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1页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2页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3页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4页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GJ

PJGJ26-20××

备案号J×-20××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forEnergyEfficiencyofResidential

BuildingsinSevereColdandColdZones

20××-××-××发布2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

划〉的通知》(建标[2015]274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

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气候区属和设计能耗;

4建筑与围护结构;5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燃气节能设计,6给水排水,7

电气,8新能源应用。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气候区属和设计能耗”给出了全国主要

城镇供暖能耗参考值。2“建筑与围护结构”提高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

节能目标,并按不同气候子区规定了围护结构热工参数限值;修改了围护结构热

工性能权衡判断的方法和要求。3“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燃气节能设计”增

加了清洁取暖的规定、调整了直接电采暖的限制、修改并补充了设备系统的效率

值、增加了能量回收装置的要求,并与当前我国北方城市的供热改革相结合,提

供相应的指导原则和技术措施。4新增加了“给水排水”、“电气”、“新能源应用”

等章节。

本标准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建筑科

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

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邮政编码:

100013)。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气候区属和设计能耗................................................................................................4

4建筑与围护结构.......................................................................................................5

4.1一般规定...........................................................................................................5

4.2围护结构热工设计...........................................................................................6

4.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11

5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燃气节能设计.............................................................13

5.1一般规定.........................................................................................................13

5.2热源、热力站及热力网.................................................................................15

5.3室内供暖系统.................................................................................................19

5.4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21

6给水排水.................................................................................................................24

6.1一般规定...........................................................................................................24

6.2建筑给水排水...................................................................................................24

6.3生活热水系统...............................................................................................24

7电气.........................................................................................................................27

7.1一般规定...........................................................................................................27

7.2电能计量与管理................................................................................................27

7.3用电设施............................................................................................................27

8新能源应用.............................................................................................................49

8.1一般规定.......................................................................................................49

8.2太阳能系统...................................................................................................49

8.3地源热泵系统...............................................................................................51

8.4空气源热泵系统...........................................................................................51

附表A建筑单位面积供暖能耗参考值....................................................................53

附录B关于面积和体积的计算.................................................................................55

附录C平均传热系数简化计算方法........................................................................57

附录D地面传热系数计算........................................................................................58

附录E外遮阳系数的简化计算.................................................................................60

附录F管道与设备绝热厚度.....................................................................................63

本标准用词说明.........................................................................................................66

引用标准名录.............................................................................................................67

附:条文说明...................................................................................错误!未定义书签。

Contents

1Generalprovisions.....................................................................................................1

2TermsandSymbols....................................................................................................2

2.1Terms..................................................................................................................2

2.2Symbols..............................................................................................................3

3ClimateZoneandEnergyConsumption....................................................................4

4BuildingandEnvelopeThermalDesign....................................................................5

4.1GeneralRequirement.........................................................................................5

4.2BuildingEnvelopeThermalDesign...................................................................6

4.3Building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Trade-off........................................11

5EnergyefficiencydesignonHVACandGasSystem..............................................13

5.1GeneralRequirement........................................................................................13

5.2HeatSource,HeatingPlantandHeatSupplyNetwork...................................15

5.3IndoorHeatingSystem....................................................................................19

5.4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System.........................................................21

6WaterSupplyandDrainage.....................................................................................24

6.1GeneralRequirement.......................................................................................24

6.2WaterSupplyandDrainageofBuildings........................................................24

6.3ServiceWaterHeating.....................................................................................24

7Electric.....................................................................................................................27

7.1GeneralRequirement.......................................................................................27

7.2ElectricPowerMeasureandManagement......................................................27

7.3ElectricFacilities.............................................................................................27

8RenewableEnergyApplication................................................................................29

8.1GeneralRequirement........................................................................................29

8.2SolarEnergySystem........................................................................................29

8.3GroundSourceHeatPumpSystem..................................................................31

8.4AirSourceHeatPumpSystem.........................................................................32

AppendixAReferenceValuesforHeatingEnergyConsumption.................................34

AppendixBBuildingareaandvolume..........................................................................36

AppendixCSimplificationonthemean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externalwalls.....38

AppendixDCalculationof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Ground.................................39

AppendixESimplificationonbuildingshadingcoefficient..........................................41

AppendixFThicknessofHeatingPipe'sInsulationLayer............................................44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47

