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261-202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_第1页
DBJ-T 15-261-202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_第2页
DBJ-T 15-261-202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_第3页
DBJ-T 15-261-202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_第4页
DBJ-T 15-261-202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6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粤建科函〔2016〕3007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标准。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要求;4海绵城市建设体系规划;5设计6施工7工程验收;8运营维护本标准不涉及专利。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广州市先烈东路本标准主编单位公司广东首汇蓝天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参编单位: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分院新地中联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2术语2.0.1城市内涝防治系统floodpreventionandcontrolsystem用于应对城市内部降雨,防止和应对城镇内涝的工程性设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包括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及排涝除险系统构成的雨水收集、输送、调蓄、行泄、处理和利用的天然和人工设施以及管理措施与应急措施等。2.0.2源头减排系统microdrainagesystem通过自然或人工模拟自然的各类海绵设施,如绿色屋顶、植被过滤带、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调蓄设施和透水铺装等设施。通过延缓下垫面产生汇流时间、延缓径流峰值出现时间、降低径流峰值来减轻径流污染与后续排水管渠设施的压力,以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2.o.3排水管渠系统minordrainagesystem应对常见降雨径流的排水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包含雨水管渠、雨水泵站、截流井、调蓄池等设施。2.0.4排涝除险系统majordrainagesystem为应对小概率、长历时的超强降雨,以满足城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标准要求为控制指标,为超出源头减排系统和排水管渠系统承载能力的雨水径流提供行泄通道、调蓄和最终出路,防治内涝的雨水径流控制系统2.0.5排水分区sub-watershed城市市政与小区排水管渠系统规划设计时,雨水径流经地表与管渠相对独立汇集排放的区域。22.0.6汇水分区sub-catchment地表雨水汇流至雨水口、水体、海绵设施的区域。2.0.7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captureratioofannualrainfa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平均降雨量与年平均降雨总量的比值。2.0.8峰值流量控制效率peakowcontroleciency不溢出河道、地面等的控制峰值流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2.0.9下垫面underlyingsurface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2.0.10绿色屋顶greenroof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屋顶,以及天台、露台等区域表面设置隔水设施和覆土层进行绿化的工程措施。本标准特指以雨水径流减排控制为主要目的的绿色屋顶。2.0.11断接disconnection通过切断硬化下垫面(如建筑雨落管)的径流路径,将雨水径流合理连接至绿地等渗水区域,通过渗透、调蓄及净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的方法2.0.12透水铺装perviouspavement利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铺设广场、停车场及人行道等硬化路面,使其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前提下,提高雨水的下渗能力,减小下垫面径流系数的铺装结构。2.0.13透水铺装率perviouspavementratio透水铺装地面占硬化地面的比例2.0.14植被过滤带vegetationflterzone控制含有泥砂和污染物的径流进入集流渠道之前流经的植被带区域,是低于硬化地面的草地或河岸林带等自然生态植被区。植被过滤带仅适用于薄层漫流,而不适用于集流的处理,可采用水平分水槽或通过场地平整的方式来建造均匀坡度区,从3而使径流均匀分布于植被过滤带。下沉式绿地是一种植被过2.o.15植草沟grassswale在地表沟渠中种植植被,也可含土壤层与过滤介质且带有地下排水系统的用于收集、输送、过滤和排放(一般通过重力流)径流雨水,并利用沟渠内的土壤与过滤介质和植物截留、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包括转输型植草沟、有蓄水能力的湿式植草沟、含土壤层与过滤介质且带有地下排水系统的渗透型干式植2.0.16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facilities在地势低洼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生物滞留设施一般由蓄水层、覆盖层、种植土层(人工介质或自然土壤)、隔离层(土工布或砂层)、砾石层(可设置渗排管)及防渗层(可选)构成。