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12.2内能热传递(专题训练)【九大题型】(解析版)_第1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12.2内能热传递(专题训练)【九大题型】(解析版)_第2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12.2内能热传递(专题训练)【九大题型】(解析版)_第3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12.2内能热传递(专题训练)【九大题型】(解析版)_第4页
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12.2内能热传递(专题训练)【九大题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12.2内能热传递(专题训练)【九大题型】(解析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12.2内能热传递(专题训练)【九大题型】(解析版)PAGEPAGE1九年级物理上册同步考点:12.2内能热传递(专题训练)【九大题型】(解析版)12.2\o"12.2内能热传递"内能热传递(专题训练)【九大题型】TOC\o"1-3"\h\u【题型1分子间的作用力】 1【题型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4【题型3内能的概念】 7【题型4内能的利用及其意义】 9【题型5热量的概念】 11【题型6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11【题型7热传递的概念与方式】 14【题型8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16【题型9物体内能的改变】 21【题型1分子间的作用力】 1.(2023•东城区一模)如图所示,糖画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它的制作过程如下:先将糖加热成糖浆,然后用糖浆在平板上”画成”各种图案,糖浆慢慢变硬后就制作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糖完全加热成糖浆时,糖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B.糖画制作过程中,糖先熔化后凝固 C.糖画制作过程中,糖一直吸热 D.糖画制成后,糖分子被固定,不再做无规则运动【答案】B【分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2)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称为熔化,该过程吸热;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称为凝固,该过程放热.【解答】解:AD、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当糖完全加热成糖浆时,糖分子间仍存在引力,糖画制成后,凝固为固体,固体分子也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D错误;BC、糖画制作过程中,糖先熔化后凝固,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故B正确,C错误.故选:B.2.(2023春•梁溪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天宫课堂”上王亚平老师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该现象主要说明了()A.水分子间存在排斥力 B.水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C.水分子间有空隙 D.水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答案】B【分析】水球由水分子构成,两个水球接触后能合成一个,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作用.【解答】解:在”天宫课堂”上,将两块透明板上的水球接触后粘在一起,慢慢拉开板后形成一个长长的”液桥”,都说明了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3.(2023春•高新区校级期中)如图,是小华在制作拔丝香蕉的时候,香味浓郁,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闻到香味,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夹起一块香蕉就会拉出很长的丝,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答案】扩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引力【分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解答】解:”拔丝香蕉”香甜浓郁,远远的都能闻到它的香甜,说明分子渗透到了空气中去了,这是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在分子间引力作用下,使得夹起一块香蕉时就会拉出很长的丝而不断开.故答案为:扩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引力.4.(2023春•龙口市期中)如图甲将一滴红墨水滴人清水中,一会儿水就变红了,这是由于水和红墨水间发生了扩散现象的缘故,且水的温度越高,水变红的越快,说明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如图乙将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后,即使在铅块下面挂了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填”引力”或”斥力”).【答案】扩散;温度,引力.【分析】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②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解答】解:红墨水分子在水中做无规则运动,是扩散现象.热水的温度高,分子运动速度快,所以热水变色快,说明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如图乙将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后,即使在铅块下面挂了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答案为:扩散;温度,引力.5.(2023•本溪二模)如图是沾有水滴的牵牛花,水滴能留在花上而不落下,是因为水分子与花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这种最常见的牵牛花却是地球上最”牛”的花,它的种子对阳光中能杀死微生物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抵挡能力,被称作”火星来的花”.【答案】引;紫.【分析】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紫外线的作用和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制成验钞机;能杀菌,制成灭菌灯;能促成维生素D的合成.【解答】解:水滴能留在花上而不落下,是因为水分子与花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牵牛花的种子对阳光中能杀死微生物的紫外线有很强的低挡能力,被称作”火星来的花”.故答案为:引;紫.【题型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6.(2023•锦江区校级模拟)新冠疫情尚未结束,防控决不能掉以轻心,每个人都耍有自我防控意识.新型冠状病毒一般呈球形,直径在75~160nm之间,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飞沫传播,飞沫的传播是扩散现象 B.温度升高时,构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 C.健康人佩戴口罩可预防感染,是因为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D.