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1页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2页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3页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4页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次

1总则...........................................................................................................................7

2术语...........................................................................................................................8

3基本规定................................................................................................................16

4绿色设计策划和文件要求....................................................................................18

4.1一般规定........................................................................................................18

4.2策划内容........................................................................................................18

4.3建筑专业........................................................................................................20

4.4结构专业........................................................................................................21

4.5给排水专业....................................................................................................22

4.6暖通空调专业................................................................................................23

4.7电气专业........................................................................................................24

4.8景观环境专业................................................................................................25

4.9绿色设计流程................................................................................................25

4.10绿色设计文件..............................................................................................28

5规划设计................................................................................................................30

5.1一般规定........................................................................................................30

5.2场地要求........................................................................................................33

5.3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34

5.4规划与建筑布局............................................................................................36

5.5交通组织与交通规划....................................................................................42

5.6公共设施........................................................................................................44

5.7室外无障碍设计............................................................................................46

5.8室外环境控制................................................................................................47

6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51

3

6.1一般规定........................................................................................................51

6.2建筑空间布局................................................................................................52

6.3围护结构........................................................................................................55

6.4建筑遮阳........................................................................................................58

6.5建筑光环境....................................................................................................60

6.6建筑风环境....................................................................................................62

6.7室内声环境....................................................................................................65

6.8室内空气质量控制........................................................................................68

6.8室内空气质量控制........................................................................................69

6.9建筑材料........................................................................................................70

6.10安全防护与耐久设计/或:安全与耐久.....................................................71

6.11室内无障碍设计..........................................................................................74

7结构设计................................................................................................................76

7.1一般规定........................................................................................................76

7.2地基基础设计................................................................................................76

7.3主体结构设计................................................................................................77

7.4工业化建筑....................................................................................................79

7.5非结构构件设计............................................................................................80

8给排水设计............................................................................................................81

8.1一般规定........................................................................................................81

8.2给水系统........................................................................................................82

8.3热水系统........................................................................................................84

8.4用水安全........................................................................................................86

8.5节水器具与计量............................................................................................87

8.6非传统水处理利用及雨水控制....................................................................88

9供暖、通风和空调设计........................................................................................91

9.1一般规定........................................................................................................91

4

9.2冷热源设计....................................................................................................92

9.3末端及输配系统设计....................................................................................93

9.4能耗计量与系统控制....................................................................................95

10电气设计..............................................................................................................97

10.1一般规定......................................................................................................97

10.2供配电系统设计..........................................................................................98

10.3照明设计....................................................................................................101

10.4电气设备选用.............................................................................................103

10.5电气计量....................................................................................................104

11智能化设计.........................................................................................................105

11.1一般规定....................................................................................................105

11.2建筑信息网络系统....................................................................................106

11.3建筑设备监控............................................................................................107

11.4智慧运行....................................................................................................109

12室内装饰装修设计.............................................................................................111

12.1一般规定....................................................................................................111

12.2安全与人性化设计....................................................................................111

12.3全装修设计................................................................................................113

12.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115

13景观环境设计.....................................................................................................116

13.1一般规定....................................................................................................116

13.2绿化设计与生态保护................................................................................116

13.3场地安全与环境设计................................................................................118

13.4水景设计....................................................................................................121

13.5景观照明....................................................................................................121

13.6景观设施....................................................................................................122

13.7海绵设施设计............................................................................................123

5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经济技术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理

念,规范安徽省绿色建筑设计,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

1.0.3绿色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期内建筑功能和安全耐久、健康舒

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性能之间的辩证关系,遵循以人为本、

提质增效、因地制宜、技术创新等原则,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

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实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1.0.4民用建筑的绿色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

和地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

7

2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

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2绿色设计greendesignofbuilding

在建筑设计中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措施,在满足建筑结构安全和使用

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建筑全寿命期内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人们提供安

全、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2.0.3建筑全寿命期buildinglifecycle