雨水花园是一种生物滞留设施。2.o.17雨水塘stormwaterpond以蓄渗、储存、回用、削减雨水峰值流量为主要功能的调蓄和净化雨水的塘体,包括干塘(调节塘和延时调节塘)、湿塘、渗透塘等。2.0.18雨水蓄水模块stormwaterstoragemodule一种雨水调蓄或回收利用工程中用来储存雨水的设施,由固体材料制成镂空结构,并能承受一定外力的蓄水箱体。城市中高程低于周边路面标高的广场,在暴雨时可临时接纳和储存周边地区的雨水径流,是城市调控排涝除险的一种设施。2.0.20调蓄隧道storagetunnel埋设在地下的深层隧道,在暴雨时可用于排除和储存周边地区的雨水径流。2.0.21雨水湿地stormwaterwetland是通过模拟天然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人工建造的具有蓄渗和43基本要求3.1一般规定理念,因地制宜,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系统化建设。市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等多重需求,提出合理的目标和指标。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包括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集排放雨水的区域,还应明确竖向管控要求,并合理设计海绵设施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涝除险系统等的建设。需求,排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应根据城市规划、海绵城市相关规划和建设情况协调统一布置。定内涝、径流峰值流量、径流总量、水质、合流制溢流污染、雨水资源再利用等控制目标值。积率应按不低于10%控制;水体生态岸线率应在满足防洪排涝等相关功能的基础上,根据水体功能和岸堤稳定性等要求合理则界定绩效1内涝控制标准控制性指标设计标准、内涝防治标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污染总量(以悬浮物SS计)削减率、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率、城市水体环境质量及生态岸线率目标应根据当地降雨和径流特征、水资源情况、水环境情况、城市特征、城市开发建设强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3.2.3年径流污染总量(以悬浮物SS计)削减率宜结合水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物去除效率等要求,通过专项研究进行合理确建区域不宜低于40%;合流制年溢流污染控制率或溢流频次应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确定。规定类型、地形特点和气候特征等因素,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的有关规定取值;和内河水位变化等因素,参考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及《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的有关规7Ⅱ控制性详细规划绵城市建设目标和要求,并以相关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专题研究报告为依据,控制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和项目推进。竖向体系、功能区划、下垫面变化、开发建设强度、绿地率、绿色海绵设施状况、防洪排涝系统、雨污水系统等;并依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或专题研究报告,将适用于控规范围的相关指标或目标分解到各个管控单元;合理布局并落实控规范围内的区域性海绵设施;控规图则,海绵设施建设要求纳入地块指标表;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间总体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性指标。4.2.5主要成果表达如下:分别在现状分析、用地布局、综合交通、市政工程、城市设计、自然生态保护及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补充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在市政工程部分应设置海绵城市建设章节,包含海绵城市总体建设目标和策略、海绵城市分区分类、地块控制指标分解、源头减排设施建设、洪涝标准、蓝绿空间布局、基于洪涝安全的竖向管控要求等文字内容。的规划控制内容;包含易涝区、区域性海绵设施的图标,明确海绵城市相关设施的位置和规模要求,无法落位的应标明落实的街区或地块的具体要求,以便于下层次规划落实。明确海绵设施建设类型和规模,并按地块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分解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增加海绵城市引导性指标。水等规划图中应包含海绵城市相关要求或设施的图示表达;包含排水分区图、海绵设施布局图、海绵设施汇水分区图、地块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分布图、地表径流路径图、道路雨水设施布局图等Ⅲ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规提出的管控要求,以法定图则为指导,包含与海绵城市建设有关的内容,落实与分解法定图则确定的海绵城市控制指标,落实具体的海绵设施及相关技术要求。