当温度降到0℃时,病毒分子就会停止做无规则运动【答案】B【分析】(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2)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3)医用外科口罩中间层的熔喷布经过驻极处理,对病毒起到静电吸附阻隔的作用;(4)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答】解:A、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飞沫传播,病毒属于物质,不是分子,所以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故A错误;B、温度升高时,构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子无规则运动更剧烈,故B正确;C、医用外科口罩中间层的熔喷布经过驻极处理,对病毒起到静电吸附阻隔的作用,不能说明口罩材料的分子之间没有空隙,故C错误;D、当温度降到0℃时,病毒分子仍然会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故选:B.7.(2023•斗门区二模)下列关于分子动理论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灰尘在空气中运动是扩散现象 B.温度为0℃的物体,分子间不存在引力 C.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D.海绵被挤压后体积缩小,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答案】C【分析】(1)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2)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力;(3)分子间有空隙.【解答】解:A、灰尘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灰尘在空气中运动是机械运动,不是扩散现象,故A错误;B、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与温度无关,温度为0℃的物体,分子间存在引力,故B错误;C、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快,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故C正确;D、海绵被压缩后体积变小,是因为海绵的内部是空心的,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故D错误.故选:C.8.(2023•丰南区一模)下列利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的现象中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B.一氧化碳可燃,水可灭火——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C.自行车轮胎在阳光下暴晒而炸裂――分子体积变大‧ D.两端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起大钩码不分开——分子间有引力【答案】C【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解答】解:A、金刚石很硬,石墨很软,是因为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导致了硬度的不同,故A正确;B、一氧化碳可燃,水可灭火,这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故B正确;C、自行车轮胎暴晒炸裂是由于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分子的体积并没有变化,故C错误;D、两端磨平的铅棒压紧后能够吊起大钩码不分开,这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D正确.故选:C.9.(2023春•高港区期中)将一匀白糖慢慢地加入满满一杯水中,杯中的水不会溢出,这是因为间隙,将这杯水静置几天后,尝一下发现水变甜了,这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将一枚回形针轻轻放入满满一杯水中,杯中的水也不会溢出,这是因为表面的水分子间有引力.【答案】间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引力【分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当分子间距较大,大于分子的平衡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表现为引力.【解答】解:由于水分子间存在空隙,白糖加入水中后,白糖溶解,白糖分子化扩散到水分子空隙里去,糖水总体积不变,水不会溢出;水变甜了,是因为糖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水中,与水分子混合在了一起;水虽然没有溢出,但是水面却向上凸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当水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所以在这种分子力作用下,水不至于溢出.故答案为:间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引力.10.(2023春•玄武区校级期中)根据分子动理论相关知识,回答下列几个问题:(1)图甲:将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儿水变红了,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图乙: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3)图丙:向试管中先注水50mL,再注入酒精50mL至充满,封闭管口,将试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能够证明分子间有空隙的现象是混合后体积变小.【答案】(1)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存在引力;(3)混合后体积变小【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或由原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减小.【解答】解:(1)图甲:将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儿水会变红,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图乙:将两个表面光滑的铅块相互紧压后,很难被拉开,这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3)图丙:因为分子间存在着空隙,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分别进入了对方分子的空隙中,使得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变小了.故答案为:(1)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存在引力;(3)混合后体积变小.11.(2023•姑苏区校级二模)在”走进分子世界”探究选择一种分子模型的活动中,李老师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然后再注入染成红色的酒精直至充满,可以观察到分层现象(图a).用食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发现刚开始时管内出现大量小”气泡”逐渐聚集成一个大”气泡”,”气泡”上升时会越来越大(图b).最后李老师松开手,发现玻璃管被”吸”挂在食指上(图c).(1)将酒精染成红色,目的是为了便于观察,加入酒精后出现分层现象是因为酒精的密度比水小;(2)”气泡”的出现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大于/等于/小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总体积,最终玻璃管被”吸”挂在食指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3)为了便于学生了解分子模型,李老师分别用细颗粒小米和大颗粒鹰嘴豆分别装满两个杯子(图d),接着将小米和鹰嘴豆混合后再分装,发现装不满两杯(图e),该实验模拟(模拟/证明)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这里李老师运用了类比(控制变量/转换/类比)的实验方法,由此我们猜想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大小不相等(相等/不相等).