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标准化设计导则》_第1页
《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标准化设计导则》_第2页
《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标准化设计导则》_第3页
《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标准化设计导则》_第4页
《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标准化设计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标准化设计导则

(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目录

1总则.....................................................................1

2基本规定.................................................................2

3建筑标准化设计...........................................................3

3.1一般规定..............................................................3

3.2模块与模块组合........................................................3

3.3平面标准化............................................................4

3.4立面标准化............................................................9

3.5设计协同.............................................................10

4结构系统标准化设计......................................................11

4.1一般规定.............................................................11

4.2预制剪力墙标准化.....................................................12

4.3预制楼板标准化.......................................................16

4.4预制楼梯标准化.......................................................20

4.5其他构件标准化.......................................................23

5外围护系统标准化设计....................................................24

5.1一般规定.............................................................24

5.2具有自保温功能的薄砌工艺墙体标准化...................................24

5.3全现浇外墙标准化.....................................................25

5.4预制围护墙标准化.....................................................27

5.5外窗洞口标准化.......................................................28

6设备与管线系统标准化设计................................................29

6.1一般规定............................................................29

6.2给排水管线系统标准化.................................................29

6.3电气管线系统标准化...................................................32

6.4暖通管线系统标准化...................................................36

7内装系统标准化设计......................................................40

7.1一般规定.............................................................40

7.2模数协调.............................................................40

7.3内装部品选型及设计标准化.............................................40

8标准化设计评价..........................................................44

8.1一般规定.............................................................44

8.2标准化设计评价要点...................................................44

附录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标准化设计附图..................................46

本导则用词说明............................................................89

引用标准名录..............................................................90

1总则

1.0.1为提高重庆市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设计质量和设计效率,促进装配式建

筑部品部件的通用性和互换性,加快我市新型建筑工业化进程,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重庆市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混凝土居住建筑的装配式建筑工

程标准化设计。

1.0.3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设计应遵循标准化设计的原则,围绕结构、外围护、

设备与管线、内装四大系统中的部品部件标准化开展工作。

1.0.4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标准化设计除执行本导则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

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基本规定

2.0.1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设计应按照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要求,以少

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实现建筑及部品部件的系列化和多样化。

2.0.2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设计应遵循模数协调的原则,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

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的有关要求。

2.0.3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标准化设计应从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开始进行技术

策划,采用模块和模块组合的设计方法,根据使用功能建立不同层级的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应由标准化的部品部件通过标准化的接口组成,并应满足功能性的要

求。

2.0.4标准化功能模块或部品部件的设计,应考虑系列化,同系列模块或部品部

件间应具备一定的逻辑及衍生关系,并预留统一的标准化接口。

2.0.5标准化功能模块或部品部件的设计,应以系统集成的方法统筹考虑结构、

外围护、设备与管线和内装等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的协调。

2.0.6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功能模块或部品部件的接口宜选用标准化接口,并

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接口性能应满足建筑性能目标要求;

2接口尺寸应综合考虑部品部件的制作公差、安装顺序和安装公差的影响,

应具备容差的能力;

3后期可替换的部品部件,其接口宜符合可逆安装的要求。

2.0.7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部品部件的设计选型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在满足

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生产制造、运输存放和施工安装等影响因素。

2

3建筑标准化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应基于既定的性能目标以系统集成的方法统筹考虑

结构、外围护、设备与管线和内装等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的协调。

3.1.2装配式住宅应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进行技术策划,应以整体项目为对象进

行标准化部品部件的选型策划,应科学合理地制定部品部件的设计选型方案。

3.1.3装配式住宅部品部件的设计选型应符合建筑全寿命期的低碳节能、绿色环

保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部品部件的材料、性能及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

关规定,并应满足建筑产品的性能、功能及品质的要求。

3.1.4装配式住宅形体及其部件的布置应规则,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3.2模块与模块组合

3.2.1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应通过模数协调实现建筑结构体和建筑内装体之间

的整体协调。

3.2.2装配式住宅建筑层高不应低于3.0m,当超过3.0m时,应按1/2M模数增加。

3.2.3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应采用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部件部品的设计、生产

和安装等应满足尺寸协调的要求。

3.2.4装配式住宅主体部件和内装部品宜采用模数网格定位方法。

3.2.5装配式住宅的建筑结构体宜采用扩大模数2nM、3nM模数数列。

3.2.6装配式住宅的建筑内装体宜采用基本模数或分模数,分模数宜为M/2、

M/5。

3.2.7装配式住宅层高和门窗洞口高度宜采用竖向基本模数和竖向扩大模数数

列,竖向扩大模数数列宜采用nM。

3.2.8核心简模块主要由楼梯间、电梯井、前室、公共走道、候梯厅、设备管道

井、加压送风井等功能组成,应根据使用需求进行标准化设计。

3.2.9厨房空间尺寸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住宅厨房及相关设备基本参数》GB

/T11228和《住宅厨房模数协调标准》JGJ/T262的规定。

3

3.2.10卫生间空间尺寸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住宅卫生间功能及尺寸系列》GB

