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468_第1页
初中化学教案468_第2页
初中化学教案468_第3页
初中化学教案468_第4页
初中化学教案46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安排在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七课。本单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个古诗单元。它按照时间脉络,选择各时段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进行鉴赏。而《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里选的是第一首,从内容上看,它带有开篇和总括的性质。让我们认识到在那个黑暗、污浊的乱世,朴实的生活是何等的不易,真实的自我是何等的可贵。同时体会诗歌美化生活、净化心灵的社会作用。【教材分析】《归园田居》描写的是质朴的田园生活,陶渊明用不事雕琢的语言将平凡的乡村生活表现得亲切、自然。抒发了对官场的厌恶以及归隐的喜悦之情,彰显了“洁身自好,返璞归真”的人格魅力。全诗语短情长,如歌如画。探讨一:归隐与出仕的抉择陶渊明此次的归隐是经历五次出仕、四次归隐反复后最坚决、最彻底的人生选择。这之前的陶渊明对人生也有很高的期许,从他的《读山海经》,我们看到了金刚怒目式的斗士形象,也看到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努力与挣扎。然而只有经历了世事的磨难,才洗去了满身的隐忍与浮华,只有承受了生活的重压,才挺起了精神的傲骨,活出了真的性情。当他了断了对官场的牵绊,不再犹豫、不再彷徨时,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令人折腰的世俗有了更清醒和更深刻的认识,所以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前所未有的重新勾画。探讨二:扎根田园、诗意生活的选择陶渊明被誉为“隐逸之宗”,但是死后的事。生前的他穷愁潦倒,举家食粥尚且不能,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然而我们并未从诗中读到苦楚哀怨的悲情,相反,感触到的是恬静和谐的温情。这样的榜样作用,令后世人亦不再沉溺于物质层面的生活,重新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陶渊明是身体力行的劳动者。他没有其他读书人的清高,没有鄙视劳动的粗陋。他在劳动中感受着脚踏实地的人生真谛,平平淡淡的生活情趣。他有两大爱好:读书与饮酒。读书不为功名,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沉浸其中,诗意地活着。饮酒忘却忧愁,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去留,陶然地活着。归隐后的陶渊明迎来了创作的丰收期,篇篇诗文,抒写真情,开掘着生命的广度与深度。他的作品歌咏着并不完美的人生,赞颂着无私慷慨的自然,缅怀着质朴真挚的乡情,打动着一代代的读者。生前没有丰功伟绩的陶渊明,死后的声名影响却与日俱增。他的人生选择,让后人重新将执着于天的目光,投向了脚下的大地,从而在平凡的人生路上走得真实,走得诗意。探讨三:人如其文,诗如其人不张扬、不矫饰的陶渊明,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本诗运用白描手法,通过一句一景,将最具乡村特色的景物进行了构图,构成了安居乐业、恬静祥和的意境。不仅如此,诗歌化物境为情境,情景交融。真诚的陶渊明,诗歌抒情自然、真诚。本诗运用直接抒情和比喻、双关、对比等修辞手法间接抒情。将自己的喜与憎,爱与恶的心境表露无遗,对读者赤诚相待。【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初中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这些作品。而高考《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能力中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教学目标】.走近陶渊明,了解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吟咏诵读,把握作品内容和诗人情感。难点:①品味揣摩诗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②正确理解陶渊明的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准备】根据中学生爱绘画、爱书法、爱唱歌的特性,用大语文的教学观,留心处处皆学问。针对学生爱探究,但容易忽略文本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文本阅读,注重其阅读感受,合理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勤思、善思,并适时归纳总结,启发延伸,帮助他们准确地把握文本,提升鉴赏能力。【教学思路】\*①设计时,为更好把握诗,参阅了不少教学资料,仔细阅读了有关此诗的分析文章,把握了此诗的深刻内涵。\*②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大体了解诗的内容是从大处着眼,如何紧扣“归”字设问让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是从小处着手。