【答案】(1)便于观察;密度;(2)小于;大气压;(3)模拟;类比;不相等【分析】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大气的内部存在压强;水和酒精的密度不同,水和酒精混合时,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可知,酒精在水的上方.【解答】解:(1)将酒精染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加入酒精后出现分层现象,其原因是酒精的密度比水小,酒精会在水的上方;(2)”气泡”的出现说明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酒精和水的总体积;最终玻璃管被”吸”挂在食指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3)分子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李老师分别用细颗粒小米和大颗粒鹰嘴豆分别装满两个杯子(图d),接着将小米和鹰嘴豆混合后再分装,发现装不满两杯(图e),该实验模拟了分子之间有空隙,这里李老师运用了类比的实验方法;根据实验(e)可知,两种情况下的体积不同,由此我们猜想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的大小是不相等.故答案为:(1)便于观察;密度;(2)小于;大气压;(3)模拟;类比;不相等.【题型3内能的概念】 12.(2023•安徽模拟)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是一场盛大的体育赛事,足球运动员在传球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传球过程中如果所有外力突然消失,空中足球将保持静止 B.快速向前奔跑的接球运动员被绊住时向前倾倒,是由于受到了惯性力的作用 C.运动中的足球有内能,静止的足球没有内能 D.飞至运动轨迹最高点处的足球不处于平衡状态【答案】D【分析】(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3)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4)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体现在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的变化.【解答】解:A.传球过程中,球是运动的,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如果所有外力突然消失,空中足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快速向前奔跑的接球运动员被绊住时向前倾倒,是由于运动员具有惯性,惯性不是力,故B错误;C.运动中的足球有内能,静止的足球也具有内能,故C错误;D.飞至运动轨迹最高点处的足球,只受到重力和阻力的作用,且这两个力不是平衡力,所以运动状态将不断发生改变,故D正确.故选:D.13.(2022•苏州模拟)某物体具有的动能为aJ,分子总势能为bJ,机械能为cJ,弹性势能为dJ,内能为eJ,则它的重力势能为c﹣a﹣dJ,分子的总动能为e﹣bJ.【答案】c﹣a﹣d;e﹣b.【分析】(1)机械能=动能+势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2)内能=分子总动能+分子总势能.【解答】解:(1)机械能=动能+势能,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故物体的重力势能=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动能﹣弹性势能,即物体的重力势能=c﹣a﹣d.(2)内能=分子总动能+分子总势能,分子总动能=内能﹣分子总势能=e﹣b.故答案为:c﹣a﹣d;e﹣b.【题型4内能的利用及其意义】 14.(2023•沛县三模)下列实例中,属于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A.蒸汽顶起壶盖 B.用热水袋取暖 C.弯折铁丝发烫 D.钻木取火【答案】A【分析】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解答】解:A、蒸汽顶起壶盖是内能转变成机械能,故A正确;B、用热水袋取暖是内能的转移,能量没有发生转化,故B错误;CD、弯折铁丝发烫和钻木取火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CD错误.故选:A.15.(2022秋•武侯区期末)水煎包是成都人喜欢的早餐之一,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嫩软,皮薄馅大,香而不腻.在制作水煎包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水煎包”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往热锅内倒水会产生大量的”白气”,它是水吸热汽化形成的 C.水煎包能被沸腾的油煎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D.锅盖被水蒸气顶起而”跳动”,此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锅盖的内能【答案】A【分析】(1)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3)油的沸点通常高于水的沸点,所以可达到更高的温度;(4)物体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小.【解答】解:A、水煎包”香气四溢”,香气四溢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B、往热锅内倒入水会产生大量的”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C、水煎包能被煎成金黄色,是因为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而不是低,故C错误;D、锅盖不断被水蒸气顶起而发生”跳动”,此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锅盖的机械能,故D错误.故选:A.16.(2023•泗水县四模)2023年5月30日上午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如图所示,火箭上升时,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把内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神舟十六号飞船在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的过程中,以运载火箭为参照物,空间站是运动的(选填”运动”或”静止”).【答案】机械;运动.【分析】(1)燃料燃烧时化学能转变成内能,然后内能又转化为火箭升空的机械能.(2)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反之,就是运动的.【解答】解:(1)火箭上升时,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把内能转化为火箭的机械能;(2)神舟十六号飞船在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的过程中,它们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以运载火箭为参照物,空间站是运动的.故答案为:机械;运动.17.(2023•邯郸二模)春节大家都喜欢燃放烟花爆竹,烟花绽放时的声音是由于火药爆炸时引起空气振动产生的.烟花爆炸时气体快速膨胀使烟花四散开,这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是在声源处(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控制噪声的.【答案】振动;机械能;声源处.【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气体膨胀对外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解:(1)鞭炮的爆炸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2)烟花爆炸时气体快速膨胀使烟花四散开,这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3)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答案为:振动;机械能;声源处.【题型5热量的概念】 18.