下垫面条件,明确分区要求、法定图则指标要求、城市排水分区情况、现有市政管网布局等内容。统筹自身产流及客水对建设场地的影响,综合设计雨水系统径,落实地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绿色屋顶率、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比例、透水铺装比例、不透水下垫面比例等指标;应保留规划的天然水面、坑塘、湿地等自然调蓄空间;在布置源头减排设施及雨水管渠系统时,应通过模拟分析校核法定图则提出的雨水管网设计暴雨重现期、内涝设计重现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125设计5.1一般规定系统治理"的系统化理念,构建以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为基础的现代城市排水防涝、径流污染控制水文地质、土壤特性等情况,需重点考虑下垫面情况、地面径流特征、径流污染情况、降雨强度、地下水位、土壤渗透能力、土壤盐碱度等因素。坑塘、沟渠和渗透性铺装等;应将来自不透水下垫面区域的径流引入源头减排系统。标要求,结合地块面积、降雨量、汇流面积、环境卫生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源头减排系统建设不应降低城市雨水管道排放系统设计降雨重现期标准。入海绵设施内,并在海绵设施内设置溢流排入管网的设施。水质及环境卫生等造成不良影响。绿地、道路的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并应根据需要设置警示标志。统和排涝除险系统之间应相互衔接。14放等工程设计,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工程措施和规模水设计标准》GB50014的规定。制,设置源头减排系统、弃流设施、初期雨水截流或调蓄处理设施排系统控制70%~80%的径流总量;或改造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倍数至3倍~5倍;或在现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口设置调蓄池,的溢流污染。源头减排设施或水体,须采用灰色工程性设施收集并处理;其他雨水径流宜由源头减排设施收集净化后回用、入渗或再通过排水管渠排入水体。监测,监控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的影响和效果5.2建筑与小区入源头减排设施;对于污染较严重的,应进行预处理或初雨弃流后引入源头减排设施引导周边雨水汇入绿地155.2.4屋顶坡度小于15。的建筑宜采用绿色屋顶,无条件设置绿色屋顶的建筑宜采取其他源头减排设施收集,消纳屋面雨水。源头减排设施内进行消纳。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小型、分散的设施外,还可结合场地条件设置湿塘、干塘、雨水湿地等相对集中的源头减排设施。建筑不应设置雨水入渗系统,且不宜选择源头减排设施。宜根据污染物性质设置单独的雨水收集、存储及处理设施,防止污染地下水及环境防渗措施。5.3市政道路统,实现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支路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路面,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宜采用透水路面,停车场、广场宜采用透水铺装。绿化设施,可考虑在该区域设置海绵设施,通过雨落管断接的方式将桥面的雨水收集至源头减排设施中进行消纳。度宜大于1.5m。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5.3.6纵坡大于1%的路段宜在源头减排设施内设置挡水堰/台坎等措施,挡水堰高度及间距应根据道路纵坡及蓄存水量要求计算确定。16水通过能力及路缘石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开口路缘石处宜设置预处理设施。5.4公园绿地源头减排设施,尽可能收集公园内部及周边不透水区域的雨水径流,且其总体布局、规模、竖向设计应与海绵城市建设及排水防涝系统合理衔接。等小型、分散式源头减排设施,消纳自身不透水场地产生的径流雨水;宜采用干式或湿式生物滞留塘、渗透塘、人工湿地等相对集中的源头减排设施消纳公园内外周边区域的径流雨水。应采用沉砂井、前置塘等设施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防止固体垃圾和大颗粒污染物对源头减排设施的长期运行造成不利影响。以增强雨水缓释、渗透和净化功能与美观。及生态净化功能5.5技术措施土及透水沥青三种形式。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3地表坡度大于10%。5.5.4当透水铺装坡度大于1%时,宜沿长度方向设置隔断层,隔断层顶端宜处于透水面层之下。渗透系数、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抗磨长度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设施下沉深度宜为50mm~200mm。水平分水槽引导后进入植被过滤带设置水平分水槽。当雨水径流污染较严重时,不宜直接进入植被过滤带或需要经预处理后方可接入。括下列构造:防渗层、保护层、排水层、透水土工布层及种植土筑屋面改造为绿色屋顶前,应对原屋面结构进行安全性与承载力水能力的湿式植草沟、含土壤层与过滤介质且带有地下排水系统的渗透型干式植草沟。5.5.14植草沟的最大流速应小于。.8m/s,转输型植草沟坡度宜为1%~3%,渗透型干式及湿式植草沟坡度宜小于2%。185.5.15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应满足下列要求2砾石排水层孔隙率宜不小于30%,厚度宜为150mm~300mm5.5.16湿式植草沟最大蓄水深度不宜超过300mm,并应分段设置台坎等溢流设施。5.5.18当植草沟纵坡大于4%消能台坎。:5~1:3。型植草沟可种植草本花卉等。壤层、砂滤层、砾石排水层和溢流设施。能缓冲设施。