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_第1页
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_第2页
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_第3页
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_第4页
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关于本报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IIGF)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是国内首家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为目标的开放型、国际化的研究院。绿金院前身为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是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绿金院以营造富有绿色金融精神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己任,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金融智库。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RCCEF)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9月,已连续十年发布《中国气候融资报告》,基于广义的全球气候融资概念,形成了气候融资流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中国气候融资需求模型,并从国际气候资金治理以及中国气候融资的发展角度,逐年进行深入分析,积累了一系列的气候融资研究成果。基于长期信任与合作的基础,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与财政部建立了部委共建学术伙伴关系。作者崔莹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慧心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旬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胡晓玲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范欣宇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庞心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前言1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投融资进展22(二)COP27顺利召开,资金问题仍是焦点91217172235三、债务自然互换机制的发展与应用44(一)债务自然互换机制的应用背景44(二)债务自然互换机制的应用案例47(三)中国应用债务自然互换机制的意义54(四)中国应用债务自然互换机制面临的现实挑战59四、转型金融——金融支持公正转型62(一)公正转型概述62(二)支持公正转型的不同模式分析698080828491六、政策建议95(一)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气候投融资体系95(二)优化全球适应性融资机制建设,完善国家适应规划97(三)完善中国碳市场体系建设,推动碳金融发展99(四)审慎开展债务发展互换试点实践,探索符合中国国情模式103(五)强化供转型金融顶层设计,推动中国公正转型104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前言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各国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越来越强,世界支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投融资总量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该金额在2021和2022两年的平均值已达超1.26万亿美元,较此前大幅增加。尽管如此,目前全球气候投融资距离实现《巴黎协定》1.5摄氏度温控目标的所需规模仍有巨大资金缺口,气候资金的使用也存在显著不平衡,投入到气候适应领域和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严重不足。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和高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仍持续,俄乌冲突爆发加剧了全球能源供应扰动,保障能源安全成为主要国家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于2022年11月6日拉开帷幕,在经济下行、能源和地缘政治危机阴影的笼罩下,大会未能通过减退全部化石能源的提案。但是,大会在解决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损失与损害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设立了全球损失与损害基金。中美两国领导人在大会开幕前会晤中的共同宣言也为全球气候合作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另一方面,欧洲议会在2022年6月表决通过了关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方案,该方案修订版已最终成为法律,欧盟“碳关税”正式出台,气候变化相关因素也正式被融入全球贸易体系,将深远影响世界贸易格局。在中国提出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后,我国气候金融进展显著。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联合八部委发布《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正式确定了首批覆盖不同省、区、市的23个试点地区,我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正式启动。同时,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稳步扩大,绿色贷款领域年内新增本外币贷款逾6万亿元,年末贷款余额超22万亿元,规模全球第一;绿色债券领域年内境内新发行债券超9800亿元,年末债券存量约3万亿元,规模全球第二;银保监会也于2022年11月发布了《关于印发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明确了绿色保险的定义及覆盖范围,夯实了相关产品和市场发展的基础。此外,随着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2022年全国和地方试点碳市场波澜不惊,主管部门注重完善市场制度,在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和提升、数据核查以及碳排放权交易监管规则体系完善等方面发力。证监会也在2022年4月发布了《碳金融产品》的行业标准,旨在推动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此外,债务发展互换和债务自然互换机制的应用、金融支持公正转型、适应性投融资等也是2022年全球气候金融领域的重要议题。对相关领域深入研究并总结出适用于我国情况的经验,也将有助于我国气候金融的长远发展。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1根据气候倡议组织(CPI)最新发布的数据1,2021和根据气候倡议组织(CPI)最新发布的数据1,2021和2022年全球气候投融资平均规模较此前大幅显著上升,达1.265万亿美元,较2019和2020年平均额增长高达94%,显示全球对于气候变化的共识逐渐增强、动用金融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逐渐上升。然而,气候投融资规模的大幅增长仍远未达到满足《巴黎协定》中将全球温升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并努力控制在1.5℃的年均资金需求。与此同时,全球气候投融资在资金来源、用途、金融工具、投融资地区分布等多层面也存在结构性不平衡现象和趋势。 投融资总量显著上升,但资金缺口仍巨大据CPI统计,全球气候融资总额在2021和2022年达到了年均1.265万亿美元,较2019和2020年均额大幅增长94%,达到历史峰值。其中,2021和2022年的融资总额分别达到了1.114和1.415万亿美元,为2020年的1.67和2.13倍,显示全球气候融资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短暂的“瓶颈期”后迎来了新的爆发。2021/2022年较2019/2020年全球新增的气候融资额主要来自于为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经济活动融资,对比2019/2020的年平均额(约5860亿美元2021/2022的年均减缓气候变化融资额达到了1.145万亿美元,增长5595亿美元,贡献了这两年气候融资总额平均增量的约91%。