建筑从建造、使用到拆除的全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建筑材料与构

配件的加工制造,现场施工与安装,建筑的运行和维护,以及建筑最终的拆

除与处置。

2.0.4绿色性能greenperformance

涉及建筑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节地、节能、节

水、节材)和环境宜居等方面的综合性能。

2.0.5被动措施passivetechniques

直接利用阳光、风力、气温、湿度、地形、植物等现场自然条件,通过

优化建筑设计,采用非机械、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

8

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通常包括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围

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遮阳、蓄热、雨水入渗等措施。

2.0.6主动措施activetechniques

通过采用消耗能源的机械系统,提高室内舒适度,实现室内外环境性能。

通常包括供暖、空调、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等措施。

2.0.7全龄化设计all-agegroupdesign

面向不同年龄段的设计,确保各个年龄段都有适用的空间与配套设施。

2.0.8结构抗震性能设计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structure

针对不同的地震地面运动水准设定的结构抗震性能水准。

2.0.9抗震构造措施detailsofseismicdesign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

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0.10建筑非结构构件architecturalnon-structuralcomponents

建筑中除承重骨架体系以外的固定构件和部件,主要包括非承重墙体、

附着于楼屋面结构的构件、装饰构件和部件、固定于楼面的大型储物柜等。

2.0.11结构耐久性structuredurability

结构及其构件在可能引起材料性能劣化的各种作用能够长期维持其原有

性能的能力。在结构设计中,结构耐久性则被定义为在预定作用和预期的维

修与使用条件下,结构及其构件能在规定期限内维持所需技术性能(如安全

性、适用性)的能力。

9

2.0.12工业化住宅industrializedresidentialbuilding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

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住宅。

2.0.13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assembledmonolithicconcrete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或部件通过钢筋、连接件或施加预应力加以连接,并

在连接部位浇筑混凝土而形成整体受力的混凝土结构。

2.0.14预制装配率comprehensiveprefabricationratio

装配式建筑室外地坪以上(不含地下室顶板)、屋面以下(含屋面)采

用主体结构预制构件、装配式外围护和内隔墙构件及工业化内装部品的综合

比率。

2.0.15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ecologicalprotectionandconstructionplanning

“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是一个区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保护和建

设的行动纲领,该类规划的内容界定是“以自然生态资源为对象开展的保护

与建设”,范围包括全国(全省、地方)陆域、内水、领海及管辖海域。

2.0.16生态补偿措施Ecologicalcompensationmeasures

指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

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主要指对场地整体生态环境进

行改造、恢复和建设,以弥补开发活动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环境影响。

2.0.17通风架空率ventilationarearatio

架空层中,净高超过2.5m的可穿越式通风部分的建筑面积占建筑基地面

10

积的比率(%)。

2.0.18光环境污染lightpollution

照明装置发出的光落在目标区域边界以外的部分或建筑表面反射光线的

数量、方向足以引起人们烦躁、不舒适、注意力不集中或降低对于某些重要

信息(如交通信号)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于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2.0.19新风系统ventilationsystem

由风机、过滤等处理设备、风管及其部件组成,将新风送入室内的通风

系统。

2.0.20绿色能源greenenergy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狭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

风能、地热能、生物能和海洋能等。这些能源消耗之后可以恢复补充,很少

产生污染。广义的绿色能源是指在能源生产及其消费过程中,选用对生态环

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

2.0.21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22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利用量on-siterenewableenergy

由建筑场地边界内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产生,并且用于场地内建筑能源需

求的可再生能源。

2.0.23场地内可再生能源替代率on-siterenewableenergyreplcementratio

场地内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建筑年综合能耗的比例,单位:%。

11

2.0.24总绿地面积totalgreenarea

住宅用地内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

道路红线内的绿地)等各种形式绿地的总面积,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

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和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

