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篇8_第1页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篇8_第2页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篇8_第3页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篇8_第4页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篇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篇8当今,文化传承与发展已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生存和持续发展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①。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至今仍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运用文化方式传承医药文化,最大限度将医药文化的魅力和潜质发挥出来。一、文学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之所以能被传承,是因为文化是符号的艺术,而符号是可被感知并可被接受的。“没有符号就不会有文化,人也只是一种动物,而不是人类”②。“包围人的是符号世界。从作为文化前提的语言开始,到他与同伴的符号关系、社会地位、法律、科学、艺术、道德、宗教与无数其他事物,人的行为除了饥饿与性的生物需要等基本方面之外,都由符号的实体支配”③。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语言承担了重要的责任,“符号表达的最重要形式是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意味着思想的交流;交流意味着保存,即传统;而保存意味着积累和进步”④。“语言不仅是一个交际工具或符号系统,而且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是一个民族的世界观”⑤。而文学是语言的高级形式,因此必然具备传承文化的功能,其参与到文化传承过程中,会使文化更具有可感性及审美性,丰富而有趣,从而使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文化传承离不开艺术,文学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文化传承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文化”与“艺术”两个词总是连在一起,其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总和,也肯定是通过其艺术和诗歌为人所理解”⑥。追溯文化的源头,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原始人类用歌谣、舞蹈、岩画、雕塑将文化演绎得多彩多姿。而文字的出现,使人们可以用准确的语词记载头脑中的思想和认识,精神文化主要依靠典籍文本记录传承,文本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文学这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种类相区分的最基本一个特点,就在于它是文本的艺术,而且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形式。任何一个文本自身都具备一定的显性或隐性文学性因素,因此,起到传承文化作用的典籍文本,本身就跟文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文学在其中必然发挥重要作用。任何一种文化要实现传承或传播的效果,通过文学做媒介自然是最好的选择。要了解一种文化的内涵与特质,通过阅读文化典籍是最有效、最准确的,典籍文本精要记载文化思想,文化信息可以大规模传递给接受者,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文化典籍不一定是标准的文学读物,如果其中有文学化的阐发,对传播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宗教文化在传承传播过程中,文学化传达手段起到催化作用。基督教的文化经典是《圣经》,《圣经》并不完全是灌输道理,更多的是通过文学化故事感化受众。佛教经典虽然空玄高奥,但也有许多文学故事帮助理解,并出现众多讲经文、变文,用文学化手段帮助教众理解教义。一部趣味十足的《西游记》深入人心,将人们引入崇佛向善的佛门胜境。文学化的宣传手段趣味性强,情感丰富,并引起美的感受,春风化雨般深入民众内心,是文化传承的很好方式。激发文化典籍中的文学性因素,相当于为文化重新注入新的血液,通过生动的解读和全新的塑造,为文化传承开发新的平台。二、传统医药文化与文学的契合中医药学关注的不仅是“人的病”,更多的是关注“病的人”,因此,中医药学有着更多的人文特质,体现出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展现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人化’水平,展现了人的需求、才能、发展程度”⑦。而“文学即人学”的命题已成为文学界的共识,文学对文化传承的功能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对人的共同关注上,传统医药文化与文学有着诸多契合之处,它们在人性、人意、人情等方面相通,在文化传承上相辅相成。1.理想相通中国古代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虽然古代医者与儒家文人视野的基本着眼点都是人,都有崇高道德理想和治世精神。古代医生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医病医人医国相提并论,有高下之分。医和认为:“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⑧孙思邈有相似看法,“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⑨。而具体的症状表现和医治方法,《郁离子》中则有阐释:“治天下其犹医乎……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行政,方与法也;人才,药也。”⑩从医人到医国,从个体到整体,境界也由一般而至高远,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个人而至天下逐步扩大的理想相契合;即使不能为官,也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11}的自释想法,这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2}的想法不谋而合。自古以来,医者本是知识分子,与文人同属一类,而且由于孝道思想影响,孝子为年老父母治病成为必备功课,《黄帝内经》等医家经典进入文人的涉猎范围,因此既通医又写文的学者颇多。宋代以后,儒医一家的思想更为普遍,“宋士大夫通医理,而轼与括尤博洽多闻”{13}。文人与医者在知识上更为相通,明代医家陈时功则强调:“先知儒理,后知医理。”{14}儒医一家即医者与儒家文人是一家,实际上促进了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学的融合,二者目标一致,理想相通,在相互沟通传承方面更为便利。