/T11977和《住宅卫生间模数协调标准》JGJ/T263的相关规定。

3.2.11模块化设计应遵循组合多样化、组合多样化、经济适用、环境适应等原

则。

3.3平面标准化

3.3.1通过模数协调可实现建筑主体结构和建筑内装修之间的整体协调,建筑的

平面设计应采用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做到构件部品设计、生产和安装等环节的

尺寸协调。

3.3.2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平面与空间设计应采用标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

模块化设计方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套型基本模块应符合标准化与系列化要求;

2套型基本模块应满足可变性要求;

3套型基本模块应具有部件部品的通用性;

4套型基本模块应具有组合的灵活性;

5平面宜采用大空间的布置方式;

6装配式住宅平面设计宜将用水空间集中布置,并应结合功能和管线要求合

理确定厨房和卫生间的位置。

3.3.3起居室(厅)、卧室、餐厅功能空间水平方向宜优先采用扩大模数,可采用

基本模数,竖向宜采用基本模数。

3.3.4核心筒标准化

1公区过道和楼梯间净宽应符合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及国

家现行相关专用建筑设计标准的规定。

2楼梯间的优先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楼梯间开间及进深的轴线尺寸应采用扩大模数2M、3M的整数倍;

2)楼梯梯段宽度应采用基本模数1M的整数倍;

3)楼梯踏步的高度不应大于175mm,宽度不应小于260mm,各级踏步

高度、宽度均应相同;

4)楼梯间轴线与楼梯间墙体内表面距离应为100mm;

4

5)以3000mm建筑层高为例,双跑楼梯间、单跑剪刀楼梯间优先尺寸应根

据表3.3.4-1选用。

表3.3.4-1两种类型楼梯间开间、进深及楼梯梯段宽度优先尺寸

平面尺开间进深进深梯段两梯段

开间轴水平段宽每跑梯段

寸轴线轴线轴线宽度水平净

线尺寸度尺寸踏步数

楼梯间尺寸尺寸尺寸尺寸距离

(mm)(mm)(步)

类型(mm)(mm)(mm)(mm)(mm)

双跑楼梯间270025004800460012509

单跑剪刀楼

2800260074007200125010018

梯间

6)电梯井道开间、进深优先尺寸应根据表3.3.4-2选用。

表3.3.4-2电梯井开间、进深优先尺寸

平面尺寸

开间轴线尺寸开间轴线尺寸进深轴线尺寸进深轴线尺寸

(mm)(mm)(mm)(mm)

载重(kg)

8002100190024002200

10002400220024002200

10002200200028002600

10502200200024002200

注:住宅用担架电梯可采用1000kg深型电梯,轿厢净尺寸为1100mm宽、2100mm深;也

可采用1050kg电梯,轿厢净尺寸为1600mm宽、1500mm深或1500mm宽、1600mm深。

3走道宽度净尺寸不应小于1200mm,优先尺寸宜为1200mm、1300mm、

1400mm、1500mm。

4电梯厅深度净尺寸应不小于1500mm,优先尺寸宜为1500mm、1600mm、

1700mm、1800mm(担架电梯厅)、2400mm(三合一前室电梯厅)。

5公共管井的净尺寸应根据设备管线布置需求确定,并宜采用1M的整数

倍。

6楼梯平台的净高不应小于2000mm,楼梯梯段的净高不应小于2200mm,

楼梯梯段最低、最高踏步的前缘线与顶部凸出物的内边缘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300mm。

7预制楼梯低、高端平台段长度应满足搁置长度要求,且宜不小于400mm。

8建议电梯井二类高层宜采用2200mm×2200mm井道尺寸,多层住宅宜采

用2000mm×2200mm尺寸。

9公区走道(含侯梯厅)深度需满足表3.3.4-3相关要求。

5

表3.3.4-3走道(侯梯厅)深度

电梯类型布置方式走道(侯梯厅)深度

单台≥B,且≥1.5m

住宅电梯多台单侧排列≥Bmax,且≥1.8m

≥相对电梯Bmax之和,且<

多台双侧排列

3.5m

注:B为轿厢深度,Bmax为电梯群中最大轿厢深度。

10多层住宅单台电梯时,公区走道(含侯梯厅)宽度宜为1500mm~1900mm

(可与楼梯平台共用),二类高层电梯建议为单侧布置,公区走道(含侯梯厅)