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投融资进展2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尽管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当前的全球气候融资额仍远未达到《巴黎协定》中所要求的将全球较工业革命前温升控制在1.5℃所需的资金量。根据CPI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资金规模范围的估算,平均场景下,2022-2030年全球年气候融资总需求量将从8.1万亿升至9万亿美元,而2031至2050年的年均需求量将超10万亿美元。即使以上述8.1万亿美元的年最低资金需求量计算,2021/2022的年均融资额仅为需求的15.6%,全球每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缺口依然巨大。现有融资规模预估资金需求区间图1-1全球气候融资预测规模趋势图数据来源:CPI,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公共和私营部门资金贡献均等2021/2022年公共和私营部门年均分别贡献了6395亿(占比50.6%)和6250亿美元(占比49.4%)的全球气候融资额,两大部门资金贡献份额相对均等的情景较此前并无显著变化。(图1-2)2021/2022年公共和私营部门年均分别贡献了6395亿(占比50.6%)和6250亿(占比49.4%)的全球气候融资额,两大部门资金贡献份额相对均等的情景较此前并无显著变化。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3公共部门中,开发性金融机气候投融资资金的主要贡献方,此类机构在2021/2022年均贡献364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占同期公共部门气候融资总额的57%。十亿美元1,4001,2001,000800600400200-6403356403352996253182732019/20202021/20222017/20182019/20202021/2022.私营图1-2:2017–2022全球公共和私营部门气候融资贡献额2来源:CPI,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公共部门中,开发性金融机构(DFIs)是气候投融资资金的主要贡献方,此类机构在2021/2022年均贡献364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占同期公共部门气候融资总额的57%。其中,国家开发金融机构(主要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机构)提供的气候资金量最大,达2385亿美元;多边和双边开发金融机构则分别提供了930亿和325亿美元的气候资金。多边开发金融机构的气候资金流入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的比例分别为45%、40%和14%;双边开发金融机构的资金则主要来源和使用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群体内部。除开发性金融机构外,政府、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是公共部门的其他主要气候融资提供方,2021/2022年均分别贡献了995亿、1105亿和605亿美元的气候资金,占同期公共部门气候融资总额的42.3%。上述三类主体的气候资金主要用于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的经济活动。相对于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府及其附属机构,多边气候基金和公共基金在2021/2022年均提供的气候融资则较2019/2020年显著下降,降幅分别达25%和90%。私营部门中,商业性金融机构、公司、家庭和个人是2021/2022年气候融资的主要提供方,年均分别贡献了2350亿、1925亿、1845亿美元的资金,合计占同期私营部门气候融资总额的98%。上述不同主体贡献的融2数据采用2017/2018,2019/2020,2021/2022的两年平均值,以平滑单个年度的数据大幅4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十亿美元十亿美元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资性质和用途有一定差异性:其中,家庭和个人提供的资金主要为购买新能源电动车(EV)、住宅用太阳能光伏(ResidentialSolarPV)、太阳能热水器、家居能效提升设备等消费性支出;商业性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主要用于推动能源领域降碳;公司提供的融资则主要用于可再生能源和低碳交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CPI统计中机构投资者和基金同期分别仅贡献6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但因它们进行的气候投资主要集中于二级市场(不在CPI统计范围内该数据并不能反应这些主体参与气候投资的真实活跃程度。30025020015010050-其他政府公共部门2017/20182019/2020国有金融机构国有企业2021/2022多边发展金融机国家发展金融机十亿美元25020015010050-私营部门2017/20182019/20202021/2022其他家庭/个人其他家庭/个人公司商业性金融机构图1-3:2017–2022公共与私营部门细分气候融资贡献额来源:CPI,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气候减缓融资占比高,适应融资仍滞后2021/2022年全球气候融资的用途较此前并无明显变化,气候减缓相关融资额达1.15万亿美元,占气候融资总额比高达91%;气候适应融资额为635亿美元,占比仅5%;具有气候减缓和适应双重效益的融资额为505亿美元,占比4%。从资金需求上看,2021/2022年全球气候减缓和适应仍均有较大资金缺口,其中气候减缓融资仅达到资金需求的约14%,气候适应融资则仅达到需求的约5%。3对比气候减缓,气候适应相关的3计算中仅覆盖了气候减缓和气候适应单重效益的融资占比,将双重效益融资计入并不显著影响计算结果。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5气候适应相关635亿美元融资中,有60%的资金被用于水和污水处理(占比49%)和农业、森林、土地利用和渔业(占比11%)领域,有36%的资金被分散使用于多行融资缺口更大。从资金供给方上看,气候减缓融资中有53.4%来自私营部门,剩余46.6%来自公共部门;而在气候适应以及减缓适应双重效益融资中则分别仅有2.4%和17.6%来自私营部门,显示气候适应的融资来源更加单一。气候减缓相关1.15万亿美元融资中,高达94%的资金被用于能源(占比44%交通(占比29%建筑和基础设施(占比21%)等三大领域。这一方面反映出上述领域在控制和减少全球碳排放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上述领域中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清晰的商业和盈利模式对资金的吸引力。气候适应相关635亿美元融资中,有60%的资金被用于水和污水处理(占比49%)和农业、森林、土地利用和渔业(占比11%)领域,有36%的资金被分散使用于多行业。气候减缓和适应双重效益505亿美元的融资中,有57%的资金被用于农业、森林、土地利用和渔业领域,另有20%的资金被分散使用于多行业。(图1-4)对比使用气候减缓和适应融资的行业分布,也可以看出全球私营和公共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投融资偏好的差异性。图1-4:2021/2022年全球气候融资使用分布来源:CPI,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6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43%5%32%4% 债务融资是最主要的金融工具43%5%32%4% 债务融资是最主要的金融工具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全球气候融资主要通过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和捐赠这三大类金融工具实现,其中债务融资是最主要的工具,占2021/2022年均全球气候融资总额的61%(约7660亿美元其次是股权融资,占33%(约4220亿美元而捐赠资金仅占5%(约690亿美元)。债务融资工具主要包括项目层面的市场利率债务和低成本(利率补贴)债务,以及主体层面债务等三类;股权融资工具主要包括项目和主体层面的股权融资两类。CPI数据显示,2021/2022年气候减缓、气候适应、以及减缓和适应双重效益的融资中使用的金融工具呈现差异化趋势。气候减缓相关融资中使用的数据更加多元化且均衡化,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捐赠占比分别约59%、37%和4%。相比之下,气候适应和双重效益融资则更依赖债务和捐赠:气候适应融资中,债务和捐赠的占比分别为80%和17%;双重效益融资中,债务和捐赠的占比分别为78%和14%。此外,项目层间的低成本债务融资在气候适应和双重效益融资中也得到更广泛使用,占比分别达21%双重效益气候适应气候减缓13%14%7%65%13%14%7%21%59%17%2%21%59%11%11%0%10%20%30%40%50%60%70%80%90%100%.