(2023•昆都仑区二模)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饮食习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包粽子时米粒间有缝隙,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B.煮粽子时锅上方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C.刚出锅的粽子很烫手,是因为含有的热量多 D.剥粽子时粽叶与糯米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答案】D【分析】(1)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之间存在间隙;(2)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过程需要吸热;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3)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是过程量;(4)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解答】解:A、分子直径非常小,分子之间的间隙距离也非常小,不可能用肉眼直接观察,故A错误;B、煮粽子时,锅上方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变成小水滴,形成”白气”,是液化现象,故B错误;C、热量是过程量,可以说吸收、放出,但不能说含有,故C错误;D、剥粽子时总有一些糯米粘到粽叶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故选:D.19.(2022秋•龙圩区校级月考)物理学中,把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表示.热量的单位与能量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根据热量的定义、符号,以及国际单位中的单位规定回答.【解答】解: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符号为Q;国际单位是焦耳,符号J.故答案为:热传递;Q;焦耳.【题型6温度、热量与内能的关系】 20.(2023•庐阳区校级三模)2022年11月28日,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冒纳罗亚火山开始喷发,炙热的岩浆在流淌过程中逐渐降温,依次形成橄榄石、角闪石等岩石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岩浆变成岩石是凝华过程 B.火山灰在空中随风飘动,是分子的热运动 C.岩浆冷却变成岩石后内能减少 D.岩浆温度高说明其含有热量多【答案】C【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2)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3)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4)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解答】解:A、岩浆变成岩石是由液态变为固态,这是凝固过程,故A错误;B、火山灰在空气中随风飘动,火山灰不是分子,不能说明分子的热运动,故B错误;C、岩浆喷出后,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故C正确;D、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含有,故D错误.故选:C.21.(2023春•郯城县期中)”饺子”是我们节日或日常生活喜欢吃的食品.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饺子被包成各种形状,说明力能改变物体形状 B.饺香四溢,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C.煮饺子时,饺子吸热,内能增大 D.饺子熟了漂在水面,饺子所受浮力大于重力【答案】D【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3)水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4)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小于重力,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物体下沉;浮力大于重力,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则物体上浮、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则物体悬浮.【解答】解:A、饺子被包成各种形状,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A正确;B、饺子香味四溢,是由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正确;C、煮饺子时,通过热传递改变饺子的内能,饺子吸热,内能增大,故C正确;D、煮熟的饺子浮在水面上,所受浮力等于重力,饺子排开水的体积小于饺子的体积,则此时饺子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D错误.故选:D.22.(2023•盐城二模)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升高,分子运动一定减缓 B.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答案】C【分析】(1)根据分子的热运动可知,物体温度降低,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一定减缓;(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是等效的;(3)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和;物体的内能发生变化,可能表现在物体的温度变化,也可能是状态的变化.【解答】解:A、根据分子的热运动可知,物体温度升高,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一定加快,故A错误;B、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因为对物体做功,故B错误;C、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故C正确;D、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不一定变化,如冰熔化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故D错误.故选:C.23.(2023春•浦东新区校级月考)我们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称为内能;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具有的内能越大.【答案】冷热;势能;高;大.【分析】(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叫内能;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分子的动能就越大.【解答】解:我们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程度;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作物体的内能,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就越剧烈,分子具有的动能就越大,具有的内能越大.故答案为:冷热;势能;高;大.24.(2023•永城市校级开学)寒假期间,小美同学跟家人一起吃火锅,远远地就能闻到火锅味,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选填”增加”或”减少”).小美夹起煮熟的粉丝,粉丝没有断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答案】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增加;引力.