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实证探究11000字(论文)】_第1页
【大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实证探究11000字(论文)】_第2页
【大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实证探究11000字(论文)】_第3页
【大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实证探究11000字(论文)】_第4页
【大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实证探究11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摘要:国家明确提出了“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这需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完善和实施。这都为当前高等教育精英人士主体,大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背景我们使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了显性知识共享与隐性知识共享在学生动态能力中介作用的影响下如何影响大学生的创造力,并基于实证结果对当前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从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知识共享;动态能力;大学生;创造力中图分类号:目录1绪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1.3研究内容 11.4研究方法 22主要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32.1显性知识共享及隐形知识共享 32.2动态能力 32.2.1学习吸收能力 32.2.2感知能力 32.2.3整合转化(动态)能力 43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汇总 53.1理论模型 53.2模型汇总 54分析结果及讨论 74.1研究设计 74.2样本基本信息 74.3信度分析 94.4、效度分析 104.5回归分析 114.6研究结论 125提高大学生创造力的对策 135.1积极推进显性与隐性知识共享 135.2格外重视学生动态能力培养 195.3重视隐性知识共享能力 20参考文献 221绪论1.1研究背景当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制造业大国的我国,各类产品的出口量较大,并且凭借着多年积累,攀升到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着“世界工厂”之称。但是出口产品受限于技术问题,始终只能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提升,国家需要进一步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国家为了有效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开展了一系列运动,如“工业4.0”,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到发展中的强国行列。这都为当前高等教育精英人士主体,大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充分考察大学发生的知识共享与学生个人动态能力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学生的动态感知能力和创新成绩而言,主要包括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对社会环境资源中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信息的敏感能力、理解力和可接受能力。这对于学生改变当下自身的处境,并且在企业中有着良好的创新绩效,作用巨大。因为一个学生要想不断发展进步和更新自我,必须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其次才是想办法获取、学习吸收和整合转化的能力。学生在企业的工作离不开资源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基于此背景,开展我们的研究工作。1.2研究意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多年,但大学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始终没有明确的定位,对此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讨论和探讨。但是当前这个问题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而在我国当前背景之下,需要通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之下,大学生作为这个国家先进学习力的代表,更是创新的中坚力量。因此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的能力提升和培养的路径,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1]。1.3研究内容本文研究大学生自身动态能力,学校与家庭的显性与隐性知识共享,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影响。其中知识共享包括显性知识共享,隐性知识共享,动态能力包括大学生的学习吸收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整合转换能力,这是大学生三项基本素质与能力。最后就是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创新成绩的体现。通过问卷调查与大学生成绩衡量,得出大学生在这三项能力和关系。本文问卷采用五级问卷的打分形式,以便于可以将变量显性表示,并最终在结构方程模型中转变为潜变量,以便于进一步深入分析。