这种策略为教学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③入情入境的渲染、描述、吟诵是教学成功的保证,教学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躬耕垄亩,踏踏实实在做一个农民;他啸傲纸上,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传统的山水风景因了他的创作而带上了汗水的味道和泥土的气息,诗人也由大自然的旁观者变成了大自然的参与者。他就是中国最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歌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一)》。二、朗读诗歌师: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朗读,是感受诗歌最好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听一遍配乐朗诵,注意听字音和节奏。(多媒体播放)点一生试读后,师生点评。再听一遍配乐朗诵,生小声跟读。(多媒体播放)师:这是首五言诗,朗读节奏应是二三拍。现在再请一位同学朗诵一遍。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停顿,读出感情。(生读后,师生点评)三、内容分析先看诗的题目《归园田居》,很简单的四个字,包含了重要的信息。这里面有一个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哪一个字?(“归”)围绕这个“归”字,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归处和归心)归处和归心,是这首诗写的两个主要内容。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分析和解读这首诗。先看“归处”。诗人的归处是田园。看中间写田园生活的八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朗读并思考: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构建这幅优美宁静的田园图景?(朗读要求:女生和男生对读。)分析:(从初读印象到品味鉴赏)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等。这些都是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象,可见,诗人在意象的选择上并没有追求新奇。语言:整首诗(包括这八句)没有一个华丽的词语,语言非常朴素。情感:悲痛欲绝或控制不了的喜悦,没有;强烈的刺激,没有。感情释放得很平和。这是我们对诗歌最初的阅读。走进去,你会有新的发现,说不定是万千的气象。苏轼说:“陶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看这写田园图景的八句,思考:你认为哪是奇句?奇在哪里?(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整教学的顺序,相机点拨完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两次使用了数词,都是约数,而不是确数,为什么呢?计数不确,是乡村人生活的一种习惯。仕宦子弟,饱读诗书的陶渊明也在用乡村人的习惯说话、写诗,这说明什么?他已经融入了这份生活。“这儿就是我的家,我就是田园中人。”说明他对田园生活有归属感。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对色彩的捕捉。闭上眼睛,浮现画面,我看到了很多的色彩。告诉老师,都有什么颜色?榆和柳青翠的绿色,桃花鲜艳的红色,李花柔和的白色———很多颜色扑入眼帘,带着盎然的生命的气息。.炼字。荫和罗。有人说,陶渊明炼字的功夫了得,荫和罗非常有表现力。思考:这两个字各自表现了什么?荫:树木高大,枝叶繁茂,树荫浓密,遮住了毒烈的太阳。风吹过来,绿叶婆娑,带给主人一室的清凉。罗:花开得很繁盛,层层叠叠的,竞相绽放。这两句诗准确地写出了陶渊明房前屋后的环境。这环境是清新的,也是色彩缤纷的。生活于此,主人的内心得有多少审美的愉悦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景角度的变化。有一个字提示了写景角度的变化———“远”,说明从这儿转入对远景的描绘,也说明之前四句是近景———近与远:写景角度的变化之美。.景与人。远处的村庄昏暗、模糊,村落上方有炊烟轻柔缓慢地向上飘升。这是景,那人呢?老师想象了这样一个画面,与同学分享:傍晚,在田地里耕种的陶渊明放下锄头,直起腰,抹去额角的汗珠,抬起头,不经意地看到了远处的景象———那昏暗的村庄,轻柔的炊烟,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陶渊明的视线、陶渊明的心就此融会在这幅画里,再也没有离开。.叠词。“暧暧”“依依”,叠词的使用,音韵和谐,节奏舒缓。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画面增加了声音,但整个画面依然宁静———以动衬静———动与静:写景角度的变化之美。.狗吠鸡鸣,鸡犬之声相闻。这诗句是这么的熟悉,我们在哪里学过呢?《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中“鸡犬相闻”的环境,田园中有;桃花源中“怡然自乐”的心情,陶渊明也有。透过这简单的一笔,诗人传达了丰富的言外之意。他想说什么呢?(我生活的田园,就是梦中的桃源。)小结:田园生活中最平常的景象,在陶渊明的眼里是那么的美,带给他内心无限的喜悦。诗人感情的释放很平和,但是感情的元素却很丰富———生活在田园中,他有归属感,闲适而又自在;对所居住的环境很喜爱,远处的一村一景都让他沉醉,让他平静而又安详;内心满足,觉得自己住的地方就是桃花源。所有的景语都在诉说田园之美,所有的情语都在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喜爱———这是内容的角度。