可计入绿地率的屋顶、晒台的绿地及垂直绿化。

2.0.25屋顶绿化greenroof

高出地面以上,周边不与自然土层相连接,在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

部、天台及露台等实施绿化的形式。

2.0.26垂直绿化verticalgreening

借助多种技术手段,让花草等植物生长或附着在建筑及构筑物的立面上。

有攀援植物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门庭绿化、花架、棚架绿化、栅栏

绿化、坡面绿化等形式。

2.0.27绿化覆盖率percentageofgreenerycoverage

单位用地范围内,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占该用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2.0.28绿地率greeningrate,ratioofgreenspace

建设项目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该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率

(%)。

2.0.29绿容率greenvolumeratio

单位用地范围内,各类植被叶面积总量与场地面积的比值。

2.0.30绿视率greenlookingratio

12

指人眼所看到的物体中绿色植物所占的比例,它强调立体的视觉效果,

代表城市绿化的更高水准。

2.0.31遮阳覆盖率shadingcoveragerate

在居住区的广场、人行道、游憩场、停车场等特定场地的硬化地面范围

内,遮阳体正投影面积总和占该场地硬化地面面积的比率。

2.0.32非传统水源利用率utilizationratioof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

采用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传统水源代替市政供水或地下水供给景观、

绿化、冲厕等使用的水量占总用水量的百分比。

2.0.3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reenstorminfrastructure(GSI)

一种由诸如林荫街道、湿地、公园、林地、自然植被区等开放空间和自

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能够以自然的方式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减少

城市洪涝灾害,控制径流污染,保护水环境。

2.0.34人工湿地artificialwetland,constructedwetland

利用土地对污水进行自然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

种植芦苇类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以推流方式与布满生物

膜的介质表面和溶解氧进行充分接触,使水得到净化。

2.0.3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annualrunoffvolumecaptureratio

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

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36乡土植物nativeplants

13

乡土植物是指当地固有的,自然分布于本土生长的植物种类。乡土植物

适应本土生长环境,有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减低后期养护成本,并且代表

当地的植物文化和地域风情。

2.0.37全装修decorated

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

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公共建

筑公共区域的固定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水、暖、电、通风等基本设备全

部安装到位。

2.0.38装配化装修interiorassembleddecoration

装配化装修是将工厂生产的部品部件在现场进行组合安装的装修方式,

主要包括干式工法楼(地)面、集成厨房、集成卫生间、管线与结构分离等。

2.0.39管线分离pipe&wiredetachedfromstructuresystem

以建筑支撑体与填充体分离的SI理念为基础,将设备管线与结构系统分

离开的设置方式。

2.0.40集成式卫生间integratedbathroom

主要采用干式工法,由工厂生产的墙面、吊顶、楼地面和洁具设备及管

线等集成的卫生间。

2.0.41集成式厨房integratedkitchen

主要采用干式工法,由工厂生产的墙面、吊顶、楼地面、橱柜、厨房设

备及管线等集成的厨房。

14

2.0.42绿色建筑增量成本incrementalcostofgreenbuilding

因实施绿色建筑理念和策略而产生的投资成本的增加值或减少值。

15

3基本规定

3.0.1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进行绿色策划,明确建筑的绿色设计目标和技术

策略。

3.0.2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被动措施优先、主动措施优化的

原则,结合本地区的气候、资源、生态环境、城乡经济、社会人文等特点,

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方针,倡导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应符合安徽省城乡规