知识共享对组织人员素质及能力的提升,对组织管理水平,协调水平,以及业务水平的提升,主要通过组织的动态能力来完成作用,因此本文使用动态能力作为中介效应变量,来研究显性知识共享与隐性知识共享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创新能力主要集中于学习成绩与创新成果方面,本文将学习成绩与创新成果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项目衡量学习任务和创新任务完成程度和情况的项目常规绩效;第二类是衡量项目中技术、管理、人员素养提升相关的项目创新绩效,其中第一类绩效的提升的作用路径主要是学校通过知识共享带来的信息交流效率提升,沟通效率提升带来的组织协调与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的,部分是由于组织对学生的教育这类的显性知识共享方式带来的项目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提升带来。项目创新绩效主要的作用路径为:从业人员经验、直觉、判断等隐性知识在长期相互沟通交流中的影响,每个人将自己的经验和创造力进行汇总协调,而带来的隐性知识共享,通过隐性知识共享,头脑风暴似的沟通,从而迸发出对于项目理解和任务解决方案的创新。1.4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的书籍、期刊和互联网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以此作为本次研究的理论依据。问卷调查法。本此研究获取样本数据的主要途径是问卷调查法。根据目前的有关调査问卷结合本文研究内容,设计出大学生创造力影响因素相关调査问卷,将高校学生作为调査对象进行调查,并采取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进行样本收集。统计分析法:回收线上和线下问卷,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问卷进行进一步处理分析,使用spss分析软件处理。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影响路径分析,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受学校教育、家庭培养以及老师言传身教之下的知识共享与自身动态能力的关系。2主要概念及其理论基础2.1显性知识共享及隐形知识共享知识共享对组织成员来说是一个学习和创造的过程,它不仅是信息在提供方和接收方之间的传递,同时还要通过互动帮助对方理解并接受,并最终形成接收方的行动能力。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指“能明确表达的知识”,以直接的、外在的形式呈现,即: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和相关资料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也容易被人们学习。对于项目组织而言,显性知识共享主要有双方的技术研发方案、进度报告等信息资料、质量控制、技术构成细节、故障解决程序、市场和客户需求信息以及技术实施背后的经验诀窍等。最终,笔者将显性知识共享定义为那些拥有者将那些易于编码的知识与他人或机构共享的过程,其可以增加项目的知识存量,创造出更大的项目价值[2]。大学创新项目组的动态能力中介作用对提高项目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具有正向积极的作用;大学创新项目组针对学校所处的内外环境中的资源进行感知、获取和整合转化,从而优化项目组织的资源利用率和管理能力、运营能力等,最终提高项目的创新绩效和学习成绩与创新成果。隐性知识是构筑于个人经验、经验法则、直觉及判断之上,较难与他人沟通或分享的知识。主要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对于项目组织而言,隐形知识共享内容主要有突破技术难题和技术局限的经验诀窍、技术利用效率的经验诀窍、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理解和判断经验等。员工在分享隐性知识时,主要通过语言、概念甚至动作等表达出来,即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从而更大程度地促进显性知识的共享,这种情况我们就称之为隐形知识共享。即拥有者将难以编码知识向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交流与分享的过程[3]。因为每个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和各阶段的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因此对于学习吸收的内容与形式,需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吸收能力也不能过于大于组织的需求,因为学习吸收能力太强,可能会影响组织考虑利用其它能力的质量和效率,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对一个组织需求更好的创新绩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2.2动态能力2.2.1学习吸收能力学习吸收动态能力就是指组织识别新的知识价值,吸收并且将其应用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组织保持创新性和灵活性,获得更好的绩效水平,从而比其他该方面能力较弱的组织更有竞争优势。对于大学生来说,以课程学习为主要任务,以课本知识的获取为主要工作,因此大学生需要格外重视自身的能力培养,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吸收能力,注意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全面学习与融会贯通,这是学习心理学中的基础概念[3]。动态能力是组织自身对环境资源的感知。吸收和整合转化能力的客观反映。当学习成绩与创新成果状态不太理想时,项目组织动态能力中介作用可以通过加强组织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的质量和水平,来改善组织运作能力,如宣传能力、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因此达到提高组织绩效和创新绩效的目的;当学习成绩与创新成果很理想时,组织动态能力中介作用同样也可以知识共享而对组织的动态进行调整、重构,加强其对资源的学习吸收、感知和整合转化能力,从而稳定学习成绩与创新成果理想状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项目组织的动态能力中介作用不足以完全决定学习成绩与创新成果状态的理想与否。