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_第1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_第2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_第3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_第4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设计说明本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节新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应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特做如下设计:1、为新知做好知识铺垫。复习能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分散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适时、适度地安排复习,在“短、精、新”上下功夫,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使后面的“好戏”顺理成章。在课前复习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两道复习题目,旨在唤起学生对前面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知识基础。我首先出示一组加法与乘法的对比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所不同;然后设计一道与新课密切相关的题目,既能复习乘法和加法的意义,又能为新课中画图解决问题做好知识铺垫。2、在自主探究中经历学习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获得数学结论同样重要。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思考、操作等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找出两道例题的异同,并动笔尝试计算。然后设计了“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分组讨论、设计摆学具的方法,将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表示出来,使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接着让学生说出两幅图的意思,突出理解乘法和加法的意义,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学生准备正方形纸板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直接写得数。5+4=6+6+6=3+4=5×4=6×3=3×4=(引导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看图列式计算。■■■■■■■■■■■■■■■■■■■■■■■■■■■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关于乘法和加法的一些实际问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审题,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复习乘法和加法计算题,为本节课做好知识上的铺垫,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知识。⊙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读题,对比两道题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7比较下面两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预设生1:两道题目的数量相同,所求的问题相同。生2:(1)题中的4表示4排,5表示每排有5张桌子;(2)题中的4和5都表示桌子的张数。2、自主解题。(1)提问:根据刚才分析的数量关系,同学们打算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预设生1:(1)题是把4个5加起来,可以列乘法算式。5×4=20(张)生2:(2)题是把4和5合起来,用加法计算。5+4=9(张)(3)讨论:两道题目中都有4和5,为什么解答方法不同呢?(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摆一摆,表示出两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明确原因)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二学具: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教学过程: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3)板书课题。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2.统一测量的方法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四.巩固反馈五.发展练习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六.全课小结今天学了什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三教材设想一、背景分析“统一长度单位”是小学阶段学习法定计量单位的开始。人教版教材在安排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这是新课程与老教材的明显差异。教材的主题情境是:先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作标准去量数学课本的宽,并提示:“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再让学生用不同物品作标准量不同长度,教材让学生自由量,并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东西量出的结果一样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相同的物品(如方木块)进行测量,去解决上面两个矛盾冲突,由此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材安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两个操作层次,实际上都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虽然教材中两个操作层次最终指向的目的一致,但各自的思维角度不同,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呈现时,常常省略了知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这样的知识还是会感到抽象困难。尤其是本教材面向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交流物体长度的经历比较少,要他们分层、理性地还原本教材知识内容的建构过程,是有相当难度的。通过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们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呈现以及预期落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二、策略选择1、变素材,降落点。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现有思维发展水平,改变操作层次,简化思维难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建立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本节课的落点也适当调低,让学生能体会到长度单位不统一会给日常生活、交流带来不便,能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重操作,重体验。