项目层面市场利率债务项目层面低成本债务主体层面债务主体层面股权项目层面股权捐赠其图1-5:2021–2022全球气候融资工具使用分布来源:CPI,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7跨国流动的气候融资资金则主要流向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群体,其中由公共部门提供的资金占比达74%(约1500 气候投融资资金主要在国内流动2021/2022年全球可追踪的气候融资总额中有84%(约1.06万亿美元)在国内流动,即资金的筹措和使用均在国内,仅有16%的融资资金(约2030亿美元)跨国流动。仅在国内流动的气候融资资金中,发达国家与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占44.5%(4730亿美元)和53.6%(5700亿美元而最不发达国家仅占0.2%(25亿美元)。东亚、太平洋和西欧地区是此类资金的主要集中地,其中在中国国内流动的气候投融资资金高达约5400亿美元,占全球同类资金比重51%。跨国流动的气候融资资金则主要流向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群体,其中由公共部门提供的资金占比达74%(约150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2030亿美元的跨国气候资金中,仅有约11%(230亿美元)流向了最不发达国家群体,反映出全球气候资金流动的不均衡性。虽然仅有不到2%(约18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资金在全球南方-南方国家间流动,但这种“南-南”气候融资也可能为未来全球通过金融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一种新方式。图1-6:2021-2022全球跨国间气候融资资金流动来源:CPI,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8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二)COP27顺利召开,资金问题仍是焦点(二)COP27顺利召开,资金问题仍是焦点202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召开。本次大会围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适应极端气候(适应)、融资、合作四大主题召开,并将会议主要基调定位为气候行动“落实”的大会(COPofImplementation)。COP27于2022年11月20日正式闭幕,会议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损失与损害基金决议,并发布了《沙姆沙伊赫适应议程》,显示全球对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群体关注度上升。但因本次大会在全球经济下行,及能源、粮食、地缘政治危机挑战上升的背景下召开,与会各方在退出使用化石能源的方案和非二氧化碳类温室气体减排计划等领域的谈判未取得重大突破。 损失与损害基金建立取得突破(1)损失与损害基金的背景和必要性早在1991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起草阶段,小岛屿国家联盟(AOSIS)便提出要解决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损失与损害问题;2007年的COP13中“损失与损害”的概念正式纳入谈判文本;2013年的COP19中正式成立了“华沙国际损失与损害机制”,2015年的COP21中首次将损失与损害作为一项独立于适应之外的条款纳入了《巴黎协定》;2019年的COP25中,缔约方进一步同意建立“圣地亚哥网络(theSantiagoNetwork)”,旨在搭建促进地方、国家和区域层面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损失与损害问题的交流平台。虽然全球对损失与损害问题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但在COP27前对相关问题解决方案的讨论和制定上仍仅停留在对话平台和交流机制的建设上,尚未建立针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全球性资金安排计划和使用机制。长期以来,全球在适应、减缓、损失与损害三大类气候行动中投入的资金严重不平衡,呈现出“重减缓、轻适应”的趋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2022长期以来,全球在适应、减缓、损失与损害三大类气候行动中投入的资金严重不平衡,呈现出“重减缓、轻适应”的趋势。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9COP27闭幕前夕,超200个缔约方国家终于就设立全球损失与损害基金达成一致并签订协议,用于帮助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脆弱国家,在相关议题的推进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也是COP27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年发布的《适应差距报告》(AdaptationGapReport)指出,到2030年全球每年适应资金需求达1600亿到3400亿美元,到2050年该年需求将达到3150亿到5650亿美元,而目前全球对应的资金供给仅达需求的10%至20%4。另一方面,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害不断上升,有研究显示包括中东及北非、南部非洲、东亚以及拉美等地区因气候变化导致超出适应范围的损失与损害额预计在2030年将达到2900亿至5800亿美元,到2050年可能增加值1.13万亿至1.74万亿美元5。全球对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的需求已非常紧迫。(2)损失与损害基金的建立在COP27取得突破COP27闭幕前夕,超200个缔约方国家终于就设立全球损失与损害基金达成一致并签订协议,用于帮助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脆弱国家,在相关议题的推进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也是COP27取得的最重要成果。从资金来源上看,协议提出需要“新的、额外的、可预测的、充足的”资金,鼓励资金来自各种现有的资源,包括金融机构、其他现有基金等,而不只是依靠发达国家来提供资金;从资金的接受对象上看,商讨决定该基金帮助的是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脆弱的发展中国家,目的是确保资金用于最紧急的情况,并限制资金接受方的范围,体现出发达国家群体并不希望全部发展中国家享受该基金的资助,也并不想承担巨额的出资责任,想要尽可能减少自身所需要提供的资金量。此外,各缔约方同意设立一个过渡委员会,将对包括资金来源、分配方式、资金接受对象确定、基金监督方等问题提出建议,以便促进COP28中对相关议题的深入讨论,过渡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将于2023年3月底前举行。最后,本次会议还确定了圣地亚哥网络的体制安排,包括秘书处、咨询委员会的运作方式,以及相关机构成员的选举方式,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将在COP28中选出。4UNEP,AdaptationGapReport2022,2022.11.015Markandya,A.,González-Eguino,M.(2019).LossandDamagefromClimateChange.10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3)未来发展仍道阻且长本届大会虽成功建立了损失与损害基金,并初步建立了基金的基本框架,但各缔约方针对发达国家在该基金中的出资承诺和出资方式等核心问题仍未展开讨论。鉴于2021年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COP26中,美国、澳大利亚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拒绝了由发展中国家联合提出建立“格拉斯哥损失与损害融资机制”的提议;以及发达国家曾经承诺在2020至2025年期间,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但在实践中并未完全落实该承诺的记录,损失与损害基金的机制建设和实际运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也存在不确定性。 经济下行、能源和地缘政治危机阴影笼罩本次COP27在全球经济下行、疫情后能源价格大幅波动、俄乌冲突爆发加剧欧洲能源危机且导致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大背景下召开,导致各国在谈判中对于能源安全及能源价格稳定等短期因素的考虑较多,对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有所降低。与此同时,在全球经济与政治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各国对于提高减缓雄心、加大温室气体减排力度的讨论也不足,大会未通过减退全部化石能源的提案,也未形成对于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的全球计划与安排。此外,为应对能源危机,欧洲大量采购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能源并推高全球天然气价格也引发了一些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不满,不同阵营间的分歧有所加深6。