即组织绩效发展不理想时,动态能力起完全中介作用;当组织绩效较高时,动态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动态能力在整个作用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维持动态能力中介作用需要更多的成本(如资源的获取与购买、培训以及消耗等),动态能力中介作用对组织绩效有软化的倾向,甚至存在负面影响。2.2.2感知能力感知动态能力最早在心理学中被给予定义,就是指人脑通过感受器获得外界的刺激后,将这些物理性的刺激转换成人脑能够理解的信息的能力。因为每个个体的感官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感知动态能力不同。但感知动态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而加强,如司机的“车感”就是长期对外界刺激信息加工组织而形成的一种感知动态能力。通常情况下,一个组织的感知动态能力会受到其组织知识基础、组织的学习努力程度以及学习方法、研发投入、组织学习机制等方面的影响[4]。无论是类似于: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和相关资料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的显性知识共享;还是基于个人经验、经验法则、直觉及判断之上的隐性知识共享,均可以对个人的业务水平,组织的管理和协调水平,以及组织创新能力有强大的推进作用,但是推进组织绩效的路径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此时就引入了组织动态能力的概念,动态能力指的是组织人员的对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基于学习产生效果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感知能力,整合转化能力,学习吸收能力等。2.2.3整合转化(动态)能力学习是系统性的记忆间接经验的过程,而如何利用间接经验,用于指导日常行为和生活习惯,则需要学生具有整合转换能力,学生的整合转换能力有助于具有相同点的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解决问题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工作学习效率。将就知识用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最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可以直接提升学习效率,并且直接服务与创新[5]。目前为止,对于动态感知能力和学习成绩与创新成果关系的研究文献和理论非常的少。但是对于动态感知能力的含义,管理学术界基本一致认为,动态感知能力即组织对内外环境变化信息的感觉和认知能力。对于动态感知能力和学习成绩与创新成果的关系,笔者认为,组织感受和认知到内外知识信息后而进行的知识结构感受、认知和编码等电脑内部活动,之后再利用编码处理后的知识信息对组织的运营进行创新的过程,动态能力中介作用的感受力、认知、加工、编码和组织能力发挥的好坏都与动态感知能力水平息息相关。动态感知能力主要通过“做中学”直接经验和理论知识间接知识等方式,实现知识的感受、认知和领悟等。因此,作为动态能力的基础性、起始性能力的动态感知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影响组织的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促使组织组织快速变化资源环境,迫使组织不断进行内外资源的感受、认知和知觉等,然后组织不断增强改项目组织的动态能力,才会产生持续性理想的学习成绩与创新成果水平。3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汇总3.1理论模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作为本文实证分析的模型,结构方程模型指的是:结构方程模型是基于变量的协方差矩阵来分析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是多元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该模型通过研究变量间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类型,找出变量间相互影响的结构关系[3]。对于本文来说,学校教学内部显性知识共享与隐性知识共享会影响大学生的创造力,因为知识共享不仅能够提升学校内部的人员交流效率,优化人员交流路径,更可以提高学校内部师生的学习与教学水平,无论是类似于: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和相关资料等方式获取,以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的显性知识共享;还是基于个人经验、经验法则、直觉及判断之上的隐性知识共享,均可以对个人的学习与教学水平,学校的管理和协调水平,以及学校与学生创新能力有强大的推进作用,但是推进学生创造力的路径和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此时就引入了学生动态能力的概念,动态能力指的是人员的对知识的学习能和基于学习产生效果的能力,其中主要包括,感知能力,整合转化能力,学习吸收能力等[5]。基于以上事实和理论基础,本文假设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均会对大学生的创造力造成影响,且动态能力中介效应显著。具体为以下假设。假设一:大学生显性知识共享可以提升创造力,且动态能力中介效应显著。假设二:大学生隐性知识共享可以提升创造力,且动态能力中介效应显著。3.2模型汇总本文以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为解释变量,以组织的学习吸收能力,感知能力以及整合转化能力等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以项目常规绩效和项目创新绩效为被解释变量构建实证模型进行性回归[3,5]。具体模型回归形式如下:模型1:在动态能力中介效应下,显性知识共享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分析。