宽度宜为2400mm~2600mm。

11公区管井标准化

1)公区管井门口需设反坎,开启门扇不影响疏散宽度。

2)公区管井需满足设备设施安装等基本需求,经过对设备设施分析,确

定优先井道净尺寸宜按表3.3.4-4选用。

表3.3.4-4公区管井优先净尺寸

分类

宽度(mm)深度(mm)

位置

电井1300600

多层住宅公区

水井1300600

水井8001200

二类高层公区电井10001200

风井(公区、楼梯间

14001200

共用)

3.3.5装配式混凝土居住建筑应采用集成卫生间。

3.3.6卫生间标准化

1卫生间参数与相关尺寸应根据模数原理取得协调一致,相关洁具、设备、

设施及其部件尺寸应符合工业化生产及安装的要求。

2卫生间自室内装修地面至室内吊顶的净高度不应小于2200mm。

3卫生间门窗尺寸、位置和开启方式应方便使用,并应满足卫生间设备安装

和使用的最小空间要求。

6

4集成卫生间内部空间净尺寸应是基本模数的倍数,优先根据表3.3.6-1选

用。

表3.3.6-1集成卫生间常用平面选用表

短边(mm)

长边(mm)1500160017001800

1800★○○★

1900★○○☆

2000☆○○☆

2100☆○○○

2200☆○○○

2300☆○○○

2400☆○○○

2500○○○○

2600○○○○

2700○★★○

2800○☆☆○

2900○☆☆○

3000○☆☆○

3100○★★○

注:1表中尺寸均为集成卫生间净尺寸。

2★表示优先选用组合,☆表示推荐型组合,○表示不常用组合。

3当需要对卫生间内部空间进行局部分割时,可插入分模数M/2(50mm)或M/5

(20mm)。

5集成卫生间部件的尺寸应是基本模数的倍数或是分模数的倍数,并应符合

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考虑产品尺寸与建筑空间尺寸的协调,其最小安装尺寸应符

合相关技术规范。

6部品配置尺寸根据项目情况和卫生间尺寸关系进行确定,优先根据表

3.3.6-2选用。

表3.3.6-2卫生间部品配置优选尺寸

尺寸

长度(mm)宽度(mm)

部品

便器(坐便器)/420

600700

洗面器

550800~1000

淋浴器(钻石形)900~1000900~1000

淋浴器(长方形)与卫生间短边相同850~950

7

3.3.7厨房标准化

1集成厨房应考虑功能的需求进行部品的选型,并应进行部品间的排列组合

择优选择部品的集成方案,应考虑人员活动空间的尺寸要求、部品与结构或隔墙

的接口做法确定空间尺寸。

2厨房应采用集成厨房。

3集成厨房自室内装修地面至室内吊顶的净高度不应小于2200mm。

4集成厨房单排布置设备时,厨房净宽不应小于1500mm,双排布置设备时,

厨房走道净宽不应小于900mm。

5集成厨房装修材料应满足《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相关

要求,其顶棚、地面和墙面均采用A级装修材料。

6集成厨房内部空间净尺寸应是基本模数的倍数,优先根据表3.3.7-1选用。

表3.3.7-1集成卫生间常用平面选用表

开间方向净

尺寸长边

(mm)1500170018002200250028003100

进深方向

净尺寸长边(mm)

4.057.56

4.594.86

2700单排布5.946.75U型布置8.37

L型布置U型布置

置(有冰箱)

5.10

5.40

3000L型布置6.607.508.409.30

4.50双排布置

(有冰箱)

5.94

4.95双排布置

3300单排布5.61(有冰箱)7.268.259.3410.23

置U型布置

(有冰箱)

36005.406.126.487.929.0010.0811.16

10.2

41006.977.389.0211.4812.71

5

7集成厨房净宽尺寸宜大于2000mm。

8集成厨房门窗位置、尺寸和开启方式不得妨碍厨房设施、设备和家具的安

装与使用。

9集成厨房内橱柜安装高度应满足相关规范,室内装修地面到吊柜底面的高

8

度不应大于1200mm。

10厨房烟道宜采用成品烟道,其烟道井净尺寸优先选用650mm×300mm或

350mm450mm,并靠边靠角布置。

3.3.8收纳空间平面优先净尺寸宜根据表3.3.8-1、3.3.8-2选用。

表3.3.8-1独立式收纳空间平面优先净尺寸

平面布置宽度(mm)×长度(mm)