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气候领域最重要的两个国家,中美两国在COP27期间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G20峰会中成功进行了领导人会晤,并一致认可了双方协调合作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愿共同推动COP27取得成功。这也为COP27的举行以及全球气候合作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6Henderson,James.COP27—AchievementsandDisappointments,TheOxfordInstituteCOP27期间在印度尼西亚举办的G20峰会中成功进行了领导人会双方协调合作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共同推动COP27取得成功。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11欧洲当地时间2022年6月22日,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方案(简称“CBAM方案”6月29日,欧盟成员国环境部长会议讨论形成了欧盟理事会关于CBAM的最终立场,CBAM的法律框架和内容基本确定。欧洲当地时间2022年6月22日,欧洲议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方案(简称“CBAM方案”6月29日,欧盟成员国环境部长会议讨论形成了欧盟理事会关于CBAM的最终立场,基本确定了CBAM的法律框架和内容。CBAM立法已正式出台,相关法律出台可能对全球贸易及其发展方向造成影响,并可能短期内对我国钢铁行业造成冲击。 碳关税指国家或地区对高碳排放进口产品征收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别关税,它可以与碳市场、碳税等内部碳定价机制互补,使进口产品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内化为出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以避免仅由欧盟内部采取碳价机制导致的“碳泄露”以及欧盟企业国际竞争力降低的问题。欧盟CBAM的立法程序推进自2019年起进入“快车道”。2019年7月,时任德国国防部长冯德莱恩成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她主张将全球气候危机转化为欧洲机遇,并推动欧盟委员会在2019年12月发布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和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欧洲绿色新政(EuropeanGreenDeal)》,承诺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要比1990年减少55%、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提出要通过扩展碳市场覆盖范围、加快免费配额分配递减速度和推出碳边境调节机制来实现气候目标。2021年6月,欧盟正式完成《欧洲气候法(EuropeanClimateLaw)》的立法程序,将“减排55%”的气候目标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此基础上,欧盟委员会在2021年7月通过了“减排55”(“fitfor55”)一揽子行动计划,在其中将CBAM和碳市场改革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手段,CBAM的立法程序正式启动。2022年6月22日,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P9_TA(2022)0248号CBAM实施方案文本,构成了欧盟CBAM的框架和基础。12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图1-7:CBAM立法推进关键事件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整理 “CBAM方案”在欧盟碳关税的时间安排、征收范围、应缴金额计算方式、缴纳流程、欧洲碳市场免费配额取消计划、避税行为打击等多方面制定了较全面和详细的规则。2022年6月后,欧盟对CBAM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并在2023年5月正式通过并开始实施《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法令》(简称《CBAM法令》CBAM也在2023年10月1日起正式进入实施的“过渡期”。欧盟CBAM的主要特征如下:·时间安排上,CBAM的实施分为过渡期和实施期两个阶段。过渡期时间跨度为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在此期间欧盟CBAM覆盖商品的进口商仅承担申报义务;正式实施期从2026年1月1日开始,届时欧盟CBAM商品的进口商需根据其进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量购买并清缴相应的CBAM证书,标志着碳关税正式开始缴纳。·征收范围上,CBAM覆盖范围的确定主要考虑两个要素,一是与欧洲碳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一致,二是优先纳入高贸易暴露风险和高碳强度的产品。根据《CBAM法令》,CBAM首批将覆盖水泥、化肥、钢铁、铝、氢、电力等六大行业的商品,将对相关商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氮氧化物(N2O)和全氟碳化物(PFCs)等温室气体排放征税。其中,在过渡期,欧盟要求进口商报告CBAM覆盖全部商品的直接和间接排放量;在实施期,“CBAM方案”在欧盟碳关税的时间安排、征收范围、应缴金额计算方式、缴纳流程、欧洲碳市场免费配额取消计划、避税行为打击等多方面制定了较全面和详细的规则。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13根据“方案”内容,进口商应在申报完成后将相关记录保留4年,在此期间CBAM主管机构可以对进口商申报的排放与产品情况进行审查,必要时展开追溯调查与惩处。欧盟要求报告水泥和化肥行业商品的间接排放量,对于其他CBAM商品间接排放量的报告要求将根据日后评估做出。·缴纳金额计算上,欧盟CBAM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确保欧盟境内和境外的高碳行业产品制造商为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吨温室气体排放所支付的碳成本是相同的。因此,CBAM的应缴金额为欧盟与出口国间的碳价差额与产品隐含碳排放量的乘积,同时为避免对欧盟本土企业的双重保护和WTO的冲突,还需要在应征收额中将欧盟产业获得的免费配额予以扣除。其具体计算方式为:CBAM碳关税=(碳排放强度–免费碳配额)X商品进口量X(CBAM证书价格–出口国碳市场价格其中CBAM证书单位价格是证书发放前一周欧盟碳市场每吨碳配额的平均拍卖结算价格。·报告和缴费流程上,欧盟将建立统一的报告平台和CBAM执行机构。其中,在过渡期欧盟已建立CBAM过渡登记系统(CBAMTransitionalRegistry)的电子数据平台,并将根据过渡期实践对该平台进行完善改进。在CBAM执行上,欧盟统一执行机构将负责对CBAM的运行管理,包括对申报人进行授权、运行和维护,为授权申报人设立账户的注册登记系统、对CBAM声明进行审查,出售、回购以及注销CBAM证书,并监督进口商履行CBAM证书的清缴义务。·欧洲碳市场免费配额取消上,欧盟将从2026年CBAM正式实施期起,对欧洲碳市场中CBAM所覆盖行业的免费配额分配比例以年为单位进行逐年递减,并预计最终在2034年取消相关行业的免费配·在对避税行为的打击上,欧盟将出台规制相关行为的二级法规,并将强化对避税行为的识别与处罚。根据“方案”内容,进口商应在申报完成后将相关记录保留4年,在此期间CBAM主管机构可以对进口商申报的排放与产品情况进行审查,必要时展开追溯调查与惩处。14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 欧盟CBAM在2023年已正式通过立法并开始实施,CBAM的实时也将对全球贸易格局和发展方向造成影响,并可能在短期内对我国钢铁等部分行业的商品出口造成冲击。(1)重塑全球贸易格局CBAM的出台将对全球多国对欧盟的贸易造成影响,并可能推动国际贸易格局和秩序的变革。从直接影响上看,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从出口欧盟商品占其出口全球总商品占比上看,非洲、中东和东欧诸如埃及、莫桑比克、土耳其、乌克兰、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等国的贸易受CBAM的影响最大。同时,CBAM也会对出口国的不同行业造成结构性影响,如哈萨克斯坦和埃及等国的铝行业将受到CBAM的显著影响8。从绝对影响上看,中国2022年对欧出口CBAM覆盖商品总额达约200亿欧元,占同期我国对欧出口总额的3.2%,是受欧盟CBAM影响的商品出口额最大的国家之 9CBAM影响的商品出口额最大的国家之从间接影响上看,CBAM的推出将提升出口欧盟的关税成本,可能直接打击对欧出口金额较大或占比较高国家的高碳行业,并对它们的产业结构造成影响。同时,部分CBAM关税也可能被转移至欧盟企业或消费者身上,对欧盟通货膨胀的缓解以及下游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不利影响。此外,CBAM在规则设计上坚持“一视同仁”原则,可能对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产业造成冲击,或将导致全球产业链重塑,形成“低碳俱乐部”。