之比宜为1:15~1:5;2蓄水层深度宜为150mm300mm,并应设置溢流设施;3宜设置50mm~100mm的覆盖层4土壤层厚度宜为300mm~800mm,土壤介质应保证适宜的下渗性能,同时符合植物生长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要求5土壤层与砾石排水层之间宜设置不小于50mm的砂滤层6砾石排水层厚度宜为250mm~300mm,并宜在底部埋置穿孔排水管部及周边设置防渗膜透设施5.5.2748h5.5.30渗透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定:设施,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230.6m;45300mm6渗透塘不宜设置在地表坡度大于2%的场地~3:1;200mm~300mm的种植土及~500mm险径流排放系统合理衔接5.5.31渗透塘的排空时间宜为48h~72h。大,并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和警示牌。溢流出水口处设置碎石、消能坎等消能设施,防止水流冲刷和5.5.34湿塘的构造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定20;10m/s;径流排放系统合理衔接。5.5.35湿塘的安全超高不应小于。.3m,调节水量应在24h内排空。5.5.38调节塘的构造设计应遵循以下规定3调节塘调节区深度宜为。.6m~3m;负荷和水力负荷,设计参数的确定应根据试验或当地相似污水或初雨的运行数据5.5.41(BOD5石、高炉矿渣、陶粒等。填料粒径范围宜取2mm~100mm对于不同形式的人工湿地,应根据级配要求进行合理配置,避好、抗污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美学和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室时,应在室外设置超调蓄能力的溢流措施进水管管径难时,应设冲洗管道并定期冲洗,避免泥砂沉积。冲洗水源可优先采用池水,并与自动控制系统联动。能力及侧向承载能力应大于上层铺装和道路荷载及施工要求,采筋混凝土水池、玻璃钢水池流通直径不应小于50mm且不宜小于100mm。Ⅱ排水管渠系统5.6排水管渠5.6.2模型法对区域的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和排涝除险系统进行整体校核,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要求。市地面及路面排水的设计和运行进行系统研究,并应依据城市暴雨控制系统的能力确定其安全性。雨水漫流排放时,宜经过生物缓冲带排入水体;径流污染较重时,宜通过截流调蓄或净化后再22排入水体。施,同时应避免对排涝产生影响道管径不应小于上游管道管径设计确定的使用年限要求。条件进行绿色海绵化时应建设过程调蓄、流量控制、末端调蓄、制措施。合流管道输送能力应根据规划要求满足旱、雨季内各种工况的输送要求。合变形模量、地面荷载等情况综合考虑后确定。时须提出结构处理措施。水系统滞蓄调节能力,其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尺寸期以自清流速进行校核使小区排水管系统在暴雨时起到滞蓄作用,且应设置放空小区排水的设施5.7排水泵站23与排水管渠系统设计流量相匹配;排水泵站兼顾排涝时,应与城镇内涝防治系统相协调;排水泵站规模应在满足设计重现期要求的前提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5.7.2排水地块与受纳水体间距大于800m、最不利点地面高程宜靠近受纳水体。S○于清理,且应使进水稳定,避免造成漩涡治设计重现期进行校核。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防止设备受淹的措施5.8调蓄池GB51222的规定。制、削峰调蓄和排涝除险调蓄等类型达到调蓄目标,且宜采用数学模型进行方案优化。间或排水设施,应将汇水面积内的雨水径流引至调蓄空间,并应在降雨停止后有序排放。24下游水位高程和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选取的管径应根据调蓄量、排空时间及排水泵运行组合综合确定;蓄能力的溢流措施隧道调蓄。条件等因素,可采用室外地埋式蓄水模块、硅砂砌块水池、混凝土水池等。污水量时,应设置合流溢流污染控制调蓄池,其规模应根据输送合流污水量、污水处理系统的规模、相应保值率的降雨间隔时间及受纳水体水质要求综合确定。末端溢流口处,且宜为地下式应设置通风除臭设施5.9截流井求设置截流井。流管下游水位高程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确定。25域排涝造成影响。5.9.6截流井应设置限流措施5.10附属构筑物和设施渠检查井相衔接口的高程、位置和数量应根据现有汇水区面积地形和源头减排设施布置综合确定。高30mm措施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硬化地面弃流宜采用4mm~8mm径流水深流设施Ⅲ排涝除险系统5.11排涝除险行泄通道头减排系统与排水管渠系统顺利行泄时,应顺序启用过程调蓄、末端调蓄、排涝除险行泄通道。26对行人和车辆造成危害,应在进入低洼道路区段之前的安全路段设置警示标志和积水深度标尺5.12排涝泵站泵站,并在区域内受到内涝威胁时及时启动。GB51222中的相关规定。削峰调蓄池泵站规模设置削峰调蓄池同时设置雨水净化和综合利用设施计标准GB50014和《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中的相关规定。同时,应遵循下列规定式确定相结合的方式靠的冲洗方式与水源275.14调蓄下沉广场时,宜设置为下沉式以减小调蓄池规模或取代地下式调蓄池。5.15调蓄下沉绿地时,宜设置下沉绿地以减小调蓄池规模或取代地下式调蓄池。5.15.2下沉绿地设计水深大于。.6m时,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5.15.4下沉绿地应设置自控式排水系统。5.16调蓄隧道准较低且改造难度较高的城市建成区,受用地限制无法设置地表浅层蓄排设施时,可设置调蓄隧道5.16.3调蓄隧道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定:素确定出口设施、通风设施和控制系统等组成;倒灌设施;采用泵站强制排水时,应充分利用隧道内部调蓄容积尽量减小强排规模。285.17内湖泊设计规范》GB/T50805的相关规定。