ListofQuotedStandards...............................................................................................48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49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改善严寒和

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适应国家清洁供暖的要

求,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

1.0.3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应进行节能设计,应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

前提下,建筑热工和暖通设计将供暖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1.0.4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建筑物体形系数surfacetovolumeratio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外表面积中,

不包括地面和不供暖楼梯间内墙及户门的面积。

2.1.2围护结构传热系数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buildingenvelope

在稳态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为单位温差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

传递的热量。

2.1.3外墙平均传热系数meanheattransfercoefficientofexternalwall

考虑了墙上存在的热桥影响后得到的外墙传热系数。

2.1.4窗墙面积比windowtowallratio

窗户洞口面积与房间立面单元面积(即建筑层高与开间定位线围成的面积)

之比。

2.1.5综合遮阳系数generalshadingcoefficient

建筑遮阳系数和透光围护结构遮阳系数的乘积。

2.1.6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buildingenvelopethermalperformance

trade-off

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

建筑和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

设计要求的方法,简称:权衡判断。

2.1.7参照建筑referencebuilding

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能耗

用的基准建筑。

2.1.8耗电输热比(EHR)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redheatquantityratio

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热负荷(kW)的

比值。

2

2.1.9耗电输冷(热)比[EC(H)R]electricityconsumptiontotransferredcooling

(heat)quantityratio

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W)与设计冷(热)负荷

(kW)的比值。

2.1.10空气源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coefficientofperformanceofairsourceheatpump

units(COP)

在特定工况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空气源热泵机组制热量与耗电量的比值,耗

电量仅包括热泵主机的耗电量。

2.2符号

2.2.1建筑物

S——建筑物体形系数,单位:1/m;

K——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单位:W/(m2·K);

2

Km——外墙平均传热系数,单位:W/(m·K);

2.2.2供暖通风系统

η3——热回收效率,无因次;

EHR——耗电输热比,无因次;

EC(H)R——耗电输冷(热)比,无因次。

3

3气候区属和设计能耗

3.0.1严寒和寒冷地区城镇的气候区属应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的规定,严寒地区分为3个二级区(1A、1B、1C区),寒冷地区分为2个二级

区(2A、2B区)。

3.0.2各城镇新建居住建筑的供暖设计能耗见附录A。

4

4建筑与围护结构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群的总体布置,单体建筑的平面、立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考虑冬

季利用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寒冷B区应考虑夏季通风。

4.1.2建筑物宜朝向南北或接近朝向南北。建筑物不宜设有三面外墙的房间,一

个房间不宜在不同方向的墙面上设置两个或更多的窗。

4.1.3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体形系数不应大于表4.1.3规定的限值。当体

形系数大于表4.1.3规定的限值时,必须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围护结

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表4.1.3体形系数限值

建筑层数

气候区

≤3层≥4层

严寒地区(1)0.550.30

寒冷地区(2)0.570.33

4.1.4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的窗墙面积比不应大于表4.1.4规定的限值。当

窗墙面积比大于表4.1.4规定的限值时,必须按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围

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表4.1.4窗墙面积比限值

窗墙面积比

朝向

严寒地区(1)寒冷地区(2)

北0.250.30

东、西0.300.35

南0.450.50

水平0.100.15

注:1敞开式阳台的阳台门上部透明部分应计入窗户面积,下部不透明部分不应计入窗户

面积。

2表中的窗墙面积比应按开间计算。表中的“北”代表从北偏东小于600至北偏西小于

600的范围;“东、西”代表从东或西偏北小于等于300至偏南小于600的范围;“南”

代表从南偏东小于等于300至偏西小于等于300的范围;“水平”代表与水平面夹角

小于45°的范围。

5

4.1.5建筑中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4.1.6楼梯间及外走廊与室外连接的开口处应设置窗或门,且该窗和门应能密闭。

严寒A区和严寒B区的楼梯间宜供暖,设置供暖的楼梯间的外墙和外窗应采取

保温措施。

4.2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4.2.1根据建筑物所处城市的气候分区区属不同,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

应大于表4.2.1-1~5规定的限值,周边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的保温材料层热阻不

应小于表4.2.1-1~5规定的限值。当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不满足上

述规定时,必须按照本标准第4.3节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表4.2.1-1严寒A区(1A)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