针对知识内容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体验感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本节课应注意安排设计多项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探究的活动,努力使知识的还原建构过程生动活泼,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样,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了解该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估一估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初步体会统一单位长度的必要性;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实际动手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教学准备学具准备: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尺子等教学过程一、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导入新课,交流测量方法2、动手测量:桌子的宽。3、汇报结果:测量工具和结果。4、讨论交流:多样的结果。二、认识厘米1、认识尺子2、认识1厘米(1)教师介绍1厘米(2)学生找找1厘米(3)师生比比1厘米(4)学生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的物体。三、应用(1)撕一撕:动手撕一段1厘米长的纸条。(2)估一估:书本等物品大约有多长。四、课堂总结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四教学目标:1、理解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口诀的来历,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难点:口诀的运用。准备:手掌图教学过程:一、编口诀。1、连加计算手指数:(1)我们人人都有一双巧手,每只手上都有几个手指?(板书:51个5)(2)两只手有几个手指?就是几个5?(板书:102个5)(3)再多一只手呢?就是几个5?4只手呢?5只手呢?(板书:153个5;204个5;255个5)小结:刚才我们用连加的方法,很快算出了几个5是多少。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乘法,你会用乘法来计算吗?2、用乘法计算手指数:(1)1个5,用乘法怎样计算?2个5呢?2个5得几,你是怎样知道的?(指连加结果)3个5呢?4个5,5个5呢?(生汇报,师板书)(2)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的得数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用彩笔标出得数的个位)小结:根据刚刚连加的结果,我们又很快得出了乘法算式的结果。那是不是我们以后每次计算乘法前都要先做一次连加才能知道结果呢?(对呀,这样多麻烦啊!那有没有一些好的办法呢?或:你知道古人想到了什么办法吗?)(3)揭示课题:乘法口诀。3、编5的乘法口诀(1)古人是怎样编口诀的呢?请看,先编1个5,就先写“一五”,1个5是5,就在后面写上“得五”,口诀就是“一五得五”。齐读。“一五得五”表示什么意思?这句口诀其实是由两个乘法算式总结出来的,所以就可以用来计算这两个乘法算式,也就是一五得五对应着:1×5=55×1=5。(2)根据2×5=10和5×2=10,你会编出口诀吗?板书:二五一十(得数满10了,为了简便就不写“得”字。)谁知道“二五一十”表示什么意思?它可以计算哪两个乘法算式?(3)你能根据剩下的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吗?打开数学书p52,自己试一试。(4)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指名板演)提醒注意:五五二十五,不要写成了“五五二五”。(5)小朋友真不错!5句口诀都编完了。齐读一遍。仔细观察一下这5句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口诀前半句表示几个5,后半句是得数。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相差5。……)再齐读口诀。二、记口诀。谈话:刚才我们学古人编出了5的乘法口诀,那你准备怎样记住这5句口诀呢?1、学生自己读读背背。2、(你觉得哪句最容易记,哪句最难记?)老师有一个疑问,5句口诀中我4句都记熟了,但“三五”是多少我总是忘记(把“十五”擦去),怎么办呀?3、对口令:(1)大家都记熟了吗?敢不敢跟邹老师对口令?(2)同位对口令。四、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得开心吗?出示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猜一猜老师会提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五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都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动画片吗?今天,草原上要举行运动会,第一项田径项目是竞走,参赛运动员是喜羊羊与懒羊羊,懒羊羊走长方形的路线,喜羊羊走正方形的路线。都走一圈,看谁走的快?懒羊羊说:“不合理,我走的路多,喜羊羊走的路短。”(大家看图,出示多媒体课件)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看看懒羊羊提的要求合理吗?引导:喜羊羊和懒羊羊可不是光凭你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让他们心服口服。你觉得喜羊羊和懒羊羊走的路线与我们所学的哪一个数学知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揭题:你们真聪明!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对数学的敏感。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提问:他俩所走的路程到底怎么算呢?板书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二、探索新知:1、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动手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长边,再摸一摸长方形的一组短边。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组对边叫做长方形的宽。请同学们动手量出所需的数据,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2、引导: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可以看出你们肯定有成果了,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学生说教师板书。要求说清这样做的道理。)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三种:(板书)(1)6+4+6+4=20(厘米)周长=长+宽+长+宽(2)6×2+4×2=20(厘米)周长=长×2+宽×2(3)(6+4)×2=20(厘)周长=(长+宽)×23、提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4、请同学们再拿出手中的正方形,先量一量,再在练习本上求出正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有这两种:(板书)(1)5+5+5+5=20(厘米)边长+边长+边长+边长=周长(2)5×4=20(厘米)边长×4=周长提问: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说说你的想法。提问: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边长)。