划管理的相关规定。

3.0.3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期内的技术与经济特性,使

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

3.0.4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应有绿色设计策划书,初步设计、施工图设

计阶段的设计文件均应包括绿色设计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明确对绿色建

筑施工和运营管理的主要技术要求。

3.0.5建筑绿色设计应体现共享、平衡、集成的理念。规划、建筑、结构、

给水排水、暖通空调、电气与智能化、室内设计、景观、能源和经济等各专

业应紧密配合,结合建筑特点,选择适用、经济合理的绿色设计技术。建筑

绿色设计标准的评价应用应按照本标准附录A确定。

3.0.6一星级绿色设计以满足基础级绿色设计基本要求为前提;二星级绿色

设计以满足一星级绿色设计基本要求为前提;三星级绿色设计以满足二星级

16

绿色设计基本要求为前提。

3.0.7民用建筑绿色设计应在理念、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

促进技术进步和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以提高绿色建筑的性能。

3.0.8民用绿色建筑综合能耗指标不得高于现行《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

51161约束值的规定。

3.0.9单栋民用建筑或建筑群所涉及的人均居住用地、容积率、绿地率、人

均公共绿地、地下空间利用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整体性指标,应按其所属

的工程范围进行总体设计。

17

4绿色设计策划和文件要求

4.1一般规定

4.1.1绿色设计策划应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进行。

4.1.2民用建筑设计应进行绿色设计策划,明确绿色建筑的定位、目标、技

术策略、成本与效益分析,编制绿色建筑策划书,并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上位规划绿色技术指标体系中的定量控制指标,分解指标值到各

地块、建筑单体;

2应根据上位规划中有明确要求的定性控制指标,进行专项技术研究,

以实现其控制目标;

3绿色设计策划应做多方案的技术、经济、风险的综合比较与分析。

4.1.3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建筑设计阶段和运营管理阶段。

4.1.4绿色设计策划宜采用包括建设、规划、设计、咨询、施工、监理及物

业管理等方面的人员组成的团队合作完成,开放设计权并尽可能地实现项目

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

4.2策划内容

4.2.1绿色设计策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目标设定与前期调研;

2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

3绿色设计实施策略分析;

18

4技术经济合理性的分析。

4.2.2目标设定与前期调研应包括总体目标、场地分析、生态分析、资源评

估、市场分析、社会环境分析和同类项目案例分析,并符合下列规定:

1总体目标围绕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和环境宜居

等方面的绿色综合性能进行设定;

2场地调研应包括项目的地理位置、场地生态环境、场地气候环境、地

形地貌、场地周边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条件等;

3资源调研应包括项目可利用的各种能源、水资源、材料资源等;

4市场调研应包括建设项目的功能要求、市场需求、使用模式、技术条

件等;

5社会调研应包括区域资源、人文环境和生活质量、区域经济水平与发

展空间、周边公众的意见与建议、所在区域的绿色建筑激励政策情况等;

6项目所在城镇的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和所在区域的控制性详细

规划。

4.2.3项目定位与目标分析应包括以下内容:

1分析项目的自身特点和要求的分析;

2可达到国家、安徽省现行绿色建筑创建标准的相应等级或要求的分

析;

3适宜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可实施技术路线及相应指标要求的分

析。

19

4.2.4绿色设计实施策略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以绿色性能为导向的绿色设计应贯穿于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初步设

计、施工图设计的各个设计阶段以及整个设计流程;

2区域优先、整体优先;

3绿色技术与人文创意有机结合;

4优先采用被动设计策略,选用适宜的绿色措施和集成技术;

5选用高效能的建筑产品、设备和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

6对现有条件不满足绿色建筑目标的,应采取调节、平衡与补偿措施。

4.2.5技术经济合理性的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1技术可行性分析;

2增量成本评估与综合效益分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3风险评估。

4.3建筑专业

4.3.1前期调研应对场地条件、区域资源等进行调研,包括下列内容:

1场地条件调研应包括:对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周边物理和生态环

境、道路交通、人流、公共服务设施、绿地构成和市政基础设施等规划条件

进行分析。提出远离污染源,保证日照条件,促进自然通风,满足公共交通,

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场地声、光、热物理环境的技术措施;

2区域资源调研应包括:对场地可再生能源可利用情况及建筑自身节能

20

需求进行分析,以确认符合区域条件及建筑特点的能源利用节约方案。

4.3.2建筑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远离污染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2场地总平面的竖向设计以及场地排水组织、控制场地雨水外排总量和