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WorldBankBlogs,2023.069数据来源:欧盟海关欧盟CBAM在2023年已正式通过立法并开始实施,CBAM的实时也将对全球贸易格局和发展方向造成影响,并可能在短期内对我国钢铁等部分行业的商品出口造成冲击。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15由于我国钢铁行业主要采用长流程炼钢,而欧盟钢铁行业多采用短流程炼钢,导致我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欧盟本土企业。(2)短期内对我国部分行业出口造成冲击(2)短期内对我国部分行业出口造成冲击由于我国钢铁行业主要采用长流程炼钢,而欧盟钢铁行业多采用短流程炼钢,导致我国钢铁企业的平均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欧盟本土企业。CBAM已将钢铁产品纳入其征税范围,将影响我国总额约151亿欧元的对欧盟钢铁出口,占2022年我国钢铁出口总额比重超15%10,其正式实施将削弱我国钢铁企业相对欧盟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可能在短期内对我国对欧钢铁出口造成冲击。但从中长期来看,CBAM的出台可能促进我国钢铁行业产品结构优化,推动相关企业工艺流程升级,对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温室气体排放下降有促进作用。(3)可能带动西方碳关税潮流(3)可能带动西方碳关税潮流欧盟CBAM的正式推出或将带动西方发达国家推出碳关税的潮流。例如,英国政府在2022年5月向议会提交书面声明,确认其将就实施英国CBAM和产品标准等问题进行磋商;美国民主党参议院在2022年6月提交了名为《清洁竞争法案》的立法提案,建议美国针对减排力度不足的国家出口到美国商品征收关税;日本在2022年5月也向全球航运监管机构透露将支持征收碳关税。欧盟等西方国家同时在碳关税上发力,可能推动西方“低碳俱乐部”的形成,构建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16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二、中国气候投融资进展 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建设和推进2022年是我国开展地区性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的“元年”。2021年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国管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与《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开启了我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人民银行、国资委、国管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了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名单,包括12个市、4个区、7个国家级新区,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代表我国不同层级的经济、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试点实践,分别为:北京市密云区、通州区,河北省保定市,山西省太原市、长治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辽宁省阜新市、金普新区,上海市浦东新区,浙江省丽水市,安徽省滁州市,福建省三明市,山东省西海岸新区,河南省信阳市,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湖南省湘潭市,广东省南沙新区、深圳市福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重庆市两江新区,四川省天府新区,陕西省西咸新区,甘肃省兰州市等23个试点城市及地区。其中,陕西省西咸新区、辽宁省阜新市、上海市浦东新区、湖南省湘潭市、河南省信阳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四川省天府新区7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或地区在2022年8月前已公开披露了它们编制气候投融资试点实施方案和或气候投融资工作方案。从已有数据来看,试点地区气候投融2021年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国管局、银保监会、证监会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与《气候投融资正式开启了我国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17从已有数据来看,试点地区气候投融资项目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23个试点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促进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共征集或储备项目超1500个,涉及资金达2万亿元。资项目规模持续扩大,2022年23个试点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促进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共征集或储备项目超1500个,涉及资金达2万亿元11。图2-1各省市气候投融资试点进展情况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收集整理 绿色金融市场稳步扩大(1)绿色贷款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数据,截至2022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12余额达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比2021年末高5.5个百分点,高于11龚芳,袁宇泽.《绿色金融正当时迈向大扩容时12绿色贷款是指金融机构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18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各项贷款增速28.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6.01万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绿色贷款市场。从绿色贷款的流向上看,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13的贷款分别为8.62和6.08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总额的66.7%。从用途上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9.82、5.68和3.0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8%、34.9%和59.1%。从行业上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5.62万亿元,同比增长27.4%,全年增加1.15万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全年增加4546亿元14。此外,人民银行在2021年末推出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两项支持绿色发展和转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2022年也取得良好发展。截至2022年末,两个工具分别累计发放资金3097亿元和811亿元。同时,为保持金融对绿色发展、能源保供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也延长了上述两工具的实施期限: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将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15。(2)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持续向好2022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新增发行规模达9838.99亿元,其中境内新增发行规模占比88.9%,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分别达568只和8746.58亿元;境外新增发行规模占比11.1%,债券发行数量和规模分别达47只和1092.41亿元16。截至2022年底,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存量规模已达约3万亿元,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我国绿色债券创新品种也不断丰13即国际公认的气候减缓类项目。