大学生创造力=β0+β1*显性知识共享+ε学习吸收能力=β0+β1*显性知识共享+ε整合转换能力=β0+β1*显性知识共享+ε感知能力=β0+β1*显性知识共享+ε模型2:在动态能力中介效应下,隐性知识共享对大学生创新造的影响分析。大学生创造力=β0+β1*隐性知识共享+ε学习吸收能力=β0+β1*隐性知识共享+ε整合转换能力=β0+β1*隐性知识共享+ε感知能力=β0+β1*隐性知识共享+ε4分析结果及讨论4.1研究设计为了保证变量比较有代表性,本文选取大学城各个主要路口,利用下课时间进行问卷发放,以保证样本主体为在校大学生,且问卷发放的随机性。同时为了避免问卷回收不足,发动同学一同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工作。通过对问卷问题设计的尽可能合理来进行事前控制,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保证问卷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性进行事后控制[1]。下面为各个题号的体型,问卷为五级量表形式,以及各个号对应的潜变量类型。及具体问题如下。问卷为五级量表打分方法,分数及选项对应情况如下。1分:非常不符合;2分:偶尔存在,3分:基本符合;4分:比较符合;5分:完全符合。表4.1问卷题型与潜变量对应关系显性共享KSE1KSE1师生及同学间经常共享学习知识及资料、以及相应的专业资料KSE2KSE2师生及同学间经常共享学习方法方面的信息资料KSE3KSE3师生及同学间经常共享学习成绩的信息资料KSE4KSE4师生及同学间经常共享学习问题及困难解决方面的信息资料KSE5KSE5师生及同学间经常共享知识前言方面的信息资料隐形共享KST1KST1师生及同学间经常共享学习知识及经验诀窍、以及相应的专业经验诀窍KST2KST2师生及同学间经常共享学习方法方面的经验诀窍KST3KST3师生及同学间经常共享学习成绩的经验诀窍KST4KST4师生及同学间经常共享学习问题及困难解决方面的经验诀窍KST5KST5师生及同学间经常共享知识前言方面的经验诀窍学习吸收能力A1学校能够从外部的专家等团体获得经验和思想A2学校鼓励学生从工作中进行学习,并给予相应的支持A3学校能够根据项目具体情况,从实习中吸收市场、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感知能力B1学校与学生,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积极沟通获取专业需求信息B2学校与学生对获取的信息非常重视,并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做客观评估B3学校与学生鼓励员工献计献策,敏锐的察觉客户需求,并作出反应整合转化能力C1学校与学生会能够有效利用来源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客户的技术及市场信息C2学校与学生能够有效整合内部不同部门的专业知识,形成有效的解决方案C3学校与学生能够有效整合原有的知识和新获取的知识,并不断完善工作规范、技术标准等程序化文件大学生创造力E1与同龄人相比,创新竞赛方案中,使用最新产品和技术的比率大E2与同龄人相比,使用新产品的方案,占学校总销售额的比重大E3与同龄人相比,新方案的开发速度和市场化速度快E4与同龄人相比,新方案的成功率高4.2样本基本信息为了充分考察大学生创造能力,特别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具体情况以及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和实施问卷调研。在各大学城和招聘会随机向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发放,并回收问卷。问卷一共发放了10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19份。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过程均完全随机,且发放地点也完全随机,根据统计抽样的基本原理,可以视为样本是有代表性的[6]。表4.2样本基本信息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性别男20849.6您所在学校的学生数:50人以下9021.5女21150.450-100人8620.5年级:大一7918.9100-500人10324.6大二8420.0500-1000人7918.9大三9021.51000人以上6114.6大四9322.2您在创新项目中从事的工作或在学习中的主要角色项目创新提出10926.0已经实习7317.4项目负责人9522.7专业计算机通信类专业10324.6项目设计师11327.0建筑类专业8219.6项目技术人员10224.3软件类专业7618.1去年你在创新创业方面得到奖励数量:无12329.4信息系统集成类专业8821.02个以下15035.8互联网7016.73个以上14634.8学制性质电子商务7217.2你参与过的创新创业活动的数量:0-5个11327.0在职9121.75-10个7818.6定向委培7116.910-20个11627.7全日制9222.020个以上11226.7其他9322.2您参与过创业的项目中,项目组的平均成员人数:0-5个12229.1平均一学期课程3门以下11727.95-10个9222.03-5门8420.010-20个11126.55-10门11727.920个以上9422.410门以上10124.1合计419100.0通过频率分析可知,性别方面样本的分布比较均匀,占比分别达49.6%、50.4%;年级方面样本的分布以“大一”、“大二”“大三”为主,占比分别达20.0%、21.5%、22.2%;专业方面样本的分布以“建筑类专业”、“信息系统集成类专业”为主,占比分别达19.6%、21.0%;学制性质方面样本的分布以“全日制”、“其他”为主,占比分别达22.0%、22.2%;在平均一学期课程方面样本的分布以“3门以下”、“5-10门”为主,占比分别达27.9%、27.9%。在“您学校的学生人数”方面样本的分布比较均匀,在您在创新项目的职位方面样本的分布比较均匀,占比分别达26.0%、22.7%、27.0%、24.3%,在您去年参与创新大赛获奖方面样本的分布以“2个以上”、“3个以上”为主,占比分别达35.8%、34.8%,在你参与过的创新大赛的数量方面样本的分布以“0-5个”、“10-20个”为主,占比分别达27.0%、27.7%,在您参与的创新项目中,项目组的平均成员人数方面样本的分布以“0-5个”、“10-20个”为主,占比分别达29.1%、26.5%。4.3信度分析问卷的信度分析表格如表3所示。