传热系数K[W/(m2·K)]

围护结构部位

≤3层≥4层

屋面0.150.15

外墙0.250.35

架空或外挑楼板0.250.35

外窗墙面积比≤30%1.41.6

窗30%<窗墙面积比≤45%1.41.6

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

[(m2·K)/W]

地面2.002.00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2.002.00

表4.2.1-2严寒B区(1B)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

传热系数K[W/(m2·K)]

围护结构部位

≤3层≥4层

屋面0.200.20

外墙0.250.35

架空或外挑楼板0.250.35

外窗墙面积比≤30%1.41.8

窗30%<窗墙面积比≤45%1.41.6

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

[(m2·K)/W]

地面1.801.80

6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2.002.00

表4.2.1-3严寒C区(1C)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

传热系数K[W/(m2·K)]

围护结构部位

≤3层≥4层

屋面0.200.20

外墙0.300.40

架空或外挑楼板0.300.40

外窗墙面积比≤30%1.62.0

窗30%<窗墙面积比≤45%1.41.8

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

[(m2·K)/W]

地面1.801.80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2.002.00

表4.2.1-4寒冷A区(2A)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

传热系数K[W/(m2·K)]

围护结构部位

≤3层≥4层

屋面0.250.25

外墙0.350.45

架空或外挑楼板0.350.45

外窗墙面积比≤30%1.82.2

窗30%<窗墙面积比≤50%1.52.0

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

[(m2·K)/W]

地面1.601.60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1.801.80

表4.2.1-5寒冷B区(2B)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

传热系数K[W/(m2·K)]

围护结构部位

≤3层≥4层

屋面0.300.30

外墙0.350.45

架空或外挑楼板0.350.45

外窗墙面积比≤30%1.82.2

7

窗30%<窗墙面积比≤50%1.52.0

围护结构部位保温材料层热阻R

[(m2·K)/W]

地面1.501.50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1.601.60

注:周边地面和地下室外墙的保温材料层不包括土壤和混凝土地面。

4.2.2根据建筑物所处城市的气候分区区属不同,建筑内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不

应大于表4.2.2-1规定的限值,寒冷(B)区外窗夏季综合遮阳系数不应大于表

4.2.2-2规定的限值。

表4.2.2-1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

传热系数K[W/(m2·K)]

围护结构部位

严寒A区严寒B区严寒C区寒冷A、B区

非供暖地下室顶板0.350.400.450.50

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的隔墙1.21.21.51.5

分隔供暖非供暖空间的户门1.51.51.52.0

表4.2.2-2寒冷B区(2B)外窗夏季综合遮阳系数限值

外窗的窗墙面积比综合遮阳系数SC(东、西向)综合遮阳系数SC(水平向)

20%<窗墙面积比≤30%——0.40

30%<窗墙面积比≤40%0.45——

40%<窗墙面积比≤50%0.35——

4.2.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系指考虑了热桥影响后计算得到的平均传热系数,

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

的规定,一般建筑外墙和屋面的平均传热系数可按本标准附录C的方法确定;

2窗墙面积比应按建筑开间计算;

3地面的传热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D的规定计算;

4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应按下式计算:

SC=SCC×SCS=SCB×(1-FK/FC)×SCS(4.2.3)

式中:SC——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

SCC——外窗本身的遮阳系数;

8

SCS——外遮阳的遮阳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E的规定计算。

SCB——玻璃的遮阳系数;

FK——窗框的面积;

FC——窗的面积,FK/FC为窗框面积比,PVC塑钢窗或木窗窗框比可取

0.30,铝合金窗窗框比可取0.20;

4.2.4寒冷B区建筑的南向外窗(包括阳台的透明部分)宜设置水平遮阳。东、西

向的外窗宜设置活动遮阳。当设置了展开或关闭后可以全部遮蔽窗户的活动式

外遮阳时,应认定满足本标准第4.2.2条对外窗的遮阳系数的要求。

4.2.5居住建筑不宜设置凸窗。严寒地区除南向外不应设置凸窗,寒冷地区北向

的卧室、起居室不得设置凸窗。当设置凸窗时,凸窗凸出(从外墙面至凸窗外

表面)不应大于400mm;凸窗的传热系数限值应比普通窗降低15%,且其不透

明的顶部、底部、侧面的传热系数应小于或等于外墙的传热系数。当计算窗墙

面积比时,凸窗的窗面积应按窗洞口面积计算。

4.2.6外窗及敞开阳台的门应具有良好的密闭性能。严寒地区外窗及敞开阳台的

门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

检测方法》GB/T7106-2008中规定的6级。寒冷地区1~6层的外窗及敞开阳台

的门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

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中规定的4级,7层及7层以上不应低于6级。

4.2.7封闭式阳台的保温应符合下列规定:

1阳台和直接连通的房间之间应设置隔墙和门、窗。

2当阳台和直接连通的房间之间不设置隔墙和门、窗时,应将阳台作为所

连通房间的一部分。阳台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应符合本标

准第4.2.1、4.2.2和4.2.6条的规定,阳台的窗墙面积比应符合本标准第4.1.4条

的规定。

3当阳台和直接连通的房间之间设置隔墙和门、窗,且所设隔墙、门、窗

的热工性能不大于本标准第4.2.1、4.2.6条表中所列限值,窗墙面积比不超过本

标准表4.1.4的限值时,可不对阳台外表面作特殊热工要求。

4当阳台和直接连通的房间之间设置隔墙和门、窗,且所设隔墙、门、窗

9

的传热系数大于本标准第4.2.1条表中所列限值时,阳台与室外空气接触的墙板、

顶板、地板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本标准第4.2.1条表中所列限值的120%,严寒

地区阳台窗的传热系数不应大于2.0W/(m2·K),寒冷地区阳台窗的传热系数不应

大于2.2W/(m2·K),阳台外表面的窗墙面积比不应大于60%,阳台和直接连通

房间隔墙的窗墙面积比不应超过本标准表4.1.4的限值。当阳台的面宽小于直接

连通房间的开间宽度时,可按房间的开间计算隔墙的窗墙面积比。

4.2.8外窗(门)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堵,不得采用普

通水泥砂浆补缝。

4.2.9外窗(门)洞口室外部分的侧墙面应做保温处理,并应保证窗(门)洞口

室内部分的侧墙面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设计温、湿度条件下的露点温

度,减小附加热损失。

4.2.10外墙与屋面的热桥部位均应进行保温处理,并应保证热桥部位的内表面

温度不低于室内空气设计温、湿度条件下的露点温度,减小附加热损失。

4.2.11变型缝应采取保温措施,并应保证变形缝两侧墙的内表面温度在室内空气

设计温、湿度条件下不低于露点温度。

4.2.12地下室外墙应根据地下室不同用途,采取合理的保温措施。

4.2.13应对外窗(门)框周边、穿墙管线和洞口进行有效封堵。应对装配式建

筑的构件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

4.2.14居住小区的地下车库等公共空间,宜与建筑专业配合设置导光管等天然

采光设施。具有天然采光的区域,灯具布置及控制方式应按环境照度分区设计。

4.2.15采光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光窗的透光折减系数Tr应大0.45;

2导光管采光系统在漫射光条件下的系统效率应大于0.50。

4.2.16有采光要求的功能性房间或场所,室内各表面的加权平均反射比不应低

于0.4。

10

4.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4.3.1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应采用对比评定法。当设计建筑的供暖

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时,应判定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当设

计建筑的供暖能耗大于参照建筑时,应调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重新计算,直至

设计建筑的供暖能耗不大于参照建筑。

4.3.2进行权衡判断的设计建筑,建筑及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不得低于以下基本

要求:

1窗墙面积比最大值不应超过表4.3.2-1的限值;

表4.3.2-1窗墙面积比最大值

朝向严寒地区(1)寒冷地区(2)

北0.350.40

东、西0.400.45

南0.550.60

水平0.150.20

2屋面、地面、地下室外墙的热工性能应满足第4.2.1条规定的限值;

3外墙、架空或外挑楼板和外窗传热系数最大值不应超过表4.3.2-2的限值。

表4.3.2-2外墙、架空或外挑楼板和外窗传热系数最大值

外墙K架空或外挑楼板K外窗K

热工区划

[W/(m2·K)][W/(m2·K)][W/(m2·K)]