渗水地面的规划;

3改善室外声、光、热、风环境质量的措施及指标;

4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

5场地交通组织与公共设施;

6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措施及指标;

7保证室内环境质量的措施及指标;

8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措施;

9建筑遮阳的技术分析和形式;

10绿色建材的利用;

11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4.4结构专业

4.4.1前期调研应对项目所在地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地基变形要

求、地基处理方案等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上部建筑对地基的适应

程度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4.4.2应根据建筑特点,对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对比与分析,选择结构安全、

21

对环境影响小、资源消耗低、材料利用率高、耐久性能好的结构体系,充分

考虑节省材料、施工便捷、环境保护等措施。

4.4.3当具备经济、技术条件时,宜全部或部分采用可工业化建造的建筑结

构体系。

4.4.4结构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设计使用年限;

2地基基础设计方案;

3结构选型及相适应的材料;

4高强度结构材料应用的可行性;

5高耐久性结构材料应用的可行性。

4.5给排水专业

4.5.1前期调研应对区域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遵循低质低用、高质高用的

用水原则,对区域用水水量和水质进行估算与评价,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

应采用合理的水处理技术与设施,提高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率。

4.5.2给排水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配合建筑专业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

础设施,通过雨水入渗、调蓄和回用等措施,实现开发后场地雨水的年径流

总量和年径流污染控制;

2用地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建筑与小区应进行海绵城市设计规划;

22

3制定雨水、河道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综合利用方案;

4合理规划给排水系统设计,建筑结构宜与给排水管线分离;

5住宅套内卫生间宜采用同层排水;

6当生活热水供应采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或余热、废热时,应

与建筑、暖通等相关专业配合制定综合利用方案,合理配置辅助加热系统。

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不得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5.3应配合相关专业合理规划人工景观水体规模,景观补水不应采用市政

自来水或地下井水。

4.6暖通空调专业

4.6.1前期调研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所在地适用的常规能源条件及可供项目利用的余热(或废热)等

能源资源条件;

2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资源条件,包括项目基地与周边的可利用地下水资

源、地埋管场地资源和其他可利用资源;

3项目所在地能源政策。

4.6.2暖通空调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空调冷热源形式;

2输配及末端系统;

3设备与材料安全耐久性;

23

4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质量;

5能耗计量与系统控制要求;

6采用能量回收系统的技术合理性分析;

7对蓄能空调系统、分布式供能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做可行性

研究和技术与经济性分析;

8适宜采用的其他节能技术措施。

4.7电气专业

4.7.1前期调研应对项目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可

行性进行调查分析。

4.7.2电气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合理的供配电系统并合理选择配变电所的设置位置及数量,优先

选择符合功能要求的节能环保型电气设备及节能控制措施;

2合理应用电气节能技术;

3合理选择节能光源、灯具和照明控制方式,满足功能需求和照明技术

指标;

4对场地内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分析,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宜采用太阳

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冷热电联供等作为补充电力能源,并宜采用并网型

发电系统;

5根据建筑功能、归属和运营等情况,对动力设备、照明与插座、空调、

24

特殊用电等系统的用电能耗进行合理的分项、分区、分户计量;评估设置建

筑设备监控(管理)和智能化系统的可行性;

6停车场应具有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具备充电设施的安装条件。

4.8景观环境专业

4.8.1场地景观环境专业调研应包括:对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气候环境、

自然资源、地域文化等进行评估分析;充分研究上位规划条件、建筑布局、

建筑风格以及场地内原有生物资源、地形、水系和植被等条件。

4.8.2景观环境专业策划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场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景观设计策略;

2景观场地功能布置分析;

3景观环境安全分析;

4适用于当地气候的植物品种分析及选择;

5选择适应区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地植物,合理配植,合理采用复层

绿化、屋顶绿化及垂直绿化方式;