表4.3问卷信度检验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项已删除的Cronbach'sAlpha值Cronbach'sAlphaKSE1.647.759.811KSE2.560.785KSE3.581.779KSE4.608.771KSE5.595.775KST1.667.745.807KST2.627.759KST3.564.778KST4.593.770KST5.515.792A1.589.535.708A2.504.646A3.495.655B1.591.625.740B2.548.675B3.559.662C1.518.636.711C2.528.624C3.543.604D7.612.872D8.634.870D9.578.874D10.539.877D11.571.875E1.605.653.748E2.526.700E3.566.677E4.477.724通常利用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salpha)来检验问卷的信度。当量表的Cronbach'salpha指标低于0.7时,说明对于该量表所测量构念的多个指标一致性较差,该量表需要重新编制;当量表的Cronbach'salpha指标高于0.7时,说明对于该量表所测量构念的多个指标一致性较好;当量表的Cronbach'salpha指标高于0.9时,说明对于该量表所测量构念的多个指标一致性非常好,测量信度非常高。首先对调查问卷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七个维度所对应的Cronbach'sAlpha系数值均大于0.7,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所以本次调查的结果信度极好。题总相关为了鉴别每一题项与总体的相关性,题项得分与总体得分的相关系数低于0.3的题项要删除,经过可靠度检验分析,此问卷中题项与总体得分的相关性均高于0.5,具体详见表,结果表明大部分题项均与总体相关,具有鉴别度。4.4、效度分析对于问卷有效性分析主要看KMO与Barlett检验结果,KMO与Barlett的检验结果见表4。表4.4KMO和Bartlett的检验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896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1342.939df45Sig..000在进行因子分析前需要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判断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然后才能对原有指标提取公因子进行指标浓缩与重构。Bartlett球形检验认为当KMO值高于0.9时表示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当KMO值介于0.8-0.9时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KMO值在0.7-0.8区间时表示一般;当KMO值在06-0.7区间上时表示不太适合做因子分析;当KMO值小于0.5时则表示极不适合分析。根据KMO和Bartlett的检验表显示,此次样本的KMO值为0.896,大于0.8,表明各项变量间的相关性很强,非常符合进行因子分析的条件。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的值为1342.939,显著性水平sig值接近于0,小于0.05,表明问卷效度较好。4.5回归分析回归分析使用的是Stata16mp软件,结构方程模型工具箱命令。Stata最大的优势在于回归分析,它包含易于使用的回归分析特征工具。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问卷的检验,可以初步得出在动态能力作用下,显性知识共享与隐性知识共享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如表4.5。表4.5显性知识共享对大学生创造能力分析模型未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t显著性B标准错误Beta1(常量)2.228.18012.384.000显性知识共享.472.099.3054.784.000学习吸收能力-.015.121-.007-.128.898感知能力-.022.044-.021-.497.619整合转换能力-.055.056-.047-.997.319a.因变量:大学生创造力F=114.4p=0.000由上表可以看出,显性知识共享对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在步进设定下,动态能力的变量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在调研的样本内,大多数大学生的动态能力水平均相似,因此无法看出学生自身素质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影响。通过代表个体天赋和能力的中介变量系数均不显著可以看出这个结果。尤其是在专业的课程教授体系中,当前对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对天赋要求的不是很高,故不需要很强的动态能力即可将显性知识共享转化为动态能力[7]。表4.6隐性知识共享对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模型未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t显著性B标准错误Beta1(常量)2.542.17114.902.000学习吸收能力.350.095.1613.664.000感知能力.033.044.032.757.449整合转换能力.051.052.043.987.324a.因变量:大学生创造力排除的变量a模型输入Betat显著性偏相关共线性统计容差1隐性知识共享.b000a.因变量:大学生创造力b.模型中的预测变量:(常量),整合转换能力,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F=1024.4p=0.000表4.6呈现了隐性知识共享在大学教育中对学生动态能力的影响,由结果可以看出,隐性知识共享被直接排除,证明隐性知识共享对大学生创造能力不具备显著影响。而相比于隐性知识共享,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吸收能力则直接促进了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说明大学教育中除了强调显性知识共享,还应该格外的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吸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促进大学生的学习吸收能力进步与发展。