L型布置1200×2400、1200×2700、1500×1500、1500×2700

U型布置1800×2400、1800×2700、2100×2400、2100×2700、2400×2700

表3.3.8-2入墙式收纳空间平面优先选用净尺寸

项目优先选用净尺寸

深度(mm)350、400、450、600、900

长度(mm)900、1050、1200、1350、1500、1800、2100、2400

3.3.9阳台平面优先选用净尺寸宜为扩大模数2M、3M的整数倍,且阳台宽度优

先尺寸宜与主体结构开间尺寸一致,优先净尺寸宜根据表3.3.9选用。

表3.3.9阳台平面优先选用净尺寸

项目优先选用净尺寸

宽度(mm)阳台宽度优先尺寸宜与主体结构开间尺寸一致

深度(mm)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200

3.3.10门厅平面优先选用净尺寸宜根据表3.3.10选用。

表3.3.10门厅平面优先选用净尺寸

项目优先选用净尺寸

宽度(mm)1200、1600、1800、2100

深度(mm)1800、2100、2400

3.4立面标准化

3.4.1立面造型设计宜采用部品部件和空间模块重复组合与韵律控制的方法,形

成有秩序的变化和有规律的重复,实现韵律美感。

3.4.2应结合项目定位,合理选用外墙板、外门窗、幕墙、阳台板、空调板及遮

阳设施等标准化部品部件,并通过多样化的排列组合形成丰富的立面效果。

3.4.3立面造型设计可增加可变立面模块实现立面的多样性。

3.4.4建筑外立面窗台完成面高度应从厅室楼地面建筑完成面起算,凸窗采用

9

500mm、普通窗采用900mm。

3.5设计协同

3.5.1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应采用设计协同的方法。

3.5.2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应满足主体建筑、结构、围护墙与内隔墙、内装修系

统及设备管线等各专业之间设计协同的要求。

3.5.3装配式住宅应满足建筑设计、部件部品生产运输、装配施工、运营维护等

各阶段协同的要求。

3.5.4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宜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并将设计信息与部件部品

的生产运输、装配施工和运营维护等环节衔接。

3.5.5装配式住宅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应满足部件部品的生产施工和安装要求,在

建筑工程文件深度规定基础上增加部件部品设计图。

3.5.6装配式住宅的部品部件选型应建立信息化协同平台,采用标准化的部品部

件信息库,统一编码、统一规则,支持协同设计,全过程共享数据信息,实现建

设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10

4结构系统标准化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宜采用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并应符合下列

规定:

1装配式整体式结构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的基本要求;

2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结构的整体性;

3装配式结构的节点和接缝应受力明确、构造可靠,并应满足承载力、延性

和耐久性等要求。

4.1.2装配整体式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高宽比、抗震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

4.1.3结构专业应结合标准化的构件选型配合建筑专业进行建筑方案的设计,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质量、刚度分布宜均匀;

2抗侧力结构构件竖向布置应连续、均匀,应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沿竖向

突变;

3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或竖向布置。

4.1.4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的布置应根据选用预制构件及其连接的特点,充分发

挥预制构件的功能,做到规则、连续、均匀,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制构件的布置运用应满足《重庆市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2021

版)》中规定的各单项最低指标要求,同时配合满足建筑整体装配率的要求;

2高层建筑结构地下室应采用现浇结构;

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顶层宜采用现浇结构。

4.1.5装配式结构中,预制构件的连接部位宜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其尺

寸和形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满足建筑使用功能、模数、标准化要求,并进行优化设计;

2应根据预制构件的功能和安装部位、加工制作及施工精度等要求,确定合

理的公差;

11

3应满足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及质量控制要求。

4.1.6装配式结构可由通用构件和非通用构件共同组成,宜优先选用通用构件,

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结构构件的设计选型应同时确定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做法,结构构件尺寸

确定时应考虑接口尺寸的影响,构件标准化设计的同时应兼顾考虑节点的标准

化;

2宜选用结构与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修系统等部品集成的产

品,并与各系统的尺寸进行协调;

3在生产、运输、存放、吊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宜选择尺寸较大的构件,

较少构件数量,同时应避免由于少量过大过重构件导致的项目成本激增;

4部分采用非通用构件时,非通用构件应在配筋构造、预留预埋、构件连接、

构件与部品的接口等方面进行标准化设计。

4.1.7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中各类预制构件的连接构造,应便于构件安装、装

配整体式。

4.1.8预制构件深化设计的深度应满足建筑、结构和机电设备等各专业以及构件

制作、运输、安装等各环节的综合要求。

4.1.9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使用的主要材料:包括钢筋(焊网)、混凝土、钢材、

钢筋连接锚固材料、生产和施工中使用的配件等,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及其它相关标

准或产品技术手册的有关规定。

4.1.10装配式结构宜采用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

4.1.1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方法进行结构分

析,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

4.1.12装配式结构预制构件设计时应进行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构件及连接节点验