6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合理规划下凹式绿

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人工水景等调蓄入渗雨水设施;

7合理采用节水灌溉的方式;

8室外夜景照明合理采用防止光污染的控制措施。

4.9绿色设计流程

25

4.9.1绿色设计流程应符合常规建筑设计的基本流程,在基本流程中落实绿

色性能相关的设计任务,达到绿色设计目标。

4.9.2方案设计流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1项目调研,资料收集与分析,确定绿色建筑定位与总体目标,或依据

策划成果,输入绿色建筑的方案设计条件;

2进行总体目标解析,项目团队协同商讨可能适宜的绿色性能分项目

标,初步界定与分解绿色性能设计任务,发现绿色性能设计问题;

3提出初步的方案构思,进行绿色性能模拟分析与经济性分析,实施绿

色性能设计实时评价,研讨绿色问题解决方案;

4进行多方案分析比选,确定绿色设计方向,提出并完成整体的绿色设

计概念性方案与实施策略;

5验证绿色设计方案与总体目标的契合度和技术措施的适宜性;

6确定建筑的绿色设计方案说明,编制绿色建筑的投资估算经济指标,

完成并输出绿色设计方案成果。

4.9.3初步设计流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方案设计确认函与修改意见,做相应评估与调整,进一步明确项

目定位与目标,输入绿色建筑的初步设计条件;

2根据设计目标,确定绿色性能限制条件,协同商讨技术方案的可能性,

确认绿色设计方向和技术路线以及主要技术措施,进一步界定与分解绿色性

能设计任务;

26

3各专业进行设计深化,协同商讨绿色性能所有相关适宜技术及其细

节,优化技术措施,生成绿色性能设计综合性技术方案;

4进行技术适宜性和成本的比较研究与适时评价,明确绿色设计方向。

整合、集成各专业成果,基本完成绿色性能技术综合性解决方案;

5验证解决方案与设计目标的契合度和技术措施的适宜性。提供经济分

析、专项性能模拟报告和计算报告,进一步验证与调整、优化绿色性能设计

技术方案;

6确定绿色设计专篇,编制绿色工程概算经济指标。确认并输出初步设

计绿色设计技术综合性方案成果。

4.9.4施工图设计流程应包括下列内容:

1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成果,做相应评估与调整,再次确认绿色设计目标,

输入绿色建筑的施工图设计条件;

2汇总绿色性能设计技术措施,根据设计目标,协同研讨与分析绿色性

能问题,界定绿色设计任务;

3各专业相互配合,将绿色性能设计技术措施具体化,循环互提条件,

逐一解决所有绿色设计问题。整合、集成各专业绿色设计,落实达到具体目

标的绿色性能设计技术措施的和所有规格参数;

4验证绿色设计成果与设计目标的契合度和技术的适宜性。提供经济分

析、专项性能模拟报告和计算报告,再次验证与调整、优化绿色设计技术措

施;

27

5确定最终的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及节能专篇),确认并输出完整的

绿色施工图设计文件。

4.10绿色设计文件

4.10.1绿色设计文件应贯穿设计全过程,并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落实。上

一阶段绿色设计文件应作为下一阶段绿色设计的基本依据。

4.10.2项目建议书应设绿色设计专篇,编制应结合当地区域规划要求,提

出需达到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要求,并将实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列入投资

估算。

4.10.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设绿色设计专篇,编制应结合当地区域规划

要求和项目建议书确定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依据本标准提出的要求,对绿

色设计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确定项目绿色设计实施策略。

4.10.4方案报批文件应编制绿色设计方案专篇,其中应包括项目的绿色建

筑设计目标、场地规划和室外环境条件、规划设计采用的手段及技术策略、

投资估算(含绿色建筑经济指标)等内容。

4.10.5初步设计应根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方案报批文件中绿色设计专篇

的审查意见进行设计,编制初步设计阶段绿色设计专篇,明确绿色建筑设计

目标和相应的设计策略,分专业阐述技术措施、材料选用和设备选型,计算

绿色建筑技术增量成本。

4.10.6施工图设计应编制绿色设计专篇,由建筑专业综合协调,分建筑、

28

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化、景观园林、室内装饰装修设计等专业

编制绿色建筑设计说明。建筑专业应有涵盖所有专业的总说明,各专业说明

中应注明本专业的绿色设计措施,且与总说明一致,并注明对绿色施工与运

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4.10.7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有绿色建筑技术的主要做法、构造措施、设备

