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学设计1-苏教版_第1页
秋声赋教学设计1-苏教版_第2页
秋声赋教学设计1-苏教版_第3页
秋声赋教学设计1-苏教版_第4页
秋声赋教学设计1-苏教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秋声赋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欧阳修,学习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过程与方法.研习文本,通过词语的解释、活用的归类、句式的理解,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探究文本,讨论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比较阅读,提高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体味由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又要辩证地看待古人的思想中存在的消极颓废的部分。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教学难点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道理充分,有积极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在中国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中,哪个季节最令人伤感忧郁?——是秋。秋天的心,就是“愁”。但是,我们都学习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请背诵一下这首词。(师生共同背诵)师大家想一想,这首词写“秋”的部分诗句是——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师在毛泽东笔下,这番秋景的特点如何?生是色彩缤纷的。生是生机勃勃的。师毛泽东为什么能把这秋景写得色彩缤纷、生机勃勃呢?生因为毛泽东要去开展革命斗争,他胸怀着“指点江山”的壮志,要领导中国人民主宰沉浮。师总之一句话:心境决定情境。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写的那样:多媒体课件展示:秋词 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通过对前几首诗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笔落惊风雨”——要领悟诗词语言的境界;了解了“诗从肺腑出”——诗言志,诗歌的灵魂是蕴涵于其中的感情;“词别是一家”——要把握诗词的风格特点。其实,诗词——当然包括文章——最为重要的还是其中的“气”,“文以气为主”。所谓的“气”,可以理解为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精神气度、文风气势等。同样是“秋”,在毛泽东的笔下,秋写得恁般生机勃勃;在唐代大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笔下,这“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形呢?推进新课师我们初中时曾学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你可知道欧阳修写此文,是要表达怎样一种心情吗?生是写作者纵情于山水之乐。生是要反映“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描绘自己的政治理想。师写《醉翁亭记》的时候,欧阳修正被贬为滁州知州。从文章多次点到的“乐”来看,确实写的是作者的心中之乐。然而其中也不乏被贬斥后借山水以消愁的意思。既然大家学过此文想必对欧阳修也有一定的了解吧?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的情况?生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宋代杰出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美。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师我们将要学的《秋声赋》写于作者五十三岁。作者晚年虽然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就是在这种情绪驱动下,写出了这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文章由秋声起兴,从万物的凋零,联想到人生易老,抒发了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请阅读并口头翻译这篇文章。自我解决字音,同时将自己不能理解意义的词、句画出来,互相研讨并查词典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提问。疏通文字(学生阅读,讨论活动)师经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阅读,同学们在文意的疏通方面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请提出来大家探讨。生“其容清明,天高日晶”一句中的“清明”如何解释?师根据整句的意思,你试着将这两个字拆开再组成两个词语。试一试。生清洁、明亮。师对。许多文言词语,它的意义与今天是相近的,采用组词的方法,就可以恰当地翻译过来。也可以采用换词的手法,如“砭人肌骨”的“砭”,再组词为“针砭”,显然不恰当,而换用“刺”,就极为贴切了。生“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的“实”字,怎么解释?师哪位同学能够谈一下“实”字的意义?生今天有成语“春华秋实”,“华”是开花,“实”是结果。这里的“实”也应该是“结果”的意思。师很好,联想到了成语来解释,确实更容易让人接受。这个“实”字本义是“果实”,这里译为“结果实”,属于词语活用。这种活用类型是——生名词活用作动词。师本文还有几处词语活用,同学们能判断出它们的活用类型吗?多媒体课件展示:.其气栗冽,砭人肌骨.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生“砭”是名词作动词用,“忧”“劳”“摇”都是使动用法。师很对。掌握词语的活用情况,有利于我们准确地翻译文言文。你试着翻译一下“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一句。生各种烦恼的事情使他心情感动,各种事务使他形体疲劳不堪。师翻译得很不错。但大家看看还有哪些词语译得不太恰当,需要作改动。生“感”译为“感动”不太恰当,译为“忧郁”更好。“形”译为“形体”也不太好,应译为“身体”。师组词法、换词法是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方法,我们要根据文意、句意,看用哪种方法更适当,能更准确地反映原文的意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啊。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呢?生老师,第段中前面描写道“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后面童子回答时却说“星月皎洁,明河在天”,下雨天怎么能看得到天上的明月和星星?这不是矛盾的么?师天真的下雨了吗?生欧阳修在这里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绘风的声音,并不是真的下雨了。师可见疏通文言文字不能光理解字面的意义,还要理解全句乃至全篇的意义。文本研习师在疏通了全文的意义之后,我们要探究几个问题了。