算,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装配式

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

4.2预制剪力墙标准化

4.2.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的竖向构件宜采用预制整体剪力墙板,钢筋连接技

12

术宜采用钢筋套筒灌浆连接;也可采用附加钢筋连接的叠合剪力墙。

4.2.2预制剪力墙长度应满足2M模数要求,宜采用800mm、1000mm、1200mm。

4.2.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应根据装配式建筑方案确定预制剪力墙板

和后浇连接段布置位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制剪力墙厚度不宜小于200mm,宜为50mm的整数倍;

2高层剪力墙结构,预制剪力墙应用比例不宜大于75%;

3高层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区应采用现浇混凝土;底部加强区相邻上一层剪

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土;顶层剪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土;

4高层剪力墙结构,预制剪力墙宜优先布置在内墙;

5高层剪力墙结构中的电梯井筒、楼梯间剪力墙宜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

6偏心受拉的剪力墙不应采用预制墙板。

4.2.4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当采用预制剪力墙时,可通过预制剪力墙板的拆

分选型,调整后浇段尺寸等方式实现通用构件的使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制剪力墙板宜全部采用一字型墙板;

2预制剪力墙板长度方向的尺寸应结合剪力墙及竖向后浇段长度进行拆分

选型,宜以单片剪力墙长度(扣除竖向后浇段长度)作为预制墙板的标志尺寸;

3剪力墙边缘构件应采用现浇,现浇段(含边缘构件)宽度不宜大于600mm;

4非边缘构件位置,相邻预制剪力墙板之间应设置竖向后浇段,后浇段宽度

不应小于墙厚且不宜小于300mm,不宜大于600mm(图4.2.4);

图4.2.4预制剪力墙板间竖向后浇段布置示意

1—预制剪力墙;2—竖向后浇段

5预制剪力墙板高度方向的尺寸应结合建筑层高及楼板厚度进行拆分选型,

13

宜以一个建筑层高(扣除楼板厚度)作为预制墙板的标志尺寸。

4.2.5预制剪力墙开有边长不大于800mm的洞口可不考虑其对结构整体计算的

影响;洞口周边应配置补强钢筋,补强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截面积不应小

于被截断的钢筋面积;补强钢筋自孔洞边角算起伸入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图

laE

4.2.5)。

图4.2.5预制剪力墙洞口补强钢筋配置示意

1—洞口补强钢筋

4.2.6预制剪力墙的连梁不宜开洞;当需开洞时,洞口宜预埋套管,洞口上、下

截面的有效高度不宜小于梁搞的1/3,且不宜小于200mm;洞口处应配置补强纵

向钢筋和箍筋,补强纵向。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2mm,截面积不应小于被截断

的钢筋面积。

4.2.7上、下层预制剪力墙的竖向钢筋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时,自套筒底部至套筒

顶部并向上延伸300mm范围内,预制剪力墙的水平分布筋应加密(图4.2.7),加

密区水平分布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最大间距,一、二级抗震不应小于100mm,

三、四级抗震不应小于150mm;套筒上端第一道水平分布钢筋距离套筒顶部不应

大于50mm。

14

图4.2.7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部位水平分布钢筋的加密构造示意

1—灌浆套筒;2—水平分布钢筋加密区域(阴影区域);

3—竖向钢筋;4—水平分布钢筋

4.2.8预制剪力墙的顶部和底部与后浇混凝土的结合面、侧面与后浇混凝土的结

合面应设置粗糙面,粗糙面凹凸深度不应小于6mm。

4.2.9预制剪力墙的水平分布钢筋在现浇段内采用搭接连接,墙板的水平外伸钢

筋宜采用带135°弯钩或直锚形式的开口设计。

4.2.10预制剪力墙后浇混凝土上表面应设置粗糙面,水平接缝厚度宜为20mm,

采用灌浆料填实。

4.2.11上、下层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宜采用套筒灌浆连接,连接钢筋的配筋率

不应小于主体结构设计配筋率,且不应小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连接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2mm,同侧间距不应大于600mm;未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图

4.2.11)。

图4.2.11预制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示意

15

1—不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2—连接的竖向分布钢筋;3—连接接头

4—水平后浇带上表面粗糙面;5—水平接缝灌浆层;6—水平后浇带

4.2.12后浇连梁水平纵筋应在剪力墙现浇段内锚固,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高

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相关构造要求;当现浇段长度无法满足纵筋锚固

要求时,宜在预制剪力墙端伸出预留纵向钢筋,并与后浇连梁的水平纵筋可靠连

接(图4.2.12)。

图4.2.12后浇连梁与预制剪力墙连接构造示意

1—预制墙板;2—剪力墙现浇段;3—后浇连梁;4—预制剪力墙伸出纵向受力钢筋

4.3预制楼板标准化

4.3.1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预制楼板宜采用钢筋桁架叠合板。

4.3.2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以下简称“叠合板”)预制底板宽度应满足3M模

数要求,宜采用1500mm、1800mm、2100mm、2400mm、2700mm。

4.3.3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建筑和结构平面确定叠合楼板布置

位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除因特别原因不适宜采用叠合楼板的部位,叠合楼板布置应遵循“应用尽