其中,直接减排项目具有显著的直接碳减排效益,国际国内对其减碳特性具有较高共识;间接减排项目本身无直接碳减排贡献,但通过支持其它项目实现碳减排目标或为其它项目提供技术服务间接实现碳减排。14中国人民银行,《2022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xinwen/2023-02/03/content_5739947.htmengcehuobisi/125207/125227/125957/4584071/4804390/2023022418125754970.pdf16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绿色债券数据库,本节下同为保持金融对绿色发展、能源保供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也延长了上述两工具的实施期限: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将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192022年境内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和发行规模同比分别增长51.22%和71.88%,均超过绿色债券整体的增速,显示该绿色债券品种受投资者青睐程度有所提升。富,大型规模持续扩大。从市场发展上看,2022年中国绿色债券标准体系持续完善。2022年 6月,由中国和欧盟等经济体共同发起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更新版本,在此前目录的基础上增加了多项制造业和建筑领域的经济活动,覆盖门类增加至7个门类。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也在2022年7月发布了《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标志着我国绿色债券标准实现国内初步统一,并与国际接轨。2022年11月,中央结算公司也发布了《中债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体系》,推进了绿色债券环境效益信息披露体系的建设。此外,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在2022年6月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2022年修订)》,明确了低碳转型公司债券的定义,并阐述了相关债权募集资金用途、项目申报及披露要求等内容,有助于低碳转型领域的债券创新。从市场规模上看,自从习近平主席2022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的“双碳”目标以来,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在2021和2022年持续增加,2022年更是同比增长44.04%,达8746.58亿元,年底境内绿色债券存量规模达约2.78万亿元。绿色债券已成为我国绿色金融直接融资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拓宽绿色项目的投融资渠道、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从发行结构上看,2022年我国境内普通绿色债券新增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分别达397只和6604.03亿元,占同期境内绿色债券发行总量和总规模的76.2%和75.5%,是我国境内绿色债券的最主要发行品种。同年,我国境内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和发行规模分别达124单(290只)和2142.55亿元,占同期境内绿色债券发行总量和总规模的24.5%和23.8%。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境内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和发行规模同比分别增长51.22%和71.88%,均超过绿色债券整体的增速,显示该绿色债券品种受投资者青睐程度有所提升。从发行主体上看,2022年我国普通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仍以国有企业为主,它们年内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达364只和5795.58亿元,占比分别为91.69%和87.76%,其中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发行的规模分别为3987亿元和1808.58亿元。此外,公众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的方式为绿色低碳项目融资、参与绿色低碳市场发展的积极性也有所20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匈牙利政府2022年在中国发行了20亿元人民币的绿色主权熊猫债,是《中国绿色债券原则》发布以来境外发行主体首次在我国境内债券市场发行绿色债券。类似地,2022年我国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主体也以国有企业为主,占总发行规模的68.79%,其次为民营企业,占比22.26%。其中,金融业发行主体发行规模最大,达51.61%,公共事业行业主体发行规模占比36.96%,排名第二。(3)绿色金融市场多元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清晰2022年中国绿色保险的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其中,2022年11月,原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印发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在通知中对绿色保险的定义进行了明确,并分别在资产端和负债端划定了绿色保险服务的范围:在负债端,绿色保险包括保险机构围绕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在资产端,绿色保险包括保险资金在绿色产业进行的投资。相关定义和业务范围的明确进一步夯实了中国绿色保险市场的基础,有助于推动市场持续向好发展。此外,2022年我国绿色基金、绿色指数、绿色信托等绿色金融产品市场也继续发展,绿色金融市场整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愈发清晰。2022年我国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主体也以国有企业为主,占总发行规模的68.79%,其次为民营企业,占比22.26%。其中,金融业发行主体发行规模最大,达51.61%,公共事业行业主体发行规模占比36.96%,排名第二。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1全国碳市场在2022年顶住了来自外部的冲击,主管部门将本年度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数据质量治理和技术规范完善上,并未急于推进行业范围扩容和参与主体类别的增加,聚焦与稳步推进市场建设。 全国碳市场继续稳中求进推进市场机制建设(1)全国碳市场制度标准逐步完善2022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的双重不利因素的冲击下,国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高涨,推动我国发电、制造业等碳密集型行业成本上涨、生产经营承压。在此背景下,全国碳市场在2022年顶住了来自外部的冲击,主管部门将本年度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数据质量治理和技术规范完善上,并未急于推进行业范围扩容和参与主体类别的增加,聚焦与稳步推进市场建设。在碳排放数据质量标准规范方面,生态环境部在2022年3月15日发布了《关于做好2022年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工作通知》对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的报告与核查事项做出了安排。与2021年3月29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工作通知相比,2022年的《工作通知》在对排放报告和报告核查的基本要求上保持延续性的同时,也针对此前暴露出的全国碳市场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不健全、排放报告数据质量不佳等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调整,例如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核查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包括对编制2019-2021年核查报告的技术服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合规性、及时性等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于2022年7月30日前通过环境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开。