到水质目标的现状水体,应制定具体水环境改善和水生态修复方案。城市内湖泊护岸及滨水空间应设置具有生态净化功能的设施进行调蓄计算。化设施,削减地表径流污染。5.18内河道其设计应满足区域防洪与内涝防治标准。特征,分山区河流和平原网河两类情况,采取不同方法确定。对河道的过流能力进行校核,并提出河道整治、清淤疏浚等工程措施,提高其过水能力与调蓄容量。5.18.4城市内河道宜采用生态护坡形式。免人工渠化和裁弯取直。性的布局优化,提出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措施。29Ⅳ监测与管理系统5.19监测系统施、排水分区,依据设施主要功能进行液位、流量、水质的跟踪监测量监测并辅以合理的人工水质采样化验,及通过流域水系液位监测系统开展降雨过程中水系水位变化规律的监测及预警预报。理与考核的实际业务需求来确定。布置于城市不同类型的区域监测设备的安装点应尽量靠近。部分区域相近或一致设备,并考虑设备的防盗。较近的区域监测主机装置、监测中继器装置和数据中心5.20管理系统6施工6.1-般规定理制度,并贯彻执行。和安全专项方案,施工过程中应做好防洪排涝措施及防风措施。和检测报告;进场的材料应按规定抽样检验合格。物滞留设施、植被缓冲带、给排水管道、排水泵站、调蓄隧道等工程的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现行行业标准《种植CJJ82等的规定。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程、脚手架工程、拆除工程、暗挖工程等,应按相关规定执行。6.2施工技术措施流口设置的位置、深度及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同时应满足以下33表面应无积水、石块、树根和尖锐杂物。防渗层应验收合格满足要求。应按填料级配投放填料护穿孔管不受损坏。管道敷设应满足管道布水或收水的坡度要求。管道及底层填料施工完毕应做通水试验。踏板,不应直接踩踏人工湿地和植物幼苗。上的雨水罐应固定牢靠,使用方便、便于维护,同时应满足以下规定流短路,并避免扰动沉积物,进水端宜均匀布水。毕后应进行满水试验。排水管渠的排水方向、高程应与市政管道或排水设施相协调。规定进行时应留台阶形接茬35料回填,其回填宽度不宜小于400mm周围环境等要求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保施工安全和满足环境保确保流水通畅。于下游的排水管道底的起点标高90;当管径小于或等于300mm且跌水高度大于。.30m时,可不受此限制进行测量、核实;排水管道施工前必须复测现有市政排水出口的最低标高(管内底标高),在满足排水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方可施工确保施工期间排水顺畅。止人、物坠落。峰调蓄池、调蓄下沉广场、调蓄下沉绿地、调蓄隧道等的施工应符合本标准海绵设施、排水管渠系统中相应的施工规定。6.2.10内河道施工不应影响正常的通航需求。堤坝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的有关规定执行。36接、卡箍连接等方法采用的密封件、套筒件、法兰、紧固件等配套管件,应由管道生产厂家配套供应;管道的电熔连接、热熔连接应采用专用电器设备、挤出焊接设备和工具进行施工。净,连接用的钢制套筒、法兰、卡箍、螺栓等金属制品应根据现场土质并参照相关标准采取防腐措施。等缺陷时,不应用强力对口、加热管道、加偏垫或加多层垫等方法消除套管之间的间隙宜采用不燃材料填塞有效支撑角范围用中粗砂回填密实,不得用土或其他材料回填。6.2.18管道沟槽开挖应符合下列规定据管道的埋深及所在土层的特性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开挖数,应根据地质报告、管道安装条件确定。局部距相邻管线及建(构)筑物较近段或受地下水影响较大段,可采用小型钢板桩或拉森钢板桩支护,以保证工程及周边地区管线、建(构)筑物的安全6.2.19管道沟槽回填应符合下列规定377工程验收7.1一般规定林绿化类、城市道路及其附属类、水务类工程中的分部(子分部)、分项工程、检验批进行验收。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验收合格后方能投入位联合进行,应按照建设项目施工合同内容进行验收。水设施、溢流排放口、防渗、水土保持、绿化种植、景观、安全等关键环节进行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的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层、种植土壤层、蓄水层等)施工完毕后,由承包方组织施工、监理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出厂检验报告、进场检测报告7.1.8施工验收时,应具有下列文件投标文件38等试验、检验记录;时应进行信息化管理7.2工程子项验收合设计要求或相关标准规定。渗水不得对路基强度和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检查数量:每500m2抽测1点。检查方法:立管注水法、圆环注水法、简易的土槽注水法检查数量:每500m2抽测1处。检查方法:按现行透水砖路面标准的规定检测。缝隙透水砖不检测砖体透水性能,仅对结构层的透水性验收,并应符合设计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泥不超过500t为一批,每批抽样1次。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时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39检查数量:透水砖按同一厂家、同一块形、同一生产工艺以5000m2为一验收批,不足5000m2按一批计。每一批中应随机抽取50块试件。检查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试报告。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品种、同一标号、同一批号连续进场的沥青(石油沥青每100t为1批,改性沥青每50t为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并进场复检CJJ/T190等相关规范的规定。