5、提问:懒羊羊也用尺子量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长是12米,宽是6米,请你们帮它来算一算这个草坪的周长是多少?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出计算过程。6、解决了懒羊羊的问题,那我们就来帮助喜羊羊算出他所走的路程吧!他也量得正方形草坪的边长是9米。请你算出它的周长。7、同学们比较一下谁走的路长?(一样长)8、谈话:原来,他们俩走得一样多,经过科学地计算,懒羊羊心服口服了,他们不再吵了,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中。三、巩固练习1、请你量出需要的数据,并计算它的周长。2、如果绕篮球场走一圈,要走多少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3、试一试:正方形的手帕的边长使25厘米,他的周长是多少?它的周长是100厘米。4、想想做做。能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吗?它们的周长相等吗?四、拓展延伸:课下练习:一根长24米的绳子(1)围成一个正方形。围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2)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方形的长是9米,宽是几米?想一想:如果长不是9米,还能围成哪些长是整数米的长方形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围成的图形)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在生活中有许多关于周长的有趣的问题,只要我们去认真观察,去仔细发现,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六教学目标1、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尺子画角。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生学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理解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理解角的概念、用尺子画角。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演示动画角的认识。2、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角。(揭示并板书课题角的认识)二、引导探究1、(1)演示动画直线、射线、线段(2)启发提问:手电筒、太阳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看作射线呢?(3)小组讨论:直线、线段、射线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联系:都是直的,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区别:端点数不同,线段的测量长度直线、射线是无限长的,无法测量)2、初步认识角(1)演示课件角的认识。(从一点引出4条射线)提问:①你能从中找出多少个角?(最多6个)②如果只想得到一个角?该怎么办?(2)板书: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认识,演示角各部分名称。(4)引导学生利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小钉子摆角。教师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①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②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③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3、联系实际,深入感知。(1)提问:联系实际想一想,生活中哪有角?(2)启发学生用不规则的纸折出或剪出一个角。全班进行比赛,看谁的角最标准。摸一摸自己得到的角的顶点和边、感受角,教师选择有代表的角巾在黑板上展示。(3)观察黑板上的角,按照角的大小请同学们排出顺序。(4)当学生在叙述顺序语言表达困难时,适时出示角的表示方法。(强调和的不同)4、讨论尝试,比较大小。(1)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通过故事,引出问题。(2)同学讨论、尝试比较角大小的方法。(3)继续演示动画角的大小比较。(4)由学生小结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先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哪个角就大。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说明两个角相等。)5、体验画角。(1)由学生尝试用尺子画角,教师巡视。(2)小结角的画法。(先画顶点,再从顶点起画两条射线)三、巩固练习完成第126页第1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四、质疑小结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射线、线段、什么叫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比较两角大小的方法和角的画法)课后总结。教师出示顺口溜: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后画边。五、布置作业从一条射线的端点开始,截取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运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进一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情境中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与加法的联系。2、培养孩子对具体情境提取数学信息、进行推理概括的能力。3、在解决问题的真实体验中感受乘法的简便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学重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时直接用乘法算式表示。教学难点:从乘法意义的角度解释乘法列式的理由。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有几块积木的挂图”或课件动画显示。教学过程:一、情境诱思课件显示一堆摆放整齐有序的积木,教师顺势诱导:“这么多积木,怎样数才能数得又快又准呀?”(板书:有几块积木?)二、解决问题1、学生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积木的块数。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数的,所列的算式中每个数各代表什么意思?3、汇报情况。加法乘法5+5+5+5+5+5+5=35(人)5×7=35(人)7+7+7+7+7=35(人)7×5=35(人)4、你喜欢那种计算方法?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会喜欢用乘法计算)因此得出结论:直接用乘法计算会简便的多,因为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5、从上面的两道乘法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两个乘数前后调换位置,积不变。三、巩固应用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2、、3、4题。要求: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3、汇报,订正答案。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中乘数的可交换性”、“乘法和加法的联系”五、作业:教科书P11“练一练”1、2、3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公开课教案2024篇八教学目标: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