用”原则;

2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大开洞的楼层、嵌固端楼层、大底盘多塔结构的

底盘顶层、结构竖向收进或外挑时需加强的楼层、高层结构屋面层应采用现浇楼

(屋)盖;转角窗、连廊、严重异形板部位不宜采用叠合楼板;

3跨度大于6m的楼板不宜采用钢筋桁架叠合板;

4叠合板的跨厚比,单向板不宜大于30,双向板不宜大于40;

5叠合板的预制板厚度不宜小于60mm,后浇混凝土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

75mm。

16

4.3.4对长宽比大于3,或板跨不大于3.6m的四边支撑叠合板,宜按单向板进行

设计,预制板之间采用分离式接缝,对长宽比不大于3,且板跨大于3.6m的四边

支撑叠合板,宜按双向板进行设计,预制板之间采用整体式接缝(图4.3.3),并

应符合下列要求:

图4.3.3叠合板的预制板布置形式示意

1—预制板;2—梁或墙;3—板侧分离式接缝;43—板侧整体式接缝

1预制叠合板宜结合建筑房间尺寸进行拆分选型,宜尽量减少拆分次数,原

则上采用等宽拆分,通过设置水平后浇带调整预制板宽度,预制板宽度模数宜为

100mm;

2预制叠合板应沿板的次要受力方向拆分,板缝垂直长边;

3宜在板受力小的部位分缝,避免隔墙设置在楼板拼缝处;

4当叠合板采用双向板形式时,整体式接缝后浇带宽度不宜小于300mm,

不宜大于400mm;

5叠合板拆分尺寸应满足构件制作、运输、堆放、安装即质量控制要求。单

块预制板宽度不宜大于3m,重量不宜大于2t。

4.3.5当叠合楼板采用单向板分离式接缝时,宜在预制板下部,接缝边缘处设置

5mm×100mm的压槽(图4.3.5)。

图4.3.5预制单向板压槽示意

1—预制底板

4.3.6预制板开洞应在制作时预留,洞口直径(边长)不应大于1000mm;当洞

口直径(边长)不大于300mm时,受力钢筋可绕过洞口;当洞口直径(边长)大

17

于300mm时,应设置加强筋,洞口每侧各两根,截面积不小于被洞口截断钢筋的

面积,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2mm。

4.3.7预制叠合板钢筋间距模数宜为50mm,宜采用统一的钢筋间距,第一排钢

筋距预制板边不宜大于50mm;首排钢筋距板边大于50mm时,在50mm范围内补

充设置板边加强筋,直径同纵向钢筋,板边加强筋可不伸入两侧支座;后浇接缝

内第一排纵向钢筋距离预制板边不宜大于1/2板筋间距(图4.3.7)。

图4.3.7叠合板板底钢筋排布示意

1—预制底板;2—后浇混凝土接缝;3—首排钢筋或板边加强筋

4.3.8叠合板支座及现浇带节点宜按下列要求执行:

1单向叠合板的板侧支座处,当预制板的板底分布钢筋不伸入支座时,宜在

紧邻预制板顶面的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中设置附加钢筋,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同

向分布钢筋面积,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600mm,在板内后浇混

凝土叠合层和支座内的锚固长度均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且宜伸

至支座中心线(图4.3.8-1);

图4.3.8-1单向叠合板板侧支座构造示意

1—支撑梁或墙;2—预制板;3—附加钢筋;4—支座中心线

2预制板板端应伸出长度不应小于5d(d为钢筋直径)的钢筋锚入混凝土梁

(墙)叠合层内,且宜伸至梁(墙)中轴线位置(图4.3.8-2);

18

图4.3.8-2叠合板板端支座构造示意

1—支撑梁或墙;2—预制板;3—纵向受力钢筋;4—支座中心线

3单向叠合板板侧的分离式接缝宜配置附加钢筋,附加钢筋截面面积不宜小

于同向分布钢筋面积,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伸入两侧后

浇混凝土叠合层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5d(d为附加钢筋直径)(图4.3.8-3);

图4.3.8-3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示意

1—后浇混凝土叠合层;2—预制板;3—后浇层内钢筋;4—附加钢筋

4双向叠合板板侧整体式接缝的受力钢筋可在同一截面采用100%搭接连

接,宜采用末端°弯钩的搭接钢筋,钢筋搭接长度不小于(图);