【分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温度越低,内能越小;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解答】解:小美同学跟家人一起吃火锅,远远地就能闻到火锅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往火锅里加入食材,食材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小美夹起煮熟的粉丝,粉丝没有断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答案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增加;引力.25.(2023•乾安县三模)在”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为了使试管中的海波受热均匀,应选择小(选填”大”或”小”)颗粒的海波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为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象中的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海波在B点的内能小于C点的内能.【答案】小;BC;小于【分析】选用小颗粒的海波,能使海波均匀受热;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变大.【解答】解:为了使试管中的海波受热均匀,应选择小颗粒的海波进行实验;根据图示可知,海波在BC段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加,所以BC段海波处于熔化过程,海波在B点的内能小于C点的内能.故答案为:小;BC;小于.【题型7热传递的概念与方式】 26.(2023•营口二模)下列关于热学相关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B.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C.热传递是温度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D.温度为0℃的物体,内能可能为零【答案】A【分析】(1)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2)改变内能的方式:做功和热传递.(3)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现象,叫做热传递.(4)任何物体任何时候都有内能.【解答】解:A、物体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故A正确;B、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吸收了热量,故B错误;C、热传递是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不是温度传递,故C错误;D、任何物体都有内能,温度为0℃的物体,内能不可能为零,故D错误.故选:A.27.(2023•雁塔区校级模拟)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早晨上学时会发现洒到路面上的水很就结成冰了,这是凝华现象 B.暴露在空气中的手感觉到很冷,是因为手与空气间发生了热传递 C.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片上出现的”白雾”是由于空气汽化形成的 D.站在有阳光的地方感觉到暖和,是因为人获得了温度【答案】B【分析】(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是能的转化过程,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是能的转移过程;(3)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不能说物体获得或者失去温度.【解答】解:A、早晨上学时会发现洒到路面上的水很就结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凝固现象,故A错误;B、暴露在空气中的手感觉到很冷,是因为手与空气间发生了热传递,故B正确;C、从室外进入室内时,眼镜片上出现的”白雾”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D、站在有阳光的地方感觉到暖和,是因为热传递使人内能增加,温度升高,故D错误.故选:B.28.(2023•殷都区一模)将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入水中冷却,如图甲所示;根据测得的数据,作出热奶和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表示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图乙中的A;(2)水的初温是20℃,热奶的末温是40℃.(3)热奶和水会发生热传递,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温度.【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物体间将发生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减低,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分析图象,根据图象信息答题.【解答】解:(1)装有热奶的奶瓶放在冷水中要放出热量,温度降低,由图乙可知,A的温度不断降低,因此表示热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图乙中的A.(2)由图乙所示图象可知,水的初温是20℃,热奶的初温是90℃,热奶的末温是40℃,水的末温是40℃.(3)由于热奶与水具不同的温度,它们间存在温度差,所以热奶和水会发生热传递.故答案为:(1)A;(2)20;40;(3)温度.【题型8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29.(2023•封丘县三模)一些民间谚语常蕴含有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四句民间谚语对应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间存在引力 B.破镜不能重圆――分子间有间隙 C.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D.”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海拔越高处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随之降低【答案】D【分析】(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4)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越低.【解答】解: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由于花香分子在空气中发生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错误;B、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故B错误;C、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是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错误;D、海拔越高处气压越低,液体的沸点随之降低,所以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故D正确.故选:D.30.(2023•抚远市三模)下列事例中,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饮料加冰变凉 B.弯折铁丝变热 C.钻木取火 D.搓手取暖【答案】A【分析】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解答】解:A、饮料加冰变凉,是热量发生了转移,属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故A正确;B、弯折铁丝变热,是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内能,故B错误;C、钻木取火,是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C错误;D、搓手取暖,是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大,温度升高,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故D错误.