4.6研究结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中得到锻炼,本文认为,除了学校对大学生直接指示教授以及大学生在与其他学生和老师相处过程中无意识的知识和观念习得。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塑造的主要是其自身的动态能力,即:整合转换能力、感知能力、学习吸收能力,在这三类能力的影响下,学校课程带来的显性知识共享和学生在大学生活与老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发生的隐性知识共享在不同学生的动态能力作用下逐渐转换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成绩。通过对知识共享在动态能力的中介效应下最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建立了结构方程模型,确保变量和方程间的误差项不服从独立正态分布的假说带来的回归误差可以被充分消除。结果发现:在样本中,学生可以通过显性知识共享习得的课本知识和经验提升创新能力,且与天赋无关。而隐性知识共享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并无直接提升,相反,学生自身的动态能力不足则会直接对学生的创造力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显性与隐性知识共享及其相关的动态能力培养应多管齐下,共同提升。5提高大学生创造力的对策5.1推行合理的知识共享方式当前大学教育,除了课本知识的讲授教育外,学校还会进行许多学生素质锻炼和培养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隐性知识共享。目前,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活动可以视为知识共享活动,这些学习活动又根据其形式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课堂知识直接传授和学校各类创新项目和活动,这两类分别对应的是显性知识共享和隐性知识共享。对于一些间接经验对学生能力提升作用更大类型的知识,应该推行显性知识共享的教育方式进行共享。而类似于实践能力,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对直接经验要求更高的知识,学校则应该针对性的开设实践类科目并且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和自身兴趣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引导。推行合理的知识共享方式,是大学教育比较容易实施的一个部分,因为可以根据现实反馈及时调整,并且可以通过老师与教育工作者,相关领导之间的协同,促进知识共享方式的改进。对显性知识共享方式来说,可以通过对专业课程的设计与重新排版优化来完成显性知识共享的提升,而对于隐性知识共享来说,则可以通过对学生自身素质和兴趣针对性的开设相应的课程。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5.2格外重视学生动态能力培养首先,学习吸收能力直接影响着个人对项目需要的间接经验和显性知识的融合和内化,对于提升个人业务水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悟性更强的人也在内化隐性知识时,效率更高,因此学习吸收能力是项目组织知识共享效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感知能力指的是个人对于环境的感觉以及对于信息知觉的一项重要能力,知识共享中,感知能力决定了知识和信息的接收程度以及知识及信息的传播效率,更高的感知能力,就像是推动知识共享的效率从而推动了组织绩效的提升。整合转化为知识学习和共享中最重要的一环,零散的信息和知识点,通过学习者和项目内部人员的整合,可以有效转化为提升学习成绩与创新成果的能力和工具。其次,感知动态能力最早在心理学中被给予定义,就是指人脑通过感受器获得外界的刺激后,将这些物理性的刺激转换成人脑能够理解的信息的能力。因为每个个体的感官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感知动态能力不同。但感知动态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而加强,如司机的“车感”就是长期对外界刺激信息加工组织而形成的一种感知动态能力。这种能力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隐性知识共享水平和能力。对于这类能力,需要让学生更多的观察生活,培养对生活和身边事物的兴趣。最后,学生的整合转换能力在动态能力中最为重要,将获得的各类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并且在今后的各类实践同积极发挥,并且使用出来。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对于这类能力则更多的应该长期进行启发式教育和培养。参考文献[1]崔东泽.智慧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模式探究[D].南京邮电大学,2020.[2]ZotooIsidoreKomla,LuZhangping,LiuGuifeng.Bigdatamanagementcapabilitiesandlibrarians'innovativeperformance:Theroleofvalueperceptionusingthetheoryofknowledge-baseddynamiccapability[J].TheJournalofAcademicLibrarianship,2020(prepublish).[3]KoentjoroSugiarto,GunawanSri.ManagingKnowledge,DynamicCapabilities,InnovativePerformance,andCreatingSustainableCompetitiveAdvantageinFamilyCompanies:ACaseStudyofaFamilyCompanyinIndonesia[J].JournalofOpenInnovatio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