135la4.3.8-4

图4.3.8-4单向叠合板板侧分离式拼缝构造示意

1—横向构造钢筋;2—搭接钢筋;3—预制板;4—后浇叠合层;5—后浇层内钢筋

5双向叠合楼板板底纵向钢筋在后浇接缝内采用搭接连接,后浇段两侧钢筋

应相互错开,钢筋交错间距宜为30mm(图4.3.8-5);

19

图4.3.8-5双向叠合板板底钢筋在后浇接缝内搭接平面示意

1—预制板;2—双向叠合板整体式接缝;3—板底纵向钢筋

6当叠合板采用整体式拼缝时,应在板缝内配置横向构造钢筋,直径不宜

小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直径,间距不宜大于该方向预制板内钢筋间距,并贯通

整个结构单元。

4.3.9叠合板桁架筋宜符合下列要求:

1叠合板桁架筋高度宜取楼板厚度减55mm;

2桁架钢筋宜沿预制板长边布置;桁架钢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距板边

不应大于300mm;桁架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15mm;

3桁架钢筋弦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当预制板长度大于3.6m时,不宜

小于10mm;腹杆钢筋直径不应小于6mm;

4桁架钢筋长度模数宜取100mm;桁架钢筋作为楼板受力钢筋时,钢筋端

头距板端不宜大于50mm。

4.3.10预制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的结合面应设置粗糙面,粗糙面凹凸深

度不应小于4mm。

4.3.11预制板吊点宜优先采用桁架吊点,吊点加强筋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承

载力不足时可采用预埋吊钩,吊钩直径不宜小于12mm。

4.4预制楼梯标准化

4.4.1本导则提供基于标准化楼梯间模块(层高3m,净宽2.5m)的标准型号预

制楼梯ST-30-25(表4.4.1和图4.4.2),采用标准化楼梯间的工程项目可直接选用

该型预制楼梯;未采用标准化楼梯间的工程项目,设计人员可依据本导则,参

20

考标准详图进行预制楼梯的深化设计。

表1楼梯间开间、进深及楼梯梯段宽度尺寸(mm)

每跑构件制作尺寸

梯井宽

楼梯梯段板楼梯间梯段梯段板水

层高度或隔

样式型号净宽踏步平投影长梯板宽度踏步高踏步宽

墙厚度

数度

双跑

ST-30-2530002500100928801180166.6260

楼梯

a预制楼梯平面布置图

21

b1-1剖面图

c预制楼梯支座构造

图4.4.2标准化预制楼梯平面布置图

4.4.2预制板式楼梯的梯段板厚度不宜小于130mm。

4.4.3预制楼梯板采用C30混凝土,板底及板面均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

4.4.4预制楼梯端部在支承构件上的搁置长度不应小于150mm;预制梯板两端平

直段长度宜为400mm,厚度宜为180mm。

4.4.5预制楼梯与楼梯间两侧墙体净距不小于20mm,与梯梁净距不小于30mm,

预制楼梯之间净距(非梯井位置)不小于15mm。

22

4.4.6预制楼梯上端为固定铰端,预留50mm安装孔洞,安插预留钢筋,安装到

位后采用灌浆料填实;下端为滑动铰端,构件安装时采用油毡与支座隔离,预留

60mm(50mm)变截面孔洞,安插预留套丝钢筋,并采用螺母紧固。

4.4.7预制楼梯板生产的底模面宜为楼梯梯井一侧。

4.4.8预制楼梯板吊装脱模宜采用预埋吊钉

4.5其他构件标准化

4.5.1预制混凝土楼梯应采用通用部件,宜根据建筑层高作为通用楼梯标志尺

寸。

4.5.2预制板式楼梯的梯段板底应配置通长的纵向钢筋;板面宜配置通长的纵向

钢筋。

4.5.3预制混凝土楼梯与支承构件之间宜采用简支连接,且端部在支承构件上应

有一定的搁置长度,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制混凝土楼梯宜一端设置固定铰,另一端设置滑动铰,其转动及滑动变

形能力应满足结构层间位移的要求;

2预制混凝土楼梯的滑动铰应从构造及材料上保证其滑动性能,滑动支座缝

隙或安装孔不得采用刚性材料封堵;

3预制混凝土楼梯设置滑动铰的端部应采取防止滑落的构造措施。

4.5.4预制空调板、飘窗板等建筑外立面的挑出构件应结合外立面造型进行设

计,宜在项目层级进行标准化设计。

23

5外围护系统标准化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居住建筑外围护系统应简洁、规整,并在满足模数化、标准化要求的基础