我们再看语言形式方面———这首诗语言非常朴素,但是,艺术的表现却很突出。叠词,炼字,写景角度的变化(近与远、动与静、声与色、淡与浓)……,不是未经锤炼的,是不露痕迹,是他艺术的造诣很高,已经化作了无形。所以,元好问说陶渊明的诗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但是,陶渊明的真淳不是没有内容,他的天然他的本色也不是一色,叶嘉莹先生说,陶渊明是“日光七彩融为一白”———他就像太阳光一样,把七种彩色的光线融会成为纯净澄澈的一片纯白。所以,苏轼说陶渊明的诗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表看起来很枯干、很平凡,实际上却是很绚烂、很丰美。美好的田园是陶渊明身归之处,那么他的心呢,他的心将安顿在哪里呢?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陶渊明的归心。(推荐一名学生朗读。)分析:这首诗的诗眼是“归”,归是回归、走向的意思。他是从哪里走向了田园呢?官场。从古至今,官场可以说是一片热土,太多人心向往之,那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田呢?用诗歌中的语句来回答。.“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尘网”“樊笼”。网和笼子,被困在里面会是什么感觉?压抑,束缚。尘网的“尘”字,写出了官场的什么特点?肮脏,污秽,乌烟瘴气。既然本性热爱自然,官场又很黑暗,那他当初为什么要去做官呢?陶渊明是读书人,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他有这样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呢?这还要看他身处的时代。我们来还原那段历史(补充介绍相关历史)。陶渊明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代,北方完全陷落,五胡乱华;而统治阶级内部有野心的军阀还在彼此攻伐。陶渊明的故乡在江州浔阳柴桑,而江州是军阀攻占的必争之地。其间,一次次的战乱使百姓流离失所。怀着济世救国的美好心愿,满腔热忱投身官场,面对的却是巨大的黑暗和时代的混乱。我们平心而论,一个人要以一己之力去对抗、改变一个时代,是不可能的。这个时候他就需要作出选择:留在黑暗里,还是离开?我们看这两者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官场:获取薪酬,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却要身处牢笼,被人驱使。田园:躬耕垄亩,生活清贫,有时衣食不丰;但却身处自然怀抱,心享自由。一边是富足的束缚,一边是饥饿的自由,陶渊明该何去何从?老师在这儿画了一个很大的问号,但是,这问号只属于陶渊明。朱熹曾经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清蒋薰也说:“谁肯守拙?老死而不知返者,多矣。”在历史的黑暗中,在世俗欲望的洪流中,陶渊明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他也为中华文明的历史留下了铿锵豪迈的声音———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作出这一选择是否要经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痛苦与纠结?.因为绝望而与官场决裂。岁第一次出仕做官到岁任彭泽令,这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不断努力,不断尝试,却是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年。他此刻的离开,不是主动的,是被迫的;不是心甘情愿的,是非常无奈的。.内心孤独,仍坚持自己的选择虽然他对官场很决绝,但是官场对他却是很温情。在他辞官归田的多年时间里,不断有人向他招手,赠以粱肉,并且虚位以待;他的邻居看他过得太穷了,劝他说:整个世界都是这么的是非不分,你又何必清白呢,干脆和他们同流合污,继续回去做官吧;同一屋檐下的妻子,不断地向他抱怨生活的穷苦。———外界有诱惑,身边人的不理解,使他很孤独。尽管如此,陶渊明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从岁彭泽令上辞官,到岁去世,他终老田园,再也没有出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体会他的选择,他“饥饿的自由”。(呈现下面的语句,边读边析)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兮辞》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与子俨等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其一)》)分析侧重点:生活贫苦;田间辛苦地劳作;作为父亲对孩子怀有歉疚;田园生活中一切的一切,都是陶渊明无言的伴侣,启动他心灵深处的共鸣。四、理解情感我们再来体会他“饥饿的自由”———(对陶渊明精神世界的进一步解读)陶渊明饥饿,是因为他的放弃,对金钱、对地位、对名利、对舒适的生活。而这放弃又为他赢得了宝贵的自由,身心能畅快地呼吸。“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安于物质上的失去,享受精神上的获得,从古至今能有几人呢?所以陶渊明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归宿。他痛苦中的选择,他饥饿的自由已经成为一面旗帜,穿越历史,在文化的高地上,在你和我心灵的视线里,招展和飘扬。让我们带着对陶渊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