规定得污染水源,不得导致周边次生灾害发生。检查方法:观察检查、钢尺量测,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质量检验报告水设计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方法:观察检查、钢尺量测。地面或道路,蓄水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检查方法:观察检查、量测检查方法:观察检查、量测403穿孔无铅PVC排水管钻孔率不应小于设计要求的95%。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查看检查记录检查方法:量测、观察检查方法:查看试验报告、现场复测比例不应小于设计要求。检查方法:用水准仪、拉线、量测24h○检查方法:现场灌水试验、观察检查、查看试验记录和地方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检查方法:检查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各项性能检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查对设计图纸。检查方法:使用水准仪测量检验,应在24h~48h内排空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按设计类型每项抽检。44检查方法:现场进行蓄水量、排空能力试验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使用水准仪测量施工检查数量:全数检查1:2~1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尺量检查、水准仪量测。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检查数量:按批次检查。检查方法:检查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书、各项性能检验报告、进场验收记录并查对设计图纸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逐个检查。检查数量:全数检查检查方法:观察检查。检查方法:检查测量报告、观察。458运营维护8.1一般规定设备保养手册及事故应急预案,并应定期修订。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护监管。其他海绵设施,应由该设施的所有者或其委托方负责维护管理。岗位运营维护和管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后上岗。雨季期间,应加强设施的检修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字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维护与管理8.2源头减排系统运营维护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规程,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监测手段,并定期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果进行监测和评估。50查,在雨季来临前应对系统的设施进行清洁和保养,并在雨季定期对工程各部分的运营状态进行观测检查和维护管理。用系统应定时清扫、清淤。全性检查,保证建筑与小区内的各类源头减排设施在灾害性气候发生期间能够安全运营。显和完整,严禁擅自移动、涂抹、修改雨水回用管道和用水点标记,雨水利用设施处理水质应进行定期检测。化进行养护,并应对暴雨后残留的垃圾进行清理。水、园林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护监管。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监测手段,并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行监测和评估。进行日常巡查,在雨季来临前应对设施进行清洁和保养,并在雨季定期对工程各部分的运营状态进行观测检查和维护管理。系统应定时清扫、清淤。性检查,保证市政道路的源头减排设施在灾害性气候发生期间能够安全运营。进行养护,应对暴雨后残留的垃圾进行清理。8.2.18透水路面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规定保养、小修工程、中修工程、大修工程等。对于透水路面的较大损坏,应根据损坏程度,及时安排中修工程、大修工程,进行维修和整修。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维修保养措施护,全面透水功能性养护频率应根据道路交通量、污染程度、路段加权平均渗水系数残留率、养护资金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及时进行不定期的局部透水功能性养护,当发现路面上具有可能引起透水功能性衰减的杂物或堆积物时,应立即清除,并及时安排局部透水功能性养护。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维护监管。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监测手段,并对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加强专业技术培训。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设施得以正常发挥。来临前应对设施进行清洁和保养,并在雨季定期对工程各部分的运营状态进行观测检查和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安全运营。系统应进行定时清扫、清淤,确保工程安全运营。52地源头减排系统进行安全性检查。应事先排空公园绿地调蓄设施内的存水,保证系统调蓄功能的正常运营。应保持明显和完整,严禁擅自移动、涂抹、修改雨水回用管道和用水点标记,雨水利用设施处理水质应定期进行检测。和生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