分〕12〔4分〕13〔6分〕14〔8分〕四、语文知识与运用18〔6分〕答:19〔5分〕20作文语文答案:1.D〔ABC均为令人忧虑的态度。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悲剧和陷阱。〕2.B〔B是反衬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不是原因,而是背景。〕3.C〔A以偏概全,“在现代社会中储存、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是说过传统节日的目的,过传统节日也好,读经等等也好,都只是其中部分具体形式,而“灵魂附体〞之“体〞;B“发现了〞错,再是理解错了,原文是警告人们要这样做,而不是已经做到了。D是说转化传统文化的目的。〕4.B除:授予官职。5.A〔A项①②都为动词,是;B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对、向;,C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凭……的身份;D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去、往、到。〕6.D〔D项“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是无中生有。〕7.略8.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激烈的爱国感情,与其困难的境况、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庞大反差。9.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特别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对偶〔仗〕,如: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双关,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