此外,2022年的《工作通知》也针对碳排放数据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更具操作性和更有约束力的流程规范,要求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自2022年4月起,需在每个月结束后40日内,通过环境信息平台对碳排放量核算相关的参数数据、加盖CMA资质认定标志的检测报告、发电设施的生产数据进行存证;也要求重点排放企业需在2022年3月31日前通过环境信息平台公布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2019-2020年度)经核查的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机组及生产设施信息、低位发热量和碳含量的测定方法、排放量信息、生产经营变化情况、技术服务机构情况、履约清缴情况22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等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相关信息。在碳排放数据质量提升方面,生态环境部于2022年12月19日印发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发电设施》(以下简称《核算指南》以进一步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制度机制、增强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核算指南》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简化、两完善、三增加”,其中“两简化”指在核算中将计算方法复杂的供电量替换为直接读表的发电量,及压缩核算技术参数链条,将供热比等5个参数改为报告项;“两完善”指在核算中进一步完善数据质量控制计划内容和信息化存证的管理要求;“三增加”指在核算中增加上网电量作为报告项、新增生物质掺烧热量占比计算方法、新增非常规燃煤机组单位热值含碳量缺省值。、在明确碳排放数据核查的规范性方面,《核查指南》从核查方法、核查内容、核查报告等方面分别对核查活动进行了规范。一是明确了核查人员可采用查阅文件、询问相关人员、观察设施设备、验算或验证操作等方式开展核查工作,二是列出了主要信息和数据的核查内容及要点,划定了核查人员的权限,三是规范了核查报告的形式,以及编撰核查报告的原则。在碳排放权交易监管规则体系的完善方面,国务院在2022年7月14日发布了《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在其中明确的16件拟定、修订的行政法规中包括了由生态环境部起草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这是自2021年以来国务院连续第二年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列入年度立法计划,显示出国家对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视。(2)第一个履约期后交易量显著下跌,季节性特征明显随着2021年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清缴工作结束,2022年全国碳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额较2021年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该年碳排放配额(CEA)的总成交量为5088.9万吨、成交额为28.1亿元,分别较2021年同比下跌71.5%和63.3%,显示出履约清缴仍是驱动全国碳市场交易的主要因素。大宗协议交易仍是全球碳市场最主要的交易方式,2022年该类型交易随着2021年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清缴工作结束,2022年全国碳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额较2021年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3进入2022年12月,随着交易量的显著增加,CEA的收盘价也较该年前11个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年底最终收盘于55元/吨,较2021年底的收盘价小幅下跌1.4%。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达4467.05万吨和24.56亿元,分别占市场总成交量和成交额的87.8%和87.3%,而挂牌协议的成交量和成交额则分别仅为621.9万吨和3.58亿元。全国碳市场在2022年的交易仍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交易主要集中在年初和年末,尤以年末为主。其中,该年1月、2月的成交量分别达786.3和167.1万吨,合计占全年总成交量的19%;11月、12月的成交量则分别达729.9和2625.3万吨,合计占全年总成交量的66%。图2-2:全国碳市场2022年月度成交总量及结构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价格方面,随着交易量的大幅萎缩,2022年CEA的价格波动也显著小于2021年,其年内收盘价主要在55–62元/吨的区间内波动,其中第一、四季度的价格波动幅度大于第二、三季度。总体来看,进入2022年12月,随着交易量的显著增加,CEA的收盘价也较该年前11个月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年底最终收盘于55元/吨,较2021年底的收盘价小幅下跌1.4%。另一方面,2022年全国碳市场的成交均价达55.3元/吨,较2021年的42.85元/吨上涨29.05%;2022年内最高成交价为1月28日的61.6元/吨,最低成交价为2月14日的50.54元/吨。24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646158555249464340图2-3:全国碳市场2021–2022年收盘价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波澜不惊(1)继续推进CCER重启工作2021年以来,社会各界普遍认识到了林业碳汇开发等自愿减排行为在“双碳”目标实现和生态价值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纷纷期待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机制的修订完善和项目备案签发的重启,多位人大和政协代表也通过提案的方式向生态环境部提案建言,生态环境部在2022年已针对相关提案进行了34条回复,并在10月举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中承诺加快推进全国统一CCER市场建设。根据10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信息,生态环境部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要求,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一是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以服务“双碳”目标为根本出发点,组织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确立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基本管理制度和参与各方的权责,统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二是开展自愿减排交易的配套制度和规范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同步推进项目开发指南、审定与核查规则、注册登记和交易规则、方法学等重要配套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研究,力争构建多位人大和政协代表也通过提案的方式向生态环境部提案建言,生态环境部在2022年已针对相关提案进行了34条回复,并在10月举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中承诺加快推进全国统一CCER市场建设。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52022年中国CCER交易量总计达795.9万吨,较2021年成交量同比大幅下跌95.46%。2022年CCER成交量大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本年度全国碳市场并无对CCER履约清缴抵消的需规范高效、公平公开的市场监管体系和严谨科学的数据质量控制体系;三是稳步推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全国统一自愿减排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为市场的稳定重启和运行搭建可靠的公共基础设施。(2)CCER成交量大幅下降,预期价格呈分化上行走势2022年中国CCER交易量总计达795.9万吨,较2021年成交量同比大幅下跌95.46%。2022年CCER成交量大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本年度全国碳市场并无对CCER履约清缴抵消的需求。生态环境部在2021年10月发布的《关于做好全国碳排放权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排放配额清缴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的重点控排企业可在5%的比例限制内使用CCER进行履约清缴,相关要求的明确也刺激市场在2021年四季度对CCER的需求激增。