在文学方面,与医家医国思想吻合之处颇多。墨子本学儒,其思想与儒家有相通之处,其《兼爱》一文,也谈及圣人治天下与医生治病的相似关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15}。曹丕则直接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16}。经国与医国,本质上是一致的。“文化是心灵的哲学”{17}。在儒医一家的思想影响下,医者从医受到治国平天下理想抱负的熏陶,在行医的伦理道德方面与儒家文人看齐,崇高的理想要求相应的崇高道德。“医乃仁术”成为医家道德召唤的响亮口号,这与文学理论上的“文以载道”形成相通之处,“仁”是儒家文人的至尊道德高地,“道”也是医家必须遵循的,两者互通互释,更揭示了它们在本质上的一致。2.气脉暗合医药与文学在理论上也有气脉暗合的特点。传统医药文化受古代哲学影响很深,而上古时代,文史哲不分家,文学与哲学有着血脉的联系。由于都有哲学因素的影响,因此医药文化与文学在理论上相通不足为奇。《易经》与《内经》成书时间相近,观点相通,因此有易医相通的说法:“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18}从中生出一些重要医学理论,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日之法成”{19},“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20}。从易经而来的“气论”对医学理论影响甚深,气血、气脉、气虚乃至各个器官中的气,都成为中医里的重要概念。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核心,刘劭《人物志》亦以“气”论才性,称“凡有血气者,莫不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为性”{21},并细致地辨析由气之阴阳导致的人之才性在迟速动静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这种由中医气血引出的理论渐被文学吸收,徐斡“舒缓”的“齐气”,刘桢“壮而不密”的“逸气”,孔融的“体气高妙”“信含异气”,直至曹丕发展提出著名“文以气为主”,由此引起后世的“文气说”的演变,韩愈提出“气盛宜言”的观点:“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22}苏辙提出:“文者,气之索性。”{23}几经发展,“文气说”成为文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相关概念如气韵、气律、气格、气象等也是层出不穷。养气和养生是医药文化的重要内容,“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气属阳,阳为荣;血脉属阴,阴为卫。荣卫长流,所以常生也”{24}。在文学方面,养气对作家创作有重要帮助。《文心雕龙・养气》篇则强调作家在创作时须保持精神和心态的从容不迫:“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25}借助医药文化中的养生炼气意识,顺应自然,注重养气则可顺利由物到情,亦即进入到构思这一创作的内化过程。南朝沈约等人提出诗歌“四声八病”理论,将医药之病引申至文学之病。古代文体学说,将文学之体与人体相结合进行比喻,医药研究的人体对象与文学研究的文体对象渐融合起来。由此可见,有着相同哲学根基的医药与文学,在理论上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为两者在文化传承方面打开方便之门。3.意趣共融医药文化与文学共融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体现得最多的一个方面,则是中医概念或中药名称的意趣被文学化手段表现出来。意象理论是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理论,在对意与象的关系探讨中,寻觅出文学表现的手法。“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像奠若言”{26}。刘勰则正式提出意象创作手法,“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27}。从符号学意义上看,中医概念和中药名称正是医药文化的典型符号,它作为一种药物是像,而其取名却另有意趣表现,意与象的双重表现特征正符合文学创作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因此出现许多“药名诗”“药名词”“药名曲”“药名联”“药名谜”等,将药名镶嵌其中,极富文学韵味。如清代汪昂写在方剂学里常提起的《汤头歌诀》:“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28}诗歌朗朗上口,易记又趣味盎然。针灸学医家编有《五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还有一个穴,胸胁内关谋。”{29}将五个穴的位置标出,简单易记。《西游记》中有一首七律和一首《西江月》词,每句中都藏有一中药名称,而文意连贯,非常巧妙。诗曰:“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赶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词云:“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家中盼望。”另外,文学名著若在题材或细节上对医药文化进行摹写描述,以其传播的广度,会对医药文化起到重要的传承作用。据统计,《红楼梦》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达290余处,5万余字,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病名114种,病案13个,方剂45首,中药125味,西药3种。人们在欣赏名著的同时,对医药文化会有所旁涉,医药文化增进了名著的内涵和趣味,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三、当今传统医药文化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传统医药文化虽与文学有着密切的交流,但在当今社会中,仍需要进一步加大文学的传承力度。具体路径可沿以下几点思路开展:1.文学形象化的塑造文学是通过形象把握世界的,“文学形象能给我们如临其境、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30}。在传统医药文化中,人物、药物、器官、概念等都可进行文学形象化的塑造。如中医藏象理论,将十二官每个脏器的地位职责和生理功能做了详细说明,“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31}。这就很有想象力,使对象形象化,具体可感。我们还应为历代名医树碑立传,塑造伟大形象,让其崇高的医德医风永传于世。2.传播过程中文学体裁的扩容传统医药文化不应满足于在古典文体中的传播,应随着时代的发展,植入新的文学体裁中,如可扩展到新诗、散文、小说、影视剧本、微博等。读者群的扩大可使传统医药文化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如韩剧《大长今》的热播,其巧妙设置中医药剧情和中医药功效介绍,带热了整个中医文化。韩国对传统文化的爱护和传承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文学性故事的挖掘故事有着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