性能表。应明确材料、部品、部件、设备的技术指标要求、质量要求,应明

确相关工艺、工法的要求和施工安装要求。

4.10.8应根据绿色建筑各设计阶段的要求进行计算模拟分析,计算模拟分

析报告应满足相关设计要求。

29

5规划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建设用地总体规划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建筑间距、建筑物退让、建

筑高度和景观控制、建筑基地的绿地率和停车指标以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项目所在城镇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项目所在地

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规和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的要求。

5.1.2规划与室外环境设计应满足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及城市设计对所在区

域的目标定位及空间形态、景观风貌、环境品质等控制和引导要求,并应满

足城市设计对公共空间、建筑群体、园林景观、市政等环境设施的设计控制

要求。

5.1.3涉及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的规划建设

项目,必须遵守国家与地方有关专项保护规划与建设控制的规定。

5.1.4建设项目场地宜选择市政基础设施良好的地段,并根据市政设施承载

能力对场地建设容量进行复核。

5.1.5建设项目场地规划应对场地内外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

建筑遗存、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调查分析与综合评估,合理控

制开发强度,以确定场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方案及措施,满足居住建筑

的绿色设计目标和可持续运营的要求。

5.1.6大尺度公共建筑和居住区规划,应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生态网络规划

30

要求留出生物通道,以形成完整的生物活动圈,缓解施工建设和人类活动介

入带来的生态影响;小尺度场地,应注意与周边场地的生物通道的衔接,形

成较为完整的生物圈。

5.1.7建设项目规划应保证室外环境的质量,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

出的结论与建议,通过优化场地规划与设计进行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并采

取相应措施确保场地安全。

5.1.8建筑设计应注重建筑群体空间与自然山水环境的融合与协调、历史文

化与传统风貌特色的保护与发展、公共活动与公共空间的组织与塑造,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的形态、体量、尺度、色彩以及空间组合关系应与周围的空间环

境相协调;

2重要城市界面控制地段建筑的的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建筑界面等应

与相邻建筑基地建筑物相协调;

3场地内的绿化种植、景观构筑物与环境小品、市政工程设施、景观照

明、标识系统和公共艺术等应与建筑物及其环境统筹设计、相互协调;

4场地与相邻的城市开放空间、步行系统等宜相互连通。

5.1.9规划布局应满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并应符合安徽省各地规划管理的

相关规定,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5.1.10场地规划应提高场地的空间利用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并应符合

下列规定:

31

1居住街坊的人均住宅用地面积应满足:3层及以下不大于36m2,4~

6层不大于27m2,7~9层不大于20m2,10~18层不大于16m2,19层及以上

不大于12m2;

2应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住宅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

比率不宜小于5%;

3合理进行土地的混合使用,可混合用地的类别、使用功能比例等宜符

合项目所在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的要求。

5.1.11应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服务设施,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充分利用场地及周边已有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2居住区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300m;

3居住区到达小学、商业服务设施、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的步行距离不

宜超过500m;

4居住区到达中学、医院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1000m;

5居住区到达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和公共绿地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

800m;

6居住区场地周边500m范围内宜配置不少于3种商业服务设施;

7居住区相关公共设施宜向周边居民开放;

8居住区应结合住区出入口或物业管理设置智能快递柜,信报箱设置应

符合安徽省居住区信报箱工程的相关技术规定;