而根据生态环境部在2022年10月发布的《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2021–2022年度重点控排企业的配额清缴截止期为2023年底,显著降低了相关企业在2022年购买CCER进行履约清缴抵消的需求。此外,自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暂停了新CCER项目备案和减排量签发,市场中存量CCER在2018–2021年间被持续消化。尤其是根据生态环境部在2022年底发布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报告》,仅第一个履约周期内便共有3273万吨CCER被用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图2-4:中国CCER总成交量(单位:万吨)来源: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26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的配额清缴抵消中。这也导致存量CCER被持续消耗,市场中剩余的可交易CCER的数量也显著减少,成为导致2022年CCER交易量骤减的另一原因。从2022年CCER成交量的空间结构上看,本年度的交易主要集中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三交易所的成交量分别达290.2万吨、265.1万吨和197.2万吨,合计占2022年全国CCER总成交量的超88%。而从2022年CCER成交量的空间结构上看,本年度上半年的市场交易主要集中于1月、3月和6月,上述3个月的月度成交量均超过120万吨;下半年的市场交易分布则相对平均,除10月外,剩余5个月的月度交易量均低于80万吨。图2-5:2022年各地方试点碳市场CCER成交量及占比(单位:万吨)来源: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图2-6:2022年CCER成交量月度分布(单位:万吨)来源: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从2022年CCER成交量的空间结构上看,本年度的交易主要集中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三交易所的成交量分别达290.2万吨、265.1万吨和197.2万吨。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72021/122022/012022/022022/032022/042022/052022/062022/072022/082022/092022/102022/112022/122023/012021/122022/012022/022022/032022/042022/052022/062022/072022/082022/092022/102022/112022/122023/01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结合碳价格形成理论和对市场主体进行实际调查等对被用于全国和地方试点碳市场履约的CCER价格预期CCER价格。因CCER普遍采用线下协商的交易方式,市场价格透明性较低,价格由CCER项目的类型、地域和时间等多重因素决定。根据部分试点碳市场的实际成交案例显示,2022年CCER的成交价格在20元/吨到80元/吨的较大区间内。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结合碳价格形成理论和对市场主体进行实际调查等方法,在其发布的复旦碳价指数中会提前一个月对被用于全国和地方试点碳市场履约的CCER价格进行预测,形成预期CCER价格。复旦碳价指数中覆盖针对全国碳市场、北京和上海碳市场、广州碳市场、以及其他地方碳市场中用于履约CCER的预期价格。如下图2-7所示,全国CCER预期价格在2022年内从约35元/吨的低位一路上涨至2022年10月的近65元/吨,最终在年末调整至近60元/吨。此外,2022年内不同市场间的CCER预期价格分化加剧,其中北上碳市场的CCER预期价格在年末升至75元/吨,而除去北京、上海、广州碳市场的其余碳市场平均CCER预期价格在年末则低于55元/吨,不同市场间最大价差由2022年初的约5元/吨扩大至年末的超20元/吨。8075706560555045403530全国北上广州其余图2-7:复旦碳价指数–提前一个月CCER预期价格(单位:元/吨)来源: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28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 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 地方试点碳市场量跌价升,仍积极探索发展方向(1)政策制定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未来发展方向2022年部分地方试点碳市场在碳配额有偿拍卖、市场纳入行业扩容、碳金融产品开发等多方面积极进行政策制定尝试,探索未来发展方向。在有偿配额拍卖方面,上海、湖北、深圳、重庆等地方市场碳市场纷纷在2022年组织碳配额的有偿竞价发放。其中,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别在2022年9月和12月组织了两次上海碳市场配额(SHEA)的有偿竞价发放,两次有偿竞价拍卖的总成交量达约246万吨,成交价格分别为52.56元/吨和60.38元/吨。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也分别于2022年12月9日和12日展开了对2021年度湖北碳市场政府预留配额的有偿拍卖,总拍卖配额200万吨,成交率100%。其中,第一场拍卖共有91家纳入湖北碳市场的企业参与160万吨的配额拍卖,总成交额为6822万元(成交均价42.64元/吨第二场拍卖共有20家投资机构和41家湖北碳市场纳入企业参与40万吨的配额拍卖,总成交额为1847万元(成交均价46.18元/吨)。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则在2022年8月开展了首次深圳碳市场碳排放权有偿配额的拍卖工作,总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为58万吨和2526万元(成交均价43.55元/吨)。重庆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也分别在2022年1月和5月进行了530万吨和279万吨的碳配额拍卖,成交金额分别为1.51亿元和7991万元,成交均价分别为28.41元/吨和28.67元/吨。通过有偿配额的拍卖,各地方试点碳市场一方面可有效平抑市场价格波动风险、控制企业履约成本、确保履约工作的顺利推进、并未碳市场后续发展提供流动性,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此类创新模式更好促进碳价的发现和信号机制。在碳市场扩容方面,2022年广东碳市场积极组织拟纳入该试点碳市场的行业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与核查能力建设培训,覆盖范围包括陶瓷、纺织、数据中心、交通和建筑行业的近600家企业。其中,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牵头完成了拟纳入行业企业2019-2021年碳排放信息报告核查评议工作,为新行业的纳入、配额分配政策的调整提供能力和数据基础支持。在碳金融产品开发方面,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持续开展碳金融标准建设,参与了证监会《碳金融产品》行业标准的编制,并引导协助了工商银行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牵头完成了拟纳入行业企业2019-2021年碳排放信息报告核查评议工作,为新行业的纳入、配额分配政策的调整提供能力和数据基础支持。2023中国气候融资报告2023ChinaClimateFinancingReport295443180-1000-1,306-317-219-1805443180-1000-1,306-317-219-180京、深圳等四省市的试产碳市场成交量在2022年则以较大幅度下跌,成交量减量分别达1306万吨、317万吨、219万吨和180万吨,各自录得47%、37%、37%和25%的跌幅。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产品创新,办理了8笔碳配额抵押融资业务,抵押碳配额58.5万吨,融资总规模3000万元。此外,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也在2022年持续开展碳配额质押等创新融资业务,总交易金额达7000万元。(2)总成交量有所下降,但成交价普遍大幅上涨整体而言,2022年地方试点碳市场的总成交量显著下降,由前一年的6158万吨降至本年度的5224万吨,下降量达934万吨,降幅达15.2%。分区域来看,福建、重庆、上海、湖北等四省市的试点碳市场在2022年的成交量逆势上涨,成交量增量分别达544万吨、318万吨、113万吨和112万吨,各自录得245%、276%、55%和16%的涨幅;广东、天津、北京、深圳等四省市的试产碳市场成交量在2022年则以较大幅度下跌,成交量减量分别达1306万吨、317万吨、219万吨和180万吨,各自录得47%、37%、37%和25%的跌幅。70006,159700060005,22450004000300020001000112113112-2000广东天津上海福建北京2022年重庆深圳湖北2021广东天津上海福建北京2022年重庆深圳湖北图2-8:2021-2022年地方试点碳市场成交量变化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