严寒A区(1A)0.400.402.0

严寒B区(1B)0.400.402.0

严寒C区(1C)0.450.452.2

寒冷A区(2A)0.500.502.5

寒冷B区(2B)0.500.502.5

4.3.3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使用功能应与设计建筑

完全一致。设计建筑中不符合本标准第4.1.3、4.1.4、4.2.1条规定的参数,参照

建筑的取值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其他参数参照建筑应与设计建筑一致。

4.3.4建筑物供暖能耗的计算应符合下列基本规定:

1采用月平均动态方法计算;

2应计算围护结构(包括热桥部位)传热、太阳辐射得热、建筑内部得热、

通风热损失四部分形成的负荷,可计算热回收装置和气密性对建筑供暖能耗的

影响;计算中应考虑建筑热惰性对负荷的影响;

11

3围护结构材料的热物性参数、空气间层热阻、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修正

系数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的规定取值;

4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能耗计算应采用相同的软件和气象数据。

4.3.5用于权衡判断计算的软件应具有下列功能:

1可计入建筑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的影响;

2可计算换气次数对负荷的影响;

3计算10个以上建筑分区。

4.3.6主要计算参数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计算温度应为18℃;

2换气次数应为0.5次/小时,安装了带有新风热回收功能的通风装置时应

取0.5(1-η3)次/小时;

3供暖系统运行时间应为1:00~24:00;

4室内照明、设备和人员的设置参数应符合表4.3.6的规定;

表4.3.6照明、设备和人员的设置参数

人员密度人员在设备开设备功率月照明开启照明功率

房间类型

(m2/人)室率(%)启率(%)密度(W/m2)小时数(h)密度(W/m2)

卧室3243.816.761056

起居室3256.345.851206

厨房00024606

卫生间0000966

5计算供暖系统应采用集中供暖的散热器供暖系统,锅炉效率应为75%,

供暖管网输送效率应为92%。

12

5供暖、通风、空气调节和燃气节能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集中供暖和集中空气调节系统的施工图设计,必须对设置供暖、空调装

置的每一个房间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5.1.2位于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居住建筑,应设置供暖设施;位于寒冷地区的居住

建筑,还宜设置或预留设置空调设施的位置和条件。

5.1.3居住建筑集中供暖、空调系统的热、冷源方式及设备的选择,应根据节能

要求,考虑当地资源情况、环境保护、能源效率及用户对供暖运行费用可承受

的能力等综合因素,经技术经济分析比较确定。

5.1.4居住建筑供热热源型式的选择应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为目标。

北方地区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清洁供暖策略,在同等条件下应选择成本低

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洁供暖组合方式。

5.1.5居住建筑供热热源型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以热电厂和区域锅炉房为主要热源;在城市集中供热范围内时,应优先

采用城市热网提供的热源;

2燃气(热力)管网覆盖范围以外的居民住宅,应优先采用蓄热式电锅炉、

热泵、分散电供暖;

3技术经济合理情况下,宜采用冷、热、电联供系统;

4在工厂区附近时,应优先利用工业余热和废热;

5集中锅炉房的供热规模应根据燃料确定,当采用燃气时,供热规模不宜过

大,采用燃煤时供热规模不宜过小;

6应根据当地资源条件,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

5.1.6除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供暖热源:

1电力供应充足,且电力需求侧管理鼓励用电时;

2无城市或区域集中供热,采用燃气、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限制,

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供暖热源的建筑;

3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非常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方式提供供暖热

13

源的建筑;

4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小,无法利用热泵或其他方式提供供暖热源,但

可以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电锅炉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的空调系统;

5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且其发电量能满足自身电加热用电量需求的建筑。

5.1.7居住建筑的集中供暖系统,应按热水连续供暖进行设计。居住区内的商业、

文化及其他公共建筑的供暖形式,可根据其使用性质、供热要求经技术经济比

较确定。公共建筑的供暖系统应与居住建筑分开,并应具备分别计量的条件。

5.1.8集中供暖和集中空调系统必须设置住户分户热计量的装置或设施。

5.1.9供暖空调系统应设置室温调控装置,且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散热器及辐射供暖系统应安装自动温度控制阀进行室温调控;

2电供暖系统应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设置不同类型的温控装置。

5.1.10当暖通空调系统输送冷媒温度低于其管道外环境温度且不允许冷媒温度

有升高,或当输送热媒温度高于其管道外环境温度且不允许热媒温度有降低时,

管道与设备应采取保温保冷措施;绝热层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保温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中