9居住区宜结合居住街坊出入口或物业管理设置平战结合的防疫应急

32

物理隔离通道。

5.1.12油烟、废气等的排放不应干扰居民生活和影响环境,排烟、排气风

口的位置应避开住宅建筑的主要朝向或远离住宅。

5.2场地要求

5.2.1建设场地应安全可靠,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开可能产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危险地段;

2应避开地震时可能产生滑坡、崩坍、地陷、地裂、泥石流、易液化土、

人工填土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对工程抗震危险的地段;

3应进行场地风环境模拟分析,避开容易产生风切变的场地;

4在建筑场地范围内应无危险化学品等重大污染源,无易燃易爆危险源

威胁及有害有毒物质危害;

5当场地选择不能避开上述安全隐患时,应采取措施保证场地对可能产

生的自然灾害或次生灾害有充分的抵御能力;

6利用裸岩、塌陷地、废窑坑等废弃场地时,应进行场地安全性评价,

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5.2.2建设场地选址应优先选择已开发用地或废弃地,并符合下列规定:

1对原有的工业用地、垃圾填埋场等可能存在健康安全隐患的场地,应

进行土壤污染检测与再利用评估;

2利用盐碱地时,应进行盐碱度检测与改良评估,建筑基础处理和建筑

33

设计应有预防盐碱侵蚀破坏的技术措施;

3选用废弃地时,应根据场地及周边地区环境影响评估和全寿命期成本

评价,采取场地改造或土壤改良等措施;

4改造或改良后的场地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5.2.3建设场地宜选择市政基础设施良好的地段,并根据市政设施承载能力

对场地建设容量进行复核。

5.2.4建设场地环境质量不应影响人体的安全健康,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大气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且场地周边无排放超标的

污染源;

2电磁辐射水平应符合现行国家电磁辐射防护相关标准的要求;

3避免在噪声大于75dB的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居住用地内的住宅、幼

儿园和学校等对声环境有较高要求的建筑应远离机场、铁路线、具有交通枢

纽性质的车站和港口等;

4场地土壤中氡浓度的测定及防护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

5.3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5.3.1场地设计应对建筑场地资源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估分析,确定合理利用

方式,并符合下列规定:

1宜保持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地貌,通过优化场地规划与设计,降低

开发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4

2应保护地表水体,不得破坏场地与周边原有自然水系的关系,应尽量

维持原有水文条件,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3应妥善回收、保持和利用无污染的地表土;

4严禁回收、保持和利用有污染的地表土,针对有污染的土壤需根据具

体情况采用相应的修复技术进行土壤修复。

5.3.2可再生能源利用应进行资源勘查和评估,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优先利用太阳能,并根据场地及建筑条件,确定合理的太阳能利用

方式;

2利用地热能时,应对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进行调查评估,地热能开采

不得对地表水和土壤造成不利影响。

5.3.3利用地下水、地表水资源时,应取得政府相关部门的许可,并对地下

水系和形态进行调查评估,不得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3.4场地内具有保护价值和尚可使用的既有建筑应纳入场地规划,做到统

筹设计和再利用。

5.3.5场地内生物资源的保护或修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保持用地内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持场地内的生态系统与场地

外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态价值;

2应调查场地内的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植被;

5.3.6场地规划应进行场地雨洪安全,合理规划场地雨水径流,并符合下列

规定:

35

1应保持和利用河道、景观水系的滞洪、蓄洪及排洪能力;

2应采取措施加强雨水渗透对地下水的补给,保持场地自然渗透能力;

3因地制宜地采取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措施。

5.3.7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和管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垃圾应按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厨余垃圾(湿垃圾)、

其他垃圾四类进行分类,相应垃圾收集器在外观进行明显区别;

2垃圾容器和收集点的设置应结合场地主导风向合理规划于下风处,其

位置应与周围景观协调,相对隐蔽,降低对住户生活的影响;

3垃圾容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