故选:A.31.(2023•牧野区校级三模)小华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气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他将烧瓶连接在压强计上后放入水槽中,然后对水槽加热,观察到,当水槽中水温越高时,右侧U形管两端液面高度差越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不仅与水槽中水的温度有关还与烧瓶在水槽中的深度有关 B.水槽中水温越高,烧瓶内气体的内能增大,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 C.水槽中水温越高,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越大,烧瓶内气体的内能全部转化为U形管中液体的重力势能 D.大型货车在行驶一定时间后要及时对轮胎洒水降温以免内部气体压强过大而爆胎【答案】C【分析】(1)对水槽加热,水槽中水的下部温度高,上部温度低,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与烧瓶在水槽中的深度有关;(2)改变内能的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3)烧瓶内气体的内能没有全部转化为U形管中液体的重力势能;(4)根据一定量的气体,在体积保持不变时,气体的压强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进行解释.【解答】解:A、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与水槽中水的温度有关,对水槽加热,水槽中水的下部温度高,上部温度低,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与烧瓶在水槽中的深度有关,故A正确;B、水槽中水温越高,气体吸收热量,烧瓶内气体的内能增大,这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故B正确;C、水槽中水温越高,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越大,烧瓶内气体的内能只有部分转化为U形管中液体的重力势能,故C错误;D、在炎热的夏天,载重汽车在盘山公路下坡行驶时,轮胎与地面克服摩擦做功,使轮胎温度不断升高,体积一定的条件下,压强不断增大;不断往轮胎上喷水,主要是通过水的汽化吸热使轮胎内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来减小轮胎内气体的压强,防止爆胎,故D正确.故选:C.32.(2023•南宁模拟)(多选)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茶文化,品茶时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茶香四溢是扩散现象 B.热的茶水含有的热量多 C.喝茶时身体变暖,说明热传递改变了内能 D.烧水时水蒸气将壶盖顶起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答案】AC【分析】(1)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产生扩散现象;(2)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3)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4)气体膨胀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解答】解:A.闻到茶的香味属于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故A正确;B.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热量是一个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故B错误;C.喝茶时身体变暖是茶的热量传递给了身体,通过热传递改变了物体的内能,故C正确;D.烧水时水蒸气将壶盖顶起,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壶盖的机械能,故D错误.故选:AC.33.(2023•潍坊模拟)(多选)如图为一种自热火锅的构件图,该自热火锅的发热包内有铁粉、铝粉、炭粉、生石灰等物质,将发热包放到水中()A.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B.设计出气孔的目的是避免使用时盒内气压过高 C.加热时,温度从发热包传递给食物 D.食物被加热时,温度升高,内能增大【答案】ABD【分析】(1)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消耗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2)盒盖上有出气孔,能维持内外气压的平衡;(3)热传递过程传递的是热量;(4)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解答】解:A、生石灰与水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此反应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关系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故A正确;B、盒盖上有出气孔,这样会避免使用时盒内气压过高,能防止危险的发生,故B正确;C、加热时,热量从发热包传递给食物,故C错误;D、食物被加热时,温度升高,其内能增大,故D正确.故选:ABD.34.(2023•青岛二模)(多选)”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关于山东美食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淄博烧烤,烤肉小葱卷小饼——卷的过程体现力可以改变物体形状 B.青岛王哥庄大馒头,铁锅蒸出来健康美食——蒸的过程利用汽化放热 C.德州扒鸡,香气四溢惹人馋——香气四溢是因为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D.临沂炒鸡,让人垂涎——炒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热传递改变内能【答案】ACD【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放热;(3)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4)改变内能的方式包括做功和热传递.【解答】解:A、卷饼的过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故A正确;B、蒸是通过热传递和高温水蒸气液化放热,使馒头蒸熟,故B错误;C、香气四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D、炒菜的过程,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增加了菜的内能,故D正确.故选:ACD.35.(2023•惠山区三模)端午节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赛龙舟”比赛时,向后划桨,龙舟向前运动,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煮”粽子”时,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了粽子的内能,整个餐厅充满了粽叶的清香,该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答案】相互的;扩散;无规则运动.【分析】(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3)不同物质的分子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解答】解:(1)”赛龙舟”比赛时,向后划桨,桨对水施加向后的力,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水会同时对桨施加向前的反作用力,所以龙舟向前运动;(2)煮”粽子”时,粽子吸收水分的内能,这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了粽子的内能(3)”粽子”煮熟后,整个餐厅充满了粽叶的清香,这是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答案为:相互的;扩散;无规则运动.36.(2023春•新荣区期中)《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