经济厚度计算方法计算;

2供冷或冷热共用时,保冷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

计导则》GB/T8175中经济厚度和防止表面结露的保冷层厚度方法计算,并取大

值;

3管道与设备绝热厚度及风管绝热层最小热阻可按本标准附录F的规定选

用;

4管道和支架之间,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止“热桥”或“冷桥”

的措施;

5采用非闭孔材料保温时,外表面应设保护层;采用非闭孔材料保冷时,

外表面应设隔汽层和保护层。

5.1.11全装修的居住建筑中单个燃烧器额定热负荷不大于5.23kW的家用燃气灶

具的能效限定值应符合表5.1.11的规定。

表5.1.11家用燃气灶具的能效限定值

14

类型热效率η(%)

台式62

大气式灶嵌入式59

集成灶56

台式64

红外线灶嵌入式61

集成灶58

5.2热源、热力站及热力网

5.2.1当地没有热电联产、工业余热和废热可资利用的严寒、寒冷地区,应建设

以集中锅炉房为热源的供热系统。

5.2.2新建锅炉房时,应考虑与城市热网连接的可能性。锅炉房宜建在靠近热负

荷密度大的地区,并应满足该地区环保部门对锅炉房的选址要求。

5.2.3独立建设的燃煤集中锅炉房中,单台锅炉的容量不宜小于7.0MW;对于规

模较小的居住区,锅炉的单台容量可适当降低,但不宜小于4.2MW。

5.2.4锅炉的选型,应与当地长期供应的燃料种类相适应。在名义工况和规定条

件下,锅炉的设计热效率不应低于表5.2.4的数值。

表5.2.4名义工况下锅炉的热效率(%)

锅炉额定蒸发量D(t/h)/额定热功率Q(MW)

锅炉类型1≤D≤2/6≤D≤8/

D<1/2<D<6/8<D≤20/D>20/

及燃料种类0.7≤Q≤4.2≤Q≤

Q<0.71.4<Q<4.25.6<Q≤14.0Q>14.0

1.45.6

重油8688

燃油燃气

轻油8890

锅炉

燃气8890

层状燃烧

7578808182

锅炉

抛煤机链条Ⅲ类

------8283

炉排锅炉烟煤

流化床燃烧

------84

锅炉

5.2.5锅炉房的总装机容量应按下式确定:

15

Q0

QB(5.2.5)

1

式中:QB——锅炉房的总装机容量(W);

Q0——锅炉负担的供暖设计热负荷(W);

η1——室外管网输送效率,可取0.92。

5.2.6燃煤锅炉房的锅炉台数,宜采用2~3台,不应多于5台。当在低于设计运

行负荷条件下多台锅炉联合运行时,单台锅炉的运行负荷不应低于额定负荷的

60%。

5.2.7燃气锅炉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锅炉房的供热半径应根据区域的情况、供热规模、供热方式及参数等条件

来合理的确定。当受条件限制供热面积较大时,应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采用分区设置热力站的间接供热系统。

2模块式组合锅炉房,宜以楼栋为单位设置;不应多于10台;每个锅炉房

的供热量宜在1.4MW以下。当总供热面积较大,且不能以楼栋为单位设

置时,锅炉房应分散设置。

3当燃气锅炉直接供热系统的锅炉的供、回水温度和流量限定值,与负荷侧

在整个运行期对供、回水温度和流量的要求不一致时,应按热源侧和用户

侧配置二次泵水系统。

5.2.8锅炉房设计时应充分利用锅炉产生的各种余热,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媒供水温度不高于60℃的低温供热系统,应设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2散热器供暖系统宜设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3有条件时,应选用冷凝式燃气锅炉;当选用普通锅炉时,应另设烟气余热

回收装置。

5.2.9锅炉房和热力站的总管上,应设置计量总供热量的热量表(热量计量装置)。

集中供暖系统中建筑物的热力入口处,必须设置楼前热量表,作为该建筑物供

暖耗热量的热量结算点。

5.2.10在有条件采用集中供热或在楼内集中设置燃气热水机组(锅炉)的高层建

筑中,不宜采用户式燃气供暖炉(热水器)作为供暖热源。当采用户式燃气炉

16

作为热源时,应设置专用的进气及排烟通道,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燃气炉自身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