上,坚持“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实现立面形式的多样化。外墙围护系统设

计时应考虑外围护墙板与外门窗、阳台板、空调板等部品部件的相互关系。

5.1.2外围护系统部品应成套供应,部品安装施工时采用的配套件也应明确其性

能要求。

5.1.3外围护系统应采用获得产品认证的工业化部品,获证的部品型号和认证依

据应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工程实际情况相一致。

5.1.4外围护系统应采用合理的构造措施与连接方式。外围护系统中外墙板、屋

面板及外门窗的基本公差级别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

50002中规定的2级要求。

5.1.5居住建筑外围护墙体系统宜采用新型外墙系统,宜选择精确砌块自保温薄

砌外墙系统、高精度模板全现浇外墙系统、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系统等。

5.2具有自保温功能的薄砌工艺墙体标准化

5.2.1精确砌块自保温薄砌外墙应根据层高、梁板高度、门窗洞口及水、电管线

布置等具体情况对每道砌体和保温薄块进行排块设计,并绘制排块设计图。排块

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采用常规砌块尺寸,自保温砌块的厚度不应小于250mm。

2排块顺序宜从上往下、从洞口往两边排。

3顶部砌块与梁、板的缝隙、底部砌块与楼地面的缝隙厚度均为10~20mm。

4砌块之间的灰缝厚度为3mm。

24

表5.2.1精确砌块常规尺寸及应用部位

适用部长度L高度H宽度B密度

名称图示

位(mm)(mm)(mm)等级

B05、

外墙自保温600200250、300

B06

砌配件

自保温200200

体(门窗洞口侧面)

同墙厚B07

过梁

自保温≤1800200

(门窗洞口上方)

热桥保B05、

保温薄块60020040、50

温B06

注:热桥保温实际采用材料以节能设计为准。

5.2.2精确砌块自保温薄砌外墙热桥部位按保温位置设置,分为外置保温和内置

保温两种构造类型。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填充墙砌体自保温系统热桥部

位应采用内置保温构造;建筑高度不大于100m的建筑,填充墙砌体自保温系统

热桥部位可采用外置保温构造、内置保温构造、外置与内置组合保温构造。

5.3全现浇外墙标准化

5.3.1高精度模板全现浇外墙设计在满足建筑抗震设防及建筑功能的前提下,应

优化结构布置,增加外围剪力墙,减少内部剪力墙。对于外墙无法布置剪力墙的

部位,应设置结构拉缝。

图5.3.1全现浇外墙布置示意

1—与主体结构相连的小墙垛砌体,设计时宜改为混凝土墙;

25

2—采用全现浇外墙,宜缩短原内部剪力墙长度,优化内部剪力墙布置;3—窗下墙,设计时

宜改为混凝土墙;4—原外墙结构洞填充砌体墙,设计时宜改为混凝土墙;5—原楼梯间局部

填充墙,设计时宜改为混凝土墙;

5.3.2全现浇外墙结构拉缝通常分为竖向缝及水平缝,拉缝材料应符合防火、防

水、弹性、强度、耐候性等要求,可采用高强度挤塑板(压缩强度≥150kPa)、

PVC-U型材。外墙分隔线条应结合结构拉缝进行设置。

图5.3.2结构拉缝布置示意

1—水平拉缝;2—全高构造墙;3—竖向拉缝;

26

图5.3.3结构拉缝连接大样示意

5.3.3高精度模板全现浇外墙禁止采用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和仅通过粘结锚

固方式固定的外墙保温装饰一体化系统,应采用结构与保温一体化或外墙内保温

技术。

5.4预制围护墙标准化

5.4.1外墙条板的优先尺寸宜符合下表5.4.1的规定。

表5.4.1外墙条板的优先尺寸选择表

项目优先尺寸

宽度(mm)600、800、900、1000、1200

厚度(mm)150、200、250、300

5.4.2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所采用的夹心保温墙板内外叶墙板之间的拉结件应

满足持久设计状况下和短暂设计状况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并应满足罕遇

地震作用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要求。

5.4.3外围护系统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应满足持久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

下的承载力验算要求;当采用预制混凝土外挂墙板等刚度、自重较大的外围护系

统部品时,应满足持久设计状况和地震设计状况下的外围护系统与主体结构的变

形能力要求。

5.4.4非承重外围护系统应满足建筑的耐火要求,遇火灾时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

持承载力及其自身稳定性,防止火势穿透和沿墙蔓延,且应满足以下要求:

1外围护系统部品的各组成材料的防火性能满足要求,其连接构造也应满足

防火的要求。

2外围护系统与主体结构之间的接缝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防火封

堵部位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楼板的耐火极限要求。

3外围护系统部品之间的接缝应在室内侧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封堵,防止

窜火。

4外围护系统节点连接处的防火封堵措施不应降低节点连接件的承载力、耐

久性,且不应影响节点的变形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