课文后面的“文本研习”中提到《古文观止》中对《秋声赋》的评价,请思考: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生在第段中,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来描绘秋的声音: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师这样写秋声,确实是“具体可感”,你感觉得到秋声的“形象”了么?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幅画面。(教师朗读这一段文字,学生闭目感受。)师请谈一下你对这一段所描绘的秋声的形象的感觉。生这秋声刚开始像淅沥萧飒的细雨,忽然变得像奔腾澎湃的波涛,让人想象到大雨急至的场面。又把它比喻成衔枚疾走的赴敌之兵,让人想象到行军队伍那种虽无号令却又急骤前行的场面,似乎能听到行军脚步的“唰唰”声。师这一段文字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运用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悚然”,令人感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这是用比喻的手法正面写秋声。第段有没有写到“秋声”?生写到了:“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师作者由第段与童子的对话引出了第段,但第段有没有马上写到秋声?在写秋声之前都写了些什么内容?生作者写到了“秋之状”:“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师写这些内容对写“秋声”有什么作用呢?生为写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作一个铺垫吧。生用“秋之状”来衬托“秋之声”,使“秋之声”更为形象而有声势。师是啊,作者从色、容、气、意几个方面作渲染,这就为写“秋之声”作了铺垫和衬托,从而突出了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再从秋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写至此,作者还嫌对秋声描写得不够。同学们看,接下来,作者又从哪些方面来写秋的?生作者又写到: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师这里运用了联想想象手法,将秋喻为“刑官”的季节,从秋在时令、乐音上的属性的角度揭示了秋萧条、伤夷的本质属性——“常以肃杀而为心”“物过盛而当杀”。这样,作者就运用了正面比喻手法、铺垫衬托手法、联想想象手法,从秋之声、秋之状、秋之性几个方面描绘了秋的肃杀。而“秋之声”始终是描写的核心。宋人写文章,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由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得到感悟、得出哲理。我们学过的《赤壁赋》就是如此。以《赤壁赋》中最后得出的感悟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学生跟着背诵)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师欧阳修最后得出了怎样的感悟?生“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师请换成我们自己的语言去理解这一段话,并作精要概括。生人生的忧虑烦恼、劳顿困乏会耗损人的精力。生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会使人快速老去。生人应该知足长乐,不要与人争荣。师这一段,作者联系人生,抒情言志,卒章揭旨。由秋声及草木,由草木及人生;其伤感悲秋之情溢于言表。综合全篇,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笔下却形态可掬。拓展比较师古往今来,对于集累累硕果和萧萧落叶于一身,而且对比鲜明、反差强烈的秋,迁客骚人们无不为之动情。他们或喜之,或悲之,或颂之,或贬之……其间所表现出的人生感悟和别样情怀,不能不令世人感叹唏嘘,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英国著名作家乔冶·吉辛的《秋》吧,将它与欧阳修的《秋声赋》比较一下,看两者因秋而生发的感慨有什么不同。(印发资料)英国作家乔冶·吉辛笔下的“秋”日出时我向外张望,天空看不到一块巴掌大小的云块,树叶在轻轻地飘动,似乎充满了欢欣,叶上的露珠闪耀着圣洁的晨光。日落时,我站在屋前草地上,观望那红色火球没入紫色云雾中;在我身后,满月在紫色天空升起,日规影子轻轻转动,天地之间呈现出说不出的可爱与宁静。我可想象,秋天从没有给榆树与山毛榉穿过这样绮丽的衣裳。我墙上的叶丛,我想,也从没有闪耀出这样庄严的红色。这不是游荡的日子,在蓝色或金色的苍穹下,目所能及,无不美丽,使人在梦幻似的宁静中与大自然融成一体。在留有稻茬的田野上,白嘴鸦长声高叫,时时传来邻近农场常有睡意的公鸡叫声;我的鸽群也在鸽窠上咕咕地叫。黄色的蝴蝶似被空气觉不到的颤动吹飘着,在花园中飞翔。我看了五分钟之久,也许是十分钟之久。每一个秋季,总有这么个完美无瑕的日子。从来没有什么曾这样触动我心,带来这样合适的欢欣心情,满足了无苛求宁静的希望。生乔冶·吉辛笔下的“秋”是可爱与宁静的。欧阳修笔下的“秋”是凄厉肃杀的。师心境不同,对景物作描绘的声音、色彩、形状等等也就不同。大家再对两篇文章对秋的描绘形容作一下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生乔冶·吉辛笔下的“秋”色彩有“红色火球没入紫色云雾中”“满月在紫色”“庄严的红色”“蓝色或金色的苍穹”“黄色的蝴蝶”等等,是色彩斑斓的。声音有“白嘴鸦长声高叫”“邻近农场常有睡意的公鸡叫声”“鸽群也在鸽窠上咕咕地叫”,是欢快祥和的。而欧阳修笔下的秋却是:“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是凄切萧条的。师乔冶·吉辛将秋之赞歌的背景定格在日出和日落之时,其艳阳高照、秋高气爽的底色亮人眼眸。文章尺幅揽胜,作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静到动,形、声、色渲染,运用联想想象,将太阳、天空、树叶、露珠、满月、榆树、毛榉、叶丛、稻茬、白嘴鸦、鸽群、蝴蝶等招致笔下,绘声绘色,情景交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叫绝的恬静闲适的秋色图。欧阳修的《秋声赋》将“声”“形”“感”熔于一炉,写得水乳交融,令人感动。作者写秋的手法是高明的,但其悲秋伤感的情绪却是不足取的。课堂小结师所谓“境由心生”,又有“心境决定情境”。一个人有怎样的感触,必然会在他的文章中显露出来。还有一句话:“言为心声。”我们研讨文章,抓住其言,探究其意,理解其心,就能感知其气。文章的“气”,就在其“言”中。布置作业课后搜集古人描写秋天秋景的名句,做成知识卡片。板书设计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她们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赏识、期待使她们的心中时刻升腾着爱的灵焰,情的灵光。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追求着未来的事业,成就着辉煌的人生。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更不缺少语文,而是缺少我们发现语文的眼睛,善于发问的心。让我们在生活中,去寻找更有趣、更广阔、更丰富的语文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不是天才,但我愿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就让所有的困苦艰难一起来吧,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你做什么事,一开始时不要被唱反调的人把信心击溃。请记住,信心是希望的膏油!她似一缕阳光,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面对一张张稚气可爱的脸,自然地还以灿烂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